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美学教学设计美的要素分析2实用教案_第1页
设计美学教学设计美的要素分析2实用教案_第2页
设计美学教学设计美的要素分析2实用教案_第3页
设计美学教学设计美的要素分析2实用教案_第4页
设计美学教学设计美的要素分析2实用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设计是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结合体,科学技术给设计以坚实的结构和良好的功能,因此,以技术为前提,用艺术的手法创造和生产出具有美感且实用的产品,能更好的为人类服务(fw),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第1页/共45页第一页,共45页。第2页/共45页第二页,共45页。5.3.15.3.1关于技术关于技术(jsh)(jsh)与技术与技术(jsh)(jsh)对象对象 技术是与人类(rnli)的物质生产活动同时产生的,从某个角度说,所有的产品都是技术的产物,它是调节和变革人与自然关系的物质力量,也是沟通人与社会的中介。 技术对象是技术领域的物质成果,作为人类(rnli)之体、感官和大脑的补充和延伸,扩大了人类(r

2、nli)的活动范围,改善了人类(rnli)的生存环境,并且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第3页/共45页第三页,共45页。第4页/共45页第四页,共45页。5.3.25.3.2技术的发展技术的发展(fzhn)(fzhn)演变演变及其个性美及其个性美 技术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技术。 技术是科学的物化,具有明显的理性特征,并不直接依赖于人的感受。 有时技术并不一定是正确的,但技术的正确性是构成美的必要条件,因此,美意味着产品与人关系的和谐统一(tngy)。 从美的本质角度出发探讨技术的内涵: 技术是人类生产劳动的成果和手段,作为人的劳动形态,它是改变个人与自然关系的物质力量。 技术美是劳动

3、的物化形态,它是人类创造的第一种美的形态。第5页/共45页第五页,共45页。 审美价值的产生和人的审美感受的丰富都离不开社会物质生产和人的技术实践活动。 人类对色彩、形式的认识与技术的熟练息息相关,正是在人的感性基础上,技术美以物的形态获得了独立的价值存在(cnzi),并发挥着重要的社会职能。第6页/共45页第六页,共45页。 技术的发展经历了手工技术和现代技术两种不同性质的阶段,由此也使技术美具有了不同的形态特征。 在古代,技术活动以手工操作方式进行。当时技术是建立在生产的直接经验和人的直观感受基础上的,对于尺度关系、比例、节奏( jizu)的掌握成为提高劳动技巧和改进技术的核心。 在中国,

4、各个朝代都有代表性的设计作品出现,这与技术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关系。如商代青铜器冶炼技术的发展促进了青铜器的繁荣。唐代纺织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丝绸的繁荣,技术美体现着社会的进步。第7页/共45页第七页,共45页。第8页/共45页第八页,共45页。第9页/共45页第九页,共45页。第10页/共45页第十页,共45页。 现代技术出自于手工技术,它是以科学为基础,与科学技术结合统一是其最根本的特征。 现代设计产品是科学成果和人的劳动物化。作为技术美,它的审美价值主要体现以下方面: (1)产品是运用自然规律所完成的技术创造。 (2)作为人的劳动的物化,在产品中凝结了人的创造力和智慧,把人的理想、欲求和情趣通过

5、人的活动而注入到产品中去。 总之,产品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使人的活动超越了客观必然性而取得人的自由。产品作为人的自由创造,成为人类本质能力的一种自我显现(xinxin)。这是技术美产生的根源,它成为人类一切审美价值的基元。第11页/共45页第十一页,共45页。 技术是艺术不可分离的本质属性之一。技术是创造表现形式的手段,创造感觉符号的手段,一件好的艺术作品离不开高超的技术。而技术美的体现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的统一与融合。 更值得注意的是手工艺制作的过程中被赋予了产品(chnpn)艺术的属性。第12页/共45页第十二页,共45页。 在现代社会(shhu)中,不仅要认识到注重技术与美的统一,

6、还要认识到技术与美的差别。 技术在设计制作中是作为手段存在的,它的存在只有在对象上才能得到反映。 因此技术美也只能通过对象物来反映,技术美最终要体现在产品上的功能上,这才是技术美的根本目的。第13页/共45页第十三页,共45页。5.3.35.3.3技术技术(jsh)(jsh)美的内容及美的内容及重要性重要性 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职能(zhnng),将为人的解放提供条件,同时科学技术作为人与自然界的现实的和历史的关系,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表现,由此也预示了科学技术的审美价值。 技术的发展经历了曲折而艰难的道路。在工业发展的初期,不仅工业制品粗陋不堪,而且生产

7、条件也十分恶劣。第14页/共45页第十四页,共45页。 技术美是以技术、产品为对象,涉及到物质文化的领域。技术产品的生产体现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体现了人的生活目的性、社会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表现出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构成了技术美的本质特征。可以得到以下四个方面的认识: 其一,技术美是人类创造的第一种美的形态,是设计(shj)实践创造的原发性的审美形式。第15页/共45页第十五页,共45页。 其二,技术美始终受到科学技术发展的制约,从手工艺时代到工业化时代,由人情味、个性美到共性化、机械美、技术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其三,技术美作为工业技术产品的审美,突出产品服务于人的功能目的(md),强调

8、产品符合人的生理目的(md)心理目的(md),即实用与审美的统一。 其四,技术美强调科技的作用,但不是科技的奴隶。第16页/共45页第十六页,共45页。通过以上认识,让人感到技术美不仅仅是材料、工艺、功能、形式、科技的综合之美,更是体现了设计文化的最终价值取向真、善、美的统一。即真是科学技术,善是伦理人性,美是艺术审美。那么,三者是如何统一的? 真的属性就是美,真是探索、努力;美是理想、境界。由于科学研究的进步,新的技术、新的材料、新的能源、新的审美规范核心的伦理思想不断出现。 科学是关于真理的学问,其使命是解释自然中的奥秘和真相。科学的精神是人文(rnwn)的,科学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为

9、人文(rnwn)思想提供了坚实的根基。 在科学艺术化的过程中,技术起到关键的作用。 在科学地推动下,技术循着“善”的轨道上升,最终在萨顿所说的“最高点”达到真、善、美的理想统一。第17页/共45页第十七页,共45页。5.4材料(cilio)美第18页/共45页第十八页,共45页。5.4.15.4.1人们对材料人们对材料(cilio)(cilio)的认识的认识 材料是构成商品设计形式美的第一要素。 商品的质感与表现效果所形成的材质感与肌理美,以及现代设计对材料的不同理解,所形成的不同设计思想与风格,形成了复杂的审美心理。 材质感和肌理美作为商品设计的可视和可感(k n)的要素,对人的视觉或触觉会

10、产生感应和刺激。这些不同程度的感应和刺激,都会使人产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效应,因而产生不同程度的美与丑的感受。第19页/共45页第十九页,共45页。建筑( jinzh)中特殊的材质留给人特殊的印象第20页/共45页第二十页,共45页。 自然(zrn)的材质纹理,在设计中被恰当的利用,在技术上加于发挥,使之达到其目的,获得一种技术美。在现代工业化社会,这些独特的手工艺技术之美是值得重视的。 第21页/共45页第二十一页,共45页。第22页/共45页第二十二页,共45页。第23页/共45页第二十三页,共45页。 人类生产的材料有着(yu zhe)独特的体系和发展。“循石造型”是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的一种

11、设计思维观念。 “审曲面势”的设计思维,是根据材料本身的自然特性,观察其形状、结构,根据所需来完成制作加工。第24页/共45页第二十四页,共45页。第25页/共45页第二十五页,共45页。第26页/共45页第二十六页,共45页。5.4.25.4.2材料材料(cilio)(cilio)的特性的特性 1.材料的符号性 根据材料的性质特征和用途,材料学上把材料分为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两大类。考虑到材料的设计特点,我们把设计材料分为天然材料和复合材料两大类。 天然材料也成为自然材料,具有原始质朴形态,使人充分感受(gnshu)到天然之美。第27页/共45页第二十七页,共45页。第28页/共45页第二十八

12、页,共45页。 复合材料一般认为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复合材料是采用(ciyng)物理或是化学的方法,使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在相态与性能相互独立下共存于一体之中,已达到提高材料的某些性能,或优势互补或获得新的功能目的而产生的。第29页/共45页第二十九页,共45页。 一定的材料由于有了一定的应用习惯性从而也形成一种符号。材料成为一个地方形象的代表,一种象征性符号。 材料作为一种符号被广泛应用,同时也是实用文化(wnhu)与审美文化(wnhu)的完美统一。第30页/共45页第三十页,共45页。 人类造物离不开材料,一切人工制品都是于一定的材料所组成的。 从衣、食、住、行、用的日常生活用品,到工

13、农业生产工具以及军事武器、科研仪器、航空航天器等等都使用了精密技术加工和艺术(ysh)处理的各种不同材料。 材料通过一定的技术加工,供人使用,并且材料的特点在精心设计加工中得到了更好的利用和发挥,显示出独特的个性。第31页/共45页第三十一页,共45页。 2.材料的情感性 材料的感染力来自长期与人的关系(gun x)之中,人类使用物品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与材料发生密切关系(gun x)的过程。 在这一个过程中各种材料固有的特性与人的日常生活的经验相连,使人产生出对材料的不同感受,粗糙的、细致的、光洁的、典雅的、恬淡的、涩重的、冰冷的等等感受逐渐上升为某种的因素。 从这个意义上说,造物材料也具有某

14、种感情色彩,传达出与人的生活体验相似的感觉。第32页/共45页第三十二页,共45页。 材料在视觉、触觉甚至听觉上给人带来了心理上以及审美上的感受。视觉在人的感受系统中占主导地位,在人类接受信息的过程中,视觉反应是最敏感的,如果多种感受同时产生,视觉总是优先的。因此材料的表情一般总是通过视觉让人感知(gnzh)的,材质感几乎就是材料的视觉感。第33页/共45页第三十三页,共45页。 在触觉上,材料同样也能使人产生与视觉(shju)感受相近的心理感受。触觉是一种躯体感觉,敏感的区域在皮肤与指尖上,可以对持续接触的立体物体有所认识。第34页/共45页第三十四页,共45页。 人对材料(cilio)特性

15、的感受是综合的,在视、听、触摸的同时得到强化。 材料(cilio)的情感因素影响到设计者对材料(cilio)的选择,并带来了材料(cilio)的审美性和社会性。 因此,材料(cilio)有时也会成为流行的、时髦的,甚至被少数特权阶层所占有。第35页/共45页第三十五页,共45页。 3.材料的地域性 材料也存在着地域性的差别(chbi)。自然材料的地域性十分明显。第36页/共45页第三十六页,共45页。第37页/共45页第三十七页,共45页。第38页/共45页第三十八页,共45页。 由于一地盛产某种材料,工艺匠人就地取材,制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成为所谓的“特产(tchn)”。这些“特产(tch

16、n)”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与人文环境,是独特的,不可迁移的。第39页/共45页第三十九页,共45页。 4.材料的习惯性 一种材料的长期使用,必然会对使用者产生深刻的影响,人们习惯了某种材料及其制品,便形成了一种文化的东西,成为某种地区风俗习惯的一部分。尽管现代社会,新颖材料制品大量涌现,但是人们依然对所熟悉的传统材料表示出恋恋不舍的怀旧和向往。 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设计文化的回归趋势。人类长期形成的材料使用习惯是促使这一回归的因素之一,应该引起设计者充分(chngfn)注意。第40页/共45页第四十页,共45页。5.4.35.4.3材料材料(cilio)(cilio)的制的制约性约性 考工记里有这样

17、一句话:“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工。”是讲制造器物要取材应时,因材施艺,讲究材美工巧。“审曲面势,各随其宜”讲的是工艺跟具体的技术(jsh)和材料的关系。 从宏观的方面看,中国传统工艺非常注重材料和技术(jsh)条件,结合功能的要求来设计东西。第41页/共45页第四十一页,共45页。 不同的材料有自己不同的使用特性,材料的特性出自材料的内部结构,包括材料的原子以及原子在晶体中、分子中与邻近(ln jn)的结合方式与结构。不同的内部结构决定着材料不同的物理与化学性能。不同的材料特性也决定着设计造物的设计方法和加工工艺。所以材料对于设计有制约性。现代材料的性能与设计的关系十分密切,材料

18、的性能不仅决定了成形工艺与加工技术,也决定着设计的形式以及装饰手法和艺术表现。材料的制约性主要表现在材料的特性上,在尽可能满足材料性能的同时,人类(rnli)能够突破材料的某种制约,创造出适合人类(rnli)造物的新颖材料。第42页/共45页第四十二页,共45页。 材料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基础,材料的使用和发展直接促进人类造物设计的发展与变迁(bin qin),进而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今天,材料与能源、信息并列成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三大支柱。材料与科学、艺术一起支撑着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其作用与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正因为有了新材料赋予技术一新的内涵,才产生出新的设计语言、方法和审美形式,设计才能真正实现“用”与“美”的统一并不断发展。第43页/共45页第四十三页,共45页。 课后思考与练习:1. 论述作为审美对象的技术美与形式美、功能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