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 德国莱比锡大学“心理实验室”冯特,心理学之父:研究人的意识、心理活动2.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3. 华生:行为主义:反对冯特,放弃意识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研究人和动物的行为4. 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研究无意识领域,强调人的本能的、情欲的、自然性的一面5. 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等,既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等同于动物,只研究人的行为,又批评佛洛伊德只研究神经症和精神病人,人本主义实质就是让人领悟自己的本性。6. 认知心理学:美国心理学家奈瑟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认知心理学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研究注意、知觉、表象、思维等,将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7. 19
2、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阐述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科学体系,被称为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8. 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规划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个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社会文化环境决定的。这个理论被称为“社会心理发展理论”9. 社会心理发展理论:(1) 婴儿期:基本信任与不信任的心理冲突(2) 儿童期:自主与害羞、怀疑的冲突(3) 学龄初期:主动对内疚的冲突(4) 学龄期:勤奋对自卑的冲突(5) 青春期: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6) 成年早期:亲密对孤独的冲突(7) 成年期:生育对停滞的冲突(8) 成熟期:自我完整与绝望期
3、的冲突埃里克森强调自我成长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个体出生以后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过程中,个体自我成长的需求希望能在环境中得到满足,但又不得不受到社会的要求与限制,这就使得个体在社会适应方面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矛盾,这种心理矛盾就是发展危机,发展危机既肯能使人遭遇心理上的困扰,也可能使人在危机感压力的推动下,学会自我调节和社会适应,推动个体心理的发展。这八个阶段不但依次相互关联,而且第八个阶段还直接与第一个阶段相联系,换句话说,这八个阶段以一种循环的形式像话联系。在每一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中,解决了核心问题之后所产生的人格特质,都包含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的品质,如果各个阶段都保持向积极品质发展,就算完
4、成了这个阶段的任务,逐渐实现了健全的人格,否则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出现情绪障碍,形成不健全的人格。10.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人类心理与动物心理的区别主要是那些高级的心理机能(逻辑记忆、思维、有意注意等)在人类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过程中,有三方面起推动作用:(1) 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2) 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掌握高级心理机能语言、符号这一中介环节,使其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3) 高级心理机能不断内化的结果10. 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有两种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儿童独立活动所达到的解
5、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水平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于别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两种水平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11. 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学习动机的多元性:表现为学习动机成分与类型以及学习动机系统结构的多样化;学习动机的间接性;学习动机的社会性;学习动机的职业性12. 大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的特点:(1) 大学生的道德认识具有独立性、全面性和现实性的特点(2) 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具有理智性、深刻性和复杂性的特点(3) 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具有较强的自觉性和稳定性13. 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1) 从认知特征看:认知和思维敏锐,追求效率化(2) 从情绪特征看:当代大
6、学生情感强烈,积极乐观(3) 从人格特征来看:当代大学生个性张扬,渴望关注(4) 从信仰特征来看,当代大学生重上平等、自由,思想活跃(5) 从人际交往特征来看,当代大学生现实人际关系良好、网络关系拓展(6) 从恋爱与性观念来看,当代大学生渴望和正视爱情,性态度呈现出开放性特征12.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1) 心理健康教育的全体性原则(2)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性原则(3) 心理健康教育的差异性原则(4) 预防、调治和发展相结合的原则13. 心理健康的标准:(1) 了解自我、悦纳自我(2) 接受他人,善于人处(3) 正视现实、接受现实(4) 热爱生活、乐于工作(5) 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
7、良好(6) 人格完善和谐,(7) 智力正常(8)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14.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1) 对教师角色认同,热爱教育工作(2) 具有与练好和谐的人际关系(3) 对现实环境有正确的感知,能够平衡自我与环境、理想与现实的关系(4) 具有教育的独创性(5) 在教育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能真实地感受内心情绪体验、并恰当地控制和表达情绪15. 高校教师职业角色的形成过程:角色认知、角色认同、角色信念16. 促进教师职业角色形成的主要条件:全面而正确地认识教师职业、树立学习榜样、积极参与教育实践17. 斯腾伯格认为专家型教师就是具有某种教学专长的人,具有以下三个特征:(1) 拥有丰富而组织
8、化了的专门知识,并且能够有效运用(2) 能够高效地解决教学领域内的问题(3) 有很强的洞察力,善于创造性解决问题17. 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1) 情绪衰竭(2)去个性化(3)个人成就感降低18.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1) 社会层面: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2) 学校层面: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校环境;为教师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3) 个人层面: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了解并接纳自己、悦纳善待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情绪的调控能力,保持平和的心态、学会休闲和放松19. 四大学习理论:(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又称作刺激反应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是桑代克,华生、斯金纳(
9、将行为主义推向高峰)基本假设是学习是人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形成“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发生过程:美国桑代克认为学习与的本质实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联结,情景与反应形成联结的三大定律是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练习律和效果律是学习的主旋律。斯金纳讲知识看作是一些特定反应的组合,是在基本的心理单元或各行为单元间形成的各种有组织的联结。影响学习的因素:强化、学习者和情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最为核心的学习影响因素是如何安排特定环境中的刺激及行为的后果。(2) 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认知学派否认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注重解释学习行为的中间过程,即目的、意义等,认为这些过程才是控制学习的可变
10、因素。认知学派认为学习不是被动地形成反应,而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起源于苛勒的研究。发生过程:苛勒认为学习是组织、构造一种完形,而不是刺激与反应的简单联结,学习是顿悟,而不是通过尝试错误来实现的。布鲁纳认为学习是在学习者头脑中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所谓认知结构就是学习者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它是学习者全部观念或某一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认为学习是一个认知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形成认识结构的过程。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已有的认知结构、学习内容的结构、学生独立思考等因素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美国奥苏贝尔提出的认知“同化论”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重组过程。既重视原有认知结构的作用,又强调关心学习材料本身
11、的内在逻辑关系,认为学习变化的实质在于新旧知识在学习者头脑中的相互作用,那些新的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关系,进行同化和改组,在学习者头脑中产生新的意义。影响学习的因素: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像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一样,强调环境条件在促进学习中的作用,强调示范、矫正、反馈、强化和惩罚在学习中的作用,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更强调学习者的主动作性和学习材料的特点。在学习材料方面,新学习的内容要能与学生原有的观念存在着实质的必然联系。奥苏贝尔认为学习动机也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因素,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由认知内驱动力、自我提高内驱动力、附属内驱动力三种内驱动力所组成。(3)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12、:最早瑞士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而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知过程的深入而不断变革、升华和改写。学习的发生过程: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也不是简单地接受信息,而是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构建知识意义的过程,这种建构无法由他人来替代的。学习的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一是对信息的意义的建构,二是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影响学习的因素: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4)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是罗杰斯。学习的发生过程:情感和认知是人类精
13、神世界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彼此是融为一体的,他认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自由的,是自由的有意义学习。学习是有意义的心理过程、学习是学习者内在潜能的发挥、学习应该是对学习者有用的,有价值的经验的学习,最有用的学习是学会如何进行学习。影响学习的因素:罗杰斯认为学习者是一个有目的、能够选择和塑造自己行为并从中得到满足的人。强调学习中人的因素:学校和教师必须把学生看作“人”,尊重学习者,相信学生的本性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学校也必须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题;重视心理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罗杰斯认为人类最高层次的基本动机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也是有意义学习的动机、教学应该重视人的价值和态度体
14、系在学习中的作用以及学习中人的情感因素的作用、重视他人(如教师或父母)的评价在学习中的作用20. 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是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构成成分,两者相互制约、共同作用形成学习动机系统:两者的关系: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是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两者密切相关。学习需要时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最根本动力,如果没有这种自身产生的动力,个体的学习活动就不可能发生,学习需要在学习动机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学习期待则指向学习需要的满足,促使主体去达到学习目标。因此,学习期待也是学习动机结构的必不可少的成分。21. 学习动机理论:这些理论主要可以归为行为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学派以及认知学派。(1)
15、强化理论:由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桑代克、斯金纳等为代表: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在教学中广泛应用,采用奖惩手段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效果直观明显。(2) 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有七种基本需要,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前四种为缺失需要,这是生存所必须的,后三种是成长需要不是生存所必须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缺失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而引起的。22. 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最早提出了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在进行某一活动之
16、前,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这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当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并去实施该活动。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主要受四个因素影响:直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说服;情绪的唤起自我效能感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以及对活动的坚持性;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自我效能感影响新行为的获得;自我效能感影响活动时的情绪。23. 知识的分类(知识描述的内容):陈述性知识(用于回答事物“是什么”的问题)和程序性知识(回答“怎么做”问题的知识)知识能否清晰地表述和有效地转移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24. 知识的表征:表征是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指信息或知识在心
17、理活动中的表现和记载的方式。陈述性知识是描述客观事物特点及关系的知识,相应的表征方式主要包括三种水平:符号表征、概念表征、命题表征。程序性知识是在人们头脑中以“产生式”这种动态的形式进行表征。25. 知识间转化的模式: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的SECI模型:知识转化有四种基本模式,潜移默化、外部明示、汇总组合和内部升华:(1) 潜移默化社会化:指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2) 外部明示外在化:指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3) 汇总组合组合化:指显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组合(4) 内部升华内隐化:指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26. 策略性知识向能力转化的4个步骤:(1) 策略性知识的概念化(2) 策略性知
18、识的条件化(3) 策略性知识的结构化(4) 策略性知识的自动化27. 智慧技能形成的三阶段:(1) 原型定向:首先确定所学智慧技能的实践模式,其次是这种实践模式的动作结构在头脑中得到清晰的反映。(2) 原型操作:是智慧技能形成的核心阶段,是依据智慧技能的实践模式或操作程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3) 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化转化,由物质的、外显、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减缩的形式的过程。28. 认知策略是个体调控自己的认知活动以提高认知操作水平的能力。29. 陈述性知识的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30. 程序性知
19、识的认知策略:使学生掌握程序性知识的陈述形式;使学生明晰程序性知识应用的条件31. 影响认知策略形成的因素:学习者的反省认知发展水平;学习者的能力差异;学习者运用认知策略的心向和动机;学习者是否具有适宜的认知方法和认知监控技术32. 问题解决策略有两类:算法策略(解题的一套规则,它精确地指明解题的步骤);启发式策略:(1)手段目的分析:找出问题空间中问题的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存在的差距,把问题划分为一系列的子目标,并通过逐个解决子目标最终达到问题解决。(2) 逆向搜索: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起始状态或方法。(3) 爬山法:采用一定的方法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之间的距离,以达到问
20、题的解决(4) 类比迁移:将先前解决问题的经验运用到解决新的问题中去(5) 生成检验策略:当面对全新的问题情境时,问题解决者可以先列出一些可能的方法,然后逐个地考虑这些方法是否能有效地解决问题。(6) 简化策略:先忽略一些次要信息,着重关注问题中的重要信息。33.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34. 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心理成分构成35. 瑞士皮亚杰认为儿童品德的发展要以认发展为基础。他认为儿童或者说是一个人的道德成熟主要表现在尊重准则、有社会公正感这两个方面。儿童品德的发展经历了从一个他律到自律的认识、转化发展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儿童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36. 儿童品德发展的阶段:(1) 前道德阶段(12岁)儿童处于感觉运用时期,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2) 他律道德阶段(2-8岁)儿童主要表现为以服从成人为主要特征的他律道德“他律道德”又成“强制道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