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性疲劳新_第1页
运动性疲劳新_第2页
运动性疲劳新_第3页
运动性疲劳新_第4页
运动性疲劳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七章第七章 运动性疲劳运动性疲劳体育系:王会凤体育系:王会凤1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掌握运动性疲劳的机制,并能够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掌握运动性疲劳的机制,并能够准确的判断是否出现疲劳并及时消除疲劳。从而提高运动能力。准确的判断是否出现疲劳并及时消除疲劳。从而提高运动能力。教学基本内容:教学基本内容: 1、运动疲劳概述、运动疲劳概述 2、判断疲劳的简易方法、判断疲劳的简易方法 3、消除运动疲劳的方法、消除运动疲劳的方法教学重点:教学重点:运动性疲劳的判断方法及消除方法。运动性疲劳的判断方法及消除方法。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判断运动疲劳的生化指标及消除疲劳的方法的运用

2、。判断运动疲劳的生化指标及消除疲劳的方法的运用。23 概念:概念:人在持续一定时间的工作或运动后出现的工人在持续一定时间的工作或运动后出现的工作能力暂时下降的状态作能力暂时下降的状态. . 1982 1982年年, ,在第五届国际运动生化学术会议上在第五届国际运动生化学术会议上, ,又将又将疲劳的定义完整的概括为疲劳的定义完整的概括为: :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在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在特定的水平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特定的水平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运动性疲劳的概念与分类运动性疲劳的概念与分类运动性疲劳运动性疲劳的概念与的概念与发展阶段发展阶段运动运动运动运动性疲劳产性疲劳产生的机制生的机制

3、引发运动引发运动员疲劳的员疲劳的主要因素主要因素发展阶段:发展阶段:急性疲劳急性疲劳 慢性疲劳慢性疲劳 过度疲劳过度疲劳4 运动性疲劳在人体上可以分为心理性疲劳和躯体性运动性疲劳在人体上可以分为心理性疲劳和躯体性疲劳,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疲劳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疲劳,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疲劳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躯体性疲劳主要表现为运动能力的下降;躯体性疲劳主要表现为运动能力的下降; 心理性疲劳主要表现在行为的改变。心理性疲劳主要表现在行为的改变。 目前研究结果把躯体性疲劳又分为中枢疲劳和外周目前研究结果把躯体性疲劳又分为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疲劳。 中枢疲劳指缺乏动机,中枢神经系统的传递和募集中枢疲劳

4、指缺乏动机,中枢神经系统的传递和募集发生改变。发生改变。 外周疲劳包括接点传递,肌肉点活动和肌肉收缩活外周疲劳包括接点传递,肌肉点活动和肌肉收缩活动能力下降。动能力下降。运动性疲劳的分类运动性疲劳的分类运动性疲劳运动性疲劳的概念与的概念与发展阶段发展阶段运动运动运动运动性疲劳产性疲劳产生的机制生的机制引发运动引发运动员疲劳的员疲劳的主要因素主要因素5 运动疲劳按运动疲劳按整体和局部整体和局部分:可分为分:可分为整体疲劳整体疲劳和局和局部部疲劳疲劳。整体疲劳是指全身各器官机能水平下降而导。整体疲劳是指全身各器官机能水平下降而导致的疲劳;局部疲劳是指局部技能水平下降而导致致的疲劳;局部疲劳是指局部

5、技能水平下降而导致的疲劳。的疲劳。 按按运动方式运动方式分:可分为分:可分为快速疲劳快速疲劳和和 耐力疲劳耐力疲劳。快速。快速疲劳是指短时间内剧烈运动引起的疲劳;耐力疲劳疲劳是指短时间内剧烈运动引起的疲劳;耐力疲劳是指运动强度虽不大,但因运动时间过长而引起的是指运动强度虽不大,但因运动时间过长而引起的疲劳。疲劳。运动性疲劳的分类运动性疲劳的分类运动性疲劳运动性疲劳的概念与的概念与发展阶段发展阶段运动运动运动运动性疲劳产性疲劳产生的机制生的机制引发运动引发运动员疲劳的员疲劳的主要因素主要因素运动运动运动运动性疲劳产性疲劳产生的机制生的机制运动性疲劳运动性疲劳的概念与的概念与发展阶段发展阶段引发运

6、动引发运动员疲劳的员疲劳的主要因素主要因素运动性运动性疲劳产疲劳产生的机生的机制制代谢产代谢产物堆积物堆积学说学说自由基自由基学说学说 内环境内环境稳定状稳定状态失调态失调学说学说疲劳链疲劳链学说学说中枢神中枢神经递质经递质失衡失衡保护性保护性抑制学抑制学说说突变突变理论理论引发运动员疲劳的主要因素引发运动员疲劳的主要因素运动性疲劳运动性疲劳的概念与的概念与发展阶段发展阶段运动运动运动运动性疲劳产性疲劳产生的机制生的机制引发运动引发运动员疲劳的员疲劳的主要因素主要因素引发运动引发运动员疲劳的员疲劳的主要要因主要要因素素运动训练运动训练方面的因素方面的因素生活方面生活方面的因素的因素健康方面健康

7、方面的原因的原因8教育学观察与自我感觉教育学观察与自我感觉运动性疲劳运动性疲劳的诊断方法:的诊断方法:生理机能生理机能检查检查运动医学运动医学检查检查9教育学观察与自我感觉教育学观察与自我感觉运动性疲劳运动性疲劳的诊断方法:的诊断方法:生理机能生理机能检查检查运动医学运动医学检查检查 一、疲劳程度的简易判断标准一、疲劳程度的简易判断标准10运动性疲劳运动性疲劳的诊断方法:的诊断方法:生理机能生理机能检查检查运动医学运动医学检查检查表7-2 主观感觉等级表自我感觉 等级非常轻松 6-7很轻松 8-9尚轻松 10-11稍累 12-13累 14-15很累 16-17筋疲力尽 18-2011运动性疲劳

8、运动性疲劳的诊断方法:的诊断方法:生理机能生理机能检查检查运动医学运动医学检查检查12教育学观察与自我感觉教育学观察与自我感觉运动性疲劳运动性疲劳的诊断方法:的诊断方法:生理机能生理机能检查检查运动医学运动医学检查检查13教育学观察与自我感觉教育学观察与自我感觉运动性疲劳运动性疲劳的诊断方法:的诊断方法:生理机能生理机能检查检查运动医学运动医学检查检查 2 2血压血压 (1)(1)晨血压晨血压:身体机能良好时,清晨时安静身体机能良好时,清晨时安静血压较为稳定。若安静血压比平时升高血压较为稳定。若安静血压比平时升高2020左右左右且持续两天以上不恢复,往往是机能下降或疲劳且持续两天以上不恢复,往

9、往是机能下降或疲劳的表现。的表现。 (2(2)运动状态下血压)运动状态下血压 3 3心电图:心电图: 在排除其他原因的前提下,出现早搏且运动在排除其他原因的前提下,出现早搏且运动后早搏次数增多;出现房室传导阻滞;出现完全后早搏次数增多;出现房室传导阻滞;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或有持久存在的不完全性右束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或有持久存在的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出现支传导阻滞;出现STST段下移等段下移等14运动性疲劳运动性疲劳的诊断方法:的诊断方法:生理机能生理机能检查检查运动医学运动医学检查检查 梯形反应: n其主要特征是负荷后收缩压不是在第一分钟达到最高,n而是第二或第三分钟达到最高,成为阶梯

10、形上升,n之后才逐渐下降。 n同时脉搏明显增高,舒张压上升或不变,恢复时间延长。 运动性疲劳运动性疲劳的诊断方法:的诊断方法:生理机能生理机能检查检查运动医学运动医学检查检查16教育学观察与自我感觉教育学观察与自我感觉运动性疲劳运动性疲劳的诊断方法:的诊断方法:生理机能生理机能检查检查运动医学运动医学检查检查测定神经系测定神经系统机能判统机能判断疲劳断疲劳膝跳反射阈膝跳反射阈值值判断方法判断方法:疲 劳 时 阈疲 劳 时 阈值升高。值升高。17教育学观察与自我感觉教育学观察与自我感觉运动性疲劳运动性疲劳的诊断方法:的诊断方法:生理机能生理机能检查检查运动医学运动医学检查检查 4 4血尿素:血尿

11、素:1 1尿蛋白;尿蛋白; 2 2用皮肤空间阈来诊断疲劳;用皮肤空间阈来诊断疲劳; 3 3闪光频度融合;闪光频度融合; 4. 4.唾液唾液PHPH18运动性疲劳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措施:的恢复措施:生理机能生理机能检查检查运动医学运动医学检查检查营养补充营养补充物理措施物理措施中草药中草药劳逸结合劳逸结合恢复措施恢复措施课课 堂堂 练练 习习1.1.现代生理学实验研究表明,现代生理学实验研究表明,( )( )的消的消耗对疲劳的发生更为重要。耗对疲劳的发生更为重要。 A.ATP BA.ATP BADP CADP CAMP DAMP D CP CP 2 2乳酸堆积引起肌肉疲劳,主要是通乳酸堆积引起肌肉

12、疲劳,主要是通过肌肉中过肌肉中( )( )下降所造成。下降所造成。 A APOPO2 2 B PCO B PCO2 2 C C、PHPH值值 D D肌糖元肌糖元 D DC C3 3“突变突变”学说与其他几种有关疲劳学说与其他几种有关疲劳生理机理的学说不同之处,就在于生理机理的学说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将它将( )( )和和( )( )综合在一起看综合在一起看疲劳的发展。疲劳的发展。 A A肌糖元消耗肌糖元消耗 B B能量消耗能量消耗 C.C.兴奋性下降兴奋性下降 D D应激性应激性B BC C4.4.运动生理学中,将脑至脊髓所产生的疲劳运动生理学中,将脑至脊髓所产生的疲劳统称为统称为( )( ),运动神经以下所产生的疲,运动神经以下所产生的疲劳统称为劳统称为( )( )。 A A 外周疲劳外周疲劳 B B 中枢疲劳中枢疲劳 C C 局部疲劳局部疲劳 D D 全身疲劳全身疲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