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阅读笔记_第1页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阅读笔记_第2页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阅读笔记_第3页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阅读笔记_第4页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阅读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笔记整理1大众传播研究方法36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笔记整理第一部分理论第一章早期理论一、大众媒介的重要性大众媒介是对以大规模的方式运作,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能够触及并影响社会中每一个人的传播方式的简称。尽管新媒介日益进步,大众媒介并没有处于衰落中,相反,为了顺应新媒介的出现,大众媒介也正在调整、扩展,以迎接挑战。大众媒介的重要性一是在政治层面上,大众媒介逐渐成为民主政治过程的基本要素;成为权力行使的手段,政治人物和政府机构凭借优先的媒介使用权,进行广泛宣传使它们所拥有的权力合法化。 二是在文化层面上,成为社会现实的定义者与形象构成的主要来源,以及社会认同的主要表征;二是成为人们闲

2、暇生活中最大的聚合场所,为人们提供共享的文化环境;三是在经济层面上,随着媒介产业的成长,媒介在市场中的权力呈现多样化与稳固化。二、媒介与社会的关系媒介依照自身的法则和实践,在社会内部建构一种单独的社会以机构,但媒介在本质上仍然是依赖社会的。三、方法的基本差异批判理论:试图揭露隐藏在媒介实践之下的问题,并且根据某些特定的价值,将这些问题与广泛的社会议题联系起来。实用性传播理论:通过对传播过程的研究来解决实际问题,让大众传播的运用更有效率。另两个层面的理论取向:媒介中心与社会中心;文化主义者与唯物主义者,并由此区分出四种主要方法。图见书P6页四、不同类型的理论社会科学理论:对媒介和其他相关因素进行

3、系统、客观地观察的基础上,对大众媒介的性质、运作和影响做总体阐述。规范性理论:在特定的社会价值下,检查并规定媒介应如何运作。操作理论:指媒介从业者在其工作中积累和运用的实践思想。日常理论:从我们自己与媒介接触的经验中得出的知识。四、传播科学和大众传播研究传播的层次:根据传播发生的不同社会组织层次,大众传播可以被视为社会层面诸传播过程的一部分,而且它位于其他传播过程金字塔式分布的顶层。见图P9在全社会这一层次下,还有一些不同类别的传播网络。一种是在地区、城市、乡镇层次下所建立的媒介机构;一种是在公司或行业组织内的传播网络;三是传播网络通过一些机构表现出来:政府机构、教育机构、司法机构等。五、不同

4、的分析传统:结构分析、行为分析、文化分析结构分析:主要来源于社会学。出发点是社会中心论,其首要关注目标包括媒介系统和组织,以及它们和社会的关系。焦点集中在社会结构和媒介系统对内容的影响上。行为方法:来自于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心理学方法倾向于以个别实验者为基础;而社会以学的方法集中在社会学意义上的人口成员的行业,并倾向于对在自然条件下收集来的代表性调查数据进行多种不同的分析。文化方法:主要被应用于意义和语言问题的研究中,还有特殊社会环境和文化经验的细节上。六、定义大众传播七、大众媒介机构第二章大众媒介的兴起一、大众媒介的形成二、印刷媒介:书籍与图书馆三、印刷媒介:报纸四、身为大众媒介的电影五、无

5、线广播电视六、录制的音乐七、新电子媒介当前的传播革命主要以两种主要的创新发明为基础:一是卫星传播;二是计算机的应用。计算机的庞大力量来自数字化,这种数字化的能够让各种资料以所有的格式传送,并且能够保持原有的效能并产生整合。八、媒介之间的差异分析媒介之间的差异,比从前困难,第一,现在某些媒介是通过几个不同类型的传送渠道来进行传播的,降低了媒介原有的独特性以及使用经验,EG:电影;第二,以数字化为基础的技术整合,只会增强这种趋势;第三,全球化的趋势正在降低所有国家的媒介内容与机构之间的独特性;第四,全国性与全球媒介的持续合并趋势,导致不同的媒介变成“同在一个屋檐下”自由与控制:媒介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6、通常包含了政治层面和社会文化层面,即规范性。政治层面的核心正是自由与控制的问题。重点提示:媒介的社会控制控制的类型:第一,出于政治原因对内容的控制;第二,出于文化和道德原因对内容的控制;第三,出于技术原因对基础设施的控制;第四,出于经济原因对基础设施的控制;控制的相关原因:第一,更大的政治颠覆力;第二,更大的道德、文化和情感冲击力;第三,更大的实行控制的可能性;第四,更多的进行管理的经济动力。使用与接受的问题:重点提示:媒介使用的差异:一,家庭之内或家庭之外;二,个人使用还是经验分享;三,公共的不是私人用途;四,互动还是非互动。电视在本质上属于:分享性、家庭性与公共性。九、媒介变革对公共兴趣的

7、意义第三章概念与模式一、关于媒介与社会的早期观点第一,媒介的力量:通过一战、二战中纳粹运用媒介进行宣传服务、以及冷战结束、海湾战争以及科索沃冲突等事件在内,都证实了媒介在任何国际斗争中,都是一种基本且强有力的要素。第二,传播与社会整合:大众媒介与社会整合之间的关系,容易被看作是负面的,更多犯罪和道德沦丧以及个人主义的,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现代传播对凝聚力和集体感做出积极贡献。大众媒介是形成新型凝聚力的潜成力量,能够把同一国家、城市或地方的分散的个体联合起来。第三,身为大众教育者的大众传播:媒介能够成为大众教化的有效力量,而且成为一般学校教育、公共图书馆与大众教育的补充及延伸。媒介传播信息与观念、

8、揭露政治腐败,并为一般人提供许多无害的享乐。第四,成为问题或者替罪羊的媒介:将媒介关于犯罪、性、暴力和社会混乱的表面增长联系起来。二、“大众”的概念早期的大众一词带有负面意涵:指平常人或普通群众,通常被认为未受教育、无知并且有可能是不理智、不驯服的。在社会主义传统中,大众代表一般劳工为了集体的目标或是反抗压迫而组织起来所产生的力量与凝聚力。主导倾向一直是对大众现象的否定,主流西方社会与文化价值取向是个人主义和精英主义,对集体的行动存在偏见。认为大众代表一种无组织性、缺乏个人色彩的个体的集合。重点提示:大众的概念:庞大的集合体、没有差异、主要是负面形象、缺乏秩序或组织、大众社会的反映。三、大众传

9、播的过程大众媒介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它们是被设计出来向众多人传播的。传送者往往比接受收具有更多权威,地们或专门的知识。大众传播的符号内容或信息,大多是标准化的产品,而且能够以同样的方式重复使用。对于大众传播的接受也是特别的,受众通常被当作是松散的集合体以及被动的旁观者,缺乏反馈和参与的机会。四、受众公众:通常是相当庞大、分布广泛而且持久的。公众通常环绕着公共生活中的议题或目的而形成,其主要目标是促进某种利益、意见或者促成政治变革。公众是民主政治中一个必要的成分,公众的兴起下载是现代自由民主社会的特征。受众:分布广阔,而且其成员通常彼此互不相识,它缺乏自我意识与自我认同,而且无法以一处组织化方式的

10、集体行动来达到共同的目标。在不断变化的范围内,其组成也不断变换。受众并不为自己而行动,容易受到操纵。受众是异质的,由所有社会阶级与人品意义上的不同团体的人组成;受众又是同质的,因为它们对某些兴趣的选择上是一致的。重点提示:广大的受众:数量庞大;分布广泛;非互动性,匿名性;异质性;缺乏组织或自我行动。注意:大众、受众、公众三个词的异同五、大众文化与通俗文化精英文化:由文化精英创造的,在某种美学、文学或科学传统之内进行。其所依赖的系统化标准独立于其产品的消费者之外。民间文化:这些文化来自人民,并且在时间上早于大众媒介以及大量生产的文化。最初是自然产生的,运用了传统的形式、主题、素材以及表达方式,而

11、且通常融入了日常生活。具有包容性与简朴性。通俗文化(即大众文化):为了大众市场而制造的文化产品,是一种普遍的、标准的文化。但是大众媒介吸收了一些流行文化潮流,并试图使其化文化潮流适应城市生活的状况,从而弥补工业化造成的文化空白。大众文化兴起的原因:鲍曼认为由于国家和社会发展,造成了文化的同质化,而大众媒介不过是对这种必然趋势推波助澜而已。六、理论与研究主流范式的形成主流范式结合了大众强大的大众的观点和典型的科学研究方法,尤其是社会调查法、社会心理学实验法以及统计分析法。主要是研究大众媒介的效果以及能够帮助解释效果的过程方面的研究。主流范示假定了一种良好的社会即:自由、多元、公正,在支持和表达“

12、西方生活方式”的价值观念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信息科学及功能论的源流拉斯韦尔是第一个对传播在社会中的功能,即媒介在维护社会方面的主次任务进行了明确阐述的人。功能论倾向于认为传播的功能主要就是维持社会的整合、持续与正常,同时也有扰乱和有害的后果。(具体功能见第四章第九个问题)另一个主导范式来自香农和韦弗的信息论。首先住处提供者选择某个信息,以信号形式传送,通过传播渠道到达接收者,由他将信号转化为信息,达到目的地。传送的信息和接收信息之间的差异被认为来自渠道中的噪音或干扰。此范式在媒介效果研究中的偏差。这种模式是一种直线型、以效果为关注点的人类传播的研究方法。这和大众社会中一小部分拥有权力和金钱的精英

13、能够利用强大的媒介渠道来达到劝服和告知的目的这一概念相吻合。而来自米德、库利、帕克等人,把人类传播描述为在本质上是人性化的、社会的和相互作用的,注重意义的共享而不仅仅是影响。重点提示:传播研究的主流范式:自由多元的社会理论;功能论的角度;传播效果的线性模式;强有力的媒介受到团体关系的影响;量化研究及变量分析。七、另一类范式另一种社会观与媒介观。这种社会观并不承认盛行的自由、资本主义秩序是公正的、不可避免的,也不承认生活理性计划的和功利主义的模式是适当的和令人满意的。它认为存在另一种理想主义,有时是乌托邦的意识形态。另类范式的原始意识形态起源是社会主义或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流派。一是来自法兰克福学派

14、,促进了一种与主导的商业大众文化不同的观点,为了解大众传播过程的操纵性和压迫性提供了强有力的知识基础。来源不同的挑战。另类范式的主要成分和支持:第一,认为媒介内容中具有更为隐藏的意识形态信息,倾向于维护已建立起来的权力机构以缓和对抗。第二,我们必须根据受众的社会地位和兴趣来把意义看作是构建的和可以进行解码的信息。另类范式的地位。在这些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类范例,并不只是主流范式的镜像,或是机械的对衫的传播观念的反叛。它是在一种更为完整的分享性的传播观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传播学研究既是一种补充,又是一种不同。主要三种不同的方法:社会科学的、诠释的以及批判分析的。重点提示:另类范式:社会批判

15、的观点,反对价值中立;拒绝传播的传送模式;对于媒介技术与信息采取一种非决定论的观点;采用诠释的视角质化的方法倾向于使用文化或政治经济理论;广泛关注社会中的不平等和对立的根源。八、传播的四种模式(可能考点哦)传输模式:在主流模式的核心,可以发现一种将传播视为一定量的住处传播过程的观点:信息是由传送者或信源决定的。以拉斯韦尔的5W模式,反映了传播的线性顺序。韦斯特利和麦克莱恩的成就在于:认识到大众传播涉及在社会和受众之间存在一个崭新的传播者的角色。传播的过程是:社会中的事件;渠道/传播者;信息;接受者。这种修正的版本认为大众传播者并非是信息的创造者,而是向潜在受众传达他们本向对于环境中所发生事件的

16、说明,或者为某些想要接触更广泛公众的人物提供表达其看法的机会。这种完整模式有三项特征:一是强调大众传播者在选择上所扮演的角色;二是这种选择是根据受众将会对什么感兴趣所作出的评估而进行的;三媒介自身不以劝服、教育甚至告知为目的,而是以受众感兴趣为目的。这种模式认为,大众传播是一种由受众兴趣和需求所引导的自我控制的过程,以受众而不是住处传送者的满意程度作为衡量的标准。仪式或表达模式:强调传送者(或接收者)的内在满足,而非某种工具性的目的。以共同的理解与情感为基础,属于庆祝性、享受性以及装饰性,而非功利性的。仪式传播的性质是从文化中获得的而不是由参与者选择的符号和联想而定。仪式在情感及行动的统一动员

17、上,担任着某种角色。我们可以在艺术、宗教、公共仪式及庆典的领域中,看到仪式性传播模式的实例。作为表现和关注的传播:“注意力”模式。大众媒介的主要目的既不是要传送特定的信息,也不是要通过文化、信念或是价值的表达来团结大众,而仅仅是要吸引、保持视觉或听觉的注意力。通过这种做法,媒介达到了一种直接的经济目的,也就是从受众那里得到了经济效益,以及通过将爱人的注意力卖给广告主而获得的间接的好处。将传播视为一种表现与注意过程的观念相关的三项特征:竞争的、现实的短暂的、客观的疏离的(价值中立,形式和技术比信息内容更重要)。这些特征在商业性的媒介机构中尤为如此。媒介话语的编码与解码:接受模式。这种模式源于批判

18、理论、符号学和话语分析,更多的属于文化研究领域。其核心就是将意义的归属和构建同接收者联系起来,媒介信息总是开放而且多义的,而信息的诠释则是根据语境和接收者的文化而定。代表人物霍尔。首先,传播者出于意识形态和机构的目的,有选择地对信息进行编码,并且为了那些目的操纵语言和媒介;其次,接收者并不是被迫接受所传播的信息,而是根据本身的经验或见解,透过不同或对立的诠释来抗拒意识形态的影响。媒介内容意义的多样性;不同诠释群体的存在;接受者在决定意义过程中的首要地位。对比。传输模式适用于制度性、信息性或宣传目的的媒介活动中;表达或仪式模式在捕捉艺术、戏剧、娱乐及许多运用传播符号的元素上,有突出优势;公众注意

19、模式反映了媒介为了收视率或收入而吸引受众的中心目标;接收模式则提醒我们,媒介所谓塑造,表达或震撼的力量部分只是幻想,因为受众才是最终的裁判。第四章媒介理论与社会理论一、媒介、社会与文化:联系与冲突社会文化关系类型表述。(见书P73页图)相互依赖:意味着大众媒介与社会不断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把大众媒介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媒介对社会在信息和娱乐方面的需求作出反映,同时也刺激了革新,促使社会文化氛围的变化,这又引起了新的传播需求。唯物主义:即认为大众媒介是社会的一个层面,文化依附于社会经济与权力结构,无论谁拥有或控制了媒介,谁就可以选择或限制他们的作为。唯心主义:认为媒介主要就是本身的内容,文化因素

20、较强。假定认为媒介具有潜在的强大影响力,不过,媒介所传递的特定观念和价值,才是造成社会变革的主要原因。同时,还认为媒介形式和技术的变迁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获取经验的方式,甚至改变与其他人的关系。EG麦克卢汉的理论。自主的关系:社会和大众媒介能相互独立地变化到一定的程度。有时在文化上非常相似的社会,会产生出不同的媒介体系。自主论的立场认为媒介文化是表面的,并不一定和地方文化发生联系。二、作为一种广泛社会过程的大众传播:社会关系的中介中介的概念。第一,它代表了那些我们无法直接亲自观察的事件与情况的二手的或三手的传递;第二,指社会中的其他参与者和机构出于他们自己的目的与我们联系的各种努力。中介指我们

21、对我们身外的集团和文化形成认识的间接方式。三、媒介与社会联系的参考架构媒介有时候是根据需求,有时候根据自身的目的(赢利或影响力),有时候追随其他社会机构的目的向受众提供信息、形象、新闻和印象,可以看出,中介并非一个中立的过程。同时,体验也并非完全由大众媒介来作为中介的,还有一些直接接触社会机构的渠道。媒介与社会关系理论的类型。四、媒介理论的主要议题(1)权力与不平等(议题1-3考点) 支配媒介模式:媒介组织似乎是被少数势力强大的利益集团拥有或控制,它们传播由统治集团决定的关于世界的有限、一致的观点。受众被迫要接受所提供的对世界的看法,结果对现存的权力结构产生强化和合法化的作用,同时过滤不同的声

22、音而阻止变化 。多元媒介模式:认为没有统一的、主导的精英,变化和民主的控制都是可能的。受众能够激发需求并抵制劝告。主导模式将媒介视为文化帝国主义或者政治宣传的工具,多元观念是自由主义和自由市场导致的理想化模式。五、媒介理论的主要议题(2)社会整合与认同媒介的双重观点。媒介通常被认为具有最显著的个人主义、超越个人感情和社会道德沦丧的特征,因而有助于降低社会控制和团结的水准,潜在地削弱了传统价值的地位;大众传媒与社会整合的另一个观点是它具有在广泛大众中凝聚零散个体的能力,透过一套共同价值观念与信息,将新来的人整合进入都市社群中,并促进认同的形成。大众传播的过程能够更有效地将大规模的、具有差异性的现

23、代社会整合起来。这两种力量,一个强调离心趋势,一个强调向心趋势,往往同时运作,一种力量作为另一种力量的互补社会整合论的矛盾。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一是指示效果的方向:离心或向心;二是规范性,即媒介的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即有四种媒介的社会整合作用的理论(图见书P60):自由多样化:离心理论的乐观观点;整合团结:向心理论的乐观观点;缺乏规范,丧失认同:离心理论的悲观观点;支配和统一理论:向心理论的悲观观点。媒介效果整合的不同类型及层次。整合现象的不同层次:如整体社会、地方社区或个人认同感的层次。不同类型的整合:功能的整合:没有冲突,为了共同的任务而进行合作;规范的整合:具有共同的规范和价值。六、

24、媒介理论的主要议题(3):社会变革 简而言之:媒介是社会变化的原因还是结果。七、媒介与社会理论(1):大众社会(七至十三,七大理论)大众社会理论:强调各种权力行使机构之间彼此相互依赖,因此媒介也和社会力量及权威相结合。媒介内容则倾向于为政治与经济的权力拥有者的利益服务。不能指望媒介会提供对现实世界批判的或另类的解说,它们的倾向是帮助具有依赖性的公众顺应他们的命运。大众社会理论认定媒介会受到控制或形成垄断,并且也会成为人民大众组织成消费者、市场与选民的有效手段。重点提示:大众社会媒介理论的主要特征:大规模的社会;原子化的公众;集中化的媒介;单向的传播;人们信赖媒介取得认同;媒介被用来进行操纵与控

25、制。八、媒介与社会理论(2)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传统的观点。强调大众媒介永远是受统治阶级控制的工具。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经济所有权和那些肯定阶级社会的合理性和价值取向的信息之间存在直接的联系。现代,媒介所有权大幅集中于资本主义企业家之手,因此媒介内容趋于保守的倾向。新马克思主义观点。经过修正的马克思主义媒介理论将焦点更集中在思想而不是物质结构方面。阿尔图塞认为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比压迫性的国家机器(军队、警察等),能使资本主义不必诉诸暴力而维持下去;葛兰西的霸权概念,表明文化意识形态公开或暗地里偏向统治阶级或精英阶层。重点提示:马克思主义媒介理论:大众媒介为资产阶级所拥有;媒介为资产阶级的利益而服务;

26、媒介助长了劳工的虚假意识;拒绝政治上对立的势力接近使用媒介。九、媒介与社会理论(3)功能论媒介具体的社会功能。1、监视环境:向受众提供并告知新闻。通常表现为向人们发出危险警报,还包括媒介提供那些与经济、公众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新闻。2、联系:使社会各个不同部分相互关联以适应环境:它是对周围环境信息的选择和解释。发挥联系功能就是媒介中那些社论和宣传性的内容。媒介通过对偏差行为的暴光来强化社会规范,帮助全社会达成共识,通过突出选择的个人授予其社会地位,并作为对政府行为的检查。3、传承文化遗产:将信息、价值观和远东一代一代地在社会成员中传递下去。传承文化的功能使社会在扩展共同经验的基础上更加紧密

27、地凝聚起来。4、娱乐(赖特):媒介中的大部分内容旨在娱乐。旨在给人们每天的难题提供喘息的机会和轻松的时间。5、动员:大众传播广泛应用于政治和商业宣传,促进政治、战争、经济发展、工作与宗教领域的社会目标的活动。十、媒介与社会理论(4):政治经济学的批判理论。政治经济理论:主要把焦点放在媒介产业的经济结构与机制同媒介意识形态内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上。将研究精力集中在所有权结构、媒介控制的实证分析以及媒介市场力量动作的方式上。在市场的压力下,媒介与其他商业机构发生横向或纵向的兼并,由此使独立的媒介减少、市场集中、对无利可图的媒介目的的投资减少(比如纪录片),忽视数量较少并且较为贫困的潜在受众,以及媒介

28、类型在政治上的不平衡。十一、媒介与社会理论(5):现代化与发展这种方法产生的基础是相信大众媒介能够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力工具,通过有效地传播现代性的信息,把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的机构和做法输送给世界上经济落后的国家。这种媒介影响力的模式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机械的传输模式,并没有考虑到社会环境的现实。十二、媒介与社会理论(6)传播技术决定论 多伦多学派:以英尼斯与麦克卢汉为代表。将历代文明的典型特征,归结于当时的主导传播方式的作用。技术与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兴起与印刷术和报纸联系起来,是因为这些技术使诠释与观念成为可能。而广播电视媒介从概念到图像符号主义的转变,导致了意识形态的衰落。互动论。对社

29、会变化的单一因素的解释都持谨慎的态度,并且也不笃信新科技的机械性影响。只有当发明得到接纳、发展与应用时,效果才会发生。重点提示:技术决定论:传播技术是社会的基础;每一种技术都适用于特定的传播形式、内容与应用;技术发明的顺序和应用会影响社会变革;传播革命导致社会革命。十三、媒介与社会理论(7)信息社会新技术对社会造成冲击,信息革命和信息社会的说法是对我们这个时代和正在出现的社会类型的客观描述。新科技的三种重要特征:互动性、个人化、分散化。十四、冲突与共识:媒介中心论与社会中心论从两个层面对这些理论加以理解(图见书P75),一个层面是冲突与共识的对立:冲突:社会状态是不断的冲突和贫富阶层之间的力量

30、争斗;共识:认为社会是由力量的平衡、市场看不见的手所主导,可以实现良性发展。另一个层面是媒介中心和社会中心的对立。媒介中心:媒介技术和内容是社会变革的动力;社会中心:社会本来蕴藏着变革的动力。第五章大众传播与文化一、设定场景:文化学派二、传播与文化定义文化。文化有如下一些特征:它是集体的,与他人共有的;一定有一些抽象表达方式,不管是否有主观倾向;它有模型、规律和秩序,因此有可评价性;文化具备动态的延续性;文化最基本的特点是可传播,因为文化没有传播就不能发展、生存、延伸和成功。理论议题。第一个文化议题是由大众传播产生的“大众文化”,发展到对“通俗文化”的思考,通俗文化不再只被看成大众传播批量生产

31、的廉价物,而是一种具有活动、文化创造力与享受的新兴流派。(第三至第八问题)第二个议题与新技术有关。传播技术对于我们了解我们的社会以及我们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具有许多重要意义。(第九、十问题)第三个议题,大众媒介产业所代表的组织性文化生产,具有政治经济层面的内容。(第十一至十三问题:涵化、全球化、后现代文化)三、起源:法兰克福学派与批判理论 (附:法兰克福学派:指与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有关的一群德国知识分子,该研究所成立于1923年,1933迁往纽约,1949又迁回德国。该所将马克思主义与精神分析学融为一体,被称为“批判理论”。代表人物有阿多诺、本杰明、霍克海默尔、劳文托尔和马尔库塞等。攻击大

32、众文化,因为大众文化对文化标准构成了威胁,并使工人阶级非政治化从而维护社会权威的统治。)批判学派对媒介文化作为阻遏社会变革的力量的关注,体现在不同的理论中。文化产品可以换得消费者的心理满足、娱乐感以及获得在社会上所处位置的虚幻观念,其结果经常导致对社会真正结构和我们在其中的附庸地位的模糊认识。四、霸权霸权:从葛兰西学派的理论中,某个居支配地位的阶级不仅统治着一个社会而且还通过其在道德和精神方面的领导地位引导着这个社会。支配性的意识并非强迫性性的,而是凭借着一种不受质疑的共识而存在。它通过“话语”而非政治或经济力量使得对社会状况的定义变成一种现实。大众媒介并非自己定义现实,而是提供权威性定义。通

33、过这种方式,使得现存的权力与价值体系看似自然而合理。五、批判文化学派的后期发展:伯明翰学派。20世纪70年代,霍格特在伯明翰大学建立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成为这一学派的大本营。批判方法与伯明翰学说的结合导致了一个从关注媒介文本中的意识形态到关注这些意识形态如何被受众理解的转变。斯图亚特·霍尔提出了一个“编码-译码媒介话语模式”,将媒介文本置于生产者和受众之间。提出了交流中三色类基本代码:一是和权力相关的占有优势意义的代码;二是磋商性代码,作为信息的专门传送者和中立的媒介的;三是对立的符码,即人们选择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有关真实的信息。这种简单的模式认为,传送的意识形态并不等于接收的意识形态

34、。六、性别与大众媒介七、通俗文化“救赎”人民的(符号层面)权力。费斯克认为:同样的文化产品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解读,即使文化产品中可能含有特定的主流意义。他将文本意义的多元性定义为“多样性”和“交互性(指跨越不同的媒介产品的意义)”。这种思想是从霍尔的译码理论得来的,所有的文本都可以用一种对立的方式进行解读,而文本中所编码的意识形态也能够被轻易破坏。费斯克主张有两种经济的存在,一种是文化经济,在文化经济中,人们具有某种程度的符号权力:即根据本身的喜好来塑造意义的权力。一种是社会经济,大多数人处于从属地位。未有答案的问题。媒介文化看来仍具有以下的局限:重复的、肤浅的、在主题上受限的而且是盲从的。大

35、多通俗文化是由大公司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是为了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所生产的东西。受众被视为可加以操纵与控制的消费市场。八、商业化商业化的内容更倾向于消遣和娱乐,更肤浅、因袭、缺乏原创性而且属于标准化的。报纸的小报化,即更强调叙事,煽情主义的新闻观代替了理性主义,电视新闻也有个人化和戏剧化的倾向,这种倾向使新闻更容易接近大多数人,但也使人们实际从新闻中得到的东西变得琐碎化。传播关系的商业化,使赢利变成唯一的考量动机。重点提示:对媒介商业化的批评:一是低文化品质即琐碎化;二是剥削弱势的消费者;三是功利主义;四是为消费主义进行宣传;五是文化商品化,与受众的关系商品化;六煽情主义和个人化。九、传播技术与文

36、化历史上传播技术的创新实际上没有成为社会形式转变的动因,但传播技术对传播过程本身会产生影响,文化与传播彼此交织。麦克卢汉对文化变革的观点。认为所有的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因此也是我们感觉的延伸。他把焦点放在我们如何体验世界上,而不是体验了什么(即内容)。每一种新媒介都超出了早期媒介所能触及的经验范围,且带来了进一步的变革。(附: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1、媒介即讯息。除了媒介所传递的内容,媒介作为一种手段也影响着个人和社会。 媒介作为人类思维的延伸,因此,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的潮流都体现了当时所用媒介的偏向。即媒介决定了某一历史时期所发生的事件以及哪些事件具有历史意义的。 2、感官平衡:人们可以通过获得感

37、觉上的某种比例或平衡来适应他们所处的环境。某一时代的主要媒介能够带来这种特定的感觉比例,以此来影响人们的知觉。他把每种媒介都看作是人类感官的延伸,对人类的感觉起到了放大的作用。)科技与文化变革的一个模式。技术对于文化实践不可能造成直接的冲击作用,而只是通过大众媒介的中介而产生作用。十、媒介的逻辑与传播的倾向性。媒介的逻辑:是技术决定论的另一个有用的概念。指媒介对“真实世界”本身以及真实世界的塑造和建构的影响。也可以理解为:理解和解释社会事件的方法。重点提示:五种媒介技术的倾向性:一是克卢汉所说的感官倾向性,它使我们通过视觉形象来体验世界;二是形式和表现的倾向性,信息被代码化或像照片一样完全无代

38、码;三是信息内容的倾向性,比如写实主义或多义性;四是使用环境的倾向性,一些媒介适合于私下及个人化的接收,有些适于集体性或分享性的接收方式;五是“关系”的倾向,即单向或互动的媒介。 十一、涵化以及认同的中介“认同”是通过大众媒介有组织的广泛共享的信息中取得的。格伯纳:大量看电视的人,环境被电视所垄断,电视促成了主要观点的培育和积累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都系统地接触一些经过选择的社会观。变动的社会空间界线。一个关于大众媒介和社会变化的最新的与麦及高夫曼有关的理论:人类体验传统上被人们担任的社会角色和环境切分,并割裂为个人的(后台)和公众的(前台)领域。这种由年龄、性别和社会地们决

39、定的不同经验区之间高墙林立。电视则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加区分地展示给所有人看,于是原来的区分便没有了秘密存在。十二、文化全球化全球化趋势是新传播技术产生的效果之一。造成全球性媒介文化倾向的源头有几种,最重要的一是打破时空限制,以低成本来穿越国界,世界性地传送声音及影像的能力大幅增加;二是全球性媒介产业的兴起,提供了全球化的组织架构和驱动力。跨国化的一般结果被 认为是接受跨国文化的国家的本土文化被替代或处于从属地位,并模仿国际流行的模式。 时间、空间与媒介。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来表明媒介与文化的认同关系。(见书P95页)整体来说,地主性、民族性以及比较个人化的媒介能促进恒久的认同和文化自主

40、;而国际性的媒介内容则对肤浅的、短期的文化现象有较大的影响。十三、大众媒介与后现代文化后现代主义削弱了将文化视为某种固定的、等级性的传统观念。它所偏好的是属于短暂的、当下的、肤浅性的愉悦且诉诸感官(而非诉诸理性)的文化形式。电视音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后现代主义被认为主张卸下政治意识形态,失去了对理性和科学之神的信仰。当前的“时代精神”不再共享任何固定的信念和承诺,而产生了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和“活在当下”的倾向。鲍德里亚提出“模拟”的概念,这个词汇指影像与真实之间的差别不再那么重要,大众媒介提供无穷无尽的、替代体验的“虚假-真实”影像,要分辨出影像和真实已经变得很困难。(附:让·鲍德

41、里来和媒介符号学1、理论:符号正逐渐与其所代表的事物分离开来,而媒介推进了这一过程,以至于导致了这样的状况出现:没有什么东西是真实的。2、仿真时代:符号不再是指代,而是创造了我们的现实状况。仿真决定了我们的身份和行动,我们的体验不再借助于外部工具来得以再现,符号建立起我们的体验。比如迪斯尼乐园、网络的仿真。消费文化也体现了我们生活的仿真世界中的一个方面。)第六章新媒介-新理论一、新媒介与大众媒介机构信息传播技术最根本的方面是“数字化”,通过数字化的过程,所有的文本能够缩减成二进制元编码,并且可以采用同样生产、分配与储存的过程。一方面,我们可以将新电子媒介视为现存媒介的新成员,而非取代现有媒介的

42、东西;另一方面,我们必须认识到数字化及整合所可能带来的许多革命性的后果。二、信息社会的崛起信息社会的主要特征是信息生产和流动的增加,其原因是小型化与计算机化之后传输成本的降低,而成本的降低又进一步刺激了增长的速度。三、“新媒介理论”的重要问题在第4章中,从“权力与不平等”、“社会整合与认同”、“社会变革”三个方面方面来考察大众传播,也能够从相同的主题来探讨新媒介的理论观点。在权力这个层面:传播并未主要以垂直或中心化模式来运行,尽管在接近使用及运用上存在着不平等现象,但是由于传播者、接收者、旁观者与参与者都拥有接近权,所以我们并不能说新媒介被 统治阶级所拥有。在整合与认同概念上:问题仍是新媒介宣

43、传部是导致社会分裂还是促进社会整合,并没有明确的答案。新媒介信息的多元化,可能促进分裂;但是新媒介冲破地理限制,开启了不再限于既定的社会关系的认同。就社会变革方面而言:一方面,传播者对内容方向和控制力的丧失;另一方面参与性也许更能够推动变革的进行。四、“新媒介理论”的可能基础新媒介依照他们共有的渠道分成四类,并以使用、内容、情境相区别:1、人际传播媒介:包括电话,特别是移动电话和电子邮件。其内容是个人的且易逝的,此外通过耸传播所建立与强化的关系,要比所传递的信息更为重要。2、互动操作系统:主要包括计算机游戏和视觉以及虚拟真实的装置。与传统媒介相比,主要区别在于互动性,以及对使用过程的控制而不是

44、对使用目的的满足。3、信息搜索媒介:互联网是最明显的例子,它们被视为一种具有空前的容量、实在的、易接近使用的图书馆与资料来源。4、集体参与式的媒介:特别涉及网络的使用。运用的目的是为了共享和交换信息、观念、经验、发展活动。电话会议也属于此类媒介。从个别使用者的角度,区分出新、旧媒介的特点:一,互动的程度;二,使用者所经历的“社会现场感”或者“社交程度”;三,自主的程度;四,私人化程度;五,享乐的程度。五、信息传播的新模式训示:通过训示,信息能够由一个中心同时向许多四周的接收者进行传达。特征:训示是一种典型的、针对许多人的单向传播,而个人给予反馈的机会非常少;另外,传播的时间和地点是由传播者或中

45、心决定的。EG:演讲、音乐会、无线广播。对话:个人能够直接和其他人进行互动,而这是跨过某个中心或媒介物而进行的,并且能够自行选择传播的伙伴、时间、地点以及主题。其特征是在交换的过程中,各方面都是平等的。EG:个人信件的交流、电子邮件的运用。协商:意味着某种范围内的不同传播情境,在这些情境中,个人在信息的中心:资料库、图书馆、计算机磁盘中寻找信息。“协商”的时间、空间及主题由处于边缘的接受者决定的。登录:称为登录的信息交流模式,是协商模式的反转。登录是中心要求并接收来自周边参与者的信息,通常参与者本身并不知道。在登录模式中,就内容和信息交流的产生而言,中心普遍比周围的个人具有更多的控制力。EG:

46、中心电话交换机中的自动记录、运用“电视人员记录器”的受众研究。综合图景。(图见书P110)六、以计算机为中介的社群的形成社群:(早期的观点)意味着一群具有共同地点、认同、特定规范、价值与文化实践的人,而且这群人通常人数很少,中以彼此认识或进行互动。是一种评估社会社会变革冲击的工具,而且是大众观念的对照物。虚拟社群:以共同兴趣为基础,有意识地组成,通常是围绕着特定的文本或是由非计算机中介传播领域引进的事项(比如肥皂剧或剧中角色)而形成。它能够由任何数量的人人,以选择或是对某些刺激的反应为基础,通过网络而形成。虚拟社群可能保有真实社群的特征,包括互动、共同目标、认同感与归属感,各种规范等,而且具有

47、排斥或拒绝的可能性;虚拟社群也有惯例、仪式与表达模式。在线社群具有开放性、可接近性、互动性的优点。对虚拟社群的质疑:一是经常缺乏意义,它们经验的联系通常是无目的性、偶然性的联系。同时,由机器来担任中介,会降低使用者“与他人接触”的感知。七、政治参与、新媒介与民主(非重点)大众媒介因公共事务信息向所有民众传播以及政治人物与政府被曝光于公众而引起的注意和批语,被认为对民主政治有利。但由于传播渠道被少数声音支配,垂直流动居于主导地位, 以及媒介市场高度商业化等,导致媒介的民主角色遭到忽视。新媒介提供了高度差异性的政治信息与观念方式,以及其在理论上几乎可以让所有声音无限制地接受使用,领导者和追随者可以

48、有许多反馈与协商,所以新电子媒介为利益团体的发展以及意见的形成提供了新兴的论坛。但是,没有其他社会基本条件的帮助,人们尚不完全清楚旧政治转变要如何才能产生。八、新传播技术的全球化倾向(非重点)新传播媒介虽然打破了传统“中心-边缘”式的大众传播模式,技术的拥有的确开启了信息与相互沟通的可能性,但是传播的不平衡依然存在,对较贫穷、较弱小国家而言技术的成本与运用及基础设施和管理系统都是有利于既得利益者。九、自由的科技(非重点)和其他媒介相比,网络仍然是自由而且不受管制的,但随着网络的增长,有明显的倾向显示它的自由已经受到限制。十、新的平衡器(非重点)电子媒介有助于一种更为平等与自由的社会产生。对于对

49、些想要传播自己声音的人来说,其优点是一种顺畅的接近使用渠道,不必以那些控制印刷媒介和无线广播频道的强势利益为中介。但是,在未来还是有被管制的可能,同时,较富有的人首先掌握并获得新技术,并永远领先于穷人。社会和信息的鸿沟将会扩大而非缩小。十一、结论尽管普遍出现重塑大众传播理论框架的主张,但公共传播仍然像以前一样持续进展,上述的理论仍是不确定的。第七章媒介与社会的规范理论一、媒介与公共利益公共利益:媒介应当执行当代社会中若干重要的、符合大家的利益的任务。公共利益也意味着媒介运作体系应该是和正义、公平、民主以及当前值得向往的社会与文化价值观念相符合。布伦勒认为,第一,媒介的权力就像政府的权力一样,应

50、该用合法的方式来执行,这和“责任”的概念相类似;第二,公共利益不同并优先于其他特定利益;第三,公共利益的观念必定在一个不完美且不单纯的世界中运作。海尔德描述了两种关于公共利益组成及其内容的建构方式的主要观点:一是多数主义观点:公众利益就意味着给予公众所想要的,也就是满足媒介市场中大多数消费者的需求;另一种是“单一论”,或“绝对论”,这会导致一种家长式或父权主义的体系,在其中由监护者或专家决定“什么是有益的”。各地大众媒介都受到广泛的法律控制和制约,以及非正式手段的影响,而这些法律和非正式手段的用意是促进媒介执行那些“社会”所想要的事情,防止媒介做出“社会”所不希望的事情。二、媒介社会理论的主要

51、议题媒介规范包括对媒介结构与组织和规范;及对媒介行为与内容上的规范。但同样的一套原则可以同时应用在这两种层面上。结构与所有权。一是独立性,以便充分保护自由与开放的观念与信息的公开表达;二是多元性,即一种反对所有权集中与控制垄断的规范,社会中各种声音都拥有通过媒介向社会传播的机会。公共秩序和国家安全。媒介既有维持秩序和社会整合的功能,也有引发冲突和失序的可能。所以对媒介进行一些合法的限制是必须的,但是政府也容易以维护公共利益为由来控制和封杀媒介。“公共领域”的前景。媒介通过对公共事务住处进行完整、公平与可靠的公布,促进多元观点的,给社会上许多声音表达的机会,让公民参与社会与政治生活。文化价值。一

52、般希望媒介能够支持社会主流的价值与道德标准。在文化价值领域,消极的规范理论多于积极的,禁止的多于改进的,例如对暴力与色情的做法。个人的权利。媒介经常侵犯个人的权利,如人个名誉、隐私权、财产权等。但对于隐私权的侵犯因更广泛的公共利益的理由而获得正当性,EG:政治丑闻、公共名人的事件。三、早期的理论:身为“第四权力”的新闻业第四权力:由18世纪英国的伯克所引用。用来指称新闻界所拥有的政治权力,这种权力和大英帝国其他三种权力-上议院、教会、下议院的权力相等。新闻界的权利来自它具有的公布或隐藏信息的权力,以及其他提供信息的能力。而其核心的自由则是报道与评论政府的审议、会议及行动。此种自由乃是代议民主进

53、步的基石。18世纪后的所有革命和改良运动无不高举新闻自由的旗号,并在实践中运用这个理论以推动自己的发展。意见自由市场:当真理与谬误都得以自由发表时,自由表达的真理最终将战胜谬误。新闻自由奋斗的脉络是与出版和某些权威之间的对立,最初是教会,后来的政府。新闻自由主要从“自由免于限制”来下定义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闻自由成为赚钱的手段,以及新兴的资产阶级进行宣传的手段。四、1947年的新闻自由委员会与社会责任论新闻自由委员会:为了应对美国的报业,尤其是它的煽情主义、商业主义还有政治不平衡与垄断倾向的广泛批评,一个非官方的调查委员会在1942年成立。1947年,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的报告一个自由而

54、负责的新闻界提出了“社会责任”的观念。该委员会支持一种具有多元性、客观性、信息性与独立性的新闻制度,社会责任应该靠新闻界的自我约束,而非政府的控制来达成,但同时也不排除政府控制的情况。重点提示:社会责任论:一,媒介对社会有义务,而媒介所有权是一种公共信托;新闻媒介应该是真实的、准确的、客观的、中肯的;三,媒介应该是自由的,且自我约束的;四,媒介应该遵守共同的伦理与专业规范;五、在某些环境下,政府可能需要介入以捍卫公共利益。五、职业特性与媒介伦理新闻职业特性具有多种形式,包括组成协会、创立新闻评议会,并且以制定行为准则和伦理的形式来规范良好的行为。新闻记者的行为准则是指“新闻记者本身所采纳与控制

55、的一套专业指导原则”。这些现象反映出广泛的新闻专业化过程,也反映出媒介希望保护自己免受批语,尤其是远离外界干预与妨碍自主性的期望。强调新闻必须促进人权、和平、国家自由、社会进步与民主,禁止种族、民族与宗教歧视、尊重隐私、禁止收受贿赂或牟利等。六、报刊的四种理论与其他理论 四种理论:集权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论、苏联共产主义理论。根据最近的批评意见,认为该书就只有两种理论,自由主义和与它相对的集权主义。集权主义理论:就是对近两个世纪或者更久各种压迫性政权对新闻实施控制的描述。自由主义理论是从自由民主对抗暴政斗争的角度来描述的,主要原则:一是防止政府控制的消极的自由;二是“自我校正”精神,即

56、“意见的自由市场”。近来,一些评论家认为,除去上述两种理论,还需要一种“发展理论”:经历了从欠发达和殖民主义到独立过程的社会,通常缺乏金钱、设施、技术和受众,以维持一种广泛的自由市场式的媒介体系。在这种情境下,政府有选择性地分配资源,并且利用某些方式来限制新闻自由,就可能是合法的。社会责任优先于媒介的权利和自由。实际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媒介体系仍然是属于“集权式”的。七、另一种选择:公共服务广播系统自由主义理论很难应用于无线广播体系,因为公共广播体系对于社会需求或公民集体需求的重视,超过对个人权利、消费自由或是市场力量的重视。美国的“公共广播”一般是指由观众和听众自愿赞助所构成的网络,这种网络

57、被赋予了推动特定文化发展的目标。西欧的“公共服务广播”是指一种由法律所规定,且普遍由公共基金(通常是家庭所必须支付的使用费)所管理的系统。它具有广泛的编辑和营运独立权,它们运作的一般原则就是通过满足社会与人民重要的传播需求,来为公共利益服务。一个满足公共利益的有效系统必须符合以下条件:公共财源、高度独立于政府之外、与财政来源并行不悖、对受众和政治体系负有持续性的义务。八、大众媒介、公民社会与公共领域公共领域最初形式是18世纪的咖啡馆,人们可以主动参与公共生活、讨论并形成政治计划。这些讨论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通过有影响性的民意的形成,来检查政府的作为。公共领域:是哈贝马斯提出来的,处于私人生活领域和政治制度之间的公共领域,能够广泛接近和公共利益相关的信息,讨论不受控制,而参与公共辩论的人是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媒介通过提供一种自主与开放的公共论坛使公民以民意得以发表、讨论,使集会、结社、表达的自由受到保障。九、对于当代公共领域不满的回应由于新闻媒介商业化的原因,人们认为大众媒介走向娱乐化、煽情化,同时政客也热衷于操纵媒介以增进自我利益。媒介水准因为商业化的结果而下降。针对这些现象,美国新闻从业人员提出公众新闻学。公众新闻学:新闻的目标是通过促进参与和辩论的方式,尝试改善公民生活的品质。公共新闻学是委托人模式,记者应该以专业团体的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