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五章第五章经典免疫学技术经典免疫学技术 第一节第一节 沉淀反应沉淀反应 第二节第二节 凝集反应凝集反应第三节第三节 补体参与的抗原补体参与的抗原 抗体反应抗体反应第四节第四节 中和反应中和反应 第五章第五章经典免疫学技术经典免疫学技术 第一节第一节 沉淀反应沉淀反应 第二节第二节 凝集反应凝集反应第三节第三节 补体参与的抗原补体参与的抗原 抗体反应抗体反应第四节第四节 中和反应中和反应 第五章第五章经典免疫学技术经典免疫学技术 第一节第一节 沉淀反应沉淀反应 根据抗原与抗体反应的条件及附加因素,沉淀反应可分为两种主要形式: 1溶液中沉淀反应 2凝胶中沉淀反应 第一节第一节 沉淀反应沉淀反应
2、 根据抗原与抗体反应的条件及附加因素,沉淀反应可分为两种主要形式: 1溶液中沉淀反应 2凝胶中沉淀反应 1 1溶液中沉淀反应溶液中沉淀反应(Precipitation reaction in solution) 是指在清彻透明的液体中,呈溶解状态的抗原与抗体在试管内或凹玻片上混匀,可凝聚成为肉眼可见的絮状或颗粒状的不溶性沉淀物。溶液中沉淀反应溶液中沉淀反应 盐溶液抗原抗原 + + 抗体抗体 沉淀沉淀 2056、pH68 抗原:沉淀原 抗体:沉淀素1 1溶液中沉淀反应溶液中沉淀反应(Precipitation reaction in solution) (1)环状沉淀试验(2)免疫比浊法(3)免
3、疫沉淀技术(1 1)环状沉淀试验)环状沉淀试验环状沉淀试验 (ring precipitation test) 或毛细管内沉淀反应(precipitation in capillary tube)(2 2)免疫比浊法)免疫比浊法(immunonephelomytry)可溶性的抗原、抗体在液相中特异结合,形成一定大小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使反应液出现浑浊。复合物的量与浊度成正比。 与标准品比较即可计算出样品中的抗原或抗体含量。免免疫疫沉沉淀淀技技术术免疫共沉淀免疫共沉淀GST pull-downGST pull-down技术技术 第一节第一节 沉淀反应沉淀反应 根据抗原与抗体反应的条件及附加因素,沉
4、淀反应可分为两种主要形式: 1溶液中沉淀反应 2凝胶中沉淀反应 2 2凝胶中沉淀反应凝胶中沉淀反应(Precipitation reaction in gel) 1968年Ouchterlong发明的。即将抗原抗体溶液放在琼脂凝胶板上的小孔中,使它们彼此对向扩散,在抗原抗体相遇的地方形成沉淀线。2 2凝胶中沉淀反应凝胶中沉淀反应 此沉淀线的突出性质性质是:特异性抗原抗体不能通过;与沉淀线无关的抗原和抗体分子则可自由通过此沉淀线。2 2凝胶中沉淀反应凝胶中沉淀反应(1)单相免疫扩散试验(2)双相免疫扩散试验(3)免疫电泳(4)火箭电泳试验(5)免疫印迹技术单相免疫扩散试验双相免疫扩散试验(3 3
5、)免疫电泳)免疫电泳(immunoelectrophoresis)(4 4)火箭电泳试验)火箭电泳试验又称Western blotting电泳印渍及检测(5 5)免疫印渍技术)免疫印渍技术(immunoblottingimmunoblotting)免疫印渍第一节第一节 沉淀反应沉淀反应 第二节第二节 凝集反应凝集反应第三节第三节 补体参与的抗原补体参与的抗原 抗体反应抗体反应第四节第四节 中和反应中和反应 第五章第五章经典免疫学技术经典免疫学技术 第二节第二节 凝集反应凝集反应 1直接凝集反应 2间接凝集反应3桥梁凝集反应 4共同凝集反应 第二节第二节 凝集反应凝集反应 1直接凝集反应 2间接
6、凝集反应3桥梁凝集反应 4共同凝集反应 1 1直接凝集反应直接凝集反应(direct agglutinationdirect agglutination) 是将细菌或红细胞与其相应抗体结合产生的细菌凝集或红细胞凝集现象。1 1直接凝集反应直接凝集反应(1)微生物凝集反应如诊断伤寒病的肥达氏 (Widal reaction)反应(2)同种红细胞凝集反应 如检查血型的血细胞凝集现象第二节第二节 凝集反应凝集反应 1直接凝集反应 2间接凝集反应3桥梁凝集反应 4共同凝集反应 2 2间接凝集反应间接凝集反应(indirect agglutination) 用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包被在一种与免疫无关的、
7、具一定大小的不溶性颗粒(即载体颗粒,如:乳胶颗粒或红细胞)的表面,然后与相应抗体(或抗原)作用,在有适宜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结合产生的凝集现象。2 2间接凝集反应间接凝集反应正向间接凝集反应:将抗原先吸附在载体表面,然后与相应抗体结合产生的凝集反应。 反向间接凝集反应:将特异性抗体先吸附在载体表面,然后与相应抗原结合产生的凝集反应。 既可检测抗原,也可检测抗体; 方法简便、敏感。正向间接凝集反应正向间接凝集反应 此方法对检测微量抗原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而且由于相关病原体的抗原成分一般情况下比血清抗体出现早,所以可用于某些传染病如钩端螺旋体抗原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或原发性肝癌AFP的检
8、测等。反向间接凝集反应反向间接凝集反应第二节第二节 凝集反应凝集反应 1直接凝集反应 2间接凝集反应3桥梁凝集反应 4共同凝集反应 3 3桥梁凝集反应桥梁凝集反应 又称Coombs抗球蛋白试验。此试验用于检测不完全抗体。第二节第二节 凝集反应凝集反应 1直接凝集反应 2间接凝集反应3桥梁凝集反应 4共同凝集反应 4 4共同凝集反应共同凝集反应 又称协同凝集反应。指由两种颗粒成分相互作用而发生的凝集反应。 4 4共同凝集反应共同凝集反应(1)细菌抗体与携带蛋白A的金黄色葡萄球菌Cowan 系致敏,即通过其IgG的Fc段与蛋白A结合,再与相应细菌发生凝集反应。(2)玫瑰花结试验:主要用于研究各种淋
9、巴细胞特性。 E花环形成示意图 B细胞EA、EAC玫瑰花环形成示意图 淋巴细胞的分离玫瑰花结淋巴细胞与红细胞形成玫瑰花结的主要模式 玫瑰花结玫瑰花结的类型的类型 红细胞的类红细胞的类型及处理型及处理 淋巴细胞类型淋巴细胞类型 E花结花结 绵羊红细胞 T、50%NK EA花结花结 抗体致敏的红细胞 B、T、NK、粒细胞、单核细胞及巨噬细胞 EAC花结花结 补体致敏的红细胞 B 第一节第一节 沉淀反应沉淀反应 第二节第二节 凝集反应凝集反应第三节第三节 补体参与的抗原补体参与的抗原 抗体反应抗体反应第四节第四节 中和反应中和反应 第五章第五章经典免疫学技术经典免疫学技术 第三节第三节补体参与的抗原
10、抗体反应补体参与的抗原抗体反应 1补体参与直接的抗原抗体反应 2补体参与间接的抗原抗体反应 第三节第三节补体参与的抗原抗体反应补体参与的抗原抗体反应 1补体参与直接的抗原抗体反应 2补体参与间接的抗原抗体反应 1 1补体参与直接的补体参与直接的抗原抗体反应抗原抗体反应 (1)溶血反应 (2)溶菌反应(1 1)溶血反应)溶血反应(hemolytic assay) 溶血反应常作为是否存在游离补体的指示系统。(1 1)溶血反应)溶血反应 1942年Rutstein和Walker根据补体能使兔抗羊红细胞抗体致敏的羊红细胞发生溶血的特点,建立了测定血清中总补体活性的方法(即50%溶血反应CH50 测定方
11、法)(2 2)溶菌反应)溶菌反应 溶菌反应常作为某血清中是否存在相应抗体的检测方法。 第三节第三节补体参与的抗原抗体反应补体参与的抗原抗体反应 1补体参与直接的抗原抗体反应 2补体参与间接的抗原抗体反应 2 2补体参与间接的补体参与间接的抗原抗体反应抗原抗体反应 (1)补体结合试验(2)被动红细胞溶解试验 (3)溶血空斑试验 (1 1)补体结合试验)补体结合试验(complement fixation test) 1901年由Bordet和Gengou首先应用溶血反应作为指示系统,建立的检测抗原抗体反应的方法。补补体体结结合合试试验验原原理理(2 2)被动红细胞溶解试验)被动红细胞溶解试验 即
12、吸附抗原的红细胞在有相应抗体和补体存在时,出现红细胞溶解反应。 抗原致敏红细胞加入待测血清和补体判断结果(阳性对照:加入相应抗体和补体) (3 3)溶血空斑试验)溶血空斑试验 是测定B淋巴细胞产生和分泌抗体功能的一种体外试验方法。溶血空斑试验第一节第一节 沉淀反应沉淀反应 第二节第二节 凝集反应凝集反应第三节第三节 补体参与的抗原补体参与的抗原 抗体反应抗体反应第四节第四节 中和反应中和反应 第五章第五章经典免疫学技术经典免疫学技术 第四节第四节 中和反应中和反应 中和反应(neutralization): 是免疫学和病毒学中常用于检测中和抗体是否存在及其效价的试验,反映抗体中和病毒感染性或细
13、菌毒素的生物学效应。 中和抗体: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后,使之产生能中和相应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毒素),从而使病原微生物丧失感染能力或毒力的抗体。 (中和抗体:能与病毒结合,使其失去感染力的抗体。 抗毒素:能与细菌外毒素结合,中和其毒性作用的抗体。) 中和反应的原理中和反应的原理 即将被检血清与病原微生物混合,经适当时间作用后,接种于宿主系统(包括动物、鸡胚或培养细胞),按照对其产生的保护效果的差异,可判断该微生物或毒素是否已被中和,并计算出中和的程度(中和指数),即代表中和抗体效价。 中和反应的特点:中和反应的特点: (1)检测机体内是否存在中和抗体以及中和抗体的效价,直接反应机体抗病毒的能力,
14、有利于临床诊断;(2)中和抗体在体内存留时间一般较长,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3)中和反应有严格的种、型特异性,可对分离的病毒进行准确的分类鉴定。 缺点缺点:操作麻烦,试验时间较长。中和反应的类型:中和反应的类型: 1终点法中和反应 2蚀斑减少法中和反应 1 1终点法中和反应终点法中和反应 根据滴定被血清中和后的残余毒力,来判断血清中中和抗体的效价。 (1)固定病毒稀释血清法 (2)固定血清稀释病毒法 (1 1)固定病毒稀释血清法)固定病毒稀释血清法 先固定病毒的毒价,再与等量的递进稀释的待测血清混合,置37 1小时,每一稀释度接种36只动物(或鸡胚、培养细胞),接种后记录每组动物(或鸡胚)的存活数和死亡数(或培养细胞破坏程度),然后计算其半数保护率(PD50),即该血清的中和效价。 (2 2)固定血清稀释病毒法)固定血清稀释病毒法 将病毒原液作10倍递进稀释,分别与等量正常血清(对照组)、待测血清(试验组)混合,置37 1小时,每一稀释度接种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电力行业年度策略报告:安徽省电力供需分析与展望
- 2024年湖南鸿峪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招聘7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0浙教版高中信息技术2.3《网上资源检索》教学设计
- 第15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教学设计)八年级历史上册同步高效课堂(部编版)
- 第二章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大单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 第一单元 探索生命的奥秘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生物同步教学设计(苏教版)
- 教师职业道德与学前教育政策法规 教案 10. 第三节《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
- 柑橘交易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柑橘产业规模扩张交易需求日益旺盛
- Theme A Learning to Love Challenge Yourself A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高中英语重大版(2019)必修第二册
- 烧掉数学书:重新发明数学
-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护理教学查房
- 员工调薪申请单模板
- 【茶道】宋代点茶道详解
- 初中语文短语练习(附参考答案)
- 电影篇(二)蒙太奇课件
- MBTI职业性格测试(可直接使用)
- 2023年副主任医师(副高)-推拿学(副高)考试参考题库有答案
- 《旅游规划与开发》马勇教授
-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生产车间管理制度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