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解有关化学式的计算_第1页
巧解有关化学式的计算_第2页
巧解有关化学式的计算_第3页
巧解有关化学式的计算_第4页
巧解有关化学式的计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巧解有关化学式的计算题1、下列物质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的是(  )A.FeO      B.Fe2O3      C.Fe3O4     D.Fe2(SO4)3解析:将Fe的原子个数定为1,把各式变形 ,观察判断。A .FeO    B. FeO3/2    C .FeO4/3     D .Fe(SO4)3/2练习:下列物质中N质量分数最大的是

2、(   )A .NH4HCO3   B.(NH4)2SO4  C. NH4NO3   D.CO(NH2)2解析:将N的原子个数定为1,把各式变形,观察判断。A.N2H10CO6    B. N2H8SO4   C. N2H4O3    D. N2H4CO题2、含下列杂质的氧化铁粉末,测知其含氧32.5,这种杂质可能是(   )A.CuO     B.Cu   

3、;     C.Fe       D.SiO2解析:计算 Fe2O3中O的质量分数=16×3/160×100%=30%   比较  32.5%30%,判断 选择O的质量分数32.5%。练习:含下列物质的硝酸铵,测知含N40%,则含有( )A. NH4HCO3    B. (NH4)2SO4   C.NH4Cl     D .CO(NH2)2解析:计算

4、0; NH4NO3中N的质量分数=35%,  比较 40%35%,判断 选择N的质量分数40%。题型3、含S、O元素的某气体,测知O的质量分数60%,则气体的可能组成(1)           (2)                   (3)     

5、60;                 。解析:一知道气体可能      O2     SO2     SO3二计算(O)        100%   50%     60%三组合

6、(多与少)(1)SO3、(2)O2 和SO2、(3) SO3  SO2 O2。练习:含有C、O两种元素的某混合气体中,经测定C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0%,则该混合物中(   )A.一定有O2       B.一定有CO        C.一定有CO2      D.一定有CO、CO2解析:含有C、O两种元素的某混合气体的成分可能有     O2

7、0;   CO    CO2C的质量分数                                   0      43%  

8、60; 27%比较30%                                       小     大     小所以选B。题

9、4、由Na2SO4、Na2SO3、Na2S物质组成的混合物中,测得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2,则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无法确定        B23%   C46%      D32.6%解析:已知O,求Na。观察化学式,找O与Na原子个数关系 二者没有直接关系, 间接的,混合物中除O即为“Na2S”,建立Na与“Na2S”的关系;在关系式里用相对量计算2Na“Na2S”2×23  23×2+32x &#

10、160;     1-22%   x=46%练习:1 、CO2与CO的混合气体中,若测得含C36%,求CO2的质量分数解析:两种物质,且含两种相同元素,已知C,求CO2.解法一:设物质质量分数计算元素质量分数。设CO2为x%,则CO为1-x%,所以有:x%(12/44×100%)+(1-x%)(12/28×100%)=36%,解得x%=44%.解法二:建立元素原子与物质分子的关系式。CO2拆分为CO-O,则C“CO”、“O”CO2。先求“CO”、“O”,再求CO2:C“CO”、   &

11、#160;    “O”CO212    28            16     4436%  84%         1-84%    x  x=44%2、由氧气和二氧化硫组成的混合气,其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0,则该混合气体中氧气与二氧化硫的质量比为

12、60;        。解析:观察 O2  SO2,已知O,求O2与SO2的质量比。由已知O 60%可知S为40%,SSO2,32    6440%   xX=80%,所以O2与SO2,的质量比=20%80%=14。3、相同质量的CO和CO2中,碳元素的质量比为(   )A1:1     B7:11         C11:7&

13、#160;     D14:11解析:在化学式中考虑相对分子质量,由质量关系转化为分子个数关系,11CO 7CO211×28   7×44所以相同质量的CO和CO2中,碳元素的质量比为117,选C。题5、由红磷(P)、氧化铜(CuO)、氧化亚铜(Cu2O)组成的混合物中,测得Cu的质量分数为64%,则混合物中红磷(P)的质量分数可能为  (   )A.16%       B.76%    

14、;    C.26%        D.36%解析:观察P  CuO  Cu2O,不能建立 Cu与 P或O或CuO或Cu2O的确定关系,但 Cu组成两种成分,因此通过讨论这两种成分的质量,确定P的质量范围,即讨论法:当Cu全部组成CuO时,CuO为64%/80%=80%,P的质量分数最小:1-80%=20%;当Cu全部组成Cu2O时,Cu2O为64%/(112/144×100%)=72%, P的质量分数最大:1-72%=28%;所以选C。也可以用关系式求CuO 、C

15、u2O :CuCuO           2CuCu2O64                 80          128    14464%   x=80%   &#

16、160;    64%     y=72%练习:镁在空气中燃烧,可以与O2、N2发生反应,生成MgO、Mg3N2。现有7.2 g镁在空气中完全燃烧,产物的质量可能是(  )A.10g      B.11g         C.12g           D.13g解析:观察化学式,假定一个

17、镁原子,化学式变形,判断相对量:生成MgO时,质量大、生成Mg3N2时,质量小,所以产物质量介于二者之间,计算可知选B。MgMgO1/3Mg3N224     40       100/37.2 g  12 g      10g “氨分子扩散”探究实验的绿色化设计一、实验目的1、学生通过对氨分子扩散实验探究得出分子具有运动的性质。2、对该实验改进后,新设计的“氨分子扩散”实验污染性小,现象明显,趣味性强。让学生从宏观现象入手,体验实验探

18、究的独特方法和乐趣。二、实验用品一次性透明塑料水杯,青霉素钠针剂瓶(带塞),白棉布和细铁丝做的“小树”,眼药水瓶,浓氨水,酚酞试液。三、实验说明教材中有关“氨分子扩散”的探究实验存在一下不足:1、要把浓氨水倒入小烧杯中,致使在实验时较多的氨气扩散到空气中,严重污染了环境,损害了师生的健康。2、农村学校实验室中常见的最小烧杯为50ml的小烧杯,且要用1000ml大烧杯才能罩住两个小烧杯,空间较大。由于大烧杯的数量有限,购买的代价较大。3、实验耗时较长、试剂用量较大。为了改进不足,笔者在教学中对此实验进行了重新设计(如下图)。四、实验操作1、先在一棵 “小树”上滴蒸馏水,再滴上酚酞试液,观察。此时

19、“小树”不变色(说明酚酞与蒸馏水不变色)。然后用眼药水瓶对着“小树”喷浓氨水,此时,“小树”开“红花”(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体现学习中类比的化学研究方法2、移走第一棵红色的“小树”,拿出两棵“小树”,分别滴上酚酞试液,用塑料水杯罩住其中的一棵和装浓氨水试剂瓶(瓶塞已取下),观察现象。此时,看到罩住的“小树”在1分钟内慢慢开“红花”,好像桃花在盛开(说明氨分子在运动)3、盖上盛浓氨水的试剂瓶塞,让“小树”自然干燥(进一步说明氨分子在不断的运动着),整理仪器,供下一个班同学使用。五、实验设计优点1、本实验设计进一步体现了“绿色化学”新课程理念。实验过程中避免了氨气对学生的刺激,将污染降低到最

20、低2、用代用品完成探究实验,实验材料易得,既廉价又可反复使用。浓氨水和酚酞试液的用量很少,节省了实验用品,节约了经费,适于农村学校实际。3、实验装置简单、操作简便、实验现象明显、观赏性强、实验用时短,利于实验结论得出,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4、该装置可用于学生的“活动与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可用于教师的演示实验。 对“明矾水实验”的改进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本55页的活动与探究中这样说到:取3个烧杯,各盛大半烧杯浑浊的天然水(湖水、河水或井水等),向其中2个烧杯中各加入3药匙明矾粉末,搅拌溶解后,静置,观察现象。在实验教探究中,如果按照课本上的实验进行,笔者认为有两处不妥:一是在大半烧杯浑

21、浊的水中放入3药匙明矾量太多,在日常生活中如按这个比例放明矾净水,这种水恐怕没人敢喝,因为长期服用3价的铝离子会使人变成傻子。这对学生有误导作用,会认为明矾放得越多越好。二是在大半烧杯浑浊的水中放入3药匙明矾,笔者经多次实验,发现根本看不到杂质沉降,起不到净水的作用。因此,笔者对此实验做以下改进:取3个250 mL的烧杯,各盛大半烧杯浑浊的天然水(湖水、河水或井水等),再取4粒黄豆大小的明矾在研钵中研细,分成两份,分别加入其中2个烧杯中,搅拌溶解后,静置,观察现象。这样改进后,约3到4分钟便可观察到杂质沉降,水变澄清。实验现象非常明显,也不会让学生觉得明矾放得越多越好。 对“白磷水下燃烧”实验

22、的几种改进方法人教版九年级化学 “白磷水下燃烧”实验。通氧气前,热水中的白磷只熔化而未燃烧,用导管对准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或空气),即可看到白磷燃烧发出火光。这一实验很好地说明了物质燃烧必须同时具备可燃物(白磷)、温度(热水)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或空气)接触三个条件,缺一不可。1、存在的问题(1)如果直接对准烧杯中的白磷通入氧气,则白磷会四处游动并形成许多小液珠而散开,实验时需不断“追寻”白磷,操作起来不太方便。(2)按教参介绍的方法是先向烧杯中放一硬纸圈,再将白磷放进硬纸圈内。实际实验时,纸圈首先浮在水面上,等润湿后才会沉入水底,通氧气时由于纸圈密度不大,有时也会游动。 (3)还可能

23、有少量白磷被“吹”到水面上而燃烧。2、改进方法一将烧杯换成离心试管(如图2)。由于离心试管底部面积很小,很容易将导管放在白磷上方,“固定”住白磷。此改进可解决通氧气(或空气)时白磷四处游动的弊端,而且可多次通气体,每次都能看到明显的火光现象。注意应缓缓通入气体。3、改进方法二用内径比导管内径略小的螺母(一般为铁合金)代替硬纸圈,放白磷的量大约占螺母容积的一半以上即可,不宜太多。这既能缩短实验的时间,还能更好地起到“固定”白磷的作用,亦可多次操作,现象明显。4、改进方法三用集气瓶(有空气)迅速倒扣在热水中的白磷上,可观察到扣住的瞬间,白磷立即剧烈燃烧、火光很大,随即集气瓶充满了白色的烟。此实验需

24、注意:一是取白磷块儿不宜过大,过大反应太剧烈,存在危险;二是水温低时,可用充满氧气的集气瓶盖白磷,而水温高时一定要用充满空气的集气瓶,否则反应过于剧烈,存在危险5、改进方法四将白磷切成绿豆粒大小的小块儿,用充满氧气(或约一半氧气一半空气)的试管倒扣在热水中的白磷上,白磷燃烧现象也很明显。需注意的是:如果试管中仅有空气,则往往只能看到试管中充满白烟的现象。瓦斯爆炸频频谁是罪魁祸首【热点摘要】2009年11月21日2时30分,黑龙江龙煤控股集团鹤岗分公司新兴煤矿发生爆炸事故,造成108人死亡。2009年2月22日2时17分,山西焦煤集团西山煤电屯兰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造成78人死亡、114人受伤

25、,其中重伤5人。2009年4月6日13时,重庆巫溪县下堡镇八字庄东一煤矿,掘进工作面发生瓦斯爆炸事故,造成3人死亡。初步调查事故原因为:事故工作面未形成通风系统,瓦斯聚集,矿灯故障引起火花导致瓦斯爆炸。2009年4月12日11时56分,四川宜宾市珙县马鞍山煤矿,井下采煤工作面顺槽掘进放炮时发生局部瓦斯爆炸事故,当时井下有8人作业,造成3人死亡,5人受伤。2008年9月21日1时30分许河南登封一煤矿发生煤与瓦斯突出事故31人死亡,还有13人失踪2008年9月4日9时0分辽宁阜新市河西镇八矿发生瓦斯爆炸,27人遇难;2008年6月13日11时0分山西吕梁地区“6.13”煤矿爆炸事故31人遇难 3

26、人失踪;【化学链接】爆炸是指可燃物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在极短的时间内放出大量的热,气体体积在一个受限制的空间内急剧膨胀而产生的现象。而燃烧是指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其条件是(如右图所示)可燃物;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由此可见,从化学的视角来分析,要发生爆炸,一般需要燃烧,而燃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其中“火”就是爆炸的罪魁祸首!另外,若要发生爆炸,气体体积分数必须在爆炸极限内。两招教你快速配平化学方程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学科记录、交流的基本语言,因此准确地书写、配平化学方程式就显得十分重要,它也是一切依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础。配平化学方程式,就是

27、依据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然后再依据质量守恒定律,调整化学式前边的化学计量数,使得式子左右两边达到原子的种类相同,数目相等。现行教材中介绍的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是最小公倍数法,但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这种方法操作起来并不简单,学生不易掌握,但摸索出两种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一“标准看齐”配平法本方法具体操作步骤为:(1)找出化学反应式中化学式最为复杂的化学式为标准,同时找出最为简单的化学式;(2)其它的化学式以此化学式中原子个数为标准进行配平(3)最后配平单质化学式前的计量系数;(4)去分母;例1 C2H5OH+O2CO2+H2O(1)定标准:本题中最复杂的化学式为:C2H5OH

28、;最简单的化学式为O2;(2)调整其它化学式前的计量系数;式子左边为6H,右边为2H,所以在H2O前加化学计量数3;式子左边为2C,右边为1C,所以在CO2前加化学计量数2; C2H5OH+O22CO2+3H2O(3)最后调整单质化学式前面的系数;式子右边有7个O原子,右边复杂化学式中1个O原子,所以O2前加化学计量数3。C2H5OH+3O2=2CO2+3H2O二、原理配平法有的化学方程式配平则要根据化学反应原理来进行配平,如初中化学教材中炼铁原理化学方程式是学生最感头痛的一个。但利用反应的原理进行配平就比较简单了。例2 Fe2O3+COFe+CO2在此反应中,CO做为还原剂,它夺取氧化物中的

29、氧,但由于氧化产物为CO2,因此也就意味着它一次只能夺取一个O,由于Fe2O3中有三个氧,所以需要三个CO分子,即前面配上计量系数3,同时生成三个CO2分子,所以前面也配上计量系数3,最后稍加调整即可配平。Fe2O3+3CO=2Fe+3CO2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标准看齐”配平法具有简单,易操作的优点,原理配平法不仅能弥补它的不足,同时又能让学生走出死记硬背化学原理的误区。下面留两道习题供同学们练习。(1)CxHyOH+O22CO2+3H2O(2)FexOy+COFe+CO2 鸡蛋上冒泡了看着同学微实验成功后所绽放的笑脸,生性很懒的我也产生了想试一试的念头。那是一个生活中的化学小实验,即用食醋浸

30、泡鸡蛋,就可以得到一个富有弹力的无壳鸡蛋。挑出一个较小的鸡蛋放塑料杯里,倒上半瓶白醋,妈妈嗔怪道浪费,我嗅着弥漫在空气中的醋味,咂着嘴嬉皮的笑,保证道:“不下为例!”半晌,鸡蛋表面堆积满了小小的气泡,不经意的朝它一弊,它已偷偷的跃到了醋面。我抱怨着错过了好戏,于是我小心的弄破它表面的气泡,它就沉到了杯底。又是半晌,在我的注视下,它轻轻扭动着身体,挤开它上面的醋,又浮上了醋面。妈妈显然也看到了刚才的场面,脸上虽依旧是一副心痛的模样,但仍忍不住说:“找个安全的地方!小心洒了!”我端着塑料杯,笑笑道:“是!妈妈!”实验已经有三天了,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醋酸味,就找来了一塑料盖盖住了杯口。我痴痴的回忆着

31、微手捧着装有鸡蛋的盒子,笑的是那么满足,我想象几天后心中那种喜悦,笑容也会绽放在我脸上的。这是个生活中的小实验,在我惊叹于鸡蛋会成无壳的同时,也意识到这也只是生活中存在化学的冰山一角。其实早就该意识到我们就生活在一个化学的世界中,身边的一切都由分子抑或原子,这种太袖珍的微粒构成。人的呼吸,植物的光合作用,铁的生锈这种太常见的化学变化我们早已司空见惯,以至于忽视了它,如果要问起人们与化学关系的历史,大概要追溯到远古时期,人们使用燃烧了吧。化学已陪伴我们走了这么久。身边不断有好友抱怨化学课程很难学,其实不然,依在下拙见,化学只是把生活中琐碎的变化事情用文字搬上了书面,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学习化学自

32、是如鱼得水。因为化学本来就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点评】作者的笔尖很自然的流露出在探究一个生活小实验时的情境,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将一个生动的家庭实验的场境真实的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进而引发对化学的理解,感慨“化学本来就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一个学生的经历刚刚学化学我就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上课时老师所讲的每一个物质的化学变化我都非常留意,而且老师说到了一些实验时,我都常常想着“什么时候能去做实验啊?”现在终于有机会到实验室做实验了。第一个实验是要求怎样把集气瓶装满水,这个实验很有趣,前几次集气瓶内还有气泡出现,但之后又做了几次就成功了,我那时就想:如果没有玻璃片那怎样把气泡取出来呢?我不断

33、地想着这个问题。这时我想到了用胶头滴管吸集气瓶内剩余的气泡。步骤:往集气瓶加入大部分的水,然后把集气瓶侧放在水槽中,但要求水槽中的水覆盖集气瓶口,然后用胶头滴管把集气瓶里的气泡吸出来,直到把所有气泡吸出来为止,再用玻璃片盖着集气瓶瓶口正放在平面上,然后检查集气瓶里有没有气泡出现。现象:集气瓶内没有气泡出现。结论:用胶头滴管把集气瓶里的气泡吸出来是可行的,也能把集气瓶装满水。小结:在这次实验中我知道了,我们要留意身边的事物去想出更多的化学知识。在化学的世界里还有许多奇妙的,有趣的等着我们去发现的。 化学教研员日记二则点击数:1159 次  录入时间:2010-1-13 19:

34、12:00  编辑:zhuofuyu作为一名化学教研员,郑之远老师将自己亲临两所学校的听课过程和感想记录了下来,并发给了我们。在编辑本篇文章的过程中,我始终被一种精神所感染和鼓舞,这种精神就是像郑之远老师这样,奋战在城镇农村教学第一线上的老师和教研员们,他们那种为教学、为教改、为学生的成长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精神!新课程需要你们,人教网需要你们!2008年12月10日 星期三 阴天气已经很凉了,我们下校到海拔一千三百多米的榛子中学,更显得异常寒冷,当我走进教室,一阵暖意扑面而来。教室里用煤炉生了火,暖烘烘的,学生一张张红仆仆的热情笑脸,让我暖由心生。上课了,今天学习的是袁老

35、师执教的燃烧和灭火。教师由生教室里的煤炉火引入:师:冬天,你们每个人都当过生火的值日生,哪位同学说一下,在你做值日时,你是怎么样把煤火生燃的?生:我先把纸点燃,然后把比较细的柴放在上面,让它燃起来后再把比较粗的柴放进去,燃得比较旺后,最后把蜂窝煤放在上面,过一会儿煤就燃了。师:那你为什么不用火直接点煤呢?干嘛费那么多力?生:直接点不燃。师:那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为什么煤直接点不燃呢?燃烧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发生呢?生:想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燃烧和灭火教师由身边的生活生活情景引入,利用了学生想弄个明白的心理,很快把学生吸引到了课堂上。接下来,顺理成章的,也是按部就班的完成了“燃烧的条件”的学习活动。到了

36、“灭火原理”的学习了,按照以往常规的教法,就是根据破坏燃烧条件来推论了,再根据推论举些实例,进行一些分析就算完成了。而袁老师一改常态做了下面处理,把课堂推向了一个高潮:师:现在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把桌子上的蜡烛点燃,用各种方法将蜡烛熄灭,方法越多越好。并把你的方法记录下来,并结合燃烧的条件进行简要分析,为什么你这种方法会使烛火熄灭?这下教室里可炸开了锅,每个组的同学都很积极的参与其中,讨论的、动操作手的、记录的,时不时还传来阵阵笑声、争论声,但忙而不乱。约五分钟后,学生分小组进行汇报:生1:我们小组采取了以下方法:用嘴吹灭;用烧杯罩灭;用水浇灭;用书本直接向蜡烛上盖灭。生2:用书扇灭,用剪刀挨

37、着烛芯的根部剪掉烛芯而熄灭生3:把燃着的蜡烛倒立过来,一会儿就熄灭了。生4:在第六单元我们还实验过,把二氧化碳向烛火上倾倒,也会熄灭。然后,教师让学生分析其熄灭的原因,对有些难度较大的进行适时引导,如“学生把用嘴吹灭分析为二氧化碳使其熄灭的”。再把各种熄灭的方法进行归类,很顺利的得出灭火的原理。袁老师在此处所取得的成功在于创设了恰当的情景,能放手让学生去做,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学得轻松愉快。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适当情景,引发问题让学生思考,在对问题的探究中完成学习目标的达成。即采用“情景问题结论”的教学模式,让课堂

38、变得生动,学生学得主动。2009年3月3日   星期二  晴早上8点,培研中心一行12人来到高桥乡所属中小学视导。我们中学组六人来到高桥中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敞的水泥操场,操场中间两个篮球场地上是新换上的玻璃钢篮球架,环形跑道周围是新移栽的还没发芽的碗口粗的樟树,位于操场北面的教师宿舍楼、办公楼、学生宿舍楼面貌也是焕然一新。几个月的时间,高桥中学的硬件建设又上了一个新台阶。高桥中学是全县较薄弱的一所中学,尤其是教学质量总是上不去。到校后,我们立即走进课堂,走进老师中,去聆听和交流。第五节课我听了一节化学课,化学老师针对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中各种类型的计算设计了一堂

39、练习课,由于教师准备较充分,设计的习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既把握了重难点,又形成坡度,让学生不断攀登,获得一个个成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有约十五分钟就要下课了,老师出示了最后一个综合计算题让学生做,并叫了一个学生到黑板上演牌。以下是学生的解题过程:50g质量分数为38%的盐酸与足量的大理石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杂质不与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解:设反应生成氯化钙的质量为X,生成水的质量为Y。CaCO3 + 2HCl = CaCl2 + CO2 +H2O73      111   

40、0;       1850克X38% X             Y73/19克=111/ X     73/19克=18/YX=28.9克           Y=4.7克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答: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80.9%学生做完后,老师并没有对该同学的思路进行分析与点评,直接指着该生的答题: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同学做得对不对?28.9克是氯化钙的质量,50克(1-38%)是盐酸中水的质量,4.7克是生成的水,氯化钙的质量与水的质量之比是溶质的质量分数吗?生:不对。师:我们怎样来解这个题呢?(紧接着,老师边在黑板上边画图边讲)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