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世界音乐-亚洲音乐的聚与散_第1页
课程名称世界音乐-亚洲音乐的聚与散_第2页
课程名称世界音乐-亚洲音乐的聚与散_第3页
课程名称世界音乐-亚洲音乐的聚与散_第4页
课程名称世界音乐-亚洲音乐的聚与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課程名稱:世界音樂-亞洲音樂的”聚”與”散”教材設計理念:一、 依據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音樂課程欲達成之目標:提升音樂鑑賞素養,豐富休閒生活內涵。形塑音樂藝術價值,傳承社會多元文化。二、 依據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音樂課程欲培養之核心能力:欣賞音樂經典作品,創造音樂生活藝術。辨識各類音樂風格,體驗音樂藝術意涵。三、 依據音樂II審美與音樂欣賞-民族音樂領域中,指標4-1各國民族音樂之聆聽與賞析。四、 依據音樂I審美與音樂欣賞-音樂史領域中,指標5-1中西音樂史之認識(I);5-2代表作曲家與作品之賞析(I);5-3樂派風格之認識(I)。五、 依據音樂II審美與音樂欣賞-音樂史領域中,指標5-1中

2、西音樂史之認識(II);5-2代表作曲家與作品之賞析(II);5-3樂派風格之認識(II)。六、 依據音樂IV音樂鑑賞II-音樂知識領域中,指標1-1探討世界各民族音樂特色,認識與音樂相關之各類藝術型態。七、 依據音樂IV音樂鑑賞II-審美與音樂欣賞領域中,指標2-1運用各民族音樂及與音樂相關之各類藝術型態賞析,並發展音樂評論之能力。八、 本教材提供教師欲繼續提升自我知能之講員文章及著作書目。九、 本教材為三小時之研習教材。主題:世界音樂 -【亞洲音樂的”聚”與”散”】撰稿:吳榮順(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教授/傳統音樂系主任)二十世紀初年,中國早期的比較音樂學者王光祈先生,曾按照各地域民

3、族使用音階的不同,將世界音樂體系分成三大樂系:以五聲音階(pentatonic)為基礎的中國樂系;以七聲音階(septatonic)為基礎的希臘樂系以及以微分音階(micro-scale)為基礎的波斯阿拉伯樂系。這種分類法,從今天世界音樂的角度來看,誠然失之於簡化了區域音樂與族群音樂的多樣性及主體性,同時也忽略了音樂文化輸出及輸入的涵化現象,但不可否認的王光祈的論點,卻也點出了亞洲地區東方以五聲音階的中國音樂,與亞洲地區西方以微分音階的波斯阿拉伯音樂,兩大支配點共構所形成的亞洲音樂文化圈。這兩個支點隨著歷史的發展與族群的遷移互動,才在各個基礎文化之下,融合之後再發展出各國的音樂文化系統。從地理

4、區劃來看,東北亞的中國、韓國、日本及台灣,東南亞的越南、柬埔寨、寮國,泰國及緬甸,中國音樂的影響力是呈幅射狀,向東(東北亞)及向南(中南亞)發展。台灣除了原住民的南島音樂系統,可以說幾乎完全承襲自此。日本從第七世紀所流行的歌垣(Utagaki)歌舞,一直到今天尚在日本民間保存的雅樂、歌舞伎、能、文樂等等,都是日本傳統的音樂,日本人稱為邦樂(Hogaku)。原來在西亞稱為Ud的四弦橫彈樂器,從西亞、中亞,到中國變成琵琶之後,連同當時中國唐代的燕樂,一起傳到日本之後,變成了日本古典音樂的雅樂(Gagaku)。琵琶這項獨奏樂器,來到日本之後,在九州一帶流行而轉化成為日本典型的說唱音樂,諸如薩摩琵琶(

5、satsuma biwa)、盲僧琵琶(moso biwa)、平家琵琶(heike biwa)、肥後琵琶(kyuji biwa),以及筑前琵琶(chikuzen biwa)等等都是。前日本音樂的中國音樂系統與日本味十足的三味線音樂系統結合之後,加上日本人強調體態與美姿的形式美學,才發展成今天我們聽到歌、舞、樂、劇樣樣都令人想屏息靜聽的日本音樂。大家過去稱為高麗,如今稱為韓國(Korea)的音樂系統當中,曾深受中國雅樂影響的雅樂(Agak),其器樂獨奏的散調(sanjo)如今仍是國樂院的瑰寶。民間韓國傳統的巫樂(Sinawi)系統也發展出一套以說唱為主的Pansoro音樂,以及高麗民間農民發展出來

6、的四物打擊樂團Samulnori(農樂),如今都是韓國音樂的典型樂種。東南亞方面,越南的文化、樂器、合奏、樂譜和語言,都強烈的受到中國的影響。由於它地理環境,越南也和古印度的占婆王朝(Champa)有密切的往來。因此越南音樂的結構仍有中國和印度的文化痕跡在內。當然之後越南人民也貢獻了他們自己的傳統音樂要素在越南音樂當中,因此它與日本、韓國、中國是有很大的不同。越南的宮廷音樂,以及豐富的民間器樂合奏及歌唱如阿陶歌(Hat a Dao )、順化歌(Ca Hue)都是越南人的最愛。Khene是寮國及泰國的國家代表樂器,中文稱為笙。笙分布在亞洲從日本到泰國、從孟加拉到婆羅洲的自由笙簧樂器,都有相關的屬

7、性。寮國和中國南方的苗族是使用六管笙,普米族是使用五管笙,金屬簧是鑲入碗狀木頭風箱當中。中國境內的緬-藏語族及孟-高語族,甚至婆羅洲的某些族群使用的笙,音箱是由真正的葫瓜所作。在緬甸的卡冷族(Karen),笙是以水牛角來作音箱,這種情形在寮國及柬普寨的少數民族也在使用。寮國人的笙,除了是歌舞的伴奏樂器之外,它也是寮國人說唱藝術當中,最重要的催化劑。緬甸位於東南亞與南亞之交,文化形態上相當程度的從東南亞與南亞當中區隔出來,音樂文化上亦然。緬甸最特殊的是所謂強風格音樂:以排鼓來當主奏樂器的室內樂團-盛懷樂團Hsaing waing,以及柔風格音樂:緬甸的國寶樂器-豎琴Saung gauk(鳳首箜篌

8、)為主題,或獨奏或來伴奏的宮廷歌,都是緬甸音樂最有媚力的樂種。 至於印度、尼泊爾、斯里藍卡的南亞地區,tabla鼓及sitar琴形成的gala(旋律型)及tala(節奏型)音樂系統,即興演奏主宰了一切,南亞的音樂家一定深知gala和tala的關係,窮則變、變則通是該區域音樂迷人的地方。除了這兩大系統之外,亞洲音樂還必須再包含北起以原住民音樂為主的台灣,南至紐西蘭,西到馬達加斯佳,東達復活節島形成的大菱形大洋洲島嶼區內所謂的南島音樂文化區(Austronesian Musical Cultural Area)。這個區域可再細分成四個小區塊:(1)馬來亞波里尼西亞(malayo-polynesia

9、):台灣、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及馬達加斯佳。(2)密克羅尼西亞(micronesia):關島、帛琉、馬里亞納群島及加洛林群島。(3)馬拉尼西亞(malanesia):巴布亞紐幾內亞、索羅門群倒、萬那度及紐西蘭。(4)波里尼西亞(polynesia):斐濟、東加、薩摩亞群島、社會群島及復活節島。南島音樂文化圈是以歌舞合一的方式為音樂主體,器樂則是以簡單的竹管樂器為主,例如,鼻笛、排笛及竹管琴(印尼sasandu或馬達加斯佳valiha)等都是。然而隨著印度教、佛教、回教及基督教的輸入,以及東南亞陸地民族的南遷,印尼、馬來西亞及南菲律賓的民答拿峨島原南島民族,已發展出以鑼群文化及竹群文化為主的g

10、amelan音樂系統或kulindan音樂系統。此外,澳洲的原住民音樂則並不屬於南島語族文化區的成員,其木管(dijeridu)泛音的演奏是完全自外於該文化區的音樂系統。【課程大綱】:一、 Geographic classification:東南亞及南島文化圈的地理區劃1. 印度支那(Indo-chine):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緬甸2. 馬來亞波里尼西亞(malayo-polynesia):台灣、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及馬達加斯佳。3. 密克羅尼西亞(micronesia):關島、帛琉、馬里亞納群島及加洛林群島。4. 馬拉尼西亞(malanesia):巴布亞紐幾內亞、索羅門群倒、萬那度及

11、紐西蘭。5. 波里尼西亞(polynesia):斐濟、東加、薩摩亞群島、社會群島及復活節島。二、 Stratificatified agglomeration:東南亞及南島音樂文化”層集” 以”印尼”(Indonesia)為例:1. Gamelan music(Percussions dAsie) 【音樂欣賞】:1:Le Ramayana2. Jews harps ensemble(Bali folk music) 【音樂欣賞】: 3:Genggong3. Cak(Musiques de Bali Java) 【音樂欣賞】: 1-4:Tjak4. Choeur funeraire assis(

12、Indonesia, Toraja) 【音樂欣賞】: 1 5:Dondi(Randana)5. Tube zither:(Indonesia, Sasandu)1-(Madagascar, Valiha) 【音樂欣賞】: 5 8-(Vietnam, Goong)三、Separate agglomeration:東南亞及南島音樂文化”離集” 以菲律賓(Philippine)為例:1. 北菲律賓的南島音樂系統:竹與鑼的分璃(1) Balingbing:split-bamboo(2) Tongali:nose flute(3) Onnat:jews harp(4) Kulibit:bamboo tu

13、be zither(5) Paldong:end-blown flute(6) Saggeypo:panpipe ensemble(7) Tongatong:stamping tubes(8) Topayya:gongs struck with the hands(9) Palook:gongs struck with beaters2. 南菲律賓的東南亞音樂系統:kulintang竹與鑼的聚合(1) kulintang:它是將八個壺形的銅鼓作一列式的排列,演奏者是兩手各執一支木棒在銅鼓上敲打。音組織是以印尼的Slendro五聲音階來定律。此外還有下列數項樂器,是北方所沒有使用的樂器:(2)

14、Agon:這是大型的吊掛式單面銅鑼,音色低沉。(3) Kedian:4面背相對吊掛在一個懸架上的吊掛大鑼。(4) Debakan:山羊皮鼓面的菲律賓大鼓,以細藤條打擊,為銅鑼樂團合奏中的節奏部份,與Agon相呼應。(5) Seronay:八片由大漸小、音色不同的長方形銅片組成在一個架上類似kulintang的旋律樂器。(6) Kubing:竹製竹台竹簧的單簧口簧琴,醟手撥動竹片,以口腔作為共鳴器,用於舞蹈時之伴奏,或當做獨奏樂器。(7) Gabbang:是民答那峨半島Tausugs族海民所使用的木琴。(8) Saluray:是民答那峨山區部落族人所使用的竹製竹筒2弦西他琴,用於伴奏舞蹈。(9)

15、 Tambul:4個小型山羊皮鼓,以藤條纏編支撐。(10) Lunsay:以五聲音階調律的笛子。(11) Tautok:以竹棍敲擊的打擊樂器。四、 東南亞音樂系統的樂團1. 越南:五種樂器的合奏稱為Ngu Tuyet(意為五種“完美的”樂器):(1)六弦越南箏(Dan Tranh)、(2)二弦(Dan Nhi)、(3)月琴(Dan Nguyet)、(4)琵琶(Dan Ty Ba)及(5)三弦(Dan Tam)或單弦琴(Dan Bau)。【音樂欣賞】:(Luu Thuy流水)/ Inedit W26007322.寮國:有三種合奏樂團【1】 Pheng Phi Fa:笙樂團2支16管Khene,與

16、一個小鈴【音樂欣賞】:1【2】 Pheng Kom(Pinphat樂團演奏)它是寮國西南部的Champassak宮廷的樂團,現在則是當地的寺廟節慶的樂團。樂團是由1 kongsaphon(橫向雙面鼓)、1 ranat ek(21片竹琴)、1 ranat thum(17片低音竹琴)、1 kong vong(17個凸心排鋩)、 1 kong nay(16個凸心排鋩)、1 pikeo(嗩吶)、 2 sing(小鈸)。【音樂欣賞】:3【3】 phang-ha鑼樂團【音樂欣賞】:43. 柬埔寨:柬普寨的樂團共有五種:【1】Pin-peat:用四組樂器群來合奏,分別為2組木琴roneat(21鍵的竹琴ro

17、neat ek和17鍵的竹琴roneat thung);1組17個kong touch(小凸心鑼)和1組16個kong thom(平面鑼);1至2把嗩吶sralai(以前稱為pi-shanai)或有時候以直笛khloi來擔任領奏;1個用雙手打的圓柱型雙面鼓samphor和2個用雙棒打的牛皮膜雙面大鼓,以及2個小鈸ching。【音樂欣賞】:(Unesco D8011 1)【2】Mohori:這種樂團是完全受到泰國的影響,它的樂曲變化從這個地方到另一地方都不相同,現在這種樂團是專為在廣播電台上的歌者來伴奏。Mohori樂團的樂器包含了:(a)有音高的打擊樂器 - 竹琴roneat ek 和 ron

18、eat thung ,也時常用鐵琴roneat dek;(b)弦樂器 - 二弦tro u、三弦tro khmer、三弦琴tak he、長柄二弦琴cha pei;(c) 直笛khloi;(d)沒有音高的擊樂器 - 小鈸ching、thon鼓和 roumanea鼓。【音樂欣賞】:(Unesco D80112)【3】Phleng khmer:這是最傳統的柬國樂團,通常用於結婚禮及巫禮中的配樂。它的樂器有:三弦提琴tro khmer、長柄二弦琴cha pei、小嗩吶pay ar。如果要和歌者伴奏,則需再加上一個鼓。【音樂欣賞】:(Unesco D8011 5)【4】Klang chnak:其來源是馬來西亞,是用在喪禮行進當中的樂隊。其樂器有:1雙簧管、幾組用一個鼓槌的雙面鼓skor sangna和幾組用雙手來打的雙面鼓skor khlang khek thnak。【音樂欣賞】:(Unesco D8011 4)【5】Plang knong:是一種相當古老的鑼鼓樂隊,目前仍流傳於Siem Reap地區。使用的樂器有:2面懸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