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台北市历史建筑再利用的文化创意空间设计研究(可编辑)_第1页
基于台北市历史建筑再利用的文化创意空间设计研究(可编辑)_第2页
基于台北市历史建筑再利用的文化创意空间设计研究(可编辑)_第3页
基于台北市历史建筑再利用的文化创意空间设计研究(可编辑)_第4页
基于台北市历史建筑再利用的文化创意空间设计研究(可编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基于台北市历史建筑再利用的文化创意空间设计研究 基于台北市历史建筑再利用的文化创意空间设计研究Study on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Space Design Problem based on the Historic Building s Reutilizing of Taipei学科专业 : 建筑 历史与 理论 研 究 生: 孙倩 指导教师 : 青木 信夫 教授 天津大学 建筑学院 二零一二 年十二 月独创性声明本 人 声明 所 呈交 的学 位 论文 是本 人 在导 师指 导下 进 行的 研 究工 作和 取 得 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

2、和致谢之处外, 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 天 津大 学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天 津 大学 有关 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特授权 天津大学 可 以 将 学 位 论 文 的 全 部 或 部 分 内 容 编 入 有 关 数 据 库 进 行 检索, 并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 汇编以供查阅和借阅。 同意学校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保密

3、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说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签字日期:年 月 日 签字日期:年 月 日摘 要在我国城市高速更新发展的大 环境下, 历史建筑与时代接轨并在城市不断发展的形势之下展露出新生 。 城市产业结构和用地结构的升级调整, 促进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崛起和城市 中历史建筑改造再利用的研究与实践。 本文通过既往研究在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相关研究背景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台湾地区特别是台北市中较为成功的历史建筑再利用为文化创意空间的典型案例, 挖掘更新改造过程中的文化政策、 设计和实践方法并进行总结与归纳。 结合理论与案例分析两条主线, 将台北地 区的历史建筑再利用项目作为研究

4、对象, 对所选案例进行实地调研, 从旧建筑背景、 开发模式、 项目定位、 改造策略和设计手法等多方面进行分析, 并结合最新的台北模式如: 都市再生前进基地(URS ) 等的探讨。 寻求面向文化创意产业的历 史建筑改造更新的设 计实践手段,探讨文化创意空间结合历史建筑再利用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试图总结出此类空间设计的形态和设计要素总结。 为我国其他地区历史建筑再利用为文化创意空间的实践提供参考。关键 词: 历史建筑 文化创意空间 都市再生 前进基地 再利用 ABSTRACTNowadays, Chinas city renewal process is moving on at an unpre

5、cedented speed, under such circumstances, historic buildings reutilizing is accordingly becoming a new opportunity. The rise of culture creative industry and historic buildingsreutilizing have been expedited along with the update and adjustment on city industry structure and the used earth structure

6、Based on this researching which learning and holding the relative background in global, this thesis is trying to analyse deeply on the successful particular case of Taiwan for the reuse of historic buildings as cultural and creative space, especially in Taipei, not only explore and update the entire

7、 strategy, design and practical method, but also sum it up. Therefore, we try to combine theory and practice as the two main lines, discussing the possible and reasonable project for TaipeiFor the Historic buildings reutilizing project, we conducted research and investigation on the spot, including

8、aspects such as background for old structure, developing style, location for project, improving strategy and improving method etc, also with studying on the latest mode of Taipei: Urban Regeneration StationURSSo that we can search for the best updated method to design and practice. For the reuse of

9、historic buildings as cultural and creative space, meanwhile, an attempt to summarize the morphology of such space design and design elements. Generally speaking, this thesis attempte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practice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space for other regions of our countryK

10、EY WORDS :Historic building,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space, Urban Regeneration Station, Reutilizing目 录第一章 绪论1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1.1 研究的缘起1 1.1.2 研究的意义1 1.2 国内外历史建筑再利用与文化创意空间相 关研究综述2 1.2.1 历史建筑保护、再利用的相关研究2 1.2.2 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研究 4 1.2.3 城市更新与 URS 相关研究. 5 1.3 研究范围 6 1.3.1 时间范围 6 1.3.2 空间范围 7 1.4 相关

11、概念界定. 8 1.4.1 近代历史建筑. 8 1.4.2 文化创意空间10 1.4.3 城市发展与更新. 11 1.5 研究方法和框架11 1.5.1 研究方法. 11 1.5.2 研究框架. 11 第二章 台北市文化政策背景下的历史建筑再利用计划 13 2.1 城市发展策略 ? 从城市竞争力到创意城 市 13 2.1.1 台北市文化政策影响下的文化设施发展 历程 13 2.1.2 城市竞争力的多种措施. 15 2.1.3 创意城市的发展策略16 2.2 文化规划的作用和机制形成 17 2.2.1 文化规划的作用. 18 2.2.2 城市文化规划与机制形成. 19 2.3 文化政策影响下的台

12、北市近代历史建筑再 利用计划. 20 2.3.1 调查研究、测绘和制定修复计划与再利 用计划阶段分离20 2.3.2 权责阶段划分和整合21 2.3.3 采用积极活化、弹性、创意的角度,再 利用空间. 22 2.3.4 相关案例的参照意义23 2.3.5 策略思考及建议. 23 第三章 历史建筑结合文化创意空间的实践探讨25 3.1 台北市历史建筑概况及基本状况分析 25 3.2 城市更新中的历史建筑再利用 ?都市再 生前进基地 29 3.2.1 URS 城市针灸术 ?都市更新计划概况30 3.2.2 都市更新计划的发展架构. 35 3.3 都市再生计划中的文化创意空间 ?URS21. 38

13、3.3.1 基本资料. 38 3.3.2 再利用计划设计要素分析. 41 3.3.3 案例小结. 43 3.4 从工业厂房的先驱到文化创意设计的动力 中心 ?松山烟厂. 44 3.4.1 基本资料. 44 3.4.2 再利用计划设计要素分析. 46 3.4.3 案例小结. 51 3.5 历史空间结合文化创意产业再利用实践思 考 55 3.5.1 再利用计划的类型 56 3.5.2 空间主题多样化. 56 3.5.3 再利用策略结合区位优势. 57 第四章 历史建筑再利用为文化 创意空间的形态与设计要素. 58 4.1 台湾文化创意空间的发展形态及区域空间 特征 58 4.1.1 台湾五大创意文

14、化园区的发展形态 58 4.1.2 聚集化的区域空间特征. 60 4.2 历史建筑再利用为文化创意空间的设计方 法架构62 4.2.1 空间与使用者的关系63 4.2.2 社会定位与影响. 65 4.3 历史建筑再利用为文化创意空间的原则和 设计要素. 67 4.3.1 环境要素. 68 4.3.2 美学要素. 72 4.3.3 技术要素. 76 4.4 空间设计要素整合和小结. 79 第五章 研究结论和后续 研究建议. 82 5.1 研究结论. 82 5.2 后续研究建议85 参考文献 87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91 致 谢 92第一章 绪论 第一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及意

15、义 1.1.1 研究的缘 起 二十一世纪经济全球化的态势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产物, 由此带来的经济结构的合理优化、 发展模式创新等促进形成新的共同价值观念和新的文明体系, 这不仅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也是创意经 济的时代。 文化和创意正在成为核心发展力量和促成产业进步的新增长点,越来越受到各 个国家的重视。 中国城市在经济持续迅速发展 的 大环境下, 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2012 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开发布了 中国城市发展问题观察 报告中指出: “城市群制度创新是实现城市群总体发展战略的重大措施,应该将城市群发展列入国家战略, 要加大城市群制度创新的力度, 积极探索 实现城市群发展的多元化

16、目标的途径, 应准确制定城市群发展方针, 建立 一个与 综合国力相匹配的国家城市群体系1。” 城市中的历史建筑再利用成为中国城市中新型空间开发的重要一部分, 如何顺应城市发展的创新型大趋势, 使历史建筑与文化创意空间的利用方式有机结合成为日益受到重视的议题。“历史保存并不是多愁善感,而是精神上的必需品;我们必须要学习珍惜历史性并且保存有价值的老建筑, 我们必须学习如何保护他2们, 不是仅仅使其作为心生怜悯感触的博物馆展示品, 而是给予他们新的用途 。” 这里所提到的“新的用途”正是与创意经济时代结合的契合点。 1.1.2 研究的意 义 台湾地区拥有丰富的近代历史建筑, 台湾城市发展由 于经历过

17、特殊的政治变迁和不同时期的政权统治, 具有地理位置、 体 系、 法规、 开发模式等方面的特殊性。 作为本文重点关注的研究对象, 台湾地区 台北市的有关研究和成功案例中包含许多可能适用于我国其他地区实际情况的或可借鉴的理论与 研究经验。1邵益 生, 石楠 ,中 国城 市发 展问 题观 察, 中国 建筑 工业 出版 社,2006 2Rich L.Austin ,Adaptive Reuse :Issues and Case Studies in Building Preservation ,1988 ,New York :VNR ,pvii 1第一章 绪论 文化创意空间与近代历史建筑再利用成为众多

18、台湾案例中值得关注的亮点部分, 在台湾大力推广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之下, 探讨其发展历程、 实际运营中的可能性、 既成实践的形态等问题, 对促进两 岸相关学界交流和共享成果经验等具有一定意义。 如台湾在文化创意空间结合再利用案例中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历史建筑再利用 发展过程中如何代入文化创意空间思维; 以及这些实例可借鉴经验的总结等, 这些问题值得进一步分析和解读。 对历史建筑再利用为文化创意空间的研究意义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 文化创意产业如今的发展速度飞快, 而我国 专门研究历史建筑再利用为文化创意空间的专项理论课题较为缺乏,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必要性。 2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 希望能够达

19、到抛砖引 玉的效果, 引起历史建筑再利用相关专业研究对国内文化创意空间研究的重视, 使得这一研究领域的理论体系得到完善。 3 本文对历史建筑再利用为文化创意空间的形 态和设计要素等方法做出 了较具体的论述, 可对相关实践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参考作用,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历 史建筑 再利用 与文化 创意空 间 相关研究 综述 1.2.1 历史建筑 保护、 再利用 的相关 研究 1.2.1.1 历史建筑保护、再利用的定义、范围方面的研究 在历史建筑保护的语汇中,Preservation 仅从字 面解释除了包括保存、保护,也有维护、 维持的含义。 日本学者星野克美在 其所著的 符号社会

20、的消费 一书中提出: “保存 (preserve ) 比修缮 (repair ) 适 合, 修缮 (repair ) 比复原 (restore )3适合,而复原(restore )又比(按原样)重建 (reconstruct )好 。”以提供历史建筑在不同保护层次上的观念与合适的态度; 另一个词汇 Conservation ,Sherban Cantacuzion 认为:conservation 不只代表了实 体空间的保存,也包含了非实体历史 (意识) 延续, 代表的是生命力延续的一种 保存过程; 因此也包含了再利用的4观念,保护在此处的含义并不排斥改变这种释义 。 再利用一词在ADAPTIV

21、EREUSE :Issues and Case Studies in Building Preservation 中阐释为: 旧结构借由当代的观念, 将其修复改善成为适应当代并3星野 克美 ,符 号社 会的 消费 ,黄 恒达 等译 ,远 流出 版社 ,1988 :215 4Sherban Cantacuzion, ,The Meaning of Architecture Conservation ,Londan ,1995 :4 2第一章 绪论 且又保存其机能完整性的手法, 在 此 讨论的是历史建筑如何将其生活价值与风格延续。 因此, 新介入的设计应受到严格的质疑, 因为这种 (生活价值与风格

22、延续)5的评判标准属于一种心理层面的考虑,很难被具体定义出来 。所以,再利用的设计需要多方面来协调从而达其美学上的平衡, 如各种构造、 时代背景等等, 都需要通过当地地域性的风格来设定评判标准。 1.2.1.2 历史建筑保护、再利用的思潮趋势和原则 英国学者 Kenneth Powell 在 旧建筑的改建与 重建 中指出 “历史建筑师超越了一个个政治、 宗教、 经济体制的兴衰、 跨 越时 空而留存下来的一类建筑。 过去因为改建显然比新建经济、 简单, 因此经济 因素是人民在考虑古旧建筑再利用6时的首要因素,古旧建筑再利用的根本因素在于功用和经济因素 ”这使得早 期历史上出现许多的重建改建历史建

23、筑出现 “忽视建筑的历史性和特色、 被草率改造” 等现象。 社会发展至今,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以尊重、 善待、 保护和适宜开发的态度对待历史建筑,成为资源保护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如何使 历史建筑存活于当今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 从大多由政府和文物部门自上而下地 “冷冻式” 保存, 渐渐向着自下而 上、 民间参与再利用等保护再利用的方向前进,学术界不同学者关于保护再利用时应当采取的准则所持意见不同,总体原则是: 体现时代精神范畴和尽量保持原建筑完整性、 考虑整体环境与其沿续性等方面为前提进行设计。 而本文探讨的历史建筑再利用为文化创意空间, 是一种在历史建筑中植入新功能的再利用, 包涵新

24、元素如何植入, 新空间如何与历史建筑对话的思考,也包括社会需求的方面和空间管理与延续的议题。 1.2.1.3 历史建筑保护、再利用的活化政策 再利用Reuse 或称可适性使用(Adaptive Use )所代表的都是历史建筑的活化策略,George Stephen 在New Life for Old Houses :A Guide to Restoration and Repair 中,也针对再利用设计提出准则性的建议,建议在设计进行时,应当依据:“1. 建筑所在区位的主要建材考虑;2. 建 筑及其与区域的涵构关系;3. 色彩的选择;4. 细部设计 ; 四个基本原则来设计 ; 如需进行大规模改

25、造时, 就须注意:5. 开口部的比例; 6. 整个区域的开放性空间与围 墙的比例; 7. 韵律感; 8. 尺度考虑;5Daniel F. MacGilvray , ADAPTIVEREUSE : Issues and Case Studies in Building Preservation , Raisins versus vintage wine :Calvert and Galveston ,Texas ,1988 6Kenneth Powell , 旧建 筑的 改建 与重 建, 于馨 等译 ,大 连理 工 大学 出版 社,2001 3第一章 绪论 79. 方向性的考虑 (指的是水平向度

26、与垂直向度 的评估) ;10. 景 观设计。 ”George Stephen 在书后附录中列出再利 用设计的依据准则,本文将其摘录如下:“1. 须以最少的改变与 干预来进行设计施工;2. 原建 筑与其区位关系的保存;3. 具时代指认性: 任何新增之设计都不可破坏原建筑时代之精神;4. 历时的改变也是建筑历史的一部分,都该被尊重与认定;5. 具特色 与风格与建筑技术都该被保存;6.劣质的修复比取代合宜, 但假使取代是不可避免之道, 应求建材之契合;7. 建筑表面清理工作应采取温和不伤及建筑物为主;8. 任何合适的修复都必须保护并保存邻近的建筑及考旧之精神;9. 当再利用而进 行的改变与附加物能配

27、合原建筑的尺寸、尺度、颜色、建材与特性时, 这并不会被不允许;10. 尽可能在进行修复与附加物之设计时,应必免原建筑受损。”在 这些原则之下,George Stephen 认为再生(rehabilitation )是借由修缮(repair ) 或改变(alteration )来创造一种适用于当代的行之有效的可能性, 而这些保存的部分与其期望达到的效果应当对原建筑和它所包含的历史及文化价值有所回应并且存在有意义的传承。 1.2.2 文化创意 产业的 相关研 究 一般来讲对创意产业的研究,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 方面 内容: 1.2.2.1 对创意产业的概念界定、探讨范围、特点等一些内容的

28、探讨 根据联合国教育、 科学、 及文化组织 (UNESCO 提及的 “那些以无形、 文化为本质的内容, 经过创造、 生产与商品化结合 的产业” , 即创意是人类文化定位的一个重要部分, 可以以 ?同型式表现, 透过 产业 ?程与全球分销去复制、 推广其创意。 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 (1998 ) 中提出: “所谓创意产业, 就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 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 业, 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 也就是说创意产业的核心内容是文化8知识与创意,它推崇的是创新与个人创造。” 创意经济The Creative Economy 书中对创 意产业的定义

29、分类研究等。7George Stephen ,New Life for Old Houses :A Guide to Restoration and Repair ,Courier Dover Publications ,2002 :56-57 8引用 英 国创 意产 业路 径文 件 中, 英国 创意 产业 特别 工作 组对 创意 产业 的定 义。 4第一章 绪论 1.2.2.2 将研究创意产业本体作为主要内容 比如研究决策者的政策经营管理模式、 使用者的意识和能动性, 相关方面的探讨研究没有形成系统,以经验性的介绍为主。 例如: 1997 年, 英国率先成立了创意产业工作组, 由多个政府部门

30、和产业界代表组成。 英国政府的创意产业政策是目前国际上产业架构最完整的文化产业政策。 创意产业的概念被英国正式提出后, 在几年内便迅速地被一些发达国家 (如新加坡、9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及一些发达地区(如香港、台湾等)所采用 。 1998 年将创业产业订为 21 世纪的 战略产业, 提出创意新加坡计划;于2000 年提出新加坡成市文化发展计划;2002 年称要树 ?“新亚洲创意中心”,的声誉,要成为“一个文艺复兴城市”、“一个全球的文化和设计业的中心”、“一个全球的媒体中心”。 2002 年 5 月台湾将文化创意产业列为 “挑 战 2008 重点发展计划” , 提出 挑战 2008 国家发展重

31、要计划(2002-2007) ,软性的文化建设首 ?取代硬件的基础工程, 成为台湾地区的建设重点, 创造一 种 “通向印象的通路", 并规划台湾成为来亚太文创产业汇 ?中心。 当前我国积极推展文化产业, 中央设立文化部主要管理 文化事业发展, 并设立文化市场司、文化产业司,并于 2001 年 3 月正式化产业纳入全国制定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设 简称 十一五规划纲要 , 内容包括更积极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完善文化产业政策, 这是中国发展国家文化产业的政策基础, 将其视为中国下一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同时发表 2001-2002

32、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总报告,在各地区有明确的发展决策及结构。 1.2.3 城市更新与 URS 相关研 究 都市再生前进基地计划实施 2010 年 5 月至今 约两 年,由于计划执行 时间较 短, 相关的学 术期刊和论文较少, 笔者 收集了 网站信息、 艺术、 建筑类的杂志专题进行讨论。 依文章讨论的主轴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针对都市再生前进基地的计划或单一基地进 ?探讨; 第二类是民间企业的基 ?会主动参与计划, 其讨9王俊 ,汤 茂林 ,创 意产 业的 兴起 及其 对我 国城 市发 展的 启示 ,现 代城 市研 究,2006,(9 ) 5第一章 绪论 论的范围把尚 进行未都市更 新的闲置房

33、舍无偿借用艺术家 作 为创作和展演空间,形成一个艺术街区,研究民间参与空间再利用和新类型的艺术团体 合作。 这些资料 多为 URS 计划的推动者和经营者所提 出的想法与见解,典藏今10艺术 在 2011 年 1 月做?“艺术 城市转型? 都市?新 的艺术”专题讨论,?怡秀和张玉音 整理?崇杰和龚书章的言 谈, 从都市 ?新中艺术介入空间的角?,政府部门计划的推动者和参与 URS 基地的 双方的讨论 梳理 艺术和都市更新的关系。 张钧砚在 大台 北地区 利用文创事业导入都市再生过程之研究 中, 研究对象为城中艺术街区和 127 公店, 从动态网络的 概 念分析经营空间组织、 台 北地区的文创事业

34、体 总体概况 以及都市再生的 理论, 并访谈空间的经营者, ?解空间经营组织如何以非营 利文创事业导入都市再生过程中的闲置土地。 此研究偏重于经营单位的组织与发展。 吴光庭为淡江大学建筑系的 ?师, 也参与URS127 初期的推动历程, 吴光庭刊载在 博物馆学季刊 的 都市 文化遗产保存与地区再生的对话? 以台北市迪化街一段 “127 公店” 为例 中, 从大稻埕的历史纹 理延伸至都市发展的 ?迭探讨, 并透过淡江大学建筑系经营 127 公店, 建 ?当地居民、参观者的互动平台,推动迪化街小区的再生。 1.3 研究范围 1.3.1 时间范围 本文研究的时间范围根据以下两个概念进行:1. 近代历

35、史建筑定义的时间范围。 根据本章相关概念界定中, 近代历史建筑的定义时间范围为 1895-1945 年现11存的历史建筑,即李乾朗台闽地 区 近代历史建筑调查 第一辑 中对近代历史建筑的定义来定位, 不以政府机关所指定或登录建筑为限定。2. 保护再 利用典型案例的实践活动时间。 本文中所选择的典型案例的实践活动与文化创意空间相关联, 创意产业 的概念最早出现在 1998 年出台 的 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 中 ,几年后迅速被台湾等地区所采用,故这些实践活动 多发生于 2000 年及至今的时间范围内。10林怡 秀, 张玉 音, 台北 如何 好好 看, 典藏 今艺 术,2011 11 李 乾朗 ,台

36、 闽地 区 近 代历 史建 筑调 查 第 一辑 ,台 湾省 内政 部 委托 调查 研究 并出 版,1993 :22 6第一章 绪论 1.3.2 空间范围 本文以台湾省台北市行政区域所管辖的范围为空间范围限定, 分析所选案例为本空间范围之内的近代历史建筑等。 台北市 基于的省会身份, 作为台湾省的 文化经济行政中心, 因此历史建筑保12护开发政策的实施经常具有指标性的作用。 自从 1982 年 文化资产保存法 颁布施行,建筑遗产保护政策推动至今,法定建筑遗产数量已从公告初期(1990年代之前)的二十处,至今日(2012 年)已有一百多处建筑遗产的指定公告;建筑遗产保护从业人员人数与历史建筑维护经

37、费预算等与台湾其他各县市比较为投入数量之首, 此外各项行政措施与保存政策的提案与执行, 也对台湾地区的历史建筑建筑保护工作具有刺激性的作用。图 1 ?1 台湾省 行政区 划图( 左)台 北市行 政区划 图( 右)图片来源 :笔者 根据 /0>. 资料 图片绘 制据统计在 2006 年台湾省文化创意产业的经济 收入中,台北市占了约百分之六十, 而全部产业的总经济收入中有十分之一是来自于文化创意产业,2007 年,12台湾 地区 行政 院文 化建 设委 员会 ,文 化资 产法 规汇 编, 台北 市,2002 7第一章 绪论 13“位于台北县市的文化创意产业组织占了总数的 42.94 % ”,

38、与 2002 年以来的趋势符合, 显示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地域性仍以北部地区为主, 由此可见具备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最好的环境和条件。 因此对于历史建筑 保护 再利用的论述及保护计划等相关议题案例的深入分析,将以台北市行政区划内的文化创意空间为对象, 探讨自 1982 年文化资产保存法施行以来, 在历经不同 文化政策的演变下有不同的变因之下, 台北市政府实施建筑历史建筑保护 再利用的各项 措施及期间所发生的典型实践案例等变迁现象进行研讨。 1.4 相关概念 界定 1.4.1 近代历史 建筑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范对历史建筑(historic building )的定义是:“有一定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

39、,反映城市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建(构)筑物。14” 本文选择探讨的再利用案例对象符合这一概念, 在此基础上偏重于探讨的近代历史建筑有如下一些特点: 与城市和城镇的历史密切相关, 代表过去的文化生活并延续与现代的关联, 与先进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生活生产活动关系 密切, 具有实用性和改造再利用的价值和可能性。 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管理办法 中第二条定义 “所称的优秀近代建筑,是指本市范围内自 1840 年至 1949 年期间建 造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下列建筑 (包括建筑群) :1. 在近代中国城市 建设史或者建筑史上有一定地位,具有建筑史料价值的建筑物和中国著名建筑师的代表作品。 2.

40、在建筑类型、 空间、形式上有特色, 或者具有较高建筑艺术价值的建筑物。3. 在我国建筑科学技术发展上有重要意义的建筑物、 构筑物。4. 反映上 海城市传统风貌、 地方特色的标志15性建筑物、构筑物和街区。 ” 台湾地区 1982 年公布的文化资产保存法第三条第一项第二款规定, 古迹: 指古建筑物、 遗址及其他文化遗迹。 台湾地区法院在 2000 修正公布文资法实施的文化资产 保存法第三条第一项第 ?款增加历史建筑保存的规定: 指未被指定为古迹, 但具 有历史、 文化价值之古建筑物、 传13台北 市政 府都 市发 展局 /. 14中华 人民 共和 国国 家标 准, 历史 文化 名城 保护 规划

41、规范 ,中 国建 筑工 业出 版社 ,20054 151991 年上海 市人 民政 府发 布,1997 年 上海 市人 民政 府第 53 号令 修正 并更 新发 布。/.8第一章 绪论 统聚?、古市街及其他历史文化遗迹。2005 年修正公布的文化资产保存法对于将古迹、 历史建筑、 聚 ?置于同一款中规定: 指人类为生活需要所营建之具有历史、文化价值之建造物及附属设施群。 表格 1 有 关历史 建筑定 义的比 较 资料来源 :笔者 根据 文化资 产保存 法和 历史 文化 名城保护 规范 相关资 料整理有一定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反映城市历史风貌和地中历史建筑定义 方特色的建(构)筑物。 国大具

42、有一定价值的其他有关概念分类 文物建筑 历史风貌建筑 陆 建筑 台 指未被指定为古迹,但具有历史、文化价值之古建筑物、历史建筑定义 传统聚 ?、古市街及其他历史文化遗迹。 湾地 其他历史文化遗有关概念分类 古迹 传统聚落 古建筑物 区 迹 由上表比较可知 , 在有关历史建筑的定义上, 台湾地区和中国大陆的定义方式和分类方法有一定区别,本 文所讨论的概念界定以中国大陆的现行定义为主,即包括在 “历史风貌建筑” 和 “优秀近代建筑 ” 的范围内, 以非文物类历史建筑为主。 对于城市保护的正确观念与保护原则, 阮仪三指出 “文物建筑与历史建筑都同样记录着历史, 在某种意义上说文物建筑比历史 建筑更具

43、有考古价值; 但历史建筑不同之处在于除了观赏价值外, 绝大多数建筑 依旧具有使用价值, 仍然处于使用的状态; 这就完全不同于文物保护, 保 护时所面临的情况就变复杂了, 面16临维护与更新问题。 ” 本文有关历史建筑再利用问题时所选取探讨的是曾经经历过有目的性的再利用开发的实践案例, 所以多数不属 于受文物保护法严格约束17要求的文物建筑 。 从时间上看,李乾朗在台闽地 区近代历史建筑调查 第一辑所选定的范围是 1895 年乙未割台后日本时期所遗留的近 代建筑,同一时期的台湾传统建筑不在调查之列; 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管理办 法 限定管理的建筑及建筑群, 是1840 年鸦片战争开放五口通商后受当

44、时引进的西洋建筑而形成特殊的城市景观。16阮仪 三, 城市 遗产 保护 论, 上海 :上 海科 学 技 术出 版社 ,2005 17周卫 ,历 史建 筑再 利用 之新 旧空 间关 联理 论及 模式 研究 ,华 南理 工大 学 ,2006 9第一章 绪论 台湾在七十年代所兴起的古迹保存运动中,1895-1945 年之间日本统治时期的近代建筑很少被列为保护对象。 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其一是认为这些建筑年代不够古老,其二是当时执政的国民党政府对于日 本殖民统治带有一些政治偏见,对此类建筑产生憎恶而未与纳入保护对象之列。 之后随着台湾本土意识崛起, 对历史趋于客观的观点逐渐成为主流观点。 一些日治时期

45、的重要衙署或公共建筑也被内政部及各地县市政府指定为公告列为古迹。 到九十年代修订 文化资产保存法将更多的近代历史建筑登录为历史建筑,给予一定程度的保护。 在此概念范围中可以看出海峡两岸的城市空间在清末帝国主义侵略下, 由于殖民统治和不平等条约开放通商通航等条件下所引进新的建筑形式, 对城市景观与发展有重大影响。 城市发展中的公共建筑更加凸显其作为联系历史和现今的重要见证。 将这些近代历史建筑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和文化建设规划中讨论其保护开发和再利用的研究范围内成为重要课题。 由此上述原因, 本研究有关历史建筑的概念, 将以上述文中的近代历史建筑(Modern Historic Building )

46、界定为:“在时间 上以 1895 年至 1945 年之间为范围,在建筑特征上以具备时代意义,反映时代思潮,应用时代技术与建筑材料,18表现时代审美观点, 符合时代生活方式等原则。 ” 并不以台北市政府机关所指定或登录的建筑为限定。 并以公有建筑物或虽私人所有但开放特定大众使用的近代建筑的再利用案例为主要的研究对 象。 1.4.2 文化创意 空间 近年来一些历史建筑保护、 改建和再利用的实例: 北京 798 工厂转型过程中的改建和再利用; 广州中山市历史性工业遗产改建再利用为城市新型公园; 武汉原金城银行向城市美术馆转型等。 这些具有一定影响的实例, 从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与历史建筑结

47、合的设计实践活动, 从而也使文化创意空间的概念借由历史建筑再利用的过程显现出来。 本文所探讨的文化创意空间根据上文综述中的文化创意产业衍生而来, 此处空间的概念有别于一般建筑空间的探讨范围, 而是界定在其狭义范围: 由历史建筑再利用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而产生的 客观形式, 由长度、 宽度、 高度表现出来的具体活动场所和环境。18 李 乾朗 , 台 闽地 区 近 代历 史建 筑调 查 第 一辑 ,台 湾省 内政 部 委托 调查 研究 并出 版,1993 :22 10第一章 绪论 1.4.3 城市发展 与更新 城市发展和更新作为历史建筑再利用的背景, 如何以全新的城市功能替换功能性衰败的物质空间,

48、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 城市更新和再利用从本质上来说存在一致性。 城市更新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是对客观存在实体 (建筑物等硬件) 的改造; 另一方面是对各种生态环境、 空间环境、 文化环境、 视觉环境、游憩环境等的改造与延续, 包括邻里的社会网络结构、 心理定势、 情感依恋等软件的延续与更新。 城市更新的目标是针对解决城市中影响甚至阻碍城市发展的城市问题, 这些城市问题的产 生既有环境方面的原因, 又有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原因。 如何在城市高速发展的条件之中与城市更新的方向一致完成历史建筑保护和再利用的任务, 历史建筑保护再利用与都市更新都是为了塑造一个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 通过改善城市的

49、生活品质, 去实现 适应并促进城市持续发展的共同目标,这也是本研究 试图 讨论的重要课题。 1.5 研究方法 和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 文献回顾: 回顾整理与本研究相关概念及研究方法的文献, 收集台湾地区城市发展、 近代历史建筑开发再利用、 文化创意空间的相关学术论文、 期刊和文献和法规条文, 作为研究概念的基础外, 以归纳法进行整理与分析文 化创意空间与历史建筑再利用直接的互相影响关系,为案例分析打下理论基础。 2. 建立理论构架: 参考国内外对于城市发展中的近代历史建筑开发再利用方面的成功案例, 以及规则制度和基本的模式, 探讨再利用与文化创意空间的一些有机联系,研究模拟出历史建

50、筑再利用时需注意的经验事项和模式建议。 3. 基地现状调查: 对文献研究中总结整理的基础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和分析, 进一步修改理论架构, 尽可能实地调查和分析, 调查方法包括实体环境调研和现状访谈,利用基本图纸、照片等工具进行实际调查工作。 4. 案例分析: 根据材料收集情况和探讨深度广度要求, 以台北具 代表意义的开发再利用实例作为案例分析。 在探讨的过程中主要着重于文化创意空间内部的机制和模式研究,并总结归纳出实际案例中所体现出的共同性和借鉴性。 1.5.2 研究框架 11第一章 绪论 研究 动机 与目 的 第 主一 题研究 范围 界定 阶 确段 认文化 创意 空间 与历 史建 筑开 发再

51、利用 原理 探讨文献 综述 文献第探二讨阶历史建筑的 台湾 建筑 遗 台 北 市 历史 选择 典型 案和段与文化创意 产保 存历 建 筑 的 分布 例资料作为分析空间 定义、 程, 相关 法 和 再 利 用状 研究 对象 相关 概念 律讨 论 况基本 资料 统筹 所 选 案 例 研 究 剖 实践 总结 和概 括 第 案三 析 1. 比 较 分 析 案 例 例阶 分1. 相关政策条 例研 直接 内在 联系, 特段 析究 殊性 和 普 遍性 2. 再 开发 设计 的内 2. 提 出 设 计 方 法容定 位 架构 和设 计要 素 3. 案 例总 结架构 和设 计要 素 第 研四 究阶 成段 果研究 结论 和后 续建 议12第二章 台北 市文化政 策背景下 的历史建 筑再利 用计 划 第二 章 台北 市文 化政 策背 景下 的历 史建 筑再 利用 计划 2.1 城市发展 策略? 从城 市竞争 力到创 意 城市 文化政策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 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台北市文化政策发展的历史脉络、 现状等问题的探讨作为文化创意空间这一再利用行为的背景, 对研究历史建筑再利用为文化创意空间的议题至关重要。 2.1.1 台北市文 化政策 影响下 的文化 设施发 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