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沪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_第1页
粤沪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_第2页
粤沪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_第3页
粤沪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_第4页
粤沪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六章力和机械6.1力【三维教学目标】1、知道自然界中处处有力的作用,知道力的作用效果。认识弹簧测力计,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会用力的示意图来表示力。2、通过学生的活动,使学生体验到力作用的相互性,对使用弹簧测力计时的校零、拉力的方向、1N力的大小、量程的限制等有直观的体验。通过对力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概括”的科学方法,知道物理概念就是从大量具体事实中抽象概括出来的。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相互间配合、协作的精神。【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难点是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教学方法】讲解、实验、讨论、交流。【教学设计】一、引入新课在我们周

2、围,到处都有力的作用,结合图1中力的事例,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力。板书:力二、进行新课(一)怎样认识力1、通过事例分析,指导学生阅读“信息链接”,认识力的形式:多种多样。从中体会到物理学是从力对物体作用的效果去认识力的,概括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通常用字母F表示。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3、结合图2中的几个事例,指导学生交流讨论,归纳出力对物体作用的效果:力可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4、通过事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二)怎样测量力1、物体形状改变时产生的力,叫做弹力。在一定范围内,弹簧伸长量与所受拉力成正比。这就是著名的胡

3、克定律。根据这个道理制成的弹簧测力计可用来测量力的大小。2、指导学生认识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学会正确使用测力计。3、认识一些物体的作用力,如托两个鸡蛋用的力大约1N。4、使用测力计测纸条承受的最大拉力是否与其宽度有关。(三)怎样用图表示力1、结合事例,让学生知道力的使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关。物理学中,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2、力的示意图:在物理学中,可沿着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开始,画一段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结合实例,向学生明确画力的示意图应注意的事项,让学生会画力的示意图。三、归纳小结:师生共同对本节中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四

4、、巩固训练:当堂完成课文的“自我评价与作业”。【布置作业】完成本节的基础性训练。【反思】通过练习,发现有部分同学对这样两点存在不足。1、对运动状态的含义理解不够。2、力的示意图的正确画法,特别是力的作用点的确定。后经强化,基本已掌握。6.2重力【三维教学目标】1、知道重力的产生原因,知道地面附近的物体都受到重力。知道重力的作用方向,全用重垂线检查平面是否水平,立面是否垂直。知道重力有大小,知道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知道不同地方同一物体的重力不同,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知道重心的概念,知道重心位置的不同会影响物体的稳定性。2、通过重垂线的应用和测量重力的活动,使学生对重力方向和重力的

5、大小有具体的体验,并可从活动中学习对数据的分析处理方法。3、通过对地面物体和月亮同样受到地球吸引力的介绍,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地面物体运动和天体运动的一致性,自然界的和谐性,破除对天体运动的神秘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信心和建立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初步观点。【教学重点和难点】重力的概念及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教学方法】实验、讲解、分析讨论等。【教学设计】一、引入新课教师联系生活提出问题:树上的苹果为什么总是落向地面?包围地球的大气为什么不会逃逸?等。板书:重力二、进行新课(一)重力的产生结合实例,让学生感悟到:地球表面或附近的物体都要受到地球吸引,进而认识到:重力产生的原因及重力的含义。提出问题:重力与

6、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吸引力是同一个力吗?(教师要让学生明确知道二者不是同一个力)(二)重力的方向结合实例归纳: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知道这个道理的有关应用(例如用重垂线来检查物体放置是否垂直于水平面,及平面是否水平)。(三)重力的大小重力的大小可直接用弹簧测力计或弹簧磅秤来测量。结合活动2,指导学生练习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分析测量数据,归纳结论:1、物体的重力与它的质量成正比。2、关系式:G3、的含义。指导学生阅读“信息浏览”,知道:在地球上不同纬度的地方测定的的值略有差异,因此同一个物体在地球上不同地方受到的重力大小也略有差异。4、知道月与地的关系。(四)物体的重心1、指导学生自

7、学重心的含义及物体的稳定性与底部支承面、重心位置的关系。2、让学生运用知识解释:图18、19、20中的现象。3、物体重心的确定:形状规则质地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它们的几何中心上,形状不规则质地不均匀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来确定。三、归纳小结:师生共同对本节中所学知识进行小结。四、巩固训练:当堂完成课文的"自我评价与作业"。【布置作业】完成本节基础性训练。【反思】学生在练习中反馈的信息表明,学生对地球的吸引力和重力这两个力不同难以理解,根据以往的认识往往会把二者当作是一个力,这里没有必要对其作过多的解释,要求学生知道即可。6.3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三维教学目标】1、知道一个

8、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和滚动时,都会产生摩擦。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及相互间压力的大小有关。2、通过实验的探究,使学生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增大和减少摩擦的一些方法,加深对科学探究活动基本要求的认识。3、通过探究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并从探究活动成功的喜悦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通过对摩擦的利弊分析,使学生对事物的两重性有具体的认识,有助于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摩擦定律、及增大和减少摩擦的一些方法,难点是在探究中学生应会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方案并正确规范地进行实验,且通过实验加深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要求的认识。【

9、教学方法】分析讨论、实验探究、练习巩固。【教学设计】一、引入新课教师举例:例如擦黑板,这是生活中的摩擦现象。板书: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二、进行新课(一)生活中的摩擦1、首先让同学们从自己的身边列举一些与摩擦有关的例子。2、结合文中图23中六个摩擦实例。3、归纳三种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并知道各自的特征。要求能判断出各类摩擦。注意:教师可结合实例,向学生解释这里关键词“相对”的含义,避免误解。(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提出问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猜想与假设:1、可能跟两物体相互间的压力大小有关。2、可能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3、可能跟物体相接触的面积的大小有关。4、可

10、能跟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此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及了解的知识,积极提出自己的猜想。设计实验与收集证据:1、这里只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2、设计实验的方法:控制变量法。3、实验中注意事项:要匀速拉动木块,来测量摩擦力。4、讨论交流,归纳结论:摩擦定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接触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且跟物体间的压力成正比。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讨:怎样才能更好地做到匀速拉动木块?(三)增大摩擦与减小摩擦的方法教师指导学生从周围实例中归纳:1、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增大压力。2、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减小压力、变滑动为滚动、加润滑剂等。三、归

11、纳小结:师生共同对本节中所学知识进行小结。四、巩固训练:当堂完成课文的“自我评价与作业”。【布置作业】1、完成本节基础性训练。2、以“假如没有摩擦”为题,写一篇科学报告。【反思】对本节中所学知识学生基本都已掌握,但有关题目中还涉及到摩擦产生的条件、摩擦力的方向等,这也是个难点。对此,结合实例及作业再补充。6.4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三维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叫杠杆、支点、力臂等概念,能根据相关的实物,画出杠杆示意图,正确找出支点的位置。知道什么叫杠杆的平衡,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会利用平衡条件研究一些简单的问题。2、通过实验探究,初步领会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了解进行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环节。3、从各

12、种形式的不同杠杆及其应用中,认识到物理模型的意义,体会到基本的物理原理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难点是正确找出支点的位置和力臂的确定。【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分析讨论、讲解练习。【教学设计】一、引入新课我们知道阿基米德曾说过:“只要给我一个支点和立足点,我就能移动地球”。这话说得是否有道理呢?板书课题: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二、进行新课(一)探究跷跷板中的道理指导学生探究,要向学生明确:1、探究的方法: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2、杠杆的平衡:动态平衡和静态平衡(水平位置平衡和倾斜位置平衡)。3、知道与杠杆有关的几个概念:支点、力

13、臂、动力、阻力等。4、归纳出结论: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二)生活中的杠杆1、首先让学生认识文中图31中的杠杆,知道生活中的杠杆形式多种多样。2、指导学生画出其中的几个杠杆的支点和力臂。3、交流讨论,图中杠杆哪些是省力的,哪些是费力的,哪些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知道杠杆的分类及各类的特点。4、指导学生自学例题,初步认识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5、阅读“信息浏览”。6、知道人体内许多地方的骨骼和肌肉组织也构成杠杆。三、知识小结指导学生根据学习经历,对本节的学习情况进行小结。找出重点难点疑点。四、巩固练习:指导学生做“自我评价与作业”。【布置作业】做本节的“基础训练”。【反思】通过评价与练习,

14、可见学生对本节知识基本已掌握,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因为在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暴露出对一些基本概念的认识不足,出现一些概念性的错误,本节课出现的已纠正,还要通过训练再加深加强。6.5探究滑轮的作用【三维教学目标】1、知道滑轮分为两类,能根据滑轮轮轴位置是否移动,判断动滑轮和定滑轮。知道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好处,能根据杠杆原理对滑轮的工作进行理论分析,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特点。知道滑轮组,会组装简单的滑轮组。2、通过对滑轮的理论分析,体会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3、通过活动,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相互协作和交流的精神。【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动滑轮、定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

15、,难点是根据杠杆原理对滑轮的工作进行理论分析及组装简单的滑轮组。【教学方法】实验、分析讨论、讲解练习。【教学设计】一、引入新课教师出示实物,直接引入新课。板书课题:探究滑轮的作用。二、进行新课(一)动滑轮和定滑轮指导学生认识滑轮的结构,并能用一个滑轮、细线、铁架台把钩砝提升起来,要求用两种方案。从活动中,使学生认识到:使用滑轮工作时,根据滑轮轴的位置是否移动,可将滑轮分成动滑轮和定滑轮两类。(二)两类滑轮的作用1、指导学生进行活动2,从活动中让学生分析比较,得出结论: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可改变拉力的方向。2、指导学生进行活动3,从活动中让学生分析比较,得出结论:使用动滑轮可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

16、方向。3、师生共同进行活动4,根据杠杆原理对滑轮的工作进行理论分析(不计滑轮的自重及线与滑轮之间的摩擦),得出结论:1)定滑轮在使用时,相当于一个等臂杠杆,拉力等于物体的重力。2)动滑轮在使用时,相当于一个省力杠杆,拉力等于物体重力的12。这里要指导学生体会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三)滑轮组1、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使用,组成滑轮组,可既改变力的方向,又能省力。指导学生动手组装简单的滑轮组,并练习使用它提升重物。从中体会,归纳出滑轮组的特征及使用规律。FGS这里F表示拉力,G表示物重(或物重与动滑轮的重之和),N表示承担物重的绳子股数,S表示绳端移动的距离,H表示物体上升的高度。1、结合生活实

17、例及文中图示认识轮轴。三、归纳小结让学生对本节所学进行自我归纳。四、巩固练习:指导学生做“自我评价与作业”。【布置作业】做本节的“基础训练”。【反思】对滑轮组的使用及按要求组装滑轮组易出错。滑轮组使用方面易出现的错误主要体现在没有找好承担物体重力的绳子股数;滑轮组的组装方面易出现的错误:一是根据要求确定承担物体重的绳子股数,二是绳子的绕法。通过练习现已得到及时纠正。第七章 运动和力一、课程标准要求1、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2、能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知道世界处于不停地运动中。3、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4、知道二力平衡条件,了解物体运动的状态

18、变化的原因。5、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二、本章特点1、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全章密切联系现代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实际,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另外,这一章在改变传统课外作业方面也作了一些改变,几乎所有的作业都与社会生活实际、科学技术密切联系。2、突出以学生自主探究为核心的学习过程。本章比较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安排了多个探究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基础知识,同时可使学生较好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3、图文并茂,以图代文。教材中恰当地使用了大量精美的图片来传递各

19、种信息,使陈述更简洁。既增强了材料的真实性和学生对教材的亲切感,为学生观察现象、理解概念和实验探究提供了帮助,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7.1 怎样描述运动【三维教学目标】1、知道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我们生活的世界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知道判断物体是否运动须要有一个参照物,能根据物体的运动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及根据所选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能根据运动的路径将机械运动划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能根据运动快慢是否变化将直线运动划分为匀速和变速直线运动。2、通过观察、讨论等学习活动,获得怎样描述运动的有关知识,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学习从物

20、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3、体会自然界中运动形式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求知欲望。通过学习运动的相对性知识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进一步增强对科学的热爱。【教学重点和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学方法】交流讨论、实例分析,归纳小结。【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联系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如我们的教学楼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板书:怎样描述运动二、进行新课(一)运动和静止1、指导学生进行活动1:怎样判断物体是否运动?2、结合图1、2的分析讨论,让学生体验到:要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先要选择一个物体作参照,这个物体叫参照物。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

21、位置改变了,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否则,就说它是静止的。教师也可结合实例,向学生讲解参照物选择的原则,讲解生活中说某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是相对于参照物来说的。3、结合上述讨论,理解机械运动的含义,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4、回忆以前学过的“运动的绝对性”,即一切物体都在运动。(二)机械运动的分类结合实例分析讨论,认识到可按运动路径和快慢对它进行分类,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在直线运动中,按运动快慢是否变化将直线运动划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三)自然界中运动的多样性结合实例,如文中图10、11、12等有关事例,让学生知道:运动是自然界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机械运动

22、只是其中最简单的一种。三、归纳小结:师生共同对本节中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明确重点,突破难点。四、巩固训练:当堂完成课文的“自我评价与作业”。【布置作业】做本节的基础训练。【反思】认识压强【教学目标】1、知道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知道压强的意义和含义。2、会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会用压强知识解释有关问题,会进行压强有关计算。3、通过认识压强,要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形成科学的探究意识和能力。【重点难点】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压强的概念。【教学用具】弹簧测力计、钩码、黄沙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提出问题:为什么大型载重车要安装许多车轮?为什么沙地上高跟鞋的脚印比平跟鞋的要深?你能举出

23、类似的事例吗?这是什么原因呢?板书:认识压强二、进行新课(一)探究压力作用的效果1、什么叫压力指导学生观察图2中所示的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对此进行交流讨论。让学生回答这些力的方向特点。板书:压力的概念:物理学中,把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它的方向特点是:垂直作用在物体的表面上;作用点在物体的表面上;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2、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提出自己的猜想。2)指导学生制定计划并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提出的猜想是否正确。这里要注意控制变量法的应用。3)指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方案进行科学探究并记录实验数据。4)相互交流,归纳出实验结论:压力作用的效果

24、跟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二)什么叫压强为了定量地表示压力作用的效果,可仿照描述速度的方法,引入压强的概念。1、压强的定义、单位和计算公式。2、增大与减小压强的方法。(三)归纳小结:指导学生对本节知识进行归纳。(四)巩固练习:完成本节的基础练习。【布置作业】做本节的自我评价与作业【反思】研究液体的压强【三维教学目标】1、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液体内部压强跟液体的深度和密度有关。2、经历模仿帕斯卡的实验过程,体会帕斯卡实验的意义,认识液体内部压强跟液体的深度和密度有关的应用价值。【重点与难点】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及其与液体深度和密度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指导学生进行活动1,通过模仿帕斯卡的实

25、验过程,激发学生对观察的现象提出问题,引出本节的主题。二、进行新课(一)压强计为了揭示这个实验的奥秘,要用压强计对液体内部压强进行研究。结合实物向学生介绍它的构造、工作原理、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二)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指导学生进行活动2,按照科学探究的环节,运用控制变量法,对这个实验进行探究。通过探究过程,师生共同对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形成定性的认识。归纳过程,以学生为主,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语言表达其特点。(三)三峡船闸指导学生阅读,然后对三峡船闸的科学原理进行讨论,同时向学生介绍连通器原理及其应用。(四)结合生活中学生知道的千斤顶的事例,向学生介绍

26、帕斯卡原理及其应用。(五)巩固训练从有关资料中优选几个题目帮助学生理解本节所学知识,并加以巩固。【布置作业】本节的基础训练。【反思】大气压与人类生活【三维教学目标】1、知道大气有压强,知道大气压强的数值的测量方法,及估测方法。2、会用实验的方法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认识大气压强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重点与难点】1、大气压的存在及其特征。2、液体的沸点与液面上气压的关系及其应用。【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活动“杯中水为什么不外流”,引入。二、进行新课(一)大气内部存在压强通过上述活动,学生已明确认识到大气内部存在着压强,接着向学生介绍大气压产生的原因,然后指导学生阅读“马德堡半球实验”,最后

27、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利用大气压的现象,让学生对大气压产生的原因及大气内部存在压强形成明确的认识。(二)怎样测量大气压1、首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托里拆利实验,在阅读中提出问题。2、教师演示托里拆利实验。3、结合实验过程,师生共同分析操作中出现的有关现象及实验中应该注意的地方。4、向学生介绍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5、让学生记住1个标准大气压的值。6、了解测量大气压的仪器。7、指导学生估测大气压,并弄清测量的道理。(三)大气压与人类生活1、指导学生自学文中内容:大气压跟天气的关系、大气压跟高度的关系、高压锅的工作原理。2、要让学生知道液体的沸点跟液体表面的气压的关系,并能运用这一物理原理分析解答有关的实

28、际问题。3、让学生了解大气压的有关应用:航天服、离心式水泵、高压氧舱、活塞式抽水机等。(四)归纳小结:指导学生对大气压的知识进行自我归纳。(五)巩固训练:完成本节的自我评价与作业。【布置作业】本节的基础训练。【反思】认识浮力【三维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浮力,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知道浮沉条件。2、会设计实验证明浸在液体和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和气体的浮力。3、经历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细心、耐心、动手、动脑相结合学习的品质,认识研究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价值。【重点与难点】浮力的概念及物体的浮沉条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由生活中同学们所知的事例引入新课,例如:轮船为什

29、么能浮在水面上,气球为什么能腾空而起等。二、进行新课(一)浮力的概念及产生的原因1、结合实例首先让学生认识到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2、结合文中的活动1,进一步让学生认识清楚浮力的概念及其特征。3、指导学生结合所学的液体压强知识对浮力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认识到浮力是由于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产生的。(二)归纳测算浮力的方法,到此有两种。(三)物体的浮沉条件1、首先结合实例,让学生知道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状态:漂浮、上浮、下沉、悬浮。2、指导学生进行活动3,对物体的浮沉条件进行探究,指导学生交流讨论,归纳小结。3、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进行实例分析,例如:潜水艇的浮沉原理,气球的浮沉原

30、理,鱼的浮沉原理等。(四)归纳小结本节知识。(五)巩固训练:完成本节的自我评价与作业。【布置作业】本节的基础训练。【反思】探究浮力的大小【三维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阿基米德原理,知道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进而知道改变哪些因素能达到改变浮力大小的目的,及这一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2、让学生经历探究影响浮力大小因素的定性和定量的实验过程,使他们能区分定性实验和定量实验,知道它们的作用,及认识研究这一自然现象规律的应用价值。【重点与难点】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实验探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列举生活中的浮力现象,比较浮力的大小,提出问题: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二、进行新课(一)浮力的大小跟哪

31、些因素有关1、指导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猜想。方法指导:猜想要有依据,对不同的猜想要进行分析、评估,再确定哪些猜想是有价值的。猜想一: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猜想二:可能跟液体的密度有关。猜想三: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有关。2、指导学生围绕上述猜想设计实验方案,明确使用控制变量法。3、进行实验,记录数据。4、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二)怎样测算浮力的大小方法指导:既然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即跟被它排开的液体的多少有关,就要研究浮力跟被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量有什么关系。指导学生进行活动2,做好记录,分析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量之间的关系。(三)阿基米德原理通过活动

32、2的探究过程,明确:1、上述结论,实际上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2、向向说明“原理”的含义及表达式。3、结合实际问题指导学生练习运用原理解决问题。4、指导学生阅读文中的STS及信息浏览。(四)归纳小结本节知识。(五)巩固训练:完成本节的自我评价与作业。【布置作业】本节的基础训练。【反思】神奇的升力【三维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液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2、能简单解释飞机升力的成因。3、会用实验的方法证明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4、激发学生对这一自然现象,即流速与压强关系的实际应用的兴趣,引发他们创造的愿望和好奇的心理。【重点与难点】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及升力的概念。【教学过程】一、引入新

33、课结合实例,提出问题,来引入。例如:使飞机上升的力究竟是什么力?它是怎样产生的?二、进行新课(一)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1、首先明确液体的含义。2、进行活动:倔强的纸片、不听话的乒乓球、做个简易喷雾器。在活动中,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提出疑问,进行思考,经过交流讨论,归纳出实验结论,即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二)升力的含义及其产生的原因指导学生进行活动,结合文中的形象的图片,让学生交流讨论,知道升力的含义及其产生的原因。(三)浮力与升力的比较指导学生把二者进行比较,找出二者的本质上的差别,弄清这是两个不同的力,却也有相似之处。(四)归纳小结本节所学的知识。(五)巩固训练:完成本节的自我评价与

34、作业。【布置作业】本节的基础训练。【反思】第十章从粒子到宇宙一、课标的要求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2、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这种探索交不断深入。3、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并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并不断深入。4、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二、编写思路本章教材分为四节:认识分子,“解剖”原子,飞出地球,宇宙深处。基本思路如下:教材按照由小到大,由微观到宏观的顺序编排,前两节在于引导学生从微观上初步认识物质的组成:分子概念与原子的组成,后两节着重引导学生从宏观方面初步认识太阳系和银河系的结构。教材中重视介绍人类探索粒子和宇宙的历程

35、,并预示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教材中渗透着猜想、模型等研究方法,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三、本章特点1、在教学内容呈现上重视科学探究,与以往不同的是,除了以实验、活动形式展现科学探究过程外,还运用了以文献资料为主的科学发展史的科学探究形式。实际上我们获得的大多数的知识是间接得到的,因而以科学发展史的线索作为探究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2、本章涉及较多现代物理知识,要介绍清楚这些内容,所需基础知识较多,而本章教学要求又不高,因此,教材中较多地采用以图代文的呈现方式。形象生动,简明扼要,不仅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想像空间,也给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有更多选择和发挥的余地。3、在探究微观世

36、界和宇宙世界的物理现象和性质时,充分应用了猜想和建立模型的方法,这是科学家采用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办法,教材中多处渗透这种方法,教学时应注意点拨。4、注意学科间的渗透,我们知道地球与宇宙也是地理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教材中加入地球与宇宙方面的内容,既能有效地普及航天知识,也进一步落实了学科之间的渗透理念。四、课时安排:全章共四节,安排5课时:每节1课时,1课时作为机动。第一节认识分子【三维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很小,大多数分子直径约为1010M。2、通过对宏观事物的观察分析,借助猜想使学生初步认识分子是物体中能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通过看图与计算活动,使学生感悟分子的大小。

37、3、对微观世界发生兴趣,乐于探索粒子的奥秘。【教材分析】本节的前半部分主要介绍分子概念,通过对宏观事物的观察分析,提出自然界的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问题,然后介绍德谟克里特的猜想和其他科学家的发现,自然界中确实存在着能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由此提出分子概念。这里的分子概念是初步的,不要求介绍分子动理论的内容(那是第六章的内容)。本节的后半部分主要介绍分子的大小,以加深对分子的了解,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参与教科书介绍的有关活动(如油膜实验)和作业计算,具体了解分子大小的数量级。教学中应使学生逐步体会猜想是物理学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并指出我国古代思想家在这方面也曾作出过贡献。【教学重点、难点】1、分

38、子的概念,分子的大小。2、感受宏观物体都是由微观粒子组成的。【教学方法】讲解、阅读、讨论、分析、练习。【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借助文中提出的几个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交流讨论。板书:认识分子二、进行新课1、学习德谟克里特的猜想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了解这个关于物质组成的最有影响力的猜想,同时了解原子的意思:不可再分割。2、什么叫分子?1)让学生自学课文,知道: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首先把自然界中能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叫分子,认识到物体都是由分子组成的。2)让学生阅读“信息浏览”,了解我国古代思想家的物质结构思想。3、分子的大小1)运用

39、类比的方法,向学生介绍:分子很小,用一般的显微镜无法看到,大多数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2)油膜法测分子直径。要求学生知道其测量思路,计算方法。三、归纳小结:让学生自己对本节所学进行归纳。四、巩固练习1、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2、做本节基训。五、反思:由于本节知识比较抽象,学习中要求学生要充分发挥其想像力。本节要求不高,练习中学生表现较好。第二节“解剖”原子【三维教学目标】1、知道原子是比分子更小的微粒,知道电子的发现促进了人们对原子结构的探索;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了解原子核内还有质子与中子。了解今天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尺度。2、通过观察分析前人所做实验的结果,沿着前人探索原子结构的途径

40、,运用猜想、实验等方法,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3、前人研究的成果,可使学生体会微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从而让学生坚定科学探索的信心。【教材分析】电子的发现是关键,它的发现说明原子虽小,也是可分的,它的内部不仅有带负电的电子,还应有带正电的部分,这正电与负电是怎样配置的,引起科学家的猜想与探索,由此出现了原子的各种模型。在本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去阅读课文和相应的图,启发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原子的结构,再结合看微观世界尺度图,使学生了解原子层面在微观世界中的位置。【教学重点、难点】1、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2、微观世界的尺度。【教学方法】阅读、讨论、讲解、练习。【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41、1、复习上节学习的分子的有关知识。2、提出问题:还有比分子更小的微粒吗?板书:“解剖”原子二、进行新课1、什么是原子?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知道原子是比分子更小的粒子,知道分子有多原子分子和单原子分子。2、电子的发现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知道电子及其特征,知道电子的发现说明原子是可分的。3、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学会辩证思考,知道关于原子结构的两种典型的模型。物理模型是在一些事实的基础上,经过想像、类比等论证提出的,它是否正确,需经实验的检验。2)指导学生阅读“信息链接”,知道放射现象及三种射线。4、质子和中子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知道原子核也是有结构的,放射现象的发现说明了这点。知道质子和中子各自的特征。5、原子的结构1)让学生自主归纳,对原子的结构形成一个清晰的认识。2)知道到目前为止发现并已得到确定的粒子有800多种。3)质子和中子等也有内部结构,它们是由“夸克”组成的。6、微观世界的尺度结合图516,让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尺度形成一个大致的认识。三、归纳小结:让学生自己对本节所学进行归纳。四、巩固练习1、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2、做本节基训。五、反思:由于本节知识比较抽象,学习中要求学生要充分发挥其想像力。本节要求不高,只是让学生对原子的结构形成一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