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模式新加坡_第1页
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模式新加坡_第2页
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模式新加坡_第3页
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模式新加坡_第4页
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模式新加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5.4 2.5.4 “强制储蓄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模式型社会保障模式第一节 新加坡社会保障制度的演进一、新加坡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一、新加坡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n1955年以前的新加坡长期处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下,基本没有社会保障,只有小规模的社会慈善事业。n1950年有两位立法议员提倡建立一个旨在涉及一般工人的中央公积金制度。1951年5月17日由两名立法议员倡议的公积金法案正式提交议会讨论。n1952年2月27日,退休福利委员会建议对雇员实行强制性养老金制度。2.5.4 2.5.4 “强制储蓄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模式型社会保障模式第一节 新加坡社会保障制度的演进一、新加坡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一、

2、新加坡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n1953年10月,退休福利委员会提出一个报告,建议设立新公积金制度。n1953年12月通过了公积金法令。n1955年7月,成立了专门管理中央公积金的中央公积金局,标志着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型社会保障制度的正式建立。 2.5.4 2.5.4 “强制储蓄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模式型社会保障模式第一节 新加坡社会保障制度的演进二、新加坡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二、新加坡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n第一阶段:单一养老保障项目阶段,时间大约是从1955年到1965年。 n第二阶段:保障项目扩张和完善阶段,时间大约是从1965年至今。 2.5.4 2.5.4 “强制储蓄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模式型社会

3、保障模式第一节 新加坡社会保障制度的演进三、新加坡社会保障制度变迁的条件三、新加坡社会保障制度变迁的条件n1.经济因素经济因素n新加坡自治邦政府成立前后,新加坡在经济方面困难重重。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住房困难;第二,失业严重;第三,经济力量薄弱;因此,新加坡把发展经济作为政府的工作重点,实行了经济赶超战略和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n中央公积金制度自1955年建立以来,在大约10年的时间里都是单一的养老保障制度,在保障项目方面没有任何拓展。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建立之初,部分地是为了解决经济中严重而紧迫的一些现实问题,发展到后来逐步部分地变成了一种经济调节的工具。 2.5.4 2.5.4 “强制储蓄强

4、制储蓄”型社会保障模式型社会保障模式第一节 新加坡社会保障制度的演进三、新加坡社会保障制度变迁的条件三、新加坡社会保障制度变迁的条件n2.政治因素政治因素n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部分地是新加坡政治文明的产物。它的建立、完善与发展与新加坡的政治体制密切相关。n首先,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n其次,强大的权威领袖权力。n再次,“国家合作主义”的政治意识。2.5.4 2.5.4 “强制储蓄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模式型社会保障模式第一节 新加坡社会保障制度的演进三、新加坡社会保障制度变迁的条件三、新加坡社会保障制度变迁的条件n3.文化因素文化因素n儒家伦理思想为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的变迁提供了肥沃的文化土壤。

5、2.5.4 2.5.4 “强制储蓄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模式型社会保障模式第一节 新加坡社会保障制度的演进三、新加坡社会保障制度变迁的条件三、新加坡社会保障制度变迁的条件n4.社会因素社会因素n新加坡是个移民国家n新加坡是个多民族国家n新加坡是个多宗教国家n人口生育率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央公积金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2.5.4 2.5.4 “强制储蓄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模式型社会保障模式第二节 新加坡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一、社会保障基本理念一、社会保障基本理念n中央公积金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理念中央公积金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理念n第一,效率优先n第二,机会公平n第三,激励工作

6、2.5.4 2.5.4 “强制储蓄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模式型社会保障模式第二节 新加坡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二、社会保障基本结构二、社会保障基本结构n(一)中央公积金会员账户及其功能(一)中央公积金会员账户及其功能n1.普通账户普通账户n在公积金会员60岁以前,普通账户公积金存款占整个公积金存款的绝大部分。随着公积金会员年龄的增加,这一比例在逐渐降低。n普通账户的公积金存款可以用于购置公共房屋、提前退休投资、保险、教育和转拨款项以供父母退休账户。2.5.4 2.5.4 “强制储蓄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模式型社会保障模式第二节 新加坡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二、社会保障基本结构二、社会保障基本结构n

7、(一)中央公积金会员账户及其功能(一)中央公积金会员账户及其功能n2.特别账户特别账户n特别账户公积金存款占整个公积金存款的比例随着公积金会员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提高。n特别账户在公积金会员年满55岁时将被取消。n特别账户的公积金存款主要是为了晚年应急之用,后来的改革也允许对其进行一些安全性较强的投资。2.5.4 2.5.4 “强制储蓄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模式型社会保障模式第二节 新加坡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二、社会保障基本结构二、社会保障基本结构n(一)中央公积金会员账户及其功能(一)中央公积金会员账户及其功能n3.医疗储蓄账户医疗储蓄账户n医疗储蓄账户公积金存款占整个公积金存款的比例随着公积金

8、会员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增加,因为公积金会员年龄在55岁之上取消特别账户,年龄在65岁之上取消普通账户,最后只剩下医疗储蓄账户。n医疗储蓄账户的公积金存款可以用于住院、选择性的门诊医疗服务、缴纳意外疾病保险费用等。与普通账户和特别账户不一样,自雇人员必须为医疗储蓄账户缴费。2.5.4 2.5.4 “强制储蓄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模式型社会保障模式第二节 新加坡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二、社会保障基本结构二、社会保障基本结构n(二)中央公积金保障项目(二)中央公积金保障项目n1.退休保障退休保障n(1)公积金提取n(2)最低存款计划n2.医疗保障医疗保障n(1)医疗储蓄计划n(2)自雇人员医疗储蓄计划n

9、(3)健保双全计划n(4)医疗基金2.5.4 2.5.4 “强制储蓄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模式型社会保障模式第二节 新加坡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二、社会保障基本结构二、社会保障基本结构n(二)中央公积金保障项目(二)中央公积金保障项目n3.住房保障住房保障n(1)公共建屋计划n(2)居住类财产计划n(3)非居住类财产计划n(4)多样财产计划n4.家庭保障家庭保障n(1)家属保护计划n(2)家庭保护计划2.5.4 2.5.4 “强制储蓄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模式型社会保障模式第二节 新加坡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三、社会保障缴费与给付三、社会保障缴费与给付n1.中央公积金缴费中央公积金缴费n中央公积金

10、缴费由雇主和雇员共同承担。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变化,新加坡政府会及时对中央公积金的缴费率进行调整。 n2.中央公积金给付中央公积金给付n中央公积金给付和中央公积金缴费不同,它没有一个明确的与工资之间的比例关系。 2.5.4 2.5.4 “强制储蓄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模式型社会保障模式第二节 新加坡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四、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四、社会保障基金管理n1.成员结余基金成员结余基金n成员结余基金是新加坡中央公积金计划投资基金的最大组成部分,由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局掌管,只能投资于政府债券。 n2.保险基金保险基金n保险基金的数额相对较少。这些基金被投资于定期存款、可转让存款单、股票和债券。

11、 2.5.4 2.5.4 “强制储蓄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模式型社会保障模式第二节 新加坡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四、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四、社会保障基金管理n3.退休前取款基金退休前取款基金n该计划允许个人直接通过购买中央公积金法案许可的股票或间接通过共同基金(称为信托投资公司)投资于股票市场。n成员还能够投资于人寿保险单、黄金、新加坡政府债券、银行存款和基金管理账户。 2.5.4 2.5.4 “强制储蓄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模式型社会保障模式第二节 新加坡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五、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五、社会保障管理体制n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计划由中央公积金局统一管理,由劳工部制定有关政策并进行监督。n中

12、央公积金局具有半官方性质,它的主要任务是确保新加坡居民为养老而进行储蓄。n新加坡中央公积金体制是一种政府集中管理的体制。 2.5.4 2.5.4 “强制储蓄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模式型社会保障模式第三节 新加坡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一、社会保障总体水平一、社会保障总体水平n(一)中央公积金适度水平模型(一)中央公积金适度水平模型n1.假设n假设1n假设2n假设3n2.数理模型2.5.4 2.5.4 “强制储蓄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模式型社会保障模式第三节 新加坡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一、社会保障总体水平一、社会保障总体水平n(二)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型社会保障适度水平(二)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型社会保障适度水平预

13、算预算n1.参数值的确定n2.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型社会保障适度水平预算数值n3.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型社会宝藏实际水平适度性判断 2.5.4 2.5.4 “强制储蓄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模式型社会保障模式第三节 新加坡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二二 、社会保障收支平衡状况、社会保障收支平衡状况n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型社会保障制度实际上是一种既定供款的完全基金制度。n当中央公积金支出超过其收入时,中央公积金局就会对既定供款率进行调整,以确保支出的需要。n中央公积金年度收支基本上是盈余的,每年都有累积盈余,而且累积盈余在逐年增加。截止到2006年末,中央公积金累积盈余达到了约1258.04亿新元。 2.5.4 2.5

14、.4 “强制储蓄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模式型社会保障模式第三节 新加坡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三三 、社会保障运行效应、社会保障运行效应n(一)劳动力供求效应(一)劳动力供求效应n1.中央公积金型社会保障制度和劳动力供给中央公积金型社会保障制度和劳动力供给n从样本年份数据的相关分析可以看出,中央公积金供款率与劳动参与率不相关,中央公积金供款率对劳动力供给没有影响。n从根本上讲,这是由中央公积金型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所决定的。 2.5.4 2.5.4 “强制储蓄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模式型社会保障模式第三节 新加坡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三三 、社会保障运行效应、社会保障运行效应n(一)劳动力供求效应(一)劳动力

15、供求效应n2.中央公积金型社会保障制度和劳动力需求中央公积金型社会保障制度和劳动力需求n通过上述回归模型可以看出,雇主供款率和每单位劳动力成本年变化率同向变化。而劳动力成本和雇主对劳动力的需求呈反向变化关系。n新加坡中央公积金雇主供款率的提高(降低)减少(增加)了雇主对劳动力的需求。 2.5.4 2.5.4 “强制储蓄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模式型社会保障模式第三节 新加坡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三三 、社会保障运行效应、社会保障运行效应n(二)中央公积金运行的福利效应(二)中央公积金运行的福利效应n1.艾伦条件艾伦条件n他认为现收现付式养老保险制度只有在人口增长率和工资增长率之和大于市场实际利率时才能

16、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n2.新加坡艾伦条件考察新加坡艾伦条件考察n随着新加坡人口增长率的减缓和工资增长率的下降,现收现付制的相对收益率将会趋向小于1,这将使完全积累式的中央公积金型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福利的改进方面将优于现收现付制。 2.5.4 2.5.4 “强制储蓄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模式型社会保障模式第四节 新加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一一 、改革动因、改革动因n1.中央公积金型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不够宽n2.中央公积金型社会保障制度缺乏抵御通货膨胀的自动保护机制n3.中央公积金型社会保障制度为那些退出劳动力市场的公积金会员提供的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机会有限n4.中央公积金型社会保障制度难以达到社

17、会共济的目的 2.5.4 2.5.4 “强制储蓄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模式型社会保障模式第四节 新加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二、改革现状二、改革现状n2003年,新加坡政府对中央公积金型社会保障制度进行重大调整。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n(1)放弃提高公积金存款率为40的计划,将当时36的公积金缴费率下调至30。n(2)调高当时8万新元的最低存款限额。n(3)需缴纳公积金的薪金上限从6000新元下调到5000新元。n(4)分阶段取消55岁公积金会员可以提取半数公积金的做法。n新加坡政府还在逐步增加一些新的保障项目和保障内容,放宽了对中央公积金投资领域的限制,创新投资方式。2.5.4 2.5.4 “强制

18、储蓄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模式型社会保障模式第四节 新加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三、改革趋势三、改革趋势n1.公积金的保值增值问题n2.公积金的角色定位问题n3.公积金对低收入人口的保障问题n4.逐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n5.公积金管理方面的问题2.5.4 2.5.4 “强制储蓄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模式型社会保障模式第五节 新加坡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经验启示一、经验总结一、经验总结n1.新加坡成功地运用强制性的中央公积金计划增加了国内储蓄n2.新加坡的经验表明,政府对一些中央的社会部门比如教育和卫生部门等进行资助而不至于减缓经济增长是可能的n3.新加坡社会保障制度表明了福利的慷慨给付和国际竞争标准是能够结合起来的n4.新加坡模式表明财富再分配而不是收入再分配对于公平发展来说是一个更好的策略5.新加坡居民尊奉传统的态度是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