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v10.1 人口资源核算v10.2 人力资源核算v10.3 可持续发展统计与环境经济核算v10.4 社会总供需测算与分析本 章 要 目310.1 10.1 人口资源核算人口资源核算v一、一、三个方面:人口数量、人口构成、人口变动三个方面:人口数量、人口构成、人口变动l(一)人口数量核算(一)人口数量核算l1.1.人口总量(人口数):时点指标人口总量(人口数):时点指标v我国十年一次人口普查,五年一次我国十年一次人口普查,五年一次1%1%的人口抽样调查。的人口抽样调查。v普查标准时点:普查标准时点:6 6月月3030日日2020:0000、7 7月月1 1日日0 0:0000。 2000 20
2、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总人口数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总人口数129533129533万人,标准时万人,标准时点北京时间点北京时间20002000年年1111月月1 1日日0 0时。(时。(历年人口数历年人口数)l2.2.我国人口数量增长的我国人口数量增长的5 5个阶段个阶段v第一阶段第一阶段1950-19571950-1957年,较高的人口出生率和初步下降年,较高的人口出生率和初步下降的人口死亡率,人口快速增长。的人口死亡率,人口快速增长。1952-19571952-1957年第一个五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快速发展,这期间年人口出生率年计划经济快速发展,这期间年人口出生率3030以上,以上,死亡
3、率死亡率10.0810.08,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2020以上,第一以上,第一个人口增长高峰。个人口增长高峰。4v 第二阶段第二阶段1958-1961年,非正常的低出生率和高死亡年,非正常的低出生率和高死亡率。率。1960年成为新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出生率低于年成为新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出生率低于死亡率而负增长的年份。死亡率而负增长的年份。v 第三阶段第三阶段1962-1970年,恢复性的高水平出生率和持年,恢复性的高水平出生率和持续下降的死亡率,人口快速增长,出现一个补偿性的生续下降的死亡率,人口快速增长,出现一个补偿性的生育高峰。最高出生率育高峰。最高出生率1963年年43.37
4、。v 第四阶段第四阶段1971-1979年,迅速下降的出生率和趋于稳年,迅速下降的出生率和趋于稳定的低死亡率,较高速度又呈下降式的人口增长。定的低死亡率,较高速度又呈下降式的人口增长。v 第五阶段第五阶段1980至今,低位缓慢而持续下降的出生率和至今,低位缓慢而持续下降的出生率和趋于稳定的死亡率,人口缓慢而持续的增长。趋于稳定的死亡率,人口缓慢而持续的增长。1998年年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低于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低于10。5v3.户籍人口户籍人口v4.现住人口:调查时点上实际居住于某国或某地区的全部现住人口:调查时点上实际居住于某国或某地区的全部人口人口v5.常住人口:调查时点在某地区实际居住一定
5、时间的全部常住人口:调查时点在某地区实际居住一定时间的全部人口人口v具体范畴包括:具体范畴包括:v(1)常住户籍人口:离开本地半年以上(不包括在国外)常住户籍人口:离开本地半年以上(不包括在国外工作或学习的人)工作或学习的人)v(2)外来人口: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居住半年以上v(3)持有)持有“口袋户口口袋户口”的人口:调查时在本地居住且在的人口:调查时在本地居住且在任何地方还没有登记常住户口者任何地方还没有登记常住户口者v与户籍人口差别体现在与户籍人口差别体现在“外来人口外来人口”、“外出人口外出人口”和和“口袋人口口袋人口”的调整上,户籍人口总是小于或等于常住人的调整上,户籍人口总是小
6、于或等于常住人口。口。v我国人口统计分人口普查和户籍登记(经常性行政记录),我国人口统计分人口普查和户籍登记(经常性行政记录),前者提供前者提供“常住人口常住人口”数据,后者提供数据,后者提供“户籍人口户籍人口”和和“暂住人口暂住人口”数据。数据。6v 常住人口与现住人口的差别:常住人口与现住人口的差别:v 常住人口常住人口=现住人口现住人口+暂时流出人口暂时流出人口-暂时流入人口暂时流入人口v 现住人口现住人口=常住人口常住人口-暂时流出人口暂时流出人口+暂时流入人口暂时流入人口v 农村家庭常住人口的具体统计规定:农村家庭常住人口的具体统计规定:v (1)户籍常住人口)户籍常住人口v (2)
7、外出从业人员)外出从业人员6个月以上,收入主要带回家中,个月以上,收入主要带回家中,v (3)在家居住,生活与本户连为一体的)在家居住,生活与本户连为一体的v (4)现役军人、中专及以上在校学生(走读除外),)现役军人、中专及以上在校学生(走读除外),常年在外且有稳定职业与居住场所的外出从业人员(不常年在外且有稳定职业与居住场所的外出从业人员(不包括外出探亲、就医等),不计入常住人口包括外出探亲、就医等),不计入常住人口v 常住人口应遵循常住人口应遵循“常住属性常住属性”7v “口袋户口口袋户口”现象现象v起因:现在大学毕业生中起因:现在大学毕业生中“口袋户口口袋户口”比较多,一是有些比较多,
8、一是有些人从大城市到小城镇就业后,户口不愿意迁过去;二是因人从大城市到小城镇就业后,户口不愿意迁过去;二是因为毕业时没有找到正式单位。为毕业时没有找到正式单位。v问题:就业不稳定,缺少安全保障,住房困难,社会保障问题:就业不稳定,缺少安全保障,住房困难,社会保障缺失,等等。缺失,等等。v而从而从20032003年年8 8月月1 1日起,日起,厦门市户籍管理若干规定厦门市户籍管理若干规定施行施行后,优先引进高素质人才,引导人才集聚,凡是愿意到我后,优先引进高素质人才,引导人才集聚,凡是愿意到我市工作的应届毕业研究生、双学士学位本科毕业生和普通市工作的应届毕业研究生、双学士学位本科毕业生和普通高等
9、学校全日制本科毕业生,不管是否落实好接收单位,高等学校全日制本科毕业生,不管是否落实好接收单位,都准许其将户口先迁入本市。这样,一般不会再产生新的都准许其将户口先迁入本市。这样,一般不会再产生新的“口袋户口口袋户口”问题。问题。中国人口网中国人口网8v(二)人口结构核算(二)人口结构核算v1.性别结构性别结构v性别比:男性人口数性别比:男性人口数/女性人口数。(一般认为,总女性人口数。(一般认为,总人口性别比人口性别比96106之间是正常的)之间是正常的)v现状:现状:2006年我国年我国04岁性别比岁性别比120.72。v性别比失衡表现:地区之间差异较大,东部、中部地性别比失衡表现:地区之间
10、差异较大,东部、中部地区的出生人口性别比普遍高于西部地区;城乡之间出区的出生人口性别比普遍高于西部地区;城乡之间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现象差异明显,且差异在继续扩大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现象差异明显,且差异在继续扩大v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原因归为四类: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原因归为四类:v一是对出生女婴的瞒报、漏报、谎报;一是对出生女婴的瞒报、漏报、谎报;v二是各种方式的性别选择性流产;二是各种方式的性别选择性流产;v三是溺婴和弃婴现象的发生;三是溺婴和弃婴现象的发生;v四是女婴死亡率的上升。四是女婴死亡率的上升。9v2.年龄构成年龄构成v年龄构成(人口老龄化)年龄构成(人口老龄化)v劳动适龄人口:男性劳
11、动适龄人口:男性16-59岁,女性岁,女性16-54岁;现岁;现在国际通行的劳动年龄界限为在国际通行的劳动年龄界限为15-65周岁周岁v育龄妇女人口组为育龄妇女人口组为15-49岁的妇女岁的妇女v3. 经济和社会结构经济和社会结构v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农转非农转非)v经济活动人口和非经济活动人口经济活动人口和非经济活动人口v雇主、雇员、自营劳动者雇主、雇员、自营劳动者v文盲、半文盲、非文盲等文盲、半文盲、非文盲等v4.人口的区域分布和人口的区域分布和城乡分布城乡分布10v联合国联合国 1956年年 人口老龄化及其经济社会含人口老龄化及其经济社会含义义v65岁及以上岁及以
12、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以上v14岁及以下儿童人口占总人口的岁及以下儿童人口占总人口的30以下以下v老少人口比例(老少人口比例(60岁或岁或65岁以上人口同岁以上人口同014岁少年儿童人口比)在岁少年儿童人口比)在30以上以上v年龄中位数在年龄中位数在30岁以上岁以上v1982年年维也纳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老龄问题世界大会v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以上什么是人口老龄化?什么是人口老龄化?11v 1964年全国年全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3.54%,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达到年第三次人口普查达到4.91%,1990
13、第四次第四次人口普查上升至人口普查上升至5.57%,2000年第五次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则人口普查则为接近老龄社会门槛的为接近老龄社会门槛的6.96%,也就是说,中国进,也就是说,中国进入了老龄社会。入了老龄社会。v 2005年全国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的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其中,(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万人,占总人口的占总人口的7.69%)。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人口的比重上升了上
14、升了0.76个百分点个百分点(其中,(其中,65岁及以上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人口比重上升了上升了0.73个百分点个百分点),这表),这表明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在进一步变化。明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在进一步变化。1213v直接原因直接原因v 出生率下降出生率下降v 死亡率下降死亡率下降v 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平均预期寿命延长v根本原因根本原因v 社会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繁荣社会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繁荣v 人口老龄化最先发生在产业革命后的欧洲人口老龄化最先发生在产业革命后的欧洲v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人口老龄化的成因人口老龄化的成因14 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中国人口自
15、然增长率变化v实行计划生育以来,人口自然增长率有了大幅实行计划生育以来,人口自然增长率有了大幅度的下降。人口老龄化的过程,正如早先所指度的下降。人口老龄化的过程,正如早先所指的,首先取决于生育率或出生率,其次取决于的,首先取决于生育率或出生率,其次取决于死亡率。死亡率。15161950年以前年以前 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年龄结构年轻1950年以后年以后 从年轻型经过成年型,向老年型人口结构过渡 计划生育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历史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历史171819v 1.起步晚、速度快、老龄人口绝对数量庞大:世界第一起步晚、速度快、老龄人口绝对数量庞大:世界第一v 我国老年人口年均增长率已达我国老年人
16、口年均增长率已达3%左右左右v 我国人口总量占世界的我国人口总量占世界的1/4,世界老龄人口中每,世界老龄人口中每4位就有位就有一个是中国老人。一个是中国老人。v 2.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未富先老未富先老”v 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是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渐进的步伐。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是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渐进的步伐。如日本在如日本在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7%,人均,人均GDP分别分别为为1967美元;美元;v 我国的人均我国的人均GDP较低,较低,2000年年“五普五普”老年人口比例为老年人口比例为6.96%时人均时人均GDP只有只有840美
17、元,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美元,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平的16.25%,v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构成了双层压力。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构成了双层压力。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20v 3.地区差异较大,城乡倒置地区差异较大,城乡倒置v “东高西低东高西低”:东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已超过已超过8%,2000年高达年高达11.46%,其中上海早在,其中上海早在1979年就已进入老年型社会。而年就已进入老年型社会。而“五普五普”时西部地区老时西部地区老年人口比例均在年人口比例均在5%以下,部分地区仍是典型的年轻型人以下,部分地区
18、仍是典型的年轻型人口结构。口结构。v 农村老龄化程度相对加快,而且相对速度在一定地区已超农村老龄化程度相对加快,而且相对速度在一定地区已超过城市,农村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中国人口老龄的特征过城市,农村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中国人口老龄的特征2122v 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比例的下降,使劳动年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比例的下降,使劳动年龄人口出现老化,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很不利的;龄人口出现老化,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很不利的;v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离退休人员逐渐增多,养老金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离退休人员逐渐增多,养老金和退休金的支出相应的加大,用于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支和退休金的支出相应的加
19、大,用于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支出也在增加,用于消费的基金增加,因而积累的基金则出也在增加,用于消费的基金增加,因而积累的基金则会减少;会减少;v 养老保险制度受到挑战;养老保险制度受到挑战;v 社会问题:家庭结构小型化,社会问题:家庭结构小型化,“四二一四二一”家庭,家庭,“空巢空巢家庭家庭”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带来的挑战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带来的挑战返回返回23v(三)人口变动核算(三)人口变动核算v1.自然变动自然变动v出生人数、死亡人数(不包括死产数):时期指标出生人数、死亡人数(不包括死产数):时期指标v人口自然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率=出生出生率率-死亡死亡率率(单位均为(单位均为)v2.迁移(机械
20、)变动迁移(机械)变动v迁入数迁入数-迁出数迁出数=净迁入量净迁入量 迁入数迁入数+迁出数迁出数=总迁移量总迁移量v迁入率迁入率-迁出率迁出率=净迁入净迁入率率 迁入率迁入率+迁出率迁出率=总迁移总迁移率率 v(反映人口数量变化)(反映人口数量变化) (反映人口迁移总规模)(反映人口迁移总规模) v对比基数:年平均人口数对比基数:年平均人口数v迁移人口与流动人口:现状、存在问题、统计口径迁移人口与流动人口:现状、存在问题、统计口径v4.4.人口平衡表人口平衡表v年初人口数年初人口数+ +(出生数(出生数+ +迁入数)迁入数)- -(死亡数(死亡数+ +迁出数)迁出数)v = =年末人口数年末人
21、口数24v现现 状状v2005年年1%人口抽样调查,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已达人口抽样调查,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已达1.47亿亿人人 年龄主要集中在年龄主要集中在16至至40岁岁 v农民工农民工构成流动人口主体构成流动人口主体 多数从事多数从事建筑装修制造业。建筑装修制造业。 v经济因素成为人口流动的主因,以务工经商、工作调动、经济因素成为人口流动的主因,以务工经商、工作调动、分配录用等经济原因为主的流动的比例超过七成。分配录用等经济原因为主的流动的比例超过七成。 v向经济发达地区聚集广东、上海、北京、浙江、江苏为向经济发达地区聚集广东、上海、北京、浙江、江苏为我国人口我国人口流入大省流入大省,聚集了流
22、动人口总数的近七成。四,聚集了流动人口总数的近七成。四川、安徽、湖南、河南、湖北为人口川、安徽、湖南、河南、湖北为人口流出大省流出大省,流出人,流出人口占流动人口的五成。口占流动人口的五成。 v流动人口多以简单劳动为主,流动人口多以简单劳动为主,制造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业居民服务业五个行业集中了流五个行业集中了流动就业人口的八成。按产业构成分,从事第二产业的占动就业人口的八成。按产业构成分,从事第二产业的占64.1%,从事第三产业的占,从事第三产业的占31.7%。 v半数以上外出时间不长半数以上外出时间不长 56%的流动人口外出时
23、间不超的流动人口外出时间不超过过3年,外出时间在年,外出时间在5年以内的达到年以内的达到72%。25v存存 在在 问问 题题v 称谓上的多样性称谓上的多样性:非户籍迁移人口、暂住人口、外来人:非户籍迁移人口、暂住人口、外来人口、盲流、民工潮等。统计时有的部门用暂住人口,有口、盲流、民工潮等。统计时有的部门用暂住人口,有的部门用流动人口,有的部门用外来人口;的部门用流动人口,有的部门用外来人口;v 时间限定不一致时间限定不一致:国际上,对构成:国际上,对构成“流动流动”行为的时间行为的时间限定为离开原居住地半年以上,而国内较为混乱。如公限定为离开原居住地半年以上,而国内较为混乱。如公安部门的暂时
24、人口统计,划分为居住三天以上一个月以安部门的暂时人口统计,划分为居住三天以上一个月以下、一年以下和一年以上三项,计生委下、一年以下和一年以上三项,计生委3个月,人口普个月,人口普查也不确定;查也不确定;v 空间界定不统一空间界定不统一:流动人口统计对跨越行政区的大小界:流动人口统计对跨越行政区的大小界定也不一致;定也不一致;v 统计指标不完善统计指标不完善:公安部的流动人口统计指标体系、计:公安部的流动人口统计指标体系、计划生育委员会的流动人口和全国人口普查的流动人口统划生育委员会的流动人口和全国人口普查的流动人口统计指标体系均不统一计指标体系均不统一26v 人口迁移主要是指以改变居住地为目的
25、,跨越一定地区人口迁移主要是指以改变居住地为目的,跨越一定地区(地界地界) 的人口移动行为的人口移动行为;v 人口流动则是指不以改变常居住地为目的的跨越一定地人口流动则是指不以改变常居住地为目的的跨越一定地区的人口移动行为。区的人口移动行为。v 从人口迁移的地区差异看,有国际迁移、国内迁移;省从人口迁移的地区差异看,有国际迁移、国内迁移;省内、省外迁移;城乡迁移等;内、省外迁移;城乡迁移等;v 从时间上看,永久性迁移和暂时性迁移从时间上看,永久性迁移和暂时性迁移v 问题:什么是永久问题:什么是永久? ? 多长时期算永久多长时期算永久? ?v 有时把有时把户口迁移户口迁移视为视为永久性永久性迁移
26、,迁移,非户口非户口迁移视为迁移视为暂时暂时性性迁移。但从迁移。但从人口学人口学上讲,居住超过上讲,居住超过1 年年(或半年或半年) 就就算永久迁移。可实际中又有大量的人口已在某一地区居算永久迁移。可实际中又有大量的人口已在某一地区居住住1 年以上年以上(甚至甚至5 年、年、10 年以上年以上) ,由于没有迁移户,由于没有迁移户口而仍被视为暂住人口的。有些文献中所说的流动人口口而仍被视为暂住人口的。有些文献中所说的流动人口也就是指这部分人口也就是指这部分人口(如流动人口的管理问题如流动人口的管理问题) 。但流。但流动人口的含义又不仅限于此,有时甚至把出差、开会、动人口的含义又不仅限于此,有时甚
27、至把出差、开会、旅游、探亲访友等外出人口也看做为流动人口。旅游、探亲访友等外出人口也看做为流动人口。27v 历次人口普查和历次人口普查和1%人口抽样调查流动人口人口抽样调查流动人口统计口径统计口径变动变动v 1982、1990 年人口普查年人口普查: “跨县跨县”、“一年以上一年以上”的流动人口的流动人口v 表表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我国的流动人口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我国的流动人口v资料来源:周广胜,户口登记在中国资料来源:周广胜,户口登记在中国1982 年人口普查中的作用,见国务院人口普查年人口普查中的作用,见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编办公室编十亿人口的普查十亿人口的普查。v 1982 年我
28、国的流动人口数量为年我国的流动人口数量为657 万人。万人。v 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v 第一,它只能识别跨县第一,它只能识别跨县(市、区市、区) 的流动人口,而不能反映在一个县的流动人口,而不能反映在一个县(市、区市、区) 范围以内跨乡范围以内跨乡(镇、街道镇、街道) 的流动人口;的流动人口;v 第二,以一年为时间判别标准,又使大量离开户口登记地不满一年的第二,以一年为时间判别标准,又使大量离开户口登记地不满一年的流动人口不能从普查数据中得到识别。流动人口不能从普查数据中得到识别。28v 1995年年1 %人口抽样调查:进一步识别人口抽样调查:进一步识别“县内县内”、“半年
29、以上半年以上”流动人口流动人口v 1995 年的流动人口即年的流动人口即“常住本乡、镇、街道半年以上常住本乡、镇、街道半年以上户口在外乡、镇、街道户口在外乡、镇、街道”和和“在本乡、镇、街道居住不在本乡、镇、街道居住不满半年、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半年以上满半年、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合计达的人口合计达7073 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近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近6 %v 2000年人口普查:年人口普查:“市内人户分离市内人户分离”人口的甄别人口的甄别v 在前面几次的调查中,在一个城市市区范围内因为搬迁在前面几次的调查中,在一个城市市区范围内因为搬迁等原因而形成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相分离的人,也
30、认为等原因而形成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相分离的人,也认为是流动人口,实际为城市内部人户分离人口,应将其与是流动人口,实际为城市内部人户分离人口,应将其与流动人口区分开,在流动人口区分开,在2000年的人口普查中,对此进行年的人口普查中,对此进行了区分,包括了区分,包括(1)县县(市市) 内流动人口,内流动人口, (2) 省内跨县省内跨县(市市) 流动人口,流动人口, (3) 跨省流动人口。跨省流动人口。29v一、人力资源实物量核算一、人力资源实物量核算v(一)(一) 经济活动人口与劳动力经济活动人口与劳动力v经济活动人口:达到法定劳动年龄、从事或正在寻求有经济活动人口:达到法定劳动年龄、从事或正在
31、寻求有报酬工作的人口数(报酬工作的人口数(SNA和和SSDS)v我国现行统计制度规定:经济活动人口是在我国现行统计制度规定:经济活动人口是在16周岁及以周岁及以上,有劳动能力,参加或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上,有劳动能力,参加或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包括就业人员和失业人员。包括就业人员和失业人员。v非经济活动人口:达到法定劳动年龄,没有也不要求从非经济活动人口:达到法定劳动年龄,没有也不要求从事有报酬工作的人口数。事有报酬工作的人口数。10.2 10.2 人力资源核算人力资源核算30v经济活动人口与非经济活动人口的关系经济活动人口与非经济活动人口的关系31v劳动力资源:具有劳动能力,
32、可供社会实际利用的人口数。劳动力资源:具有劳动能力,可供社会实际利用的人口数。v比较比较 劳动力资源劳动力资源 经济活动人口经济活动人口 v(1)年龄限制)年龄限制 无限制无限制 有下限有下限v(2)劳动能力)劳动能力 有有 有有 v(3)活动领域)活动领域 非军事非军事 军事和非军事军事和非军事v(4)其他条件)其他条件 可供社会实际利用可供社会实际利用 有就业意愿有就业意愿v(二)(二) 劳动力就业与失业核算劳动力就业与失业核算v1. 就业人口:为工资或利润等报酬而从事工作的经济活动人口就业人口:为工资或利润等报酬而从事工作的经济活动人口32v2. 失业人口:指具有劳动能力和从事有报酬工作
33、的意失业人口:指具有劳动能力和从事有报酬工作的意愿而又未能如愿的那部分人口。愿而又未能如愿的那部分人口。v按失业类型分: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按失业类型分: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v按失业形式分:显性失业,按失业形式分:显性失业,隐性失业隐性失业v中国的就业(失业)核算目前主要限于城镇范围,所用中国的就业(失业)核算目前主要限于城镇范围,所用指标为指标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指有非农业人口,在一定劳,指有非农业人口,在一定劳动年龄内(动年龄内(16周岁至退休年龄)、有劳动能力、物业周岁至退休年龄)、有劳动能力、物业而要求就业,并已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
34、的而要求就业,并已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人员。v3. 劳动力的就业状况统计分析劳动力的就业状况统计分析v 就业(失业)率就业(失业)率=就业(失业)人口就业(失业)人口/经济活动人经济活动人口口v 就业率就业率+失业率失业率=100%33v我国采用我国采用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率 v为了保持指标的分子、分母可比性,定义为了保持指标的分子、分母可比性,定义%=100%+城镇登记失业率( )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城镇实际就业人口 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使用的农村劳动力城镇实际就业人口-聘用的离退休人员-聘用的港澳台及外方人员城镇单位中不在岗员工 城镇私营业主城镇个体户
35、 城镇私营企业及个体就业人员34隐隐 性性 失失 业业v (1)隐性失业包括)隐性失业包括v 就业不足,这源于企业的开工不足,如因原材料缺乏或因就业不足,这源于企业的开工不足,如因原材料缺乏或因供电供水跟不上而被迫停产或半停产等供电供水跟不上而被迫停产或半停产等v 低效率和冗员,也就是所谓的低效率和冗员,也就是所谓的“在职失业在职失业”,这种情况在,这种情况在国有企业和政府部门大量存在国有企业和政府部门大量存在v 农业隐性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农业隐性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v (2)隐性失业人口的统计方法)隐性失业人口的统计方法v 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v 一是在不同产业产值比重相当或人均一是在
36、不同产业产值比重相当或人均GDP接近的国家或接近的国家或历史时期中找出一般的劳动力比重标准,然后用某一个具历史时期中找出一般的劳动力比重标准,然后用某一个具体国家或地区实际的劳动力比重与此标准对比,超出的部体国家或地区实际的劳动力比重与此标准对比,超出的部分就是隐性失业。分就是隐性失业。35v 二是从劳动力比重与产值比重的结合上同国际标准结构二是从劳动力比重与产值比重的结合上同国际标准结构进行对比分析,公式为:进行对比分析,公式为:v 某产业某产业(部门部门)隐性失业率隐性失业率=(某产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某产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比重力比重-人均人均CNP相当的国际标准结构相当的国际标准结构)-
37、某产业产值占某产业产值占全部产值比重全部产值比重-人均人均GNP相当的国际标准结构相当的国际标准结构)v 供求差量法供求差量法v 按照符合劳动年龄的人口与劳动参与率之乘积确定劳动按照符合劳动年龄的人口与劳动参与率之乘积确定劳动力供给量,然后根据相对于力供给量,然后根据相对于GDP增长的就业需求弹性来增长的就业需求弹性来估计劳动力需求量,两者之差就是劳动力过剩量,再从估计劳动力需求量,两者之差就是劳动力过剩量,再从中扣除显性失业人数,剩余部分就是隐性失业人数。中扣除显性失业人数,剩余部分就是隐性失业人数。v 计量模型法计量模型法v 选择劳动人数、选择劳动人数、GDP、劳动者的工资、资产规模、劳动
38、者的工资、资产规模、R&D投入、总产出、成本降低率、劳动生产率、社会投入、总产出、成本降低率、劳动生产率、社会总利润等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总利润等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36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程v 1979-1983年向农业深度发展转移阶段。家庭联产承年向农业深度发展转移阶段。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的确立;包经营制度的确立;v 1984-1988年高速转移阶段。粮食统购统销制度改革,年高速转移阶段。粮食统购统销制度改革,放松了对农民迁居的限制,进城就业;放松了对农民迁居的限制,进城就业;v 1989-1991年已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出现回流。年已转移农村剩余
39、劳动力出现回流。1988年,国家开始为期三年的国民经济治理整顿,乡年,国家开始为期三年的国民经济治理整顿,乡村企业发展速度随之放慢,在城镇建筑行业的部分农村村企业发展速度随之放慢,在城镇建筑行业的部分农村劳动力回到农村;劳动力回到农村;v 1992-1996年超常转移阶段。乡村企业、外资企业、年超常转移阶段。乡村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进入发展合资企业进入发展“黄金期黄金期”,1991年到年到1996年,年,农村非农产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例从农村非农产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例从20.7%上上升到升到28.8%;v 1996年一年一1997年调整重组阶段。年调整重组阶段。v 1998年一年
40、一2004年劳动力转移新阶段。年劳动力转移新阶段。37v 概念界定概念界定v (1)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或接近于零,从农业部是指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或接近于零,从农业部门转移出去而不会减少农业总产量的那部分农村劳动力。(传统定义)门转移出去而不会减少农业总产量的那部分农村劳动力。(传统定义)v (2)那些不离开农村的、未得到充分就业的劳动力,称为)那些不离开农村的、未得到充分就业的劳动力,称为“隐性隐性”失失业者业者;那些离开农村或必将离开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称之为那些离开农村或必将离开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称之为“农村剩余劳农村剩余劳动力动力”。v 估算方法估算方法v
41、理论界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定量计算方法很多,目前理论界估算的数值理论界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定量计算方法很多,目前理论界估算的数值从从4000多万到多万到2亿多。公认的有:亿多。公认的有:v (1)喻德坚根据许多专家学者的理论进行总结,得出:)喻德坚根据许多专家学者的理论进行总结,得出:v 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 =农村劳动力数量一农村实际就业量农村劳动力数量一农村实际就业量v 农村实际就业量农村实际就业量= =农村农业实际就业量农村农业实际就业量+ +农村非农业实际就业量农村非农业实际就业量v (2)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社区处的同志认为:)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社区处的同志认为:v 农村
42、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 =农业劳动力数量一农业劳动力需要量农业劳动力数量一农业劳动力需要量讨讨 论论返回返回38v二、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价值量核算二、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价值量核算v(一)相关概念(一)相关概念v人力资本人力资本:通过投资于人的营养和保健、教育和培训,:通过投资于人的营养和保健、教育和培训,以及择业过程中所发生的人事成本和迁徙等费用而逐以及择业过程中所发生的人事成本和迁徙等费用而逐渐形成的,是资本化的人力资源价值,且具有一些类渐形成的,是资本化的人力资源价值,且具有一些类似于无形资产的性质;似于无形资产的性质;v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包含人力资本和:包含人力资本和未经过专门教
43、育和培训未经过专门教育和培训的的初级劳动力的价值。初级劳动力的价值。v(二)测算方法(二)测算方法v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存量取决于历年积累下来的的存量取决于历年积累下来的教育教育、培训培训、营养营养和和保健保健等投资费用等投资费用扣除人力资本消耗扣除人力资本消耗( (折旧折旧) )之后之后的余额;的余额;v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的存量则通常体现为它在未来若干时期所能的存量则通常体现为它在未来若干时期所能提供的提供的累计经济收益的贴现额累计经济收益的贴现额。39v人力资源存量价值测算:最早由人力资源存量价值测算:最早由世界银行世界银行进行,方法进行,方法为为未来收入现值余额法未来收入现值余额法。(见书。
44、(见书P416-417)v(三)存在问题(三)存在问题v人力资源的人力资源的价值核算模型难以确定价值核算模型难以确定,人力资源潜存于,人力资源潜存于劳动者体内,只有通过生产活动才能体现其价值;劳动者体内,只有通过生产活动才能体现其价值;v人力资源的人力资源的价值是可变价值是可变的,它不仅受企业的组织结构、的,它不仅受企业的组织结构、生产条件、管理水平等客观条件的影响,还受到劳动生产条件、管理水平等客观条件的影响,还受到劳动者个体的能力、性格,对群体的适应性等因素影响;者个体的能力、性格,对群体的适应性等因素影响;v人力资源价值的人力资源价值的增值部分难以核算增值部分难以核算,作为无形资产,作为
45、无形资产,每个人的资产总值无法估算,而对于其对企业带来的每个人的资产总值无法估算,而对于其对企业带来的未来收益,即其增值部分更是难以核算未来收益,即其增值部分更是难以核算40人力资本存量估计方法综述人力资本存量估计方法综述v 一、一、成本基础法成本基础法v Engel较早运用成本基础法(较早运用成本基础法(Cost-based Approach)测量人)测量人力资本。力资本。思路思路:将单个人力资本看成是把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抚养成:将单个人力资本看成是把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抚养成一个年龄一个年龄25岁的成年人所需的成本。岁的成年人所需的成本。v 舒尔茨(舒尔茨(1961)以人力资本投资支出的累计值作
46、为人力资本的近似)以人力资本投资支出的累计值作为人力资本的近似估计值。估计值。v 张帆(张帆(2000)从投入角度度量人力资本存量,将每年净投资进行累)从投入角度度量人力资本存量,将每年净投资进行累计加总。他将人力资本投资分为狭义(人力资本投资计加总。他将人力资本投资分为狭义(人力资本投资教育资金、教育资金、文艺支出、卫生支出等),广义(人力资本投资文艺支出、卫生支出等),广义(人力资本投资 、, 是把儿是把儿童抚养到童抚养到15岁所花费的消费支出)岁所花费的消费支出)v 缺点缺点:v 资本的价值应该有需求决定,而不是由供给方的花费所决定;资本的价值应该有需求决定,而不是由供给方的花费所决定;
47、v 对形成人力资本的投入以及它们的价格难以确定。对形成人力资本的投入以及它们的价格难以确定。41v 二、二、替代法替代法v 思路:用人力资本某一重要的变量指标替代人力资本思路:用人力资本某一重要的变量指标替代人力资本整体指标。如成人识字率、入学率、平均受教育年限整体指标。如成人识字率、入学率、平均受教育年限等。等。v Barro&Lee(1993)用一个国家的成年人口()用一个国家的成年人口(25岁以上)的受教育水平测量了岁以上)的受教育水平测量了129个国家人力资本状个国家人力资本状况况v 沈利生和朱运法(沈利生和朱运法(1999)通过计量教育投入的方法测)通过计量教育投入的方法测定
48、,认为一个社会的人力资本等于各种教育水平的劳定,认为一个社会的人力资本等于各种教育水平的劳动力人数与获得该教育程度所需的教育投资之积的和。动力人数与获得该教育程度所需的教育投资之积的和。v 缺点缺点:人力资本形成是一复杂过程,不可能仅仅通过:人力资本形成是一复杂过程,不可能仅仅通过教育这一个途径来完成,仅用几个指标来表示太过笼教育这一个途径来完成,仅用几个指标来表示太过笼统,偏差很大。统,偏差很大。42v 三、三、实现法实现法v 李维华和曾宪林(李维华和曾宪林(2000)强调人力资本价值是通过)强调人力资本价值是通过市场能够实现的价值,不仅考虑了投入的成本,还考市场能够实现的价值,不仅考虑了投
49、入的成本,还考虑影响该存量真实价值的因素如地域、企业和行业。虑影响该存量真实价值的因素如地域、企业和行业。v 思路:将人力资本分类为体力人力资本、脑力人力资思路:将人力资本分类为体力人力资本、脑力人力资本、品性人力资本;分别对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本在不本、品性人力资本;分别对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本在不同职业中起作用的权数进行赋值,权数之和为同职业中起作用的权数进行赋值,权数之和为1。v 该方法主要是对人力资本的价值进行估计,不是针对该方法主要是对人力资本的价值进行估计,不是针对人力资本存量进行的估计。人力资本存量进行的估计。43v 四、四、收入基础法(收入基础法(Income-Based Approa
50、ch)v 该方法根本点是按该方法根本点是按最终劳动收入的多少来反推最终劳动收入的多少来反推人力资人力资本的含量。本的含量。v Jorgenson和和Fraumeni(1989)基本思想是一)基本思想是一个人的人力资本价值就等于一个人的一生劳动收入的个人的人力资本价值就等于一个人的一生劳动收入的限制。限制。v Mulligan和和Sala-i-Martin(1995)构建了劳动)构建了劳动收入基础法的方法用于测量美国的人力资本。收入基础法的方法用于测量美国的人力资本。v 缺点缺点:收入所得在所有的人群中都可能大于人力资本:收入所得在所有的人群中都可能大于人力资本的投入,因此由收入反推人力资本可能
51、会造成人力资的投入,因此由收入反推人力资本可能会造成人力资本的过量估计。本的过量估计。v 五、五、综合法综合法v Tao和和Stinson(1997)设计了结合成本和收入基)设计了结合成本和收入基础法的综合法础法的综合法44v 六、六、形成基础法形成基础法v 侯风云,范玉波,孙国梁以人力资本投入为基础,综合侯风云,范玉波,孙国梁以人力资本投入为基础,综合考察人力资本形成的各个途径。考察人力资本形成的各个途径。v 充分考虑了几种形成人力资本的途径:教育投入、文化充分考虑了几种形成人力资本的途径:教育投入、文化投入、科研投入、健康保健投入、投入、科研投入、健康保健投入、“干中学干中学”和就业迁和就
52、业迁移等。移等。v 考虑个人投入,还考虑社会投入即政府和企业投入考虑个人投入,还考虑社会投入即政府和企业投入v 考虑人力资本投入的直接成本,还考虑人力资本投资的考虑人力资本投入的直接成本,还考虑人力资本投资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v 详见相关阅读文献详见相关阅读文献845v 1.李荣时李荣时. 对当前我国流动人口的认识和思考对当前我国流动人口的认识和思考J . 人口研究人口研究.1996v 2.孙福滨,李怀祖孙福滨,李怀祖. 中国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分类界定中国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分类界定J . 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学报(社会科学版社会科学版) .2000v 3.张奎等张奎等. 关于流动
53、人口统计指标体系的探讨关于流动人口统计指标体系的探讨J . 统计与决策统计与决策.2006v 4.段成荣段成荣,孙玉晶孙玉晶. 我国流动人口统计口径的历史变动我国流动人口统计口径的历史变动J .人口研究人口研究.2006v 5.蔡昉蔡昉. 中国的二元经济与劳动力转移中国的二元经济与劳动力转移 M .北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1990v 6. 美美阿瑟阿瑟刘易斯刘易斯.二元经济论二元经济论M.北京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v 7.周德禄周德禄.基于人口指标的群体人力资本核算理论与实证基于人口指标的群体人力资本核算理论与实证J .中国人口科中国人口科
54、学学.2005v 8.侯风云,范玉波,孙国梁侯风云,范玉波,孙国梁.中国人力资本存量估计中国人力资本存量估计J .南大商学论南大商学论坛坛.2005.3v 9.戴亦一戴亦一.人力资本核算问题研究人力资本核算问题研究J .统计研究统计研究.1999v 10.舒尔茨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论人力资本投资论人力资本投资M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相关阅读文献相关阅读文献4610.3 10.3 可持续发展统计与环境经济核算可持续发展统计与环境经济核算v一、引言一、引言v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有一个引人注
55、目的亮点,就是不再保革方案,有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就是不再保留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组建环境保护部。其意留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组建环境保护部。其意义何在?义何在?47v 首先,把首先,把“局局”改成改成“部部”,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在决,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在决策体系内可施展的空间大不一样。国家环保总局只是国务策体系内可施展的空间大不一样。国家环保总局只是国务院的直属单位,而院的直属单位,而环保部则是国务院组成部门环保部则是国务院组成部门,可以更多,可以更多地参与国家的综合决策。而且,把环境问题纳入国务院的地参与国家的综合决策。而且,把环境问题纳入国务院的重大决策中,也更方便、更有力量。这意味着,环
56、保部门重大决策中,也更方便、更有力量。这意味着,环保部门将能更全面的参与到中国的最高综合决策中。在一些关系将能更全面的参与到中国的最高综合决策中。在一些关系到环境问题的决策中,特别是当一些发展经济的举措与环到环境问题的决策中,特别是当一些发展经济的举措与环境保护出现矛盾时,在国家层面的决策中,环保部门可以境保护出现矛盾时,在国家层面的决策中,环保部门可以更多地发出自己的声音。更多地发出自己的声音。 48v 其次,其次,与其他部门协调更便利与其他部门协调更便利。对于与其他部门协调这。对于与其他部门协调这一关键问题上,一关键问题上, “局局”升升“部部”也将带来帮助。也将带来帮助。v 再次,再次,
57、更有利于执法更有利于执法。提高了环保机构的权威性,有利。提高了环保机构的权威性,有利于更好地执法。此前,国家环保总局的职能,简单地说于更好地执法。此前,国家环保总局的职能,简单地说就是就是“只管节能减排和排污收费只管节能减排和排污收费”,在立法、生态建设,在立法、生态建设,尤其是大的生态建设方面作用有限。但成立了环境保护尤其是大的生态建设方面作用有限。但成立了环境保护部后,这些现象将得到改变。环保部门可以自由制定、部后,这些现象将得到改变。环保部门可以自由制定、实施环保政策。最重要的是,环境保护部的组建将从根实施环保政策。最重要的是,环境保护部的组建将从根本上理顺环境部门、农业部、林业部、水利
58、部之间的关本上理顺环境部门、农业部、林业部、水利部之间的关系,实现了资源的整合,提高了工作效率。系,实现了资源的整合,提高了工作效率。49v 太湖蓝藻太湖蓝藻 新闻链接(新闻链接(2007531)v 据据扬子晚报扬子晚报报道,报道,29日上午,不少无锡市民反映,一日上午,不少无锡市民反映,一夜之间,他们家水管里流出的水如同下水道的水一般臭。夜之间,他们家水管里流出的水如同下水道的水一般臭。记者来到震泽二村记者来到震泽二村54号号303室宗清波家,他打开厨房的水龙头盛室宗清波家,他打开厨房的水龙头盛了一碗水送到记者鼻子边,一股难闻的臭味扑面而来。宗清波告诉记了一碗水送到记者鼻子边,一股难闻的臭味
59、扑面而来。宗清波告诉记者,早晨起床后,他拿毛巾洗脸时就闻到有股臭味。宗清波随后装了者,早晨起床后,他拿毛巾洗脸时就闻到有股臭味。宗清波随后装了一盆自来水放在厨房里,不一会儿整个厨房里飘散着一阵阵臭味。自一盆自来水放在厨房里,不一会儿整个厨房里飘散着一阵阵臭味。自来水为何一夜间臭味难挡?记者从自来水公司得到的解释是:连续高来水为何一夜间臭味难挡?记者从自来水公司得到的解释是:连续高温高热,导致太湖蓝藻在短期内积聚暴发,导致水源水质恶化,最终温高热,导致太湖蓝藻在短期内积聚暴发,导致水源水质恶化,最终城区出现了大范围的自来水发臭现象。城区出现了大范围的自来水发臭现象。昨日记者从无锡市水利局获悉,该
60、局已制定加大昨日记者从无锡市水利局获悉,该局已制定加大“引江济太引江济太”力力度、加强境内城区入湖河道管理、启动梅梁湖泵站调水等紧急措施,度、加强境内城区入湖河道管理、启动梅梁湖泵站调水等紧急措施,全力以赴化解当前太湖水源地供水矛盾。据了解,目前继续在实施的全力以赴化解当前太湖水源地供水矛盾。据了解,目前继续在实施的引长江水入太湖,有效地补充了太湖水量,缓解了太湖水质的进一步引长江水入太湖,有效地补充了太湖水量,缓解了太湖水质的进一步恶化。恶化。记者从无锡家乐福、大润发等大型超市了解到,纯净水因此销量记者从无锡家乐福、大润发等大型超市了解到,纯净水因此销量猛增,到猛增,到29日晚上已被抢购一空。无锡家乐福超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航拍合同协议
- 造林合同协议范文
- 物业委托协议和物业合同
- 混凝土合同居间协议
- 美国电车转让合同协议
- 教学协议合同怎么写
- 测绘合同范本
- 厂区道路维修合同
- 全日制劳动合同书
- 农艺师夹击复习攻略 体系试题及答案
- 智能悬架系统集成开发关键技术与实践-2024-12-技术资料
- 全国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无人机驾驶(植保)项目)选拔赛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4年度微生物菌剂产品试用与反馈协议3篇
- 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
- 危险化学品理化性质培训
- 新科瑞C500系列变频器使用说明书
- 危险化学品目录(2024版)
- 骨科术后下肢肿胀护理
- 快件处理员(高级)职业技能鉴定考试题库(含答案)
- 福建省厦门市双十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英语试题
- 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电子教案 专题八 学习情境一 青海省课时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