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四课后习题答案_第1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四课后习题答案_第2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四课后习题答案_第3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四课后习题答案_第4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四课后习题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0/3/2712020/3/27绪论1名词解释:(1) 生产力: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2) 生产关系:在生产过程中,人们只有结成一定的关系进行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活动,才 能和自然界发生联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这种关系,叫做生产关系。(3) 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 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生产是 起点,消费是终点,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相 互制约、互相依赖,构成生产过程的矛盾运动。(5) 经

2、济规律: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6) 基本经济规律:在一个社会形态里,会有许多个特有经济规律存在并发生作用,它们和共有经济规律一起构成该社会经济制度的规律体系。在这些规律里,有一个起着决定作用的经济规律,即基本经济规律。(7) 抽象法:政治经济学对社会经济现象的研究,主要依靠抽象的思维能力。即首先收集和占有大量的实际材料,然后运用抽象力对实际材料进行整理、加工、分析,去粗 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从中找出最基本、最简单的东西,并发现它们内在 的各种联系。(8) 矛盾分析法:政治经济学要研究生产关系的发展运动,首先要分析生产关系内部的各种矛盾关系

3、以及生产关系同它的外部条件的矛盾关系,通过这些矛盾的分析, 能揭示简单商品经济转化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必然性。 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为二看问题、 普遍性 与特殊性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2、怎样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所谓生产关系,就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关系也叫经济关系,它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人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因此,生产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是 而后才能同自然界发生联系。在阶级社会而物质资

4、料的生产又是不断进行的社会 消费四个环节,社会再生产过程就是同活动化相互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 社会的生产,人们只有首先发生相互之间的联系, 中,则表现为阶级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再生产过程。这一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交换、分配、 这四个环节的辩证统一过程。社会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生 产、交换、分配、消费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在这一整体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所谓生产,是指以一定关系结合起来的人们改造自然、生产物质资料的过程。人们在这一过程中的共同活动和相互交换其活动的关系构成 生产关系,这一生产关系既包括劳动者在分工协作基础上互相交换其

5、活动与能力的关系,也包括社会生产各部门、企业之间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协作关系以及人们对生产进行组织管理 方面的关系。首先,生产决定分配,有什么样性质的生产关系, 就有与其相适应的分配形式, 分配的结构决定于生产的结构,它体现人们对产品的所有权关系。其次,生产决定交换,交换包括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活动和能力的交换,以及一般产品和商品的交换。前者属于直接的生产过程,后者则是联结生产、分配、消费的中间环节。没有生产发展和社会分工,就没有交换。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生产发展的水平和结构决定交换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交换对生产也有反作用,交换的发展也可以促进生产的增长和社会分 工的发展。

6、第三,生产决定消费,生产为消费提供对象。而且决定消费的方式和消费的性 质。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消费,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生产的目的不同,人们在消费过程中体现的消费资料所有制、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也就不同。反过来消费关系有对生产关系具有反 作用,这主要表现在消费不仅是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而且还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成为生产发展的动力;还不断生产出生产的主观因素一一劳动力。所以,生产关系和消费关系互为条件,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生产时期支配作用的要素,一定的消费关系是一定生产关系的一个方面的体现。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社会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分配关系、消费关系的有机整体,生产资

7、料所有制形式是这一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所以,政治经济性研究生产关系,解释生产关系的发展规律就必须研究考察 生产关系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这些具体的形式,才能揭示其本质。3、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就是要揭示经济过程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的客观必然 性,即揭示客观的经济规律。(1)经济规律及其特点经济规律就是指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现象之间的共同的、普遍的和经常起作用 的东西。它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本身固有的、本质的、 客观的必然联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按一定的规律发展变化的,规律就是指事物内部 具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三个特

8、点:一是客观性。任何规律都是客观的,不 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的,事物的规律性决定于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部矛盾及其 所依赖的客观条件。女口,地球围绕太阳转以至于分出白天黑夜,树叶的下落,不论你愿意不 愿意,喜欢不喜欢,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二是强制性。规律即是客观的,这就要求人们 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顺应客观规律,否则就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例如,骑自行车。三是普 遍性。不论什么规律,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的,因此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规律就会重 现。(2 )经济规律的类型经济规律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一般经济规律,指在一切社会经济形态中都起作用的 经济规律。女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

9、的经济规律,不论什么社会都存在。二是共有经济规律,指在几个社会经济形态中存在的经济规律。女口,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社会中存在的规律。三是特有经济规律,指在某个特定的社会经济形态或某一社会经济形态的某一发展阶段存 在并发生作用的经济规律。如,剩余价值规律,按劳分配规律等。(3)经济规律能够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却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也 就是说,经济规律虽然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的东西,人们不能任意“消灭”规律或“创造”规律, 但人们又是可以认识和掌握规律,利用规律来为社会谋福利, 这是因为人有主观能动性。一旦人们认识了客观规律,就能有效的发挥主

10、观能动性,按客观规律办 事,成为客观规律的主人。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就是揭示客观经济规律,为人们提供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依据和方法。 所以,一定意义上说,人们所认识和利用的经济规律就是由政治 经济学正确地揭示的经济规律。4、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有哪些(1)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性质这个规律,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科学发现。这一发现使人们科学地认识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把复杂的社会现象归结为经济关所以,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而是从客观的生产力水平出发,揭示了社会发上层建筑同生产关系的作用与反作用的内在联系 注重对经济权利、经济制度及其历史变迁的研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将资本主义生

11、产关系和 有天壤之别。系,即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的变化又归结为生产力的发展变化。 借助于道德、良心等意识来说明社会的变化, 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注重从生产力、 中,阐明生产关系变化机制及其发展规律, 究。这种具有历史纵深感的经济学分析方法, 经济制度视为一般和永恒范畴的历史唯心论方法,(2)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量变与质变、否定与肯定等规唯物辩证法是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等范畴, 律的方法论总称。其中,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尤其强调下列方法: 第一,抽象法 第二,矛盾分析法第三,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分析方法第四,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5、为什么要学习政治经济学 P14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

12、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恩格斯说过,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理论内容是从研究政治经济学产生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习政治经济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可以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自觉地按照经济规律办事。(2)可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3)能够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的经济体制改革。(4 )能够使我们学会用经济观点和经济分析方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5)用于学好其他经济学科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章1、名词解释:(1 )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的基本属性是 价值和使用价值价值是商品的本质 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2)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3

13、)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指的是一种商品在进行交换时,能换取到其他商品的价值。交换 价值在马克思的学说中,是物品借着一种明确的经济关系才能够产生出的价值。(4)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5 )抽象劳动: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同质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6 )具体劳动:人们在特定的具体形式下所进行的劳动,就是目的、对象、手段互不相同 的、创造各种使用价值的劳动。(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 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9 )简单劳动: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不需要专门训练和学习,一般劳动者都能轻松胜任的劳动。(10

14、)复杂劳动:是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和学习,必须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11 )劳动生产率:是指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或效率。(12 )货币: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13)价值尺度:指货币可以作为衡量和计算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大小的标准。(14) 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货币具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其他三种 职能是在商品经济发展中陆续出现的。(15)支付手段: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的职能。2、怎样理解商品的二因素,商品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关系怎样

15、商品是人们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其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 属性,是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承担者,其特殊性在于它是社会的使用价值并通过交换来实现。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是本质因素,其实体是抽象劳动。 劳动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 动。商品二因素是由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它解决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 物质交换,但它并不是所生产的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它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它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3、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商品价值量有什么影响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不

16、变,商品的价值量也不变。但是,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并不是一个不 变的量,它是随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无论劳动生产率怎样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所形成的价值总量是相同 的。劳动生产率越高,在同一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就越多,生产单位商品所消 耗的劳动时间就越少,该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在同一 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就越少,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就越多, 该商品 的价值量就越大。4、 为什么说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P23在简单商品经济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工这两个条件的存在,客观上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必然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两重属

17、性。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表现在:一是在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生产是生产者 的私事;二是如果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只卖出一部分, 或它的个别劳动时间大 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私人劳动就会有一部分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 盾,这是因为:第一,这一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这些矛盾包括具体 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第二,这一矛盾决定着私有制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第三,这一矛盾决定着私有制下商品生产者的 命运。5、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商品交换发

18、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发展,逐渐从商品中分离出公认的一般等价物,代替了直接的物物交换,如用牲畜、贝壳、盐等充当一般等价物;随着交换品种日益增多,客观上要 求一般等价物固定在一种商品上,于是产生了货币形式,如黄金白银;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和交换的扩大,商品货币(金银)的供应越来越不能满足对货币日益增长的需求,又逐渐出现了代用货币、信用货币,以弥补流通手段的不足。进入20世纪,金银慢慢地退出货币舞台,不兑现纸币和银行支票成为各国主要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指货币可以作为衡量和计算其他一

19、切商品的价值大小的标准。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当做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贮藏起来的职能。支付手段: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的职能。世 界货币:货币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其他三种职能是在商品经济发展中陆续出现的。6、什么是价值规律,其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对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发展 有哪些作用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即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因商品价格虽

20、然时升时降,但商品价格的变动总是以其价值为轴心。另外,从较长时期和全社会来看,商品价格 与价值的偏离有正有负,可彼此抵消。因此总体上商品的价格与价值还是相等的。商品价值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必须等价交换这一客观规律,对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起着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1) 价值规律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的价值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商品生产者,可以获得较大的收益。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商品生产者,则不仅收益少,甚至会入不敷出,导致破产。商品生产者为了取得较多的收益,使自己在竞争中站得住 脚,都力求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个

21、别劳动时间的耗费。为此,就竞相革新生产工具,改进 生产方法,提高劳动熟练程度。价值规律正是通过商品生产者之间的这种竞争,刺激了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自发地调节着社会劳动在社会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私有制经济条件下的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是在无政府状态中进行的。因此,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从长远和整体来看, 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仍大体上能保持平衡,好象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指导着社会生产,调节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流动。这只“无形的手”就是价值规律。价值规律作为调节商品生产的内在规律,是通过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来强制地贯彻它的作用的。每一个商品生产者都企

22、图尽可能使自己的商品卖得一个好价钱,得到较多的收益。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 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流向供不应求、价格高于价值的部门,导致这些部门生产的扩大和供应的增 加;同时,又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退出供过于求、价格低于价值的部门, 导致这些部门生产的缩小和供应的减少。 商品生产者的竞争, 使商品价格自发地环绕着价值而上下波动,从而调节着社会劳动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使供给与需求的各种偏离得以互相抵消,在生产的各种偶然变动中,维持着生产的社会平衡。 价值规律正是这样作为一种在生产者背后发生作用的 力量,自发地调节着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3)促使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所有的商品生产者都想通过改善生产条件和

23、扩大生产规模使自己处于有利的竞争地 位,但是,有些人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没有力量添置新的技术装备,无法改进自己的生产条件跟上先行者的步伐, 处境越来越困难,最终导致破产。那些生产条件优越、收益丰厚的 生产者,则可以逐渐扩大生产,越来越富。商品生产者的这种两极分化,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会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在封建社会瓦解时期, 很多破产的手工业者丧失独立生产者的资格,沦为出卖劳动力谋生的雇佣工人。同时,有些生产条件优越的手工作坊主, 则添雇帮工和学徒,扩大作坊规模,自己逐步脱离生产劳动,变为剥削雇佣劳动为生的资本家。第二章1名词解释:(1)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

24、劳动力价值的价值。(2)资本:指的是用于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即资金、厂房、设备、材料等物质资源。(3)价值增殖过程:价值增殖过程即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指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 值的形成过程。在资本主义生产中,价值的形成过程就是价值的增殖过程。(4)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指劳动力使用过程中具有的一种成为价值源 泉的属性。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则不同,它在消费过程即劳动过程中,能创造出新的价值, 而且这个新价值比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更大。(5 )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 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6)实际工资:指

25、工人用货币工资所能购买到的生活资料和取得的劳务的数量。它较 确切地反映了工人的实际收入水平和生活状况。(7) 相对工资:指工人所得的工资同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相比较的份额,也叫比较工资。2、简述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的异同商品流通公式是:商品一货币一商品(W G W),商品生产者首先是卖出自己的商品,取得货币,然后再以货币买进自己需要的商品。资本总公式:G W G',从货币开始,首先是货币转化为商品,然后再是商品转化为货币,要使整个的资本流通过程有意义,它们必须在量上有所不同一一在终极处出现的货币量必须大于在始极处出现的货币量。换句话说,资本流通的公式可以更加明确地写成:G W G

26、'。这里,G' = G+A G,即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殖额。正是这种增殖运动使货币转化为资本。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总公式有显著的区别1)买和卖的顺序不同,前者是先卖后买,后者是先买后卖。2)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前者的起点和终点是商品,后者的起点和终点是货币。3)流通中充当媒介的东西不同,前者是货币,后者是商品。4)在商品流通公式中,货币只是作为购买手段,充当商品流通媒介,它并不是资本。而在资 本流通中,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殖,带来了剩余价值,这时的货币转化为了资本。5)商品流通的目的是为了取得货币,即交换价值本身。资本总公式中,资本流通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价值增殖即取得剩

27、余价值。3、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怎样解决的资本总公式:G W G'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与价值规律存在着矛盾: 按照等价交换原则,商品交换过程只能使 价值形式在商品与货币之间转换, 而不能引起价值量的变化。但是,资本总公式在流通过程 中发生了价值量的增殖。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是要说明剩余价值是在什么条件 下从哪里产生的。对资本总公式的分析说明,在流通领域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 都不能发生价值增殖;离开流通领域,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所以,从货币到资本的转化, 既不能发生在流通领域,也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

28、条件。资本总公式矛盾的解决:价值增殖不能发生在G W阶段的货币上,也不能发生在 W G'阶段上,只能发生在 G W阶段的商品上。货币所有者购买到的这种特殊商品,通过对它的适 用能创价值,而且创造出比这个商品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 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并使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得到解决。资本所有者为了获得更大的剩4、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由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余价值,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一般通过提高工人劳动强度和延长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 值。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工人阶级斗争的深入,资本所有者调整了其剥削雇佣工人的

29、方式,即在工人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达到其生产剩余价值的目的(剩余价值的生产)。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生产力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从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日益突出了。5、资本的本质是什么,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资本是靠剥削工人而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体现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一定的历史社会形态下的生产关系。区分的依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值过程中起不同作用。不变资本(C)是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借助于工人 的具体劳动,把原有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价值量没有发生

30、变化。可变资本(V)是指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要生产过程中由劳动力的使用创造 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使预付资本价值量发生了变化。意义:(1)进一步提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说明剩余价值不是全部资本产生的,而只是 由其中的可变资本带来的;(2)这一划分,得到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即剩余价值率,它可以准确地表明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3)马克思正是以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为基础,提出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 在此基础上,他又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创立了再生产理论和剩余价值分配理论,为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及其历史趋势奠定了理论基础。6、怎样认识资本的一般性和特殊性资本的一般性,资

31、本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所具有的普遍的和共同的属性,即预支性,运动性,增殖性。资本又有特殊性。资本与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表现出不同的社会属性,这体现了资本的特殊性质。 在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是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结合在一 起的,其性质是能为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 与生产资料公有制结合在一起的资本,是由国家或集体所有, 表现为国家资本或集体资本,是由公有企业占用的、能带来增殖的价值。7、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是怎样产生的,二者的关系怎样绝对剩余价值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 从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

32、产出来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 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资本家使用最明显的延长劳动时间的方法来绝对的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这种方法叫“绝对剩余价值”。其次,资本家为了剥削更多的剩余价值,除采取延长劳动时间的方法外,还用提高劳动强度的方法来加强对工人的剥削,让工人在同样的时间内消耗更多的体力和脑力。 从劳动支出来看,提高劳动强度和延长劳动时间并无本质区别,也属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8、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如何正确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工资制度 的新变化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其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33、。但是, 在表面上,工资却表现为全部劳动的报酬。因此,要揭示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首先要区分劳动力和劳动。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它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成为商品,可以买卖。而劳动作为劳动力的支出或耗费则不是商品,它可以创造价值,但其自身并没有价值。 工人出卖给资本家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因此,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西欧、北美一些国家,在实行计时工资的同时,又采取“津贴”或“奖 金”等形式。尽管工资形式有所不同,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其实质都是为了从工人身上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第三章1名词解释:(1)社会再生产:生产过程的不断反复和经常更新,从其内容看既是物质资

34、料的再生 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包括物质资料再生产和人口再生产两个方面。物质资料 再生产是人口再生产的基础。只有周而复始地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不断地为社会提 供所需的物质资料,才能有人类的存在和延续;人口再生产又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得以 不断进行的条件。物质资料生产的不断进步,总是伴随着人口再生产的不断进步。社会再生产的发展过程既是物质资料再生产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也是人口再生产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2)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家把从雇佣劳动那里剥削来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于个人消费, 另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于购买扩大生产规模所 需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35、 因此,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 资本积累则是资本主义扩 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3)资本有机构成: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4)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通过把自身所获得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通过资本积累 来增大自己。(5)资本集中:指已经形成的各个资本的合并,它是通过大资本吞并小资本,或若干小资 本联合成少数大资本而实现的个别资本迅速增大。(6)相对过剩人口:相对于资本对劳动力需求而表现为过剩的劳动人口。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出现两种完全对立的趋势:一方面,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甚至绝对地减少; 另一方面,劳动力的供给却在迅速地增加。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批工

36、人失业,产生相对过剩人口。 相对过剩人口,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表现出的特有的人 口规律。(7 )无产阶级贫困化: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的经济地位和社会生活状况恶化的客观过 程。根源 资本主义社会的特点,是生产资料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无产阶级一无所有,他 们为了生存,只得出卖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取得少量工资,以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无 产阶级的这种经济地位,使他们的生活没有保障,长期处于困窘之中。(8 )资本原始积累:通过暴力使直接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由此使货币财富迅速集中 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发生在资本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形成前的历史阶 段,所以称为“原始积累”。2、分析资本主

37、义简单再生产过程有什么意义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则是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再生产只 是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简单再生产是为了说明:资本主义的一切财富都是工人创造的, 被资本家非法占 有的,从而为解释为什么无产阶级可以用暴力革命,把剥夺者的财产剥夺过来提 供了理论上、法律上的依据。这就是简单再生产分析的目的。 资本主义再生产过 程中资本运动所采取的形式,其中的“形式”就是“商品资本、 货币资本、生产 资本”这三种形式。3、如何看待资本主义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来理解资本积累的本质从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看,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剩余价值是 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

38、的规模与剩余价值的量成正比,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越 多,资本积累的规模就越增大;而资本积累的规模越大,资本家可以获得的剩余价值 也就越多。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将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再转化为资 本,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无偿地占有更多 的剩余价值。4、如何看待资本积累、资本积聚、资本集中三者的关系区别:第一,由于资本积累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而实现的,因此它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而资本集中只是原有的资本的重新组合,所以它不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第二,资本积聚要受到社会财富绝对增长的限制,因此增长缓慢;而资本集中则不存在这种限制。 第三,对于增大个别资本来说

39、,资本集中快于资本积聚。联系:一方面,资本积聚的增长,必然加速资本集中的进展。另一方面,资本集中的速 度加快了,又会反过来促进资本积聚的发展。5、相对过剩人口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说失业是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经济现 象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同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趋 势有着密切关系。一方面,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会相对有时绝对地减少,因为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就意味着可变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相对减少,即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 另一方面,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劳动力的供应却日益绝对地增加。因为 妇女和儿童,破产的小生产者和某些破产的中小资本家也沦为雇

40、佣工人, 即相对过剩人口。6、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贫困的特殊性和世界范围内贫困存在的一般性资本积累的不断增进、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相对过剩人口的不断增多,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一极的财富积累和无产阶级一极的贫困积累,形成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在这一般规律的作用下,无产阶级贫困化就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客观存在。第四章1名词解释:(1) 产业资本:在资本的循环运动中,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形式,接着 又放弃这些形式,并在每一种形式中完成着相应职能的资本,就是产业资本。(2) 产业资本循环:产业资本运动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这三个阶段,分别采取货 币资本、生产资本、

41、商品资本等三种职能形式,相应地完成三种职能,最后又回到 原来的出发点,最终实现价值增值。在这个过程中,资本从货币形态出发,经过一 定的运动,又回到货币形态,因而这是一个循环过程,我们把这样的过程叫做产业 资本的循环。(3) 资本周转是指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资本必须在运动中才能实现其价值增殖,这种运动不能孤立地循环一次便停下来,而必须持续不断地周期性地进行。这样的资本循环,叫做资本周转。(4) 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的对称。指用于购买机器、设备、工具、厂房等耐用的劳动资 料的那部分资本,属于不变资本的一部分。它的物质形态全部参加生产过程,虽然受 到磨损,但仍然长期保持固定的物质形态。它

42、的价值不是一次全部转移,而是在生产 过程中随着磨损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经过商品销售,这部分转移过来 的价值又变为货币形式收回,以备更新它本身的物质形态。(5) 流动资本指生产资本中用于购买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资料和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部分,包括全部可变资本和一部分不变资本。与固定资本对称。(6)年剩余价值量:一年内所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7)年剩余价值率: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的比率,年剩余价值率表示预付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用公式表示为M =M/v=m n ( n为资本的年周转次数)。2、实现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基本条件是什么I)必须保持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43、在空间上的并存性。也就是说,全部产业资本不能同时处在一种职能资本形式上,而必须按定比例分割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个部分。只有这样,当货币资本 转化为生产资本的同时,又有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同时商品资本再转化为货币资本,使生产连续不 断地进行。2)必须保持产业资本每一种职能形式的依次转化,即在时间上的继起性。这就是说,产业资本的 三种职能形式都必须顺利地进行各自的循环,不断完成职能形式的转换。不论哪一种职能形式的资本,在 各自循环的哪一个阶段上停顿下来,都会使产业资本循环发生中断。3)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上述两个条件,是相互联系和互为条件的。一方面,空间上的并存性是时 间上相继转化的

44、前提,没有并存性,就没有继起性;另一方面,并存性又是由相继转化引起的(是相继转 化的结果),没有时间上的继起性,也就没有空间上的并存性。这表明,产业资本的正常循环,不仅要使产 业资本同时处于三种职能形式上,并且要同时进行三种形式的循环,因此,“产业资本的连续进行的现实 循环,不仅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而且是它的所有三个循环形式的统一”。3、简述资本循环和周转的关系资本周转的含义:周而复始、不断重复的资本循环。与资本循环联系:(1)都是资本的流通形式;(2)都包含资本运动的三个阶段,三种职能形式,执行不同的三种职能;(3)都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区别:考察的角度和目的不同, 资本循环

45、主要是从使用价值的角度来描述资本运动, 而资本周转则主要是从价值的角度来描述资本运动;考察资本循环,主要是分析资本 运动必须具备的基本内在条件,考察资本周转,则是进一步分析影响资本价值运动速 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资本运动速度的快慢对于资本价值增值的影响又是什么。4、生产资本有哪两种划分,这两种划分有何不同生产资本按其在生产过程中对价值增值所起的不同作用,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按其在资本周转过程中价值转移的不同方式,可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生产资本的这两种划分的关系见下表: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只承认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不承认不变资本 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其目的在于掩盖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5

46、、加速资本周转有何意义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本的潜能,节省预付资本;加速资本周转特别是流动资本的周转,可以增加剩余年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对剩余价值的流通有着重要的影响,并进而影响资本家的生活、生产和再生产。6、马克思关于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对企业经营管理有何现实指导意义资本周转原理指导我们认识和加速资金周转的意义和途径。资本周转原理阐明:加速资本周转,不仅可以避免或减少因固定资本无形磨损 带来的损失,而且可以节约预付资本,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这一原理撇开 资本主义 性质,对社会主义建设也有 现实意义:第一,社会主义企业只有加速资金周转,才能节省预付资金, 增加盈利'第

47、二,要加速资金周转,必须缩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其主要途径是: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适时储备,减少盲目生产,搞好产销平 衡,发展交通运输、通讯事业和信用制度,提高固定资金利用率等。第五者1名词解释:(1) 社会总资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所构成的个别资本的总和,就是社会总资本,又叫社会资本(2) 社会总产品指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一定的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出 来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3) 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投入生产过程的资本 数量不变,再生产只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4) 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指生产规模扩大的再生产。(5) 外延

48、扩大再生产:是在生产技术、劳动效率和生产要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质量不变的情况下,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数量以及扩大生产场所来扩大生产规模。(6) 内涵扩大再生产:依靠生产技术进步、提高劳动效率以及改善生产要素质量来扩 大生产规模。(7) 经济危机:指的是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 (负的经济增长率)。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也是经济周期中的决定性阶段。(8) 经济周期:也称商业周期、景气循环,它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 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2、社会总资本运动的特点是什么社会资本与单个资本的运动有许

49、多共同的地方:它们的运动都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它们的运动都是购买、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的统一,它们在运 动中都要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这三种职能形式,它们也都有货币 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和商品资本循环这三种循环形式,它们运动的目的都是为了价值增殖。但是,社会总资本运动不是所有单个资本运动的简单相加的总和。 社会总资本运动与单个资本运动也有着重大差别,各有自身的特点。首先,在单个资本运动场合,与之有关的只是生产消费,即生产资料和劳动 力在生产过程中的耗费,至于雇佣工人和资本家的个人消费,则属于资本运动过 程之外的事情。在社会总资本运动场合,不仅生产消费需要的满足,而且工人和 资

50、本家的个人生活消费需要的满足,都成为进行再生产、保持运动连续性的必要 条件,成为社会总资本运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社会总资本运动,不仅 包括生产消费,而且包括个人消费。其次,在单个资本运动场合,只考察资本流通,而不考察一般商品流通。资本流通是资本家为生产和实现剩余价值所进行的资本价值的流通。工人和资本家用所得收入购买消费品,属于一般商品流通;它与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无直接 关系,而被排除在运动过程之外。在社会总资本运动场合,一般商品流通是供给 工人和资本家个人消费品的那些单个资本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从而成为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社会总资本运动,不仅包括资本流通,而且包括 一般

51、商品流通。再次,在单个资本运动场合,在简单再生产时,剩余价值全部用于资本家的 个人消费,退出了资本运动;在扩大再生产时,只有作为追加资本的那一部分剩 余价值才加入资本运动。在社会总资本运动场合,在简单再生产时,剩余价值全 部用于资本家的个人消费,加入一般商品流通;在扩大再生产时,剩余价值流通 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追加资本用于生产消费, 进入资本流通,另一部分作为 资本家的收入用于个人消费,加入一般商品流通。但是,无论是简单再生产还是 扩大再生产,用于资本家个人消费的、进入一般商品流通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 是要向那些生产消费品的资本家购买商品的,因而它也是社会总资本运动的组成 部分。所以,社会

52、总资本运动,不仅包含着预付资本价值的流通,而且包含着全 部剩余价值的流通。最后,在研究单个资本运动时,只考察资本再生产中的价值补偿,而物质补 偿假设是不成问题的,可以暂时予以抽象。而在研究社会总资本运动时,物质补 偿问题,即资本家生产的商品在价值上得到实现即补偿后,如何和从哪里购买到 再生产需要的生产资料,资本家的收入和工人的工资如何和从哪里购买到消费 品,就是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因此,社会总资本的运动,不仅包括资本再生产 中的价值补偿问题,而且包括物质补偿问题。3、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什么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其中价值补偿是基础,实物补偿是关键。4、简

53、述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其意义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1) 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所应具备的基本实现条件是: 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价 值和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即I (v+m)= n c。这个条 件表明,两大部类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即两大部类之间必须保 持一定的比例关系。(2) 从这个基本实现条件可以引申出另外两个实现条件: 一是第一部类生产的全 部产品在价值上必须等于两大部类所消耗的不变资本之和,即I (c+v+m)= I c+ n c。这个条件表明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料的供给与整个社会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二是

54、第二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在价值上必须等于两 大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之和,即n (c+v+m)= I (v+m)+ n (v+m)。这个条件 表明整个社会的消费资料的供给与整个社会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 定的比例关系。(3) 以上三个条件客观要求的比例关系如果遭到破坏,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就不能顺利进行。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实现条件及其意义(1)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有两个前提条件 第一部类一年中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除了维持两大部类简单再生产所需要 的生产资料以外,还必须有一个余额,用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生产 资料的需要,用公式表示为:I (c+v+m)>

55、 I c+ n c或I (v+m)> n c。 第二部类一年中所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除了满足两大部类进行简单再生产过 程中工人和资本家所需要的消费资料以外, 还必须有一个余额,用以满足两大部 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消费资料的需要。如果用m/x表示剩余价值中供资本家个人 消费的部分,那么m-m/x就表示剩余价值中供积累的部分。 这个实现条件用公式 表示就是口(c+v+m)> I (v+m/x)+ 口 (v+m/x) 或 H (c+m-m/x)> I (v+m/x)。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I(v+ v+m/x)= H (c+ c)。这里, c表示追加的不变资本,Av表

56、示追加的可变资本,这个条件表明,在扩大生 产条件下两大部类互为条件、互相制约的内在联系。(3) 从这个基本实现条件也可以引申出另两个实现条件:一是I (c+v+m)= I (c+ c)+ H (c+ c)。这个条件表明,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整个社会的生产资 料的供给与整个社会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二是H (c+v+m)= I (v+ v+m/x)+ H (v+ v+m/x)。这个条件表明,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整个社会 的消费资料的供给与整个社会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4) 马克思关于资本运动和再生产的理论,虽然是针对资本主义制度所做具体分 析,但却包含着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经

57、济活动的共同规律, 撇开生产的资本主义 形式,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和管理也是适用的。5、什么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其根源是什么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的大混乱。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6、如何理解固定资本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存在的物质基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通常发生在再生产周期的萧条阶段的固定资本大规模更新之所以是经济危机 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由于: 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为暂时摆脱危机、促进复苏和高涨阶段的到来准备了物 质条件。 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又为下次危机的到来创造了物质前提。1名词解释:(1) 成本价格:是指生产商品所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2) 利润:指企业销售产品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