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T393—2012医疗机构临床路径的制定与实施_第1页
WST393—2012医疗机构临床路径的制定与实施_第2页
WST393—2012医疗机构临床路径的制定与实施_第3页
WST393—2012医疗机构临床路径的制定与实施_第4页
WST393—2012医疗机构临床路径的制定与实施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S/T 393 2012 医疗机构临床路径的制定与实施1 拼音2 英文参考3 前言4 1 范围5 2 术语与定义6 3 临床路径制定与实施的指导思想o6.1 3.1标准化、规范化的原则o6.2 3.2持续改进的原则o6.3 3.3以数据分析为依据o6.4 3.4基于循证医学的理念7 4 制定与实施的组织o7.1 4.1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7.1.1 4.1.1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的组成7.1.2 4.1.2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的职责o7.2 4.2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7.2.1 4.2.1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的组成7.2.2 4.2.2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的职责o7.3 4.3临床路径实施小组7.

2、3.1 4.3.1临床路径实施小组的组成7.3.2 4.3.2临床路径实施小组的职责8 5 病种的选择与临床路径文本的制定o 8.1 5.1病种的选择o 8.2 5.2临床路径文本的制定8.2.1 5.2.1医师版临床路径文本8.2.2 5.2.2护理版临床路径文本8.2.3 5.2.3患者版临床路径文本9 6 临床路径的实施o9.1 6.1实施的培训o9.2 6.2实施流程o9.3 6.3实施的信息化管理o9.4 6.4实施的评价9.4.1 6.4.1评价的主要流程9.4.2 6.4.2评价的主要指标9.4.2.1 6.4.2.1概述9.4.2.2 6.4.2.2病种相关非特异性指标9.4.

3、2.3 6.4.2.3病种相关特异性指标10 附录A(资料性附录)临床路径制定与实施标准框架结构图11 附录B(规范性附录)医师版临床路径o11.1B.1标准住院流程o11.2B.2临床路径表单12 附录C(资料性附录)临床路径实施流程图1 拼音WS/T 393 2012 y li á o j g?u l í n chuá ng l ù j ì ng de zh ì dì ng y shí sh 2 英文参考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clinical pathways fo

4、r medical institutions ICS 11.020 C 0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WS/T3 93 2012 医疗机构 临床路径 的制定与实施 (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clinical pathways for medical institutions )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于 2012 年 09 月 04 日印发,自2013年 04 月 01 日起实施。3 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 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卫生部医疗服务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卫生部 医院 管理研究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 院

5、医药卫生管理学院、 山东省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武汉亚洲 心脏 病医院、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 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陶红兵、粱铭会、阎赢、马谢民、武广华、胡文杰、班博、靳峰、叶红、沈群山、郑萍、聂林、胡银环。医疗机构临床路径的制定与实施4 1 范围本标准 规定 了医院临床路径工作的组织 管理、 临床路径文本的制定、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以及临床路径的评价。本标准具体的临床路径制定与实施标准框架结构 图参见附录A。本标准适用于开展临床路径的医疗机构。5 2 术语与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2.1临床路径clinical patbways医师 、 护士及其他专业人员针 对某些病种或手术,以 循证医学

6、 依据为基础,以提高医疗质量、控制 医疗 风险 和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为目的,制定的有严格工作顺序和准确时间要求的程序 化、 标准化 的诊疗计划,以达到规范医疗服务行为 、减少资源浪费、使患者 获得适宜的医疗护理服务的目的。2.2临床路径变异variation of clinical pathways患者在进入临床路径接受诊疗服务的过程中,出现偏离临床路径程序或诊疗计划的情况。2.3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循证医学是一门遵循科学 证据的医学,通过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循证依据,同时结合医师的个人专业技能 和临床 经验 , 考虑病人的病情

7、需要 , 制定出病人的治疗措施。其核心思想是“任何医疗卫生方案、 决策的确定都应遵循客观的临床科学研究 产生的最佳证据”, 从而制订出科学的预防对策和措施,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命 质量的目的。2.4临床路径实施中患者退出exit award of clinical pathways由于患者病情的变化或者诊断的改变,需要对原来的诊断或诊疗计划进行大的调整时,退出原来的临床路径。2.5 3 临床路径制定与实施的指导思想1.1 3.1 标准化、规范化的原则为了达到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疗风险,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对医疗护理行为以及管理制定一定的标准,强调医疗服务管理的制度化,诊疗行

8、为的规范化,决策的程序化,医疗服务的流程优化等原则。1.2 3.2 持续改进的原则持续质量改进是医疗质量管理 的一个永恒目标。也是制定临床路径标准最主要的理念。 通过计划、实施、 检查 和总结的 循环 过程不断修订和改进临床路径实施中的技术和管理环节,使临床路径逐步完善,最终达到科学、合理和实用的目标。临床路径文本的格式和具体内容需要不断的完善以增加多样性和可操作性。随着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以及我国医疗质量管理水平和医疗技术 水平的不断提高,临床路径的标准也需要不断修订和完善。1.3 3.3 以数据分析为依据开展临床路径工作应以数据分析 为依据, 包括病种的选择、文本的制定、过程的控制和

9、结果的评价均需要以临床路径管理的相关 数据为基础。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应该建立包括临床路径管理模块的医院信息系统 , 运用信息系统对病种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路径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尚不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应该通过临床路径文本记录、变异 分析以及相关指标的统计对临床路径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并不断改进实施方案。1.4 3.4 基于循证医学的理念针对临床路径文本制定或实施中需要循证分析的具体临床问题,全面高效地检索有关研究证据,严格评价检索证据的质量,根据实践经验、临床证据和病人需要做出合理的临床决策并对临床实践进行追踪和后期 效果评价。7 4 制定与实施的组织7.1 4.1 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7.1

10、.1 4.1.1 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的组成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由院长任主任,分管医疗和医院信息的副院长任副主任,具体成员包括医院医务管理、质量控制 、护理管理、医院感染 、药事管理、信息统计、病案管理、经济管理以及临床和医技科室等部门的负责人。7.1.2 4.1.2 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的职责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制定临床路径的相关制度,协调 处理临床路径制定与实施中的重要问题,具体如下:制定本医疗机构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的规划和相关制度;协调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定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审批临床路径文本;组织临床路径相关的培训工作;审核临床路径的评价结果与改进措施;协调解决临

11、床路径工作中出现的其他重要问题。7.2 4.2 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7.2.1 4.2.1 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的组成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由分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任组长,医院质量管理和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负责人、医院相关专业委员会的医疗、护理、 药学和医院感染专家组成。7.2.2 4.2.2 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的职责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对临床路径的开发与实施进行指导与评价,具体包括:对临床路径的开发、实施进行技术指导;制定临床路径的评价指标和评价程序;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监督、评价和分析;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临床路径管理的改进措施。7.3 4.3 临床路径实施小组7.3.1

12、4.3.1 临床路径实施小组的组成临床路径实施小组成员由实施临床路径科室的科主任、医疗和护理的业务骨干组成。 科室主任任组长,实施小组分别设医疗和护理个案管理员,并分别由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和主管护士担任。7.3.2 4.3.2 临床路径实施小组的职责临床路径实施小组的主要职责是临床路径的开发、具体实施以及自我评价 , 具体包括:负责临床路径相关资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负责全科医护人员的培训;负责提出科室临床路径病种选择建议,会同护理、药学、临床 检验 、 影像 等专家制定临床路径文本;结合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提出临床路径文本的修订建议;主管医师把握患者进入路径标准和退出路径标准,根据路径文本

13、并结合患者的病情特点实施临床路径;个案管理员负责实施小组与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指导评价小组的日常联络;具体负责临床路径文本的起草工作;指导科室临床路径管理的实施。对效果评价指标进行分析,定期分析和总结科室临床路径管理情况,提出改进措施并向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汇报。8 5 病种的选择与临床路径文本的制定8.1 5.1 病种的选择病种选择的原则是诊断治疗方案明确且患者人数较多的病种,主要包括: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方案 比较 明确,有可供参考的规范诊疗标准;患者人数多;诊疗过程中的变异较少;诊疗技术相对 成熟 。8.2 5.2 临床路径文本的制定8.2.1 5.2.1 医师版临床路径文本包括标准住院

14、流程和临床路径表单。随着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医师版临床路径文本的格式和具体内容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以增加多样性和可操作性。其中标准住院流程包括:临床路径的适用对象、诊断依据、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标准住院日、进入路径标准、选择用药、出院标准、变异及原因分析,手术患者还包括术前准备、手术指标等,具体见附录B 的 B.1 。医师版临床路径表单格式是一个“任务(纵轴) - 时间(横轴)”矩阵,以时间为主线,确定每日的诊疗内容,具体见附录B 的 B.2。医师版临床路径表单包括以下内容:适用对象; ICD-10 编码 和 ICD-9-CM3编码;患者一般情况: 患者姓名、性别、 年龄、 入院、 门诊

15、号、 住院号、 住院日期、出院日期、标准住院日;主要诊疗工作、 重点医嘱 (护理、 饮食、 检查、 处置、 药疗、 活动 等项日) 、护理工作;变异记录及原因分析;退出的原因及分析;医护人员签名。8.2.2 5.2.2 护理版临床路径文本护理版临床路径文本包括护理处置、宣教、预期 目标、结果评价等内容。8.2.3 5.2.3 患者版临床路径文本具备条件的医院需制定和实施患者版本的临床路径。患者版临床路径文本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用通俗的语言描述诊疗计划,尽量采用文字描述与图表相结合的形式表达,能体现患者参与诊疗的过程,按照疾病诊疗阶段分别制定相关项目,包括住院期间每日的主要医嘱、医师和护士的主

16、要工作及其患者需要配合的事情。9 6 临床路径的实施9.1 6.1 实施的培训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根据制定的临床路径培训方案,组织对参与临床路径工作的相关成员进行针 对性的分阶段培训,提高临床路径管理实效。培训内 容主 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全院职工开展临床路径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训;对相关科室的负责人、 护士长等进行临床路径管理的相关文件、制度以及在组织、协调、实施过程中需要重点把握的关键环节的培训;对科室医护人员重点培训临床路径的文本内容及实施流程;对参与评价人员重点进行评价目的、 评价内容、评价方式与方法 以及评价结果分析等培训。9.2 6.2 实施流程临床路径的实施需要科室主任

17、的重视以及医师之间、医护之间和医患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临床路径实施的流程图参见附录C,临床路径实施的详细内容如下:主管医师 判断 病情,确定符合路径的患者进入临床路径管理;主管医师根据医师版临床路径文本结合上级医师查房意见开立医嘱并做好相应记录;护理人员执行医嘱并记录;医护人员对诊疗过程的变异进行分析和记录;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 合并症, 发现诊断有误或患者要求出院、转院或需要改变主要诊疗计划时可以退出临床路径;个案管理员负责实施过程的指导, 包括患者的选择、诊疗项目的确定、变异的分析以及相关的建议。9.3 6.3 实施的信息化管理建议达到信息化管理系统标准的医疗机构开展临床路径信息化管理。医院

18、的信息系统应具备完善的住院医师工作站系统、护士工作站系统和电子 病历系统。临床路径信息系统主要是按路径定义的诊疗流程对临床路径患者的选择、重点医嘱和关键指标进行有效管理。基于电子病历系统的临床路径信息化管理可实现临床路径医疗处置与病人医疗文书数据的交互、关键点的控制,实现治疗流程的持续优化。信息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临床路径维护:临床路径电子化表单的制定、临床相关基础数据的采集整理、建立流程变异常见原因标准库等;路径准入标准审核:可通过诊断编码、病人年龄、病人性别、并发症等路径条件进行准入审核;诊断和路径对应关系:支持主要诊断流程与次要诊断流程;支持分支路径: 建立分支路径管理流程,支持多级分支

19、,治疗过程中可进行路径的跳转;医嘱管理:根据路径标准选择下达医嘱、增加或减少临床路径医嘱;流程 质量分析 : 支持路径质量比较和基于病案首页的流程质量指标 比较 监测 ,通过 基准 值比较,使诊疗流程持续优化;实现实时的变异监控、变异提醒、变异记录、变异原因分析;统计报表: 临床路径执行情况统计报表、变异情况报表、按多条件对临床路径变异信息进行统计、病人进入路径和退出路径情况统计等;收集循证医学证据:路径执行过程 中注 重循证医学证据的收集;关键 节点 管理: 通过对关键点的病例数据、医嘱数据及费用数据的抽取,控制关键环节的医疗质量。9.4 6.4 实施的评价9.4.1 6.4.1 评价的主要

20、流程主管医师根据病情对临床路径实施中的诊疗过程及其变异进行记录;患者出院时病案室对临床路径的记录进行核查;科室每月对本科室临床路径实施的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并提出改进措施;每季度医院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组织对各科室的临床路径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措施;结果上报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并讨论改进方案;反馈 到各个实施临床路径的科室以及相关医师。9.4.2 6.4.2 评价的主要指标9.4.2.1 6.4.2.1 概述评价临床路径的主要指标是临床路径实施中关 键环节控制的依据。主要指标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病种相关非特异性 指标。 非特异性指标对所有病种的评价都适用,这些指标能够反映临床路径实施的总体 成效与不足,为下一步提高临床路径的实施效果奠定基础。另一类是病种相关特异性指标。病种相关特异性指标是反映病种特有的诊疗项目和效果的指标。9.4.2.2 6.4.2.2 病种相关非特异性指标平均住院日、死亡率、治愈 率、好转率、医院感染发生 率、 31 日非计划再住院率、前三位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进入路径的患者总人数、完成路径的人次数、使用三线 抗菌药物 的患者比例、病种次均费用、病种抗菌药物费用比例、病种检查费用比例、人径率、变异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