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复习1艾里克森的八个社会心理阶段中的前三个阶段_第1页
儿童心理学复习1艾里克森的八个社会心理阶段中的前三个阶段_第2页
儿童心理学复习1艾里克森的八个社会心理阶段中的前三个阶段_第3页
儿童心理学复习1艾里克森的八个社会心理阶段中的前三个阶段_第4页
儿童心理学复习1艾里克森的八个社会心理阶段中的前三个阶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间系统中间系统区活动场“*郊疗服务机构2、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构成系统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把外界环境因素和个体的生物因素揉合起来,提出了不同嵌套层级的社会生态理论。他认为个体的发展处在直 接环境(养育家庭)到间接环境(社会文化)之间的几个环境系统中,每个系统都和其他系统以及儿童个体本身发生交互作用,这种作用 结果导致儿童不同的发展水平。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学理论由里到外依次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和动态变化系统构成,见下图。3、评价遗传对行为影响的两种主要策略(选择性育种与家谱研究) ;选择性育种和家谱研究,是用来评价遗传对行为影响的两种主要策略。选择性育种的研究

2、:许多研究者通过选择性培育有特殊特质的动物,来回答遗传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这种特质的个体差异。一个有名的选择性育种的实验是屈赖恩所进行的,他试图证明老鼠走迷宫的能力是一种由遗传决定的特质。生态圈微观系统处于中心点,是指儿童在即时环境中的作用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儿童自己主动接受和探索外部信息,属于一种相对封 闭的自为系统。其行为带有很强的个体色彩,这就是他们的生理能力、气质体系以及外部塑造的心理行为体系。中间系统处于微观系统的外围,相对于微观系统它的交互作用范围更大一些,包括伙伴、父母、居家邻居、托幼学校、诊所、社区活 动场所等即时环境。儿童和这些环境要因相互影响,每种状态都是双方共同作用的结果,儿

3、童和大人以及伙伴一样都是主动的,直到建立 一种氛围和价值的平衡。中间系统保证了家庭氛围中社会因素的加入。外层系统在中间系统的外围,是儿童环境中那些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要素,是儿童非即时性的环境。正式组织,如父母的工作室、 宗教机构和社团的健康福利服务。非正式的组织,如父母的社会网络一一提供建议、友谊和经济帮助的朋友和家庭成员。这些系统提供了 儿童发展的制约和支持。外系统的衰弱会带来消极影响。由于个人或社团关系少,或受到失业影响而导致与社会隔离的家庭出现冲突和虐 待儿童的比率在增加。包括父母单位、社区邻居、亲朋、各种媒体、机关、医疗机构等。宏观系统处在第四层,像是外层系统和中间系统“蒸发”出的文

4、化氛围,包括养育价值、社会习俗、教养法规及文化价值观、法律、 文化和资源等,是儿童成长的大的环境保证。宏系统会间接影响儿童的微系统进而影响他们的发展。动态系统是这个四个系统的状态属性,它更强调四个子系统的即时变化和非静止性。它是不断变化的。重要的生活事件,如同胞的出生、上学、搬入新的邻里环境或父母离婚,都改变儿童和环境的关系,产生影响发展的新环境。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发展既不是受环境控制也不是受内在倾向驱使。相反,儿童既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生产者。社会生态学 理论其实是一个社会环境的影响模型,操作性或应用性都比较差,但迎合了现在人们的一种环境价值观。儿童心理学复习资料1、艾里克森的八个社会

5、心理阶段中的前三个阶段(阶段名词、社会化代理人、顺利发展的条件)/必/|加 于 V'l 口 I-L 刀几川乂口 I-L。条件:儿童的需要能得到即时的满足;母亲能积极、敏感的 回应孩子的需要。社会化代理人:母亲危机:获得自主感,克服自我怀疑、羞耻感。条件:给孩子自我负责的机会,让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社会化代理人:父母亲。危机:获得主动感,避免内疚感。条件:让儿童承担责任和社会义务,对孩子的失败给与保护 性态度。社会化代理人:家人。核心家庭祖辈及亲朋0-1岁1-3岁3-6岁基本信任对不信任自主对羞愧主动对内疚朋友和邻居父母工作场所艾里克森的发展阶段卸临的危机及社会化代理人家谱研究:对人类

6、心理和行为的研究,行为遗传学者通常使用家谱研究的方法。在典型的家族研究中,将同一家庭中的每个人加以比较,分析他们在一或多个行为特质上的相似程度。如果某一特征是由遗传决定的,则血缘关系的近、疏会决定家庭成员间在这一特征上的相似性。家谱研究一般采用两种方法:双胞胎研究和收养研究。4.新生儿的反射反射是天生的对特定刺激形式作出的自动反应。反射作用是新生儿最明显的有组织的行为方式。下表描述了健康新生儿具有的先天反射。足月产新生儿所表现出来的主要反射呼吸反射眨眼反射瞳孔反射反应反复的吸气和呼气 闭眼或眨眼 遇强光瞳孔收缩生存反射供应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保护眼睛免受强光和外界刺激的伤害 保护眼睛免受强光刺激

7、;适应低亮度 的环境。见艮乂牙向儿生均H日大,如 被自主性的头部 转动所取代吮吸反射吮吸放入口中的物 体终生在咽反射巴宾斯基 反射在咽当足底被抚摸时,会 张开并弯曲脚趾终生一般在8个月到1 年时消失拿抓握 反射弯曲手指去抓握物 体在3、4个月之内 消失,后被自主性 的抓握所取代摩罗反射一巨大的声响或头部 位置的突然变化导 致婴儿向外甩胳膊, 背呈弓形,两只胳膊 并拢,好像去抓什么 东西胳膊动作和背部 弓形变化在头4到 6个月消失;以后 被惊吓反射取代游泳反射浸入水中的婴儿四 肢会主动划动,下意 识地屏住呼吸在4 6个月时消 失行走反射婴儿身体直立,脚触 在出生后8周消失到平面,像走路一样 向前

8、移步使婴儿摄取营养物质使婴儿摄取营养物质它们在出生时存在,后来消失,是神 经系统正常发展的指标原始反射就像呼吸和吞咽一样,新生儿的一些反射作用对生存极具价值。表中的生存反射具有适应价值,如,眨眼反射能在强光下保护婴儿的眼睛;吸吮反射可以使婴儿摄取营养物质等。表中的原始反射看起来并不具有适应价值。许多原始反射是在进化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在人类进化进程中可能曾经有适应外界环境的作用,但是这些反射在现在人类生活中已失去意义,所以很快消失。尽管这些反射很早就消失了,但是运动功能似乎会在后来的发育中得到更新。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给一些头几个月的婴儿施加日常的踏步刺激,而另一些则提供坐着练习或不提供任何运动

9、练习,结果,踏步组的婴儿比那些不练习踏步的婴儿表现出更多的自发踏步运动。许多反射对婴儿好像没有什么用处,但是对发展学家而言,它们是重要的诊断指标。如果婴儿在出生时缺少这些反射,或者这些反射持续的时间过长,可能意味着婴儿的神经系统出现了某些病变。当然,反射活动存在着个体差异,对新生儿的反射的评价应该和其他一些对婴儿的观察指标结合起来,以便对发展进行诊断。5、早期动作发展的心理学意义儿童早期动作的发展是人整体发展的一部分,动作技能的发展必然对其他方面的发展带来显著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对婴儿的社会性发展影响和认知发展影响两方面看。当婴儿能够爬行或行走以后,他们探索周围环境的热情变得日益高涨起来。父母此

10、时会发现家里似乎成了一个战场:杂乱的书籍、衣橱周围满地的衣服,父母需要为他做一些防护措施,需要给他一些约束,这时婴儿与父母之间会产生一些冲突和意志较量。但总的来说,婴儿动作的发展,是父母乐于见到的,因此父母和婴儿之间由于动作技能的进步而出现良好的社会互动成为可能。动作的熟练也使婴儿更有自信离开照料者去尝试新刺激,而一旦感觉不安全时,又能迅速回到照料者身边。各种主要动作的获得也能促进儿童感知觉的发展。研究表明,与不动的同龄婴儿相比,爬行或在人帮助下移动的婴儿更能发现藏起来的物品。爬行和行走还能促进婴儿空间定向能力的发展和深度知觉的发展,使他们的爬行和行走更有效和安全。因此,动作发展对婴儿其他领域

11、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也再次说明儿童的发展是整体的发展。6、促进儿童早期的动作发展动作是人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发展领域,尤其是对婴儿期和儿童早期的个体来说,动作发展极为重要。皮亚杰就以“感知运动阶段”来称呼儿童认知发展的最初阶段。从个体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以及心理各方面的早期发展来看,动作作为主体能动性的基本表现形式,在个体早期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建构作用,它使个体能够积极地构建和参与自身的发展。动作的发展不仅有助于身体发展,还有助于儿童建立自尊和自信。动作发展使儿童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取丰富的经验,感知觉更加精确,同时,又促进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而这些发展又使儿童的动作技能更加熟练。运动是实现动作发

12、展的基本途径。儿童渴望运动,运动是儿童的基本需要。儿童是把自己的动作发展作为每天生活的一部分自然发展的。所以,父母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游戏时间,创造条件鼓励孩子多运动。根据他们的天性给他们提供各种自然安全的环境和器具,让他们去操作、玩耍各种物体,进行各种运动。游戏和户外活动是最佳的动作技能练习方式,要多让孩子进行户外活动,跑跑跳跳,如跳房子、双足跳、单足跳、踢球、拍球等等。幼儿活泼、好动、喜欢模仿,而游戏一般都有具体情节和动作,模仿性强,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能够满足他们的兴趣和愿望。同时,游戏也离不开运动(动作)。在自然的游戏和户外环境下,幼儿的不正式的练习可以使他们获得丰富的感知运动经验,帮助

13、他们掌握复杂的动作技能和运动协调能力。同样,小动作的发展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得到锻炼,比如倒果汁、穿衣、搭积木、握笔写画、插片、折纸、剪贴等,都能使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不断提高。父母和教师的态度对儿童动作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如果父母或教师批评孩子在运动或动作上的表现,那么就可能会打击孩子的自尊心,阻碍孩子动作的发展。此外,父母或教师教孩子一些特殊的动作技能,或是强硬地纠正孩子做“正确”的动作,或是对运动持输赢的态度而不是享受乐趣的态度,这些也可能会挫伤孩子运动的积极性,失去对运动的渴望,结果往往事与愿违。社会对儿童动作的发展也会产生影响。目前社会上过分强调儿童的符号能力及训练,反而忽视了动作和运

14、动能力的发展。对婴幼儿来说,把抽象符号系统的训练放在过分强调的位置是非常不利的。儿童早期正处于感觉运动阶段,而符号能力训练则以所谓早期智力开发的名义削减了儿童获得感性经验和发展感觉的机会,也就阻碍了儿童正常的动作发展。一、概念题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个体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以学前的儿童为研究对象,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入学前这一成长过程中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2、横向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3、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

15、、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4时序研究:将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融合在一起,在横向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纵向研究,以更好的研究心理变化的特点与转折点。5、气质:气质是指在情绪反应、活动水平、注意和情绪控制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个体差异。对许多人而言,气质这个词隐含着行为的个别差异的生物基础,这个基础是会遗传且稳定的。6、反射法:新生儿出生的时候已经具备了一套完整的无条件反射装置,包括吸吮反射、抓握反射、觅食反射、瞳孔反射等。如果某个刺激就引出相应的无条件反射行为,这说明婴儿能感觉到该刺激,否则就很难判断。7胚胎期:胚胎期也叫细胞和组织分化期,是从怀孕后的第三周开始,一直到怀孕后的第八周

16、结束。8、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儿童头几年动作发展的进程和身体及神经系统发展一样遵循头尾原则,即头、颈、上肢的动作发展先于腿和下肢的发展。9、髓鞘化:髓鞘化就是髓鞘发展的过程,它使神经兴奋在沿神经纤维传导时速度加快并保证其定向发展。10、图式:图式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11、客体永久性:客体可以独立于自我而客观地存在,当物体不在眼前或通过其他感官不能察觉时,仍然是存在着的,这时他们才获得了客体永久性(二)选择题1在出生时存在,后来消失,并能作为神经系统正常发展的指标的一种原始反射是(A)。A巴宾斯基反射B摩罗反射C手掌抓握反射D行走发射2

17、1岁半的儿童只能集中注意(C)。A1015分钟B810分钟C58分钟D1520分钟(三)简答题1、学前儿童发展的领域有哪些?答:学前儿童的发展是一个系统整体,我们对其生理、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时会初步划分为生理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三大领域。生理发展主要包括:身体的发展、脑的发展、感知觉的发展和运动能力的发展;认知发展主要包括:记忆、思维、问题解决、语言等;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情绪那里的发展、气质、自我的发展、对他人的认知、同伴关系、以及品德心理的发展及性别角色的获得等。三个领域的发展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相互交迭、相互影响的。新的运动能力,如手的动作、坐立、爬行和走路(身体领域

18、),有助于婴儿了解周围环境(认知领域)。当婴儿思考和行为能力更强时,成人就通过游戏、语言和愉快的表情表达来刺激婴儿达到新的成功(情绪和社会性领域)。2、简述学前儿童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答: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是所有的发展心理学家都必须回答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反映了他们对儿童心理现象的理解、解释和预测的不同。这些基本理论问题主要有三个:1.遗传和环境那一个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更大?2.儿童是主动地还是被动的?3.发展是连续的还是阶段性的?3、胎儿发育的三个阶段:从受精卵形成到出生,要经历270天左右,其间,受精卵经过不断的自我复制,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过程:胚种期、胚胎期、胎儿期。4、评价遗传

19、对行为影响的两种主要策略(选择性育种与家谱研究);选择性育种和家谱研究,是用来评价遗传对行为影响的两种主要策略。选择性育种的研究:许多研究者通过选择性培育有特殊特质的动物,来回答遗传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这种特质的个体差异。一个有名的选择性育种的实验是屈赖恩所进行的,他试图证明老鼠走迷宫的能力是一种由遗传决定的特质。家谱研究: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研究,行为遗传学者通常使用家谱研究的方法。在典型的家族研究中,将同一家庭中的每个人加以比较,分析他们在一或多个行为特质上的相似程度。如果某一特征是由遗传决定的,则血缘关系的近、疏会决定家庭成员间在这一特征上的相似性。家谱研究一般采用两种方法:双胞胎研究和收养

20、研究。5、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大脑左半球控制着身体的右侧,它包括言语中枢、听觉中枢、动作记忆中枢、言语加工中枢、积极情感表达中枢。大脑右半球控制着身体的左侧,它包括空间视觉中枢、非言语声音中枢、触觉中枢和消极情感表达中枢。6、研究婴儿感知觉的方法:(一)反射法新生儿出生的时候已经具备了一套完整的无条件反射装置,包括吸吮反射、抓握反射、觅食反射、瞳孔反射等。如果某个刺激就引出相应的无条件反射行为,这说明婴儿能感觉到该刺激,否则就很难判断。(二)习惯化与去习惯化当一个新异刺激出现时,婴儿会产生许多身体变化或反应,比如头部或眼部运动、呼吸或心跳频率的变化。但如果同样的刺激反复出现,婴儿的反应就会越

21、来越弱,直到完全消失。这样一个过程,就是习惯化的过程。此时,如果再出现一个新的刺激,婴儿的身体可能又会发生新的变化,这个过程被称为去习惯化。最近有一些研究者利用习惯化和去习惯化的方法发现,婴儿若能长时间地注意与前一刺激类似的对象,这些婴儿在后几年的智商测定中得分也较高。这一发现吸引了许多人的注意,研究人员试图利用这种方法增加IQ的可预测性。(三)视觉偏好法所谓视觉偏好法是指研究者同时给婴儿呈现至少两种刺激,观察婴儿是否对其中的一个更感兴趣。范茨同时给婴儿出示两个图案,测量婴儿注视每个图案的时间。结果发现,婴儿喜欢中等复杂水平的某一类图案。(四)诱发电位测量法这种方法是给婴儿呈现一种刺激,然后测

22、量记录婴儿脑电波的变化,确定他们感知觉能力的发展情况。测量时,需要在婴儿头上插上数个微电极。如要测量由视觉引起的脑电波的变化,就将其插在枕叶区;如要测量由听觉引起的脑电波的变化,就将其插在顶叶区。如果婴儿能觉察到刺激,其脑电波的形状将会发生变化,也就是表现出诱发电位。(五)高振幅吮吸所谓高振幅吮吸法,就是研究者让婴儿吮吸一个里面镶有电路的特殊奶嘴,通过婴儿的吮吸动作,观察他们对被感知环境的反应。通过婴儿的吮吸动作,观察他们对被感知环境的反应。当婴儿对某刺激有兴趣时,他们的吮吸频率就会增加;兴趣消失,则吮吸频率和强度恢复到基本值状态。通过记录孩子吮吸频率的变化,我们能了解孩子对哪些刺激更有兴趣。

23、对于测量婴儿的感知觉能力发展水平来说,高振幅吮吸法无疑是更加巧妙且应用范围更广的一种方法。反射法、习惯化与去习惯化、视觉偏好法、诱发电位测量法、高振幅吮吸7、“习惯化与去习惯化”的含义及其应用:当一个新异刺激出现时,婴儿会产生许多身体变化或反应,比如头部或眼部运动、呼吸或心跳频率的变化。但如果同样的刺激反复出现,婴儿的反应就会越来越弱,直到完全消失。这样一个过程,就是习惯化的过程。此时,如果再出现一个新的刺激,婴儿的身体可能又会发生新的变化,这个过程被称为去习惯化。最近有一些研究者利用习惯化和去习惯化的方法发现,婴儿若能长时间地注意与前一刺激类似的对象,这些婴儿在后几年的智商测定中得分也较高。

24、这一发现吸引了许多人的注意,研究人员试图利用这种方法增加IQ的可预测性。8、社会性参照的概念与作用:7-10个月的婴儿通过识别和理解他人的情绪表情,监控他人(比如:父母)对于不确定情境的情绪反应,并利用得到的信息调整自己的行为。这就是社会性参照。社会性参照的能力随婴儿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强,参照的对象也从父母发展到其他人身上。如在一岁左右,当婴儿面对一件陌生的玩具时,如果在一旁的陌生人微笑着,婴儿更可能去靠近玩具并拿玩具来玩;但是,如果陌生人面带惊恐的表情,那么,婴儿很可能不会靠近陌生玩具。社会性参照使婴儿将自己与他人对事件的评估进行比较,帮助婴儿更好的理解他人的感受、想法。9、依恋的概念及鲍尔贝

25、的婴儿依恋行为的发展阶段: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接触的倾向,是婴儿与照料者之间一种积极的、充满深情的感情联结。根据鲍尔贝(Bowlby,1969)的理论,依恋行为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03个月):前依恋期(对人无差别反应的阶段)。第二阶段(36个月):对人有选择反应的阶段。第三阶段(6个1 3岁):积极寻求与专门的照顾者接近的阶段。第四个阶段(18个月一2岁后):交互关系形成阶段。10 、依恋的测量(陌生人情境测量法的概念及操着流程):陌生人情境测试法,它是一种标准化的方法,能够检验婴儿与母亲建立的依恋类型。标准化程序:包括情景介绍,具体操作细节等。具体情境包括以

26、下片段:母亲和婴儿在房间里,婴儿自由玩耍或探索3分钟;陌生人进来,站在那儿1分钟,和母亲说话1分钟,蹲到地板上和婴儿玩1分钟;母亲离开,陌生人和婴儿玩,然后找机会离开,共3分钟;母亲返回,陌生人趁机离开,母亲安慰婴儿,然后坐在旁边3分钟;母亲离开,婴儿独自待3分钟;陌生人进来,试着安慰婴儿,然后找机会离开,共3分钟;母亲返回,陌生人悄悄离开,母亲安慰孩子,坐下(片段结束,共20分钟)。这些情境模拟了自然情景中有玩具时母亲与婴儿的互动(观察婴儿是否将照料者当作探索的安全基地);暂时和母亲分离,陌生人进入(这往往让婴儿感到不安);与母亲重聚(关注不安的婴儿是否会从照料者那里获得安慰,重新开始玩耍)

27、。通过对婴儿在这些场景中的反应,可以将他们的依恋类型分为以下四种类型:安全型依恋:对母亲信任、依恋,能接受母亲的安慰。抗拒型依恋:既依恋母亲,又会表现出极度的反抗和怀疑。回避型依恋:对这类婴儿来说母亲在不在无所谓。实际上这类婴儿并未形成对人的依恋,所以也有人称之为“无依恋的儿童”。组织混乱/方向混乱型依恋。婴儿在陌生人情境中表现出混乱和无目标,没有一个清晰的行为模式,对分离后的重逢经常有一些不一致的、古怪的行为反应。11 、幼儿动作发展的遵循的原则:动作发展的过程也同样遵循头尾原则,头、颈、上端的动作先于腿和下端的发展。同时,动作发展也遵循远近原则,躯干和肩膀的动作发展先于手和手指的动作发展。

28、12请简述幼儿的思维特征,并对其中的某一特征进行举例说明。答:幼儿的思维特征有三个:自我中心性、泛灵论和直觉思维。12请简述游戏是如何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答:游戏中,儿童与同伴建立了最初的人际关系。游戏促进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在游戏中儿童有机会学习和表现、检验自己的社会问题解决的技能;游戏有助于儿童学习以社会允许的方式表达消极情绪;游戏有助如儿童学习对诸如攻击行为等反社会行为的控制。13 遗传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遗传是心理发展的基础。遗传对人的气质、性格产生影响;遗传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遗传通过与环境互动影响和决定着行为的结果。14 遗传和环境对气质的影响:气质这一个体差异具有生物

29、学基础,它在很大程度上受遗传影响并具有跨时间的稳定性。行为遗传学家用双生子研究范式,找到气质受遗传影响的证据。尽管多数气质特征的遗传系数在整个婴儿期和学龄前期都只是处于中等水平,但仍有许多重要的气质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受遗传影响。气质的遗传程度只是中等,这一事实告诉我们,环境也同时影响着儿童的气质。最近有研究显示,与兄弟姐妹共享的家庭环境,对气质的积极特征(如微笑/社交性)影响最为显著,而这些共享环境对儿童的活动水平和气质的某些消极特征影响非常小,原因在于,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兄弟姐妹,在这些气质方面不具有相似性。真正对气质的消极成分产生影响的,其实正是非共享的环境因素,这些因素结合起来最终造成了个体

30、间气质的差异。如果父母在早期注意到孩子们之间行为有差异,并调整对他们的养育方式的话,非共享环境因素便很容易形成。气质并不是决定孩子日后人格的唯一因素。气质特征也会受个人生活经验的影响,尤其会受照顾者的价值观和个性的影响。不过,早期人际关系的特征同样受到孩子独特的性情影响。也就是说,父母会因为孩子先天的不同气质特征,而用不同的方式照顾和对待孩子。由此可见,即便父母有心要对每个孩子完全公平,但还是会在不一样的情绪环境中养育每个孩子,因为孩子各自的气质已经使亲子关系各不相同了。(四)案例分析题1案例:14个月时,豆豆会当着很多大人和小孩的面,跟着“小螺号”的调子开心地边唱边跳,可是24个月时,他跳了

31、几步就会停下,并且用手遮住脸。为什么毛毛的行为会有如此的改变?答:分析:(1)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2)自我意识的发展对儿童行为的影响。2案例:3月份刚刚插班进入你们小(1)班的涛涛,每天还没进幼儿园就开始哭,好容易被他爸爸安抚下来,可是一进班级见到你就又开始哭,两周以后,他仍然不太适应,他不喜欢你抚摸他的头,有小朋友靠近他,他也会很警觉,不愿意参与你组织的集体活动。请用我们讨论过的有关气质的知识,来解释这个孩子的情况。你准备用什么样的方法帮助他适应?分析:(1)气质的定义,涛涛的气质可能是退缩的、适应慢的、反应阈限低的(敏感的)(2)气质与教养行为的适配性原则(耐心、不催促、接受、关爱、放慢

32、速度等)。3、亲子关系对于家庭的改变婴儿进入家庭后,家庭发生了意义深远的改变。母亲需要进行产后恢复并且调节身体中大量荷尔蒙的转移。如果母亲对婴儿进行母乳喂养,那么母亲的能量可能基本上都消耗在这上面了。在母亲的恢复期内,父亲所要做的事就是支持母亲。这时的新生儿有着很多需求,这也使他们更多地受到母亲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父亲似乎成了被忽视的人,这让他们感到很不适应。婴儿在任何时候都会毫不犹豫地向父母表达自己的需求,渴了、饿了、身体不舒服了等等都会及时地“告诉”父母。而且,婴儿的作息时间表并不像成人那样规律,这就使整个家庭的作息时间表变得不确定。(一)家庭体系的改变家庭中这个小生命的出现,使家里又多

33、了额外的经济负担,父母要对其进行持续的照顾,而夫妻间的性生活也变得更保守了。然而,对于许多第一次生育的父母而言,孩子降生并没有使婚姻产生多大的变化,令人满意的婚姻会继续保持这种快乐的状态。相反,本来就不圆满的婚姻常常在孩子降生后变得更加不幸。如果父亲和母亲在照顾婴儿的分工上有显著的不同,分娩之后婚姻满意度就会极度下降,这对亲子关系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相反,如果父母亲能共同承担起照顾婴儿的责任,他们的婚姻就会变得更加快乐,对婴儿也会更加敏感。80年代的学者们大多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诞生对母亲的影响上,很少有学者研究孩子诞生对于父亲的影响。事实上,当男性成为父亲后,意味着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外在行为进

34、行重新构造,在这一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失衡现象。研究发现,由于孩子的出生,丈夫对婚姻的满意度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分析其原因,研究者认为主要有:由于对新生儿的养育、护理而造成的身体的紧张;丈夫经济责任的增大;对于新的家庭情绪上的要求;成为父亲后的各种限制;以及丈夫角色作用的重新定位等。怎样才能缓解或者消除孩子对于父亲的消极影响呢?研究显示,如果推迟做父母的年龄,等到将近30或30岁以上时再要孩子,可以使这种亲子关系的过渡变得更容易些。在这之前,夫妻可以追求他们的职业目标、获得一定的生活经验、并在心理上准备好要为人父母。如果能做到这些,男性对做父亲就会有更大的热情,并且因此更愿意与母亲一起照顾孩子,这也

35、给孩子及母亲带来安全感。在贯彻了二十几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后,我国的生育政策有所改变,今后,双子女家庭可能会越来越多,在第二个孩子出生后,则要求父亲在养育方面要起更加积极的作用。当母亲刚刚分娩出第二个孩子,正处于恢复期时,父亲既要照顾第一个孩子,同时又要承担照顾新生儿的责任。这时,夫妻之间的分工就不再如从前了。对生育两个孩子的家庭进行的追踪研究表明,在对孩子抚养很好的家庭中,父亲起着与日俱增的重要作用。就像一个父亲所说的:“拥有一个孩子使我的妻子变为母亲,而拥有两个孩子使我成为一个父亲。”对于母亲来说,由于有了经验,照顾第二个孩子要比照顾第一个孩子容易得多,这样,她们就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协调与丈夫

36、和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正是由于她们的调节,使父亲更重视为人父的角色了。而且,家庭、朋友、配偶的支持与鼓励对于减少父亲的压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夫妻双方除了要进行自我调整外,还要帮助他们的第一个子女进行调整适应。在学前时期,这个孩子可能会感到被取代,并且表现出嫉妒与生气。(二)应对改变的措施。如果夫妻能够互相体谅并支持对方的需求,那么由婴儿出生导致的压力还是可以控制的。如果孩子一直很依赖于他们的父母,这些父母的大部分精力和时间可能会投入到对孩子的照顾中,但是,父母们不应该因此就放弃享受生活的其它方面,他们仍可以像以前一样生活。第一章绪论:重点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定义;学前儿童发展的研究领域;艾里克森的八个社会心理阶段中的前三个阶段(阶段名词、社会化代理人、顺利发展的条件);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时序研究;横向研究;纵向研究。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构成系统。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原则。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重点掌握:气质的概念;胎儿发育的三个阶段,及胚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