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2003版)_第1页
张謇(2003版)_第2页
张謇(2003版)_第3页
张謇(2003版)_第4页
张謇(2003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南通张謇 “张季直(张謇)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他独力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30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终于因为他开辟的路子太多,担负的事业过于伟大,他不能不抱着许多未完的志愿而死。”张謇像失败的英雄,往往比胜利的英雄有着更丰厚的人生境遇和悲壮色彩,张謇的独子张孝若对胡适“失败的英雄”一评不但并不介怀,反倒深有同感。 “你说我父为失败的英雄,这话确当得很,就是我父本人也承认的。因为他生平志事没有实现的,何止百分之八九十,只遗留了许多实地测验的具体计划。 数十年来,他想办地方普及教育和民兵制度,没有成功;他想办通海一带大电力厂、大纺织印染厂,没

2、有成功;他想垦辟沿海几百万亩的荒田,没有成功;他想疏治淮、运、江、湖、松、辽诸水道,没有成功;他想实现棉铁政策,改革盐法,和划一这话对了一半,有时候没有成功,也并不完全是失败。” 孙中山接见张孝若时曾题赠过一幅照片给张謇,他谦虚地说: “我是空忙。你父亲在南通取得了实际的成绩。”起为黄帝,末乃张謇1937年中华书局刊行中国百名人传张謇(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号啬庵,汉族,祖籍江苏常熟,生于海门市长乐镇(今海门市常乐镇)。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张謇兄弟五人,排行第四,后被称“四先生”。4岁启蒙5岁入塾15岁获得学籍16岁考中秀才18

3、岁聪慧过人,但是张家祖上三代没有人获得过功名,也就是所谓“冷籍”。当时科举规定,“冷籍不得入试”。为了取得应试资格,15岁时由他的一位老师宋琛安排,结识了如皋县的张家。张家同意张謇冒充自家的子嗣报名获得学籍。21岁23岁24岁27岁5次赴江宁府应江南乡试(俗称南闱)均未中试33岁取中第二名举人俗称“南元”因孙云锦官江宁府尹,子弟依例回避,转赴顺天府乡试(俗称北闱),(南人列北榜名次最先者),声名渐著,成为“清流”着重延揽的对象。连续索要钱物,最后索性将张謇告上了公堂。这场诉讼延续数年,令张謇十分狼狈,家道也因此困顿。张謇34岁应礼部会试不中;37岁赴会试,试卷为无锡孙叔和所冒,孙中而张落;38

4、岁应会试,场中误以陶世凤卷为张謇卷,陶中“会元”而张落第;40岁赴会试,试卷又被武进刘可毅所冒,刘中会元而张又落第。殿试时翁同龢命收卷官坐候张謇交卷,直接送其手中,匆匆评阅后,竭力加以拔擢。翁同龢不但做了其他阅卷大臣的工作,把张謇的卷子定为第一,还在光绪帝引见时,特地介绍说:“张謇,江南名士,且孝子也。”,张謇得中一甲一名状元,循例授六品翰林院修撰。光绪二十年(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辰设恩科会试,张謇奉父命再次进京参加礼部恩科会试。二月,礼部会试,取中第六十名贡士;三月,礼部复试时中一等第十名,“初定十一,常熟师改第十”。张謇(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号啬庵,汉族

5、,祖籍江苏常熟,生于海门市长乐镇(今海门市常乐镇)。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张謇兄弟五人,排行第四,后被称“四先生”。34岁 37岁38岁 40岁参加会试均遭失败翁同龢、潘祖荫等对张謇就有了提携之意,特别是“期许甚至”、“荐而不中”,几次误把他人卷子认作张謇而取中会元,更说明了提携心情之迫切,因而才有甲午恩科试时翁同龢的志在必得。1894年2月(42岁)参加会试取中贡士4月24日(42岁)殿试状元此后因冒名被张家要挟1898年(46岁)恩师被免远离官场 自1868年中秀才以来,张謇已经在入仕的道路上跌跌撞撞地走了26个年头,进出科场20多次,直接耗费在考场上

6、的时间合计就有120天,其中的痛苦与荒诞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中状元的这一天,他的心情非常复杂,当天的日记中几乎没有兴奋之情。 喜讯传到家乡不久,他父亲就撒手人寰,按清朝规矩,他得在家守制3年,这似乎预示着他终将与仕途无缘。 张謇曾言:“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1898年他到北京销假,正值“百日维新”,恩师翁同龢被罢官,心知官场险恶难测的张謇,决心远离官场,走上实业之路,三十年科举之幻梦,于此了结。 早在1895年夏,张謇就在替两江总督张之洞起草的条陈立国自强疏中提出了“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的观点。 “中国须振兴实业,其责任须在士大夫”。张之洞在调任湖广总督前,特别授意

7、张謇在南通筹办一个纱厂。 “状元办厂” 当时是个新鲜事,当时,离甲午战败已有一年,马关条约规定外国人可以在中国设厂,这对中国人是个大大的刺激。 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 在唐闸选定厂址之后,张謇取了“大生”两字作为厂名,“大生”二字源自易经:“天地之大德曰生”。 1897年冬天,张謇为大生起草的厂约开篇说:“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在他心目中,办厂就是读书人的报国之地,他兴奋难已,一口气给大生拟了多副对联,并巧妙地把“大”、“生”二字嵌在其中: “生财有道;大利不言。” “通商惠工,江海之大;长财饬力,土地所生。” “秋毫太行,因所大而大;乐工兴事,厚其生谓生。” 1899年

8、5月19日,离大生开机只有4天,他派人过长江,到常熟请恩师翁同龢写了一副对联,一直挂在大生的公事厅,现在仍由大生一厂保存:“枢机之发,动乎天地;衣被所及,遍我东南。” 1899年5月23日,经过44个月漫长的筹备,大生终于正式开机,2万纱锭只开足了9000锭,之后又到国外买了机器零部件,5个月后才开到1.44万锭。 大生开机,47岁的张謇内心自然很激动。要知道,这是中国人最早的自办纱厂之一,在大生筹办之初,全国商办的机器纱厂不过寥寥几家,到大生开机时也只有七八家,集中在上海、杭州、宁波、苏州一带。没有想到,大生纱厂开机第一年就赢利了,在支付了官股、商股的4万多两官利后,还有7.8万多两余利。

9、据说张謇一直不能忘怀大生最初创建时的艰苦,特地请人绘制了四幅“厂儆图”,暗指创厂时遇到的事件,挂在厂内公事厅东西两侧。第一幅是鹤芝变相图,寓指潘鹤琴、郭茂芝在关键时刻退股作难。第二幅是桂杏空心图,指的是盛宣怀(号杏荪)和桂嵩庆食言而肥,拒付资金。第三幅是水草藏毒图,指是的南通知州汪树堂(汪字有“水”;树字含“ 草”)因不满刘坤一将地方公款拨给大生纱厂,煽动乡绅秀才发难。第四幅是幼子垂涎图,指的是大生纱厂即将投产而资金匮乏时,浙江候补道朱幼鸿、盐务督销严筱舫企图乘人之危,低价盘下大生纱厂产权。张謇创办的中国第一个博物馆南通博物苑的南馆博物楼张謇创办的学校通州师范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纺织学校 即使到现在,大多数南通人的小学、中学,甚至大学生涯还都是在张謇创办的学校里度过的;大多数南通人家都至少有一个亲戚在张謇创办的工厂里工作过。 张謇在20年间所参与的企事业数量高达180余家,囊括工业、垦牧、交通运输、金融商贸、商会民团、文化教育和公益事业。 当时的中国制度缺失,前途茫茫无着,张謇却在南通建成了相当完备的经济、文化、交通水利、医疗和慈善体系,并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社会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