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_第1页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第九册27*青山处处埋忠骨胡笑霄 湖州市德清县禹越镇高桥中心小学一、设计意图:紧紧抓住理解诗句在课文中的含义这条线索来学习课文。由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为铺垫,了解诗句在文中指代什么事情为由头,给课文铺垫了厚实的情感基础,而后引导学生自读自悟。通过研读描写毛泽东行动和神态的句子,体会其深含的丧子之痛;通过研读描写毛泽东语言和心理的句子,练笔表达,内化语言,升华情感,领会诗句蕴含着伟人痛苦抉择的心路历程。从而,深刻感悟毛主席作为一位父亲的常人情感和作为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超人胸怀。二、学习目标:(一)认识8个生字。(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划找、朗读、默读等方式自读自悟,深刻

2、领会毛泽东的丧子之痛和抉择之痛。(三)在读、议、练写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细节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的方法和作用。三、课前准备:(一)有关图片和毛岸英生前资料等。(二)多媒体课件。四、教学流程:(一) 、诗句引入,初步感知课文大意1、引出诗句,同时播放理查德钢琴曲神秘的花园。同学们,在历时三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在这三年里,中朝两国人民结下了比海还深的情谊;在这三年里,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为了保家卫国,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却永远长眠在了朝鲜。 大家看大屏幕,这就是位于朝鲜平南道桧仓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巍巍青山里,这一座座雕像下埋葬的就是我们最可

3、爱的志愿军战士。出示诗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你能说说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吗?(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为后文理解毛泽东作出将儿子葬在朝鲜的决定打下伏笔。)这两句诗出自清朝著名诗人龚自珍的已亥杂诗之一,原诗是这样的:“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2、初读课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以这首中的名句为题的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板书课题。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读读课文,想一想这两句诗在课文中有什么含义。3、学生自由读课文后反馈。(1)、词语盘点 拟定 地域 殉职 喃喃 奔赴 踌躇 黯然 眷恋读读词语,哪些词语是描写神态的?哪些词语是描写动作、心理的?(初步

4、了解词语分类)你还有不明白的词语吗?(2)、诗句在课文中是指什么?(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初读课文,不仅要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将诗句放到具体的语境中,理解了毛主席引用此诗句作出的决定是什么意思。但由于是初读,大部分学生只能理解出诗句在文中是指毛主席接到儿子牺牲的噩耗后,经过痛苦的抉择,决定将儿子的遗体葬在朝鲜。)(二) 、披文入情,深刻体会毛主席的心情1、感受丧子之痛(1)、抗美援朝爆发后,新婚不久的毛岸英主动请求如潮参战。可谁想,踏上朝鲜战场才四十多天,年仅28随的毛岸英就牺牲了。这就是由彭德怀司令亲手拟定的电报。读电文,感受战争的残酷(配上战场的枪炮声)读读电报内容,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再读

5、电文,感受主席的悲痛心情请大家再读电文,想想毛岸英牺牲的这个消息,对毛主席来说,简直就是什么?指名回答。(噩耗、晴天霹雳-)板书:悲痛、噩耗。 (2)、 请你默读课文有关段落,画出有关句子,在重点词句下加上小圈,然后多读几遍,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交流并指导朗读。 “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教师设置语境,启发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朗读:“这一天,对毛主席来说是长还是短?”“这一天对毛主席来说,就像一个月那么长”“这一天对对毛主席来说,真是度日如年啊!”) “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

6、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教师通过“轻一点!是喃喃!”“声音有点大了,这就是轻声呼喊了!”来引导学生正确朗读。)(4)、小结引读噩耗传来,让这位久经沙场的老战士悲痛不已,他整整一天老来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年近60的毛泽东失去了最心爱的儿子,他整整一天更何况岸英已是毛主席一家为中国革命牺牲的第六位亲人了,他怎能不肝肠寸断呢?他此时此刻,老人多么希望岸英能像去苏联留学时那样平平安安地回来,像去农村锻炼时那样平平安安地回来,他喃喃着儿子的名字此时此刻,老人想到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所受到的苦,他的眼睛模糊了,喃喃着儿子的名字此时此刻,老人多么希望岸英会出现在自己的眼前,亲切地唤着“爸爸!”,他

7、哽咽了,喃喃着儿子的名字可是,岸英再也不可能回来了,他再也唤不回心爱的儿子了。2、体会抉择之痛(1)“屋漏偏逢连夜雨”,事情还不止如此,秘书带来的两封电文,让这可滴血的心更痛了。出示两封电文主要内容,轻声地读读。这两封电文的到来,说明毛主席面临什么?板书:抉择。(2)、面对这两封电文,毛主席会是怎样的心情呢?你觉得用个什么词可以概括出来? 指名回答。(3)、他犹豫什么?为什么为难?为什么坐立不安呢?(4)、交流并指导朗读。 “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 他内心想让儿子回来吗?用朗读来表现他的愿望。“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你体会到主席矛盾、为难的心情了吗?用你的声音再现主席当时的

8、处境。(5)、小结引读。 岸英在世时,他们聚少离多,就这样把岸英留在朝鲜,他该有多么内疚啊,他自言自语着:“儿子活着”,可是当他想到那么多志愿军战士都长眠在了朝鲜,他决定就 岸英从小受尽苦难,作为父亲,他多想对儿子做点补偿啊,他现在能做的仅仅是让他魂归故里,他自言自语着:,可是当他想到那么多牺牲的战士的父母也无法见到自己的儿子,他决定 岸英是杨开慧烈士留下的骨血,自己非但没照顾好岸英,现在还要让岸英永远留在朝鲜,他该多么愧疚啊,他自言自语着:可是当他想到那些吧志愿军战士当成亲骨肉的朝鲜人民,他决定(在两个悲痛的体会上,通过个别指导朗读,再加上教师精心设计的小结引读,一步步把气氛烘托出来,让学生

9、走近毛主席的内心,细细体会伟人的悲痛。)(6)、但是,当秘书把电报记录稿交给他签字的一瞬间,他还是 了,还是 了,因为这一落笔,就意味着 。教师在说过渡语时,出示上句,与学生互动。这支握在手中无数次的笔,这支做过无数惊天地、泣鬼神的决策的笔,此时竟是那么沉重,老人提不起,更放不下。(7)、出示“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放在枕头上的电文稿写着一行醒目的打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该是一个多么难熬的漫漫长夜啊!请你闭上眼,走近他,贴近他这颗滴血的心,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你用手中的笔为我们重现这个抉择的夜晚。学生进行练笔,播放音乐神秘的花园,来烘

10、托气氛。出示练笔的开头:“窗外的北风更大了”学生完成练笔后,指名反馈。(此处安排这个练笔,让学生完全贴近主席的内心世界,内化语言,升华情感,领会伟人痛苦抉择的心路历程。在教授时,学生写下的语段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位师生,个别学生更是哽咽着读完语段。)(三)、总结课文,升华对诗句的理解。 1、出示填空: 作为毛主席多么想( ),多么想();但是,作为主席,他不能(),不能()。毛泽东是平凡的,更是()的!完成板书:平凡、伟大。 2、读诗句,总结全文尽管不舍,尽管悲痛,但主席克制了自己的情感,做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决定(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这铮铮的言语下,是毛泽东那宽广的胸怀和深深的父

11、爱,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诗。毛泽东是平凡的父亲,但他更是伟大的领袖!我们再一起来朗读一下这句诗!(又一个引读,让学生在再三读诗句的同时,明白诗句中蕴含着伟人艰难的心路历程。)五、作业:小练笔:毛主席面临抉择,他是怎样想,怎样做,怎样说的?六、板书: 青山处处埋忠骨 噩耗 悲痛 抉择 平凡 伟大雨霖铃教学设计                       宁化六中 

12、 张茂香 一、教学内容分析雨霖铃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柳永词二首中的一篇。此单元选了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四位词人的作品。主要目的是了解宋词的各个流派及各流派的基本特征,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明确意象、意境与情感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所选的四位作家是宋词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词作,既充分体现了宋词的艺术价值,又能大致反映出宋词发展的脉络。此文是柳永的代表作,描写作者与情人难舍难分、缠绵悱恻的离别情绪及设想别后清冷孤寂的情景。他用白描、铺叙、渲染的手法,离别前写气氛,离别后写情态、心理,把依依不舍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并多用景物

13、衬托,景中有情、情中见景、情景交融,产生了极佳的艺术效果。此文集中体现了婉约派词的风格。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虽然已学过了一定量的诗词,但无法灵活运用鉴赏方法;虽能体会本文的情感,却难把握作者的艺术手段,因此,我把应用恰当的方法品味本词的情感作为教学重点,把艺术手法的赏析作为教学难点。另外,学生对诗词朗诵重视不够,所以,指导诗词朗诵的方法也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应让学生明确诵读是鉴赏诗词的基础,又是鉴赏品味的升华,鉴赏的过程,既是品味的过程,更是为理解背诵做准备。三、设计思想“ 板块式教学设计”是余映潮老师在深入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基础上所提出的。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

14、几个明显的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模块”,即教学的过程呈“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的教学设计思路。此课的指导思想主要就是“板块式”教学法。板块思路为四个步骤:诵读品情赏句背诵。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2、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能力目标:1、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2、掌握名句鉴赏的重要方法。情感目标: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感受纯真美好的爱情。五、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15、;      2、品味鉴赏美段名句。教学难点:理解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及虚实结合的写法六、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江淹有一名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别赋)我国古代以“离情别意”为题材的诗词很多,香港人把游子吟摆在“十大唐诗”之首,认为诗中抒发的情感虽寻常、朴素,却真挚、动人。现在,请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写离别的诗句。设计说明:此环节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又为本课提供了比较的素材,让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对比,激发兴趣,创设情境。(二) 诵读课文,为鉴赏做准备1、试读:注意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标出不理解之处。采用学生小声读的方式。

16、设计说明:“试读”可让学生明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使课堂学习更具目标性、针对性。2、听读、比读:和自己的读法有哪些不同之处?两个人的示范朗读有何不同?为什么?设计说明:我选用了两种不同风格的示范朗读让学生听读体会,让学生明白,朗读的方式是多样的,方式的选择和朗读情感的表现是根据你不同的朗读需要决定的。听读结束后,让学生展开讨论,结合教师的点拨来完成这一过程。教师点拔:这两个朗诵中,第一个人是作为旁观者来读的,所以语调相对平稳,带着欣赏本词的情感特征。第二人则是把自己作为文中的主人公,饱含深情地朗读,抒发了他内心深处的离愁别绪。   3、按要求方式诵读:(1)、以古

17、诗吟诵的方式:(2)、以旁观者讲故事的方式:(3)、以抒情主人公的身分:(4)、以戏曲方式:设计说明:这一环节的方式可灵活多样,可自由诵读、集体朗读,也可让朗读基础好的学生示范朗读,吟诵方式和戏曲方式朗读,教师可作一定的示范。以主人公身分朗读方式的指导应把握这几个句子:“都门帐饮无绪”应读出心痛和惆怅;“留恋处,兰舟催发”应表现出主人公对催发人的埋怨,此时两人难分难舍,你偏偏不断催促,怎不让一对有情之人更生哀怨?“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到最深之处,朗读者应自觉进入角色,读时略带哭腔。学生读完后,教师可把前面的示范朗读(以抒情主人公方式朗读的)再放一遍,加深学生的印象。但此类指导知识不必

18、过多分析与讲解,让学生通过比较领会,然后在实践中训练掌握。(三) 理解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美1、此文描写的是作者与红颜知己离别的情景,作者通过哪些典型景物,采用那些重要艺术手法来表现这种情感的?设计说明:对本文艺术手法的使用,学生可能说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手法,但理解还处于较肤浅的层次,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白“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缘情设景”体现了作者主观情感对景物的选择性和限制性,是创作者根据自己的情感需要设置的相应意象。本文“虚实相生”的写法也是难点,应抓住“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和“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

19、,更与何人说。”等句和上下文内容作比较分析,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不可让学生吃“夹生饭”。学生讨论,教师提问并在黑板上板书别前、别时、别后三幅画面的关键词,重要意象的含义和艺术手法。 2、写离愁别绪的景物很多,作者为何要选择这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这样的选择和描写有何作用?设计说明:此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明确意象对于表达情感和营造意境的作用。了解意象与意境之间的关系,为以后的鉴赏打下基础。在课堂中,学生可能会从作者情感表达需要方面去理解,基础好的学生还会涉及到作者的生平,性格和时代特征。(如果能理解到这一步,教师可简单介绍作者,这对学生理解有帮助。) 教师点拨:作者对景物的描

20、写细腻生动,表现的情感特别感人,一些很平常的景物一到作者文里就变得特别不寻常、与通常的说法不同,同学们能找出几例吗?学生讨论寻找,教师巡回查看指导。教师提问并指导:(1)“留恋处,兰舟催发”:“兰舟”是船,但作者不说舟船,却用兰舟,使文章顿增美感,兰舟一物,充满典雅、精致之美。明明是船夫催发,作者却说“兰舟”催发,是何原因?船夫催发,何来典雅、精致?(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以节日为意象已带有浓厚的民族气氛,再加一“清秋”修饰,节日一下变得凄美、淡雅,别具一格。说明:如果学生感兴趣,教师可把唐诗和宋词作个比较,唐诗是张扬的、开放的,唐诗中的离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

21、人。”唐诗的离别中,几乎没有多少悲伤;宋词是淡雅的、内敛的,柳永、姜夔、李清照等就不必说了,就连豪放派词人苏轼也有“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悲凉感慨。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就能对唐诗和宋词有较高层次的认识。当然,这一环节要根据教学过程来决定它的取舍。3、想象画面,描述意境     诗词的意境就是由一幅幅画面构成。如果你是导演,你准备如何安排词中显现的画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设计说明:此环节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本文凄清的意境,加深学生的印象。又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这对于诗词的鉴赏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中,学

22、生可能根据自己的感受选出一些句子来描述,教师应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但学生的分析与回答可能较肤浅,涉及的面也不宽,应特别注意引导。举例分析: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句由三个单纯的名词构成,在描述画面时,我们也可有多种组合方式。(1)三种景物以并列方式展开描述(2)把“晓风”“残月”当作画面背景,突显“杨柳”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注意“杨柳”作为意象的意义。)(3)把“杨柳”“晓风”当作画面背景,突显“残月”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注意“残月”作为意象的意义。)(4)把“杨柳”“残月”当作画面背景,突显“晓风”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注意“晓风”作为意象的意义)语言描述举例:(1)河岸上杨柳依依,晓风阵阵,残月低

23、垂。(2)岸边的杨柳在风中摇荡,在残月的映衬下,更增离别的伤感。(3)一弯残月在刺骨的晓风中,惨淡地映照着河岸上依依的杨柳。说明:不同的组合,体现对句子的不同理解,也体现了对这幅画的意境的把握程度。但举例不能过多,容易限制学生思维,应让学生自由发挥。问:这种单纯名词组合方式,同学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吗?这样的组合有何妙处?教师指导: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不加任何修饰的组合给读者留下最大的想象空间,此时意象是流动的,读者的解读是极度自由的。美籍学者叶维廉在中国诗学中说“作者仿佛站在一边,任读者直现事物之间,进出和参与完成该一瞬间的印象。”这就是古典诗

24、词的模糊性和解读的多元性。如果加上修饰语,读者的想象空间就受限制了。也许这就是此句被称为“千古俊句”的原因吧。(四)品味本文的遣词美 1、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问:如果把“去去”改为“此去”,把“千里烟波”改为“千里波涛”效果一样吗?“暮霭沉沉”和“楚天阔”是否矛盾?说明:学生如果能抓住“用词与表达情感的关系”角度来分析就不错了,但后一问学生回答可能不到位,教师应引导,此句不仅表达了作者内心离别的沉重感,更渗透了作者的“前途黯淡,归期渺茫,命运难测”的身世哀伤。2、“执手相看泪眼”问:如果让你描写情人的离别,你会设计什么方式?有比“执手相看”更能表达离情的词语吗? 

25、;  说明:学生的答案可能会五花八门,教师如果不注意引领,就会使这一问失去价值,应让学生明确:告别的方式与人物性格、时代背景、民族习惯等都有关系,但此处却有更深层的意义,作者采用“执手相看”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有关,诗经·邶风·击鼓中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句子,此处的“执手”写出了两人“不舍”,更表达了作者内心让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愿望。同时“执手”这一动作大胆直率,充分体现了柳词通俗、率真的一面,与上文的典雅相应成趣。总结:这种鉴赏方法叫“易词造意品析法”,对品味谴词造句的妙处很有帮助。在分析时可让学生先讨论可供置换的意象或词语,再进行比较,品评。此处不多举例,学生可用这种方法进行课后训练。(五) 背诵检查设计说明:“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诗词不仅可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语文素养,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是大有裨益的。要求当堂能背诵同学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