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学导论复习提纲汇总_第1页
海洋科学导论复习提纲汇总_第2页
海洋科学导论复习提纲汇总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海洋科学导论复习提纲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海洋科学研究内容 全球海洋总面积约 3.6 亿平方公里,平均深度约 3800 米,最大 深度 11034 米。全球海洋的容积约为 13.7 亿立方公里,占地球 总水量的 97%以上。如果地球的地壳是一个平坦光滑的球面,那 么就会是一个表面被 2600 多米深的海水所覆盖的“水球” 。 地球科学体系是一个独特的、 复杂的、 交叉科学体系。 它包括地 理学、地质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水文科学、固体地球物理 学。其相关学科有环境科学和测绘科学。 海洋科学是地球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人们根据研究对象不同, 通常把它分为: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地质

2、等 四大学科。(一)、研究内容海洋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的海洋, 以及溶解或悬 浮于海水中的物质, 生存于海洋中的生物、 海洋底边界、 侧边界 和上边界。是研究发生在海洋中各种的物理、化学、生物、地质 地貌等各种现象和过程的发生, 发展和演变规律及它们与环境相 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科学。特点:1、特殊性与复杂性; 2、作为一个物理系统,海洋中的三态变化无时不刻 不在进行, 是其他星球上未发现的。 3、海洋作为一个自然系统, 具有多层耦合的特点。研究特点: 1、明显依赖于直接观测; 2、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 方法在研究中越来越显示其作用; 3、学科分支细化与相互交叉 渗透并重,而

3、综合与整体化研究的趋势日益明显。物理海洋学:以物理学的理论、 技术和方法研究发生于海洋中的各种 物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主要包括物理海洋学、 海洋气象 学、海洋声学、海洋光学、海洋电磁学、河口海岸带动力学等。 主要研究海水的各类运动 ( 如海流、潮汐、波浪、紊流和海水层 的微结构等 ) ,海洋中温、盐、密和声、光、电的现象和过程, 以及有关海洋观测的各种物理学方法。海洋化学:研究海洋各部分的化学组成、物质分布,化学性质和化 学过程的学科。海洋生物学:研究海洋中一切生命现象和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 海洋地质学:研究海洋的形成和演变,海底地壳构造和形态特征,海 底沉积物的形成过程和有关海洋的起源

4、及演化以及海洋地热、 地 磁场和重力场等。新兴科学:工程海洋学,遥感海洋学,环境海洋学、军事海洋学 和渔业海洋学等(二)、海洋的特性2. 海水特性:混合溶液:水、盐分、气体、悬浮有机物、悬浮无机物。第二节 海洋学研究意义1 海洋与人类生存环境关系密切; 2. 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矿 产、化学、生物、动力) 3. 军事、航运、港工、油气开发; 第三节 海洋学研究方法1. (物理海洋学)常规和遥感观测。 2. 实验和数值模拟。 3.理论 研讨第四节 海洋学研究发展史1、 早期研究(麦哲伦,库克,郑和、王充、哥伦布、列文虎 克、牛顿、贝努力、拉瓦锡、拉普拉斯) 2. 海洋科学研究开 始(达尔文、1

5、8721876年,英国“挑战者”号考察被认为 是现代海洋学研究的真正开始。19251927年,德国“流星” 号在南大西洋的科学考察,第一次采用电子回声测深法) 3. 全面认识和近期高速发展: ( 1957 年,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 () 和 1960年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 () 的成立, 促进了海洋科学的 迅速发展。 )4. 国际研究计划及研究前景和规划启示:研究历史是曲折漫长的, 对海洋认识逐渐深入, 科学研究 需要不怕吃苦,勇于创新。我们因该关注海洋、善待保护海洋、 和海洋和平共处。2.8 与海洋法有关的海域名称 直线基线:直线基线是先在大陆岸上或沿海岸外缘岛屿上选定若 干点作为基点,然后将相

6、邻的基点以直线相连而成。 内水:(包括湖泊、河流、内海、港口、领峡及其他位于领海基 线以内的水域。 )领海:(沿海国从其全部海岸的最低落潮线,即大比例海图的低 潮线(称自然基线)或所选定的一条领海基线(称直线基线)向 外延伸,划出一定宽度(通常 12n )的海域作为领海,该国对此海域行使主权管辖。1浬(1n ) =1.852 ) 毗连区:(沿海国为了某些特定事项(如海关、财政、移民、防 疫等)在其领海宽度线外划出不超过 12n 的海域作为毗连区, 行使必要的管制。)专属经济区: (沿海国有权在领海以外划定一个专属管辖区,其 宽度自领海基线起不超过 200n ,对该区域的一切生物和矿产资 源拥有

7、主权, 其他国家享有航行、 飞越、敷设电缆和管道的自由) 公海:(除领海、 内水、群岛水域、 专属经济区以外的全部海域。 ) 第二章 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2.1 地球的基础知识2.1.1 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吸引着九大行星、 50 颗卫星、 2000多颗小行星 以及 600 多颗彗星绕其运行。2.1.2 地球的形状赤道面向外膨胀、沿地轴向内收缩;不规则椭球体。梨形2.1.3 地球的圈层结构2.1.4 地球的起源与地质时代一、地球的起源大约在(5060)亿年前,在银河系所在部位存在一 个巨大的气体“尘埃”星云, 叫作太阳云。 一开始它就在不稳定 地自转, 同时在自身引力作用下进行收缩, 使大量物质聚

8、集于中 心部分。 根据旋转体角动量守恒定律, 体积缩小导致自转速度加 快,离心力随之加大, 太阳云逐渐变扁成圆盘状。 太阳云在收缩 过程中, 密度压力加大, 导致温度急剧上升, 于是产生氢聚变为 氦的核反应。 通过向外强烈辐射释放出巨大能量, 于是光芒四射 的原始太阳就此产生。 原始太阳经过一个不稳定阶段, 抛射出大 量物质。 太阳抛出的物质参加到围绕它旋转的圆盘中去。 在围绕 太阳旋转的盘状星云赤道面上, 尘埃物质作为气体凝聚的核集结 成一个个大小团块, 并沿赤道下沉, 形成一圈圈有规律间隔的尘 环。环内物质在不均匀引力作用下, 大质点吸引小质点, 逐渐聚 结成为行星胚胎,最终形成行星。2.

9、2 海与洋2.2.2 海洋的划分主要部分为洋(90% 2000m35%具有独立的潮汐系统和强大的 洋流系统,沉积物为海相(钙质软泥,硅质软泥和红粘土),附属部分为海(海是海洋的边缘部分) 、海湾和海峡 10%。陆相 (沙,泥沙),( 1)陆间海:是指位于大陆之间的海,面积和深度都较大,如地中海和加勒比海。(2)内海:是伸入大陆内部的海,面积较小,其水文特征受周 围大陆的强烈影响,如渤海和波罗的海等。( 3)边缘海:位于大陆边缘,以半岛、岛屿或群岛与大洋分隔, 但水流交换通畅,如东海、日本海等。海湾:被陆地环绕且面积不小于以口门宽度为直径的半圆面积的 海域。海峡: 海洋中相邻海区宽度较窄的水道,

10、 主要特征是流急, 沉积 物多为岩石和砾石 。2.3 海底的地貌形态海岸带: 水位升高便被淹没、 水位降低便露出的狭长地带即是海 岸带。 海岸带是陆地与海洋相互作用、 相互交界的一个地带 (潮 上带,潮间带,潮下带) 。海岸线:陆地与海面的交线。 近期大潮平均高潮面与陆岸的交线。 海岸动力学: 下界浅海波浪对海底开始起作用的地方, 上界最高 潮位激浪还能作用到的上限。潮间带:高潮时的海岸线与低潮时的海岸线之间的带状区域。 一、稳定型大陆边缘 由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三部分组成。大陆架: 大陆周围被海水淹没的浅水地带, 是大陆向海洋底的自 然延伸。其范围是从低潮线起以极其平缓的坡度延伸到坡度突然

11、 变大的地方为止。大陆坡: 大陆坡是一个分开大陆和大洋的全球性巨大斜坡,其上限是大陆架外缘(陆架坡折) ,下限水深变化较大。大陆隆: 大陆隆是自大陆坡坡麓缓缓倾向洋底的扇形地,位于水深 (2000 5000m )处。大洋盆地:又称大洋床,是海洋的重要部分,地形广阔而平坦, 占海洋面积的 72以上。二、活动型大陆边缘是全球最强烈的构造活动带, 最大特征是具有强烈而频繁的地震 和火山。( 1 )岛弧亚型大陆边缘 岛弧亚型大陆边缘主要分布在西太平洋,其组成单 元除大陆架和大陆坡外一般缺失大陆隆, 以发育海沟岛弧边 缘海盆地为最大特点。 这类大陆边缘的岛屿在平面分布上多呈弧 形凸向洋侧,故称岛弧,大都

12、与海沟相伴存在。( 2)安第斯亚型大陆边缘 安第斯亚型大陆边缘分布在太平洋东侧的中美南 美洲陆缘,高大陡峭的安第斯山脉直落深邃的秘鲁智利海沟, 大陆架和大陆坡都较狭窄, 大陆隆被深海沟所取代, 形成全球高 差( 15 以上)最悬殊的地带。2.3.3 大洋底位于大陆边缘之间的大洋底是大洋的主体, 由大洋中脊和大洋盆地两大单元构成。一、 大洋中脊大洋中脊又称中央海岭, 是指贯穿世界四大洋、 成因 相同、特征相似的海底山脉系列。二、 大洋盆地 大洋盆地是指大洋中脊坡麓与大陆边缘之间的广阔洋 底,约占世界海洋面积的 1/2 。(2)海底高原海底高原又叫海台, 是大洋盆地中近似等轴状的隆起 区,其边坡较

13、缓、相对高差不大,顶面宽广且呈波状起伏。(3)海山:大于 1 000m 者称为海山(4)深海平原:大洋盆地底部相对平坦的区域是深海平原2.4 海底构造与大地构造学说2.4.1 大陆漂移: 他认为, 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 曾结合成统一的联合古陆 (或称泛大陆) ,其周围是围绕泛 大陆的全球统一海洋泛大洋。中生代以后,联合古陆 解体、分裂,其碎块即现代的各大陆块逐渐漂移到今 日所处的位置。由于各大陆分离、漂移,逐渐形成了大西 洋和印度洋,泛大洋(古太平洋)收缩而成为现今的太平 洋。2.4.2 海底扩张: 大洋中脊轴部裂谷带是地幔物质涌升的 出口,涌出的地幔物质冷凝形成新洋底,新洋底同时推动

14、先期形成的较老洋底逐渐向两侧扩展推移,这就是海底扩 张。海底扩展移动的速度大约为每年几厘米。2.4.3 板块构造二、边缘海盆地的形成与构造演化 边缘海盆地是指沟弧体系陆侧具有洋壳结构的深水盆地, 因其位于岛弧后方,又称弧后盆地,(1)残留型(2)大西洋型(3)陆缘张裂型(4)岛弧张裂型2.5 海洋沉积2.5.1 滨海沉积一、海滩沉积作用波浪控制, 沉积特点: 海滩沉积物的粒度变化较大, 可从粉砂到 巨砾,而以砂、砾为主。 沉积结构的横向和纵向变化与波能强弱 有关。在横向上粗颗粒多分布于破波带, 由此向岸、 向海均变细。 在纵向上颗粒沿海岸线递变, 波能强处颗粒粗, 如岬角处往往发 育砾石滩;波

15、能弱处颗粒细,如岬角间的海湾则发育沙滩。 (典 型的海滩剖面分为后滨(平均高潮线至特大高潮线) 、前滨(平 均高、低潮线之间) 、内滨(平均低潮线至破波带)和滨面(破 波带与内陆架之间)四带)二、潮坪沉积潮汐动力控制,沉积特点:平行等深线的带状形式被反复 搬运、沉积。(1)高潮坪是以悬浮载荷为主的搬运沉积带, 主要是由粉砂和粘土等细粒物质组成的泥质沉积; ( 2)中 潮坪则是床沙及悬浮载荷共存的过渡搬运沉积带,主要是 砂质和泥质混合过渡沉积物。 ( 3)低潮坪是以床沙载荷为 主的搬运沉积带,堆积成具有多种交错层理的潮坪砂体;三、沙坝泻湖沉积体系 定义:泛指近海与海岸线延伸方向平行分布的一系列沙

16、坝和沙 岛。被沙坝从毗邻海域隔离出来, 仍与海洋沟通或有沟通的浅水 域称为泻湖 控制因素:泻湖一般为低能环境,波浪、潮流的作用都不强,仅 潮流通道口附近的潮流较强。沉积特点: 泻湖沉积的组成有碎屑物质和化学沉淀物, 以碎屑为 主,主要来自障壁、外滨,部分来自陆地。热带海岸泻湖可能全 由碳酸盐质的生物碎屑组成, 高盐泻湖中可形成石膏、 岩盐等化 学沉淀物。四、河口湾沉积 (1)定义:河口湾是与开阔海洋自由沟通的半封闭沿岸水 体,与河流相接并被径流所淡化,上限为潮流界或沉积物 进行双向搬运的上界。河流作用区:搬运、扩散碎屑物质的主要营力为径流,潮 流作用很弱。其沉积物以边滩相为主,由交错层状砂和粘

17、 土透镜体组成;另外还有河道沉积(砂、粘土互层并含砾 石)以及沼泽沉积(富含有机质的粘土及粉砂) 。河口环流作用区:径流量与潮流量之比为0.051.0,细粒物质的扩散依赖于河口环流。该作用区的沉积相以潮道 相为主, 由纹层状粉砂、粘土组成,夹砂质透镜体,向海 方向生物扰动程度增大;另外还有由砂组成、偶含泥砾、 具波痕构造的沙滩相,由纹层状泥和砂组成、具生物扰动 构造的潮坪相以及由富含植物碎屑的粘土组成的沼泽相。 海洋作用区:其营力有河口环流、潮汐、波浪和沿岸流, 入口处的潮汐和波浪作用最强,而携带悬移质的河口湾则 由较深的潮道中注入外海。潮道中的沉积物为粗砂,浅滩 沉积物为中细砂,两者都具有小

18、型交错层。五、三角洲沉积作用( 1 )定义: 三角洲是河流携带的泥砂等物质在滨海(湖)地带形成的 堆积体,由陆上和水下两部分构成,河口水流:决定三角洲发育和沉积物分布的主导因素是河口水 流。近河口区的沉积物是砂、粉砂和粘土的混合物,以砂为主; 远离河口的地带主要是粘土落淤,砂和粉砂含量甚少。影响三角洲发育和沉积物分布的自然因素还有径流量和输砂量、 潮汐和潮流、波浪等。2.5.2 大陆架沉积(1 )残留沉积:残留沉积以砂为主,大都分布在外陆架,现代沉积速率低的内陆架上也有分布。(2)现代沉积:现代沉积物大都分布于内陆架,向海变薄,外 陆架很少分布。(3) 准残留沉积(变余沉积) :2.5.3 大

19、陆坡陆隆沉积:连续过程包括水柱中的沉降作用、 浑水羽状流和底层流作用。不连续 过程则包括浊流、碎屑流、滑动等 方式。2.5.4 大洋沉积:(1)远洋粘土,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它覆盖 了洋底总面积的 49.1%。大西洋和印度洋分布局限。 ( 2)钙质生 物沉积,主要集中在南北纬 60之间。( 3)硅质生物沉积,太 平洋赤道带、环北极的不连续带和环南极的连续带2.6 海底矿产资源2.6.1 滨海砂矿 2.6.2 海底石油和天然气 2.6.3 磷钙石和 海绿石 2.6.4 锰结核和富钴结壳 2.6.5 海底热液硫化物2.6.6 天然气水合物第三章 海水的物理特性和世界大洋的层化结构3.1 海水的主要热

20、学和力学性质盐度: 1 千克海水中所含溶解物质的总克数氯度: 一千克海水中, 将溴和碘以氯代替后所含氯的总克数称为 氯度。标准海水: 用 3 的浓度, 为此需要配制一种标准溶液, 来校准硝酸银的浓度,为此配制一种准确知道其氯度值的“标准海水” , 作为国际统一标准来校准硝酸银溶液的浓度。盐度公式:1978年实用盐标刀15 刀35.02 S 0稳定;E4.0混合潮:不正规半日潮0.5VF 2.0 不正规日潮2.0F 4.07.2 与潮汐有关的天文学知识天 球:以地球为中心,无限长为半径所作的球面。天 轴:将地轴无限延长,所得到的直线叫天轴。天 极:天轴与天极的交点叫天极,它小于南北天极。天 顶:

21、(天底)观测点所作的铅垂线(即通过地心)向上与天 球的交顶称天顶,向下与天球的交点称天底。天子午圈:通过天极和天顶天底所作的大圈,叫天子午圈。 天赤道:延展地球赤道面和天球相交的大圈,叫天赤道。天顶距(Q:通过天顶和天体(如月亮)所作的大圈上的一段弧长,这段弧长截于天顶和天体之间,天顶距在一 天中作周期性变化,由于顶起由0180。时 圈:通过天极和天体所作的大圈。时 角(T):天子午圈和时圈在天赤道上所截弧长,叫时角,向西 0-360 。赤 纬:天体沿时圈至天赤道的弧称该天体的赤纬, 以赤道为 0, 向北为正,向南为负, 0-90赤 径:从春分点沿天赤道向东到时圈与天赤道的交点所跨的 弧。赤径

22、与时角不同,时角由子午圈向西量,而赤径是 由春分点向东量。天球坐标:春分点为坐标原点,赤纬、赤径为坐标系。 中天:(天体)时圈与天子午圈重合时叫中天,午半圈时(时角为 0)叫上中天,天体位于子半圈时(时角180)称下中天。平太阳日: 平太阳连续两次经过上中天的时间间隔,称为平太 阳日。1/24平太阳日,取为平太阳时。平太阳年(回归年) :当平太阳在天球上作用周年视运动时,连 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时间间隔, 约 365.2422 平太阳日。近点年: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前后二次到达近日点的时间间隔(约 365.2596 天)称近点年。平太阴时 : 月球在连续两次通过上中天的时间间隔为一太阴日,

23、其平均值称平太阴日。24.8412平太阳时,即一平太阴日= 1.03505平太阳日,比一天略长。朔望月:月球从新月(或满月,新月称朔,满月称望)的位置,出发,再回到新月(或满月)的位置的时间间隔,叫朔 望月或叫盈亏月,是月相变化的周期,等于29.5306平 太阳日。交点月:月球两次通过升交点或降交点的时间间隔称为一交点月(约27.2122平太阳日)。近点月:月球先后二次到达近地点所经历的时间(约定27.55455平太阳日)。回归日:月球从赤经零度出发,再回到赤经零度的时间间隔 (约 27.32158平太阳日)。 7.3 引潮力月球引潮力定义:地球上单位质量的物体,其所受到的月球引力, 与因地月

24、相对运动所产生的惯性离心力的合 力,是为月球的引潮力。类似可定义太阳引潮力。引潮力公式:设地球质量为E,地球平均半径为r,月球质量为M月地中心距离为 D,月球中心至地球表面 任意一点的距离为 x,。为天顶距(天顶至天体的弧长,0180)。FhFvM r 33 sin 2E D 3M r 33 (cos 27.4平衡潮一、平衡潮概念 平衡潮理论假定 : 1. 地球表面被等深的海水所包围 ; 2.认为海水没有惯性 ; 3. 认为海水无粘性4. 忽略地转偏向力在上述假定下, 某一时刻引潮力和重力相平衡时, 海面保持稳定 状态所求得之潮汐即为平衡潮 .二、平衡潮潮高公式三、潮高公式讨论0120= (1

25、/12)H(1 -32 )(1-32 5 )1= 2 2 5 12= (1/4)H(12 )(12 5 )2T1式中地点的纬度, 5为太阴的赤纬, T1 为太阴时角。1. 半日潮、全日潮和长周期潮随纬度的分布II 长周期潮在2 =1/3处,即 = 35 16 振幅为零,在 两极处最大。II 全日潮在赤道及两极处为零,在=n /4处最大。II 半日潮在赤道最大,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小,到两极为零。II 两极只有长周期潮。2. 半日潮、全日潮随赤纬变化当S =0时,全日潮为零,半日潮最大,此时叫分点潮。随着赤纬的增加,半日潮成分逐渐减小,全日潮成 分逐渐增大。5 0时,全日潮和半日潮迭加形成日不等,随

26、着 赤纬的增加,日不等现象也增大,当赤纬 最大(月球5 28 35 )日不等现象最 显著,此时叫回归潮 。3. 近点潮和远点潮:太阴潮高与月地距离的三次方成反比,因之近点潮差最大,远地点潮差最小,出现潮 汐的月周期(太阳潮也有年周期)。4. 太阴潮与太阳潮共同作用:如果把太阳平衡潮考虑在内,那么,当太阳,太阴时角都为零或 180 时,潮 差最大,当太阴,太阳时角相差 90 或 270。时,则潮差最小,形成朔望大潮和方照小潮潮龄:满月或新月的中天时与大潮发生的时间之差, 称潮龄。(潮 龄是以天计算) 高(低)潮间隙:从月中天时刻到发生第一次高(低)潮间隙四、分潮与潮汐调和常数分潮: 引潮力场可以分为许多分场, 每一分场为一谐和振动, 每 一谐和振动就称为一个分潮。因为每一个分潮可写作 h(t)(0) h 分潮潮高, H 分潮多年平均振幅,f振幅改正因子,q分潮角速度,v0是世界时零时假想天体的相角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