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同步探究 人教新课标版_第1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同步探究 人教新课标版_第2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同步探究 人教新课标版_第3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同步探究 人教新课标版_第4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同步探究 人教新课标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学习主题说明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东汉末年,地方军阀混战。200年官渡之战,曹操大败袁绍,后发动赤壁之战,结果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于是形成三国鼎立局面。220年曹丕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邺。265年,司马炎建立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了分裂的局面。316年匈奴灭西晋,317年司马睿建东晋。西晋灭亡以后,内迁的各少数民族和中原地区的汉族先后建立了十六个政权,统称“十六”国。四世纪后期,前秦茌坚消灭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3

2、83年淝水之战,前秦失败,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420年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结束了东晋的统治,此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南朝”。四世纪后期,东北地区鲜卑族的一支建立了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被北齐取代,西魏被北周取代。北魏和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四个王朝统称为“北朝”。从上看出,三国时期开始,我国封建社会的大一统局面被打破,社会处于分裂状态,政权更迭频繁,民族斗争不断,其间虽有西晋的统一,但时期短暂。总之,分裂是这一时间的一大特点。封建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并非是历史的停滞、倒退。在分裂的同时,

3、局部地区经济在发展,人们生产生活相对安定。如三国时魏蜀吴在地经济发展,孙吴地区的农业得到开发,西蜀地区由于没有大的战争而维持繁荣的局面,但曹魏地区经济的发展仍然超过了吴和蜀。西晋末年和十六国时期,北方长期战乱,人口大量南迁,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特别是江淮、太湖地区荒地大量被开垦,成为我国新的财富之区。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各民族人民接触频繁,在生产和反抗各族统治者剥削、压迫的斗争中联系更为密切。民族融合进程加快,如西晋时“五胡”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都顺应了这一潮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包括:实行汉化政策,说汉话,用汉姓,穿汉服,与汉族人通婚;采用汉族的

4、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因此民族融合成为这一时期历史的另一特征。综上,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由统一走向分裂,在分裂中孕育统一的生机,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各族人民的大融合,北方生产有了一定发展,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有不少成就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数学方面,出现了精确计算圆周率数值的数学家祖冲之;农学方面,出现了优秀农学专著齐民要术及其作者农学家贾思勰;地理方面,有杰出地理学家郦道元,他写成以全国水道系统为主的水经注,至今仍是研究我国古代地理的重要著作;艺术方面,王羲之

5、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代表了这一时期书法绘画方面的艺术水平。佛教在南北方盛行,同佛教有关的建筑和石窟艺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规模最大的云冈石窟成为我国雕刻艺术的宝库。同时,还出现了无神论者范镇,他所著的神灭论系统阐述了无神论思想,是我国思想史上的宝贵遗产。三国西晋南北朝文化是对以前各代文化成就的创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在科学道路上不畏艰苦,勇于攀登的民族精神,又为后世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内容标准1 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学习导引 三国是在东汉以后出现的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历史时期。从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时起,到280年吴国灭亡时止,共计历时61年。 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重

6、要战役。战后,曹操退回北方,一时无力南下,便向关西(潼关或函谷关以西地区)方面发展势力。刘备在荆州站住了脚,得以向益州地区进军。孙权在江东的统治进一步稳固,便向岭南地区扩张势力。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任何一方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220年,曹丕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222年,孙权也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至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了。 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的过渡阶段。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如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蜀国的丝织业兴旺,吴国

7、的造船业发达,吴国派船队到达夷洲。这就为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理解探究一、 选一选 1.东汉末年、黄河中下游一带实力最强的军阀是 ( ) a袁绍和曹操 b.曹操和刘备 c刘备和孙权 d.曹操和孙权 2.按时间先后排列下面与曹操有关的事件是 ( ) 扶持汉献帝到许 在赤壁被孙刘联军击败 在官渡大败袁绍 统一中国北方 a. b. c. d. 3.下列人物不属于三国时期的是 ( ) a.曹操 b.刘备 c. 孙权 d.诸葛亮 4.唐朝诗人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诗句称赞的是三国时期的哪一位历史人物? ( ) a袁绍 b.刘备 c.孙权 d.诸葛亮 5.下列史实不是发生在三国时期的是 ( )

8、a刘备三顾茅庐 b.马钧制成翻车 c诸葛亮在都江堰设置堰官 d.卫温到达夷洲 6.三国时,吴国后来定都建邺,是今天的 ( ) a鄂城 b.安庆 c.南京 d.北京 7.下列情况与吴国孙权有关的是 ( ) a重视农耕,大兴屯田 b.减轻赋税,兴修水利 c重视农耕,联络台湾 d.奖励农耕,减轻赋税 8.三国时,蜀国的丝织业兴旺,当时行销三国的丝织品是 ( ) a锦 b.绣 c.绢 d.纱 二、填一填 9._年发生_,孙刘联军用火攻战胜曹军,从此曹操再也不敢轻易南下。 10.230年,孙权派将军_率万人船队到达_(今台湾)。三、想一想 11.官渡之战后,曹操挥笔写下了千古诗篇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

9、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读后请回答:1. 你认为他的“壮心”是什么?诗歌表达了他怎样的境界?2. 说说他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你认为他为什么能有此作为? 四、试一试 12.我们常说,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统一是历史的进步。那么从东汉的统一政权到三国鼎立,你认为它是进步还是退步?说说你的理由。相 关 链 接官渡之战 袁绍与曹操之间的战争,袁绍是采取攻势的一方。他进攻的目的是直捣许都,劫夺汉献帝,企图通过进攻曹操集团的心脏地区而迫使曹操中途堵截,最后达到消灭曹操的目的。袁绍当时有“精兵十万,骑万匹”。曹操的军队最多不超过三四万人。200年初,袁绍大军开到

10、黄河北岸黎阳,从这里派大将颜良率军渡过黄河,包围白马(今河南滑县东),曹操采取声东击西之计领兵佯攻延津(今河南津北)。袁绍中计,大军西调,准备堵击曹军。曹操却立即调头向东, 率轻骑前往白马解围。颜良被杀,袁军几乎全军覆没。袁绍不接受教训,下令全军渡黄河,直扑延津。曹操一边撤退, 一边故意将辎重丢弃路上,引诱袁军四散抢夺,趁机反击,打败袁军。袁军另一员大将文丑被杀。白马、延津二战,是官渡之战的前哨战。鉴于敌强我弱的形势没有根本改变,曹操决定诱敌深入,撤退到官渡一线设防。袁绍自恃兵多粮足,自延津南下。官渡相持。曹操自知兵少粮缺,应该速战。在得到袁绍军粮在乌巢的确切消息后,曹操亲自带领5000步骑兵

11、,打袁军旗号,穿袁军服装夜行军混过一道道袁军防线,直插官渡东北方、袁军之后的乌巢,将袁绍军粮全部烧光。袁军人心动摇,不战而乱。曹操全军进击,大获全胜。黄河以南袁军7万人全军覆没,袁绍丢弃大批珍宝,只带800骑兵渡过黄河。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袁军从此一蹶不振。赤 壁 之 战 刘备、孙权结成联盟,在赤壁以弱胜强击败曹操的著名战役。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军20余万南下进攻荆州,计划占领长江中游后,顺流东下消灭江东的孙权,进而统一全国。荆州 刘表病死,刚继位的次子刘琮降曹,曹操不战而得荆州。刘备与刘表的长子刘琦,率万余残军沿汉水向南败退至夏口(今湖北武汉市的汉口)。曹操致辞书孙权,

12、胁其归顺。刘备遣诸葛亮为使者往见孙权,建议孙、刘结盟共拒曹军。孙权同意周瑜和鲁肃的意见,决定联合刘备出兵抗曹,周瑜率兵3万,联合刘备军队,共约5万,至赤壁(今湖北嘉鱼东北)迎战。初战曹军失利,退往江北。曹军多为北方人,不习水战,不服水土,患病者日众;曹操命用铁索锁连战船,以求平衡。周瑜利用曹军弱点,派大将黄盖诈降。曹操轻信,登上战船,等待黄盖来降。时值初冬,东南风骤起。黄盖率领十艘大船(上面装浸透油脂,外面用布幔盖好,后边拴上小船,顺风直扑曹军水寨。当战船距北岸2里许,黄盖下令放火,顿时,“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溺死者甚众”。孙、刘联军乘势进击,曹军惨败

13、。曹操率领少数败军退回北方,一时无力兼并孙、刘两家。孙权继续据有江东,势力还有所发展。刘备也乘机占有了荆州(今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并进而夺取了刘璋的益州(今四川)。从而形成了曹、孙、刘三足鼎立的局面。隆 中 对 又称草庐对,东汉末年诸葛亮的政治方略。207年,刘备冒严寒三去隆中(今湖北襄阳西)见到诸葛亮。亮对刘备分析天下形势,提出著名的隆中对。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先分析了曹操、孙权、刘表、刘璋的情况,然后为刘备提出发展势力,实现统一的战略和策略:消灭较弱的刘表、刘璋势力,以荆、益二州为根据地;改革政治,争取西南各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支持,稳定内部,积聚力量;联孙抗曹,形成鼎立局面;抓住时机,分

14、兵两路,北伐灭曹,实现统一。隆中对显示了年仅27岁的诸葛亮的才识,他在以后辅佐刘备、刘禅的20多年中,一直为实现这一战略奋斗,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内容标准2 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 265年司马炎篡夺皇位,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第二代晋惠帝无力治国,“八王之乱”耗竭西晋国力。西、北少数民族内迁,同汉族长期杂居。西晋的官僚地主残酷压迫内迁的少数民族,民族矛盾尖锐。人民反抗斗争不断,加之自然灾害严重,中原人民纷纷迁往江南。他们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15、,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经过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江南以种植水稻为主,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 东晋、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正如宋书所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从而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理解探究一、 选一选1.推翻西晋王朝的少数民族是( )a匈奴 b.鲜卑 c.羌 d.氐2.成语典故“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与下列哪场战役有关?( )a昆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

16、之战 d.淝水之战3.魏晋南北朝时,江南地区得以开发,最主要的因素是(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b.北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c南方统治者施行仁政 d.南方生产工具先进4.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有( ) 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大片良田 开始使用绿肥,推广牛耕和粪肥 以水稻为主 小麦也推广到江南 a. b. c. d.5.下列对淝水之战中前奏失败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军队战斗力不强 b.军事指挥不当c.攻打东晋不得人心 d.游牧民族不习水战二、填一填6.淝水之战发生于_年。这次战争中秦败晋胜,成为历史上又一次_的战争。7.南朝始于420年刘裕建_,经历了_、_、梁、陈四

17、个朝代,都城都在_。8.将下列他们的事迹连线。 人 物 事 件 茌坚 偏安江南建东晋 晋惠帝 结束三国建西晋 司马炎 在位时发生“八王之乱” 谢安 率军进攻东晋,淝水一战大败 王猛 东晋宰相主张抗击前奏 司马睿 前奏丞相励精图治,抑制豪强 四、想一想9.材料一: 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描述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材料二:宋书这样描述江南: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材料三: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人口统计表明,南方和北方

18、的人口比例为1:3.2,就人才而言,两汉时代的三公九卿,儒林文苑也都集中于北方,南方几乎空白。但到南朝以后,南方人中进士的逐渐增多以至于大大超过北方,文化繁荣也远胜北方。读后请回答:汉书和宋书中所记载的汉朝和南朝时江南的经济情况有什么变化?反映了怎样的问题?你认为这种变化同材料三中反映的情况有什么关系吗?谈谈你对当前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关系的认识?五、试一试10.西晋在历史上是一个短命的王朝,你认为他迅速灭亡的原因有哪些?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 相关链接西晋的统一 三国后期,魏国由于大规模实行屯田,兴修水利,北方经济逐渐上升。吴蜀经济力量均不及北方。曹丕死后,司马懿受遗诏与曹真、陈群一起辅佐魏明帝

19、曹睿。魏明帝死后,司马懿与曹爽共同辅佐曹芳。两人各立党派,明争暗斗。结果,司马懿取得胜利,掌握魏国大权。懿病死后,子司马师、司马昭又相继掌权。263年,司马昭派钟会、邓艾等分兵三路攻蜀,刘禅投降,蜀亡。265年,昭死,司马炎正式夺取曹魏政权,建立晋朝,都洛阳,史称“西晋”。279年,司马炎分兵六路攻吴。280年,孙皓出降,吴亡,结束了三国鼎立分裂的局面。晋墓壁画 这是1977年甘肃嘉峪关市酒泉5号晋墓出土的壁画。教材所取为墓主人行乐图局部。原图墓主人坐于榻上,头戴三梁进贤冠,身穿长袍,几旁,左手执巢麈尾。主人身后男女侍各一人,女侍手执曲柄华盖。墓主人前面放一方案,上有饮酒器。方案旁还有男侍、童

20、仆、男乐伎和妇舞伎等。男乐伎左手摇鼗鼓;女舞伎手执方扇作舞蹈状。他们的右上方还有一组乐伎,跪坐一行四人(教材截止三人)。从服饰看,第一个为男性,双手扶筝;第二、三、四人均为女性,分别奏琵琶、吹竖笛、双手拍腰鼓。他们身后还绘有树木,女舞伎下方,还有百戏和两女伎双手倒立等。全图反映了西晋贵州生活奢侈享乐的场面。青瓷羊形烛台 瓷器表面的釉料中含有一定量的铁,经1200以上高温烧制后,呈青绿色或青黄色,这种叫做青瓷。三国两晋南北朝是青瓷制造迅速发展的阶段。青瓷羊形烛台是在江苏镇出土的。羊高14.7厘米,为东晋时期的青瓷器。这件烛台为灰绿釉上有几点深褐色斑点,工艺上称为“釉下彩”。羊体作蜷伏状,肌肉丰满

21、,显得健壮有力。羊头微昂,闭嘴,圆睁双目,双卷角后垂,头顶正中有一圆孔,是当作烛台或器物插座使用的。羊身两侧在胎上划出翼纹,可见当初的作者想象力十分丰富。此烛台现存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 内容标准3 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学习导引 四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此后,北方汉族与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少数民族的生产经济逐渐封建化,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顺应了这一趋势,推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孝文帝(467499年)继位时年仅4岁,由太皇太后冯氏执政,故前期改革由冯太后主持。499年冯太后死,孝文帝亲

22、政。493年借南伐名义,将都城由平城迁至洛阳。太子元恂与左右谋划,欲轻骑回北,被废为庶人。孝文帝于迁都后进一步实行汉化政策。主要措施为:(1)在朝庭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2)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3)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4)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5)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6)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孝文帝改革对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北方各民族融合,发展社会经济文化起了重要作用。不愧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理解探究一、 选一选 1.建立北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 a.匈奴 b.鲜卑 c.氐 d.羌

23、 2.公元4-6世纪,曾一度统一过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 前秦 北魏 北齐 北周a. b. c. d. 3.下列政权,以洛阳为都城的是( )东汉 曹魏 北魏 西晋a. b. c. d.4.北魏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 b.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c.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d.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二、填一填5._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6.北魏的开国者是_。北魏的首都开始地平城(今_),后迁都_。三、想一想7.阅读材料 他4岁即皇帝位。重视汉族文化,“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重用汉族地主,注重培

24、养人才,设立太学,让各地搜罗书籍送往平城,供他和拓跋贵族学习。黄河流域统一后,各民族共同生活,互相影响,他顺应这一趋势,听取汉族大臣的建议,实行改革,不顾保守派贵族大臣反对,迁都洛阳,进一步推行汉化政策,自己带头改为汉姓。读后请回答: 材料中反映的事情与哪位历史人物有关?他是哪个民族的? 他改革的内容是什么? 你怎样评价他的这次改革?并结合今天中国的改革谈谈你的感想。四、试一试8.有人说: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全靠汉族的努力与创造。你认为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相关链接文明太后 太后姓冯,汉族,长乐信都(今河北蓟县)人。生于440年,卒于491年,文明是她的谥号。太后的伯祖父冯跋建立的北

25、燕是十六国中四个汉人政权之一。冯跋死后,其弟冯弘继位。在北魏的进攻之下,北燕灭亡,冯弘逃到高丽被杀,冯弘的一子一妇被北魏俘虏。子冯朗在北魏官至刺史,女入宫成为北魏太武帝的贵妃(左昭仪)。冯朗因事被杀,其女儿入宫,受姑母的抚养,后来成为北魏文成帝的皇后。465年,文成帝死,年仅12岁的献文帝即位。第二年,冯太后发动宫廷政变,开始执掌政权。孝文帝即位时年仅4岁,冯太后继续临朝称制,总揽大政。冯太后的主要政绩有三:第一,建立”班禄”制度,同时严惩官吏的贪污行为。第二,实施均田制,规定15岁以上的男夫分给露田40亩,桑男20亩或麻田10亩,妇人分给露田20亩。第三建立户籍制度,规定受田农户中的丁男要负

26、担征戍、杂役。这些措施吸收借鉴了汉族的政治制度,促进了北魏王朝繁荣富庶,为以后的孝文帝改革打下了基础。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这幅图选自敦煌壁画第285窟南壁中层的交纳罚金图(局部)。整幅图是一位长者向少数民族贵族交纳罚金的场面,教材选用了其中一部分。这位少数民族贵族头戴白纱笼冠,身穿宽袖长袍服,右手拿着麈尾,左手握拳。其身后的侍者一人手持曲柄华盖,另一个持羽扇,他们的服饰和贵族的服饰相似,都是宽袖袍服,裤腿口肥大。教材选用这幅图,主要是从服饰上说明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相互影响的民族融合趋势。 单元检测题(四)一、 选一选(每题只有惟一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40分) 1.在历

27、史课上,同学们讲了一些有关三国的故事,下列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a.曹操建立魏国 b. 刘邦在成都称帝建蜀汉 c.孙刘联军战曹军于赤壁 d.诸葛亮派船到达夷洲 2.公元208年左右,东汉天下的军事集团主要是( ) a.刘、袁、曹集团 b.曹、刘、孙集团 c.刘、孙、袁集团 d.孙、袁、曹集团 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诸葛亮治蜀的内容 ( ) a.重视水利 b.减轻赋税 c.联络台湾 d.开发西南 4.魏蜀吴三国灭亡的先后顺序是 ( ) a.魏、蜀、吴 b.吴、蜀、魏 c.蜀、吴、魏 d.蜀、魏、吴 5.西晋和东晋的建立者分别是 ( ) a.司马炎、司马睿 b.司马炎、司马昭 c.司马昭、司马睿 d.

28、司马睿、司马懿 6.东汉末年,魏晋时期,我国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其中被称为”五胡”的五个少数民族是 ( ) a.匈奴、鲜卑、羯、氐、羌 b. 匈奴、蒙古、鲜卑、羯、氐 c. 鲜卑、蒙古、羯、氐、羌 d. 匈奴、真、羯、氐、羌 7.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开始于 ( ) a.三国时期 b.西晋末年 c.东晋南朝 d.南北朝 8.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最主要因素是 ( ) a.江南有优越自然条件 b.北人南迁带去先进生产技术和劳动力c.南方战乱少,相对安定 d.政府重视 9.北朝的五个政权,最先建立的是 ( )a. 西魏 b.东魏 c.北魏 d.北齐 10.下面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说明

29、,不正确的是 ( ) a.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b.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c.完成了南北统一 d.加速了北方封建化的进程11.对南北朝时期出现的”胡人汉服”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 说明民族融合成为一种历史趋势。 北魏孝文帝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北方少数民族有穿异族服装的喜好。a. b. c. d. 12.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和太阳系中有一颗小行星都是以我国古代一位大数学家的名字命名的,这位大数学家是南朝的 ( )a. 商高 b.张衡 c.祖冲之 d.郭守敬13.它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介绍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是我国

30、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这部书是 ( )a.水经注 b.农政全书 c.齐民要术 d.王经14.“空谷传响,哀婉久绝。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呜三声泪沾裳”。这是下列哪部著作对三峡两岸猿声的描写。 a.缀术 b.水经注 c.齐民要术 d.脉经15.“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是对下列哪一艺术品的赞颂。 ( ) a.王献之的书法 b.顾恺之的人物画 c.云冈石窟的碧画 d.王羲之的书法16.云冈石窟是我国雕刻艺术的宝库之一,地点在 ( )a. 四川东山 b.山西大同 c.河南洛阳 d甘肃敦煌 17.下列朝代,属于统一的封建王朝有 ( )秦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a. b. c. d.18.以下所列,哪些是以

31、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 )巨鹿之战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淝水之战a. b. c. d.19.今天的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哪六个朝代的都城建在这里。( ) 东汉三国中的吴西晋东晋北魏宋齐梁陈a. b. c. d. 20.下列政权,定都在洛阳的有 ( )三国中的蜀三国中的魏西晋东晋北魏南朝中的宋a. b. c. d. 二、想一想(第21题20分,第22题10分,共30分)21.材料一: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汉语的成语一般都有出处。有些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意思。如:破釜沉舟、围魏救赵、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 (1)请你就东汉末年、三国两晋南北朝这段历史写出十个成

32、语。a. b c de f g h i j (2)请你将上述十个成语,按其所反映历史的先后顺序排列在下面历史沿革示意图中的大致位置的下方写上相应的英文字母代号。 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沿革示意图东汉 。 三国 。 两晋 。 南北朝 .22.识图填图题(1)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是影响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两次重大战役。在上图的两个战役符号中,找出官渡和东壁,分别填在相邻的圆圈里。 (2)在上图的三个方框中,分别填写大致方位上的三个国家的名称。 三、试一试(每小题15分,共30分) 23.西晋末年,为什么会出现人口大迁徙的现象?今天党和政府掀起“积极推进西部”开发热潮,有什么现实意义。 24.有人认为

33、:“以往对孝文帝改革的描述和评价有不妥之处,孝文帝汉化不值得肯定,他的文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亡的路线。”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为什么?你是怎样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的? 内容标准1一、 选一选 1.a 2. b 3. a 4. d 5. a 6. d 7. c 8.a 二、填一填 9.208 赤壁之战 10.卫温 夷洲 三、想一想 11. “壮心”指统一全国。该诗表现出他为统一大业努力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 2.他统一了北方,这是因为他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招纳贤士;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等。 四、试一试 12.从东汉统一政权到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这是因为,东汉中后期以来,

34、统治黑暗、外戚和宦官专权,土地兼并严重、豪强地主势力膨胀,民不聊生。黄巾起义以来,东汉政权名存实亡。特别是董卓之乱以后,军阀割据,混战连年,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魏、蜀、吴统治者在军阀混战中脱颖而出,完成了各自境内的相对统一,并采取了一些稳定社会、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人民生产生活状况有所好转。从这些史实看,从东汉政权到三国鼎立,既有利于统一局面的重新出现,也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说这一过程是历史的进步。 内容标准2一、 选一选 1.a 2.d 3.b 4.a 5.d 二、填一填 6.383 以少胜多 7.宋、 宋、齐 建康 三、连线题 人 物 事 件 茌坚 偏安江南建东

35、晋 晋惠帝 结束三国建西晋 司马炎 在位时发生”八王之乱” 谢安 率军进攻东晋,淝水一战大败 王猛 东晋宰相主张抗击前奏 司马睿 前奏丞相励精图治,抑制豪强四、想一想9. 汉书反映了汉朝时江南经济很落后,基本上是原始的刀耕火种,而宋书则反映了南朝时的江南经济有了巨大发展,有很多地方甚至超过了北方。它们从总体上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情况。2.经济重心的南移引起了文化中心的南移。汉代北方经济发达,北方文化繁荣,三公九卿,文苑大都集中在北方。到南朝以后,由于南方经济得到开发,南方的文化也发展起来,文苑人物,进士、官吏等以南方为多。由此可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相互依存的,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建设也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五、试一试10.西晋统治集团腐朽,造成“八王之乱”,西晋统治衰落。对各族人民残酷剥削压迫,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