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课后题答案_第1页
劳动经济学课后题答案_第2页
劳动经济学课后题答案_第3页
劳动经济学课后题答案_第4页
劳动经济学课后题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劳经复习资料第一章:1、 谈谈你对劳动经济学研究表述的理解: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第一:在效用最大化假设下,劳动力资源的投入产出机理。第二: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和结果。第三: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劳动经济学研究方法:第一:实证经济学分析方法: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人们的行为是怎样的。两个假设前提:稀缺性;理性第二:规范经济学研究方法:用一定的价值观去衡量经济效益的好坏和制度政策的利弊,分析经济行为人的选择该是什么的问题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特点:第一:将问题的注意力投向了人们的工作范围第二:研究劳动经济问题的时候,不

2、能脱离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来孤立的进行劳动经济的分析和研究。2、 举例说明运用实证经济学或规范经济学研究现实劳动经济或者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价值。规范经济学:从本质上讲,它的根本价值尺度是以互惠原则作为基础的出发点,互惠原则有三点:第一:市场交易活动所涉及的各方均受益,无人受到损失。例如:企业高薪聘用经验丰富,能力足够强的外籍主管,对企业方来说此人将给企业带来相当大的价值,对个人来说将获取丰厚的回报。第二:市场交易活动中,部分人受益但无人受到损失。正如上例所说,在企业和个人双方均获得收益时,对于其他那些企业或者市场上的高管应聘者来说,并未因此受到损失。第三:最为常见的既有受益者又有损失者,但总体上

3、来说,受益者受益的程度或数量超过损失者损失的程度或数量。例如在很多发达国家的劳动立法反对招聘中的学历歧视,对有的企业带来招聘成本的上升,但是对总体而言提高了社会人力资源配置的效率,利大于弊。第二章:名词解释:1. 派生需求(简答题) :是指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意味着它是由对该要素参与生产的产品的需求派生出来的,又称“引致需求” ,即对一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来自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2. 劳动的边际成本:使用一单位量劳动力所耗费的成本,即工资3. 劳动的边际收益:增加一单位量的劳动力所增加的收益,即劳动边际产品价值4. 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增加一单位劳动的使用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必须相等5

4、. 竞争性劳动市场:产品和要素市场上供求的双方人数都很多,产品要素之间没有区别,产品和要素的供求双方都具有完全的信息并且可以充分自由的流动6. 买方垄断企业:是指企业劳动力市场是垄断者,而在产品市场上是完全竞争者7. 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就是劳动的边际收益)8. 替代效应:劳动使用量从LA降低到LB,资本使用量从KA上升到KR即企业用资本代替了劳动。9. 规模效应:由于工资率的提高,企业使用劳动的边际成本将上升,从而导致企业生产更少的数量,产量的下降将会导致使用劳动数量的下降,图中为从 B点到C点的移动,劳动数量随之下降。10. 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是指当工资率变化一个百分率所引起的劳动需求变

5、化的百分率的比值11. 派生需求原理(简答题)12. 互补性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A 的数量增加时,生产要素 B 的边际生产率上升,则称生产要素A 和生产要素 B 是互补的,或者称生产要素A 是生产要素B 的互补性生产要素。13. 替代性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A 的数量增加时,将会到时B 的边际生产力下降,则生产要素A 是生产要素B 的替代性生产要素。简答题1、什么是派生需求;是指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意味着它是由对该要素参与生产的产品的需求派生出来的,又称“引致需求”。对一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来自(派生自)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2、影响劳动需求的因素有哪些1 、技术对劳动需求的影响1生产函数常被用来分析技

6、术对劳动需求的影响,即: Q = f ( L, K) ,它表明了生产中的投入量和产出量 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2技术系数的概念反映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投入之间的配合比例关系,它可以划分为固定技术系数和可变技术系数。2、时间长短对劳动需求的影响1、时间长短对劳动需求的影响是通过其对技术即生产函数的影响体现出来的。它可以划分为短期、长期与超长期。3、企业目标对劳动需求的影响在生产技术既定的条件下,企业的劳动需求还受到企业目标的影响。1、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作为其目标。2、企业以就业作为目标。3、企业以管理效用最大化和销售收入最大化作为目标。4、社会制度安排对劳动需求的影响1社会制度分为正式制度与非

7、正式制度。正式制度,即一定的经济体制及其相应的就业制度、用人制度、工资制度、福利制度等各项制度安排。非正式制度,即对人们的意识和行为有潜在规范作用的社会意识形态、伦理道德、习惯等。2劳动力市场上政府通过法律形式确定的制度结构有:A最低生活保障B 最低劳动标准C工会组织和雇主权力在法律上的确认D 对市场垄断和市场歧视的限制和利用5、两种经济体制下企业劳动用工特点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只有接受和服从国家劳动计划的义务,没有自主决定劳动用工的权利,它们无法严格按照企业技术特征的要求来确定劳动力需求数量和结构,也无法根据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动严格按效率原则裁减职工。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劳动用工是以实现利润最大

8、化目标而进行的自主行为。但也受到政府的影响,政府通过法律形式确立的制度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 、最低劳动标准2 、最低生活保障3 、对工会组织和雇主权力在法律上的确认4 、对市场垄断和市场歧视的限制或利用3、 X 试比较短期劳动需求和长期劳动需求的异同( 1)长期劳动需求曲线与短期劳动需求一样也是向右下方倾斜。( 2)工资率的变动对劳动需求的长期调整要大于短期调整,即企业的长期劳动需求曲线比短期劳动需求曲线更平 坦。原因在于企业有足够的时间调整资本使用量。( 3)在短期内只有劳动要素是可变的,资本和其他要素是不变的。企业被假定是产品和要素市场的利润最大化追求者,即增加一单位劳动的使用所带

9、来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必须相等。对于长期的分析,我们发现企应对劳动价格上升不仅可以通过调整其使用劳动数量的方式,而且可以通过调整其资本存量的方式以作出反应。短期的更为陡峭,换句话说,长期劳动需求曲线具有更大的弹性。4、 X 试比较完全竞争企业、卖方垄断企业和买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的异同(一) 完全竞争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短期:长期:(二)卖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A劳动要素的使用原则MR MP(L) =W确定了一个从劳动使用量到劳动价格 w 的一个函数关系, 即给定一个工资率有唯一的一个劳动使用量L 与之对应B、劳动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这是由于两个因素造成的,一是劳动的边际报酬递减。二是垄

10、断企业产品的边际收益曲线,由于该曲线也是递减的,故也影响了劳动需求曲线的形状。C结论:劳动的需求曲线与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曲线完全重合。(不用考虑多个企业的调整)(三)买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分析( 1)买方垄断企业是指企业在劳动市场上是垄断者,而在产品市场上是完全竞争者。a、在产品市场上,产品的边际收益等于产品的价格,劳动的边际收益就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VMP=MPRb 、在劳动要素市场上劳动价格是变化的,因而使用劳动的边际成本不再等于劳动的价格。( 2)买方垄断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VMP= MLCa、在买方垄断条件下,VMP=MPP。b、MLC为劳动的边际成本。它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

11、就是必须支付给增加的那些工人的工资,第二部分是必须支付给所有其他工人现在已经变得较高的工资。( 3) 买方垄断企业的劳动供给与需求曲线由于买方垄断企业是劳动市场上的唯一购买者,因此它所面临的劳动供给曲线与市场的劳动供给曲线是一致的,而且劳动的边际成本曲线位于劳动的供给曲线之上。买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是不存在的。5、 什么是派生需求定理答: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述情况将使得某类劳动需求曲线具有很高的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a) 对利用该类劳动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需求 弹性越大b) 劳动投入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可替代性越大c) 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越大d) 该类劳动成本占总生产成本的比

12、重越大。6、 试运用劳动需求原理分析最低工资对劳动市场的影响只要劳动需求曲线倾斜向下,有效的最低工资立法一方面提高了工资率,同时会减少就业机会,就业损失的大小取决于最低工资与均衡工资之间的差值,又取决于劳动需求曲线弹性的大小。结论:在未实行最低工资立法的部门,可能会降低工资率而提高就业量;而在实行最低工资立法的部门,由于工资率上升,可能减少了就业量。总体来看,整个经济是增加还是减少就业量、平均工资率是上升还是下降,是不完全清楚的。7、 试运用生产要素的互补性和替代性分析女性参与劳动市场对男性劳动者工资率的影响答:女性进入劳动市场对男性工资率的影响:a) 男女在不同的经济部门工作,男性劳动者和女

13、性劳动者就是独立生产要素,故女性对劳动市场的参与不会对男性的工资率造成影响。b) 男女劳动者在同一工作中,其中男性劳动者处于管理地位,女性劳动者受到男性劳动者的管理和指挥,男性劳动者和女性劳动者为互补性生产要素。女性劳动者的进入将增加对男性劳动者的需求,提高了男性劳动者的工资率。c) 由于女性劳动者与男性青年劳动者和非熟练工人是替代性生产要素,因此,女性劳动者的市场参与将降低男性青年劳动者和非熟练工人的工资率。第三章:名词解释1. 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就是人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在现代劳动经济学体系中,劳动力又特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要求、愿意参加付酬性的市

14、场性劳动的全部人口,没有就业意愿或就业要求的人口不属于劳动力范畴。2. x 失业的统计概念:在调查周内没有工作,但在此前4 周内曾做过专门努力寻找工作的活动,而在调查周内本人适于工作的一切人3. 劳动力参与率: 是与劳动供给相关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反映劳动力市场活动水平的一项总指标,可以以性别和年龄组分类计算,因而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经济活动人口的分布情况。计算公式:加入劳动力的人数占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4. 劳动力资源:正在受雇佣的那部分劳动力,包括正在工作的人、有职业但未工作的人5. 替代效应:工资增加后使劳动者感到休息的时间比以前更加昂贵,

15、从而增加劳动供给的行为6. 收入效应:一个社会发达了,工资增加时劳动者感到更加富有,从而减少劳动供给的行为7. 家庭生产:新家庭经济学家认为,家庭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家庭生产理论认为,家庭实际上进行着大量的生产活动,家庭将时间和各种购买的投入结合起来以生产“家庭商品”供自己使用。家庭生产的实质是使整个家庭的效用最大化8. 家庭联合劳动供给:从家庭联合作出劳动供给决策的角度分析,家庭是劳动供给的决策单位,是由丈夫、妻子和孩子构成,丈夫、妻子和能够工作的孩子以三种方式配置各自的时间资源市场工作、非市场工作(做家务或者上学)以及闲暇9. 交叉替代弹性:交叉替代效率是指在保持家庭收入不变的条件下,家

16、庭成员 I 的工资率变化所引起的家庭成员J 的工作时数的变化,交叉替代弹性是前者工资率变化与后者工资率变化的比值简答题1、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有哪些A 影响劳动供给的 自然因素人口规模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比如劳动力参与率不变,高人口增长必然引起劳动力供给总量的增加。人口的自然结构对劳动供给的影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人口性别比例不同劳动供给也不同。男性的劳动力参与率一般要高于女性。因此,如果一国人口中男性比例过高就会形成较高的劳动供给。人口的年龄结构不同劳动供给也不同。年轻型和老年型较之成年型社会,短期内表现为较低的劳动自然供给状况。人口中的民族构成不同劳动供给也不同。劳动

17、者个人的身体条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劳动者的身体条件是生产效率的关键因素。B 影响劳动供给的 经济因素劳动者的工作偏好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劳动者的工作偏好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是通过劳动者对工作和闲暇的不同选择态度而产生的, 这一点将在第三节做出阐述。经济周期波动对劳动供给的影响经济增长快速发展时,劳动需求增加,导致劳动供给增加。当经济处于萧条时,劳动需求水平下降,导致劳动供给减少。C影响劳动供给的 社会制度因素劳动制度一国的劳动制度中一般都规定了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这些制度安排对劳动供给具有很大的影响。工资制度不同的付酬制度对工作动力和效率的影响是不同的。体制因素 不同的经济体制,对劳动

18、供给造成不同的影响。2、什么是劳动- 闲暇模型如何利用该模型推到个人劳动供给曲线( 1)劳动和闲暇劳动供给涉及到劳动者对其拥有的既定时间资源的分配。劳动者可以看成是消费者,他们在闲暇和劳动二者之间进行的选择,就是在闲暇和劳动收入之间进行选择,以满足自己效用最大化的愿望。( 2)利用该模型推到个人劳动供给曲线:根据消费者需求理论,对特定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受许多变量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受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以及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偏好的影响。理论预期:第一,在保持所有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某种商品的价格越高,则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就越低;第二,在该商品为正常品的情况下,如果消费者的收入

19、增加,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增加;第三,当消费者的偏好发生变化的时候,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也会随之发生变化。3、 . 利用劳动供给理论分析“带钉”的工伤补偿计划对劳动供给的影响答: (一)与工作第一个小时有关的报酬是负的,处于C 点不工作的人重新工作时,发现因为工作其收入大幅下降,工作产生的报酬将会被津贴的减少而抵消,造成了负净工资,这一替代效应妨碍人们工作。(二)假定不工作日的津贴AC等于受伤前的工资水平E0,如果工人看重闲暇,那么他技能得到原水平的津贴,又能得到闲暇,显然效用增加,工人在 C点比在f点境况要好,因为他在 U2上,这种收益效应造成早日重返工作 岗位。我们假定工伤补偿计划规定如下

20、:当受工伤之后,工人只要未工作就可以获得与受伤前相等的工资。如果工人找到工作,无论他工作多长时间都不再被认为是伤残,从而不能继续享受津贴。我们利用下图分析这一计划对工人 工作激励效应。如图3-16所示,图中假定受伤前的预算约束线是AB,工资是E0,并且假定工人的“市场”预算约束(即无工伤补偿计划情况下的约束) 不变, 所以康复之后仍然能得到受伤前的工资。 在上述条件下, 受伤后的预算约束是BAC;个人的最大效用在 C点,即不工作。预算约束包括AC段,AC段看上去像一个“钉子”,正是这个“钉子”造成了严重的工作动机问题。原因有两点:第一,与工作第一个小时有关的报酬是负的,即处于C点(不工作点)的

21、人重新工作时, 发现因为工作其收入大幅度下降, 工作产生的工资报酬将会被津贴的减少而抵消, 造成了负“净工资”。这一计划造成的替代效应显然妨碍人们工作。第二,假定不工作时的津贴AC等于受伤前的工资水平E0,如果工人看重闲暇(正如标准的向下倾斜的无差异曲线 U1, U2 所假定的),那么他可以既得到原工资水平的津贴,同时又享受更多的闲暇。显然,效用增加,工人在C点比在f点(受伤前的工资与闲暇的组合)境况更好,因为他处于无差异曲线U2而非U1上。在这种情况下,受益者不工作时的境况比工作时更好,显然会产生强烈的收入效应,阻碍受益人早日严返工作岗位。由于收入补偿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如何使不幸的工人摆脱困境

22、,不太注严工作激励方面的效果,因此制定一项避免降低工作激励的计划是不易的。例如,在上例所描述的工人偏好中,略低于Ag 的津贴既能保证最低的效用损失,又能促使受伤者在康复之后尽快返回工作岗位。因为,如果工人工伤好后继续工作,他将会获得无差异曲线U1,见点f ,而获得低于 Ag的津贴却不会达到无差异曲线U1。但是,由于工人的偏好不同,所以个人的最优津贴(即产生工作激励效应,同时又保证最小的效用损失)也不同。10. 4. 分析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答: 经济学一般根据收入中被扣除的比例将所得税区分为 3 个不同的类型, 他们分别是比例税、 累进税和累退税制。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方式可以通过边际税率

23、和平均税率的区别加以理解。 边际税率的含义是对个人最后增加一单位货币所征收的税率, 而平均税率是总税收与总收入之比。 在比例制下, 边际税率和平均税率相等, 在累进制下,前者超过后者,因为税率随收入而上升。边际税率适合于评价替代效应, 因为他决定了边际出的闲暇价格。 但是对于收入效应, 我们必须按原来的工时,一个人富了多少或穷了多少。由于多数税收变化既影响边际税率又影响平均税率,因而会同时导致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如果税收增加,替代效应减少劳动供给,收入效应将增加劳动供给。减税时两个效应完全相反。减(增)税对边际税率的影响比平均税率的影响越大,就越可能增加(减少)劳动供给。第四章家庭等产量曲线

24、: 在生产同样家庭商品产量的家庭生产时间和购买物品的不同要素组合的轨迹。家庭生产 : 新家庭经济学家认为,家庭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家庭生产理论认为,家庭实际上进行着大量的生产活动,家庭将时间和各种购买的投入结合起来以生产“家庭商品”供自己使用。家庭生产的实质是要使整个家庭的效用最大化。进化工资变化 : 随着工人年龄变大,工资随之增长,沿着工资- 收入曲线变动。家庭联合劳动供给: 从 家庭联合做出劳动供给决策的角度分析, 家庭是劳动供给的决策单位, 它是由丈夫、 妻子和孩子构成的。丈夫、妻子和能够工作的孩子以三种方式配置各自的时间资源:市场工作、非市场工作(做家务或者上学)和闲暇。家庭的目的是

25、配置每个家庭成员的时间以使整个家庭的效用最大化。所获得的市场商品、非市场或家庭商品(例如家里做的饭菜、清洁的住房、抚养孩子等)以及闲暇的数量组合受到每个家庭成员所能够赚得的工资率、家庭的非劳动收入和家庭可以判断的每周总的时间量三个方面的约束。交叉替代弹性: 我们假定一个家庭只由丈夫和妻子构成。 最初丈夫在市场上全日制地工作, 而妻子在家里做家务。并假定由于经济增长妻子可能在市场上工作的工资率上升。当市场工资上升到超过妻子的保留工资时,她可能离开家庭寻找就业机会。妻子工资的提高对其工作时数的净影响是不确定的,它依赖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相对强弱。在家庭联合劳动供给模型中,妻子工资的提高对丈夫的劳

26、动供给产生负的收入效应。这一结论反过来对于妻子也成立。妻子工资的增加也导致对其丈夫劳动供给的交叉替代效应。 交叉替代效应是指在保持家庭收入不变的条件下,家庭成员 I 的工资率变化所引起的家庭成员 j 的工作时数的变化。交叉替代弹性= Wj/ Wi交叉替代效应的符号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保持收入不变,妻子工资的上升,导致其通过替代效应而工作更多时间。如果妻子和丈夫的市场工作时间是替代的,即当妻子工作时丈夫工作更少,例如丈夫将花费更多的时间做饭和打扫卫生,这将会导致负的替代效应。然而,也有可能的是妻子的市场工作时间与丈夫的市场工作时间是互补的,例如当妻子在市场工作更多时间丈夫也是如此的情况。在互补的

27、情况下,交叉替代效应为正。参量工资变化 : 随着工人年龄变大,工资沿着生命周期 - 工资曲线变动。劳动力供给的实证研究 : 根据研究资料来源可分为观察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两类;根据实证研究的内容来分,有男性劳动力供给、女性劳动力供给、家庭联合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供给的生命周期等。共同偏好模型: 将单一决策者的假设扩展到已婚夫妇,或者假定他们有着相同的偏好或假定一个人进行所有决策(但使这一过程中其他人的效用也最大化) 。合作博弈模型: 假定家庭成员在进行家庭决策时进行谈判, 每个人都拥有影响谈判的资源和威胁点 (由外部选择所带来的冲突收益) 。非合作博弈模型: 假定家庭成员相互独立的决策使自己效用最

28、大化, 但每个人决策时要考虑其他人的可能行为和反应。威胁点: 由外部选择所带来的冲突收益。1、什么是贝克尔家庭生产模型新家庭经济学家认为,家庭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家庭生产理论认为,家庭实际上进行着大量的生产活动,家庭将时间和各种购买的投入结合起来以生产“家庭商品”供自己使用。家庭生产的实质是要使整个家庭的效用最 大化。( P97 图)高工资的人选择A 点进行生产,使用较少的时间和较多的物品,但并不意味着他们用于生产的总时间少,低工资的人选择 B 点,情况正好相反。高工资能使人们接受更多的时间和物品,因而进入一条更高的等产量曲线,但仍然使用更为密集的生产技术,如 C点。时间分配的家庭生产理论建

29、立在加里贝克尔的新家庭经济学的基础之上。新家庭经济学开始于对家庭经济作用的重新解释。 经济学的传统看法是生产活动只是在企业进行, 而消费活动在家庭进行。 新家庭经济学认为, 家庭起着双重作用, 它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与认为个人直接从物品和闲暇中获得效用不同, 该理论认为家庭实际上进行着大量的生产活动, 家庭将时间和各种购买的投入结合起来以生产“家庭商品”供自己使用。 正是这种家庭生产商品才是家庭效用的最终源泉。从新家庭经济学的观点来看, 家庭生产的思想作为一种表述人们不易划分为闲暇或工作的那些时间用途的方法是特别有意义的。( 1 ) 家庭等产量曲线。 当我们把生产的概念扩大到家庭消费的每一

30、样东西时,闲暇和物品不再作为效用的直接来源, 我们把时间和物品都作为家庭生产的投入品看待。 家庭生产的等产量曲线就是指在生产同样家庭商品产量的家庭生产时间和购买物品的不同要素组合的轨迹。 如图 3-13 所示, 横轴代表家庭生产时间, 从左到右计算, 而市场工作时间从右向左计算。 纵轴代表用收入购买的市场商品数量。( 2 ) 效用最大化、家庭生产与劳动供给。 在劳动闲暇模型中, 个人的目标是选择效用最大化的物品和闲暇的组合。 家庭生产的实质也是要使整个家庭的效用最大化, 惟一的区别是物品和时间通过家庭生产商品而间接提供效用。 虽然效用最大化的解释发生了变化, 但基本逻辑思想没有变。我们用一个简

31、单模型对家庭生产理论进行介绍。 假定只有一种家庭商品 Z ,它可以用不同数量的物品 G 和时间 T 生产出来。 物品的市场价格为 P , 时间的价格为个人的工资率W 。 假定工资是已知的, 并且个人在该工资下可以工作愿意的任意工作时数。 如果一个人多工作意味着将减少用于家庭生产的时间, 同时采取一个更 为物品密集的生产技术。在以上假定下, 我们首先考虑增加一单位家庭生产时间对家庭效用的影响。 这种影响是两个方面的: 第一,家庭生产商品 Z 将会增加; 第二, 由于 Z 的消费增加, 故总效用增加。 参见下式表述:(AU/AT) = (AZ/ AT) X (A U/AZ)()式中,(A U/ A

32、 T )表示时间的边际价值,用MVT表示;(A Z/ AT)表示生产中的边际时间产量,用MPT表示;(A U/ AZ) 表示家庭商品Z的边际效用,用MUZ表示。故上式可以写为:MVT = MPT X MUZ ()其次, 考虑增加一单位家庭生产物品投入对家庭效用的影响。 同理, 其影响也是两个方面。 我们类似地可以得到以下等式:MVG = MPG X MUZ ()其中: MVG 表示物品的边际价值, MPG 物品的边际产量。由于在家庭生产中花更多的时间意味着在劳动市场上工作较少, 因而在家庭生产中使用的物品就较少, 故效用最大化条件涉及MVT 和 MVG 的比较。 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 时间的边

33、际价值MVT 等于工资率W , 物品的边际价值MVG应等于其在商品市场上的价格P。若工资率和商品价格相等,即W = P ,则家庭总可以通过选择 T 和 G , 使 MVT = MVG 。在一般情况下, 下式是成立的: MVT/W = MVT/P ( )我们从上式可知, 除了改变对问题的生产方面的解释外,这个条件与劳动闲暇模型推出的式子是相同的 在两个模型中,对时间和物品的选择都应使效用价值与其价格成比例。上述问题包括怎样组合时间和物品以生产 Z 以及生产多少Z 这两个净效应。家庭生产方法的独特性在于,它使人们认识到不同家庭在如何选择生产家庭商品上有着重大的区别。 我们知道效用最大化的必要条件是

34、家庭商品生 产应该按成本最小的途径进行。 在现实生活中,虽然物品价格对所有消费者都是一样的,但不同家庭不同的个人时间价值不同。简而言之,个人之间的工资率不同。高工资的人一般选择更为物品密集的方式生产家庭商品,因为物品的相对价格对他们来说较低;而低工资的人则通常使用较为时间密集的方式生产家庭商品。如图 3-14 所示,高工资的人选择A 点生产,使用较少的时间和较多的物品;低工的人选择 B 点生产,使用较多的时间和较少的物品。虽然高工资的人将用较少的间和较多的物品生产任何给定数量的家庭商品,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用于家庭生的总时间较少。高工资能使人们接受更多的时间和物品,因而高工资的人们会进一条更高的

35、等产量曲线,但仍使用更为物品密集的生产技术 ,如在 C 点生产。( 3 ) 家庭生产的劳动供给曲线。 为了推出家庭生产条件下的劳动供给曲线, 我需要考虑当时间价格变化时,用于家庭生产的时间如何变化 。一般认为,企业很少使用价格上升的生产要素,而家庭生产却不同 因为当时间价值增加时增加了家庭这个“企业”的财富。见图 3-15 所示,假设某个人的起始位置在A 点,考察当工资增加时的效应。首先,当工资增加时,时间的价格上升,这样即使生产同样数量的产出,消费者也会移向 B 点,用某些目前不太贵的市场商品替代时间,即发生替代效应。其次,工资率的增加会增加个人的收入,使消费者有可能购买更多的市场商品和更多

36、的时间, 因而增加了家庭商品的生产和消费,这是收入效应。同劳动闲暇选择模型相比较,这里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要复杂得多。 消费者只有通过增加所有的生产要素来增加家庭商品的生产会更加有效。故在家庭生产情况下,收入效应会使家庭增加物品和时间的数量,因而减少劳动市场工作时间,最终结果是C 还是C'。取决于收入效应的相对强度。正如劳动一闲暇模型一样,由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相反,家庭生产模型也没有预言工资率上升时劳动供给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总之,家庭生产模型把时间视为一种生产性投入得到了两个结论: 其一是时间的生产率随不同的人和它本身的变化而变化; 其二是技术变化可能影响家庭生产过程。 例如, 家

37、用电器改变了家庭的生产过程。 这两个结论不是由劳动闲暇选择模型提出来的, 对于我们理解20 世纪以来已婚妇女从事市场劳动活动的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2、比较家庭生产模型与劳动- 闲暇模型的异同。相同点:1. 都以分析劳动者时间资源上的分配决策为基础。2. 得出结论相同。3. 相对于市场劳动供给模型来说,劳动闲暇模型和家庭生产模型都探讨的是个人劳动供给情况不同点 :1. 家庭生产模型将家庭视为生产单位,而劳动闲暇模型将家庭视为消费单位。2. 家庭生产模型弥补了劳动闲暇模型的两大不足之处。其一,劳动闲暇模型忽略了家庭背景,即劳动者的供给决策往往是丈夫和妻子在家庭联合做出的。 其二, 劳动闲暇模型忽视

38、了人们在劳动和闲暇之外还要参加家庭劳动,即该模型没有完全考虑到人们对于时间资源上的分配决策。而家庭生产模型则弥补了以上缺点。不仅将家庭背景考虑在内,而且还运用交叉替代效应,分析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3. 家庭生产模型除了得到与劳动闲暇模型相同的结论之外,将时间作为生产性投入还得到了两个结论:其一,时间的生产率随不同的人和它本身的变化而变化;其二,技术变化可能影响家庭生产过程。1) 在劳动- 闲暇模型中,生产活动只是在企业进行,而消费活动在家庭进行。在家庭生产模型中,家庭起着双重作用,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家庭实际上进行着大量的生产活动。2) 在劳动- 闲暇模型中,闲暇和物品时作为效用的直接

39、来源,而在家庭生产模型中,时间和物品是作为家庭生产的投入品。3) 在劳动闲暇模型中, 个人目标是为实现效应最大化去进行物品和闲暇的组合选择; 使用的是边际替代率MRS;在家庭生产模型中,实质也是要使整个家庭的效用最大化,唯一的区别只是物品和闲暇的组合对效用的影响是通过家庭商品的生产间接起作用的, 使用的边际替代率是MRTS。 在两个模型中, 对时间和物品的选择都应使效用价值与其价格成比例。4) 两个模型体现在劳动供给曲线上不完全相同。假设一个人的工资上升,家庭生产模型与劳动闲暇模型中都发生替代效应。但是,在劳动闲暇模型中,工资上升的收入效应直接表现为对闲暇的消费需求上升;而家庭生产模型中,收入

40、效应表现为生产扩张的可能,而这种扩张不可能只去增加一种生产要素。5) 由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相反,两个模型都没有无法准确预言工资率上升时劳动供给是增加还是减少可见,两种的模型的结论虽然一致,但家庭生产模型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家庭时间是一种生产性投入要素。家庭生产模型把时间视为一种生产性投入得到了两个结论:其一是时间的生产率随不同的人和他本身的变化而变化;其二是技术变化可能影响家庭生产过程。3、什么是家庭联合劳动供给为什么要分析家庭联合劳动供给答: 从 家庭联合做出劳动供给决策的角度分析,家庭是劳动供给的决策单位,它是由丈夫、妻子和孩子构成的。丈 夫、妻子和能够工作的孩子以三种方式配置各自的时间

41、资源:市场工作、非市场工作(做家务或者上学)和闲暇。家庭的目的是配置每个家庭成员的时间以使整个家庭的效用最大化。所获得的市场商品、非市场或家庭商品(例如家里做的饭菜、清洁的住房、抚养孩子等)以及闲暇的数量组合受到每个家庭成员所能够赚得的工资率、家庭的非劳动收入和家庭可以判断的每周总的时间量三个方面的约束。原因:它描述了现实的家庭中,一个成员工资率和收入的变化与该成员自身的工作时数以及由此导致的其他家庭成员工作时数的变化之间的复杂关系,也对劳动力参与的不同模式提供了有益的解释。4、什么是劳动供给的生命周期理论答:人们在生命周期的不同期间内,从事市场工作的生产率与从事家庭工作的生产率不同,因此人们

42、在生命的不同时期对劳动市场供给的工作时间也不同。 经济学家通过动态的劳动供给模型来研究整个成年的生命周期内最优的时间配置。同时也对已婚妇女的市场参与模式、退休年龄选择以及男性参与率下降等原因做出解释。人们实际工资率的生命周期模式是一个倒 U 型的,实际工资率从生命的中期到后期迅速上升然后下降。由于存在这种收入模式,在一个人的黄金工作年龄内,额外一小时的闲暇的机会成本要比生命后期高得多。其含义是人们在生命周期的中期市场工作报酬是最大的,而将闲暇推迟到生命周期的后期。由于人们在生命周期的不同时期内,从事市场工作的生产率与从事家庭工作的生产率不同,因此人们在生命的不同时期对劳动市场供给的工作时数也不

43、同。 未找到目录项。近年来,经济学家已经通过建立动态劳动供给模型进一步拓宽了劳动供给理论。这些动态劳动供给模型能够预测个体在整个成年的生命周期内的最优时间配置,同时也对已婚妇女的市场劳动参与模式、退休年龄选择以及男性参与率的下降原因等问题做出了合乎常识的解释。理论的内容包括: 1 人们实际工资率的生命周期模式是一个典型的倒 U 形,实际工资率从生命周期的中期到后期迅速上升然后下降,原因是人们拥有的技术已经过时,并且在职培训减少。 2 实际工资因为经济增长在长期是上升的,工资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上升导致倒 U 的年龄 / 收入结构,对于下一代的同年龄组的人而言也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向上移动, 分离出来的

44、对生命周期内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非常类似于家庭联合劳动供给模型在静态下的情况。假定工资增加的收入效应超过替代效应,那么生命周期模型预言增加一单位闲暇的最优的时间是一个人市场工作年限结束的时候,因为那时的机会成本是最低的。因此,较早的退休是对于因收入效应而导致的闲暇需求增加的理性反应。 3 人力资本投资的最优时间是在一个人生命周期的早期,原因有二:第一,由于一个人年轻,因此将时间资源用来投资教育的机会成本是最低的。由于工资率随着一个人的年龄而上升,因为随着年龄增加,一个人的经验和在职培训都会增加, 因此当一个人年轻时, 投资于人力资本的代价是最低的, 因而从经济上来说是合理的。第二,在一

45、个人的生命周期中,其投资于教育的时间越早,则教育投资的收益就越大。大学教育的直接货币支出对于一个人来说,无论他是在 25 岁还是 45 岁都是一样的。然而,年轻人有20 年的时间可以收回教育投资,从而使得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大大上升。第五章:人力资本投资: 通过增加人的资源而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的各种活动。 凡是能够有利于形成与改善劳动力素质结构、提高人力资本利用效率的费用与行为都是人力资本投资的范畴。类别:( 1) 各级正规教育:增加人力资本的知识存量,表现为人力资本构成中的普通教育程度,即用学历来反映人力资本存量。( 2) 在职培训活动:职业技术培训投资是人们为获得与发展从事某种职业所需

46、要的知识、技能与技巧所发生的投资支出。( 3) 健康水平的提高:用于健康保健、增进体质的费用也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这方面的投资效果主要变现为人口预期寿命的提高和死亡率的降低。( 4) 对孩子的培养。( 5) 寻找工作的活动。6)劳动力迁移: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可以实现人力资本的优化配置,是人力资本增值的必要条件。终生贴现收入(净现值法、净收入法) : 把未来收益与成本按预定的贴现率进行折现后,比较两者的差额。若差额为非负值,投资主体将有继 续投资的意愿;反之,将终止投资。内部收益率法: 内部收益率是预期收益的现值和总的投入成本相等时, 所得的折现率r , 即是个人所能接受的最低 利息率。将所

47、得内部收益率r 与其他投资的报酬率S 加以比较。如果r>s, 人力资本投资是可以进行的。文凭的信号功能: 如果企业主认为那些善于学习、 能够用较低成本达到一定教育水平的人员也是在工作中更有效率的人员,那么员工接收的教育年限可以起到这种甄别的作用。普通培训: 培训所获得的技能对多个雇主同样有用。 这类培训可以提高员工的基础技能和素质, 提高边际劳动 生产率。但是,由于技能的通用性,无法避免员工的流动。特殊培训: 培训所获得的技能只对提供培训的企业有用, 或者说能够提供培训的企业的生产率比其他企业要高 的多。这类培训提高了员工在特定领域或岗位的技能,对员工在该企业当中边际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很

48、 大的帮助。一旦员工被解雇或辞职去其他企业任职,培训的价值就不复存在了。1、 简述人力资本投资的概念与类别通过增加人的资源而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的各种活动。凡是能够有利于形成与改善劳动力素质结构、提高人力资本利用效率的费用与行为都是人力资本投资的范畴。类别:( 1) 各级正规教育:增加人力资本的知识存量,表现为人力资本构成中的普通教育程度,即 用学历来反映人力资本存量。( 2) 在职培训活动:职业技术培训投资是人们为获得与发展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与技巧所发生的投资支出。( 3) 健康水平的提高:用于健康保健、增进体质的费用也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这方面的投资效果主要变现为人口

49、预期寿命的提高和死亡率的降低。( 4)对孩子的培养。( 4) 寻找工作的活动。( 5) 劳动力迁移: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可以实现人力资本的优化配置,是人力资本增值的必要条件。2、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人力资本投资的基本模型表示的是怎样的经济含义舒尔茨的人力投资理论有五个主要的观点:( 1 ) 人力资本存在于人的身上,表现为知识,技能,体力价值的综合,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可以通过劳动者 的数量、质量以及劳动时间来度量。( 2 )人力资本是投资形成的。投资的渠道包括五种:营养及医疗保健费用,学校教育费用,在职人员培训费用,择业过程中所发生的人事成本和迁移费用。( 3 )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增长

50、的主要源泉( 4 )人力资本投资是效益最佳的投资。人力资本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收益( 5 )人力资源投资的消费部分实质是耐用性的,甚至比物质的耐用性更加经久耐用人力资本投资的基本模型表示:在当前时期付出的成本渴望他们在将来能带来收益。在决定投资的时候,人们将付出的成本与得到的收益进行比较,比较的基础是将未来的收益值按某一贴现率折现。由于假定投资主体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所以,只有在未来的收益大于或等于成本的时候,才会维持投资意愿,一般,有两种方法来评估人力资本的投资。( 净现值法把未来收益与成本按预定的贴现率进行折现后,比较两者的差额。若差额为非负值,投资主体将有继续投资的意愿;反之,将终止投资

51、。2. 内部收益率法内部收益率是预期收益的现值和总的投入成本相等时,所得的折现率r ,即是个人所能接受的最低利息率。将所得内部收益率r与其他投资的报酬率S加以比较。如果r>s,人力资本投资是可以进行的。3、在教育投资领域的成本收益率分折中应注意哪些问题教育投资的成本:包括货币成本与非货币成本。货币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学杂费,书本费等,是接受教育直接发生的费用。间接成本,也称为机会成本,是由于上学而无法工作而放弃的收入。非货币成本是指由于上大学所承受的心理成本。教育投资的收益:包括经济收益和非经济收益。经济收益就是从终生收入来看,上大学的人一生得到的收入总量高于没有上大学

52、的人一生得到的收入总量的部分。非经济收益包括由于上大学而得到的社会地位的提高、知识的增加所带来的生活情趣的提高和生活愉快等。成本与收益的模型分析结论:1、 其他条件不变,上大学的总成本降低,对上大学的需求将增加;反之,总成本上升,对大学教育的需求下降。2、 其他条件不变,大学毕业生与无大学学历劳动者的收入差别扩大,则要求上大学的人数增加。即收入流的规模会对教育决策产生影响。3、 年龄是影响决策的因素之一影响评估个人教育与投资收益的因素:4、 现实生活中,能力与学校教育在获取高报酬时都能发挥作用。5、 人们时常忽略了构成报酬的某些工作的心理收益,而这些工作往往能给人愉悦的感受。6、 个人的职业选

53、择问题4、普通培训和特殊培训的经济含义是什么应怎样安排他们的成本和收益普通培训:培训所获得的技能对多个雇主同样有用。这类培训可以提高员工的基础技能和素质,提高边际劳动生产率。但是,由于技能的通用性,无法避免员工的流动。特殊培训:培训所获得的技能只对提供培训的企业有用,或者说能够提供培训的企业的生产率比其他企业要高的多。这类培训提高了员工在特定领域或岗位的技能,对员工在该企业当中边际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一旦员工被解雇或辞职去其他企业任职,培训的价值就不复存在了。基于两种培训的不同特点,企业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成本收益模型。模型一(普通培训) :在普通培训中,由员工自己承担成本并获得之后的

54、收益。员工的工资率W 总是等于其边际劳动产品价值VMP。(如图 p126)培训前:工资率W1=VMP1培训中:工资率W*=VNP*培训后:工资率W2=VMP2培训中:(W1-W*的差额部分是培训成本,完全由员工承担。培训后:(W2-W1的差额部分为培训收益,由员工获得。由此,普通培训并不会对员工的离职意愿以及离职的发生产生较大影响。模型二(特殊培训) :在特殊培训中,成本和收益有提供培训的企业和获得培训的员工共同分享。 (如图 p127)培训前:工资率W1=VMP1培训中:工资率W4>W*=VMP*W4<W1=VMP1培训后:工资率W3<W2=VMP2W3>W1=VMP

55、1培训中:(W4-W*的差额部分是企业承担的培训成本;(W1-W4的差额部分是员工个人承担的培训成本。培训后:(W2-W3的差额部分是企业预期的培训收益;(W3-W1的差额部分是员工个人预期的培训收益。在特殊培训的条件下,由于受训员工和企业共同承担培训成本,并且员工由此得到的特殊技能不能被其他企业所接受,所以员工的辞职率要低于普通培训条件下的员工辞职率;同时,企业也不愿意解聘员工。5、目前我国人力资本投资存在哪些问题,应该采取怎样措施来解决一 教育投资的问题 :A 总量问题:首先表现在我国劳动力接受的整体教育水平和国家教育投资数量偏低;另外教育投资占GDM比重还是偏低,虽然其绝对总量不断增加,

56、在财政投资的安排上,教育经费支出不是被放在优先地位上。B 结构问题主要表现在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滞后、 地区教育投资水平的不平衡和教育所提供的劳动力供给与实际的劳动需求发生脱节;结构的另一问题是教育提供的劳动力供给与实际的劳动力需求发生脱节。 教育体制的僵化是的我国学校的部分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育方式等与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二 企业投资的问题:目前,中国许多企业仍对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状况是:企业人力资本的投资严重不足,并且随着企业所在的行业、地区与企业经济性质不同而有所区别。A 企业职工培训在我国不是很普及,建立培训制度的企业比例很小,同时经费投入小,参加岗位培训的职工所 占比例也很小。B 企业职工培训在不同产业发展不平衡。第二产业一般好于第三产业,尤其是在制度建立以及提取和使用培训 经费两方面。C 企业职工培训在不同经济类型企业间存在显著差异。企业职工培训的实施状况序依次是外商投资企业、股份 制企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