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格式塔心理学_第1页
第七章格式塔心理学_第2页
第七章格式塔心理学_第3页
第七章格式塔心理学_第4页
第七章格式塔心理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6章 格式塔心理学 引言: 格式塔心理学是在德国兴起的一场革命。“整体比它的各部分的总和多”,成为格式塔心理学反对构造主义的基本原理。 格式塔心理学和构造主义之间对知觉的研究存在着根本分歧:知觉要超过提供给感官的基本物理资料。 第1节 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背景 一、康德的先天范畴: 因强调知觉动作的完整性而对心理学产生影响。 知觉不是一种被动的印象和感觉元素的结合,而是把这些元素主动地组织成完整的经验。 原始的知觉材料是由MIND给予先天的“形式”感性直观的“纯形式”和知性的“纯概念”并加以组织。 二、布伦塔诺的“意向性”理论: MIND的本质是“关于”或“指向”对象。这是MIND与大脑或物质

2、的本质区别。 心理学研究经验的过程或活动,而不是经验的“内容”(基本感觉)。 主张更直接地观察经验。 三、胡塞尔开创的“现象学运动”: 作为一种哲学方法论,它关心的是自由而公正地描述现时出现的“直接经验”。 主张一种“不加修改的观察”(即经验是按照原样被接受的,既不分析为元素,也不加以人为的抽象)。 主张一种“朴素的”常识性经验。 四、马赫的“感觉的分析”理论: 把空间模式(如几何图形)和时间模式(如曲调)都看作是“感觉”。但这些空间形式和时 间形式的感觉与其元素无关。 观察者的观察方位可能改变,但对客体的视知觉或听知觉是不变的。 五、爱伦费斯的五、爱伦费斯的“形质形质”说:说: 称“奥地利形

3、质学派”。 “形质”(“格式塔质”):知觉是以个体感觉之外外的某种东西为基础的(如一支曲调就是一个形质)。 MIND能从基本感觉中创造出形式。形式本身就是一种元素(不是感觉),是由MIND作用于感觉元素所创造的一种新元素。 六、物理学的“力场”概念: 物理学中的新“力”是磁力(如磁石使铁屑排成特殊型式)。 力场既具有空间的广延性,也具有“完型”或模型(新的结构实体)。 格式塔心理学提出的变革与当时物理学中的变革是并行的。第2节 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一、格式塔心理学的创立: 1、“phi现象”(phi phenomenon)的发现: 韦特默1910年发现一种“似动知觉”:人们看见一条光线从某

4、个位置向另一位置移动。它是由闪烁着的两条以一定速率明灭的光线引起的。 1912年,韦特默发表关于运动知觉的实验研究,此文被当作格式塔心理学学派的正式开端。2、韦特默、考夫卡和苛勒的生平与著作: (1)韦特默(Max Wertheimer,1880_1943) 。主要著作:创造性思维(死后出版,1945)。创立格式塔学派正式刊物心理学研究(1921)。 (2)考夫卡(Kurt Koffka,18861941):知觉:格式塔理论导言(论文,1922),心理的发展(1921),格式塔心理学原理(1935)。(3)苛勒(Walfgang Khler,18871967): 猿的智力(1917),静态的物

5、理格式塔(1920),格式塔心理学(1929),心理学中的动力学(1940)。 二、理论假设:同型论和完形趋向律 1、同型论(isomorphism) (1)物理学“场论”的应用: 在分析脑的功能作用时采用了“场论”:当物理系统达到平衡状态或稳定状态时,这一系统内的物质或过程的分布倾向于规则、简单,且对称。脑也展示出物理力的动态的自我分布。 脑包含先于感觉刺激而存在的结构化的“电化学力场”;意识经验来自于感觉材料与脑内的力场的相互作用。如同金属微粒放置在磁场里的情况。 整体(脑内的电化学力场)先于部分(个别感觉)而存在,是整体给部分以同一性或意义。 反对“恒常性假说”(constancy hy

6、pothesis):此说认为:某些环境刺激和某些感觉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 输入的感觉信息与脑内的力场相互作用,引起“心理活动场”;心理场是有组织的构型。 格式塔心理学家的“分析”是“自上而下”而非自下而上:从整体到部分部分的性质是由整体决定的;某一部分的变化导致整个构型内部的戏剧性变化。 (2)心理生理同型论(isomorphism): 定义:“经验到的空间秩序在结构上总是和作为基础的大脑过程分布的功能秩序是同一的。”其要义在于: 第一,在刺激与知觉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而是知觉的形式与刺激的形式相对应。知觉不是刺激的复写。 第二,脑内的力场改变了输入的材料,意识中所经验到的是已经改变了的材料。

7、 第三,脑活动模式和意识经验模式在结构上是相同的。知觉场是由潜在脑活动模式引起的。 (3)完形趋向律(law of prgnanz): 要义:由于脑中出现的动力场的趋势,心理事件倾向于被组织得简单、有规则。 此律概括了脑内力场与认知经验之间的关系,是格式塔心理学的核心。“prgnanz”与 essence相近,指某种经验的本质或终极意义,或指整体的、有意义的经验。 由于脑活动场总是在占优势的环境中以尽可能简单的、对称的方式分布,心理组织将总是“与环境所容许的一样好”。 也就是说,如果有脑活动模式,所有认知经验都倾向于尽可能地有组织,尽可能地对称、简单和规则。 三、知觉格式塔 (1)图形背景关系

8、(figure-ground relationship): 最基本的知觉类型。知觉场被分为图形(受到注意的部分)和背景,背景为图形提供情境。如图: (2)知觉组织的格式塔原理: A、连续性原则(principle of continuity): 将遵循某一可预测模式的刺激经验为一个知觉单元的倾向。 B、邻近性原则( principle of proximity ):将实际邻近的刺激归在一起的知觉倾向。 C、包含性原则( principle of inclusiveness ):当较小的图形镶嵌在较大的图形中时,人们知觉到较大的图形的倾向。 D、相似性原则( principle of simil

9、arity ):将实际彼此相似的刺激知觉为一个单元的倾向。 E、闭合原则(principle of closure ):将不完整的物体知觉成完整的倾向。第3节 格式塔原理对其他心理现象的解释一、对学习的格式塔解释:1、认知的“尝试错误”: 脑活动有趋于平衡的倾向;“问题”一旦出现,就会打破这种倾向。 失调状态引起某种“张力”,这种张力具有动机性质。 “认知的”尝试错误取代“行为的”尝试错误。2、顿悟学习: 如果将问题和解决问题所必需的那些事物一起呈现给有机体,“顿悟学习”就会发生。 顿悟学习有四个特征: (1)从没有解决到解决的过渡是突然的、完全的。 (2)以由顿悟获得的解决办法为基础的表现通

10、常是流畅的,没有错误。 (3)由顿悟获得的解决某一问题的办法能保持相当长的时间。(4)由顿悟所获得的原理很容易应用于其他问题。 3、迁移: 有机体习得的是原理或关系,而不是对特殊情境的特殊反应。一旦学会某一原理,就会将其应用于相似的情境即“转换”。 4、创造性思维: 韦特默认为,基于格式塔原理的学习不同于外部强化和联想律所支配的机械记忆。格式塔原理所支配的学习是以理解问题的结构为基础的。它易于记忆,并被泛化到相关情境中去。 由于学习和问题解决令学习者本人感到满意,因而它们受制于“内在强化”而非“外在强化”。 学习和运用“逻辑规则”会扼杀创造性思维。“学生不必事实上,不应该合乎逻辑。相反,学生应

11、该在认知上整理或重新整理这一问题的成分,直至想出以理解为基础的解决办法为止。” 5、记忆: 记忆也受完形趋向律的支配:我们倾向于记住经验的精华。 (1)记忆过程:由特定的环境事件所引起的脑活动即为“记忆过程”。 (2)记忆痕迹(memory trace):经验终止以后,在脑中遗留的经验的痕迹。记忆痕迹一旦形成,其后所有相关经验,都会有记忆过程和记忆痕迹之间的相互作用。 (3)痕迹系统:是许多相关经验的统一。即会记录我们的所有经验。 第4节 勒温的场论 一、生平与著作: Kurt Lewin(1890_1947),社会心理学先驱,首先将完形心理学原理用于研究动机、人格及团体社会过程的心理学家。

12、主要著作:人格动力理论(1935),拓朴心理学原理(1936)社会科学中的场论(1951)。 二、科学的基本结构: 提出科学要经历三个水平或阶段的演变: 第一阶段:思辨阶段。 以早期希腊科学为代表。进行大量思辨推理,并竭力涉及一切自然现象;各种体系都是从很少的基本概念中衍生出来的;在性质上都是很一般的和空泛的。 第二阶段:描述阶段。积累尽可能多的事实,精确而客观地描述事实。把推理降到最小程度,力图执照一些广泛的抽象概念对事实加以分类。 第三阶段:创造阶段。目标是可能预测个体现象的规律。 各种事件即使只发生一次也是有规律的和有秩序的。行为规律不需要为了获得某种价值而依靠统计学的平均数。他是以个体

13、为中心,而不是以一群个体的平均反应为中心。 三、“心理场”或“生活空间”理论: “心理事实”是指一个人在任何特定的时刻所意识到的那些事物。而“生活空间”是在任何特定时刻存在于一具人的意识之中的全部心理事实。 生活空间包括着有可能影响着个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一切事件。 生活空间可以显示出不同的分化程度,而分化的程度则决定于个体所积累的那些经验的数量和种类。 他用“地图”拓朴学来表示生活空间:在任何特定的瞬间都能表明一个个体的一切可能有的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所有路线。 他有“原子价”概念表示生活空间中的某些客体的正的或负的价值:能吸引个体或者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客体具有正的原子价。 他提出“张力系统假设”: 假定个体与他的环境之间有一种平衡状态。当平衡状态被打破时就会引起一种张力,从而导致力图恢复平衡的移动。“紧张移动平衡”的秩序类似于“需要活动缓和”。 “齐加尼克效应”( Zeigarnik )即被试回忆未完成任务比回忆完成了的任务更容易验证了张力系统假设。 四、“团体动力学”的社会心理学: 正如个体和他的环境形成心理场一样,团体和它的环境则形成“社会场”。 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