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六:barr小体的观察_第1页
实验六:barr小体的观察_第2页
实验六:barr小体的观察_第3页
实验六:barr小体的观察_第4页
实验六:barr小体的观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班级:14级生物1班 姓名:王堽 学号:20140322142 实验六:体细胞Barr小体的观察一目的1.了解Barr小体的发现及其形态;2.学习人类Barr小体的检测方法;3.认识雌性哺乳动物X染色体失活假说和剂量补偿效应的机制;4.了解性别决定机制。二原理(一)异染色质及barr小体1.异染色质的介绍及其功能(1)在细胞周期中,间期、早期或中、晚期,某些染色体或染色体的某些部分的固缩常较其他的染色质早些或晚些,其染色较深或较浅,具有这种固缩特性的染色体称为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具有强嗜碱性,染色深,染色质丝包装折叠紧密,与常染色质相比,异染色质是转录不活跃部分,多在晚

2、S期复制。异染色质分为结构异染色质和功能异染色质两种类型。结构异染色质是指各类细胞在整个细胞周期内处于凝集状态的染色质,多定位于着丝粒区、端粒区,含有大量高度重复顺序的脱氧核糖核酸(DNA),称为卫星DNA(satel-lite DNA)。功能异染色质只在一定细胞类型或在生物一定发育阶段凝集,如雌性哺乳动物含一对X染色体,其中一条始终是常染色质,但另一条在胚胎发育的第1618天变为凝集状态的异染色质,该条凝集的X染色体在间期形成染色深的颗粒,称为巴氏小体(Barr body)。 (2)区别常染色质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浅色,或对孚尔根反应呈弱阳性。异染色质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或对孚尔根反应呈阳性。

3、(3)功能关于异染色质的功能,目前还未深入了解。但以下的几点是明显的。 结构型异染色质可以加强着丝点区,使着丝粒稳定,以确保染色体分离。 可以隔离和保护重要基因(例如NOR区的18S和28S基因),防止或减少基因突变和交换。 促进物种分化,同源染色体可通过其异染色质区的重复序列在减数分裂时配对,这种配对能帮助染色体全长的联会。重复序列中可以容纳突变,进而形成新的不同重复序列,由此而促进物种的分化和形成。 有利于非必要基因在生存竞争中被淘汰。 具有斑点位置效应能导致常染色质异染色质化,使其中的基因表达受到抑制。 异染色质可以从两个方面参与基因调控:一是通过一种与“异染色质化”有关的过程,使多数大

4、片段的染色质结构关闭;二是通过稳定更多的已开放的染色质结构来避免其关闭结构状态的存在。2.barr小体的发现、形状及其应用(1)1949年Barr和Bertran在研究猫的间期神经细胞时,发现雌猫体细胞核膜边缘有一个可被碱性染料染色的小体而雄猫没有。后来发现人类正常女性口腔上皮、阴道上皮、皮肤、羊水等的细胞中都有一个这样的小体,继而有人进一步发现所有哺乳动物雌体细胞中都有同样的一个小体。一般认为这种小体是两个X染色体中的一个在间期发生异固缩形成的,故而将其称为X小体,X染色质,又称为Barr小体。经观察,X小体一般11.5微米,呈三角形或卵圆形。Barr小体出现在哺乳动物雌性个体细胞的细胞核膜

5、边缘,这主要是因为这条染色体处在失活状态所致,Morishima等利用放射性标记的方法证实了失活状态的性染色体与其他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一样,在DNA复制时总落后于其他常染色质,且大多出现在核膜边缘。性染色质的数目是X染色体数减1。故可以根据X小体的有无、数目来鉴定胎儿的性别和性别畸形。(2) 应用 通过巴氏小体检查可确定胎儿性别和查出性染色体异常的患者,如克氏(Klinefelters)综合征患者外貌为男性,但有一个巴氏小体,可判定患者的核型是47,XXY;而外表为女性的特纳氏(Turners)综合征患者却无巴氏小体,故判断患者的核型是45,XO。其他性染色体异常的患者

6、如XXY、XXYY有1个巴氏小体,而XXX、XXXY有2个巴氏小体等。利用Barr小体预测胎儿的性别,方法是用羊水细胞、胎盘绒毛膜细胞以及最近采用孕妇的血、尿、宫颈粘液等制作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具有Barr小体,若有Barr小体,则为女,若无Barr小体,则为男。但是这种方法预测的不一定只精确的,原因是用些男性细胞中也有可能出现Barr小体,还有一些人患有性染色体异常病或者是性染色体为XO型,出现这些情况,仅仅用检测Barr小体的方法是预测不出胎儿的性别的,还要其他的方法与之结合才能准确的预测出胎儿的性别。其他预测方法有Y荧光小体、微量免疫扩散法、性染色体、嗜中性粒细胞鼓缒体等。3.剂量补

7、偿效应Muller于1932年提出剂量补偿效应,就是使具有两份或两份以上的基因量的个体与只具有一份基因量的个体的基因表现趋以一致的遗传效应。4.莱昂假说(Lyon hypothesiis):(1) 巴尔小体是一个失活的X染色体,失活的过程就称为莱昂化(lyonization);(2) 在哺乳动物中,雌雄个体细胞中的两个X染色体中有一个X染色体在受精后的第16天(受精卵增殖到5000-6000,植入子宫壁时)失活;(3) 两条X染色体中哪一条失活是随机的;(4) X染色体失活后,细胞继续分裂形成的克隆中,此条染色体都是失活的;(5) 生殖细胞形成时失活的 X染色体可得到恢复的。(2) 性别分化的

8、相关介绍 1.性别的产生 性别的产生,笼统的说,当然是进化产生的,既自然选择的结果。 自然选择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呢?理所当然是有利于生物的生存。生物性别产生以后,本来一个生物个体就可以完成繁衍后代的任务,变成了两个雌雄个体的合作才能完成任务。应该说是样一种麻烦,不方便,有所限制。传播后代量也降为原来可能的一半,既传播后代的能力降为原来的一半。如果考虑到麻烦,不方便,有所限制。那么性别产生后,有性别的单个个体繁衍后代的能力,降低的会更多。繁衍后代的能力大概会是原来的30%或者更底,如20%等。 繁衍后代的能力大大降低了,但这些有性别的生物却普遍的存在着,应该是进化的胜利者。这是为什么呢?答案

9、在于繁衍的后代的生存适应能力上。性别产生而繁衍的后代,基因有所不同或有点差异。就这点点差异是决定有性别生物,生存能力强大的根本原因。因为这点点差异使同一生物的不同的后代适应环境的能力有所差别,既这些不同的后代各自适应不同的最佳环境,虽然各自适应的最佳环境差别极小,但意义极大。 无性别的生物的后代无基因差别,当然都只能共同的,适应相同的某一种的最佳环境。这一点也很重要,这是无性别生物的一大缺点。无性别生物个体的众多的后代,只能在一处最佳环境相互竞争生存。环境稍有变化,便不太适应。而有性别的生物的后代,由于基因略有不同,适应的最佳环境也略有不同。因此这些基因略有不同的后代,在各自的最佳环境里处于最

10、佳发展前途,减少了与自己的同种生物竞争的程度,而那些没有性别的生物的后代就不能这样了。这也算有性别的生物的一个好处之一把。 更为重要的好处是。生物的生存环境是变化的,因此生物也必须跟上这种变化。有性别生物个体与无性别生物个体在适应环境的变化上就有差别了。因为环境一般是漫漫变化的,有性别生物个体在适应环境上是有差别的,环境变了一点,在众多的有性别生物个体的后代中,总有最佳适应这种环境的个体,这种最佳适应这种环境的个体当然处于最快发展速度。很快这样的个体会越来越多,处于优势。其它个体不太适应新环境,逐渐在减少。而那些没有性别的生物,大家基因一样,要适应,都适应。要不适应,都不适应。环境变化了一点,

11、一般他们是不太适应的,是会淘汰的。但我们完全这样考虑是不恰当的,因为生物是会变异的。基因变异是有概率的,有些生物的基因变异概率大一些,有些生物的基因变异概率小一些。2.性别的决定 多年来关于性别的决定一直有两大派别。一派主张“环境决定性别”,另一派主张“遗传决定性别”。前者认为孕妇所处的环境、饮食特点和精神状况等均可影响胎儿性别的形成,这里仅介绍遗传决定性别的理论。 (1)染色体决定性别论 这个理论认为性染色体决定男女的性别。人的正常核型中,XY性染色体决定了正常男性的性别发育;而XX决定了正常女性的性别发育。 在亲代的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经过减数分裂,两条性染色体彼此分离,男性产生两种类型的

12、精子含X染色体的精子和含Y染色体的精子。女性则只产一种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受精时,如果是含X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就产生具有XX的受精卵并发育成女性;如果是含Y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就产生具有XY的受精卵并发育成为男性。这说明男女的性别在受精卵形成时就已确定。由于男性可产生数量相等的X精子与Y精子,加之它们与卵子结合的机会相等,所以每次生男生女的概率是相等的。在整个人群中男女性别之比大致11。 (2) 基因决定性别论 在人类有极少数情况下,核型为46,XY者身体检查完全是正常女性,而46,XX核型的人身体检查是正常男性。这样,染色体决定性别的学说就不能解释这一特殊现象了。于是有人提出“基因决定性别论”

13、。 20世纪70年代后期Wachtel等经研究提出,在人类Y染色体的短臂上存在一种HY抗原基因,其产物是一种分子量为18000的疏水蛋白,称为HY抗原,在胚胎发育过程中,HY抗原对性腺具有定向作用,它能使具有向两性分化潜能的生殖嵴分化成睾丸,所以HY抗原基因又称睾丸决定因子,有HY抗原(genital ridge)存在就有睾丸的发育,没有HY抗原存在,生殖嵴就会自然地发育成卵巢,再进一步发育出女性的内外生殖器。即该学说认为性别的决定取决于HY抗原基因TDF的有无,国外有人已克隆了TDF的可编码的锌指状蛋白候补基因ZFY,在女性则为ZFX。决定性别基因的位点在男性为Yp11.32,在女性为Xp2

14、1.3。由于这种基因在性分化中起决定作用,所以叫“基因决定性别论”。核型46,XY为女性者是因为她的Y染色体上没有睾丸决定因子TDF基因。 目前染色体决定性别论已逐渐被基因决定性别论所代替。三材料与方法材 料:人(Homo sapiens)体口腔上皮细胞方 法:方法(一)1口腔粘膜细胞Barr氏小体显示方法(1)取材: 受检查者用水漱口数次,尽可能除去细菌和食物残渣;用洁净的牙签从口腔两侧颊部刮取粘膜,第一次刮取物弃去,将第二次、第三次刮取物涂在干净的载玻片上。 (2)固定: 滴加固定液(95%乙醇:乙醚=1:1或直接用乙醇)固定2030min,空气干燥,或以酒精灯外焰烤干,注意材料不可过热加

15、温。 (3)染色制片: 滴加12滴改良品红于室温下染色1020min(勿使干燥),加上盖片,用吸水纸轻轻擦拭干载玻片上的染液,垫上滤纸用手指轻轻加压即可。(4)镜检:并在高倍或油镜下观察。在制作的玻片标本中,选择细胞轮廓清楚、染色清晰,核大,核质呈均匀细网状的细胞100个,统计巴氏小体的频率(可与男性细胞对照观察),并在高倍镜或油镜下观察。2 发根毛囊细胞Barr氏小体显色方法(1)取材 :取带有发根的头发,长23cm,围绕发根部的1圈长23mm的白色物体,即是毛囊细胞团,将其放置于载玻片上。(2) 固定 :在毛囊细胞处滴加一滴浓盐酸和95乙醇1:1的混合液。约10min以后,可使毛囊细胞得到

16、充分软化。(3) 染色:以清水冲洗2-3遍,将酸解液冲洗干净。拿起上述发根的梢部,将其上毛囊细胞轻轻蹭于另一干净载破片上即可达到转移的目的。(4)制片 :滴加1滴染液于待测细胞上,注意染液不可过多,以免细胞流失。约10min后,加盖玻片即可进行观察。 注意事项 :若用刀片或镊子将毛囊细胞刮下,可造成细胞的堆积,同样会出现多层细胞的现象。另外,l根发根的毛囊细胞可以转移到34张载片上,以达到充分利用实验材料的目的。观察时又可以看到清晰的单层涂布细胞,便于观察统计。(5) 观察:巴氏小体为女性细胞中所特有的染色体结构,是l条X染色体呈异固缩状态所形成,各实验室所统计的观察率不尽相同,从30一50不

17、等,有些实验室中在男性的细胞中发现X小体有2%的出现率,但小体结构不规范、典型。巴氏小体常位于核膜内侧。直径为lm左右,其形状有微凸形、三角形、卵形、短棒形和双球形等。观察时需注意巴氏小体与细胞的比例。正常女性细胞中仅可观察到1个巴氏小体,而正常男性细胞中无巴氏小体或仅在个别细胞中有不典型的巴氏小体存在方法(二) 1.取材:用牙签刮少许口腔粘膜细胞 2.涂片:将刮取物均匀地涂在干净的载玻片上,使成一薄层,空气中干燥。 3.固定:卡诺固定液(新配制,冰乙酸:乙醇=1:3)中固定1520分钟,取出自然晾干。 4.酸解:在载玻片上滴加5mol/L盐酸,处理23分钟,清水洗涤。 5.细胞染色 :滴加几

18、滴甲苯胺蓝染色液染色30分钟,染色结束后,用清水洗掉浮色,空气中自然干燥。 6.显微镜观察(男性有巴氏小体的细胞<1%,而女性则高达30%) 方法(三) l取材、涂片:取女性口腔上皮细胞均匀涂布在洁净载玻片上。2固定:涂片后立即95乙醇中固定30分钟(不可干燥)。气干。3染色:玻片在蒸馏水中洗几次后5N HCl(22)水解10分钟,蒸馏水洗去多余HCl,硫堇染色30分钟。水洗。4镜检、气干后即可镜检。若背景颜色过深可在75%乙醇、95%乙醇中分色后再镜检。方法(四)1 取材 口腔粘膜细胞,受检查者用水漱口数次,尽可能除去细菌和食物残渣;用洁净的牙签从口腔两侧颊部刮取粘膜,第一次刮取物弃去

19、,将第二次、第三次刮取物涂在干净的载玻片上。2 固定 口腔上皮制片干后滴加固定液(95%乙醇:乙醚=1:1或乙醇)固定2030min,空气干燥。3 染色制片 滴加12滴醋酸地衣红于室温下染色1020min(勿使干燥),加上盖片,垫上滤纸用手指轻轻加压后镜检(若不镜检,待干后立即放入95%乙醇中30分钟以上,置冰箱中保存)。发根毛囊细胞制片:发根细胞的染色可直接在材料上加一滴醋酸地衣红染料,拨掉毛囊弃毛干,再加一滴染液后盖上盖玻片,然后用文火微热,静置5min后盖一滤纸压片。或者在材料上滴一滴45乙酸(或5mol/L HCl)解离5min后,吸掉多余乙酸,用镊子将软化的毛囊剥下,去毛干,用针头将

20、剥下的组织均匀分散,待干后将玻片放入硫堇紫染液内染色20min,取出玻片移入75乙醇30s,轻轻摇动,然后取出玻片晾干。方法(五) l取女性口腔上皮细胞涂片。待干燥。2Carnoy固定液中固定15分钟。干燥。35N HCl中10分钟。水洗。干燥。40.2%甲苯胺兰染色25分钟。水洗。气干。5镜检。通过几种方法的比较,我选用方法(一)做实验,原因有方法一步骤简单;选用的试剂是我们试验室中常用试剂,它的配置我们较熟悉。四.结果与分析1在实验中取材时应该注意安全; 2. 涂片时应均匀涂成单层,取材细胞要多些。取材前应漱口。 3镜检应选择完整、核质中颗粒均匀的细胞观察,X-小体大小约为1m,多位于细胞

21、核边4. 统计X-小体阳性率,计数应选300500个细胞。5. 如果用毛囊细胞进行试验,采样前应清洗头发,因出油后拔取毛发时不易带出毛囊细胞。6. 涂片时,牙签与载玻片基本平行涂抹,涂片范围为盖片大小。7. 防止刮伤。 女性口腔上皮细胞目镜10X 物镜100X 放大倍数 1000倍图1箭头所指是Barr小体在细胞中的位置,从图中可以看出,Barr小体位于核膜边缘的内侧,直径为1um左右,其形态有微凸形,三角形,卵形,短棒形和双球形等。五、讨论与结论1、 Barr小体与其他异染色质一样,那么什么是异染色质及其功能(1)什么是异染色质?在细胞周期中,间期、早期或中、晚期,某些染色体或染色体的某些部

22、分的固缩常较其他的染色质早些或晚些,其染色较深或较浅,具有这种固缩特性的染色体称为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具有强嗜碱性,染色深,染色质丝包装折叠紧密,与常染色质相比,异染色质是转录不活跃部分,多在晚S期复制。异染色质分为结构异染色质和功能异染色质两种类型。结构异染色质是指各类细胞在整个细胞周期内处于凝集状态的染色质,多定位于着丝粒区、端粒区,含有大量高度重复顺序的脱氧核糖核酸(DNA),称为卫星DNA(satel-lite DNA)。功能异染色质只在一定细胞类型或在生物一定发育阶段凝集,如雌性哺乳动物含一对X染色体,其中一条始终是常染色质,但另一条在胚胎发育的第1618天变

23、为凝集状态的异染色质,该条凝集的X染色体在间期形成染色深的颗粒,称为巴氏小体(Barr body)。 (2)区别常染色质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浅色,或对孚尔根反应呈弱阳性。异染色质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或对孚尔根反应呈阳性。 (3)功能关于异染色质的功能,目前还未深入了解。但以下的几点是明显的: 1、结构型异染色质可以加强着丝点区,使着丝粒稳定,以确保染色体分离。 2、可以隔离和保护重要基因(例如NOR区的18S和28S基因),防止或减少基因突变和交换。 3、促进物种分化,同源染色体可通过其异染色质区的重复序列在减数分裂时配对,这种配对能帮助染色体全长的联会。重复序列中可以容纳突变,进而形成新的不同重

24、复序列,由此而促进物种的分化和形成。 4、有利于非必要基因在生存竞争中被淘汰。 5、具有斑点位置效应能导致常染色质异染色质化,使其中的基因表达受到抑制。 6、异染色质可以从两个方面参与基因调控:一是通过一种与“异染色质化”有关的过程,使多数大片段的染色质结构关闭;二是通过稳定更多的已开放的染色质结构来避免其关闭结构状态的存在。2 为什么巴氏小体一般出现在核膜边缘?异染色质一般分布于细胞核的边缘地带,大多是由不具遗传活性的卫星序列所构成。其中的基因都受到不同程度抑制,有些即使在常染色质内也无法表现。在细胞周期的S期中,异染色质比真染色质更晚进行复制,因为它螺旋化与其他染色体不同步,而至使被推挤到

25、核膜边缘。3 为什么不是所有的细胞都能观察到x小体? 雌性个体体细胞是否都有x小体还没有定论。不过,至少生殖细胞没有,雄性动物更没有了。只有雌性间期的细胞有。另外,有些人性染色体只有一条Y,共45条染色体,这种病也观察不到X小体。4 为什么不是所有雌性动物都可以发现巴氏小体?英国学者莱昂(M.F.Lyon)认为,这种异固缩的X染色体(巴氏小体)缺乏遗传活性,提出“莱昂氏假说”,其内容主要是: (1)正常雌性哺乳动物体细胞中的两个X染色体之一在遗传性状表达上是失活的; (2)在同一个体的不同细胞中,失活的X染色体可来源于雌性亲本,也可来源于雄性亲本; (3)失活现象发生在胚胎发育的早期,一旦出现

26、则从这一细胞分裂增殖而成的体细胞克隆中失活的都是同一来源的染色体。巴氏小体的数目及形态可通过显微镜观察得知,如可从人的口腔内刮取少许上皮细胞或取头发的发根,经染色处理后即可看到。巴氏小体直径约1微米,位于细胞核周缘部,略呈三角形、尖端向内。通过巴氏小体检查可确定胎儿性别和查出性染色体异常的患者,如克氏(Klinefelters)综合征患者外貌为男性,但有一个巴氏小体,可判定患者的核型是47,XXY;而外表为女性的特纳氏(Turners)综合征患者却无巴氏小体,故判断患者的核型是45,XO。其他性染色体异常的患者如XXY、XXYY有1个巴氏小体,而XXX、XXXY有2个巴氏小体等。 很多的实验证

27、据都支持莱昂假设。如人类有一种 X-连锁的异常叫做无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anhidrotic ectodermal dysplasia),本病主要表现为毛发稀少,牙齿发育异常,无汗或少汗,以及表皮和附件异常。携带的(基因型为杂合子的)女性表现出来有齿和无齿颚区的嵌镶以及有汗腺和无汗腺皮肤的嵌镶。这两种嵌镶的位置在个体之间明显不同,这是由于发育期一条X染色体随机失活所致。 三色猫(又叫做三玳瑁猫)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雌性的三色猫腹部的毛是白色的,背部和头部的皮毛由桔黄色和黑色斑组成,十分漂亮。这种雌猫是一个X-连锁基因杂合体,X-连锁的b基因控制橙色(orange)毛皮,其等位基因B是控制黑色的

28、毛皮。带有b基因的X染体若失活,B基因表达产生黑色毛斑,若带有B基因的X染色体若失活,b基因表达则产生橙黄色毛斑。 X-连锁的6-磷酸葡糖脱氧酶(G-6-PD)的测定也为莱昂假设提供了有力证据。女性虽然有二条X染色体,但其G-6-PD活性和男性的相同,表明其X染色体的总量有一半是失活的,这正好说明了剂量补偿作用。G-6-PD有A,B两种类型,二者之间只有一个氨基酸的差异,但电泳带的迁移率不同,A带比B带移动得快一点。它们分别由一对等位基因GdA和GdB编码的。GdA或GdB纯合的女人从各种组织取样进行电泳分析都只出现一条电泳带。GdA/GdB杂合的女人电泳的结果却会出A、B两条带。但用胰酶处理

29、杂合体的皮肤细胞,使其分成单个细胞,然后进行克隆培养,每个克隆都来一个单细胞,再从各个克隆中取样进行电泳发现,每个克隆只出现一条电泳带非A即B,非B即A,而绝不出现二条带。表明细胞中虽有一对等位基因GdA/GdB的存在,但由于有一条X染色体失活,使其上的等位基因不能表达,所以只出现一条带。虽然大量的证据表明了莱昂假设的正确性,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既然女人只有一条X染色体是有活性的,那么XXX和XO的女性也只有一条X染色体有活性,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异常呢?1974年Lyon又提出了新莱昂假说,认为X染色体的失活是部分片段的失活,这就能很好地解释以上的矛盾。现在已经查明在失活的X染色体上决定一种

30、血型的Xg基因就仍然保持着活性。7 Barr小体的应用? 通过巴氏小体检查可确定胎儿性别和查出性染色体异常的患者,如克氏(Klinefelters)综合征患者外貌为男性,但有一个巴氏小体,可判定患者的核型是47,XXY;而外表为女性的特纳氏(Turners)综合征患者却无巴氏小体,故判断患者的核型是45,XO。其他性染色体异常的患者如XXY、XXYY有1个巴氏小体,而XXX、XXXY有2个巴氏小体等。利用Barr小体预测胎儿的性别,方法是用羊水细胞、胎盘绒毛膜细胞以及最近采用孕妇的血、尿、宫颈粘液等制作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具有Barr小体,若有Barr小体,则为女,若无Barr小体,则为男

31、。但是这种方法预测的不一定只精确的,原因是用些男性细胞中也有可能出现Barr小体,还有一些人患有性染色体异常病或者是性染色体为XO型,出现这些情况,仅仅用检测Barr小体的方法是预测不出胎儿的性别的,还要其他的方法与之结合才能准确的预测出胎儿的性别。其他预测方法有Y荧光小体、微量免疫扩散法、性染色体、嗜中性粒细胞鼓缒体等。8、X小体的阳性率是细胞水平还是个体水平? 我认为是细胞水平,如果说是个体水平的话,正常女性间期细胞中X小体阳性率为3050%,那么也就是说只有3050%的正常女性有巴氏小体,这就违背了实验结果,所以说X小体的阳性率是细胞水平的。9、X小体的阳性率的意义? 正常女性(46,X

32、X)的口腔粘膜细胞中,X染色质约15%左右,平均16.4%,不超过3035%,仅含1个X染色质。男性只有03%,平均0.7%。在优生学中,对于鉴别性别和预防性连锁疾病的发生有重要价值。有助于Turner综合征之诊断,通常其X染色质为0%;若是45,X/46,XX嵌合体则仍可查到X染色质,但数少,15%。反之,如是47,XXX、48,XXXX或49,XXXXX则可在同一核内见到2、3或4个X染色质,并且阳性率也大大超出1530%,故有助于推断X染色体之数目,进而有助于相关遗传病之诊断。含有XXY核型的男性(Klinefelter综合症)发现有1个X染色质的细胞阳性率可达15%,但其与正常核型组成

33、的嵌合型,阳性率是比较低的。10、性别决定的复杂性? 概述: XY型 外形能明确区分(一)性别决定的分化发育过程: 1、性别决定:在受精时的一瞬间即决定了,XX-女,XY-男,,X染色体是中性的,Y染色体的有无是关键:有男性,没有女性。 2、性别分化: (1)6-7周之前的期胚胎是中性的,具有两性结构原始性腺(生殖脊)是由两部分组成: a、外胚层组织(皮质)和内部质块(髓质) b、两对与性器官发育有关的原始导管:一对是女性中才可能发育的苗勒氏管;另一对是男性中才可能发育的午非氏管。 (2)初级性别分化:即形成第一性征的重要时期。胚胎发育在6-7周之后,才正式通过初级性别分化。 a、 正常XX胚

34、胎中,皮质部分开始发育逐 渐形成胚胎性卵巢,苗勒氏管逐渐发育成输卵管、子宫等女性生殖器官;与此同时髓质部分和午非氏管逐渐退化。 b、正常XY胚胎中,髓质部分逐渐分化发 育成胚胎性睾丸,午非氏管逐渐发育成男性生殖器官;与此同时皮质部分和苗勒氏管逐渐退化。 (3)次级性别分化:青春期则是性别分化发育的次级性别分化阶段,就是形成第二性征的重要时期。由一系列激素所调控。无论男性女性体内均能分泌雄性和雌性激素,看哪一种占优势。男性雄性激素优势;女性雌性激素优势。如果相反,那么就发生男性像女性,女性像男性。 (二)性别异常: 1、概念:性别异常是指性腺发育不全和两性畸形。它包括染色体畸变所引起的性染色体病

35、。 a、如;Turner 综合征45,X 女性;Klinefelter综合征47,XXY男性。 b、通常把这两种性腺发育不全的性染色体病称为性别异常,其次,还有各种类型的两性畸形。 2、两性畸形的共同症状: (1)概念:是患者体内性腺体结构和外部第二性征在不同程度上均具有两性特征,又被叫做间性者,都没有生育能力。 (2)两性畸形又可分为真假两性畸形的类别: 假两性畸 :遗传性别是正常的XX、XY,但是第一和第二性征与遗传性别正好相反: a、男性假两性畸形:核型为46,XY;X染色质检查为阴性,Y染色质检查为阳性,女性表型。 XY性腺退化症:46,XY;社会性别女性,胚胎早期具有胚胎性卵巢,但是

36、卵母细胞等过早退化,一直表现类似卵巢退化症症状,属于X连锁性遗传. 睾丸女性化综合症:46,XY;社会性别女性,属于X连锁性遗传;表型的第二性征是典型女性,无女性生殖系统,没有子宫、没有卵巢及输卵管;但是有睾丸、能分泌雄性激素,没有受体,与男性结婚后才被发现。 b、女性假两性畸形:核型为46,XX;X染色质检查为阳性,Y染色质检查是阴性,表型接近男性。 肾上腺皮质过度发育综合症:46,XX;社会性别男性;由类固醇代谢的某种酶缺陷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具有输卵管和子宫,但是外生殖器和外部第二性征男性化。 罕见的45,X男性 真两性畸形:是不同遗传性别细胞系的嵌合体,所以第一和第二性征呈现混合

37、状态。 a、雌雄嵌合的开米拉(chimaera):46,XX/46,XY;46,XX /47,XXY;46,XX/45,X。X、Y染色质检查都是阳性,其第一和第二性征都是两性的混合型,不同个体的表型视哪一种细胞系占优势,而倾向于男性或女性;内部生殖腺一边是睾丸,一边是卵巢,或并存;原因是两个合子同时受精一合并于一体的结果。 b、XX真两性畸形:46,XX;X染色质检查是阳性,Y染色质检查是阴性,体内又有睾丸,又有卵巢;男女表型混合状态,罕见。治疗:手术摘除一种腺体,注射相反激素。 (三)性比值 概述:出生婴儿性别比,反映的是婴儿出生时男婴与女婴数量上的比例关系,通常表示为平均每一百个活产女婴所

38、对应的活产男婴的数量。按照国际上长期的观察,正常的出生婴儿性别比比较稳定,一般在103107之间。 男女总体比例1:1,但是不同年龄区段范围内,常常有不同差异: 概念:通常表示为平均每一百个活产女婴所对应的活产男婴的数量。 1、受精时的性比值(第一性比值):无法直接测量,根据不同性别胚胎的死亡率结合第二性比值来反方向推算,一般是100:120。Y精子比X精子的受精概率要大一些,原因3点P103,为什么第二性比值比第一性比值要低?原因是男性胎儿的死亡率要显著大于女性胎儿。 2、出生时的性比值(第二性比值):新生儿的男婴多于女婴,100:103100:105 3、出生后的性比值(第三性比值):通常

39、指成年人的性比值。从出生后算起,每一个年龄组中,男性死亡率都大于女性,成年的男女第三性比值达到100:100。性比值针对大群体而言,对家庭来说可能有偏离。六.作业1简述lyon假说的主要内容? 答:yon 假说是1961年M.F.Lyon提出的阐明哺乳动物剂量补偿效应的X染色体失活假说,主要内容是: (1)正常雌性哺乳动物体细胞中,两条X染色体中只有一条在遗传上是有活性的,其结果是X连锁基因得到了剂量补偿,保证雌雄个体具有相同的有效基因产物。 (2)失活是随机的,发生在胚胎发育早期,某一细胞的一条染色体一旦失活,这个细胞的所有后代细胞中的该条X染色体均处于失活状态。 (3)杂合体雌性在伴性基因

40、的作用上是嵌合体,即某些细胞中来自父方的伴性基因表达,某些细胞中来自母方的伴性基因表达,这两类细胞镶嵌存在。2你统计的x小体的频率如何?为什么不是所有的细胞都可以观察到x小体?答:(1)我统计女性毛囊细胞中x小体的频率,频率在35%左右。 (2)雌性个体体细胞是否都有x小体还没有定论。不过,至少生殖细胞没有,雄性动物更没有了。只有雌性间期的细胞有。另外,有些人性染色体只有一条Y,共45条染色体,这种病也观察不到X小体。3巴氏小体是如何形成的?答: 一般认为这种小体是两个X染色体中的一个在间期发生异固缩形成的,;两条染色体中有一条始终是常染色体,但另一条在胚胎发育的第1618天变为凝集状态的异染色质,该条凝集的X染色体在间期形成染色深的颗粒,是细胞分裂周期中与大部分染色质不同步的螺旋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