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脊椎动物学习题及答案_第1页
无脊椎动物学习题及答案_第2页
无脊椎动物学习题及答案_第3页
无脊椎动物学习题及答案_第4页
无脊椎动物学习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标题:无脊椎动物学习题及参考答案1、 名词解释:无脊椎动物学:通常以除脊索动物门外的其他所有动物门类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形态结构、分类、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物种:它是生物界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形式;在有性生物,物种呈现为统一的繁殖群体,由占有一定空间,具有实际或潜在繁殖能力的种群所组成,而且与其它这样的群体在生殖上是隔离的。双名法:它规定每一种动物都应有一个学名。这一学名是由两个拉丁字或拉丁化的字组成,前一个字是属名,后一个字是它的种本名。属名用主格单数名词,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种本名第一个字母不须大写。学名之后,还附加当初定名人的姓氏。属名和种本名印刷时用斜体,

2、姓氏不用斜体。组织:是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类似、机能相同的细胞群组成的,包括细胞和细胞间质,功能多样。器官:由几种不同的组织联合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和一定的生理机能的结构。系统:是一些在机能上有密切联系的器官联合起来完成一定的生理功能的结构。接合生殖:当接合生殖时,2个草履虫口沟部分互相粘合,该部分表膜逐渐溶解,细胞质相互连通,小核脱离大核,拉长成新月型,接着,大核逐渐消失。小核分裂2次形成4个小核其中有三个解体,剩下一个小核又分裂为大小不等的2个核,然后两个虫体的较小核互相交换,与对方较大的核融合,这一过程相当于受精用作。此后两个虫体分开,结合核分裂3次成为8个核,4个变为大核,其余4个中

3、有3个解体,剩下一个小核分裂为2次,再分裂为4个;每个虫体也分裂2次,结果是原来2个相结合的虫体各形成4个草履虫,每个都和亲本一样,有一个大核和一个小核。2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原生动物都是单细胞动物,每一个细胞即是一个个体,它与多细胞动物整体相当,有些原生动物则是群体。运动:以鞭毛、纤毛或伪足运动;营养:有光合、吞噬和渗透3种。呼吸:主要由体表进行。排泄:主要由体表或伸缩泡进行。生殖方式有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种。在环境条件不良时,大多数原生动物可形成包囊度过不良环境。3原生动物门有哪几个重要纲?划分的主要依据是什么?答:原生动物门有4个重要纲。即:鞭毛纲,肉足纲,孢子纲和纤毛纲。划

4、分的主要依据分别是:鞭毛纲:以鞭毛为运动器。营养方式3种。有光合、吞噬和渗透;无性繁殖一般为纵二分裂。肉足纲:以伪足为运动器。繁殖为二分裂。孢子纲:全部寄生,大多数有顶复合器,有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的交替。无性生殖是裂体生殖(复分裂),有性生殖是配子生殖,其后是无性的孢子生殖。纤毛纲:以纤毛为运动器。无性繁殖为横二分裂。有性生殖是接合生殖。4简要说明间日疟原虫的生活史。答:在人体内(进行裂体生殖):红血细胞前期:当被感染的雌按蚊叮人时,其体内的子孢子随唾液进入人体,随血液到达人体肝脏,在肝脏中进行裂体生殖,危害肝细胞。放出裂殖子。红血细胞外期:由肝细胞中放出的一部分裂殖子再次进入肝细胞,在其中进

5、行裂体生殖。但有人认为无此期。红血细胞内期:由肝细胞中放出的另一部分裂殖子进入红血细胞,在红血细胞中进行裂体生殖,在进行多次裂体生殖后,由裂殖子发育成大、小配子母细胞。这时须转移寄主。在按蚊体内(进行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人体内的间日疟原虫的大、小配子母细胞被按蚊吸去,在蚊的胃腔内进行有性生殖,大、小配子母细胞形成配子,然后大、小配子结合形成合子,它穿入蚊的胃壁,发育成卵囊(孢子),其内的核及胞质进行多次分裂,形成大量的子孢子(孢子生殖),卵囊破裂把子孢子放出到蚊的体腔中,有子孢子的体腔液最后到达蚊的唾液中,准备感染新的人。5什么叫生物发生律?它对了解动物的演化和亲缘关系有何意义?答:生物发展

6、史可分为两个相互密切联系的部分,即个体发育和系统发展(系统发育),也就是个体的发育历史和由同一起源所产生的生物群的发展历史。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这就是生物发生律。其意义在于当某些动物的亲缘关系和演化关系不能确定时,常由胚胎发育得到解决。生物发生律不仅适用于动物界,而且适用于整个生物界。6动物由囊胚发育形成原肠胚的主要形式有哪些?答:动物由囊胚发育形成原肠胚的主要形式有5种,分别是:内陷:由囊胚的植物极细胞向内陷入,最后形成2层细胞,在外面的细胞层称外胚层,内层细胞称内胚层。由内胚层所围成的腔称原肠腔,它的开口称胚孔或原口。内移:是由囊胚一部分细胞移入内部形成内胚层。分层:囊

7、胚的细胞分裂时,细胞沿切线方向分裂,这样向着囊胚腔分裂出的细胞为内胚层,外面的细胞层形成外胚层。内转:通过盘裂形成的囊胚,分裂的细胞由下面边缘向内转,伸展形成内胚层。外包:动物极细胞分裂快,植物极细胞由于卵黄多而分裂慢,结果动物极细胞逐渐向下包围植物极细胞,形成内外胚层。但在动物实际的胚胎发育中,通常是其中的几种方式混合发生。7动物胚胎发育的一般顺序如何?答:动物胚胎发育的一般顺序是受精,形成受精卵,再卵裂,形成单层细胞的囊胚(多为球形),再发育形成原肠胚,进一步发育出现中胚层,体腔,再进行胚层分化,最终形成新个体。8动物胚胎发育中的真体腔的主要形成方式有哪些?答:动物胚胎发育中的真体腔的主要

8、形成方式有2种,即端细胞法(裂体腔法)和体腔囊法(肠体腔法)。端细胞法:在胚孔的两侧,内、外胚层交界处各有一个细胞分裂成很多细胞,形成索状,深入内、外胚层之间,是为中胚层细胞。由中胚层裂开形成的空腔即为真体腔(裂体腔,次生体腔)。为原口动物及高等脊索动物所具有。体腔囊法:在原肠背部两侧,内胚层向外突出成对的囊状突起称体腔囊,体腔囊和内胚层脱离后,在内、外胚层之间逐步扩展形成中胚层,由中胚层包围形成的空腔即为真体腔。此法为后口动物所具有,此法也被称为肠体腔法。9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有:辐射对称:即通过其体内的中央轴有很多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2个相等的部分。使动物有

9、上下之分,没有前后左右之分,只适应在水中营固着或漂浮生活。 两胚层、原始消化腔:腔肠动物具有内外胚层,内胚层直接包围的腔是原始消化腔,不能称为肠腔。可以行细胞内和细胞外消化,但以细胞内消化为主。 出现组织:从腔肠动物开始有组织出现,但这种组织和一般动物的不同,其细胞介于肌肉细胞和上皮细胞之间,兼有肌肉和上皮两种功能,通常称为上皮组织。其细胞则称为上皮肌肉细胞(简称皮肌细胞)。 原始的神经系统:即神经网。是动物界中最原始的神经系统,一般认为是有2极和多极神经细胞组成,细胞以突触和非突触连接形成网状,没有神经集中现象。 刺细胞:是一种具有刺丝和刺丝囊的细胞,仅为腔肠动物门的动物所具有。10腔肠动物

10、门划分为哪几个纲?其划分依据是什么? 答:腔肠动物门划分为3纲,即水螅纲,钵水母纲和珊瑚纲。 各纲划分依据分别是:水螅纲:一般是小型的水螅型或水母型动物;水螅型只有简单的消化腔;水母型有缘膜;生活史中大部分有水螅型和水母型,即有世代交替。钵水母纲:一般是大型水母型动物;水螅型为小型,水螅型常以幼体出现;水母型无缘膜,其消化腔内有胃丝。珊瑚纲:只有水螅型,而无水母型,水螅型结构复杂,有口道、口道沟、隔膜和隔膜丝;多数有外骨骼。11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 体型为两侧对称,指通过动物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切面(或说对称面)可将动物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部分,故又

11、叫左右对称。这样的动物体可分出前后、左右和背、腹,便于动物体各个部分的分化,是动物定向运动的结果。 形成了中胚层:从扁形动物开始,在内外胚层之间出现了中胚层,它对动物体结构与机能的发展有利,可以减少内外胚层的负担,有利于动物体结构与机能的提高。 皮肤肌肉囊的形成:由于中胚层的形成而产生的肌肉与外胚层形成的表皮相互紧贴所形成的体壁称为皮肤肌肉囊。它增强了体壁的保护和运动等功能。 消化系统为不完全消化系统:即有口、肠,但无肛门。与腔肠动物比较有真正的肠出现,提高了消化和吸收的能力。 排泄系统是原肾管组成的,专门的排泄系统的出现是从扁形动物(除无肠目外)开始的。原肾管通常由具有很多分支的小管组成,小

12、管内端是由焰细胞形成的盲端,小管另一端相互汇合后以排泄孔通体外。 神经系统为梯形:表现在神经细胞向前集中形成脑,由脑向后发出若干纵神经索,在纵神经索之间有横神经相连,它比腔肠动物的神经系统进步,一般认为是腔肠动物的网状神经系统向前集中的结果。 由中胚层形成固定的生殖腺和生殖导管。12根据什么说扁形动物门比腔肠动物门高等? 答:扁形动物门比腔肠动物门高等的主要理由如下:由辐射对称两侧对称;两胚层三胚层;外胚层皮肤肌肉囊;无肠具肠;无排泄系统原肾管;网状神经系统梯形神经系统。13扁形动物门划分为哪几个纲?其划分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答:扁形动物门通常划分为3纲。其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涡虫纲:多数自由

13、生活,体表一般具有纤毛。 吸虫纲:全部寄生,有消化结构,如肠。 绦虫纲:全部寄生,消化结构消失,由体表渗透而获得营养。14简要说明华枝睾吸虫的生活史? 答:成虫寄生于人或猫等的胆管或胆囊内,成虫所产的卵经寄主的消化道排出体外。只有当虫卵在水中被第一中间寄主(纹沼螺、中华沼螺、长角沼螺等)吞噬后,毛蚴在螺内发育为胞蚴,由胞蚴体内的胚细胞团发育为雷蚴(即幼体生殖),由雷蚴体内的胚细胞团发育为尾蚴(幼体生殖),尾蚴成熟后由螺体逸出,在水中游泳12天,若遇到第二中间寄主(某些淡水鱼或虾)就侵入其体内,由尾蚴发育为囊蚴;当人或其他动物吃了未煮熟或生的含有囊蚴的鱼虾时会被感染,囊蚴在终末寄主(人或猫等)发

14、育为成虫。15简要说明日本血吸虫的形态特征及其生活史。 答:日本血吸虫的成虫雌雄异体,体为长圆柱型。雄成虫粗短,口吸盘、腹吸盘各一个,体部有抱雌沟,雌成虫停留其中,呈合抱状态。雌成虫细长。 生活史:日本血吸虫成虫寄生于人体或哺乳动物的肝门静脉及肠系膜静脉内,成熟交配后的雌成虫产卵,卵可穿透血管壁、肠壁而进入寄主的消化道中被排出体外。卵在合适的水中可孵化出毛蚴,当毛蚴在水中游泳时如遇到钉螺就可侵入其体内,在钉螺体内进行幼体生殖,毛蚴发育为母胞蚴,母胞蚴再发育为子胞蚴,子胞蚴再发育为尾蚴而离开钉螺在水中游泳,尾蚴一般密集在水面上,当接触人、畜的皮肤(或粘膜)时,借其头腺分泌物的溶解作用及其虫体的伸

15、缩作用而侵入皮肤,然后在寄主的血液中随血液移动到肝门静脉及肠系膜静脉内,在此发育为成虫。16两侧对称的生物学意义:1)分化出前后端、左右侧和背腹面2)身体各部分功能出现分化:3)运动由不定向变为定向,感应更准确、迅速有效4)适应性更广5)是水生发展到陆生的重要条件。17.中胚层出现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中胚层的形成,引起了一系列组织、器官、系统的分化,为动物体结构和机能的进一步复杂化提供了基本条件。(1)由中胚层分化出了结缔组织(填充组织),用来储存水分和营养,增强了动物的新陈代谢能力。(2)中胚层分化出了体壁肌肉层,增强了运动能力。(3)中胚层还分化出来专门的生殖系统。增强了动物的繁殖能力。18

16、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是什么? 答:总的防治原则是切断寄生虫生活史的各主要环节。防治措施有: 1减少传染源,用药物治疗病人和带虫者,以及治疗和处理保虫寄主。 2切断传播途径,杀灭和控制中间寄主及病媒。 3保护易感人群被感染,进行积极防护,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等。19寄生虫对寄主有什么危害? 答:寄生虫对寄主的危害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夺取寄生营养和正常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对寄生的营养造成损失。 化学性作用,寄生虫的分泌物和排泄物,或虫体死亡时,放出大量异性蛋白,可对寄主机体产生各种反应,例:刺激组织发炎,引起机体过敏等。 机械性作用,指寄生虫在寄主体内对寄生产生的机械性损伤,例:压迫或破坏寄主组

17、织,或堵塞腔道等。 传播微生物,激发病变。20何谓原体腔? 答:又称次生体腔或假体腔,位于线虫等动物体壁与消化管之间,无中胚层形成的体腔膜覆盖,仅有体壁中胚层而无肠壁中胚层,是由胚胎时期的囊胚腔的残余。21线虫动物门的特征是什么? 答:有原体腔,指在成体表现为由体壁围成的封闭的空腔,其内充满体腔液;从发生上来说,它是胚胎发育中的囊胚腔保留到成体所形成的。 体壁有角质膜,在体壁内侧的背、腹及两侧加厚形成侧线。 有发育完善的消化管,即有口和肛门,此类消化系统称为完全消化系统。 排泄器官是原肾管(指仅有一个开口的排泄管类型,另一端是盲端,盲端处有的是焰细胞,有的是管细胞。开口是排泄孔),但没有纤毛和

18、焰细胞,可分为腺型和管型2种,腺型通常由12个大的腺细胞构成;寄生线虫的排泄管多为管型,是由一个原肾细胞特化形成,由纵惯侧线内的2条纵排泄管构成,两管间有横管相连,呈“H”型。 雌雄异体。神经系统近似于梯形。22轮虫动物门的一般结构特点是什么? 答:轮虫动物门的一般结构特点是体微小。大部分生活在淡水中。身体一般分为头、躯干和尾三部分。头部较宽,具有12圈纤毛组成的头冠(轮器),是轮虫主要特征之一。纤毛摆动,形似车轮,故称轮虫。 体被角质膜,常在躯干部加厚,称为兜甲。尾部又称足,其内有足腺,借其分泌物可粘附于其他物体上。消化管可分为口、咽、胃、肠和肛门等,咽部膨大,称咀嚼囊,其内有由角质膜硬化形

19、成的多块坚硬的咀嚼板,称咀嚼器,它也是轮虫的主要特征之一,它有咀嚼食物的功能。 排泄器官为有焰细胞的原肾管。雌雄异体。雄虫不常见,环境好时营孤雌生殖。环境恶化时行有性生殖(配子结合)。23什么是动物的分节?它有何意义? 答 :指动物身体由许多形态相似的体节构成,称为分节现象。这是无脊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体节与体节间以隔膜相分隔,体表相应的形成节间沟,为体节的分界。动物体除体前端2节及末尾一体节外,其余各体节,形态上基本相同,称此为同律分节(如蚯蚓)。分节不仅增强运动机能,也是生理分工的开始。如体节再进一步分化,各体节的形态结构发生明显差别,身体不同部分的体节完成不同功能,内脏各器

20、官也集中于一定体节中,这就从同律分节发展成异律分节,致使动物体向更高级发展,逐渐分化出头、胸、腹各部分有了可能。因此分节现象是动物发展的基础,在系统演化中有着重要意义。24何谓次生体腔?它有何意义? 答:在环节动物的体壁和消化管之间有一由中胚层包围的空腔,即次生体腔(真体腔)。在环节动物等原口动物是在胚胎发生中由中胚层带裂开形成的。故又称裂体腔。在后口动物则是由体腔囊法形成的。但在动物成体均表现为由中胚层包围的空腔。在具体划分时则以胚胎发生为依据。次生体腔为中胚层细胞所覆盖,此层由中胚层形成的膜称为体腔膜(体腔上皮)。 次生体腔的出现,是动物结构上的一个重要发展;它使消化管壁上有了肌肉层,增强

21、了蠕动,提高了消化机能;消化管与体壁分开,这就促进了循环、排泄等器官的发生,使动物体的结构进一步复杂,各种机能更趋完善;次生体腔为内脏器官的发展提供了内部空间。25何谓疣足?它有何意义? 答:疣足是环节动物的运动器之一,它和刚毛共同组成环节动物的运动器(寡毛纲仅刚毛帮助运动)。刚毛是由体壁或疣足上伸出的长的硬毛。疣足是体壁凸出的扁平状突起双层结构,体腔也深入其中,一般每体节一对,疣足一般为海产种类具有。典型的疣足分成背肢和腹肢,背肢的背侧具一指状的背须,腹肢的腹侧具一指状的腹须,背肢和腹肢内各有一起支持作用的足刺,背肢有一束刚毛,腹肢有2束刚毛。疣足划动可游泳,有运动功能,也有呼吸功能。 疣足

22、是动物界中最早出现的附肢,也是最原始的形式。它是其他更高级的附肢(例如节肢动物的分节附肢)祖先形式。它的出现增强了环节动物的运动功能,从而提高了生存能力。 26什么是闭管式循环系统、开管式循环系统、后肾管、索式神经系统? 答:闭管式循环系统:各血管以微血管网相连,血液始终在血管内流动,不流入组织间的空隙中,此类形式的循环就叫闭管式循环系统。 开管式循环系统:动脉血管和静脉血管以组织之间形成的空隙即血窦相连,血液不只在密闭的管道中流动,也流入组织间隙中,以此类形式形成的循环系统叫开管式循环系统。 后肾管:它是一类两端开口的具有排泄功能的管道。典型的后肾管是一条迂回盘曲的管子,一端开口于前一体节的

23、体腔,称肾口,具有带纤毛的漏斗;另一端开口于本体节的体表或消化管,为肾孔。有些后肾管无肾口。 索式神经系统:由体前端咽背侧的一对咽上神经节愈合成脑,脑向两侧发出围咽神经并包围消化管形成环状,在消化管的腹面与一对愈合咽下神经节相连,自此向后伸的腹神经索纵惯全身。腹神经索是由2条纵行的腹神经合并而成,在每体节内形成一神经节,整体形似索状,故称索式神经。27何谓担轮幼虫?它与现存那类动物的结构相似? 答:海产环节动物的个体发生中,经胚胎发育形成的幼虫称担轮幼虫。它呈陀螺型,体中部有2圈纤毛环,位于口前的一圈称原担轮,口后的一圈称后担轮,体末端有端担轮。 内部结构中,消化道完整,体不分节,具一对原肾管

24、,有原体腔,神经与上皮相连。从这些特点可看出它与原腔动物的结构相似。28环节动物门划分为哪几个纲?其划分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答:环节动物门划分为3纲,即多毛纲、寡毛纲和蛭纲。划分各纲的主要依据如下: 多毛纲:头部明显,感官发达,具疣足;雌雄异体。 寡毛纲:头部不明显,无疣足;有生殖环带,雌雄同体。 蛭纲:营暂时性外寄生生活。体背腹扁平,体节固定,一般为34节,体前后端各有一吸盘。真体腔退化,大部分被肌肉、间质或葡萄状组织占据,其间的空隙充满血液,称为血窦。循环是开管式。29.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也可说明为什么环节动物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开始)?1身体分节,同律分节占优势力;2有真体腔,多具闭管式

25、循环系统,有的体腔退化形成血窦(开放式),排泄器官为后肾管;3多具刚毛,有的具疣足;4具链状神经系统,自由生活种类感觉器官以达,穴居种类则退化;5雌雄同体或异体,生殖腺来自中胚层的体腔上皮。环节动物由于有以上的一些主要特征,使环节动物在动物演化上发展到一个较高阶段,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开始。特别是身体分节是动物发展的基础,而且有了刚毛和疣足,使运动敏捷;次生体腔出现,相应地促进循环系统和后肾管的发生,从而使各种器官系统趋向复杂,机能增强;神经组织进一步集中,脑和腹神经链形成,构成链状神经系统,感觉发达,接受刺激灵敏,反应快速成。如此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向着更高的阶段发展。30软体动物的身体一般划分

26、为哪几部分? 答:软体动物的身体一般划分为头、足和内脏团3部分。 头部:位身体的前端。其上有眼、触角和口等器官,以感觉和取食功能为主。运动敏捷的种类发达,否则不发达。 足部:通常位于身体的腹侧,为运动器官。形态各异。有的退化,有的特化成腕,为捕食器官。 内脏团:为内脏器官所在部分,常位于足的背侧,多数有贝壳保护。30何为外套膜和外套腔? 答:为软体动物身体背侧皮肤摺向下伸展而成的片状构造称为外套膜,常包裹整个内脏团。外套膜由内外两层上皮构成,外层上皮的分泌物能形成贝壳。外套腔:外套膜与内脏团之间的空腔称为外套腔,其内常有鳃、足、肛门、肾孔等。31软体动物贝壳的结构和作用是什么? 答:大多数软体

27、动物都有12个贝壳,少数有多个或无贝壳。贝壳的形态各不相同,有的如帽状,有的是螺旋状,有的是瓣状。贝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少量的贝壳素。贝壳分为3层,最外层是角质层(很薄),中间层是壳层(棱柱层),占贝壳的大部分,最内层是珍珠质层(与珍珠的成分相同),富光泽。 贝壳的主要作用是保护软体动物的软体部分,它的出现是软体动物繁盛的原因之一。32什么是齿舌和面盘幼虫? 答:齿舌是大部分软体动物具有的构造,在动物界仅存在于软体动物。位于口腔底部的舌突起表面,由横列的角质齿组成,似锉刀状。摄食时以齿舌作前后伸缩运动刮取食物。 面盘幼虫:大多数软体动物的个体发育中有两个幼虫期,即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面盘幼虫

28、象一小的软体动物,但在足侧有一边缘有纤毛的盘状构造,称为面盘(缘膜),亦有足、贝壳、厣、内脏团等构造。33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软体动物的身体一般划分为头、足和内脏团3部分。 有外套膜和外套腔。有贝壳。消化系统结构中有齿舌和颚片。真体腔退化,仅留围心腔、生殖腺以及排泄器官的内腔。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血窦及血液组成,为开管式循环。排泄由后肾管和围心腔腺完成;神经系统的变化较多,在高等种类,主要有4对神经节(即:脑神经节、足神经节、脏神经节和侧神经节),各神经节间有神经相连。很多种类的个体发生中有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34软体动物门划分为哪几个纲?其主要纲的主要划分依据是什么? 答:软

29、体动物门划分为7纲,即:单板纲、无板纲、多板纲、腹足纲、掘足纲、瓣鳃纲、头足纲等。 其主要纲的主要划分依据是;单板纲:多为化石,具单一贝壳,腹足强大,两侧对称。 多板纲:有8块贝壳,呈复瓦状排列,腹足强大,两侧对称。 腹足纲:多数具单一螺旋状的贝壳,腹足强大,体型多为左右不对称。 瓣鳃纲:有2个碗状贝壳,足斧状。 头足纲:多数为内壳或无壳,少数具外壳。足生于头部,特化为腕和漏斗,闭管式循环。35简述腹足类身体左右不对称的起源? 答:根据古生物学、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学的研究,认为腹足类的祖先是两侧对称的,口在前端,肛门在后端。背侧有一碗形的贝壳,以腹足在水底爬行,当受到敌害时,则将身体缩入贝壳内,

30、以保护自己;由于腹足逐渐发达,贝壳也相应地慢慢增大,不断向上方发展,成为圆锥型,如此贝壳的容积增大了,身体完全可以缩入壳内,但这样的贝壳有碍运动,爬行中受到的阻力较大,也难于保持身体的平衡。在演化中高耸的贝壳逐渐向体后方倾斜,如此克服了爬行中的阻力,但使外套膜出口被压,肛门及肾孔等压在足和壳之间,影响水的循环,阻碍各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于是发生了适应性的变化,身体的内脏团部分沿纵轴发生了扭转,内脏团扭转180度,肛门移到体前方,心耳、鳃、肾等器官左右易位。同时也发生螺旋卷曲,内脏团也发生螺旋卷曲,如此,水流通畅了,但使一侧的器官受压而消失了,故心耳、鳃、肾等均为单个的,侧神经节和脏神经节间的连

31、接从平行而扭成“8”字型。36多板纲的原始性有哪些主要表现? 答:多板纲的原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贝壳数量多,一般为8块(低等的表现);足强大,吸附力强;足四周与外套之间有一狭沟,即外套沟,在沟的两侧有一列遁鳃,数对成对称排列,故体制是两侧对称的。 口腔具齿舌;真体腔发达(此点与环节动物相似);一心室,二心耳,对称排列;神经系统原始,由围食道神经环与向后伸出的侧神经索和足神经索组成,神经索间有横神经相连,呈梯形(此点与扁形动物相似)。37腹足纲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答:以圆田螺为例说明:外部形态,有一螺旋型的贝壳,有厣,头部发达,有口、眼、触角、出入水管等。 内部构造:消化系统有齿舌,肠

32、扭转180度,其他同大多数软体动物。 呼吸用单一的鳃;循环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心脏由一心耳一心室组成;排泄功能由一个肾来进行;神经的特点是有神经节4对,侧脏神经节间的神经连索于食道上下左右交叉形成“8”字型。38什么是螺类、单壳类、腹足类、贝类学、瓣鳃类、斧足类、双壳类、无头类、头足类和墨鱼? 答:螺类、单壳类、腹足类:是腹足纲的另一称谓,体外多被一个螺旋形的贝壳。 贝类学:体外具贝壳是软体动物的重要特征,故将研究软体动物的科学称为贝类学。 瓣鳃类、斧足类、双壳类、无头类:是瓣鳃纲的另一称谓,原因分别是其鳃为瓣状;足为斧状;具二个贝壳;头部退化消失。 头足类:是头足纲的另一称谓。墨鱼是乌贼的

33、俗称。39简要说明河蚌的主要特征。 答:外形:有二个碗状的贝壳,足为斧状,可伸出用于掘泥沙等软质物质。体后有由外套膜形成的出入水管。 内部构造:消化系统无齿舌,口的两侧有一对唇片,有感觉和摄食功能,胃内有晶干,直肠穿过心室(此点在动物界仅存在于本纲)。呼吸由4个瓣状鳃进行。循环为开管式。排泄由一对肾脏和围心腔腺进行。神经系统有3对神经节,即脑神经节、足神经节、脏神经节。个体发育中有钩介幼虫。40乌贼的体制有何特点? 答:乌贼躯体方位依其在水中的生活状态,头端为前,躯干末端为后,有漏斗的一侧为腹,相反的一侧为背。但根据软体动物的体制与乌贼的形态比较,其前端应为腹侧,因足位于腹侧,后端为背,背侧为

34、前,腹侧为后,这是乌贼的形态学位置。但在实际中用第一种定位方法。41简要说明节肢动物的外骨骼及其意义。 答:外骨骼是位于动物体外的非细胞结构的坚硬部分的统称,在动物界中的大部分类群都有此结构。例如:肉足纲、珊瑚纲、吸虫纲、绦虫纲、线虫动物门、大多数软体动物、所有的节肢动物等,外骨骼在不同的动物门类中的名称有时是不同的。一般有角质膜、贝壳及外骨骼等几种名称。 节肢动物的外骨骼很发达,坚硬厚实,自外而内可分3层,分别称为上角质膜(上表皮)、外角质膜(外表皮)和内角质膜(内表皮)。角质膜主要由几丁质(甲壳质)和蛋白质形成,前者为含氮的多糖类化合物,是外骨骼的主要成分,而后者主要为节肢蛋白。甲壳动物的

35、外骨骼含有大量的钙,而昆虫的几乎无钙质。 外骨骼的作用主要是保护动物内部的细胞免受外来的伤害;也可供肌肉附着,为肌肉提供支点;陆栖种类还可以防止体内水分的大量蒸发。 由于外骨骼坚硬,不能随着动物的生长而生长,故它限制了动物的生长,为了克服此点不足,就发展形成了蜕皮现象。42什么是蜕皮现象? 答:线虫动物门(例如:人蛔虫)、节肢动物、蛇类等动物类群有蜕皮现象,下面以节肢动物的蜕皮为例说明。 蜕皮前,动物停止取食,上皮细胞层与旧的外骨骼分离,并由上皮细胞层产生新的外骨骼(此时的新外骨骼不坚硬);新外骨骼比旧外骨骼宽大,雏褶于旧外骨骼之下;同时由上皮细胞分泌蜕皮液于上皮与旧外骨骼之间,蜕皮液内含有几

36、丁酶和蛋白酶,能将旧外骨骼分解,其分解产物被上皮细胞吸收,但新外骨骼不受蜕皮液的影响。旧外骨骼由于分解溶化而变薄,并在一定部位(即蜕裂线)破裂,最后动物就从破裂缝处钻出,前后肠内的旧外骨骼也连在一起脱下;脱去旧外骨骼后,动物由于吸水、吸气或肌肉伸张而使身体膨胀,柔软、雏褶而又具弹性的新外骨骼便随之扩张,这样身体也就生长。再经过一段时间,新外骨骼渐渐增厚、变硬,生长便停止了。蜕皮受激素的控制。43节肢动物的呼吸有什么特点? 答:在节肢动物中,水生种类(原生性水生,如:甲壳纲;而水生昆虫则不是原生性水生的种类,故它用气管或气管鳃呼吸)用鳃呼吸,鳃是体壁的外突物,表面积较大,适于水中呼吸,但它在空气

37、中容易失水,同时在空气中由于重力作用而使其表面积变小,故不利于在空气中呼吸。 陆栖节肢动物在进化中形成了另一种呼吸器官气管。它是体壁的内陷物,不会使体内水分大量蒸发,其外端有气门和外界相通,内端则在动物体内延伸,并一再分支,布满全身,最细小的分支一直伸入组织间,直接与细胞接触。一般动物的呼吸器官,无论鳃还是肺,都只起到交换气体的作用,对动物身体内部提供氧气和排放碳酸气都要通过血液输送,唯独节肢动物的气管却可直接供应氧气给组织细胞,也可直接从组织细胞排放二氧化碳,因此气管是动物界高效的呼吸器官之一。44动物的呼吸与循环有什么关系? 答:在动物界中,当呼吸部位集中且动物体较大时其循环系统就复杂,这

38、是大多数动物的情况,例如,环节动物以体表呼吸,须将呼吸得到的氧送到身体的内部,就须循环系统的帮助,甲壳动物(大型者)、软体动物、脊椎动物等均如此。 当呼吸部位极度分散且呼吸系统本身能将动物体各组织细胞所需的氧送达细胞处,而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也能通过这样的呼吸系统排放时,循环系统就退化,因为呼吸的功能可由呼吸系统独立完成而不需循环系统的帮助,这样的循环系统不运送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节肢动物的多足类和昆虫纲的气管系统就是如此。45什么是混合体腔和体部? 答:混合体腔:在节肢动物的个体发育中,由中胚层按节形成成对的体腔囊,但这些体腔囊并不扩大,其囊壁的中胚层细胞也不形成体腔膜,而发育成不同的组

39、织和器官,囊内的真体腔就与囊外的原体腔合并成一个完整的腔,在腔中充满血液,这样的腔称为混合体腔,也叫血腔。 体部:把机能和结构相同的体节组合在一起时就叫体部。如: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和腹三个体部,多足类分为头和躯干两个体部,蜘蛛、虾、蟹等分为头胸部和腹部二个体部。46节肢动物的附肢分为哪几种类型? 答:节肢动物附肢的特点之一是分节的,它是由多节组成的,节与节之间以关节相连。这是节肢动物门的显著特征之一。 节肢动物附肢称为节肢,可分为二种类型,即双肢型和单肢型。双肢型由原肢及其顶端发出的内肢和外肢三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又可分为多个亚节,在不同类群会有变化。一般认为单肢型是由双肢型演变而来,双肢型的

40、外肢消失后就成为单肢型附肢,例如昆虫的足就是单肢型附肢。47节肢动物门划分为哪几个纲?其划分依据是什么? 答:节肢动物门的分类极其混乱,不同学者之间的意见是不同的,现介绍其中的一种体系。 根据体节的组合、附肢及呼吸器官等将现存节肢动物划分为2个亚门,6个纲。亚门一:原节肢动物亚门:体不分节,附肢也不分节。本亚门仅包括一纲。 第一纲:有爪纲:也称为原气管纲。亚门二:真节肢动物亚门:体分节,附肢也分节,包括5纲。 第二纲:肢口纲:体分头胸部和腹部,头胸部有6对附肢,第一对为螯肢,步足5对,无触角,腹肢7对,鳃呼吸。 第三纲:蛛形纲:体分头胸部和腹部或全部愈合,头胸部有6对附肢,第一对为螯肢,第二对

41、为脚须,步足4对,无触角,无腹肢,用书肺和气管呼吸。 第四纲:甲壳纲:体常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头胸部有13对附肢,2对触角,腹肢或有或无,鳃呼吸。 第五纲:多足纲:体分头部和躯干部,头部有34对附肢,即一对触角,一对大颚,12对小颚,躯干部每节12对附肢,用气管呼吸。 第六纲:昆虫纲:体分为头、胸和腹三部,头部有4对附肢,即一对触角,一对大颚,一对小颚和由一对左右附肢愈合的下唇,胸部有三对附肢,无腹肢,用气管呼吸。它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的纲。48昆虫纲在外形上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体分为头、胸和腹三部,头部有口器、触角和眼等,是感觉和取食中心;胸部三节,有三对足,多数种类有12对翅,为运动中心。

42、腹部内部有大量内脏,腹末有外生殖器,为营养生殖中心。49咀嚼式口器的基本结构如何?昆虫的口器有哪些主要类型? 答:咀嚼式口器是昆虫口器中的原始类型,它的基本结构是由一片上唇,一对上颚(大颚),一对下颚(小颚)、一片下唇和位于口腔底部的舌组成。上唇,片状,位于口器的最前端,其功能是防止食物从口器前方漏掉;一对上颚位于上唇的后方的两侧,上颚坚硬、粗短,表面有切齿(较尖)和臼齿(较钝而低平),左右上颚相向运动可将食物切割并磨碎;一对下颚位于一对上颚的后方,它的端处有尖齿,其功能是把持食物并协助上颚切碎食物;下唇片状,位于口器的最后方,其功能是防止食物从口器后方漏掉;舌的功能是味觉和搅拌食物。 昆虫的

43、其他口器都是从咀嚼式口器演变而成。昆虫口器的主要类型有咀嚼式、刺吸式、虹吸式、嚼吸式、舐吸式等几种。50棘皮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棘皮动物全部生活在海洋中,身体为辐射对称,且为五辐射对称。 棘皮动物为后口动物;有由中胚层发育形成的内骨骼,内骨骼常突出于体表形成棘和刺,故称棘皮动物;有水管系和管足,血系统和围血系统;神经和感官不发达。51棘皮动物门划分为哪几个纲?其划分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答:棘皮动物门划分为5个纲,即海百合纲、海星纲、蛇尾纲、海渗纲和海胆纲。划分的主要依据如下: 海百合纲:幼体具柄固着生活;但成体有柄活或无柄。海星纲:体扁平,多为五辐射对称,体与腕的分界不清。蛇尾纲:体

44、扁平,星状,体盘小,体与腕的分界清楚。海渗纲:体呈蠕虫状,两侧对称,体内有呼吸树。海胆纲:体呈球形,无腕;内骨骼相互愈合成一坚固的壳,其上有很多可动的长刺。52直翅目、半翅目、同翅目、鞘翅目、膜翅目、鳞翅目和双翅目成虫的简要特征是什么? 答:以下特征仅适于各目的大多数种类而非全部种类,适于各目全部种类的特征须查阅专著。目名口器翅变态其他特征直翅目咀嚼式前翅为覆翅,后翅为膜翅渐变态多数有发音器和听器半翅目刺吸式前翅为半鞘翅,后翅为膜翅渐变态多数有臭腺同翅目刺吸式前后翅多均为膜翅,静息时翅在体背呈屋脊状停放;少数例外渐变态有些无翅鞘翅目咀嚼式前翅为鞘翅,后翅为膜翅或缺。完全变态多数体壁极坚硬膜翅目

45、咀嚼式或嚼吸式前后翅均为膜翅,少数例外。完全变态后翅前缘有翅钩列与前翅相连鳞翅目虹吸式前后翅均为鳞翅,少数例外。完全变态多为害虫双翅目舐吸式或刺吸式仅有一对前翅。完全变态多为卫生害虫53.昆虫为什么能广泛的适应陆地环境?昆虫是高度适应于陆上生活的无脊椎动物,是与以下特征相关的:(1)昆虫具有几丁质骨骼,并具有蜡质层,包裹整个身体,可以防止水分的蒸发,使其能适应陆地生活外骨骼也对昆虫提供了很好的保护,它防止外界的损伤及异物的侵入外骨骼有许多内陷形成所谓内骨骼,为肌肉附着提供了支点。(2)昆虫的体节是高度的异律分节,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是感觉和摄食的部分,有触角一对,头部及其附肢形成变化不同

46、的口器与它们各种食性分不开胸部是运动中心有对强壮的步足和对可飞翔的翅增加了它生存及扩散的机会,通过飞翔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找食物及栖息场所,能更有效地逃避敌害。(3)很小的体型很小的身体对极少量的食物即可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也有利于隐藏,躲避侵害被携带并进行传播扩散。(4)具完整而高效的空气呼吸器官即气管有直接供应氧气给身体各部分的组织和细胞气管还可连接气囊,可以贮藏较多的空气,以增加飞翔时的浮力。(5)消化系统发达,消化管分为前,中,后三部分,消化能力强,其中后肠能将食物残渣的水分及盐分进行重吸收,这对于生活在干燥条件下的昆虫尤为重要。(6)排泄器为马氏管,与昆虫的排泄及体内渗透压的调节密

47、切相关,以尿酸为排泄物以减少水分的丢失。(7)有强大的横纹肌的肌肉系统使昆虫具有强大的运动能力和飞翔能力。(8)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系统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和周边神经系统发达的感受器包括机械感受器(如触觉,听觉),化学感受器(如味觉,嗅觉)及光学感受器(视觉)使之有良好的接受刺激和神经传导及判断能力。(9)强大的繁殖能力与较短的生活周期并产具有羊膜的卵昆虫具有多种生殖方式,包括有性生殖,孤雌生殖,多胚生殖及幼体生殖等,且繁殖力较高,生活周期短条件有利时每年繁殖数代,环境,不利时可以休眠或滞育,这些特性都有利于它的繁殖。(10)发育中经过变态。绝大多数昆虫在生活史中经历了卵

48、,幼虫蛹及成虫变态使各虫态之间有效地利用和协调有利与不利的外界环境而保证了自身的发展以上昆虫在结构和生理方面的多样性使它们能在各种环境条件下适应与生存,造成了昆虫陆栖生活的繁殖。 李巨勇 200711名词1.赤潮:有些种类的鞭毛虫,如夜光虫,沟腰鞭虫,裸甲腰鞭虫等繁殖过剩密集在一起时,可引起较大面积海水变色的现象,称为赤潮。赤潮造成水中严重缺氧而引起鱼虾和贝类大量死亡。2.吞噬作用:变形虫等单细胞动物没有胞口,当临时的前端接触到食物时,就伸出伪足,从各方面进行包围,将固体食物颗粒裹进细胞内部,这种取食方式称作吞噬作用。3.胞饮作用:变形虫等单细胞动物靠身体临时的前端,象饮水一样摄取液体食物的现

49、象称作胞饮作用。4.共栖:两种能独立生活的动物以一定关系彼此生活在一起,对寄居的动物无益害。如人大肠内的结肠内变形虫。5. 共生:两种动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或另一种动物生活于另一种体内,互相依赖,各能获得一定的利益,如生活于白蚁虫种的超鞭毛虫6. 中间宿主:寄生虫无性生殖所在或幼虫所寄生的宿主。如认为疟原虫的中间宿主。7.终末宿主:寄生虫有性生殖阶段所在或成虫所寄生的宿主。如蚊为疟原虫的终末宿主。8.接合生殖:是草卤虫等纤毛虫所特有的有性生殖方式。接合生殖是时,两草履虫口沟部分互相愈合,该部分表膜逐渐溶解,细胞质互相连通,两草履虫互相交换小核,此过程相当于受精作用。此后两虫体分开,经分裂,最后各形成四个小草履虫。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