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 总论第一节 审计的概念 一、审计的概念关于审计定义的不同观点: 中国审计学会1989年定义:“审计是由专职机构和人员,依法对被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评价经济责任,用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宏观调控的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中国审计学会1995年定义:“审计是独立检查会计账目,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的行为。” 美国会计学会(简称AAA)在1972年给审计下了一个广义的定义:“审计是一个客观地获取并评价与各种经济活动及事项的申明有关的系统过程,以便查明这些申明与既定标准之间的符合程度,并将其结果传达给各有关
2、利害关系人。”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在审计准则公告第一号中,给审计下了一个较为狭义的定义:“独立人员对财务报表加以检查,搜集必要证据。其目的是对这些报表是否按照公认会计原则公允地反映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变化情况表示意见。” 上述各项定义所包括的共同含义是: (1)独立性是审计监督的本质特征; (2)审核检查反映经济活动的信息是审计工作的核心; (3)审计对象必须明确; (4)审计工作过程是收集和整理证据,以确定实际情况; (5)审计工作必须有对照的标准和依据,才能从中引出审计结论; (6)审计结果向各有关利害关系人报告。 我国独立审计基本准则关于独立审计的定义作如下表述:
3、独立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依法接受委托,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及其相关资料进行独立审查并发表意见。1 / 92第二节 审计的对象、职能和作用二、审计的对象 审计对象是指审计监督的客体,即审计监督的内容和范围的概括。 (一)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营管理活动 (二)被审计单位的各种作为提供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营管理活动信息载体的会计资料和其他有关资料 审计的对象是指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营管理活动以及作为提供这些经济活动信息载体的会计报表和其他有关资料。因此,会计报表和其他有关资料是审计对象的现象,其所反映的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营管理活动才是审计对象的本质。三、审计的职能
4、 审计职能是指审计本身所固有的内在功能。审计具有经济监督、经济评价和经济鉴证的职能。 (一)经济监督 经济监督是指监察和督促被审计单位的全部经济活动或其某一特定方面确在规定的范围以内,在正常的轨道上进行。要使审计发挥监督职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监督必须由权力机关实施;二是要有严格的客观标准和明确的是非界限。(二)经济评价 经济评价就是通过审核检查,评定被审计单位的计划、预算、决策、方案是否先进可行,经济活动是否按照既定的决策和目标进行,经济效益的高低优劣,以及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等,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促使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要发挥经济评价职能,应当具备两个条件
5、:一是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和构成;二是力求评价方法先进可行。 (三)经济鉴证 经济鉴证是指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及有关经济资料所反映的财务收支和有关经济活动的公允性、合法性的审核检查,确定其可信赖程度,并做出书面证明,以取得审计委托人或其他有关方面的信任。经济鉴证职能的发挥应当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审计组织的权威性;二是审计组织要有良好的信誉。权威和信誉是互为前提、相辅相成的。 四、审计的作用 审计的作用是指履行审计职能、实现审计目标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效果。 (一)制约性作用 1.揭示差错和弊端。 2.维护财经法纪。 (二)促进性作用 1.改善经营管理。 2.提高经济效益。 (三)证明性作用
6、审计的证明作用是指在完成经济鉴证职能所赋予的任务后发挥出来的。审计通过审核检查,对于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真相有所了解,然后以审计报告的形式将审查结果反映出来。审计报告能起到证明被审计单位某些经济情况、经济行为、经济事实真相的作用。 1证明审计工作质量。2证明审计责任履行情况第三节审计的起源与发展一、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基础(一)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是审计产生的基础我国著名的会计审计学家杨时展教授认为:“审计因受托责任的发生而发生,又因受托责任的发展而发展。” 1.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是不断演进的,也是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2.资源财产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分离以及管理者内部分权制,是受托经济责任关系
7、早期形成的基本根据,也是审计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条件3.资源财产所有者对经营管理者无法直接监督,是审计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动因(二)审计的产生奠定了审计关系人理论 (三)加强经济管理和控制是审计发展的动力(四)现代科学管理为审计的发展提供了方法和手段(五)审计的动因审计存在和发展的动因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主要的学说包括:受托经济责任论(认为审计是在两权分离所形成的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下,基于经济监督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代理人学说(审计的出现是委托人和代理人利益最大化的共同选择)、信息经济学说(审计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使市场更有效率)、保险论(审计就是一种降低风险的活动,甚至认为审计是分担风险的一种
8、服务)、冲突论(会计报表的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间的利益冲突需要外部独立专家发表意见)、多因决定论(多方面因素共同导致了审计的出现)。 二、我国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1西周时期初步形成阶段。 2秦汉时期最终确立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初步形成了统一的审计模式。二是“上计”制度日趋完善。三是审计地位提高,职权扩大。 3隋唐至宋日臻健全阶段。隋唐的比部审计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较高的权威性,开司法审计之先河。宋代专门设置“审计司”,是为我国“审计”的正式命名,从此,“审计”一词便成为财政监督的专用名词,对后世中外审计建制具有深远的影响。4元明清停滞不前阶段。元代取消比部,户部兼管会计报告的审核,独立的
9、审计机构即告消亡。明清设置都察院,但其行使审计职能,却具有一揽子性质。 5中华民国不断演进阶段。1912年在国务院下设审计处,1914年北洋政府改为审计院,同年颁布了审计法。国民党政府根据孙中山先生五权分立的理论,在监察院下设审计部,各省(市)设审计处,分别对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机关以及企事业单位的财政和财务收支实行审计监督。国民党政府也于1928年颁布过审计法和实施细则,次年还颁布了审计组织法,审计人员有审计、协审、稽察等职称。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民间审计应运而生。1918年9月,北洋政府农商部颁布了会计师章程,标志着我国民间审计的诞生。自20年代以后,在一些大城市中相继
10、成立了“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如:谢霖创办的正则会计师事务所(1921年,北京),潘序伦创办的立信会计师事务所(1927年,上海),奚玉书创办的公信会计师事务所(1927年,北京)和徐永柞创办的徐永柞会计师事务所(1927年,上海)。1925年3 月,我国最早的民间审计职业组织上海会计师公会成立。6新中国不断振兴阶段。1978年以前,我国没有设置独立的国家审计机关。1982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我国建立审计制度,1983年9月成立了我国国家审计的最高机关审计署,在县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设置各级审计机关。1985年8月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1998年11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
11、计条例;1995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实施,在法律上确立了政府审计的地位;2000年1月,审计署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2000年8月,审计署发布审计机关审计方案准则等五项具体准则;2003年12月,审计署发布审计机关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评价准则等五项具体准则;2004年2月,审计署发布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准则;2006年2月28日八届人大九次会议通过了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并予以发布实施,为政府审计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980年恢复和重建注册会计师制度。1993年10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并于1996年1月1日颁布并实施了
12、中国独立审计准则。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等48项审计准则(其中22项为新发布,26项为修订),我国民间审计准则体系已经基本建立。为了全面开展审计工作,完善审计监督体系,加强部门、单位内部经济监督和管理,我国于1984年在部门、单位内部成立了审计机构,实行内部审计监督。1985年10月发布了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若干规定,在各级审计机关、各级主管部门的积极推动下,内部审计蓬勃发展。2003年3月,审计署颁布修订后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2003年6月,我国颁布并实施了中国内部审计准则。
13、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国家审计、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三位一体的审计监督体系。三、西方审计的起源和演进(一)西方官厅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据考证,早在奴隶制度下的古罗马、古埃及和古希腊时代,已有官厅审计机构。审计人员以“听证”(audit)方式,对掌管国家财物和赋税的官吏进行审查和考核,成为具有审计性质的经济监督工作。 在资本主义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完善,国家审计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中,大多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议会为国家的最高立法机关,并对政府行使包括财政监督在内的监督权。为了监督政府的财政收支,切实执行财政预算法案,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西方国家
14、大多在议会下设有专门的审计机构,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西方国家大多在议会下设有专门的审计机构,由议会或国会授权,对政府及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进行独立的审计监督。(二)西方民间审计的产生与发展注册会计师审计产生于意大利合伙企业制度,形成于英国股份制企业制度,发展和完善于美国的资本市场。它是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1、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起源意大利合伙企业制度 16世纪末期,地中海沿岸国家的商品贸易得到了发展,出现了为筹集大量资金进行贸易活动的合伙经营方式,这样,财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了,对经营管理者进行监督成为必要,所有者便聘请会计工作者来承担这项工作。1582年,威尼斯
15、会计协会成立。 2、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形成英国股份制企业制度 1721年,南海公司破产案是注册会计师审计产生的“催化剂”,它促成了独立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的诞生。 1844年颁布的公司法规定股份公司必须设监察人,负责审查公司账目。 1845年修订公司法规定,股份公司可以聘请执业会计师协助办理此项业务。这一规定无疑对发展民间审计起了推动作用。 1853年在苏格兰的爱丁堡成立了“爱丁堡会计师协会”,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职业会计师的专业团体。 1862年,公司法确定注册会计师为法定的破产清算人,从而奠定了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法定地位。 1979年,公司法要求银行接受特许会计师的独立审计。 1985年,公司法要求全
16、部有限公司年度会计报告必须经过审计师的审查。英国民间审计,没有成套的方法和理论依据,只是根据查错揭弊的目的,对大量的账簿记录进行逐笔审查,即详细审计。审计师的法律地位得到法律确认;审计报告使用人为企业股东。 3、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发展美国的资本市场。 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期,美国的民间审计得到了迅猛发展。 1887年美国会计师公会成立,1916年该会改组为美国会计师协会,后来发展为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merican Institute of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AICPA),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民间审计专业团体。1896年,美国通过了注册会计师法案,标志着
17、经济立法的开端; 1917年,美国公共会计师协会编制了关于资产负债表的备忘录,从而开创了信用审计的时代。 特征:审计对象由会计账目扩大到资产负债表;审计的目的是判断企业信用状况;审计方法由详细审计逐步转向抽样审计;审计报告使用人除股东外,扩大到债权人。 1933年颁布的证券法和1934 年颁布的证券交易法,标志着法定审计的出台,使美国审计进入会计报表审计时代。特征:审计对象为企业全部会计报表及相关资料;审计目的是对会计报表发表意见,以确定其可信性;审计范围扩大到测试相关内部控制,并广泛采用抽样审计;审计报告使用人扩大到股东、债权人、政府部门及潜在投资者;审计准则开始拟订;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广泛
18、推行。 20世纪40年代以后,民间审计开始走向国际化。 国际会计公司的出现。这些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包括普华永道、德勤、安永、毕马威等,其机构庞大,人员众多,有统一的工作程序和质量要求,能够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业务环境。它们不但为跨国公司的各个企业服务,而且也为当地的公司企业服务,其业务收入每年达数十亿美元。它们通过遍设于世界各地的事务所,在国际经济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审计技术得到不断完善。抽样审计方法普遍运用,制度基础审计方法得到推广,审计准则逐步完善,审计理论体系开始建立。 审计业务得以拓展。注册会计师业务扩大到代理纳税、代理记账、参与可行性研究等业务。 启示:1、注册会计师审计产生的直接原
19、因是两权分离;2、注册会计师审计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3、注册会计师审计具有独立、客观、公正的特征。第 二 章 审计组织体系与审计规范第一节 审计准则概述 一、审计准则的涵义 审计准则是审计工作应遵循的规范和尺度,是评价审计工作质量的权威性规则。 二、审计准则体系的结构 (一)不同的审计主体应有不同的审计准则 (二)不同性质的审计业务应有不同的审计准则 (三)不同层次的审计行为有不同层次形式的审计准则 三、审计准则的作用 (一)审计准则是衡量审计质量的尺度 (二)审计准则是确定和解脱审计责任的依据 (三)审计准则是审计组织与社会进行沟通的中介 (四)审计准则是完善内部管理的基础 另外,审
20、计准则的颁布也为解决审计争议提供了仲裁标准;审计准则还为审计教育明确了方向,为审计专业教育和职业继续教育确定了努力目标。第二节 审计准则的产生与发展 一、审计准则产生的背景 从1917年美国会计师协会制定的第一个关于审计范围的权威性公告统一会计开始,到1947年美国审计程序委员会颁布的第一部审计准则审计准则试行方案公认的重要性和范围的问世,审计准则的开发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美国民间审计准则产生的诱因-麦克森罗宾斯公司舞弊案,对审计职业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职业界开始思考如何保证审计人员具备起码的专业素质,并在实施审计工作中有明确的指南可资遵循,以便保证审计质量。于是,审计准则的制定便成为民间
21、审计职业界的迫切任务。 二、审计准则的演进 (一)产生阶段 1917年美国会计师协会制定了第一个关于审计范围的权威性公告,题为统一会计,标志着审计准则的演进进入了产生阶段。 (二)初步成型阶段 1947年审计程序委员会发表了题为审计准则试行方案公认的重要性和范围的专题报告。1954年对该报告进行了部分修订,发表了公认审计准则其重要性和范围,其中增设了第十条审计准则。审计准则试行方案的颁布,标志着世界上第一部审计准则的初步成型,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从1939年到1972年间,该委员会共发表审计程序说明54辑。1972年该委员会更名为审计准则执行委员会,发表了审计准则说明书第一辑。1978年该委
22、员会正式定名为审计准则委员会,一直致力于审计准则说明书的制订。从1972年到1990年间共发表审计准则说明书63辑。这些审计准则说明书与十项公认审计准则一起合称公认审计准则。 (三)发展完善阶段 在民间审计准则初步成型的同时,国家审计机关和内部审计机构也开始逐渐认识到制订统一审计准则的重要性,它们纷纷效仿民间审计准则的框架和内容,结合自身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制订了自己的审计准则,不仅适应了各自的工作需要,也使民间审计准则的内容得以扩展。 (四)全球扩展阶段 1977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成立,其下设的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负责发展和发布关于公认的审计实务准则和审计报告内容、形式的准则。到目前为止,该委员
23、会已陆续颁布了三十一项国际审计准则和一系列相关业务的国际审计准则及其审计的国际公告。 从1947年开始,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的成立就已进入了酝酿和筹备阶段,到1968年该组织正式宣告成立。1984年该组织成立了审计准则委员会,并于1989年通过了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审计准则。该准则突出了国家审计独具的特点,并适应了国家审计向绩效审计发展的趋势。 1941年在美国成立了内部审计师协会,协会的发展十分迅速,到1944年已发展成为国际化的内部审计师协会。1974年协会建立了职业准则和责任委员会,负责制定内部审计准则,并于1977年完成了内部审计实务准则。经过不断的修改,1978年协会正式发表了内部审
24、计准则,并从1983年开始发表了一系列的内部审计实务准则说明,为内部审计师的工作提供了指南。第三章 审计的分类和方法第一节 审计的分类 根据审计的目的和审计准则分类的要求,审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科学的分类,有助于审计工作的开展和更好地发挥审计工作的作用。目前,我国的审计工作大致分成基本分类和其他分类两大类。 一、审计的基本分类(一)按审计主体分类 按审计的主体分类即按审计的执行者分类,可分为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三种类型。 1国家审计国家审计又称政府审计。审计。它是指国家审计机关所执行的法定我国国家审计根据具有强制性、权威性和无偿性的特点,按宪法规定国家审计的组织机构由国务院所设立的
25、审计署,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所设立的审计局和审计机关派出机构所组成。国务院所属的审计署是国家最高审计机关,具有组织领导全国审计工作和直接进行审计的双重任务。县以上各级政府所属的审计机构同样也具有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区域内的审计工作及其审计范围内的审计工作。按有关规定,审计机关不好对本级政府负责并报告工作,而且也对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国家审计署对有关省市及重点地区和部门设立了审计持派员及其办事处,主要负责中央企事业单位的审计业务。国家审计机关按瞅审计法规定具有监督检查权、行政处理权、经济处理权和提请司法处理权等方面的职权。2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又称部门审计。它是指本部门和本单位内部专职
26、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按照审计法的规定,对本部门和本单位进行的审计。内部审计具有双重性质:对国家审计来说,属于内部审计;对其下属单位来说,它的审计监督又具有外部审计的性质。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工作人员在行政上接受本单位的领导,在审计业务上要接受同级国家审计机关的指导,上级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还负有帮助、指导下属单位从事内部审计的责任。 客观公正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必须做到机构和人员设置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其审计内容以经济效益审计为重点,同时承担相应的财务审计工作。 3社会审计 社会审计又称民间审计或注册会计师审计。它是指经有关部门审核批准,已经登记注册并具有独立地位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
27、所接受委托而进行的审计。其特点是受托审计。审计的内容和目的决定于委托人。社会审计同时亦可承办涉外审计业务。为中资和外资经营的企事业单位办理审计查证、验资、年检、经济案件鉴定、单位解散清理、可行性方案的研究、管理咨询服务等业务。国外称社会审计为独立会计师审计。社会审计具有独立性、有偿性和客观公正性的特点。在开展社会审计工作中必须坚持依法审计、客观公正、诚实信用、保守秘密并实行有偿服务、自负盈亏、独立核算、依法纳税的原则。同时,社会审计组织还应自觉接受国家审计机关和财务管理部门的管理和指导。综上所述,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是属于不同类型的三种审计。它们各有自己的特点和特长。目前,我国已形成了
28、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相辅相成的国家审计体系。国家审计机关不仅代表国家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而且领导组织全国的审计工作。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组织在审计业务上应当接受国家审计机关的指导和管理。 按审计主体与被审单位的关系分类,可分为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外部审计是出被审单位以外的独立专门机构执行的审计。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均属于外部审计。外部审计在组织上和行使职权上部具有独立性,其审计报告具有法律效力,在社会上品有公正性作用。内部审计是由部门或单位内的专门机构或专职人员执行的市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独立性不及外部审计审计报告对外也不起公证作用,主要供内部管理部门使用。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虽属于
29、本部门或水单位,但一般直接向单位最高管理层负责,与被审计对象保持相对独立的关系。 (二)按审计内容和目的分类 审计按其内容和目的分类可划分为财政财务审计、经济效益审计、财经法纪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等类型。 1财政财务审计 财政财务审计又称传统审计。它是指审计机构和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的正确性和真实性及其所反映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合法性和合规性进行的审计。财政财务审计包括对政府部门财政收支的审计;对企、事业单位及国有金融机构财务收支的审计;对股份制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及其他企业财务报表的审计以及厂长、经理离任审计等。财政财务审计亦可以细分为财政审计和财务审计。它们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属于同一种
30、类型的市计。财政审计以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为审计对象,财务审计则以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为审11对象。从审计土体上看,财政市计的主体是国家审计机关,财务市计的主体既可以是国家审计机关,也可以是内部市计组织,还可以是社会审计机构。 财政财务审计主要审查和评价被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是否符合财经法规,有无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检查和鉴证会汁资料及其信息是否符合会计淮则;是否真实、客观、公正地反映了被审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通过审计达到保护资产、维护财经法纪、促进被审计单位加强管理、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2经济效益审计 经济效益窄计是指审计机构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
31、、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的审计。 经济效益审计是现代审计发展的方向,正逐步成为我国审计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审计方法上除需要采用财务审计的各种方法外,还要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比较复杂的数学分析方法对企业的投入和产出及其对比结果和影响因素进行检查、取证、分析和评价,寻找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薄弱环节和影响效益提高的因素,揭示提高经济效益的潜力和途径,提出建议和改进措施,以达到审计的目的。 3财经法纪审计 财经法纪审计一般属于专案审计。它是指审计机构对被审计单位和个人严重侵占国家资财、严重损害国家经济利益,违反财经纪律行为所进行的专案审计。 财经法纪审计的内容与财务审计的内容有相同之处,所以,财经法纪审计与财
32、务审计属于同一类型的审计。但二者的任务则有所不同。财经法纪审计的主要任务包括:审查在财务审计中发现的侵占国家资财,严重损失浪戮以及其他重大违反财经法纪的问题;审查群众所举报的重大违反财经法纪的问题;审查上级机关交办的经济案件等问题。在审计中对有严重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可设立专案进行审查。对违反财经法纪、贪污受贿、侵占国家资财等违法行为,彻底查清案情,追究当事人的经济责任,情节严重的可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4经济责任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是在我国审计实践中创立的一种新的审计种类。它是指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对企事业单位的法人代表或经营承包人在任期内的经济责任和履行情况所进行的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与财
33、政财务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经济责任审计一方面是对企事业单位的法人代表任职期满离任时,由审汁机关所进行的一种离任审计;另一方面是针对企业实行经营承包后承包人所出现的“短期行为”,由审计机关所进行的种经营承包审计。通过经济责任审计考核企、事业单位的法人代表和经苫承包人在任期内所负的经济责任,所反映的经营成果和经济效益是否真实,各项资财是否完整。、审计的其他分类 审计按照其他不同分类标准又可分为诸多不同类型的审计。第四章 审计目标 、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底稿第一节 审计目标一、审计目标的含义审计目标是在一定历史环境下,审计主体通过审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境地或最终结果,它体现了审计的
34、基本职能,是构成审计理论结构的基石,是整个审计系统运行的定向机制,是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般来说,各类审计目标都必须满足其服务领域的特殊需要,因此,无论是国家审计、内部审计还是独立审计,他们都具有各自相对独立的审计目标。在我国,目前对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的审计目标研究相对滞后,只有独立审计的审计目标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看法和表述。概括地说,独立审计目标包括审计总目标和审计具体目标两个层次。二、审计总目标(一)审计总目标的演变审计总目标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审计总目标的确立与变更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社会需求、法律环境、审计能力等等。可以说,注册会计师审计自诞生以来,从其内容发展来看,主要经历了
35、账目审计、资产负债表审计和会计报表审计三个阶段,审计总目标随着审计的不同发展历程也相应发生着深刻的变化。1在详细审计阶段,企业投资人需要通过注册会计师审计来了解管理当局履行其职责的情况。审计总目标是通过对被审单位一定时期内的会计账证资料的逐笔审查,判定有无技术错误和舞弊行为。查错防弊是此阶段的审计目标。2在资产负债表审计阶段,审计总目标是通过对被审单位一定时期内资产负债表所有项目余额的可靠性、真实性审查,判断其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在此阶段,查错防弊这一目标依然存在,但已退居第二位,审计的功能从防护性发展到公正性。3在会计报表审计阶段,涉及管理人员欺诈舞弊的案件大量增加,由此给社会公众造成重大损
36、失,社会公众出于保护自身利益的考虑,纷纷要求注册会计师将查错防弊作为审计的主要目标。社会公众的强烈要求,加之法庭的判决和政府管理机构的压力,迫使审计职业界重新考虑将查错防弊纳入审计总目标。因此,查错防弊和验证会计报表的真实公允性两目标成为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 (二)我国审计总目标的内容根据我国独立审计准则规定,独立审计的总目标是对被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及会计处理方法的一贯性表示意见。因此,注册会计师收集审计证据的目的,就是要对会计报表编制的合法性、公允性和会计处理方法的一贯性发表意见,并提出审计报告,以供报表使用者决策使用。其中,合法性是指被审单位会计报表的编制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和
37、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公允性是指被审单位编制的会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地反映了被审单位在资产负债表日的财务状况、所审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及资金变动情况;一贯性是指被审单位会计处理方法的选用是否符合一贯性原则。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目前独立审计的总目标除上述内容外,还应揭露和报告对所提供信息有直接重大影响的欺诈和非法行为,即与会计报表有关的那些重大的欺诈舞弊和违法行为。三、审计具体目标审计具体目标是审计总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具体目标的确定,有助于注册会计师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一般地说,审计具体目标必须根据被审单位管理当局对会计报表的认定和审计总
38、目标来确定。(一)被审单位管理当局对会计报表的认定所谓认定,是指被审单位管理当局在其编制的会计报表中对各会计账项所作的陈述或暗示。例如,管理当局在其资产负债表中报告货币资金的金额为300万元,这意味着管理当局做出了以下认定:(1)货币资金这项资产是存在的;(2)货币资金的余额为300万元;(3)所应报告的货币资金均已包括在内;(4)被审单位对这些货币资金都拥有所有权;(5)货币资金的使用不存在任何限制(若会计报表附注未作出与该认定相反的有关说明)。事实上,对于会计报表的各个报表项目,管理当局都对其进行相应的陈述或暗示即认定,而这些认定正是会计报表使用者进行投资决策分析的基础。所以注册会计师对会
39、计报表的审计实际上就是对管理当局所作认定的确认,确认其是否合法、是否公允、会计处理方法是否保持一贯性。总的来说,管理当局对会计账项的认定可划分为以下五类具体认定:1存在或发生的认定。该认定是指:列示于资产负债表的各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在资产负债表日是存在的;列示于利润表的各项收入和费用涉及的交易在会计期间内是确实发生的。这项认定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被审单位是否把那些不应包括的项目挤入会计报表,造成会计报表组成要素的高估现象。 2完整性的认定。该认定是指:列示于会计报表中的交易和项目是完整的,不存在应列示而未列示的交易或项目。该项认定所需解决的问题是,被审单位是否把应包括的项目遗漏或者省略,从
40、而造成会计报表组成要素的低估现象。 3权利与义务的认定。该认定是指:在资产负债表日,对于列示于资产负债表上的各项资产,被审单位是拥有所有权,对于列示于资产负债表上的各项负债,被审单位是履行了偿还的义务。该项认定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被审单位是否把不应包括的权利列入会计报表,而把应包括的义务遗漏或省略,从而造成资产负债表组成项目上高估权利、低估义务的现象。 4估价或分摊的认定。该认定是指:企业是已按公认的会计原则,记录其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及费用等会计要素,并以适当的金额列示于会计报表之中。该项认定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被审单位是否人为调节会计报表各项要素的估价与摊销事宜,从而造成会计报表组成要
41、素数额虚假现象。 5表达与披露的认定。该认定是指:管理当局认定的有关会计报表的组成要素都已按会计准则规定予以适当分类、说明及充分披露。该项认定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被审单位是否因为受到某种限制而未合理分类排列会计报表的项目,而在附注中又未予披露,从而造成会计报表各项目的表达与披露不适当的现象。例如,未限制使用的存货被归类到非流动资产项下,就违反了该类认定。 (二)具体审计目标的内容 具体审计目标分为一般审计目标和项目审计目标。一般审计目标是指适用于企业会计报表所有项目审计的目标。注册会计师根据管理当局的认定推论得出一般审计目标,为收集审计证据和发表审计意见提供具体指导。项目审计目标是只适用于某一特
42、定项目的审计目标。一般来说,注册会计师在正确认识和掌握一般审计目标的基础上,便可结合具体审计实务,确定项目审计目标。1一般审计目标。包括:(1)总体合理性。是指注册会计师根据所掌握的信息,从总体上评价被审单位会计报表项目金额是否合理。总体合理性测试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注册会计师评价账户余额中是否存在重要错报。如果总体评价不能令注册会计师满意,就必须关注下述其他相关的一般目标。(2)真实性。是指注册会计师需要判断会计报表所列的金额是否真实可信。该目标由管理当局关于存在或发生认定推论得出。 (3)所有权。是指注册会计师需要判断资产负债表列示的资产是否确归企业所有,所列示的负债是否确属企业应履行的义务
43、。对大多数资产来说,要列入会计报表,不仅要求这项资产确实存在,而且要求该项资产必须归企业所有。同理,负债也必须属于企业。该项目标由权利和义务认定推论得出。 (4)完整性。是指注册会计师需要确认企业全部交易和事项是否都已登记入账,并列示于会计报表之中。这一目标由管理当局关于完整性认定推论得出。 (5)估价。是指注册会计师需要确认企业会计报表项目金额是否经过正确计价。 (6)截止。通常,最可能错报的交易是那些临近会计期末记录的交易,截止测试的目标是确定交易是否记入恰当的会计期间。(7)机械准确性。是指注册会计师需要确认企业账务处理和报表编制有关数字的计算、汇总等是否正确。如总账科目余额应与明细账科
44、目余额合计相符、报表列示金额应与账面反映数相符等。估价、截止、机械准确性三项目标是根据估价或分摊认定推论得出的。(8)分类。指注册会计师需要确认企业报表项目是否按公认会计准则恰当地加以分类。例如,资产必须分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及其他资产;应收账款与其他应收款项应予以明确区分等。(9)披露。是注册会计师需要确认企业在会计报表及其附注中是否恰当地披露了企业会计信息。分类与披露目标是与管理当局有关表达与披露的认定有关。第五章审计计划、重要性及审计风险(一)审计计划1审计计划的含义(1)定义 审计计划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完成各项审计业务,达到预期的审计目标,在具体执行审计程序之前编制的工作计划。(2)对
45、审计计划的补充、修订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3)审计计划的作用:据以收集证据、提高效率和质量、避免误解。2审计计划的编制与审核(1)审计计划的内容总体审计计划 总体审计计划是对审计的预期范围和实施方式所做的规划,是注册会计师从接受审计委托到出具审计报告整个过程基本工作内容的综合计划。总体审计计划的基本内容包括:A 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B 审计目的、审计范围及审计策略;C 重要会计问题及重点审计领域;D 审计工作进度及时间、费用预算;E 审计小组组成及人员分工;F 审计重要性的确定及审计风险的评估;G 对专家、内审人员及其他注册会计师工作的利用;H 其他有关内容。具体审计计划具体审计计划是依据总
46、体审计计划制定的,对实施总体审计计划所需要的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所做的详细规划与说明。一般是通过编制审计程序表的方式体现的。具体审计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A 审计目标;B 审计步骤;C 执行人及执行时间;D 审计工作底稿的索引号;E 其他有关内容。(2)审计计划的编制编制人:审计项目负责人为保证审计工作质量,不得随意缩短或省略审计程序来适应时间的预算。独立编制审计计划是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按照审计准则规定,注册会计师可以同被审计单位的有关人员就总体审计计划的要点和某些审计程序进行讨论,并使审计程序与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的工作相协调,但独立编制审计计划仍是注册会计师的责任。(3)审计计划的审核总
47、体审计计划的审核事项A 审计目的、审计范围及重点审计领域的确定是否恰当;B 时间预算是否合理;C 审计小组成员的选派和分工是否恰当;D 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信赖程度是否恰当;E 对专家、内审人员及其他注册会计师工作的利用是否恰当。具体审计计划的审核事项:A 审计程序能否达到审计目标;B 审计程序是否适合各审计项目的具体情况;C 重点审计领域中各审计项目的审计程序是否恰当;D 重点审计程序的制定是否恰当。(4)计划审计工作步骤了解情况分析重要性水平审计风险(与总体审计计划有关) 初步审计策略了解内控符合性测试及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及实质性测试(与具体计划有关)3.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1
48、)了解被审计单位经营及所属行业的基本情况 查阅上一年度的工作底稿借阅前任注册会计师的工作底稿通常限于对本期审计有重大影响的连续事项,如资产负债项目和或有事项的分析表等。 查阅行业业务经营资料所获得的信息,应作成书面记录并保存在永久性档案中,供以后审计参考。 实地察看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场所及设施。再次接受审计委托时,通常只需参观、巡视自去年审计完成后,公司经营上已发生重大变化的部分,对有多个部门的被审计单位,参观、巡视可轮流进行。 询问内部审计人员内部审计机构特别能帮助注册会计师了解该被审计单位业务经营及所在行业的有关情况。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能之一就是同注册会计师讨论审计的范围。在某些情况下,内
49、部审计机构可能会要求增加或修改注册会计师已计划的审计工作。 询问管理当局。 决定关联方及其交易的存注意关联方交易的原因:A 在关联方交易中可能包含了不公允的价格和条件,而影响他人的利益;B 管理当局也可能蓄意安排关联方交易以“粉饰”会计报表。对于关联方交易,会计准则有特殊的披露要求,因此,注册会计师对关联方交易通常比对非关联方交易需收集更多的证据。我国独立审计准则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关联方清单进行复核,并实施以下审计规定,以发现是否存在其他的关联方:A 查阅以前年度的审计工作底稿;B 了解、评价被审计单位识别和处理关联方及其交易的程序;C 查阅主要投资者、关键管理人员名单;D
50、 了解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和与其相关的其他单位的关系;E 了解与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和与其相关的其他单位的关系;F 查阅股东大会、董事会会议及其他重要会议记录;G 询问其他注册会计师及前任注册会计师;H 审核所审计会计期间的重大投资业务及资产重组方案;I 审核所得税申报资料及报送政府机构、交易所等的其他相关资料。已确认的关联方应让审计小组中的每个人都知道,以便他们注意收集有关关联方交易的证据。 考虑有关会计和审计公告的影响。(2)执行分析性复核程序所谓分析性复核程序是指注册会计师分析被审计单位重要的比率或趋势,包括调查这些比率或趋势异常变动及其与预期数额和相关
51、信息的差异。在会计报表审计中,分析性复核程序有三种用途:A 在审计计划阶段,帮助注册会计师确定其他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及范围。B 在审计测试阶段,直接作为一种实质性测试的方法,以收集与账户余额和各类交易相关的特殊认定的证据。C 在审计报告阶段,用于对被审会计报表的整体合理性最后的复核。分析程序在所有会计报表审计的计划和报告阶段都要求必须使用。但第二个用途可以任意选择。计划审计工作时,使用分析性复核程序的主要目的:A 更好的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情况;B 确认资料间异常的关系和意外的波动,以便找出存在潜在错报风险的领域。在计划阶段,有效使用分析性复核程序,必须系统地执行以下步骤:A 确定将要执行的
52、计算比较在计划审计工作中,使用分析性复核程序的精细程度及范围,视被审计单位的规模和复杂性、资料的可靠性,以及注册会计师的判断而定。计划阶段执行的分析性复核程序大多使用整个公司全年度的实际资料或预期资料。但是,对于某些多元化经营的公司来说,按产品生产线和部门使用分析性复核程序更为有效。在特殊情况下,比如公司营业有季节性,对月份和季度的数据进行分析,可能比分析全年度的资料更合适。B 估计期望值(估计可能的结果)在审计中使用分析性复核程序的基本假定是:在没有反证的情况下,数据之间预计继续存在一定的关系,根据这个假定,注册会计师可以根据各种不同来源的数据估计期望值。会计和非会计资料均可用来估计期望值。
53、估计期望值的过程需要很多判断和业务经营的专门知识,因此,通常由审计小组中的高级审计人员或经理来完成。C 执行计算/比较趋势分析表可以归入永久性工作底稿中。D 分析数据及确认重大差异分析的主要目的是确认是否有异常或意外的波动。由于重大差异和意外波动有可能是错报风险增加的信号,因此,注册会计师必须对重大的差异或波动进行调查。注册会计师最终都需运用判断和根据重要性原则来确定差异的重要性。E 调查重大的非预期差异此步骤包括重新考虑估计期望值时所使用的方法和因素,并询问管理当局。在根据管理当局的回答采取这一行动时,通常应有其他证据事项对管理当局的回答加以佐证。F 确定对审计计划的影响不能合理解释的重大差
54、异通常被视为错报风险增加的信号,注册会计师通常会计划更详细的测试。执行分析性复核程序可指出高风险领域所在,使审计更具有效率和效果。对分析性复核程序结果的依赖程度取决于下列因素:a 分析项目的重要性;b 与针对相同的审计目标执行的其他审计程序结论的一致性;c 预期结果的准确性;d 固有风险及控制风险的估计水平。第六章 内部控制及其评价第一节 内部控制概述 内部控制与审计:审计人员了解内部控制结构是为了规划审计工作;审计人员基于对内部控制结构的了解,来决定将要进行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了解内部控制结构从来不是整个审计工作的全部。 一、内部控制的含义 美国虚假财务报告全国委员会的赞助者委员会(C0S0)对内部控制的定义是:内部控制是一个受董事会、管理人员和其他人员影响的过程,它的作用是为了合理地保证达到以下目标:(1)经营有效率和效果;(2)财务报告可靠;(3)遵守相应的法律和规章。 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对内部控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深入解析技术服务合同范本模板
- 保安服务提供商合同
- 延期还款协议
- 物资招标文件写作技巧
- 水利建设合同协议
- 货品购买合同格式
- 专业合同协议合规管理方法服务
- 联营共营合同范例
- 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
- 节能改造合同能源
- 影像科与临床科室定期沟通制度
- 2023-2024学年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数学四年级第一学期期末预测试题含答案
- 项目管理绩效考核管理办法
- 提高髋关节置换患者VTE防控措施落实PDCA
- 广西2023年广西北部湾银行校园招聘考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PPT(第2版)高职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加油站安全检查表分析(SCL)及评价记录
- 丰田车系卡罗拉(双擎)轿车用户使用手册【含书签】
- 幼儿园突发安全事件事故处置措施
- 现代药物制剂与新药研发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苏州大学
- 肺结核的学习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