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生本教育系列浅析生本课堂中的“活动”马尚一中李树方2010年8月浅析生本课堂中的“活动”随着我区教育事业改革的深化,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日益复杂。这就要求我校的教育、教学必需进行改革,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在过去几年里,我校课堂教学改革顺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已经取得相当明显的成效,而“自主、规范、有效”课堂的构建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标志。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活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
2、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这就是“生本教育”的基本内涵。在“生本教育”的精神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学过程不再被看作是一种纯粹的给予和接受的静态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课堂教学应牢固树立生命意识,注意开启学生的内心世界,提倡自主、自悟、自得,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善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努力让“文本”拓展开来,使课堂成为师生活动的“学习场”,最大限度地彰显生命活力。“生本教育”因此而成为研究课堂教学过程的热点话题。课堂教学中的“生本”,就是指在课堂教学这一时空内,师生之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它既指师生间交互作用和相互影
3、响的方式和过程,也指师生间通过信息交换和行为交换所导致的相互间心理上、行为上的改变。但是,当前课堂上的“生本教育”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找出其解决办法,由此而建立积极的师生活动,对改善课堂教学现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课堂教学中“生本教育”存在的问题(一)、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够,导致教学形式单调。课堂教学的主体由教师和学生组成。但学生作为课堂活动中最重要的一方,其主体地位往往体现不出来。多年来,我国教育一直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注重知识单向灌输,轻视能力培养,特别是轻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教师与学生全体,教师与学生个体的活动已明显增加,但是教师与学生小组、学
4、生个体与个体、群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等多向主体活动仍然严重缺乏。(二)、忽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多浅层次活动,少深层次活动,缺少知识的生成过程。思维始于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是课堂的生命,没有问题课堂就失去了魅力。问题情境的创设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内动力,促使他们积极思考,生动活泼的学习。但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常常听到教师不停的提问,学生机械反应似的回答,但其间缺乏教师对学生的深入启发,也缺乏学生对教师问题的深入思考,这些现象,反映出课堂的活动大多在浅层次上进行着,没有思维的碰撞,没有矛盾的激化,也没有情绪的激动,整个课堂缺少知识的生成过程。(三)、多重视知识技能,轻视过程方法,无视情
5、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我国传统教学模式下形成的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知识技能,轻视过程方法,轻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往往仅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和客体,重智商、轻情商,忽视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更进一步压抑了学生创造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生本教育下的课堂活动一般分为认知活动、情意活动和行为活动三种。但由于现行的课堂教学以知识掌握为主要目标,把情感态度的形成等目标视为促进认知的辅助性目标,因而课堂上缺乏与学生真诚的内心沟通,缺乏与学生真挚的情感交流;更不舍得花时间让学生交换意见,发出和体验彼此的心声;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展示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于是,课堂活动主要体
6、现在认知的矛盾发生和解决过程上,而严重缺乏心灵的美化、情感的升华、人格的提升等过程。(四)、课堂教学评价存在问题,多终结性评价,少发展性评价。课堂教学评价直接影响到课堂活动的效果。课堂评价的形式单调,仅限于语言评价、鼓掌表扬,忽视其他手段的运用。随着课堂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的开放力度越来越大,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的频率更快,简单的方法和手段远不能适应新型课堂教学的要求。评价渠道单一,主体受限,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只能作为被评价的客体,被动接受教师的评价,因而课堂教学往往处于沉闷状态。课堂评价的内容单一,范围狭窄,往往注重学生的个体,忽视学生集体。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能抓住单
7、个学生在学习中的情况进行评价,而对小组或全班同学的学习表现则关注不够。偏重对学生口头表达方面的评价,而忽视学生在其他方面(如书写、观察等)的评价。注重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忽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作所为的评价。课堂评价中常常注重表现得较优秀或成功的学生的褒奖,而忽略经努力而仍表现拙劣或失败学生的鼓励。较注重学生获得的知识情况的评价,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意志、习惯等方面的评价。 (五)、重考试分数,轻能力培养的思想仍然存在。许多教师最明显的误区之一,是把分数当成智力发展水平的唯一尺度,也当成学生学习能力强弱的尺度。教师重讲细讲透、面面俱到、滴水不漏的教学表演;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学生的自我
8、调控和独立判断;重统一而不重多样,学生几乎没有可能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或自行规划,教学要求强求一律,学生间的个性差异得不到承认;重传授而不重探索,将学生视为承受知识的容器,教学中一味填鸭灌输、包办代替所有这些,都严重影响着课堂师生活动的实施。二、针对以上五个方面的偏差,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实现真正的生本教育。(一)、建立科学的教学观。教育从本质上讲,不是传输,不是给与,而是一种师生间的平等交往和心灵对话。1、建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教学质量观是教育思想观念的核心问题,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教学质量观,课堂教学的师生活动才有可能落到实处。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一种双边活动,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
9、获得发展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指导学生主动地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发现知识,主动地得到发展。树立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的教学质量标准已是大势所趋。这种新的教学质量标准的主要内涵是: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共同提高,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这就要求广大教师,既要重视教的质量,更要重视学的质量;既要重视知识传授的质量,更要重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既要重视结果质量,更要重视过程质量。2、建立师生沟通与合作的教学本质观教学的本质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要树立育人为本的教学本质观
10、,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创新精神等方面都得到主动的发展。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沟通合作的载体就是有效的课堂活动。教应为学生的学而施,它应以学生的需要为依据;而学生的学则有赖教的引导,它不能脱离教师的教。师生活动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获得主动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实施新课程、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是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创新精神等方面都得到主动发展的有效载体;是实现育人标准的最根本的价值取向。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首先是教师与学生要结成新型师生关系。这是师生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纽带。其次是教师、学生与教学目标、教学资源的交互作用关系,即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最后是
11、师生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3、建立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观课堂教学不可缺失的基本元素是学生、教师和教学内容。我们的传统教学造成我们的课堂显得严谨有余、生气不足,条理清晰、创新不够。事实上,教学过程可以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 ,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的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从教与学是不可分割的角度,把师生的教与学活动看作一个有机整体,建立起真正的“人人”之间的特殊交往关系。具体地说,就是把课堂中的“活动”,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一对一”或者“一对多”(全体或小组),还包括学
12、生个体和群体、小组之间的各种自主有效的活动。这是一种人人参与的网络式活动,作为网络中的每个人都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重组者、传递者和生成者。课堂教学是生成的,只有在生成的教学环境中才能体现真实的生命成长。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凸显了活动生成的特征,课堂的生动可变性就能得到体现, 在这里,重要的是学生是否敢于和善于去思考、去联想、去猜测,至于结论如何、是否存在已然不是那么重要了。此外,在构建课堂教学师生活动的过程中,还要体现这样几个观念:在学生观上,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在教学价值观上,关注每个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个性发展;在师生观上,强调师生活动,提倡尊师爱生、民
13、主和谐;在教学方法上,强调知能统一、知情和谐,创设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素质发展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对知识与规范的内化;在教学评价和教学质量观上,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性和激励性功能,以学生主体性素质生动活泼地发展为主要评价标准。(二)、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思维,增强活动的教学设计。所谓创设问题情境是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与教学目标、内容,学生认知结构紧密相关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地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实现师生活动的有效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是属于问题的发现、提出和解决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也能提高学生素质,关键在于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
14、习兴趣,学习积极性,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1、问题设计:问题是思维的疑点和矛盾,是课堂活动的动力,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本身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因此,把创设问题情境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总结提升一起贯穿课堂始终。问题的获取有四个途径,一是学生自己预习教学内容,找出迷惑的问题;二是教师深入分析教材,根据学科特点和思维规律,结合学生实际,提出恰当的、新颖的、有层次性的、启发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积极的进行思维;三是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勇于质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四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讨论,使学生在个体或群体积极主动的开展思维探索活动中,搜索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可分为应用性问题
15、情境、趣味性问题情境、新异问题情境、开放性问题情境、直观性图形情境、疑惑陷阱情境、实验问题情境等。2、语言设计:教师的课堂语言,能反映出师生的关系,教师语言是教与学在心理和情感上的催化剂,实际上,教师水平的差距,很大程度上是语言水平的差距。教师在课堂上以探讨的、启发性的语言进行引导,这是师生活动的显著标志;而对于“学困生”不讽刺、不挖苦、不训斥,让他们从教师的话语中感觉到老师在信任他们、爱护他们,则是民主教学的体现;用赏识的话语鼓励学生,会让每一个学生无所顾虑、不受约束的表现自我,产生成就感。教师在评价问题上,要做到公正而确切,语言要充满善意,既要切中要害,又要维护学生自尊。3、内容设计:教材
16、内容怎样有效的被学生理解接受并应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针对学生的认知前提,进行合理的编排与重组。师生活动要重视从实践探索中求感知,从相关学科中找例证。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做到四项基本要求:一是要创设好问题情境,情境也是一种氛围,不仅仅是在课的开始,而这种情境应包含在一堂课的始终。因为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二是教师要尽量进行跨学科举例,提高学生学科联系的能力,这一点难度较大,但作为教师要尽其所能而为之,集体备课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三是教师要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出发思考,并能用多种方式解答有关问题。通过不同途径,采用不同方法交流同一个
17、问题的训练,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开拓学生的思路。四是进行变式训练,发散学生思维。可以将问题进行多样化的变形,让学生进行不同层面的尝试探讨分析和回答。4、结构设计:师生活动的课堂,对于课堂结构应该是十分重视的,要精心设计,否则一堂课就容易偏离主题。笔者建议,一堂课的结构设计应具备以下部分:(1)明确任务,提出问题;就是师生明确目标,根据目标和内容,提出要研究并准备解决的问题。(2)自学探究,发现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先学,再进一步发现自己存在的新问题,这样就体现了共性和个性的问题,既有集体统一的问题,又有个体独特的问题。(3)讨论交流,分析问题;个体不可能把所有问题都解决,那就展开小组讨论,取长
18、补短,节约时间。关键是学生讨论的质量,导论要围绕问题,真正的分析问题。(4)成果展示,解决问题;讨论不可能把所有问题都解决掉,教师要组织好成果展示,要引导、点拨,要及时总结、概括,以期形成深刻印象和学科规律。解决问题不是最终目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务必有学科方法和思想的渗透,实现学生知识的自然生成。(5)练习实践,回扣问题;教师提供一定的实践性尝试是必不可少的,实践工作要和问题情景相结合。(6)总结归纳,体验升华;每堂课必须要有总结归纳,让学生回味一节课所解决的问题。这一结构的实施,能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能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能更好的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教师的教学中,能通过
19、对知识的问题化,让学生改善学习策略,学会求知,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学会发展。课堂的组织既要生动活泼,又要讲究学科的学习氛围,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强学习的兴趣。要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去想象、去思考、去巩固。教师在课堂上的设问提问,要抓住学生的思维状态和知识的关键点,问题的难度深度要适宜,要兼顾学生的成功感。5、手段设计:师生活动是一种教学思想,却无定法。教师要大胆放手,敢于让学生自己探索,要注重学法指导,具体的讲,要发挥现代化手段的作用;要多用形成性、发展性评价,少用终结性评价;要渗透分层思想;要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料,变小课堂为大课堂。下一部分将是手段设计的具体阐述。(三)、提
20、倡小组活动,提升学生探究能力。课堂是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地方,是课堂让学生获取了知识、提升了能力、健全了人格。在课堂上,教师是“关注知识”还是“关注发展”,这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分水岭”,是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课堂师生活动的核心理念就是六个字:“关注学生发展”。 关注学生发展,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活动为核心是师生活动课堂的重要标志。建立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参与中不但收获了知识,而且越来越自信,越来越积极,越来越有责任感,师生活动课堂成为学生一种幸福的情感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才能真正达到从重“智商型课堂”向
21、重“情商型课堂”的转变。1、分组。(1)小组合作形式构建预备。任何一种小组合作形式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师生一个相互了解的磨合阶段,因此在采取一种小组合作初期都有一个准备过程。这里应该包括向学生渗透学科学习的理念,让学生能够明确小组合作的目的、方法,教师评价与学生之间评价的公平性与合理性,学生发表个人观点的均等性等问题。小组以4人组为宜,整个组是一个学习、生活的共同体。每个组都有自己的组名,有自己的目标,有自己的口号,有自己的文化和精神追求。(2)学生小组合作的内部动机与学习需要。经我们调查研究,学生对小组之间的竞争意识与分数评价是淡薄和弱化的,学生在学习上逐渐的表现出以个人学习为中心的
22、意识,但学生有课堂学习的效率意识,计划性、目标性都非常强。学生在学习上更关注思路拓展与方法指导,学生希望与同层次的学生探讨问题,喜欢摸清问题的来龙去脉,渴望有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3)课堂小组活动形式。要科学建组,合理分工,明确规则。活动学习小组的内部构成如何,是学生活动学习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分组时,应在综合考虑学生学习情况、性格爱好、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基础上,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组。小组成员的分工必须明确,要求人人有事做。分工时,要根据组内学生的差异进行适当的角色分配,努力实现组内的差异互补,避免小组活动流于形式。要培养习惯,明确目标,重视主体。要使学生形成小组活动学习的机
23、制,在教学中就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活动学习习惯。一要注重培养积极参与的习惯;二要注重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三要注重培养善于肯定别人优点,也敢于质疑的习惯;四要注重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所以,我们可以说师生活动不只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要注重对话,预留时间,加强展示。在小组活动学习过程中,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又因为他们之间的年龄、心理、水平相近,可以在语言交流中组织,在争论中表达,最终激发创新。因此在课堂上注重小组讨论、同桌讨论等对话方式,能增加小组活动的思维火花的碰撞,加强对话能力的提升,让每个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而要获得活动学习的成功体验,必须加强学习成果的展示
24、,这能促进学生进一步探索、积极讨论,也使学生收获更多的成果,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学习模式。要参与活动,抓住时机,强化评价。小组活动学习中,教师一定要破除小组学习是学生单方面活动的误区,更要明白教师不仅是一个组织者、旁观者,而且还应是一个参与者。不过教师在小组活动学习中承担的不再是单纯传授知识技能的角色,而应注重对学生思维的激发,要扮演好调控者的角色,关注每个小组的活动状况,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及时发现并引导学生思考瓶颈的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学会活动的技能和品质。 2、小组活动课堂模式。(1)课前自主活动。就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一定要高度相信学生,相信学生,课堂活动就会“柳暗
25、花明”;不相信学生,课堂活动就会“山穷水尽”。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是师生活动的核心理念。有了课前自主活动,教师课堂的任务就转变为:明确目标,创设展现平台,营造氛围,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赏识学生,在关键地方画龙点睛。(2)课初学习汇报。课初1分钟,由一名学生汇报自己的课前小组活动情况情况,提出存在的问题,并对其他同学提出本节课的参与要求。(3)课堂成果展示。人类在做了充分准备后都喜欢展示是一种“天性”,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展示空间和时间是创设活动课堂的重要手段。操作程序可以设计为:教师明确目标学生自学小组交流讨论分组展示和汇报强化训练。教师要遵循“低入、简单、根本、开放”的原则,
26、让学生步步成功,环环进步。展示时,组内分工明确,启动互帮、互助、互学机制,出现问题随时进行责任帮扶,不留死角。教师要做到眼勤腿勤不能嘴勤,让学生多说多讲,多写多做,多思多疑。课堂中学生的“展示”无处不在:课前活动由学生组织、主持,内容由学生自己选择;课中让学生自学,让学生交流、讨论,让学生上黑板展示、汇报,鼓励学生质疑、解答。这样学生在说、讲、写、做、思、疑这些“展示”中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感受到自己的重要,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学生在展示中自信,在展示中进步,在展示中发展。每一次展示都是一次难忘的经历,每一次展示都是一次成长的过程,每一次展示都是学生进步的阶梯。(4)小组评研成果
27、。评研的主要任务是:对学习内容进行反思和总结;对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检测;抽取学习规律。评研的主要形式是:师生共同对展示内容进行质疑、评价;互学互教、生生活动,教师辅导答疑、及时总结规律,对学优生进行知识拓展、深化。(5)反思学习效果。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反思、总结、评价;利用相对开放、概括、规律性较强的题目检查课堂效果。(6)接受新的任务。教师布置前置活动性作业,一是要考虑如何精心设计前置性活动的内容;二是要选择具有开放性且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探索与研究。只有向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才能带来探索的开放,继而形成思维的开放。(四)、娴熟运用评价艺术。所有的课堂教学的师生活动过程,评价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而科学的评价更可以说是师生活动成功发展的关键。刚才谈到的小组活动学习是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和奖励依据,既注重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更注重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小组中个人的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因此,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两个方面的评价,一是对小组的评价,考查小组成员间是否能运用互学、互帮、互补,互促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效率;二是对个体评价,根据学生的学习任务对学生采取的诸如态度、情感、方式等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同时,还要改变教师一人评价的传统模式,把评价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也在课堂上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