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复习大纲_第1页
教育心理学复习大纲_第2页
教育心理学复习大纲_第3页
教育心理学复习大纲_第4页
教育心理学复习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育心理学复习大纲1.自我同一性:是个体面对新环境时将过去经验延续下来的感觉,是对自己目前的知觉与对未来期望的统整,同时接受自己和自己所在的群体。2.流体智力:是指与基本心理过程有关的能力,几乎可以参与到一切活动之中,大多是先天的,依赖于大脑的神经解剖结构,如知觉、记忆、推理能力等。3.晶体智力:是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中习得的,依赖于后天的学习和经验,如词汇能力等。4.经典性条件反射:就是一个刺激替代的过程,即由一个新的、中性的刺激替代原先的、能自然引发某种反应的无条件刺激。5.消退:是指在没有无条件刺激的伴随下,多次单独呈现条件刺激,使得条件反射逐渐减弱甚至消失的过程。6.泛化:是指条件反射建

2、立后,条件刺激和类似刺激都会引发条件反应的现象。7.分化:条件反射建立后,为了避免有机体对所形成的条件反射发生泛化,需要通过辨别学习,使有机体对某些刺激作出反应,而对其他刺激不作反应,这一过程就是分化。8.正强化:是在环境中呈现引起满意结果的刺激,使得行为频率增加。9.负强化:是指移除环境中的厌恶刺激,使得行为频率增加。10.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种活动的推测和判断。11.认知地图:即有关周围环境、目标位置及到达目标的途径的知识。12.认知结构:是个体关于现实世界的内在编码系统,表现为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非具体性的类目。即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13.先行组织者:

3、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材料,教师通过使用适当的引导性材料对学生当前所学的新内容加以定向与引导。14.学习共同体: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各成员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并形成了一定的规范和文化。15.支架式教学: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师在学习中的作用就像“脚手架”在建筑、修桥中所起的作用一样,当学生需要时脚手架就会提供支持;当项目展开时便需要适时地调整或去除脚手架,而不要对学生自己能够做好的事情给予过多的帮助。也就是说,当学生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教

4、师应该用直观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作出示范,一旦学生的能力有所增强时,就应当逐渐减少指导的数量。16.元认知:是指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的认知,就是指导和调节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元认知不仅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表征问题情境、识别问题解决的障碍、设计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而且适时地监控和评估问题解决的进程。17.陈述性知识: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描述了事物的特征及其关系,是关于既定事实、定义及事物间的规则和原理等。如自然课上,老师告诉学生彩虹有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18.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

5、骤有关,涉及某一情境中解决具体问题的操作性步骤。19.心智技能:又称智慧技能、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指通过内部言语在人脑中形成的心智活动方式。如写作技能、阅读技能、心算技能等均属于心智技能。与动作技能相比,心智技能具有:动作对象的观念性、动作执行的内隐性、动作结构的减缩性的特点。20.概括化理论:著名心理学家贾德认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分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迁移产生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学习者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越大,这就是迁移的概括化理论。21.学习定势:也称心向,是指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时的心理准备状态。学习者在以往的学习中形成的愿望、态度

6、、知识经验、思维方式都能构成其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使后继学习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并朝特定的方向进行。22.习得性无助:是指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是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23.自我效能:班杜拉最初认为“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背景中是否有能力去操作行为的期望,后来班杜拉把自我效能进一步解释为个体对行为操作能力的知觉以及个体有关自身能力的稳定信念。1. 什么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或者说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习者、学习和教学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内容有:(1)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

7、育包括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与社会性发展规律组织教育教学,如何根据学生发展与成长的差异因材施教,从而调高教学质量。(2) 学习的本质与过程主要探讨学习的一般过程与基本规律。不同的学习理论对学习实质、学习过程及其规律有着不同的认识与观点,只有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的基本规律才能有效地实施教学。(3) 不同类型学习的特点与规律主要探讨知识学习、技能学习、社会规范学习等不同领域学习的规律,以及如何根据这些规律促进学习,提高教育教学效果。(4) 影响学习的因素主要探讨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因素,包括动机因素,认知因素与人格因素等对学生学习的影响。(5) 课堂教学与管理心理主要探讨如何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规律进行

8、教学设计、课堂管理等,同时研究作为组织者和管理者的教师的心理特点及其对学生的影响。2.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 描述研究科学研究的初始点就是描述,首先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1) 观察法:是指在教育过程中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计划地考察和记录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分析和描述其特点的方法。(2) 问卷法:是将研究者严格设计的系统问题以书面形式发给研究对象、请研究对象如实回答,以获得研究对象心理和行为表现资料的方法。(3) 访谈法:访谈法是通过和研究对象或与研究对象有关的人进行口头交谈的方式来收集研究数据资料的方法。(4) 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个体进行

9、深入而详尽的观察和研究,收集相关资料,分析其心理特征,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5) 教育经验总结法:是依据教育教学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概括学生学学习的特点、教育教学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等的一种研究方法。(2) 相关研究相关研究主要用于探讨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根据这种关系对研究对象的特征和行为作出解释。具体方法是测验法。(3) 因果研究因果研究主要用于探讨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主要有实验室试验和自然实验两种形式。(4) 教育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应用型研究的一种方式,用来回答一些与学校或课堂有关的具体问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情境性(2)合作性

10、(3)参与性(4)自我评价3. 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1) 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首先,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心理变化遵循一定的发展顺序,要依次经过不同的时期,同时每一时期又有相对固有的特性,这就是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是与年龄相联系的。(2) 心理发展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3) 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4) 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4. 环境与教育对于心理发展的影响遗传具有稳定性,发展的可塑性和发展的空间由环境和教育提供,发展的水平与内容主要是环境与教育作用的结果。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发展的生态系统理论全面分析了环境及教育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认为发展是人与环境的

11、复合函数,环境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共同影响发展,注重一系列环境系统及其关系中考察个体的发展变化过程。其中生态指的是个体正在经历着的,或者与个体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环境。布朗芬布伦纳归纳出五个生态系统,分别为:微观系统是个体最直接接触到的环境,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同伴等;中间系统是在微观系统之间、微观系统与外层系统之间的联系系统,如家庭、学校和同伴群体之间的联系;外层系统是指那些个体并未直接参与但对个人有影响的环境,如父母的工作环境、邻居、传媒、社会福利制度等;宏观系统是社会中的伦理、道德、价值观等,即个体所处的文化、亚文化和社会阶层背景;时序系统是个体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5. 皮亚杰认知发展的

12、动力机制是什么?皮亚杰提出认知发展是一个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循环往复,逐渐发展的过程。(1) 图式皮亚杰用图式来表示一种认知结构或心理结构。图式是指支配儿童行动的心理模式,儿童通过这种认知结构感性地适应并组织他们周围的环境。皮亚杰认为儿童在出生时就具有一些与环境相互作用,从环境中获取意义的固有倾向,即原初的图式。当儿童遇到新刺激时,就会通过图式主动适应所遇到的刺激,每一种图式都以相同的方式处理周围的事物。(2) 同化皮亚杰认为智慧的本质是适应,是通过同化与顺应的过程调整图式以对环境作出反应。同化就是把新感知的材料或经验纳入已有图式中以理解新事物的过程。(3) 顺应如果没有

13、可以放入新数据的图式或获得的数据特性与现有图式不相配,同化的过程就无法实现,这时儿童就会为了适应这种新的独特经历,不得不改造已有的图式从而发展出一种新图式。皮亚杰将这种改变已有图式来理解新经验的过程称为顺应。(4) 平衡只同化则不会区别,只顺应则不会概括,所以皮亚杰嘉定有一个被称为“平衡”的自我调节过程在所有儿童和成人身上起作用。这种平衡是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平衡,代表了同化与顺应之间的不断协调。激发儿童认知发展需要制造出一种认知失衡状态,儿童在认知失衡状态下,就会试图逐渐理解造成混乱的情景,并因此将新的体验同化到已有图式中,或建立新的图式与新的体验相匹配。6.维果茨基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观点和理论

14、。维果茨基认为,人类认知在本质上是社会文化的,会受到文化传递给个体的信仰、价值观和智力适应工具等的影响,社会文化、社会互动与言语在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观点被称为社会文化发展理论。(一)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维果茨基认为,工具的使用引起人类新的适应方式。在工具生产中凝结着人类的间接经验,即社会文化知识经验,这就使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所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所制约。维果茨基认为,人类的发展包括个体发生发展、微观发生发展、种系发生发展和社会历史发展四个方面。其中,个体发生发展指个体心理的发展(从出生到成年)是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

15、程;微观发生发展是指在短暂时间内发生的变化;种系发生发展则指一个长期的历史进化时期产生的变化;而社会历史发展是指个体在自己所处的历史环境中,在文化、价值观、社会规范与技术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只有综合这四个方面,才能全面评价人类的发展。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维果茨基将个体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二是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即各种机能由于思维(主要指抽象逻辑思维)的参与而高级化;三是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地变化、组合、形成间接的、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四是心理活动的个性化。维果茨基指出,儿童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

16、号这一中介环节,使其在低级的心理机能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的心理机能。因此,个体的高级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二)社会文化与发展维果茨基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发生于社会文化环境中,社会文化影响着个体认知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儿童许多重要的认知技能是在与父母、老师以及更有能力的同伴的社会交往中发展起来的。(三)社会互动与发展维果茨基认为学习与发展直接源于社会互动。儿童并不是作为一个单独的行动者来学习,仅凭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也无法获得知识。儿童最初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交流来掌握文化上被认为重要的东西,其中承认与同伴对于内化知识起着重要的作用。成人在儿童内化知识的过程中可以给予解释、进行指导、提供反馈并引导沟通方向

17、。在社会互动中,儿童是一个积极主动地参与者,通过于具有更多知识的人进行有意义的活动、交换观点,发展就发生了。(四)言语与发展维果茨基认为,言语对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社会交往中,言语可以使儿童获得他人掌握的知识。同时,言语又为个体提供了一种认知的工具,帮助儿童去认识世界。此外,言语又是控制和反映儿童思维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发展过程中,儿童早期会出现一种非常重要的言语发展现象,即自言自语,儿童自己跟自己交谈,进行一种引导思维与行为的自我对话。维果茨基认为自言自语有助于个体将共享的知识变成个人的知识,是复杂认知能力形成的基础。随着个体的发展,自言自语会变成无声的,但它仍很重要。(五)最近发展区儿童在指

18、导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六)支架支架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儿童的帮助,借助这种帮助儿童能够完成那些他们不能够完成的任务。教学要以最近发展区作为介入的空间,为儿童的学习提供支架,促使儿童主动而有效地学习。(七)最近发展区:儿童在指导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7.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认为:儿童的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过8个顺序不变的阶段。(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信任感。(2)自主感对羞怯

19、与怀疑(23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3)主动性对内疚感(45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1835岁),此阶段主要的危机是发展亲密关系。(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3565岁),此阶段个体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关心下一代的成长,或者是通过生产或创造提高下一代的生活水平。(8)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65岁以后),这一阶段受前一阶段影响较大,如果个体在前一阶段发展顺利,在这一时期能够带着一种满意和接受感来回顾他们的

20、生活,完全接受自我,接受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意味着个体获得了自我的完美感,相反发展不顺利的个体会陷入错过机会、年龄以及失败带来的失望感。8.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认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拥有八种类型的智力,每一种类型的智力都是一个独立的功能系统,能够解释不同个体的智力差异,且每个系统间可以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整体的智力活动。这八种智力类型分别为:言语智力:学习和运用文字的能力。逻辑数学智力: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的能力。视觉空间智力:凭知觉识别距离、判断方向的能力。音乐节奏智力:欣赏及表达音律的能力。肢体动觉智力:支配肢体以完成精密作业的能力。人际交往智力:与人交往并和睦相处的能力。内省智力:认识自

21、己并选择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关于自然的能力:识别自然界中的模式的能力。加德纳认为可能还存在另一种智力:与存在有关的智力。这种智力比较高的人善于发现生命的意义,而且能够理解有关人的存在的基本问题。加德纳强调一种“以个人为中心的教育”,强调必须承认和开发各种智力和智力组合,对每个学生的认知特点都给予充分理解并使之得到最好发展。9.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一)巴甫洛夫认为学习是大脑皮层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巩固与恢复的过程。巴甫洛夫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联系的形成,而联系的形成就是思想、思维、知识”。联系就是指暂时神经联系。(二)巴甫洛夫指出了引起条件学习的一些基本机制:(1)习得律。有机体

22、对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如狗对灯光与食物)之间的联系的获得阶段称为条件反射的习得阶段。这阶段必须将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同时或近于同时地多次呈现,才能建立这种联系。巴甫洛夫称这是影响条件反射形成的一个关键变量。无条件刺激,在条件反射中起着强化作用,强化越多,两个兴奋灶之间的暂神经联系就越巩固。如果反应行为得不到无条件刺激的强化,即使重复条件刺激,有机体原先建立起条件反射也将会减弱并且消失,这称之为条件反射的消退。(2)泛化。指条件反射一旦建立,那些与原来刺激相似的新刺激也可能唤起反应,这称之为条件反射的泛化。(3)分化(辨别)。分化是与泛化互补的过程。泛化是指对类似的事物作出相同的反应,辨别则是

23、对刺激的差异的不同反应,即只对特定刺激给予强化,而对引起条件反射泛化的类似刺激不予强化,这样,条件反射就可得到分化,类似的不相同的刺激就可以得到辨别。10.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斯金纳认为一切行为都是由反射构成的。斯金纳认为行为分为两类,一是应答性行为,是由已知的刺激所引起的反应;一是操作性行为,是没有可观察的材料,而是由有机体本身发出的自发的反应。前者是刺激型条件反射;后者是反应型条件反射。他通过实验,研究了动物和人的行为,总结出了习得反应、条件强化、泛化作用与消退作用等规律。他把学习的公式概括为: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紧接着给一个强

24、化刺激,那么其强度就增加。斯金纳认为,教育就是塑造人的行为。有效的教学和训练的关键就是分析强化的效果以及设计精密的操纵过程,也就是建立特定的强化机制。这种理论运用到教学和程序教学中去是有积极作用的,但他把意识的作用排除在科学之外是不可取的。11.如何根据强化原理进行行为塑造。塑造,指通过逐步反馈来强化有机体形成所期望的行为。斯金纳采用了连续接近的方法,对趋向于期望行为方向的反应不断给予强化,直到引出所需要的新行为。具体而言,就是讲目标行为分解成一个个小步子,每完成一小步就给予强化,直到获得最终的目标行为。行为塑造需要遵循以下的步骤:(1) 确定目标行为。(终点行为)(2) 了解学生目前能做什么

25、或知道什么,作为目标行为的基线。(起点行为)(3) 找出学生所在环境中的潜在强化物。(强化物)(4) 将目标行为分解成有序的步骤,步调大小因学生的能力而异。(步调划分)(5) 即时反馈学生的每步行为,使学生由起点行为逐渐向终点行为接近。(即时反馈)12.行为主义理论核心观点,以及对教育学的意义。(1) 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操作性条件作用在课堂中的应用广泛,有两个经典的方法:代币法和行为契约法。代币法是用真正奖励物的暂时替代物来强化行为的一种方式,在低年级学生的行为塑造中效果显著。行为契约法是由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的一种约定,内容包括学生应该做到哪些具体的行为以及做到之后学生可以获得的奖励。契约的执

26、行过程可以让学生学会制定合理的目标和遵守双方协定。教师在契约进行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守约定,才可以作为学生改变的强化物,使契约法成功实施。(2) 程序教学(1) 程序教学的基本原理程序教学的基本原理是采用连续接近法,通过设计好的程序不断强化,是学生形成教育者希望的行为模式。在教学中,应该首先将各学科知识分解为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小的知识项目,其次使知识项目排列为前后衔接、逐渐加深的序列,然后让学生按顺序进行学习,学习过程中给予反馈和强化,最终使学生掌握知识。(2) 程序教学的原则第一,小步子原则。第二,积极反应原则。第三,自定步调原则。第四,及时反馈原则。第五,低错误率原则。13.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

27、理论主要观点(1)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结果就是形成认知结构。而认知结构是人关于现实世界的内在编码系统,是一组相互关联的、非具体性的类别。构成认知结构的核心是一套类别及其编码系统。(2)学习的过程是类目化过程。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学生主动地通过感知、领会和推理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也就是形成和发展类别和类别编码系统。布鲁纳也认为一切知识都是按照编码系统排列和组织起来的。具体的知识描绘客观事物的具体特征,而许多具体知识的熟练掌握,会重新组织起来,构成较高层次的 规则,形成一般的编码系统。(3)布鲁纳认为新知识的学习包括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新知识的获得、 新知识的转化、新知识的评价

28、。而知识的表征有三种方式,动作再现表征、映象再现表征、符号再现表征。14.什么是发现教学与结构教学,有什么样的意义。(1) 结构教学观布鲁纳认为,学生学习的目标是形成认知结构。与此相对应,学科教学的目标就是促进学生对学科基本结构的理解。所为学科的基本结构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态度和方法。布鲁纳指出,学科的基本结构是编写教材和设计课程的核心。对基本结构的理解加强了学生对学科知识整体性的认识,促进其对知识的掌握、记忆与迁移,通识知识本身的结构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激发其内部动机,促进学生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在教材编排方式上,布鲁纳认为任何科目都能按照某种正确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

29、儿童,主张以“螺旋式上升”的形式呈现学科的基本结构,以使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具有连续性和渐进性。他指出,教师应打破按照传统生理年龄划分的小学、中学、大学,让知识内容从直观性逐步过渡到抽象性,让学生先学会低层次的知识,为学习高层次的知识做好准备,从而逐步形成一般的编码系统,最终形成并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如果教材缺乏结构性或学生本身额认知结构缺乏知识基础,学习是无法进行的。布鲁纳提出,学习情境和材料的结构性在实现学生的发现学习中具有重要意义,乳能促使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记忆与迁移,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等。因此,教师在设计课程时,应使学习情境及材料的结构性符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以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和

30、日后的运用。(2) 发现教学法布鲁纳认为,真正的教学过程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已有的固定知识,而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知识。因此,课堂教学的目标应该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思维,如何组织自己的认知结构。布鲁纳坚持用发现法教学的方式来传授知识,并发起了影响甚广的教学改革运动。在发现法教学模式中,教学是围绕一个问题情境而不是某个知识项目展开的。教师是学生的辅助者和引导者,要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提供一定的材料,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他们通过积极主动地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知识并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因此,发现式教学的灵活性较大,具体实施的方法和形式要根据学科特征及学生特点展开,

31、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15.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基本观点。(1)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学习的主要内容基 本上是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的,学生需要把学习的内容加以内化,把新知识结合进自己的认知结构之内。认知结构就是指学生现有的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方式,它是由学生目前能回想出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2)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substantive)、非人为(non-arbitrary)的联系。(3)有意义学习的类型有代表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4)奥苏贝尔

32、认为有意义学习发生的心理机制是意义的同化。即新知识代表的观念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理解新知识的意义。已有知识起到了一种固定作用。16.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基础教育改革(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背景学习的,每个学习者都自己的知识背景为学习新知识的生长点。因此,知识的学习不能够 结构化、去情景化的,知识不是统一的结论,而是一种意义的建构。(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相对的,不存在唯一正确的答案;知识的学 习是学习者依据自己的经验建构意义的过程;意义建构是学习者积极主动进行的,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学习是在具体的情景中进行的

33、,不能够离开实际生活 而在头脑中抽象虚无的、孤立的事实和理论;学习的内容既有结构良好的内容, 又有结构不良的内容,因此,学习有低级学习和高级学习。(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学设计的提出,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无论在教材编写,课堂教学组织方面都强调了学生学习中对学习材料意义的主动建构。16.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于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有什么启发意义?建构主义给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注入了新的活力。近十年来,西方建构主义者一反传统的学习理念,在学习的本质观、学生观、教学观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系统而完整的探索。在实践领域,在教学模式设计方面,建构主义

34、者提出了“随机通达教学、支架式教学、认知学徒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培养学习共同体教学”等富有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对于指导教育实践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同样地,建构主义的思想也给中国教育界带来了影响,激发了我国教育改革的活力,甚至成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思想武器。17.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意义及内容。(1)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高度适应性和内在自由性的人。教育教学应当以学习者为中心,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健康、 充实和快乐的人。教育应该是完整人的教育,而不是颈部以上的教育。 (2)学习有无意义学习和意义学习两种类型,无意义学习学习的内容是对个人没有意义的

35、材料,不涉及个人感情、体和生活意义,与完整的人无关,与个人意义无关,只是知识的增长。而意义学习不仅是一种知识增长的学习,而且是一种涉及学习者成为完整人的学习,是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中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是一种与学习者各部分的经验融合在一起的、学习者全身心投入的学习。当以这种方式学习时,就会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3)意义学习有四个特点:个人参与、自我发起、渗透性和自我评价。 (4)意义学习的过程是在一定条件下,自觉挖掘其潜能,自我实现的过程。学习是一种经验学习,以学生的经验为生长点。 17.人本主义关于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自然人性论、自我

36、实现人格理论、来访者中心疗法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一)人本主义的学习观(1)学习的目的与过程。人本主义心理学者认为,学习是在一定条件下自觉挖掘其潜能,自我实现的过程,学习的目的和结果就是使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具有高度适应性和内在自由性的人,一个充分起作用的人,也就是使学生整体人格得到发展;教育的宗旨和目标应该是促进人的变化和成长,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成长的人,即培养学会学习的人。(2)有意义学习。罗杰斯认为,依据对个人的意义,学习可以分为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两种。所谓有意义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是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及

37、对未来行为方针的选择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二)人本主义的学生观与教师观(1)人本主义的学生观。罗杰斯反对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主义者把学生看做动物或机器,他强调要把学生当做人来看待,相信学生自己的潜能。罗杰斯建立了“非指导性教学”的学习理论,提出教师要尊重学生、珍视学生,在情感上和思想上与学生产生共鸣;信任学生,同时感受到被学生信任。(2)人本主义的教师观。罗杰斯主张用“学习的促进者”代替“教师”这个称谓。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而是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由选择、自行决定,这样学生就会学到自己所需要的一切。18.什么是学习策略?它是如何作用于学习者的学习过程的?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

38、过程中,学习者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法的总和。它是伴随着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而发生的一种对学习过程进行安排的心理活动。学习策略能够根据学习情境的各种变量、变量间的关系及变化,对学习活动和学习方法的选择与使用进行调控。学习策略具有操作性和监控性、外显性和内隐性、主动性和迁移性的特点。19.学习的具体策略主要有哪些?学习的具体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指的是学习者在加工信息时所采用的方法,可以从诸如信息加工、学习中的主要活动和任务、不同学科的学习等角度来建构不同的认知策略。常见的认知策略有: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2)元认知策略。元认知

39、对于任何类型的认知加工都是重要的,它为个体的认知努力提供了方向。元认知策略是学习者评估自己的理解、预计学习时间、选择有效计划解决问题所使用的策略。常见的元认知策略有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3)资源管理策略。资源管理策略是指学生用来管理自己周围可用资源的策略,主要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努力和心境管理策略、环境设置策略和外援资源管理策略等。20.动作技能训练中产生高原现象的原因是什么?高原现象是指在练习进入一定阶段后,联系成绩出现暂时停顿的现象。它的主要表现是:虽然练习仍在继续,但练习曲线保持在一定水平不再上升,甚至有所下降。产生高原现象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当练习成绩达到一定水平后,如果想要继

40、续进步就必须打破原有经验,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技能结构与方法。在没有完成改造之前,练习成绩就可能处于停滞不前,甚至暂时下降的状态。第二,经过长时间的练习,个体的兴趣有所下降,情绪不再像练习初期那样饱满,甚至出现厌倦情绪。此外,生理疲劳等因素也可能导致练习成绩停顿。需要指出的是,如果个体能够及时寻找原因,并积极练习从而突破高原期,那么;练习曲线又会再次上升。21.心智技能形成的标志是什么?心智技能一旦形成,会表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第一,在活动方式方面,活动各个环节逐渐联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内部言语趋于概括化和简约化。第二,在活动调节方面,学生的意识参与逐渐减少,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学生已经觉察不

41、到自己头脑中的内部操作过程和程序,只能觉察到活动的结果。第三,在活动对象方面,心智活动的对象不再是外显的物体或肌肉,而更多的是反映在头脑中,活动对象以观念、概念或原理为主。22.学生不良行为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学生不良行为的形成原因是复杂的,往往与家庭因素不利、学校教育缺陷、社会环境不利和个人自身心理素质不利密切相关,是各种不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家庭因素不利。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个体成长与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之一。大量研究表明,家庭因素不利是造成学生不良行为的首要原因。家庭因素不利主要包括家庭环境不良与家庭教育功能不良两个方面。家庭环境不良主要包括家庭自然结构的破坏、家庭关系结构的破坏、

42、家长意识不良和家长不良性格的影响等方面。家庭教育功能不良主要表现为:家庭教育条件及水平较差;教育态度与方法不当;家长的教育态度、教养方式、教育期待不一致。(2)学校教育存在缺陷。主要包括:缺乏正确的教育思想;师德修养不高;教师教育方法不当。(3)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主要包括:社会上各种错误的思想、不良风气、社会文化生活中不健康因素的影响;社会上具有各种恶习的人的影响;学生群体亚文化与小伙伴的不良影响。(4)学生不良行为形成的内部心理原因。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处在不成熟到成熟的过度阶段,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尚未定型,可塑性大。行为不良学生往往有以下心理特点: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情绪调节能力差;意志薄

43、弱;形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性格上的缺陷;不健康的个人需要。23.如何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教师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要及早矫正,在矫正时要以正面教育和疏导为主,要有诚心、细心和耐心。(1)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消除学生的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犯错误的学生常常在心理上有一道防线,对别人存有戒心、有敌意,并心虚、敏感。此时教师不要急于批评,而是要更加关心他、爱护他、信任他,使之深受感动。(2)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其明辨是非的能力。由于缺乏道德观念和正确是非观,因而有的学生常常犯错误。(3)保护和利用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其集体荣誉感。学生是生活在班集体之中的。犯了错误的学生在班集体中会受到集体规范的压力,

44、从而产生自卑感。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和其他学生一起做他们的思想转化工作,帮助和鼓励犯错误的学生消除自卑感,培养自尊心,使其自爱、自重、自强,并在此基础上鼓励他们和同学一起,共同参加集体活动,培养其集体荣誉感。(4)锻炼学生同不良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塑造其良好的行为习惯。(5)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学生的个性不同,矫正的方法也应不同。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办法和措施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教育中一定要有爱心和耐心,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配合,付出心血,坚信只要努力去改变,这些学生是能够教育好的。24.影响迁移的重要因素有哪些?促进迁移的方法有哪些?影响迁移的重要因素有:

45、(一)客观因素(1)学习材料的特点。学习材料作为学生学习的对象和知识,对学习迁移有着重要影响。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辨别学习材料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促进学习迁移的重要条件。(2)学习的情境因素任何知识经验的获得和应用都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要注意对情境中各种关系的理解,创设对知识应用有利的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原理去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都应该在促进迁移过程中受到重视。(二)主观因素(1)学习者的学习定势或心向。(2)学习者主动的迁移意识。主动迁移意识实际上是学习者自我调控的一种表现,有效的学习者能够明确地意识到迁移的重要性,并且有强烈的内部动机来利用迁移的机会。(3)学习者的个性因素。如意

46、志的坚定性、持久性、对新情境的主动探索精神、自信心、努力表现出最佳学习成效的动机等的影响。(4)学习者认知结构的特点。(5)学习者的学习策略。目前研究者得出的一致性结论是,学习策略对迁移的影响相当广泛,主要表现在认知策略与元认知策略对迁移的影响上。除了以上因素外,智力水平等个体的能力特征也会影响到迁移,而且,各个因素之间可能存在交互作用。促进迁移的方法有:(1)确立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可以使学生对与学习目标有关的已有知识形成联想,教学目标可以起到先行组织者的作用,有利于迁移的发生。(2)注意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的编排。在教材的编排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教师必须兼顾学科知识本身的性

47、质、特点和逻辑结构,使之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智力状况、年龄特征等相匹配。同时,教师还应考虑教学时间和教法上的要求,力求将最佳的教材结构展示给学生。(3)有意识地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灵活运用各种策略。在教学内容确定之后,以什么方法进行教学就成为教师在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中的重点考虑的问题。面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生,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该是灵活多样的。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不同的内容进行教授,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而且有助于其学习和迁移能力的发展。(1)改进对学生的评价。有效地运用评价手段对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有效的学习迁移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应更多应用形成性评价手段,在教学发生

48、之前或教学发生之中进行评价,用于指导自己教学计划的制定,引导学生认识自身知识结构的特点,对学生的学习提供及时反馈并强化后继的学习。(2)在不同情境下呈现多种实例。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抽象的知识结构和认知图式时,应该在最大范围内给学生呈现实例,使其了解课堂中习得的知识是如何应用的,有利于学生了解概念原理的适用条件。(3)让教学对学生产生意义。研究表明,学生对材料的理解程度以及教学方式的有意义程度对迁移有直接的影响。总之,教师要在充分理解迁移发生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在每一项教学活动中,在每一次与学生的正式或非正式的接触中,都注意创设和利用有利于积极迁移的条件和教育契机,把“为迁移而教”的

49、思想渗透到每一项教育活动中去。25.什么是自我效能?自我效能形成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班杜拉最初认为“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背景中是否有能力去操作行为的期望,后来班杜拉把自我效能进一步解释为个体对行为操作能力的知觉以及个体有关自身能力的稳定信念。知觉到的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形成和实施要达到指定操作目的行动过程的能力的判断,知觉到的自我效能即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信念即有关自己能力的认知取向或能力信念。自我效能形成的影响因素有:(1)完成任务的经验。完成任务的经验即个体的行为经验,是个体在行为习得与操作中的亲身经历。个体的行为经验,尤其是行为的成败经验对自我效能形成影响最大。同时,个体的自我效能

50、判断也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如任务的难度、个人的努力程度和外在帮助的大小等。(2)替代性经验。替代性经验即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经验。替代性经验对自我效能形成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观察或想象那些与自己能力相似的人的成功操作能够提高观察者的自我效能判断,并确信自己有能力完成类似的行为任务;而看到与自己能力相似的示范者的失败则会降低观察者的自我效能。(3)言语劝说。包括说服性建议、解释、劝告以及自我规劝等。言语劝说也是影响自我效能的主要因素,在社会互动中,人们经常劝说或鼓励他人相信自己的能力,赢得行动目标,积极投入某种活动。(4)情绪和生理状态。个体的情绪状态和生理状态也是自我效能形成的重要信息源泉。积极良好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