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_第1页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_第2页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_第3页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_第4页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燕居即事韦应物萧条竹林院,风雨丛兰折。幽鸟林上啼,青苔人迹绝。燕居日已永,夏木纷成结。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 阅。【注释】 本诗作于唐德宗贞元元年(785 年 )夏时诗人罢任滁州刺史,闲居于滁州西涧。燕居:闲居。 北窗 :语出陶潜与子俨等疏: “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紧扣”燕居 ”展开描写,竹、兰既是两种客观景物,也寄寓诗人的主观感情。B. 颔联上句以动写静,下句直接描写静景,突出了居处环境的清幽宁静,无人来访。C. 颈联感

2、慨时光易逝,闲居之长,不知不觉中太阳已经下山,夏木仿佛也为之郁结。D. 全诗以写景为主,然在写景中巧妙完成了情感的转换,正可谓“妙在淡然不著痕迹”。(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 1 ) C( 2)橱架上堆满了书籍,诗人常来坐在北窗边翻看。诗人通过描写闲居的日常生活,并化用陶潜的典故,表达了虽罢官闲居而读书自娱、恬然自适的旷达乐观之情。【解析】【分析】(1) C 项, “太阳已经下山,夏木仿佛也为之郁结”赏析不正确。颈联意为闲居的日子已经很久,不知不觉已是夏天,树木已经结果。故选C。(2)“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阅。”燕居之地人迹罕至,但是诗人并没有感到寂寞、沮

3、丧。桌上、楼阁上堆满了书籍,没有世务的烦扰,他正可以时时来到书斋,享受阅读的乐趣。表达了虽罢官闲居而读书自娱、恬然自适的旷达乐观之情。故答案为:C; 橱架上堆满了书籍,诗人常来坐在北窗边翻看。诗人通过描写闲居的日常生活,并化用陶潜的典故,表达了虽罢官闲居而读书自娱、恬然自适的旷达乐观之情。【点评】(1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句子

4、含义、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2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感愤王令 二十男儿面似冰,出门嘘气玉蜕横未甘身世成虚老,待见天心却太平。去 诗浑 夸俗句,醉余歌有过人声。燕然未勒胡雏在,不信吾无万古名。【注释】 王令:短暂的一生是在贫困交加中度过的。他在世期间,北宋常受到辽、西夏等少数民政权的进扰。蜕:古同 霓”虹的一种。玉蜕,指白虹,去卜此处指 返回”。去:作“来 ”讲。 浑 :简直。(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以奇肆的笔触勾勒了形容枯槁、面色似冰、俊伟慷慨的自我形象,显

5、示出一种浩乎沛然的堂堂正气B. 颔联作者感叹自己虽然不甘身世贫贱,但奈何老去,只好消极地等待明主出现,返回到太平盛世去。C. 诗人曾经谦虚地说“狂搜得无奇, 猛吐复自吮”。颈联 “狂 ”字和此处的“狂 ”字都是诗人兴酣落笔情状的自我写照。D. 颈联 “过人声 ”不应理解为比常人美妙的声音,而是说诗人有过人才学、过人抱负、过人见识。( 2)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样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答案】( 1 ) B( 2)直抒胸臆。诗人感愤言志,抒发了内心的巨大抱负和强烈的报国愿望,酣畅痛快。 首联 ,作者说自己虽然形容枯槁,面色似冰,但胸中蓄积了一腔敢于抗争的愤激之气: 颔联 ,抒写自己不甘虚度此生

6、,自强不息的壮怀; 颈联 ,从自身的才学着笔,感叹自己无人赏识; 尾联的“不信吾无万古名”更是直接表达了自已建功立业的心愿。【解析】【分析】(1) B 项 , “身世贫贱,但奈何老去,只好消极地等待明主出现”错误,依据“未甘身世成虚老,待见天心却太平”, 由 “未甘 ”和 “待见 ”可知 ,应是抒发了诗人不甘心虚度此生,要自强不息的壮怀,由此可知,这不是消极等待,而是“正己以待天下”, 先修身 ,以待明时,大干一场。故选B。( 2)从诗歌标题来看, “感愤 ”指有所感触而愤慨,这是直接抒发情感,即直抒胸臆;然后看诗歌内容,首联 匕十男儿面似冰,出门嘘气玉蜕横”这是说诗人作为二十岁年纪的年轻人本

7、应该血气方刚,一腔热血,有着横扫一切的勇气和精力,但是此时却是形容枯槁,面色如冰,毫无生气,表现出内心的愤激之气;颔联 “未甘身世成虚老”表明了作者不甘心自己一事无成而老于户牖之下 , 也绝不能虚度此生,而是要自强不息, “未甘 ”二字表现出诗人在困窘处境中的强烈心态, “待 ”表明作者有着宏大的志向;颈联中“狂去诗浑夸俗句”中 “狂 ”字是诗人洒脱不羁的写照,表明诗人有着超常的才情,醉余歌有过人声”中 过人声”表明慷慨的忧国忧民的激愤之情;尾联“不信吾无万古名”直接表达了诗人杀敌立功的英雄之气。由此可见,这首诗歌主要使用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故答案为:B;直抒胸臆。诗人感愤言志,抒发了内心的巨

8、大抱负和强烈的报国愿望,酣畅痛快。首联,作者说自己虽然形容枯槁,面色似冰,但胸中蓄积了一腔敢于抗争的愤激之气: 颔联 ,抒写自己不甘虚度此生,自强不息的壮怀; 颈联 ,从自身的才学着笔,感叹自己无人赏识; 尾联的“不信吾无万古名”更是直接表达了自已建功立业的心愿。【点评】(1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

9、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寒食还陆浑别业宋之问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 。【注释】 陆浑别业,位于洛阳西南的陆浑县伊水之滨,是宋之问的别墅,公务之暇,他常前往消闲度假。 典出帝王世纪,帝尧之世,天下太平,百姓无事。有八九十老人,击壤(古代一种木制的玩具)而歌。(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比作雪,形象地写出洛阳满城飞花、缤纷如雪的主总美景

10、。B.诗歌第二句与首句形成对比,说明山中景色与洛阳城的不同,花朵才刚刚绽放,可尽情欣赏。C颔联紧扣标题中的还”字,诗人早上告别洛阳城中的美景,晚上就看到了陆浑别业的美景。D.诗人在寒食节回到陆浑别业,山中不但春景迷人,而且春酒醉人,让诗人不禁生出归隐之情。( 2)尾联中的“野老 ”,有人认为是诗人自己,有人认为是山野中的寻常老人,你怎么看?请阐述理由。【答案】( 1 ) D( 2)【示例1 】指诗人自己。 尾联中的“酣歌 ”一词,是承接颈联中的“酒 ”而来,两联一以贯之,都是写诗人自己在山中的生活及感受; 诗人摆脱了公务的烦扰,在山中化身乡野老人,怡然自得,表达了对山中生活的喜爱,对太平盛世的

11、歌颂。【示例2】指山野中的寻常老人。 诗人在洛阳为官,此诗旨在歌咏太平盛世,山中之人犹如生活在尧舜时期,将“野老 ”理解为寻常百姓,更符合诗歌主题; 由颈联写诗人自己在山中的生活,到尾联写山野中寻常人的生活,诗人视野有所拓宽,诗歌内容更加丰富。【解析】【分析】(1 ) D 选项 “让诗人不禁生出归隐之情。”错误,由诗歌注释“公务之暇,他常前往消闲度假。”可知,诗人是公务闲暇来山中享受休闲时光。但没有信息体现“归隐之情”。故选D。( 2) “野老 ”指当地居民,也可兼包诗人自己。谓处此山中人无异于尧舜太平盛世的百姓,当酣歌一曲,终老此地。这个结尾,不无歌咏升平的意味。但话说得很艺术,很富诗情,并

12、不是硬贴上去的颂圣尾巴,与全诗的内容风格也比较统一。武后统治时期,统治集团内部尽管矛盾斗争不断,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诗人所歌咏的“太平 ”,并非纯粹的粉饰之词。故答案为:D;【示例1】指诗人自己。 尾联中的 酣歌”一词,是承接颈联中的酒”而来,两联一以贯之,都是写诗人自己在山中的生活及感受; 诗人摆脱了公务的烦扰,在山中化身乡野老人,怡然自得,表达了对山中生活的喜爱,对太平盛世的歌颂。【示例2】指山野中的寻常老人。 诗人在洛阳为官,此诗旨在歌咏太平盛世,山中之人犹如生活在尧舜时期,将“野老 ”理解为寻常百姓,更符合诗歌主题; 由颈联写诗人自己在山中的生活,到尾联写山野中寻常人的生活,诗人视野

13、有所拓宽,诗歌内容更加丰富。【点评】(1)此题综合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把握诗歌塑造的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把握人物形象的答题思路。一般包括: 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分析描写手法,抓住人物特征。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抓住诗歌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等直接描写,也要抓住间接描写,即侧面衬托; 体察诗人写作意图,注意联想和想象。本题中,将“野老 ”理解为诗人自己或者山野中的寻常老人皆可,但要能自圆其说,若理解为诗人自己,可主要从诗歌整体

14、的连贯性来阐述;若理解为山野中的寻常老人,则可从诗歌主旨、诗歌内容方面来阐述。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山居即事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室内寂寞,故出门掩扉,环视山居外景以解闷,正切诗题" 即事 ",吟咏眼前景物。B. 颔联运用了对比手法。松茂鹤多,访者稀少,两相对照更显山居环境的幽静。C. 夕照满山,鸟鹊还巢,炊烟袅袅,人们采菱而归,无不流露出作者闲适喜悦之情。D. 诗中用 “处处采菱归”来表达归隐之意,这与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手法相同,都是

15、双关。( 2)颈联体物精细,状写传神,“诗中有画”,请作简要赏析。【答案】( 1 ) C( 2)颈联描绘了一幅金秋美景图:柔嫩的竹节添上了一层新粉,衰老的荷花落下了片片花瓣。这幅图画描写细致入微,渲染了山居环境清新雅致的氛围,内蕴生命的活力,表现出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喜爱和高洁的隐逸情怀。【解析】【分析】(1 ) C 项, “无不流露出作者闲适喜悦之情”情感解读错误,“夕阳满山透露了诗人的落寞之情。故选C。( 2)颈联中“绿竹 ”对 “红莲 ”、 “新粉 ”对 “故衣 ”, “故衣 ”指莲花败叶。“新粉 ”指竹子刚生长出来,竹节周围带有的白色的茸粉。这一联的描写像一副图画,画面描写的是柔嫩的竹节添

16、上了一层新粉,衰老的荷花落下了片片花瓣。好一幅金秋美景图。渲染了山居环境清新雅致的氛围,内蕴生命的活力,光影流转里体现出摩诘高洁的隐逸情怀和对隐逸生活的喜爱。王维天性擅画,精通画理,且移植画艺以丰富和提高诗歌的表现力。此句即为力证。故答案为:C;颈联描绘了一幅金秋美景图:柔嫩的竹节添上了一层新粉,衰老的荷花落下了片片花瓣。这幅图画描写细致入微,渲染了山居环境清新雅致的氛围,内蕴生命的活力,表现出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喜爱和高洁的隐逸情怀。【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

17、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5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甲)送僧往湖南刘商闲出东林日影斜,稻苗深浅映袭裟。船到南湖风浪静,可怜秋水照莲花。(乙)送潘上人刘商木落山前霜露多,手持寒锡远头陀(注)。眼看庭树梅花发,不见诗人独咏歌。【注释】头陀:行脚乞食的和尚。(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甲诗 “

18、闲 ”字写出僧人出东林乃随性而为,犹如白云无心出岫。B. 甲诗运用光影、色彩对比,写出僧人与自然妙合无痕,富有禅意。C.甲诗末句僧、秋水、莲花融为一体,烘托了一种凄清的氛围。D. 乙诗中的落叶、寒山与老僧构成一幅淡远萧疏的画面,诗中有画。( 2)这两首诗皆为送别诗,请简要分析二者情感的不同。【答案】( 1 ) C( 2)不同:甲诗 欣赏。写出诗人对僧友澄明洁净的内心世界和出尘风致的欣赏之情。乙诗 遗憾。表达了诗人对潜上人远行后不能同在梅树下吟咏诗歌的遗憾之情。【解析】【分析】(1) C 项, “甲诗末句僧、秋水、莲花融为一体,烘托了一种凄清的氛围 ”表述错误,应为澄明纯净的氛围,没有凄清之意。

19、故选C。( 2)本题中,甲诗后两句“船到南湖风浪静,可怜秋水照莲花”写船行南湖,诗人内心与南湖风浪一般俱静,诗人以“秋水 ”喻心境的澄明通透,“莲花 ”喻人心洁净无垢,表达了诗人对僧友澄明洁净的内心世界和出尘风致的欣赏之情。乙诗后两句“眼看庭树梅花发,不见诗人独咏歌”写眼看着庭院中的梅花就要绽放了,只有诗人独自歌咏,表达了诗人对潘上人远行后不能同在梅树下吟咏诗歌的遗憾之情。故答案为:C;不同:甲诗 一一欣赏。写出诗人对僧友澄明洁净的内心世界和出尘风致的欣赏之情。乙 诗 遗憾。表达了诗人对潜上人远行后不能同在梅树下吟咏诗歌的遗憾之情。【点评】(1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

20、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6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午枕 王安石百年春梦去悠悠,不复吹箫 向此留。野草自花还自落,鸣鸠相乳亦相酬。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欹斜见画楼。欲把一杯无伴侣,眼看兴废使人愁。【注】 本诗写于宋神宗去世后,当时新法已被全部废除。

21、吹箫:列仙传记载,萧史善吹箫,作凤鸣。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作凤楼,教弄玉吹箫,感凤来集,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夫妇同仙去。( 1 )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首句叙事点题,诗人午后就枕而眠,醒来梦境已悠然远去,“百年 ”二字写出梦中所历时间之长。B. 第二句化用萧史、弄玉之典,感慨自己没有神仙道术可以长留梦境之中,表达了对梦境的留恋。C.颔联写了野草的花开花落,鸣鸠的相乳相酬,句句是景语,句句亦是理语,景理结合,颇具深意。D. “朱户欹斜见画楼”一句,描写朱户画楼兴废迭代的情状,对比之中抨击了豪门贵族的奢侈生活。(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

22、案】( 1 ) D( 2 ) 新法被废的痛苦与惋惜之情。首句既是写实,又寄寓了政治上的感慨。新法被废,如梦消散,诗人内心无比痛苦、惋惜。尾句则直抒愁情。 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感悟。中间两联通过对野草、鸣鸠、旧蹊、新径、朱门、画楼的描写,阐释自然有新陈代谢、人事有兴废更迭之理。 知音难觅的孤寂与苦闷。“欲把一杯无伴侣”,写出了诗人想偕侣畅饮共叙却无人陪伴的孤苦。【解析】【分析】(1) D 项, “抨击了豪门贵族的奢侈生活”错误,这句暗示世间人事的不断变化和富贵荣利的不足慕。故选D。( 2)此题可根据“百年春梦去悠悠”“ 眼看兴废使人愁”,结合注释内容“当时新法已被全部废除 ”分析,变法惨遭

23、废除,内心无比痛苦、惋惜,新法废,旧法兴,令人愁闷。分析颔联时,要通过分析诗人对“野草 ”“ 鸣鸠 ”的描写,来体会诗人的感悟。颈联则要抓住“旧 ”“ 新 ”的变化来分析旧事物必然会被新事物代替的哲理性。“无伴侣 ”,知音难觅的孤寂与苦闷。故答案为:D; 新法被废的痛苦与惋惜之情。首句既是写实,又寄寓了政治上的感慨。新法被废,如梦消散,诗人内心无比痛苦、惋惜。尾句则直抒愁情。 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感悟。中间两联通过对野草、鸣鸠、旧蹊、新径、朱门、画楼的描写,阐释自然有新陈代谢、人事有兴废更迭之理。 知音难觅的孤寂与苦闷。“欲把一杯无伴侣”,写出了诗人想偕侣畅饮共叙却无人陪伴的孤苦。【点评

24、】(1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7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羸骏白居易一骅骝失其主,赢饿无人牧向风嘶一声,莽苍黄河曲。蹋冰水畔立,卧雪冢间宿。岁暮田野空,寒草不满腹。岂无市骏者?尽是凡人目。相马失于瘦,遂遗千

25、里足。村中何扰扰?有吏征刍粟。输彼军厩中,化作驽骀 肉。【注释】 驽骀:指劣马。( 1 ) 本诗以骏马被弃之后的不幸遭遇,暗含着对的同情和对的呼吁。2)本诗在叙述上颇有特色,试赏析。【答案】( 1 )英雄没落;明主要赏识英才( 2) 采用赋的手法,直叙骏马被弃之后的种种遭遇。 层层推进,先写骏马被弃,再写无人赏识,最后写骏马被吃掉,增强悲剧性。 叙述中含有深情,增强感染力。如“向风嘶一声,莽苍黄河曲”体现出悲壮与苍凉;“岂无市骏者?尽是凡人目”体现出对不识骏马者的不屑与内心的辛酸。【解析】【分析】(1)本诗先言“骅骝失其主”,后言骏马的种种不幸遭遇,暗含着对英雄被埋没的同情和对明主要善于发现英

26、才、赏识英才的呼吁。( 2)首先,本诗前八句写骏马的种种遭遇,表现它被遗弃之后的彷徨与失落,在传统文学理论中,其实是运用了“赋 ”的手法。赋,就是铺陈其事。简而言之,就是描述事情。其次,在描写了骏马被弃之后,写骏马因瘦弱更加不被凡人赏识,甚至难逃被杀掉吃肉的命运,悲剧性逐层加重。最后,作者虽然通篇叙述,但是叙述中是含有深切的情感的。如“向风嘶一声,莽苍黄河曲。蹋冰水畔立,卧雪冢间宿”,表面上客观呈现骏马的遭遇,实际上在冰雪、黄河、大风的衬托中,骏马的一切遭遇都具有一种苍凉悲怆的意味,寄寓了作者的同情。又比如“输彼军厩中,化作驽骀肉”,客观呈现骏马的悲剧结局。开篇以“骅骝 ”的身份出场,最后以“

27、化作驽骀肉”结束,如此命运的变化,不知不觉透露出作者的同情,甚至是愤恨。故答案为:英雄没落明主要赏识英才 采用赋的手法,直叙骏马被弃之后的种种遭遇。 层层推进,先写骏马被弃,再写无人赏识,最后写骏马被吃掉,增强悲剧性。 叙述中含有深情,增强感染力。如“向风嘶一声,莽苍黄河曲”体现出悲壮与苍凉;“岂无市骏者?尽是凡人目”体现出对不识骏马者的不屑与内心的辛酸。【点评】(1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2)本题考查文学作品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的能力。

28、指出诗人在诗句中运用该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情感,或者有什么表达效果。8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太白岭王安石太白#1蟆东南驰,众岭环合青纷披。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生民何由得处所,与兹鱼鸟相谐熙。【注】( l 6 ng s o)ng山势高峻的样子。(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了太白岭山势的高耸绵延和山色的青翠纷披。B. 颔联借厚薄变幻的烟云和疏密相间的树石,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C. 诗人认为太白岭这样景色宜人的地方,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处所。D. 本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体现了诗人开阔

29、的胸襟和关注百姓的情怀。( 2)本是颈联的景物描写别具特色,请赏析其精妙之处。【答案】( 1 ) B( 2) 动静结合。“鸟语乐 ”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 视听结合。“鸟语乐 ”诉诸听觉,“溪水不动”“ 鱼行迟 ”诉诸视觉,描绘太白岭动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 衬托。用“鸟语乐 ”的欢闹反衬太白岭的宁静,用 “溪水不动”“ 鱼行迟 ”衬托太白岭的清幽,表达诗人的欣悦之情。 拟人。 “鸟语乐 ”和 “鱼行迟 ”,把人的心情与行为赋予鸟和鱼,具体可感,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解析】【分析】(1) B 项 “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错,诗句“烟云

30、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的意思是烟云不管厚还是薄都很可爱,树与石的疏与密自是很合宜,表达的是一种物我相谐,诗人心情平静舒适的情感。故选B 项。( 2)颈联 “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的意思为:明媚的春天已到来,鸟儿欢快地说着话,溪水也不愿流动,鱼儿也贪恋这美好行动变迟缓了。从景物描写的表达技巧方面可从以下几方面作答: 动静结合。“鸟语乐 ”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 视听结合。“鸟语乐 ”诉诸听觉,“溪水不动”“ 鱼行迟 ”诉诸视觉,描绘太白岭动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 衬托。用“鸟语乐 ”的欢闹反衬太白岭的宁静,用“溪水不动”“

31、鱼行迟 ”衬托太白岭的清幽,表达诗人的欣悦之情。 拟人。 “鸟语乐 ”和 “鱼行迟 ”,把人的心情与行为赋予鸟和鱼,具体可感,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故答案为:B; 动静结合。“鸟语乐 ”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 视听结合。“鸟语乐 ”诉诸听觉,“溪水不动”“ 鱼行迟 ”诉诸视觉,描绘太白岭动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 衬托。用“鸟语乐 ”的欢闹反衬太白岭的宁静,用“溪水不动”“ 鱼行迟 ”衬托太白岭的清幽,表达诗人的欣悦之情。 拟人。 “鸟语乐 ”和 “鱼行迟 ”,把人的心情与行为赋予鸟和鱼,具体可感,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诗

32、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该题型做题前要整体感知读懂诗歌,根据诗歌的注解,所选意象以及诗歌的情感语句即可把握诗歌主旨情感。在整体感知基础上,把选项带入诗歌语境即可判断。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此题考查文本中景物描写的特点。景物描写从手法角度,可能是动静结合,远近结合,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视觉听觉嗅觉相结合,色彩对比鲜明,

33、点面结合等。答题时按照如下格式:先点明运用了什么手法,体现在何处,然后再解释写出了什么内容,最后点明表达了什么情感。满江红和卢国华辛弃疾汉节东南,看驷马光华周道。须信是七闽还有,福星来到。庭草自生心意足,榕阴不动秋光好。问不知何处着君侯,蓬莱岛。还自笑,人今老;空有恨,萦怀抱。记江湖十载,厌持旌纛。濩落我材无所用,易除殆类无根潦。但欲搜好语谢新词,羞琼报。【注释】卢国华:丽水县志:“卢彦德,字国华。”时任福建提刑使。福建通志职官志: “卢彦德,丽水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绍熙间任。”汉代置绣衣使者,均衣绣持节,捕逐盗贼。宋代提刑使即为其官。( 1 ) 作者运用哪些手法塑造卢国华的形象?请作简要分

34、析( 2)本词表现了作者的哪些情感?【答案】( 1 ) 白描:描写卢国华出行时的隆重场面; 比喻:将卢国华比喻成能为人民带来福泽的福星; 用典:写卢国华的住处如同传说中的蓬莱仙岛。( 2) 对卢国华仕途显达的歆羡之情; 对卢国华能够兴邦立国的殷切期待; 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对仕途的厌倦。【解析】【分析】(1)开篇两句“汉节东南,看驷马光华周道”, “汉节东南”是指东南方来的汉家使节,指卢国华,“驷马 ”指四匹马拉的车子,这是描写卢国华出行时候的隆重场面,借助场面来烘托人物形象;接着“须信是七闽还有,福星来到”, “七闽 ”,福建简称闽,因古时闽有七族(部落),故称七闽,这是把来到闽

35、的卢国华比作“福星 ”,说明能给人们带来福泽;“问不知何处着君侯,蓬莱岛”,这是说卢国华的落脚之处,“蓬莱岛 ”本是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这是以用典的方式来说明卢国华居住之地。考生可以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 2)从词题来看,这是一首和词,和的对象是卢国华,再根据注释“时任福建提刑使”这一身份介绍以及词上阕开篇对卢国华出行隆重场面的介绍来看,卢国华的仕途应该是显赫的,对此,词人流露出的是歆羡之情;从把卢国华比作闽地的福星来看,词人希望卢国华能够给闽的百姓带来福泽,这里流露出的是期待之情;从下阕“还自笑,人今老;空有恨,萦怀抱 ”这四句可以看出,词人由卢国华想到自己的仕途不顺,“空有恨 ”流露出

36、怀才不遇的悲愤; “记江湖十载,厌持旌纛”,一个 “厌 ”字流露出对仕途的厌倦。考生可以围绕这几个方面分析概括。故答案为: 白描:描写卢国华出行时的隆重场面;比喻:将卢国华比喻成能为人民带来福泽的福星; 用典:写卢国华的住处如同传说中的蓬莱仙岛。 对卢国华仕途显达的歆羡之情; 对卢国华能够兴邦立国的殷切期待; 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对仕途的厌倦。【点评】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

37、,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 “知人论世”。10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建康层楼(元)王冕层楼危构出层霄,把酒登临客恨饶。草色不羞吴地短,雁声空落楚天遥。江山如画思豪杰,风月无私慰寂寥。六代繁华在何处?败红残绿野萧萧。( 1 ) 诗歌第一联以“ ”字写出了层楼之高,以 “ ”字写出抒情主人公愁绪之多。( 2)结合全诗,赏析尾联的艺术特色。【答案】( 1 )危;饶( 3) 运用设问手法,以景作答,表达作者对繁华不再的感慨。 借代,以“败红 ”“ 残绿 ”写出花叶残败的萧条之景。 今昔对比,把“六代繁华”与如今的萧瑟之景作对比。以景结情,以“败红 ”

38、“ 残绿 ”“ 野萧萧 ”等景物渲染了萧瑟冷寂的氛围,使怀古伤今之情更加浓重。【解析】【分析】(1)“层楼危构出层霄,把酒登临客恨饶”这句话的意思是:建康层楼很高,高出云霄;携着酒盏登临建康层楼,让旅居在外的人生发出很多的愁绪。这里面,“危 ”的意思是高,“危楼高百尺”也是这个意思;“饶 ”,有多的含义,现代也说丰饶,富饶。故第一个空填“危 ”,第二个空填“饶 ”。( 2)建康层楼是一首怀古诗,怀古诗表现的情感大多是借古伤今,慨叹过去的繁华不再,抒发今日之忧,本诗也有怀古伤今之意,手法上才用了设问手法,表达作者对繁华不再的感慨;又运用对比手法,把“六代繁华”与如今的萧瑟之景作对比;最后,以景结

39、情,以 “败红 ”“ 残绿 ”“ 野萧萧 ”等景物渲染了萧瑟冷寂的氛围,使怀古伤今之情更加浓重。效果上,更好地表达诗人怀古之意。故答案为:危饶 运用设问手法,以景作答,表达作者对繁华不再的感慨。 借代,以“败红 ”“ 残绿 ”写出花叶残败的萧条之景。 今昔对比,把“六代繁华”与如今的萧瑟之景作对比。 以景结情,以“败红 ”“ 残绿 ”“ 野萧萧 ”等景物渲染了萧瑟冷寂的氛围,使怀古伤今之情更加浓重。【点评】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等。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

40、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1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辛弃疾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 君王得意,一战东归。追亡事, 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一编书 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安得车轮四角 , 不堪带减腰围。【注】 这首词是孝宗淳熙八年(1181 )秋天,作者在江西安抚使任上,为原江西路转运判官张仲固奉调兴元知府设宴饯行,有感而作此词。兴元,汉中。 指刘邦占领关中事三秦,即雍、

41、塞、翟三国地。 追亡事:韩信投奔刘邦之初不得重用,趁机逃跑,萧何知道韩信是难得的人才,将韩信追回,并在刘邦面前力荐,韩信遂得刘邦重用。 一编书是帝王师:张良闲步游下邳,有一老者给他一卷书说,读了这卷书可以辅佐君王。 车轮四角:车轮生出四角,意为使离人无法即刻离去。(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的开篇两句,追忆了汉初三杰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基业的历史往事,既写出了刘邦开创基业的雄豪意气,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光复故土,洗去金军侵略耻辱的一腔报国之志。B. “一编书 ”,用张良佐汉的故事,写出张仲固可堪帝王之师;“小试 ”,有微讽之义,既讽刺宋朝不重用大才,又暗含词人勉励张仲固帅兴

42、元只是牛刀小试,今后必能为国大用。C. 本篇语言颇为精练,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如“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原是唐代李峤的诗句,但词人却能一扫消极情绪,以之恰到好处地描写了热泪纵横的爱国情景。D. 词的最后两句,以对方思念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词人对友人别后相思的满腹离愁,这种抒情方式与“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本词的结构颇为紧凑,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答案】( 1 ) D( 2) 上阕先追忆刘邦以汉中为据,重用贤才,多谋善战,剑指关中,开创汉朝基业的雄豪意气;接着笔锋一转,以“追亡事,今不见”一句加以过渡;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

43、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怀古与伤今浑然一体,抒发了词人炽烈的爱国之情。 下阕先从张仲同即将帅兴元,词人心中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的沉恨离愁写起;接着以“回首处 ”二句加以过渡;想象离别之后友人望雁寄情的孤独和词人对友人的相思痛苦之情。离别与相思融为一体,抒发了词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感情。【解析】【分析】(1)D 项, “以对方思念自己的方式抒发了词人对友人别后相思的满腹离愁 ”错。 “君思我,同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一句,从对方思念自己着笔,写孤独的友人望雁寄情,寓情于景;“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一句,从白己思念友人出发,写留别苦情和别后相思。故选D。(

44、 2)上阙开篇点题,首句词人提到“汉中 ”,自然地联想到汉朝基业的建立。他满怀报国之志,渴望光复故土。接着“想剑指三秦”三句,词人追忆了汉初三杰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基业的历史往事,写出了刘邦开创基业的雄豪意气,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光复故土,洗去金军侵略耻辱的一腔报国之志。然后词人笔锋一转,由“追亡事,今不见”过渡,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最后抒情:“胡尘未断”和 “塞马空肥”,既写出严重的民族危机,又抒发报国无路的悲愤。怀古与伤今浑然一体,抒发了词人炽烈的爱国之情。下阕先从张仲同即将帅兴元写起,表达词人心中对友人不舍

45、的离愁。“更草草离筵”三句,以“更 ”字领起,纵笔直抒沉恨离愁,充分揭示出别离时的愁苦心境。接着以“回首处 ”二句加以过渡;想象离别之后友人望雁寄情的孤独和词人对友人的相思痛苦之情。于是“安得车轮四角”,从对方思念自己着笔写留别苦情;“不堪带减腰围”,从自己思念友人出发写别后相思。综上分析,本篇结构颇为紧凑,可以这样回答本题:上片只有两层意思,其问以“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过渡,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这样,就使怀古与伤今浑然联成一体,可以全面地表达词人炽烈的爱国之情。下片在结构安排上也有相似之处,即从张仲同写起,以“回首处 ”二句

46、过渡,接写作者的愁怀。故答案为:D; 上阕先追忆刘邦以汉中为据,重用贤才,多谋善战,剑指关中,开创汉朝基业的雄豪意气;接着笔锋一转,以“追亡事,今不见”一句加以过渡;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怀古与伤今浑然一体,抒发了词人炽烈的爱国之情。 下阕先从张仲同即将帅兴元,词人心中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的沉恨离愁写起;接着以“回首处 ”二句加以过渡;想象离别之后友人望雁寄情的孤独和词人对友人的相思痛苦之情。离别与相思融为一体,抒发了词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感情。【点评】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鉴赏能力。要注意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

47、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逐个排除选项,筛选出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结构的能力。此类题解答,第一步:点明结构技巧的类型名称。第二步: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具体分析。第三步: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分析其作用。这首词上阕先追忆刘邦以汉中为据,重用贤才,多谋善战,剑指关中,开创汉朝基业的雄豪意气;接着笔锋一转,以“追亡事,今不见”一句加以过渡;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下阕先从张仲同即将帅兴元,词人心中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的沉恨离愁写起;接着以“回首处 ”二句

48、加以过渡;想象离别之后友人望雁寄情的孤独和词人对友人的相思痛苦之情。离别与相思融为一体,抒发了词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感情。12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捣衣诗 柳恽 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亭皋 木叶下 , 陇首 秋云飞。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注释】 亭皋:水边的平地,此处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木叶下”化用楚辞 九歌湘夫人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陇首:陇山之巅,此处泛指北方边塞之地。(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是一首闺怨诗,捣衣的劳作,最易触发思妇怀远的情感。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抒发的

49、也是这种情感。B. 首联用虚笔,女主人公想象丈夫久久不归,可能是因为风波之阻,丈夫不得不滞留他方,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C. 颈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夕阳西下,鸟儿归巢,反衬游子有家难归;秋虫对户悲鸣,悲伤的叫声烘托思妇的惆怅。D. 尾联照应题目,由眼前想到来年,慨叹来年春天,游子应穿上轻薄的春服,脱下破旧的冬衣。表现边塞环境的恶劣,寄托关切思念之情。( 2)梁书中记载,南朝文学家王融对这首诗的颔联“见而嗟赏”,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颔联的精妙。【答案】( 1 ) D( 2) 想象(或虚实结合):思妇由眼前“亭皋木叶下”的深秋景象,联想起丈夫所在的陇首一带,此刻也应是秋云飘飞的时节,表达了对游子的

50、思念之情。 用典: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写湘君虔诚地盼望湘夫人的到来,颔联化用此典故,含蓄而生动地写出思妇在秋风起而木叶下的季节盼望游子归来的情景。 对仗(或对偶):内容上,上句写南方的女子思念丈夫,下句写北方边塞的丈夫迟迟不归。词性上,“亭皋 ”与 “陇首 ”相对,都是表地点的名词;“木叶 ”与 “秋云 ”相对,皆为秋天的意象;“落 ”与 “飞 ”则皆为动词,两词使画面具有动态美。音韵上,上下两句平仄相反。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选用“木叶下 ”“ 秋云飞 ”等具有悲秋色彩的意象,生动表现了怀人的主题。【解析】【分析】(1) D 项, “表现边塞环境的恶劣”错误。 “嗟矣当春服,安见

51、御冬衣”,最后两句是思妇的内心独白:眼下已是木叶纷飞的深秋,等到裁就寒衣,寄到远在千里之外的陇首塞北,那里已是春回大地,应当穿上春装了,哪里能及时见到我寄去的御寒的冬衣呢?这一设想,不仅显示了南北两地的遥隔,而且透露出思妇对远人的体贴与关切,将捣衣的行动所包含的深情蜜意进一步表现出来了。故选D。( 2)上句是思妇捣衣时眼中所见之景。下句是思妇心中所想之景。陇首,此处即泛指北方边塞之地。思妇由眼前“亭皋木叶下”的深秋景象,联想起丈夫所在的陇首一带,此刻也是秋云飘飞的时节了,想象中含有无限思念与体贴。用典。“亭皋 ”,水边平地,暗切思妇所在的江南。“木叶下 ”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

52、庭波兮木叶下”意境,暗透思妇在秋风起而木叶下的季节盼望游人归来而“目眇眇兮愁予”的情景。对仗。“秋云飞 ”的意象,不但明点秋令,而且象征着游子的飘荡不定(浮云常被用作游子的象喻)。这一片飘荡无依的“秋云 ”,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的故乡呢?两句一南一北,一女方一男方,一实景一悬想,不但对仗工整,形象鲜明,而且由于意象富于蕴涵,能引发多方面的联想。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面上看,似单纯写景,而思妇悲秋叹逝、怀念远人的感情即寓其中,意绪虽略带悲凉,而意境疏朗阔远。故答案为:D; 想象(或虚实结合):思妇由眼前“亭皋木叶下”的深秋景象,联想起丈夫所在的陇首一带,此刻也应是秋云飘飞的时节,表达了对游子的思

53、念之情。 用典: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写湘君虔诚地盼望湘夫人的到来,颔联化用此典故,含蓄而生动地写出思妇在秋风起而木叶下的季节盼望游子归来的情景。 对仗(或对偶):内容上,上句写南方的女子思念丈夫,下句写北方边塞的丈夫迟迟不归。词性上,“亭皋 ”与 “陇首 ”相对,都是表地点的名词;“木叶 ”与 “秋云 ”相对,皆为秋天的意象;“落 ”与 “飞 ”则皆为动词,两词使木叶画面具有动态美。音韵上,上下两句平仄相反。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选用下 ”“ 秋云飞 ”等具有悲秋色彩的意象,生动表现了怀人的主题。【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

54、,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本题考查学生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诗句的能力。诗歌表现手法包括:用典、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渲染、象征、抑扬、照应、比兴、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等。鉴赏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要遵循“手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手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诗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诗歌颔联用了虚实结合、用典、对仗、寓情于景等手法,结合诗句具体内容进行鉴赏。13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钓屿 (明)郭汝霖天畔一舟横,长风万里行黄擎浮浪远,钓屿芜波明。唇气山将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