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与反应时_第1页
注意与反应时_第2页
注意与反应时_第3页
注意与反应时_第4页
注意与反应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章第四章 注意与反应时注意与反应时第四章第四章 注意与反应时注意与反应时反应时反应时 对解决问题很重要,是某些专业技能训练的对解决问题很重要,是某些专业技能训练的根本指标。根本指标。注意注意 对心理活动起着积极的维持和组织作用,直对心理活动起着积极的维持和组织作用,直接决定个体的同桌效率、作业成绩。接决定个体的同桌效率、作业成绩。基于反应时的注意研究方法基于反应时的注意研究方法反应时(反应时( reaction time, RT )一、反应时研究的历史1.概念 反应时是指从刺激的呈现到反应的开始之间的时距反应时是指从刺激的呈现到反应的开始之间的时距。反应时是心理实验中使用最早、应用最广的反

2、应变量反应时是心理实验中使用最早、应用最广的反应变量之一,也是实验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和心理学研之一,也是实验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和心理学研究中最为重要的因变量指标。究中最为重要的因变量指标。2.三个时段三个时段刺激使感受器产生了兴奋,其冲动传递到感觉神经元的刺激使感受器产生了兴奋,其冲动传递到感觉神经元的时间。时间。神经冲动经感觉神经传至大脑皮质的感觉中枢和运动中神经冲动经感觉神经传至大脑皮质的感觉中枢和运动中枢,从那里经运动神经到效应器官的时间。枢,从那里经运动神经到效应器官的时间。效应器接受冲动后开始效应活动的时间。效应器接受冲动后开始效应活动的时间。一、反应时研究的历史一、反应时研究的

3、历史反应时研究的起源 对反应时间的研究最早始于天文学。对反应时间的研究最早始于天文学。 “人差方程人差方程” 不同观测者所得数据的差异。不同观测者所得数据的差异。 1850年,生理学家赫尔姆霍兹运用反应时间来测定神经的传导速度年,生理学家赫尔姆霍兹运用反应时间来测定神经的传导速度。 1868年,荷兰生理学家唐德斯发明了分离反应时间的实验年,荷兰生理学家唐德斯发明了分离反应时间的实验唐德唐德斯反应时斯反应时ABC。 1879年,年,Wundt及其学生以反应时间为指标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及其学生以反应时间为指标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究。 卡特尔之后,反应时研究从原因分析转向测量技术的改进和反应时实卡

4、特尔之后,反应时研究从原因分析转向测量技术的改进和反应时实际技术的应用。际技术的应用。 20世纪世纪50年代中期之后,认知心理学兴起。年代中期之后,认知心理学兴起。唐德斯反应时唐德斯反应时ABCv A 反应:简单反应。一个刺激和一个反应。唐德斯认为,反应:简单反应。一个刺激和一个反应。唐德斯认为,A 反应是反应是最简单的反应最简单的反应,也是复杂反应的成分或基本因素,也是复杂反应的成分或基本因素。v B 反应:选择反应(反应:选择反应(choice reaction)。有二个或二)。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刺激和相应于刺激的反应数,每一个刺激都有它个以上的刺激和相应于刺激的反应数,每一个刺激都有它相

5、应的反应。在相应的反应。在 B 反应中除了基线操作外还包括了反应中除了基线操作外还包括了刺激刺激辨认辨认和和反应选择反应选择的心理操作的心理操作v C 反应:辨别反应(反应:辨别反应(indentification reaction)。有)。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刺激,但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刺激,但C 反应中只有一个刺激是要求反应中只有一个刺激是要求有反应的。有反应的。C 反应是在基线操作中加入了刺激辨别的过程反应是在基线操作中加入了刺激辨别的过程,但不包含反应的选择。,但不包含反应的选择。v 根据三类反应包含的加工过程多少可预期:根据三类反应包含的加工过程多少可预期:BCA一、反应时研究的历史一、反

6、应时研究的历史反应时测量的发展1、简单机械时代:、简单机械时代:v自由落体直尺计时器自由落体直尺计时器v单摆微差计时器单摆微差计时器2、复杂机械时代:、复杂机械时代:v时间描记器(记纹鼓)时间描记器(记纹鼓)3、电子时代:、电子时代:v电子计时器电子计时器自由落体直尺计时器 皮耶隆(皮耶隆(woodworth & Schlosberg,1954)时间(秒)下落距离(厘米)下落距离(时)(woodworth & Schlosberg,1954)单摆微差计时器单摆微差计时器Kaiser(1859), Sandford(1889)时间描计器(计纹鼓)时间描计器(计纹鼓)反应时测试仪(

7、反应时测试仪(1)反应时测试仪(反应时测试仪(2)2、反应时研究的基本问题、反应时研究的基本问题1.速度速度-准确性权衡准确性权衡 研究者们为了研究人类信息加工的特性,常常把反应时间研究者们为了研究人类信息加工的特性,常常把反应时间作为指标。其考虑的逻辑是,心理加工过程的复杂性和反作为指标。其考虑的逻辑是,心理加工过程的复杂性和反应时间的长短之间有一种对应关系,即对一个复杂刺激的应时间的长短之间有一种对应关系,即对一个复杂刺激的加工所需时间较长;而对一个简单刺激的加工时间则要短加工所需时间较长;而对一个简单刺激的加工时间则要短一些。一些。反应时实验中的因变量:反应速度;反应准确率。反应时实验中

8、的因变量:反应速度;反应准确率。 研究者们注意到,被试有时会以牺牲准确率为代价去换取研究者们注意到,被试有时会以牺牲准确率为代价去换取反应速度,有时则会以牺牲反应速度为代价去换取反应准反应速度,有时则会以牺牲反应速度为代价去换取反应准确率,亦即被试能根据不同的实验要求或在不同的实验条确率,亦即被试能根据不同的实验要求或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建立一个反应速度与反应准确率的标准来指导他的件下,建立一个反应速度与反应准确率的标准来指导他的反应。这就是反应速度与准确率的权衡(反应。这就是反应速度与准确率的权衡(speed-accuracy trade off, SAT)。)。1.速度与准确性权衡速度与准

9、确性权衡 Theios(1975)的)的实验中,被试所要完实验中,被试所要完成的成的任务相当简单任务相当简单,只需说出呈现在屏幕只需说出呈现在屏幕上的某个数字。上的某个数字。 自变量是数字出现的自变量是数字出现的概率,变化范围在概率,变化范围在0.2到到0.8之间。之间。 Theios认为,刺激认为,刺激出现的概率对反应时出现的概率对反应时没有影响,但对错误没有影响,但对错误率有影响。率有影响。123456330340350360反应时(毫秒)错误百分数0.20.30.40.5 0.6 0.70.8反应时错误率刺激呈现概率刺激呈现概率图图4 反应时和错误率是刺激呈现概率的函数反应时和错误率是刺

10、激呈现概率的函数1.速度与准确性权衡速度与准确性权衡 从表面上看,如果把各种概率的错误率平均起来,则平从表面上看,如果把各种概率的错误率平均起来,则平均错误率为均错误率为 3。 对此实验进一步分析对此实验进一步分析在这个实验中被试的任务相当简单。在这个实验中被试的任务相当简单。实验对象是具有较高文化水准的大学生。实验对象是具有较高文化水准的大学生。错误率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最高的错误率(错误率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最高的错误率(6)发生)发生在最低的刺激概率上,并且反应的错误率随刺激概率的在最低的刺激概率上,并且反应的错误率随刺激概率的增加而降低。增加而降低。 证明速度和准确性之间的联系。证明速度和

11、准确性之间的联系。 1.速度与准确性权衡速度与准确性权衡帕奇勒(帕奇勒(Pachella,1974)的实验结果表明)的实验结果表明,为了使错误率降低,为了使错误率降低 2,对,对 0.2 概率刺激条概率刺激条件的反应时将增加件的反应时将增加 100 毫秒。这说明根据速毫秒。这说明根据速度度-准确性权衡,在低刺激概率条件下,为了减准确性权衡,在低刺激概率条件下,为了减少错误率,少错误率, 反应时间就会延长。反应时间就会延长。1.速度与准确性权衡速度与准确性权衡1.速度与准确性权衡速度与准确性权衡亚当森(亚当森(Adamson)的验证)的验证 他运用三个问题,比较被试在功能固着条件下和控制他运用三

12、个问题,比较被试在功能固着条件下和控制条件下的结果来验证邓克的最初实验。这些问题包括条件下的结果来验证邓克的最初实验。这些问题包括盒子问题、回形针问题和螺丝锥问题。盒子问题、回形针问题和螺丝锥问题。 在每种问题的解决中,对有某物体的先前经验的被试在每种问题的解决中,对有某物体的先前经验的被试(功能固着)和没有这类经验的控制组别是的结果进(功能固着)和没有这类经验的控制组别是的结果进行了比较。行了比较。 亚当森主要关注邓克实验中被试数量少的问题,因而亚当森主要关注邓克实验中被试数量少的问题,因而在他的六种情况中分别使用了在他的六种情况中分别使用了26-29个被试(个被试(3个问个问题题*2个实验

13、条件)。个实验条件)。测试因变量的指标有两个:在测试因变量的指标有两个:在20分钟内能够解决问题分钟内能够解决问题的被试百分率和被试成功解决问题所花的时间。的被试百分率和被试成功解决问题所花的时间。1.速度与准确性权衡速度与准确性权衡结论:所有的被试都能解决问题,但控制条件下比功能结论:所有的被试都能解决问题,但控制条件下比功能固着条件下解决问题快得多。固着条件下解决问题快得多。实实 验验 总总 结结在以反应时为因变量指标时,单一考虑速度,或在以反应时为因变量指标时,单一考虑速度,或单一考虑准确性,都会极大地损害实验研究的信单一考虑准确性,都会极大地损害实验研究的信度。度。在进行反应时实验时,

14、必须考虑两个因变量在进行反应时实验时,必须考虑两个因变量速度和准确性;当只选择一个因变量指标时,应速度和准确性;当只选择一个因变量指标时,应对为何不使用另一个的原因有所交代。对为何不使用另一个的原因有所交代。2.简单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简单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简单反应时(简单反应时(simple reaction time) 给被试呈现单一的刺激,同时要求他们只作单给被试呈现单一的刺激,同时要求他们只作单一的反应,这时刺激一的反应,这时刺激-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就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就是反应时。是反应时。 举例:短跑运动员听到枪声起跑。举例:短跑运动员听到枪声起跑。简单反应时存在简单反应时存在反应极限

15、反应极限现象;不同感觉通道现象;不同感觉通道或同一通道中的不同部位简单反应时有差异。或同一通道中的不同部位简单反应时有差异。不同感觉通道的简单反应时不同感觉通道的简单反应时简单反应时简单反应时防止实验中防止实验中“假反应假反应”产生的方法:产生的方法:随机变化预备信号与刺激呈现间的时距。随机变化预备信号与刺激呈现间的时距。插入侦查试验(空白刺激,即预备信号后不插入侦查试验(空白刺激,即预备信号后不给予刺激)。给予刺激)。例如:发令枪、打地鼠游戏。例如:发令枪、打地鼠游戏。选择反应时选择反应时选择反应时(选择反应时(choice reaction time) 根据不同的刺激物,在多种反应方式中选

16、择符合根据不同的刺激物,在多种反应方式中选择符合要求的,并执行反应所需要的时间。要求的,并执行反应所需要的时间。v举例:过马路的交通信号灯。举例:过马路的交通信号灯。选择反应时的实验:选择反应时的实验:红、绿光刺激和左右手选择红、绿光刺激和左右手选择(被试的辨别和选择活动(被试的辨别和选择活动) 默克尔发现刺激数目和选择反应时的函数关系:默克尔发现刺激数目和选择反应时的函数关系:RT=lgNv波佩尔发现选择反应时存在震荡周期现象波佩尔发现选择反应时存在震荡周期现象v随着信息论的广泛应用,信息论被纳入反应时领随着信息论的广泛应用,信息论被纳入反应时领域来考察刺激和反应数目对反应时的长短的影响域来

17、考察刺激和反应数目对反应时的长短的影响v希克(希克(1952)提出刺激所负荷的信息量与反应)提出刺激所负荷的信息量与反应时存在恒定关系时存在恒定关系nRT=alg(n+1)总总 结结简单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在刺激和反应数目上有简单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在刺激和反应数目上有差异,通过对两类反应的不同操纵,可以差异,通过对两类反应的不同操纵,可以分析心分析心理加工的内部过程理加工的内部过程,这就是反应时加工的主要意,这就是反应时加工的主要意义。义。认知心理学用反应时测量来推断认知心理学用反应时测量来推断“黑箱黑箱”中信息中信息加工过程。加工过程。三、反应时新法三、反应时新法反应时研究的关键在于任务的选择

18、与因变量的分反应时研究的关键在于任务的选择与因变量的分解。解。认知心理学认为信息在脑内需要一系列的处理,认知心理学认为信息在脑内需要一系列的处理,而这些心理处理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处理信息量而这些心理处理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处理信息量的多少和处理阶段的不同都会直接反应在反应时的多少和处理阶段的不同都会直接反应在反应时间上,因此,通过反应时间的测量可以推断内部间上,因此,通过反应时间的测量可以推断内部信息加工过程。这种信息加工过程。这种用反应时来分析信息加工过用反应时来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被称为反应时新法程的方法被称为反应时新法。三、反应时新法三、反应时新法1.减数法(减数法(subtractiv

19、e method)逻辑 安排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安排两种或两种以上的RT作业,其中一个作业包作业,其中一个作业包含有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加工阶段,而其它方面含有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加工阶段,而其它方面相同,这两种作业的相同,这两种作业的RT的差异即为那个特有的加的差异即为那个特有的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用途 已知加工过程,求时间;已知加工过程,求时间; 已知加工时间,求过程。已知加工时间,求过程。 唐德斯反应时唐德斯反应时ABC法(法(1)Donders首先测定首先测定3种不同的种不同的反应时间:反应时间:nA-反应时间:S1R1nB-反应时间:S1R1 S2R2nC-反应时间:S

20、1R1 S2唐德斯反应时唐德斯反应时ABC法(法(2) A反应时C反应时CAB反应时C反应时BC基线时间辨别时间选择时间心理旋转v心理旋转:单凭心理运作(不依靠实际操作)心理旋转:单凭心理运作(不依靠实际操作)将所知觉之对象予以旋转,从而获得正确知觉将所知觉之对象予以旋转,从而获得正确知觉经验的心理历程。经验的心理历程。当某人提起你熟悉的朋友名字时,即使这位朋友不在眼前,你的脑海中也会浮现出他(她)的形象。这种形象在心理学上称为心理表象。 以心理表象为基础,会产生一种奇异的现象,这就是有趣的心理旋转。n第一,一个物体可以在我们的脑海中形成一个映像;第一,一个物体可以在我们的脑海中形成一个映像;

21、n第二,这个映像还可以进行旋转;第二,这个映像还可以进行旋转;n第三,映像旋转的速度是相对恒定的。第三,映像旋转的速度是相对恒定的。心理旋转v心理学家把心理学家把这种物体映像旋转的现象叫做心理这种物体映像旋转的现象叫做心理旋转旋转。由于心理旋转的速度是相对恒定的,所。由于心理旋转的速度是相对恒定的,所以旋转的角度越大,所需时间也越长;旋转角以旋转的角度越大,所需时间也越长;旋转角度越小,时间就越短。度越小,时间就越短。v20世纪70年代初,库柏(Cooper)和谢波德(1973)用减数法反应时实验证明了心理旋转的存在。 正、反正、反1212种刺激字母种刺激字母 逻辑逻辑 1969年由年由斯滕伯

22、格斯滕伯格提出。提出。 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即一个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个因素的效应,那么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个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 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不同的加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阶段。 2.加因素法(加因素法(additive method)用途用途 通过单变量和多变量的实验,从完成作业的通过单变量和多变量的实验,从完成作业的时间变化来确定这一信息加工过程

23、的各个阶段时间变化来确定这一信息加工过程的各个阶段。 加因素法不是区分出每个阶段的加工时间,加因素法不是区分出每个阶段的加工时间,而是辨认出认知加工的顺序,并证实不同加工而是辨认出认知加工的顺序,并证实不同加工阶段的存在。阶段的存在。2.加因素法(加因素法(additive method)加因素法(additive method)加因素法假定,当两个实验因素影响两个不同的阶段时,它们将对总反应时间产生独立的效应,即不管一个因素的水平变化如何,另一个因素对反应时间的影响是恒定的。Sternberg加法实验(加法实验(1)Sternberg在进行一系列的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在进行一系列的实验研究的基础

24、上,确定了对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有独立作用的,确定了对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有独立作用的四个因素:四个因素:n识记项目的数量(记忆集大小) n测试项目的质量(优质的或低劣的)n反应的类型(肯定的或否定的)n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反应种类和项目数反应种类和项目数对反应时的影响对反应时的影响频率和反应种类频率和反应种类对反应时的影响对反应时的影响Sternberg加法实验(加法实验(2)识记项目识记项目的编码的编码测试项目测试项目编码编码顺序顺序比较比较决策决策反应反应组织组织反应时间反应时间测试项目测试项目的质量的质量识记项目识记项目的数量的数量反应反应类型类型反应类型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的相对频率率图图

25、2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阶段及其影响因素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阶段及其影响因素应应 用用在工业生产中,要能提高工作效率,节省人力,就在工业生产中,要能提高工作效率,节省人力,就需要研究操作动作分析的科学工作方法。例如,纺需要研究操作动作分析的科学工作方法。例如,纺织工人生产定额的制度、劳动指标的测量以及各项织工人生产定额的制度、劳动指标的测量以及各项操作动作的分析使之正确、合理化,在这些场合上操作动作的分析使之正确、合理化,在这些场合上,都用得着反应时间指标。,都用得着反应时间指标。应应 用用在交通运输行业中,反应时间对于交通驾驶员来说在交通运输行业中,反应时间对于交通驾驶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过慢或

26、有时过快的反应,都可能导是非常重要的,过慢或有时过快的反应,都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例如有实验表明,汽车驾驶员需要致事故的发生。例如有实验表明,汽车驾驶员需要快煞车时,平均要花快煞车时,平均要花500 毫秒,其中约有一半的毫秒,其中约有一半的时间是属于反应时间本身,另一半是将脚从加速器时间是属于反应时间本身,另一半是将脚从加速器移到煞车踏板的活动消耗了。如果司机的反应延长移到煞车踏板的活动消耗了。如果司机的反应延长了了0.1 秒,车速仅为秒,车速仅为30 公里公里/时,汽车还是要往时,汽车还是要往前多行近前多行近1 米;如果反应延长米;如果反应延长0.2 秒,那就要多行秒,那就要多行2 米,在这

27、种条件下反应时间就变成严重事故的原米,在这种条件下反应时间就变成严重事故的原因了。因了。应用于研究应用于研究v驾驶员反应时的比较研究(彭楚翘,何存道等;驾驶员反应时的比较研究(彭楚翘,何存道等;心理科学)心理科学) 【内容提要内容提要】本文对本文对18名事故多发卡车驾驶员和名事故多发卡车驾驶员和18名安全卡车驾驶员的视觉、听觉简单反应时、名安全卡车驾驶员的视觉、听觉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以及决策时间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选择反应时以及决策时间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事故多发组卡车驾驶员的视觉、听觉简单表明:事故多发组卡车驾驶员的视觉、听觉简单反应时比安全组卡车驾驶员长,但差异不显著;反应时比安

28、全组卡车驾驶员长,但差异不显著;事故多发组卡车驾驶员的视觉、听觉选择反应时事故多发组卡车驾驶员的视觉、听觉选择反应时与决策时间都比安全组卡车驾驶员长,且差异显与决策时间都比安全组卡车驾驶员长,且差异显著。本研究结果为我国深入开展驾驶员的选拔、著。本研究结果为我国深入开展驾驶员的选拔、培训与驾驶适应性检测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培训与驾驶适应性检测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注注 意意注意的概念注意的概念 通常是指选择性注意,即注意是有选择的加工某通常是指选择性注意,即注意是有选择的加工某些刺激而忽视其他刺激的倾向。它些刺激而忽视其他刺激的倾向。它是心理活动对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一定对象

29、的指向和集中。注 意一、注意研究的历史一、注意研究的历史 认知心理学将注意看成是一种内部机制,借以实认知心理学将注意看成是一种内部机制,借以实现对刺激选择的控制,并调节一部分信息,以便现对刺激选择的控制,并调节一部分信息,以便有效地加工重要信息。有效地加工重要信息。1.过滤器理论过滤器理论过滤器理论(过滤器理论(filter model)是英国心理学家)是英国心理学家Broadbent(1958)在双耳同时分听实验的基)在双耳同时分听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较早的注意模型。础上提出的一个较早的注意模型。单通道的过滤器模型单通道的过滤器模型vBroadbent认为,来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而人认为

30、,来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而人的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则是有限的,于是就的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则是有限的,于是就出现了瓶颈。为了避免系统超载,就需要某种过滤器出现了瓶颈。为了避免系统超载,就需要某种过滤器来对之加以调节,选择其中较少的信息,使其进入高来对之加以调节,选择其中较少的信息,使其进入高级分析阶段,这类信息将受到进一步加工而被识别和级分析阶段,这类信息将受到进一步加工而被识别和存储,而其他信息则不让通过。存储,而其他信息则不让通过。v这种过滤器体现着注意的选择功能这种过滤器体现着注意的选择功能。因此这种理论被。因此这种理论被称为称为“注意的过滤器模型注意的过滤器模型”。因为这

31、种过滤器模型的。因为这种过滤器模型的核心思想是它到达高级分析水平的通道只有一条,因核心思想是它到达高级分析水平的通道只有一条,因而,而,Welford(1959)称之为)称之为“单通道模型单通道模型”。也。也称作称作早期选择模型早期选择模型。早期选择模型早期选择模型早期选择模型早期选择模型双耳分听实验双耳分听实验结果:双耳分别再现的准确率为结果:双耳分别再现的准确率为65%,成对,成对再现的准确率为再现的准确率为20%。解释:解释:Broadbent认为,每只耳朵相当认为,每只耳朵相当于刺激输入的一个通于刺激输入的一个通道,而过滤器只允许道,而过滤器只允许每个通道的信息单独每个通道的信息单独通

32、过。通过。衰减模型衰减模型Treisman(1960)设计了一个双耳同时分听)设计了一个双耳同时分听的追随耳程序的实验。的追随耳程序的实验。追随耳实验就是要求被试在双耳分听过程中始终复述某追随耳实验就是要求被试在双耳分听过程中始终复述某一个耳朵听到的信息,并且忽略所有来自另一耳朵的信一个耳朵听到的信息,并且忽略所有来自另一耳朵的信息。这两个耳朵被分别称为息。这两个耳朵被分别称为“追随耳追随耳”和和“非追随耳非追随耳”。 n左耳(追随耳):There is a house understand the word.n右耳(非追随耳):Knowledge of on a hill.n结果,被试都报告

33、为:There is a house on a hill.并声称这是从一只耳朵听到的。衰减模型衰减模型v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结果表明:当有意义的材料,分开呈现在追随耳和非追随耳时,被试会不顾主试的事先规定(即复述追随耳所听到的项目),而去追随意义。v这种现象只有在过滤器允许两只耳朵的信息都能通过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即人可同时注意两个通道的刺激。(1 1)信息是大量输入的,这与早期选择模型一致;)信息是大量输入的,这与早期选择模型一致;(2 2)加工过程是)加工过程是“衰减衰减”式的;式的;(3 3)过滤器的位置有两个,一为语义分析之前的)过滤器的位置有两个,一为语义分析之前的外周过滤器,一为语义分析

34、之后的中枢过滤器。外周过滤器,一为语义分析之后的中枢过滤器。 衰减模型衰减模型vTreisman(1960,1964)根据以上实验)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对过滤器模型加以改进,提出了衰减模型结果对过滤器模型加以改进,提出了衰减模型(attenuation model)。)。衰减模型衰减模型vTreisman认为,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认为,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必须由过滤器加以调节,不过,这种过滤器不必须由过滤器加以调节,不过,这种过滤器不是只允许一个通道(追随耳)的信息通过,而是只允许一个通道(追随耳)的信息通过,而是既允许追随耳的信息通过,也允许非追随耳是既允许追随耳的信息通过,也允许非追随

35、耳的信息通过,只是非追随耳的信号受到衰减,的信息通过,只是非追随耳的信号受到衰减,强度减弱了,但其中一些信息仍然可得到高级强度减弱了,但其中一些信息仍然可得到高级加工。加工。晚期选择模型晚期选择模型基本假定基本假定:由感觉通道输入的所有信息都可进入:由感觉通道输入的所有信息都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知觉加工,并加以识别。高级分析水平,得到知觉加工,并加以识别。而注意选择位于知觉和工作记忆之间,即过滤器而注意选择位于知觉和工作记忆之间,即过滤器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其选择标准是刺激对于人的重要性。其选择标准是刺激对于人的重要性。晚期

36、选择模型晚期选择模型过滤器理论总结过滤器理论总结三种不同的理论仍然存在争论。三种不同的理论仍然存在争论。同一实验结果可提出不同的解释。同一实验结果可提出不同的解释。v早期选择早期选择v中期选择中期选择v晚期选择晚期选择(二)资源限制理论(二)资源限制理论 无论是知觉选择模型还是反应选择模型都是以认知系统无论是知觉选择模型还是反应选择模型都是以认知系统的加工能力或资源有限作为出发点;的加工能力或资源有限作为出发点; Broadbent(1958)最早提出)最早提出“注意是资源有限的注意是资源有限的加工系统的工作结果加工系统的工作结果”的想法,他所提出的注意过滤器的想法,他所提出的注意过滤器模型也

37、体现了这种思想;模型也体现了这种思想; 然而,前面的模型并没有用这种思想来具体说明注意,然而,前面的模型并没有用这种思想来具体说明注意,没有成为注意的机制或解释注意的原则。没有成为注意的机制或解释注意的原则。 从从70年代开始,一些认知心理学家已经开始避开注意过年代开始,一些认知心理学家已经开始避开注意过滤器在信息加工系统中所处的位置,而把注意能量有限滤器在信息加工系统中所处的位置,而把注意能量有限当作注意机制来解释注意。当作注意机制来解释注意。(二)资源限制理论(二)资源限制理论1973年,由卡纳曼提出年,由卡纳曼提出如果一个任务没有用尽所有的资源,那么注意如果一个任务没有用尽所有的资源,那

38、么注意可以同时指向另外的任务可以同时指向另外的任务。决定注意的关键是资源分配方案,其受制于:决定注意的关键是资源分配方案,其受制于:唤醒因素的可能的能量当时的意愿对完成任务所需能量的评价个人的长期倾向注意能量分配模型注意能量分配模型可辨度可辨度非靶子词出现次数非靶子词出现次数感觉的感觉的语义的语义的1次次3次次高高高高1.652.12高高低低1.682.37低低高高2.013.46低低低低3.387.21表4-1 非靶子词回忆的数量(平均数)不管语义可辨度的高低,非靶子词回忆数量,在低感觉不管语义可辨度的高低,非靶子词回忆数量,在低感觉可辨度下总是多于高感觉可辨度下的。因为低感觉可辨可辨度下总

39、是多于高感觉可辨度下的。因为低感觉可辨度下,非靶子词应用较多资源,进行较深的加工。度下,非靶子词应用较多资源,进行较深的加工。资源限制理论总结资源限制理论总结优点:优点:较好地解释同时进行两个或多个作业所产较好地解释同时进行两个或多个作业所产生的复杂情况,彻底克服三种过滤器理论模型内生的复杂情况,彻底克服三种过滤器理论模型内部的矛盾,还可以解释某些特定的不需要有限注部的矛盾,还可以解释某些特定的不需要有限注意资源的任务(意资源的任务(如呼吸如呼吸)和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需要的注意日益减少的任务(后需要的注意日益减少的任务(如打字如打字)。)。局限:局限:未给出资源如何分配

40、的量化信息,和资源未给出资源如何分配的量化信息,和资源分配的过程,无法真正诠释注意选择的机制。分配的过程,无法真正诠释注意选择的机制。有些研究者认为所谓的有些研究者认为所谓的“资源资源”是神经系统基本是神经系统基本和组成运作的结果。和组成运作的结果。二、注意的定义二、注意的定义1.选择性注意选择性注意 注意具有选择性。注意具有选择性。 注意的选择性与信息的意义程度有关,越是与自身联注意的选择性与信息的意义程度有关,越是与自身联系紧密的信息,越容易得到注意。系紧密的信息,越容易得到注意。定义:为了改进加工的速度或准确性,而把认知加工过为了改进加工的速度或准确性,而把认知加工过程限制,并集中在所有

41、当前信息的某个子集上的过程程限制,并集中在所有当前信息的某个子集上的过程。 两个本质属性两个本质属性:从可选物中做出选择的过程;选:从可选物中做出选择的过程;选择的目的是为了改进心理加工过程的效率。择的目的是为了改进心理加工过程的效率。二、注意的定义二、注意的定义2.持续性注意持续性注意v在同一对象或同一任务上保持一段时间的心理过在同一对象或同一任务上保持一段时间的心理过程。具体指的是个体在一定环境中为觉察特定的程。具体指的是个体在一定环境中为觉察特定的、难以预测而又较少出现的信号所保持的准备状、难以预测而又较少出现的信号所保持的准备状态。态。区分注意的选择特性和注意的保持特性。区分注意的选择

42、特性和注意的保持特性。顶叶受损的人有注意选择障碍但没有保持障碍;多动症者有保持障碍但无选择障碍。二、注意的定义二、注意的定义3.整合性注意整合性注意v是整合各种信息、特定对象的各种特征的信息绑是整合各种信息、特定对象的各种特征的信息绑定过程。定过程。v错觉性结合:错觉性结合:当缺乏集中性注意时,虽然不同客当缺乏集中性注意时,虽然不同客体的一些特征可以得到加工,但一个客体的诸特体的一些特征可以得到加工,但一个客体的诸特征未能整合在一起,因而不同客体的特征可能发征未能整合在一起,因而不同客体的特征可能发生交叉结合,即一个客体的特征与另一个客体的生交叉结合,即一个客体的特征与另一个客体的特征错误的结

43、合在一起的现象。特征错误的结合在一起的现象。二、注意的定义二、注意的定义3.整合性注意整合性注意错觉性结合实验 4 TPH 7 字母刺激实验刺激卡3.整合性注意整合性注意v特征整合理论将客体知觉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特征整合理论将客体知觉过程分为两个阶段:n前注意阶段:知觉对特征进行自动的平行加工,无需注意,特征未被绑定在一起形成客体。n特征整合阶段:通过集中注意将特征整合为客体。 特征和客体的加工是在知觉的不同阶特征和客体的加工是在知觉的不同阶段实现的。段实现的。3.整合性注意整合性注意v项目越多,反应时越长。项目越多,反应时越长。v特雷斯曼的实验证明:特雷斯曼的实验证明:特征的加工是平行的,特

44、征的加工是平行的,客体的加工是系列的。客体的加工是系列的。 A S D F G HQ C E R T Y U I O D L K J H G F D S A Z X C V B N M G H F K注意的定义总结注意的定义总结三种定义从不同角度进行,都不全面。三种定义从不同角度进行,都不全面。选择性注意定义突出注意在引导和分配心理资选择性注意定义突出注意在引导和分配心理资源方面的功能。源方面的功能。持续性注意定义关注注意维持心理过程和意识持续性注意定义关注注意维持心理过程和意识聚焦的一面。聚焦的一面。整合性注意定义强调注意在整合各种感知信息整合性注意定义强调注意在整合各种感知信息上的功用。上

45、的功用。三、基于反应时的注意研究方法三、基于反应时的注意研究方法1.提示注意研究(提示注意研究(注意的转移过程注意的转移过程)方法:用刺激或指导语来引导被试注意一个明确的用刺激或指导语来引导被试注意一个明确的输入源,然后把这一输入源的加工和对其他输入输入源,然后把这一输入源的加工和对其他输入源的加工作比较,通过比较提示刺激和未提示刺源的加工作比较,通过比较提示刺激和未提示刺激反应时的差异来推测两者在内部加工过程上的激反应时的差异来推测两者在内部加工过程上的差别。差别。1.提示注意研究提示注意研究v结果:结果:反应时反应时 无效实验中立实验有效实验无效实验中立实验有效实验v这种范式主要用于:n研究注意指向被提示信息的过程研究注意指向被提示信息的过程n比较对被注意到的刺激和对未被注意到的刺激比较对被注意到的刺激和对未被注意到的刺激在加工过程上的差别。在加工过程上的差别。 2.目标搜索研究目标搜索研究方法:方法:要求被试寻找一个或多个混杂在非目标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