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试题及答案之反应物和生成物教案_第1页
初三化学试题及答案之反应物和生成物教案_第2页
初三化学试题及答案之反应物和生成物教案_第3页
初三化学试题及答案之反应物和生成物教案_第4页
初三化学试题及答案之反应物和生成物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初三化学试题及答案之反应物和生成物教案反应物和生成物这是化学方程式计算中最基础的题型,要深刻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理解反应物质和生成物质在微观上和质量上的关系。例如将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点燃后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中,它们的关系:2CO+O22CO2微粒比:212质量比:2×283288(7411)*体积比:212(同温、同压)质量守恒:56+32=88可以看出,化学方程式能表达出多种量的关系,这些关系都是解答有关化学方程中的已知和未知的隐含的已知条件,这些条件都可以应用于计算时的“桥梁”,是整个计算题的基础和依据。希望通过上面对反应物和生成物题目知识的练习学习,同学们对此知识都能很好的

2、掌握,同学们要加油哦。中学化学单质与氧气反应的方程式大全(1)单质与氧气的反应:(化合反应)1. 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O2 点燃 2MgO2. 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 点燃 Fe3O43. 铜在空气中受热:2Cu + O2 加热 2CuO4. 铝在空气中燃烧:4Al + 3O2 点燃 2Al2O35. 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2 + O2 初二 点燃 2H2O6.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研究空气组成的实验):4P + 5O2 点燃 2P2O57. 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S + O2 点燃 SO28. 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O2 点燃 CO29. 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 +

3、 O2 点燃 2CO上面为大家整合的是初中化学方程式大全之单质与氧气的反应,相信同学们已经熟记于心了吧,接下来还有更多更全的化学公式等着大家来记忆哦,想要了解最新的初中化学讯息就来关注吧。“混杂”型试题归类例析有关“混杂”型,在近年各类中频频出现,通常分二大类:一是有关杂质含量的计算,二是有关杂质的确定。这些特别是后一大类(本文讨论的重点)具有较大灵活性与难度,常令同学们感难以下手,但只要认真审题、仔细分析、抓住本质、运用规律,便能快速准确求解。现归类介绍、分析如下。一、有关杂质含的计算此类题一般是利用物质纯度公式(纯度=纯物质的质量/含杂质混合物的质量)与守恒法解题。例1 某种不纯金属M(含

4、不有与酸反应的杂质),取该样品4 g投入20 g 20%的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测得该金属与酸反应生成的氯化物中含氯5.9%,求金属样品中杂质的质量分数?解:设该金属样品中杂质的质量分数为x,则:4(1-x)=20×0.2×35.5/36.5×(1-0.559)/0.599解得x=23.3%。答:略。二、有关杂质的确定此类试题一般是利用“平均值假设法”求解,根据题目所给的测定数据(此数据实际上是含杂质的混合物进行某些过程时测出的平均值)与假设为纯净物时所得的数据进行对比,判断杂质的成分。1、不纯金属类例2 含杂质的镁条样品1.8 g,与足量的盐酸反应完全后,得到氢气

5、0.42 g,则镁条中可能含有下列金属中 ( )(A)锌 (B)铁 (C)铝 (D)铜解析:假设4.8 g样品全部都是纯镁,则可产生氢气0.4 g0.42 g(平均值),要满足题目要求,则说明镁条中含有的杂质不但能与酸反应放出H2,而且比同质量的镁放出的H2多,根据金属在化合物中化合价与相对原子质量之比知,等质量金属产生的H2由多到少的顺序是AlMgFeZn,故选(C)。3、不纯氧化物类例3 两种固体氧化物的混合11.2 g,与14.6%与盐酸100 g完全反应,则该混合物可能是( )(A)MgO与ZnO (B)CaO与CuO (C)MgO与CuO (D)CaO与MgO解析:设由某种氧化物单独

6、与14.6%盐酸反应,则需MgO 8 g,ZnO 16.2 g,CaO 11.2 g,CuO 16 g,而混合物中只有当一方质量在11.2以上,另一方在11.2以下,才能符合题目要求,故选A、C。4、不纯盐类例4 含有杂质的固体氯化铜样品27 g,加入足量硝酸银溶液时,可得沉淀54 g,则固体中含有的杂质可能是( )。(A)CaCl2 (B)NaCl (C)MgCl2 (D)KCl解析:假设样品是纯CuCl2,则可得沉淀57.4 g54 g(平均值),说明等质量的杂质与硝酸银作用时产生的沉淀质量必小于57.4 g。(或提供1个氯离子的式量大于67.5)故选D。初中化学与硫酸有关反应方程式的汇总

7、跟硫酸有关的化学方程式:2NaOH(或KOH)+H2SO4=Na2SO4+2H2O 现象:不明显Fe2O3+3H2SO4=Fe2(SO4)3+3H2O 现象:红色固体溶解,生成黄色溶液CuO+H2SO4=CuSO4+H2O 现象:黑色固体溶解,生成蓝色溶液Cu(OH)2+H2SO4=CuSO4+2H2O 现象:蓝色沉淀溶解,生成蓝色溶液H2SO4+BaCl2=BaSO4+2HCl 现象:生成不溶于强酸的白色沉淀,用于检验硫酸根离子CaCO3+H2SO4=CaSO4+H2O+CO2Na2CO3+H2SO4=Na2SO4+H2O+CO22NaHCO3+H2SO4=Na2SO4+2H2O+2CO2现

8、象:这三个反应现象同与盐酸反应现象一致通过学习,可以看到上面是对跟硫酸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汇总以及对此方程式反应现象的介绍,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 中考。初三化学教案:分子教学目标目标:1.认识的真实存在及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2.了解的概念和基本性质;3.学会用的观点来区别变化和变化;4.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会判断典型的纯净物和混合物。目标:培养学生查阅、观察及抽象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分成""和"混合物和纯净物"两部分。前一部分着重于描述物质由等粒子所构成,讨论的基本性质。教材一开始从人

9、们所熟悉的一些日常现象入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会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通过对这些日常生活现象的思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建立起物质是由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粒子构成的结论(是构过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通过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缩小,及晶体碘的升华与凝华等实验现象,使学生在建立起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的结论基础上进一步得出是运动的及之间有间隔的推论(即的性质)。之后,教材以水变成水蒸气,蔗糖溶于水及硫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几个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运用初步介绍的知识对物质发生变化时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

10、行了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教材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确信存在的客观性,展示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照片,同时用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去的大小和运动状态。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上都建立起对的认识。教材的第二部分首先以空气的组成及硫粉和铁粉混合实验为基础从宏观上对混合物和纯净物两个概念做了区分。然后从微观上-用初步掌握的有关知识进一步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使学生能初步建立纯与不纯的相对概念。教学建议本节重点研究的是有关知识。看不见也摸不着,对于它的存在学生很难相信,接受起来远不如第一章知识来的快。教材第一章重点研究的是氧气的制法及性质。对于氧气学生比较熟悉,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建立起人吸进的

11、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的概念。氧气尽管也看不见,摸不着 ,但学生能凭生活经验确信氧气真实存在着。鉴于此,建议在教学过程 中也从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入手,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为什么能闻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为什么能干;糖块放在水里,为什么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将宏观现象做为纽带,诱发学生进行想象- 人能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是因为花或酒中有香气的(或粒子)扩散到空气中,接触到人的嗅觉细胞而使人嗅到了香气。湿衣服能晾干,是由于水的扩散到空气中去了。糖块放在水中溶解,而水有了甜味,是由于糖的扩散到水的中间去了。以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感知的真实存在。将宏观现象与微观结构建立起了联

12、系。教学过程 中将学生实验(氨扩散实验、品红扩散实验并补充酒精与水混合实验)融入在教学中,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的真实存在,同时也便于学生学习性质时,树立起是运动的,不同物质大小不同和间都有间隔距离的想象。为了使学生更加确信的真实存在,除向学生展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照片外,还可让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其它的照片。对于概念的建立,是本节知识的一个重点。首先可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第一章中涉及的几个物质变化(如:水变成水蒸气,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观过程,然后让学生用初步掌握的知识以小组的形式从物质发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时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实质性的

13、分析,从而给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本节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是使学生树立既有可分性又有不可分性的辨证观点?quot;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从保持原物质化学性质来说是不可分的整体粒子,因为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也不能保持原来物质的化学性质。同种物质的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性质不同。可以再分是说它在化学反应过程中起了变化,变成别种物质的粒子了。通过对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辨证地思考问题。概念中还强调了"化学性质"是因为通常讨论的物理性质是一种宏观现象,是该物质大量聚集在一起表现出来的,而不是每一个单个所能表现的,如:颜色、状态 、熔点、沸点、密度等。

14、本节知识不仅应让学生了解的概念 初中数学,也应让学生弄清概念的内在含义。在学生对概念有了了解之后,师生应对的基本性质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除能指出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外,还应认识到非常微小,都在不停地运动,间有间隔距离。在教学过程 中如能自制或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微观粒子运动的动画,一方面可以诱发学生进行想象不同状态的物质其中无数粒子在不停运动的图景,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可把抽象知识变为具体,增强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物理生已学习了运动论的有关知识(是运动的,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可向学生指明有关热运动和物态变化是物理学要深入一步讨论的问题。学生如果对运动状态、间力和物质三态相

15、互转化的本质有所认识,将对以后学习溶解、结晶溶液导电等大有好处。对于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有关知识,建议教学中还是从实验入手,让学生由感性认识去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并进一步从微观角度去分析。最后,还应使学生认识物质纯与不纯的相对性,培养学生辨证的思考问题的。教学设计示例教学重点:概念的建立及对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从宏观和微观上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教学难点 :对概念的理解;领悟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别。通过实验、图片展示及假象粒子的存在,指导学生抽象思维的方法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中考化学分解反应解题指导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称为分解反应。从反应形式上判断,分解反应的特点是“一变多”。它与化合反应的区别和联系如下表:【例题4】下列变化中不属于分解反应的是()A.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B.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C.加热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D 初中政治.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解析】工业制氧气的原理是根据液氮的沸点比液氧的沸点低来分离液态空气,其过程是把液态空气升温到液氮的沸点,使液氮先蒸发,剩余的主要就是液氧。这一过程中发生的是变化。其他几个选项中的反应物只有一种,生成了两种或三种物质,因此属于分解反应。其中D选项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在这一反应中反应物只有氯酸钾一种。【答案】A初三化学选择题提高训练及答案六选择题提高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