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生化复习资料精简_第1页
临床生化复习资料精简_第2页
临床生化复习资料精简_第3页
临床生化复习资料精简_第4页
临床生化复习资料精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0级生物技术临床生化复习资料肝胆疾病的生化诊断肝脏的主要功能:物质代谢 、肝脏的生物转化、分泌与排泄肝脏正常、异常代谢对比:蛋白质代谢正常代谢肝细胞损伤时的代谢1)合成多种血浆蛋白质:白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除-G外血浆胶体渗透压可因白蛋白的合成不足而下降,球蛋白浓度(尤其是-球蛋白)反而增高,导致A/G比值降低2)氨基酸分解代谢:转氨基、脱氨基转变成酮酸及其它化合物。肝处理氨基酸的能力降低使血清游离氨基酸增加,甚至从尿中丢失3)合成尿素:肝细胞线粒体含氨依赖的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CPS与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OCT,经鸟氨酸循环合成尿素。肾、脑可合成少量合成尿素的能力降低可引起血氨增

2、加。肝细胞中多种酶可逸入血中,使血中多种酶活性增高。正常代谢肝细胞损伤时的代谢糖代谢维持血糖浓度相对稳定:糖原合成与分解,调节血糖。肝脏对糖耐量异常:合成与贮存肝糖原的能力降低,糖异生减弱是进行糖异生的重要器官:可将甘油,乳酸,氨基酸等转化为葡萄糖严重肝损伤时糖有氧氧化及三羧酸循环运转不佳,血中丙酮酸量可显著上升肝细胞的胞质中含有糖酵解、磷酸戊糖通路的多种酶类磷酸戊糖途径及糖酵解途径相对增强 :相应的酶谱改变脂类代谢(了解)肝合成甘油三酯、磷脂及胆固醇的能力很强,并进一步合成VLDL及HDL导致脂肪肝的形成:肝内脂肪氧化分解降低或脂肪合成增多或磷脂合成障碍,不能有效合成脂蛋白输出,过多的脂肪沉

3、积所致某些载脂蛋白及LCAT亦在肝细胞中合成。在重度肝细胞损伤时,肝细胞合成胆固醇与胆固醇酯的能力降低。肝对甘油三酯及脂肪酸的分解能力很强,是生成酮体的器官 。某些慢性肝损伤时,由于糖代谢障碍,糖利用减少,脂肪分解增加,可导致酮症。肝脏特异地将胆固醇转变为胆汁酸,后者参与脂类的消化、吸收激素代谢肝与许多激素的灭活和排泄有关系:类固醇激素在肝内灭活,生成种种代谢产物胰岛素、多肽激素、肾上腺素、甲状腺素等都在肝内灭活。发生损伤时,多种激素因灭活减弱而堆积,会导致相应的激素调节功能紊乱:如雌激素、醛固酮、ADH堆积,出现男性乳房女性化、蜘蛛痣、肝手掌及水钠潴留等现象1、生物转化作用(biotrans

4、formation):机体将一些内源性和外源性非营养物质进行代谢转化,增加其极性或水溶性,有利于随尿或胆汁排出,同时也改变了它们的毒性或药理作用。通常将这些物质在体内的代谢转变过程称为生物转化作用。场所:主要是肝细胞微粒体内;其他组织肾、胃肠道、肺、皮肤及胎盘等也可进行一定的生物转化。影响因素:1、肝脏病变:肝实质病变时,有关生物转化的酶活性降低,加上肝血流量的减少,病人生物转化发生障碍。2、年龄:例如新生儿生物转化酶发育不全,对药物及毒物的转化能力不足,易发生药物及毒素中毒等。老年人因器官退化,对氨基比林等药物的转化能力降低,用药后药效较强,副作用较大。3、药物或毒物:药物或毒物可诱导转化酶

5、的合成,使肝脏的生物转化能力增强,称为药物代谢酶的诱导。4、多种药物竞争同一酶系相互抑制其生物转化作用特点:连续性、多样性、解毒和致毒的双重性主要类型:第一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反应;第二相反应:结合反应六、血清酶学检查2、蛋白质代谢功能检查除球蛋白以外的大部分血浆蛋白,如清蛋白、糖蛋白、脂蛋白、多种凝血因子、抗凝因子、纤溶因子及各种转运蛋白等均由肝脏合成,当肝细胞受损时这些血浆蛋白质合成减少。球蛋白系免疫球蛋白,由B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所产生,当肝脏受损,尤其是慢性炎症时,刺激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球蛋白生成增加。严重肝病血浆凝血因子合成减少,临床上出现皮肤粘膜出血倾向。尿素合成减少,血氨升高,临

6、床上表现为肝性脑病。通过血浆蛋白含量,及蛋白组分的分析 ,凝血因子含量及血氨浓度检验,借以了解肝细胞有无损伤及其损伤程度2-1血清总蛋白和清蛋白、球蛋白比值测定2.1.1原理:90以上的血清蛋白(serum total protein,STP)和全部清蛋白(albumin)由肝脏合成,因此血清总蛋白和清蛋白检测是反映肝脏功能的重要指标。2.1.2清蛋白是正常人体血清中的主要蛋白质组分,肝脏每天大约合成120mgkg,半衰期1921天。反映有效肝细胞数量。1)G:多种蛋白的混合物: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多种糖蛋白、金属结合蛋白,多种脂蛋白及酶类2)免疫功能,血粘度有关3)反映病情严重程度4)当肝脏受

7、伤时,尤其是慢性炎症时合成增加参考范围:总蛋白60-80gL 清蛋白 40-55gL 球蛋白 20-30gL AG 1.5-2.5 : 1血清蛋白测定的影响因素:a、年龄:新生儿,60岁以上老人;b、剧烈运动后TPá;c、直立位比卧位á;d、溶血标本á;e、乳糜标本á2-2血清蛋白电泳临床意义:1)急性肝炎:无异常;2)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 A,1、2、, (-桥 ,AFP区带 )3)M蛋白血症: ,可出现M蛋白带;4)肾病综合症、糖尿病:2、(脂蛋白的主要成分),A 、 2.3血清前清蛋白( prealbumin,PA) 经醋酸纤维素膜电泳后,在清

8、蛋白前出现一条区带 PA由肝细胞合成,分子量为54000,半衰期比A短(仅1.9天),早期损害指标 血清浓度明显受营养状态及肝功能的影响 与甲状腺素结合,还运输VitA下降见于:早期肝炎、急性重症肝炎,肝硬化、肝癌,其他:营养不良、恶性肿瘤、慢性感染3、胆红素代谢功能检查1.来源:衰老红细胞: 80一85,非血红蛋白的血红素蛋白质,无效造血2.生成:肝、脾、骨髓、血液中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细胞微粒体与胞液中3. 运输:形式:胆红素清蛋白复合体(未结合胆红素);意义:增加胆红素在血浆中的溶解度,限制胆红素自由通过生物膜产生毒性作用;竞争结合剂:如磺胺药,水杨酸,胆汁酸4. 摄取、转化及排泄摄取:胆红

9、素可以自由双向通透肝血窦肝细胞膜表面进入肝细胞;部位:滑面内网质;反应:结合反应(主要为结合物为UDP葡萄糖醛酸,UDPGA);酶: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产物:主要为双葡萄糖醛酸胆红素,另有少量单葡萄糖醛酸胆红素、硫酸胆红素,统称为结合胆红素;排泄:结合胆红素从肝细胞毛细胆管排泄入胆汁中,再随胆汁排入肠道。5. 在肠道中的转变及胆素原的肠肝循环血清胆红素:116mmol/l (0.1 1mg/dl)结合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胆红素称为结合胆红素,又称直接胆红素。1/5未结合胆红素:未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胆红素称为未结合胆红素,又称间接胆红素黄疸:高胆红素血症引起皮肤、巩膜和粘膜等组织黄染的现象

10、溶血性黄疸:是由于红细胞在单核- 吞噬细胞系统破坏过多,超过肝细胞的摄取转化和排泄能力,造成血清未结合胆红素浓度过高所致。肝细胞性黄疸:1)肝细胞被破坏血中:未结合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能力发生障碍 血中未结合胆红素增多2)肝细胞肿胀:毛细胆管阻塞或毛细胆管与肝血窦直接相通,部分结合胆红素反流入血,结合胆红素浓度升高阻塞性黄疸:各种原因引起的胆汁排泄通道受阻,使胆小管和毛细血管内压力增大破裂,致使结合胆红素逆流入血, 造成血清胆红素升高所致溶血性、肝细胞性及梗阻性黄疸的鉴别血清胆红素定量(mol/L)尿 液粪 便总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尿胆素原尿胆红素颜色粪胆素原健康人3.4-171.

11、7-10.20-6.8少量(一)黄褐色正常溶血性黄疸轻度或正常强(+)(一)加 深增加阻塞性黄疸轻度或正常或消失强(+)变浅或灰白色或消失肝细胞性黄疸不定(多见)(+)变浅或正常或正常4、胆汁酸代谢检查胆汁酸是胆汁中存在的由胆固醇转变而来的一类胆烷酸的总称,又称类固醇酸,属内源性有机阴离子。以钠盐或钾盐的形式存在,即胆汁酸盐,简称胆盐 。总胆汁酸(TBA)(酶法) 0-10 umol/L 组成:10:10:5:1 胆酸(C)鹅脱氧胆酸(CDCA) 脱氧胆酸(DCA)少量石胆酸(LCA) 初级胆汁酸是肝细胞以胆固醇为原料直接合成的胆汁酸,包括胆酸、鹅脱氧胆酸及相应结合型胆汁酸。次级胆汁酸在肠道细

12、菌作用下初级胆汁酸 7-羟基脱氧后生成的胆汁酸,包括脱氧胆酸及石胆酸。胆汁酸的肠肝循环:在肠道中约有95%的胆汁酸被重吸收(主动与被动吸收),重吸收的胆汁酸经门静脉入肝,在肝细胞内,游离胆汁酸被重新合成次级结合型胆汁酸,与新合成的初级结合型胆汁酸一同再随胆汁排入小肠。生理意义:使有限量的胆汁酸被反复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促进脂类物质消化吸收的生理作用。胆汁酸是唯一能同时反映肝合成代谢、分泌状态及肝细胞损伤三个方面的血清学指标。对肝胆系统疾病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高于其他指标。临床意义:á肝细胞损害,TBA阳性率高于其他指标(摄取障碍)、胆道梗阻、进食后增高胆道梗阻时,A与CDCA均,但

13、以CA为主,CA/CDCA1;肝实质细胞损伤时:以CDCA为主, CA/CDCA1消化系统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一、胃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 (一)胃酸测定 1方法 (1)胃酸浓度测定(2)基础胃酸分泌量(BAO)(3)最大胃酸分泌量(MAO)(4)高峰胃酸分泌量(PAO) 2临床意义:胃酸增高:可见于十二指肠溃疡、卓-艾综合征、幽门梗阻、胆囊炎、阑尾炎等。 胃酸减少:可见于急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癌、继发性缺铁性贫血、口腔化脓性感染、胃扩张、甲亢,少数正常人。胃酸缺乏:胃癌、恶性贫血、慢性萎缩性胃炎 (二)胃蛋白酶原和胃蛋白酶的测定 1方法:主要有放射免疫法和牛血清蛋白水解法。2临床意义:胃溃疡时P

14、G多为正常,十二指肠溃疡时明显升高;慢性十二指肠炎、胃扩张、慢性胃炎时活性减弱;恶性贫血时极低或无活性。 a、PG和PG含量增高提示消化性溃疡发病的危险性增加; b、PG增高有助于判断溃疡的活动性,是检查泌酸腺细胞功能的指标; c、PG与胃底黏膜病变相关性较大; d、早期胃癌的筛查指标及进行胃癌的预防干预计划 e、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效果的评价指标;f、消化性溃疡复发的指标;g、胃癌切除术后的判断指标(三)胃泌素测定 1方法:常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2临床意义 :胃泌素虽然可刺激胃酸分泌,但高胃泌素血症时也可伴低酸分泌,因此高胃泌素血症必须结合基础酸分泌的情况进行分析 。二、消化性溃疡(PU)是

15、指发生在消化道暴露于胃酸及胃蛋白酶的任何部位的溃疡,因其发生与胃酸及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而得名。 (二)消化性溃疡的生物化学检验 1胃酸测定: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常有胃酸分泌过多,胃溃疡患者胃酸分泌多正常或稍高于正常,但有些患者胃酸分泌不增反降。2幽门螺杆菌(HP)检测 3胃蛋白酶原测定:血清PG高者易发生十二指肠溃疡,而胃溃疡患者多为PG增高。4血清胃泌素测定:胃溃疡患者血清胃泌素较正常人稍高,高胃泌素血症的胃溃疡患者基础胃酸分泌不高,甚至可降低。 三、卓-艾综合征又称胃泌素瘤,是胰岛非B细胞瘤,以高胃酸、高血清胃泌素、严重的消化性溃疡和腹泻为特征。 (二)卓-艾综合征的生物化学检验 1胃

16、酸测定:如果BAO15mmol/h;MAO60mmol/h;BAO/MAO0.6,则基本上可诊断为ZES。2血清胃泌素测定是ZES较特异和可靠的诊断方法。3激发试验适用于血清胃泌素正常而临床上又怀疑ZES诊断的患者。 四、胃癌的生物化学检验 1糖蛋白类抗原标志物:CA72-4和CA19-9是胃癌最敏感的糖蛋白类抗原标志物。2酶和同工酶:胃蛋白酶原同工酶和 、胎盘型谷胱苷肽-S-转移酶(GST-)3基因类标志物:met、ras基因过量表达发生在癌变早期,而EGFR、c-erbB-2、akt-2等的扩增发生在胃癌进展期。 第三节 胰腺疾病的实验室检查一、胰腺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胰腺酶和胰外分泌功能

17、试验仍是常用的诊断方法。胰腺酶检测包括淀粉酶、脂肪酶、蛋白酶等的测定。胰腺外分泌功能试验分为直接试验和间接试验,主要用于诊断慢性胰腺炎及胰腺癌等病变所致的胰外分泌功能障碍。 (一)淀粉酶测定临床意义:血清淀粉酶明显升高大部分见于急性胰腺炎,是诊断急性胰腺炎简单而敏感的指标。淀粉酶同工酶的临床意义有:协助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判断高血清淀粉酶的来源;估计胰腺外分泌功能;有助于巨淀粉酶的诊断。 尿淀粉酶升高时间较晚且持续升高时间比血淀粉酶长,故临床上测定尿淀粉酶可弥补测定血淀粉酶的不足。 淀粉酶对肌酐清除率比值(Cam/Ccr)测定可提高急性胰腺炎诊断的特异性。 (二)胰腺外分泌功能试验方法可分为直接

18、法和间接法两类。直接试验是应用某些胃肠激素直接刺激胰腺分泌,通过十二指肠插管收集胰液进行分析,以了解胰腺外分泌功能,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间接试验用试餐刺激胰腺分泌,测定胰酶分解产物,或测定粪便中脂肪间接反映胰腺外分泌功能状态,由于不需插管,方法简便,易于推广应用。 二、胰腺炎的生物化学检验 1酶学检测:(1)淀粉酶 (2)脂肪酶 (3)胰蛋白酶 (4)磷脂酶A2 2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检测:可用于水肿型和坏死型急性胰腺炎 鉴别诊断。3胰腺外分泌功能测定:约80%90%慢性胰腺炎病例胰外分泌功能异常。4血清正铁血红清蛋白测定: 可用作两型胰腺炎的鉴别诊断。 三、胰腺肿瘤生物化学检验 (1)糖蛋白类

19、抗原标志物主要有CA19-9、CA242、CA494、CA50、CA19-5、CA72-4等。(2)基因类标志物主要有k-ras、c-myc、c-fos等。(3)其他标志物: 乳铁蛋白 、胰癌胚抗原 、胰腺癌相关抗原 、胰岛淀粉样多肽等。 血浆脂蛋白代谢血浆脂质总量为4.07.0g/L。包括:1.甘油三酯(TG).2. 总胆固醇(TC):游离胆固醇 (FC)、胆固醇酯(CE)3.磷脂(PL)4. 游离脂肪酸 (FFA) 一、甘油三酯的合成代谢 肝脏:肝内质网合成的TG,组成VLDL入血。脂肪组织:主要以葡萄糖为原料合成脂肪,也利用CM或VLDL中的FA合成脂肪。小肠粘膜:利用脂肪消化产物再合成

20、脂肪。CM:运输外源性甘油三酯;VLDL:运输内源性甘油三酯(1)概 念血脂Lipid、载脂蛋白 Apolipoprotein (Apo)、脂蛋白(LP):是血浆脂类的主要存在形式与运输形式脂类+载脂蛋白 = 脂蛋白 (2)脂蛋白结构及组成:Lipid(TG、PL、FC和CE) + Apo;疏水核心+亲水表层;(TG+CE+PL疏水基)(Apo+PL亲水基);颗粒大小CM>VLDL>LDL>HDL (3)血浆脂蛋白的分类1电泳分类法:依据血浆脂蛋白分子中蛋白质表面电荷多少的不同而分离。通常可分成:(-)CM、pre-LP、-LP 、-LP(+)2密度分类法:密度最小的为乳糜微

21、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5)载 脂 蛋 白合成场所、分布、功能及临床意义载脂蛋白的合成场所、分布、功能及临床意义载脂蛋白合成场所分布功能临床意义Apo-A肝、肠HDLA激活LCATA抑制LCAT高脂蛋白血症Apo-BB100肝B48肠LDLCM受体识别型高脂血症Apo-C肝VLDLC激活LCAT及LPLC激活LPLC抑帛LPLV型高脂血症Apo-E肝VLDL(主要)HDL受体识别HDL形成IV型高脂血症3、载脂蛋白的生理功能:结构功能、调节功能 、识别功能 二、脂蛋白受体(一)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由83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量约1

22、15kD,五个不同的区域构成受体亲和性: 含ApoB100的脂蛋白可与LDL受体以高亲和力结合。若胞内游离胆固醇浓度升高,则:抑制HMGCoA还原酶,以减少自身的胆固醇合成;抑制LDL受体基因的表达,减少LDL受体的合成,从而减少LDL的摄取;激活内质网ACAT,使游离胆固醇在胞质内酯化成胆固醇酯贮存,以供细胞的需要。(二)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结构与LDL受体类似,对VLDL、VLDL残粒有高亲和性结合,对LDL为显著的低亲和性。在肝内几乎未发现,广泛分布在代谢活跃的心肌,骨骼肌、脂肪组织等细胞.VLDL受体不受细胞内胆固醇负反馈抑制。(三)清道夫受体(SR) 清道夫受体配体:oxLDL,LD

23、L,HDL,VLDL;参与脂质代谢清道夫受体功能:巨噬细胞通过清道夫受体摄取(清除)细胞外液中的oxLDL,促进粥样斑块形成同时也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功能(四)LDL受体相关蛋白(LRP)体内分布广泛,在肝细胞、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神经细胞等均有表达,以肝实质细胞中含量最丰富。LRP功能:能识别多种配体(蛋白酶一蛋白酶抑制剂、毒素的受体、某些病毒、乳铁蛋白等)并在体内清除之。LRP是含ApoE的CM残粒、VLDL残粒的受体,使富含ApoE的CM残粒、VLDL残粒能从血浆中快速清除。LRP与动脉粥样硬化(AS)的形成有密切关系:LRP参与了LDL的氧化过程,与血管损伤有关。LRP与泡沫细胞的生成有

24、关。 (五)HDL受体和HDL结合蛋白在不同细胞的表面及细胞内已分离出了多种可与HDL结合的蛋白质。胆固醇逆转运(RCT):将外周细胞中过剩的胆固醇移出并转运至肝脏进行转化和清除的过程。三、血浆脂蛋白的代谢(一)血浆脂蛋白代谢密切相关的酶类有:脂蛋白脂肪酶(LPL)、肝脂酶(HTGL)、LCAT、CETP(1)LPL(脂蛋白脂肪酶):1)来源:脂肪细胞、心肌细胞、骨骼肌细胞、乳腺细胞等合成。2)化学本质:糖蛋白,60kD;3)功能:(主要)水解CM、VLDL中的TG【TG甘油一酯 + FFA】;促进脂蛋白之间PL、Apo和Ch的转换;4)活性的调节: ApoC 为活化剂(2)肝酯酶(HTGL,

25、 HL,肝甘油三酯脂肪酶):1)来源:肝实质细胞;2)化学本质:糖蛋白,53kD;2)活性调节:不需要ApoC作为活化剂;3)功能:主要(水解)VLDL及其残粒、-VLDL中的TG 主要作用于小颗粒脂蛋白 调节胆固醇从周围组织转运到肝,使VLDL转变为LDL(3)LCAT(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1) 来源与特性:由肝合成,在血液中发挥催化作用2)化学本质:糖蛋白,含416个氨基酸残基,63kD。3) 功能:(主要)催化HDL中的FCCE,CE进入HDL核心储存;参与Ch的逆向转运和组织中过量Ch的清除(4)胆固醇酯转移蛋白(CETP),亦称为脂质转运蛋白(LTP):1) 来源与性质:由肝

26、、小肠、肾上腺、脂肪组织和巨噬细胞等合成2)化学本质:疏水性蛋白质,74kD;3) 功能:促进脂蛋白之间脂类的交换,参与血浆胆固醇的逆向转运。肝外组织细胞的FC结合至HDL上,在HDL中,FC转变成CE,CE在HDL核心(储存)或转移至VLDL、LDL上,肝细胞通过相应受体摄取VLDL、LDL,上述作用是由CETP、LCAT和HDL等协同完成的。若缺乏CETP,则HDL中的CE不能运出,导致血浆HDL-c(二)血浆脂蛋白代谢1乳糜微粒(CM)是运输外源性甘油三酯的主要形式,呈球形,直径在80-500nm。CM有强烈的光散射作用,餐后大量CM进入血液可使血浆产生混浊,称为乳糜血。CM可飘浮到血浆

27、表面形成一“奶油”层。2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是血液中第二种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密度为0.96-1.006,呈球形,核心部分为非极性脂类,表面为单层极化分子。VLDL主要在肝合成,是内源性甘油三酯的转运形式。3低密度脂蛋白(LDL) LDL密度为1.006-1.063,是运载胆固醇的主要脂蛋白。呈圆球形核心部位为非极性脂类,主要是胆固醇酯。(三)脂蛋白() :脂蛋白抗原成分;结构类似LDL,含Apo( ),但分子量大、颗粒较大,电泳较慢;与纤溶酶原有高度同源性;是心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子,与糖尿病、肾病、炎症等密切相关Apo (a):三环式结构,主要包含在血浆LP(a)中。LP(a)也

28、是正常存在于血浆中的一种脂蛋白,但人群间浓度差异甚大,01000mg/L,不受性别、年龄、体重、适度锻炼和降胆固醇药物的影响。第六节 脂蛋白代谢紊乱(一)概念:由某种原因导致的脂蛋白代谢紊乱,其基本表现为血浆脂蛋白水平异常改变。主要为高脂蛋白血症(Hyperlipoproteinemia),也称为为“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二)血浆脂蛋白异常代谢:高脂血症、低脂血症;低HDL血症、高HDL血症 3、原发性高脂蛋白血症分型及特征 分型 Lp 血脂 Apo 外观 病因 型 CM TC -TGB48A, C上:奶油下:透明 LPL缺陷C 缺乏 a型LDLTCB100透明-LDL

29、受体缺陷 b型LDLVLDL TC TG BCC混浊不明 型(宽病)IDLTC TGCCE混浊LDL异常型VLDLTC -TGCC混浊不明型CM VLDLTGTGCCE奶油混浊LPL缺陷,使CM VLDL处理四、低脂蛋白血症 1、低脂蛋白血症的诊断:TC3.3mmol/L,或TG0.45mmol/L,或LDL-C2.1mmol/L,或同时降低。2、病因:原发性低脂蛋白血症的原因有ApoA缺乏或变异、LCAT缺乏症、无-脂蛋白血症(Tangier病)、无-脂蛋白血症、低-脂蛋白血症等。 肾功能损伤的生物化学检验肾功能损伤的生物化学检验:肾小球功能检测,近端小管功能检测,远端小管功能检测,肾血流量

30、检测,肾功能试验方法的选择肾小球功能检测:肾清除实验,肾小球滤过功能实验,肾小球滤过膜屏障功能检测肾清除试验:(1)当血液流经肾脏时,血浆中的某些物质通过肾小球滤过或肾小管处理而排除体外,这一过程称肾脏对血浆中某些物质的清除或廓清。(2)衡量的指标称为肾清除率,是测定肾单位功能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肾清除率:肾脏在单位时间内(min)将多少量(ml)血浆中的某物质全部清除而由尿排出。 清除率C=(U×V) P × (1.73A)肾小球滤过功能检查:肾小球滤过率测定,血清肌酐测定,血清尿素测定,血清尿酸测定,血浆胱抑素C测定。肾小球滤过率测定:GFR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蛋白负荷实

31、验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Ccr:大部分从肾小球滤过,不被肾小管重吸收,排泌量很少,其清除率基本代表GFR。 参考范围:80120ml/min(成人) 临床意义:判断肾小球损害的敏感指标,评估肾功能损害程度,指导临床治疗蛋白负荷实验:Bosch认为用肌酐清除率测定休息状态的或基础的GFR(Resting or baseline GFR),对肾功能的评价仍缺乏灵敏度和特异性。正常人清晨顿服大量(0.8/gkg体重)鸡清蛋白后,可使 GRF升高20%-30%,该实验有助于肾功能减退的早期诊断。血肌酐浓度测定:肌酐是肌酸和磷酸肌酸代谢的终产物,由肾小球滤过并从尿中排出体外。 Jaffe反应法:在碱性条件下

32、苦味酸和肌酐发生反应,生成黄红色的苦味酸肌酐复合物,在510nm比色分析;酶偶连速率法:肌酐在肌酐水合酶的催化下生成肌酸,后者在肌酸激酶、丙酮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偶连作用下,使NADH氧化成NAD+,在340nm处比色,可以测定肌酐的含量 方法学评价:Jaffe反应法为测定肌酐常用的方法,适用于血、尿标本的检测。但Jaffe反应在检测血肌酐特异性不高,受假肌酐的干扰。临床意义:肌酐浓度和血尿素浓度一样只有在肾脏病变较为严重时才会升高。肌酐摄入、生成量恒定,其浓度波动范围不大,血尿素浓度除受肾功能影响外,还受到蛋白质分解代谢引起的变化 。故测定血肌酐浓度较血尿素浓度更能准确地反映肾小球的功能 ;妊

33、娠期内因生理原因GFR可升高,而肌酐生成速度不变,血肌酐可因血浆稀释而致偏低;指甲肌酐测定可了解3个月前血肌酐水平和肾功状态。血尿素浓度测定:参考值范围:血清尿素1.86.8 mmol/L。新生儿比成人低。大于60岁老年人比年青人要高。男性比女性高,高蛋白饮食可造成血、尿尿素增高 临床意义:由于肾脏具有强大的代偿储备能力,因此在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至正常的50%以下时,血浆或血清中尿素浓度才会升高,不能作为早期肾功能损伤的指标。 肾前性和肾后性因素可致血尿素增高,血尿素可作为肾功能衰竭透析充分性的判断指标血清尿酸浓度检测: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产物。食物中的核酸分解产生的嘌呤直接转化成尿酸。,血尿酸浓

34、度受肾小球滤过功能、肾小管重吸收及分泌功能的影响。 参考值范围:男性 148.7-416.4µmol/L, 女性 89.2-356.9µmol/L 临床意义 :血清尿酸浓度升高见于 :肾功能减低:血清尿酸比血清肌酐和尿素更能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损伤,但血清尿酸测定易受肾外因素的影响,故临床上比血清肌酐和尿素少用 体内尿酸生成增多,常见于遗传性酶缺乏导致的原发性痛风,核酸代谢增加的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 长期服用噻嗪类利尿药物后由于抑制肾小管分泌尿酸,引起血清尿酸水平升高,长期禁食、酒精中毒、肿瘤放化疗和妊娠中毒症等;血清尿酸浓度降低见于:各种原因引起肾小管重吸收功能损害,这种

35、重吸收障碍可以是先天性的,如Fanconis综合症(胱氨酸贮积病),或继发性的 肝功能严重损伤伴有嘌呤合成减少或次黄嘌呤氧化酶活性减低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丙磺舒等药物后血UA,尿UA: GFR ;血UA,尿UA:生成(痛风等);血UA,尿UA:肾小管重吸收;血UA,尿UA:生成(严重肝实质受损)血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胱抑素C)测定:测定方法 :乳胶颗粒增强免疫浊度法;参考值范围 :血浆cysC1.0mg/L(0.6-2.5mg/L);临床意义: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 C)都被认为是一种简单、准确和快速的肾小球滤过率(GFR)内源性标志物。其浓度与GRF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关

36、系显著优于血肌酐。有部分研究还支持GRF轻微变化时,其敏感性优于血肌酐。 优点: 分泌稳定,不受饮食、身高、体重影响;检测时不受血胆红素、血红蛋白和甘油三脂干扰; 有取代传统检查,成为首选常规指标的趋势。氨甲酰血红蛋白测定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临床意义:血液CarHb浓度虽与血清尿素浓度有关,但它反应的不是即刻的尿素浓度,而是患者近4周左右期间尿素的平均水平。在鉴别急、慢性肾衰和肾透析疗效的评价上,较单次血尿素、肌酐测定更有价值 肾小球滤过膜屏障功能检查:尿蛋白检查 ,肾小球性蛋白尿检查1) 尿蛋白检查:反应了肾的屏障功能2)肾小球性蛋白尿检查:尿蛋白选择性检测,尿微量清蛋白检

37、测。(1)尿蛋白选择性指数(SPI)蛋白尿选择性可反映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在某种程度上与肾小球疾病的病理组织学改变有一定关系。可预测治疗和估计预后,选择性高者预后好,反之预后好差。 孔径SPI=(尿IgG/血IgG)/(尿Tf/血Tf) 电荷SPI=(尿唾液淀粉酶/血唾液淀粉酶)/(尿胰淀粉酶/血胰淀粉酶)孔径SPI<0.1 选择性蛋白尿,提示肾小球滤过膜受损较轻,见于肾病综合征、早期肾小球肾炎等原发性肾小球轻微病变。孔径SPI>0.2 非选择性蛋白尿,提示肾小球滤过膜受损严重,见于急进性肾炎、慢性肾炎、糖尿病性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膜增生性肾炎等。孔径SPI介于0.10.2之间

38、为中度选择性蛋白尿尿微量清蛋白测定临床意义-肾脏疾病的早期诊断:肾小球肾炎、糖尿病性肾病以及隐匿性肾炎时,尿液中白蛋白含量升高,并且出现时间早于尿蛋白定性阳性出现之前,是肾脏疾病早期诊断的指标之一;是肾脏病预后及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鉴别诊断肾小球性与肾小管性损伤:尿液中白蛋白含量升高多见于肾小球损伤,并且其升高程度与肾小球受损程度有关;而肾小管损伤是以尿中2-微球蛋白升高为主 。近端肾小管功能检查1)近端小管重吸收功能检查:2-微球蛋白、1-微球蛋白、视黄醇结合尿白、尿钠与滤过钠排泄分数测定、肾小管葡萄糖最大重吸收量测定2)近端小管排泌功能检查:酚红排泄率测定、对氨基马尿酸最大排泄率测定3)近

39、端小管细胞损伤检查:NAG2-微球蛋白(2-MG)测定方法目前主要采用酶联免疫抑制试验测定 ;参考范围:尿2-MG为0.03-0.14mg/L;C2-MG 为23-62ml/min; C2-MG /CALB为100-300;血2-Mg为1.28-1.95mg/L 临床意义:主要用于监测近端小管功能,是反映近端小管受损的非常灵敏和特异的指标。其清除率(C 2-MG)是鉴别轻度肾小管损伤的良好指标。血清2-MG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鉴别诊断肾小球和肾小管疾病:尿2-m水平较灵敏地反映了肾小管的损伤,如药物毒物所致的早期肾小管受损、急性肾小管坏死、Fanconi综合征等导致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降低,使尿

40、2-m水平增高。鉴别上、下尿路感染:上尿路感染时尿2-m含量明显增高,而下尿路感染(如单纯性膀胱炎)时则正常。尿中2-m增加也见于肾移植后的急性排斥反应早期 1-微球蛋白(1-MG)测定方法:采用免疫学方法定量测定;参考范围1-MG为 <20mg/g肌酐;临床意义: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时,尿中1-MG含量增加,并且肾小管对1-MG重吸收障碍先于2-MG,因此尿1-MG比2-MG更能反映肾小管早期损伤,同时1-MG的测定不受恶性肿瘤影响,亦不受尿pH的影响,故更为可靠,有取代2-MG的趋势。 由于1-MG的排泄方式,血清1-MG水平增高可作为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的指标,比Ccr更灵敏。 血清1

41、-MG降低也见于肝炎、肝硬化等实质性疾病。视黄醇结合蛋白参考范围:0.11±0.07mg/L临床意义:尿液中RBP量能敏感地反映肾小管间质损伤程度,各种能引起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的疾病,如重金属中毒、抗生素肾毒性等都能使尿中RBP浓度明显增高,且能作为病情监测、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的一项灵敏的生化指标 。N-乙酰-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参考范围:成人尿22IU/GCr 临床意义:肾小管间质病变、先天性肾小管病变、急性肾衰、药物诱发肾毒损害、肾移植排异反应等均使尿NAG升高。可作为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的肾毒性监测试验。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炎等尿NAG活性升高,且与病变程度相关。远端肾小

42、管功能检查尿液浓缩稀释试验:尿相对密度和尿渗量测定、渗量清除率与自由水清除率肾小管性酸中毒检测:酸负荷试验、碱负荷试验尿肾小管组织蛋白检测:THP蛋白CH2O:指单位时间内使尿液达到等渗时需从尿液中减去或加入的纯水量,反映了肾脏的浓缩、稀释功能Cosm:单位时间内肾脏能将多少血浆中的渗透性溶质清除出去,反映了肾脏维持内环境水及溶质之间平衡的能力肾血流量检测:肾血流量(RBF)或肾血浆流量(RPF)指单位时间内流经肾脏的全血或血浆量。采用对氨基马尿酸(PAH)清除率试验和放射性核素法检测。(3)根据临床表现综合分析肾功能三项:尿素氮(BUN)、肌酐(Cr)、尿酸(UA)(全血4ml)肾早期功能六

43、项:NAG、微量白蛋白(mAlb)、1微球蛋白( 1 M)、转铁蛋白(Tf)、肌酐(留24小时尿并记录尿量,取10ml送检)尿肾功能六项:mAlb 、1 M、糖蛋白(TPH)、IgG 、2M、Tf (留24小时尿并记录尿量,取10ml送检)血肾功能四项:1 M、TPH、IgG、2M(全血4ml)临床生化绪论 血浆蛋白及氨基酸 核酸-2012人血浆总蛋白(total protein,TP)浓度为6080g/L;临床实验室采用的标本多为血清;测定血清TP的首选方法:双缩脲法2、 前清蛋白 (prealbumin,PA:由肝脏细胞合成的糖蛋白;电泳时迁移在Alb之前;半寿期1.9d;生理功能:作为组

44、织修补材料和运载蛋白;检测:目前多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临床意义:1.作为营养不良的指标(PA: 200400mg/L:正常;PA: 100150mg/L:轻度缺乏;PA: 50)100mg/L:中度缺乏;PA50mg/L:严重缺乏)2.作为肝功能不全的指标3负性急性时相反应蛋白3、清蛋白(Alb):含17个二硫键,是唯一不含糖的血浆蛋白质;肝实质细胞合成半寿期19d;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Alb的检测:染料结合法-国内最常用方法是溴甲酚绿法;临床意义 :(1)低清蛋白血症:1)Alb合成降低; 2)Alb的分布异常; 3)Alb丢失;4)Alb分解代谢增加;5)无清蛋白血症(2) 血浆Alb增

45、高(3)由Alb含量估计其配体的存在形式和作用(4)作为个体营养状态的评价指标(5)Alb的遗传性变异4、1-抗胰蛋白酶(1-AT或AAT):基因定位于14q31-32.3;pI为4.8;含糖10%12%;在醋纤膜电泳中位于1区带;主要由肝细胞合成,单核细胞、肺泡巨噬细胞和上皮细胞也能合成;人血浆中主要的丝氨酸蛋白酶的抑制剂常染色体共显性遗传,有多种遗传表型;主要根据电泳迁移率分类;最多见的是PiMM型,占人群的90%以上,另外还有两种蛋白:Z型和S型,其遗传分型:PiZZ、PiSS、PiSZ、PiMZ、PiMS,S型蛋白与M蛋白之间的氨基酸残基仅有一个差异。以MM型的蛋白酶抑制能力为100%

46、相比,ZZ型的相对活力仅为15%、SS为60%、MZ为57%、MS为80%,其它则无活性。 意义:AAT缺乏:PiZZ型、PiSS型甚至PiMS型常伴有早年(2030岁)出现的肺气肿;低血浆AAT可发现于胎儿呼吸窘迫综合征;ZZ蛋白聚集在肝细胞,导致肝硬化;PiZZ表型的新生儿中10%20%在出生数周后易患肝炎,最后因活动性肝硬化致死;PiZZ表型的某些成人会发生肝损害AAT增加:AAT属急性时相蛋白,在炎症、感染、肿瘤、肝病时均显著增加。5、1-酸性糖蛋白(AAG):属血浆中含糖量最高(达45%)、酸性最强的糖蛋白;pI为2.74.0;典型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主要在肝脏产生, 某些肿瘤组织也

47、可产生 临床意义:目前主要作为急性时相反应指标:在风湿病、恶性肿瘤及心肌梗死等炎症或组织坏死时一般增加34倍。AAG增高是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最可靠的指标之一。6、结合珠蛋白 (Hp):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和转运蛋白;在电泳中位于2区带;由与链形成22四聚体,链有1及2两种,而1又有1F及1S两种遗传变异体,两种变异体仅为一个氨基酸残基差异;功能:运输血管内游离的血红蛋白(Hb)到网状内皮细胞降解,防止Hb从肾脏丢失而为机体有效地保留铁,并能避免Hb对肾脏的损伤。Hp浓度下降见于:溶血性疾病如溶血性贫血、输血反应、疟疾。Hp参考值范围较宽,须连续观察以监测溶血是否处于进行状态。对于溶血性疾病合适的组

48、合检测项目包括血浆Hp、LD和游离Hb。血管外溶血不会使Hp发生变化。严重肝病患者,其Hp合成减少。Hp浓度升高见于:属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当烧伤和肾病综合征情况下,血Hp常明显升高。7、2-巨球蛋白(2-MG或AMG):血浆中分子量最大的糖蛋白,约为720kD,含糖量约8%;主要特性是能与多种离子和分子结合,特别是能与蛋白水解酶结合而抑制酶的活性;不属于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低清蛋白血症,尤其是肾病综合征时,2-MG含量可显著增高;2-MG水平降低见于:严重的急性胰腺炎和进展型前列腺癌治疗前8、铜蓝蛋白(Cp):含铜的2球蛋白;每分子结合68个铜原子,由于含铜而呈蓝色;95%的血清铜存在于Cp中,

49、其余5%呈可扩散状态;血循环中的Cp可认为是铜的无毒性代谢库;功能:血浆铜的转运;具有铁氧化酶作用,将Fe2+氧化为Fe3+,调节铁的运输、利用和氧化还原反应;抗氧化作用,抑制膜脂质被金属离子的过氧化作用;属于急性时相反应蛋白;Cp浓度减少有关的疾病:包括Wilson病、营养性铜缺乏和Menkes病(遗传性铜吸收不良)。9、转铁蛋白(TRF):电泳位置在区带;等电点5.55.9;主要由肝细胞合成;能可逆地结合多价阳离子,每分子TRF可结合2个Fe3+;临床意义:用于贫血的鉴别诊断;负性急时相反应蛋白:在炎症、肿瘤时常随着Alb、前清蛋白同时下降;作为营养状态的一项指标。多采用免疫比浊测定法测定

50、10、C-反应蛋白(CRP):由肝细胞合成的典型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由5个相同亚基非共价结合成盘形多聚体;电泳分布在区带;第一个被认识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是急性时相反应的一个极灵敏指标,以健康人群CRP的95%参考上限判断患者有无明显的感染性炎症。 血浆中CRP浓度在急性心肌梗死、创伤、感染、炎症、外科手术、肿癌浸润时迅速显著地增高CRP是非特异性指标,主要临床用途:筛选器质性疾病评估炎症性疾病的活动度和疗效监控 识别系统性红斑狼疮、白血病和外科手术后等并发的感染监测肾移植后的排斥反应等1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CRP正常的血清CRP水平的高低却同未来的心血管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心血管

51、炎症病变的生物标志物C反应蛋白(CRP)的个体基础水平和未来心血管病的发病关系密切。 健康人群CRP:<3mgL;检测方法的灵敏度O.3mgL,超敏方法测得的CRP称Hs-CRP。AATAAGCpCRPHp 显著升高1-抗糜蛋白酶 或升高素 血红结合蛋白 C3C4纤维蛋白原急性时相反应蛋白(APRP):在机体发生炎症、感染、心肌梗死及肿瘤等情况下,血浆浓度发生显著变化的一类蛋白质。急性负相时相反应蛋白:PA、Alb降低、TRF氨基酸代谢紊乱:氨基酸代谢紊乱的种类:原发性氨基酸代谢紊乱:由于参与氨基酸代谢的酶或其他蛋白因子缺乏而引起的遗传性疾病继发性氨基酸代谢紊乱: 苯丙酮酸尿症(PKU)

52、:苯丙氨酸羟化酶先天性缺乏所致,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因患儿尿液中排出大量苯丙酮酸等代谢产物而得名。目前国际上新生儿PKU 筛查的常用方法:Guthrie试验、荧光光度法、苯丙氨酸脱氢酶法。用PCR-ASO探针法和PCR-RFLP连锁分析法可鉴定出导致PKU的点突变。新生儿中苯丙酮酸尿症的诊断:Guthrie 试验:Guthrie建立的一种细菌抑制法。在PKU 的筛查试验中用来测定人血清、尿液中苯丙氨酸。 氨基酸的生物化学检验:筛选试验:薄层层析,尿呈色试验(三氯化铁、硝基氢氰酸、2,4-二硝基苯肼、硝基萘酚试验),Guthrie试验半定量测定。定量试验:毛细管电泳,气相色谱,HPLC,离子交换

53、液体层析,串联质谱,分子遗传学试验等用于监测治疗或证实最初的诊断。特异性试验:判明未知氨基酸或代谢产物。糖代谢紊乱糖尿病: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和)胰岛素作用低下而引起的代谢性疾病。特征:高血糖 临床症状为:多尿、烦渴、多饮、体重减轻(三多一少),有时伴有多食及视力下降。糖尿病分类:1. 1型糖尿病(T1DM):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不足(免疫介导,特发性) 2. 2型糖尿病(T2DM):(胰岛素抵抗 & 胰岛素相对不足; 胰岛素分泌不足& 胰岛素抵抗)3.其它特殊类型 4.妊娠期糖尿病几种类型糖尿病的主要特点:1.T1DM:胰岛素绝对缺乏;症状:起病急,严重,有酮症倾

54、向,多数患者空腹血糖较高,需依赖胰岛素治疗维持生命;发病年龄:常见于青少年,偶可发生任何年龄常伴有自身免疫反应,存在胰岛细胞不同成份的自身抗体,如谷胺酸脱羧酶( GAD)抗体、胰岛细胞自身抗体(ICA)、胰岛细胞表面抗体( ICSA)等,在病因学上只是部分具有遗传性 2.T2DM: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指胰岛素执行其正常生物作用的效应不足,表现为外周组织尤其是肌肉、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障碍。 特征:1)自身胰岛素水平可正常、增高或降低 2)在正常情况下不常出现酮症;某些患者需用胰岛素控制血糖,或者需要胰岛素以渡过应急状态,但并不依赖胰岛素维持生命 4.各种

55、自身免疫抗体指标多为阴性 5.发病一般在40岁以后,且大多患者超重或肥胖,部分患者表现为胰岛素抵抗综合征 6.病因学上具有较强的遗传性 3.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这类糖尿病往往继发于某种特定疾病,以前又称继发性糖尿病。引发这类糖尿病的因素众多,但患者较少。4.妊娠糖尿病(GDM):1.妊娠中初次发现的糖尿病(妊娠前已知有糖尿病者称之为糖尿病合并妊娠) 2.75g OGTT中所见任何程度的糖耐量异常(DM/IGR) 3.产后6周需复查OGTT,重新确定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代谢紊乱 :主要为Ins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一、糖代谢紊乱 : Ins缺乏时 1、血糖的去路 2、血糖的来源 血糖,当大于160mg%(肾糖阈值)时出现尿糖(1)糖尿病患者发生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的相对或绝对不足使肝脏、肌肉和脂肪组织利用葡萄糖减少。葡萄糖进入细胞及葡萄糖磷酸化减少。因insulin不足,磷酸果糖激酶与丙酮酸激酶合成减少,使糖酵解过程减弱,ATP、磷酸二羟丙酮和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生成减少,供氧下降,严重时组织缺氧。胰岛素生物活性或效应不足时,丙酮酸脱氢酶系和柠檬酸合成酶减弱,使ATP供能减弱。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