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_第1页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_第2页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_第3页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_第4页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顺序清楚,条理分明,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字里行间包含着对五壮士的崇敬与颂扬之情。【学情分析】 让学生从表现英雄壮举的感人文字中,感受五壮士的英雄气概,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教学目标】、通过朗读了解五壮士的英雄气概,体会五壮士爱人民、恨敌人的思想感情。、继续学习在阅读中分析重点句来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五壮士的口号为什么说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中华大地,历经沧桑,为了民族的解放,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同学们请回忆一下你

2、知道哪些英雄的名字?(学生汇报)今天让我们走进狼牙山区,易水河畔感受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教师板书:狼牙山五壮士学生齐读课题。二、初读感知师:狼牙山五壮士这个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什么样的战士才能称得上壮士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语句。生解决问题:勇敢,不怕死。师: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回忆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接受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他们把敌人引向狼牙山英勇杀敌,完成掩护任务后,又把敌人引向狼牙山顶峰,痛歼敌人最后英勇跳崖的事迹。)教师出示小标题:接受任务诱敌上山、引上绝路、峰顶歼敌、英勇跳崖。引导学生排列。师:勇敢

3、地献出生命,这样的人可以称为壮士。同学们看狼牙山五壮士这个题目,除了告诉我们地点和人,还暗含着什么?看得出来吗?生:还暗含着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师:很好!那这篇文章从题目上看,就知道要写五壮士什么高贵品质啊?(勇敢,为人民不怕死。) 三、品读课文,感受形象(一)学习第二段,引导学法1导言 (指课题) "壮士"是什么意思?(是豪壮而勇敢的人)。哪几个部分可以看出他们是壮士?(课文的诱敌上山、引上绝路、峰顶歼敌、英勇跳崖四个部分)2提示学法:我们就先来学习第二段,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勾画出描写五位战士动作、神态、心情的句子,体会为什么称他们为壮士。把你的想法批注在句子旁边。3学生

4、自学,教师巡视4组织交流:句子1、“班长马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重点理解"沉着":表现了马保玉面对强敌,毫不慌张,他很镇定,说明作战勇敢,堪称勇士。指导朗读:怎样读?(读出镇静、"狠狠地打"要读出对敌人的仇恨)指名读(2生)-齐读。句子2、“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体会"大吼""满腔怒火"表现了他的勇敢和对敌人的仇恨。句子3、“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全身的力气。”(1)体会"抡"字所表现的勇敢和仇恨。(2

5、)指导朗读句子4、“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追敌人射击。“(1)体会"绷""全神贯注"表现了两个小战士的紧张和专注(2)追问:此刻他们忘记了什么?(山下的大批敌人,敌众我寡、危险) 心里只记得:消灭敌人。(3)指导读5指导朗读教师导言:这四句话有的描写表情,有的描写动作,有的描写心情。通过这些描写,你能不能看出五壮士心里想什么?  指名读:那我们读这段时,应该读出五壮士是什么样的心情? (应该读出五壮士对敌人刻骨仇恨的心情。)出示图片激情:是呀,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的罪行,他们太可恶了。(1)指导读:面对这群

6、毫无人性的强盗,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都冲满了仇恨,同学们,带着对敌人的满腔仇恨,我们再来读读课文。我找四个同学一人读一句,看谁能够把五壮士对敌人的仇恨读出来。(2)合作读:老师读他们的集体表现,你们来读具体描写的句子(3)老师读: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4)学生读:"班长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6小结:老师读的是(概括写的内容)同学们读的是(具体写的内容)虽然敌我力量悬殊,但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孩子们,通过这段的学习你感受到这五位战士为什么被称为"壮士"?(因为他们勇敢、仇恨敌

7、人)板书:英勇杀敌  (二)学习3-9段1回忆学法: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学习第二自然段的?(画出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句子、结合生活实际和我们社会大课堂的参观的所见所闻,理解课文内容,读出感情。2自学课文:就按照这样的方法,请同学们默读剩下的几个环节,画出描写五壮士的言行、神态的句子,揣摩人物心理,体会他们为什么被称为"壮士"?3学生自学交流、教师巡视指导4组织汇报第三段:重点指导   “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1理解"

8、斩钉截铁"的意思:这里一共写了两句话,一句写的班长,另一句写那四个战士。读读写班长的那句话。指导读好"!"号。理解 "斩钉截铁"的意思? (形容说话时非常坚决、果断,毫不犹豫。)2追问:从这个"斩钉截铁"你还读出了什么?(他明知道走这条是死路,走上去就下不来了,可是他还是"斩钉截铁"地说,表现他勇敢不怕牺牲。)3那四个战士跟班长想的一样吗? 从哪儿看出来?(理解"紧跟""热血沸腾"说明战士们情绪激昂,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生命)4指导读:把生的希望留给了群众和连队主力,

9、自己选择了死亡,面对死亡无所畏惧,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把这种大无畏的气概读出来5小结:他们之所以被称为勇士是因为?(热爱人民  不怕牺牲)第四段:重点指导:l 、“班长马保玉负伤了象敌人头上砸去”这句话应该怎样读?指名读-评价(引导读好人物的动作)2比较: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顿时石头带着五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3指导朗读:读出五壮士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第五段:1抓住"喜悦""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纵身""昂首挺胸"体

10、会体会五壮士热爱人民、视死如归的精神。2合作读:老师读描写班长的句子,学生齐读描写战士们的句子。3、教师指导:同学们,你们瞧!烧杀抢虐、无恶不作的敌人这时正攀着山壁爬了上来,现在你就是班长马宝玉,面对着这样的情景,刚才同学们都做了尝试,下面让我们再回到那硝烟迷漫的战斗场面,一起去感觉五壮士英勇跳崖的豪迈场面。(生读,音乐起。)4、质疑: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说是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5、五壮士只是千千万万个不屈的中国人的杰出代表,所以课文说-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四、拓展延伸、激情导行五壮士虽然跳下了万丈悬崖,但是他们奋勇歼敌,英勇跳崖的壮烈场

11、面却永远留在我们的脑海里,他们那热爱人民、仇恨敌人、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激励着无数革命战士抛头颅、洒热血。同学们让我们用笔墨为他们书写英雄的碑文  五位壮士英勇地跳下了山崖,同学们你们想对五位壮士说些心里话吗?想说些什么?(指名回答)看得出同学们的心情非常复杂,想通过朗读把自己的心情给表现出来吗?想读的同学都站起来吧!让我们带着对五壮壮士无限崇敬之情,带着对敌人无比痛恨之情一起朗读课文第五段。结束语:历史不会忘记英雄,让我们记住这悲壮的历史场面,做一个坚强不屈,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名师课堂在线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实录一、“走近圆明园”师:我写三个字,大家注意看,跟着读(板书“圆

12、明园”)。(自读后齐读)看到这三个字,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生:我眼前出现了圆明园里美丽的景色,以及奇珍异宝。生:我眼前出现了英法联军抢劫、毁坏圆明园的情景。生:在我的眼前圆明园是残垣断壁。师:(出示文字课件:走近圆明园)课前我们已经走近圆明园读了课文圆明园的毁灭,以及雨果致巴特莱德的信。你有哪些感受?生:通过读书,我知道了圆明园不愧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和艺术馆。生:我很生气,英法联军太可恶了,竟然把圆明园珍藏的宝物抢的抢,砸的砸,毁的毁,多可惜呀。生:圆明园这座园林艺术的瑰宝,被毁灭了,最后只化作一片灰烬,我愤怒!我想,如果有可能应该修复它。师:是啊,圆明园被烧、被毁,让我们进一步思考

13、:圆明园毁灭的究竟是什么?(学生若有所思)带着思考,让我们一起“走进圆明园”。(出示文字课件:“走进圆明园”)二、“走进圆明园”(一)体会圆明园“不可估量”的价值。师:课件(五幅圆明园废墟图)这是生:圆明园的废墟。师:这一座座废墟已经在风雨中伫立年然而却只圆明园的一角。看着画面你有什么感受吗?(学生举手要说)师:把这种感受带到歌中读一读。生:(低沉、缓慢)“圆明园里,荒野的风,呜咽地讲述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残留的柱,痛苦地书写着一个国家的耻辱。”师:让我们走进这个古老的故事。打开书,齐读课文第段。生:“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提示学生读时注意

14、文化”一词)师:有不可估量的损失,就说明它一定有不可估量的值。请用“是也是”这个句式,说一说。生: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价值,也是(没等该生说完,学生都笑了。)生:毁灭怎么能说是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呢?应该把“毁灭”去掉,这样说:“明园的价值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价值,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价值!”生:词语重复了,应该简洁:“圆明园的价值是祖国文化上不可估量,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同学们表示同意,听课老师面露微笑。)师:昔日圆明园究竟有些什么,使我们说它有不可估量(板书“不可估量”)的价值?结合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说一说。(提醒同学们注意:这一段描写,用上了好多连接

15、词,说的时候尽量用上它们。)生:读了自然段,我体会到了圆明园当时的辉煌。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板书“有也有”)生: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还有根据古代诗人诗情画意建造的景物,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板书“有也有还有”)生: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板书“不仅有还有”)生: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特别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珍异宝。师:从先秦到清朝大约多少年的时间?生:可能年吧。(学生又七嘴八舌猜年、年等。)生:我

16、估计怎么也得两千多年吧。师:你很会说话,“两千多年”的“多”就要多出好几百年,经历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大约是两千三百多年的时间。想想会有多少名人字画和奇珍异宝。生:在年月,北京保利集团以将近万港元将其中的虎首、牛首、猴首买回,使他们重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教师趁机选择几幅名画和几件珍宝让学生目睹感受,学生流露惊奇神色。然后让学生带着感受读第四自然段。)生:我了解到圆明园中有许多小园。我对海宴堂最了解。在海宴堂门前的水池内,有只生肖铜像生:圆明园在北京的西北郊,由圆明园、长春园、近春园组成,此还有许多小园,众星拱月般地环绕在圆明园周围。师:有谁查资料知道圆明园的面积有多大吗?生:好像

17、多亩,公顷。师:据老师了解占地面积有公顷。一公顷有多少平方米,大家会算,那么我们就来估算一下,看看我们这个大会堂,大概估计一下圆明园相当于多少个大会堂?生:起码个。(学生纷纷猜测、多个等)生:我看得有个这么大的面积呢!师:是的,圆明园的面积相当于一万多个会堂这么大(学生发出感慨)可见圆明园有多大。你想,这么大的面积上,这些大园以及小园众星拱月般地环绕在圆明园周围,是多么壮丽的景观!师:圆明园里所拥有的国宝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生:应有尽有、不计其数、成千上、数不胜数(学生依次说出)生:所以我们说“圆明园不愧是举世闻名的最大的博馆、艺术馆”。(让全体学生读这句话)师:那好,请回过头来再读课文,通过

18、你的读让我们感到,它的的确确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引领学生注意体会那些连接词,读出一种自豪感。学生读。)师:继续谈生:圆明园著名的景点就有处呢。这处景观也是“众星拱月”般地环绕在圆明园周围。比如有“平湖秋月”,有“西峰秀色”,有“曲院风荷”生:圆明园中有“观澜堂”,有“君子轩,还有“关帝庙”。生:圆明园中不仅有“映水兰香”,还有“南屏晚钟”。师:下面我们只选处景观的名称,请大家读一读:正大光明、天图画、上下天光、杏花春馆、坦坦荡荡、长春仙馆、万方安和、武陵春色、山高水长、月地云居、汇芳书院、映水兰香、北远山、西峰秀色、四宜书屋、平湖秋月、蓬莱台、别有洞天、坐石临流、曲院风荷生:光

19、读这景的名称就需要这么长时间,如果一景一景参观得需要多少天啊。我看得一个月。师:下面,我们就到三处风景名胜参观参观。你可以选择一处说说感受。生:“蓬莱瑶台”在云端里若隐若现,仿佛人间仙境!生:“平湖秋月”在夜晚的灯光映衬下感觉很朦胧,住在那里一定会做美梦。生:“雷峰夕照”中的雷峰塔真高,直冲晚霞,真壮观啊。师:这美丽迷人的景色只是圆明园的冰山一角!国大作家雨果眼中的圆明园是怎样的呢?拿出雨果写的文章,有选择地读一读。生:“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

20、黄金,施以脂粉。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生:“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人们常说:希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也梦见过它。这是某种令人惊骇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的剪影。”师:好,我们再一齐读读雨果的话生:“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师:书中概括地说生:“圆明园是园林艺

21、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师:现在,回过头来再读课文,让我们一起和你陶醉在这恍若月宫的圆明园中。(人读,美读课文段。)师:把书上概括圆明园的两句话也用“是也是”连起来变成一句话。生:圆明园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也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师:面对这人间奇迹,你心中一定升腾起一种情感,正如雨果形容的那样“虽然是皇家园,可是岁月创造的一切最终都属于人类的。”以,此刻在你心中,圆明园拥有的是什么?生:劳动人民艺术、智慧的结晶。生:其实就是一种无比的自豪感。师: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这句话。(即:“圆明园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也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师:那么,圆

22、明园所拥有的浓缩成一个词是什么?生:我想是结晶。(生也有说是智慧、创造的等等)生:是文化!(在互相议论中,学生脱口而出。)师:对,是“文化”,而且是价值不可估量祖国文化!(回扣“不可估量”)请理直气壮地告诉自己以及天下所有的人“圆明园的价值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学生朗读时语气各有不同)(二)体会圆明园的“不可估量的损失”。师:然而(引读课文)年,月日生: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师:结果生:“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出示课文第一段,学生朗读,并再次注意体会“不可估量”一词。)师:英法联军是怎么做的?浏

23、览第段,用书上的词语概括概括。生:英法联军是“统统掠走”,“任意毁坏”,“放火焚烧”。师:“统统”掠走,是怎么“掠”?生:要能拿的,就全部拿走,一个也不留。生:就是能抢就抢,拿不动的就用车运。总之片甲不留!师:有没有查到资料的,举个例子说说?(学生没有说的)那好,我这里有一段真实的资料,请读一读生:参与劫掠的英法军官、牧师、记者回忆军官和士兵,英国人和法国人,为了夺取财宝,从四面八方冲进圆明园。有的搬走景泰兰瓷瓶,有的抢走绣花长袍,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玉的挂钟。有的背负大口袋,装满了各色各样的珍宝。有的在宽大的口袋里装进金条和金叶;有半身缠着织锦绸缎;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蓝石、珍珠

24、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圈师:把感情带到课文中再朗读这句话。生:“他们把凡是能拿走的统统掠走”学生个个表情严肃)师: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毁坏?熏是怎么“毁”?生:不走就砸,摔。拿不走也不中国留着,都给弄坏。生:我知道他们用枪捣毁大镜子,把上好的花瓶瓷器等随便往地下一扔(教师再次出示资料,学生)生:侵略者除了大肆抢劫外,被他们糟蹋了的东西更是不计其数。房子里的绸缎、衣服扔了一地,人走进屋里,可超过膝盖。工兵们带着大斧,把家具统统砸碎,取下上边的宝石。一些人打碎大镜子,另一些人向大烛台开枪射击,以此取乐。大部分法国士兵手抡木棍,将不带走的东西全部捣碎。当月日,法国军队暂时撤离圆明园时,这处

25、秀丽园林,已被毁坏得满目疮痍。师:有感受吗?(学生纷纷点头)好,再带着感受朗读这句话。生:“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提示学生朗读“破坏”“毁掉”时,要表现出一种无奈、气愤、痛心的语气。)生:这还没完,敌人为了销毁罪证,放火把圆明园烧了,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圆明园只剩一片灰烬!师:一天多少小时?(学生答小时)师:三天三夜多少小时?(学生答小时):一小时多少分钟?(学生答分钟)师:三天三夜多少分钟?(学生答:分钟,有的学生动笔计算。)师:分钟是多少半分钟?(学生回答个半分钟)那么会烧掉些什么?师:烧掉一幅历史名画只用几秒钟,烧掉一个建筑,比如“平湖秋月”只需几分钟。(放无声录像,是大火焚烧

26、圆明园的镜头)“火烧”半分钟,想象会烧掉什么?(全体静默,出示画面:烈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半分钟。)师:这半分钟,感觉长吗?(学生答感觉长)生:会掉许多精美的建筑物和画家、书法家的作品。生:会烧掉许多华丽的丝绸和衣服。生:会烧掉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奇珍异宝。师:把这个半分钟加起来,想象一下。而且是在一万多个会堂这么大的地方同时燃烧个半分钟啊。生:圆明园本来是在北京西北郊,可大火笼罩了整个北京!所以,可以想象出圆明园这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是怎样化为灰烬的。师:那就把感受带到课文中再读!生:“年,月日”(全体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段)师:至此,圆明园所拥有的一切,现在都“没有了”-(把黑板上的连接词

27、前面加“没”“了”。一边添加一边让学生跟读。比,圆明园中,“没有了”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没有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没有了也没有了,没有了还没有了)师:下面出示书中的句子,请同学们用变化了的连接词再说话。生:圆明园中,没有了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没有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生:没有了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没有了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还没有了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景物,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生:园中不仅没有了民族建筑,还没有了西洋景观。生: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没有了,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奇珍异宝也没有了。师:还可以换一种说法,比如,金壁辉煌的殿堂生:“没有了”

28、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也没有了”!生: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没有了,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也没有了,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都没了。师:很好,你把这句最后的“还”换成“都”更准确了。(练说其他句略)正是(放映李大钊的诗句)生:“圆明两次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深沉地朗读李大钊的诗句)师:作为法国人的作家雨果,是怎么看待自己国家的行为呢?(默读雨果的文章,找出文中的句子概括。)生:“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

29、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生:“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雨果”师:带着这样的感受再回过头来读全篇课文!(采用教师引读的形式,师生一起用上“没有了也没有了”等连接词,对全篇课文进行创造性地朗读。)师: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年月日。就是从这以后,圆明园化为一片灰烬,什么都没有了。(教师慢慢擦黑板,只留课题,其余都擦去,稍留残迹,全场沉默。)师:现在圆明园什么都没有了,那么,留给你的是什么?(指着课题问)生:这样宏伟的建筑毁于一旦,我只有难过呀!生:留给我的是愤恨!师:那就请你愤恨地表达吧。(用不同的

30、语气进行朗读训练)生:我很无奈。师:那就请你“无奈”地说一说。(同一个句子,读出的是无奈的语气。)生:有泪水,有叹息,有无奈,有痛苦(学生分别说出自己心中的感受,并带着属于自己的感受朗读这句话。)师:最后,请全体同学把这句话告诉自己,告诉天下所有的人!(学生读略)三、“走出圆明园”生:(教师再次呈现诗歌并朗读)“圆明园里,野的风,呜咽地讲述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残留的柱痛苦地书写着一个国家的耻辱。”师:这痛苦的耻辱一直刻在我们心里整整年了,让我们走出圆明园(出示文字课件)。我想,无论怎样,我们走出历史的阴影。师:现在,让我们假设一下历史,回到年前做一次小小的体。如果你是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一国之君“

31、帝”,如果你是辅佐皇帝参与国家管理的大臣,如果你是保卫国家领土的士兵,如果你是普普通通的生活在北京的老百姓面对英法联军火烧明园的行径,你会怎么做?请自己选择一个角色静静想一想,一会儿请你实话实说。(学生讲其中的一个角色的时候,老师紧紧围绕这个角色进行讨论,直到完了再讲下一个角色。)生:我是当时的皇帝,但我没有兵权,我的兵权掌握在老佛爷慈禧的手中。我会号召所有的百姓团结起来,即使用长、弓箭,也能对付洋枪洋炮。只要团结,就有希望。师:虽然你的皇权掌握在慈禧手中,但你善于发动群众-了不起的皇帝。生:假如我是帝,我不会建造圆明园。我会把所有的钱用作军费。当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时,我会派出军队与他们战斗。

32、如果打不赢,我会与他们谈判。生:如果我是朝中大臣,我会给皇帝建议,派人去留洋,学成归来后制造自己的枪炮。生:我是北京城的一位老百姓,我会动员号召其他百姓团结起来与敌人抵抗。生:假如我是士兵,我会和他们血战到底。即使我牺牲了,我的身体也要倒在圆明园里成为敌人的绊脚石!师:给自己掌声,为自己喝彩。(生鼓掌)但遗憾是,历史不能假设。请读下面的词条生:圆明园是皇帝享用的。当圆明园被烧,咸丰皇帝无奈,只好带着慈禧等仓皇逃跑了。生:焚毁圆明园的前几天,英法联军列队入城,清军士兵夹道跪。英法联军两次洗劫圆明园。军阀混战时期,一军阀又进行洗劫,圆明园最后只剩几块残垣断壁。据说,中国人龚橙著名诗人龚自珍的儿子是

33、火烧圆明园的帮凶,是他带的路。师:当我们的思维视角停留在一个方面的时候,我们的思考就会停止。刚才的体验只是让我们正视一下历史。读了上面的词条,现在,再读“圆明园”这三个字的时候,难道你心中仅仅是自豪和愤怒吗?生:说不出来的滋味。生:我悲愤!悲愤的是我们自己的少数人怎么会这样!我的心里好像被插了几刀,很难过。师:我看到同学们的表情很复杂,正如刚才同学说的,心中的滋味复杂了。学习一篇课文,最重要是要打开思路、学会思考。现在就要离开圆明园。那么,请闭上眼睛,课前你眼前出现的是废墟,是火焰,那么,现在,你的心中,圆明园仅仅是废墟、是火焰吗?圆明园在你心中是什么形象?(学生思考后回答)生:圆明园是我们的

34、耻辱。生:我认为是中国人民的警示牌师:圆明园的大火早已熄灭,可是我们思考的脚步不能停止。有着千年文明的中国为什么会被几千个强盗杀到京城?圆明园烧掉的究竟是什么?毁灭的究竟是什么?永远也毁灭不了的是什么?也许今天的学习只是给同学们打开了一扇小小的门,希望大家从这扇门出发,怀着更多的思考走向未来的人生。这才是这两节课的学习的真正的目的。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1、认识2个生字。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受到爱国主义教育。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35、0;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难点】    课文中三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理解“我”每一次的感受。【课前准备】    1、了解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历史。    2、搜集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中国进行侵略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1、谈话:狼牙山顶峰响起的壮烈的口号声,让我们感受到了日寇的凶残和中国人民的坚强不屈,1945年台湾“光复”后,从小学校传出的朗朗读书声,又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呢?2

36、、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23课,(教师板书:23*难忘的一课)3、生齐读课题。4、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来看阅读提示:(课件)请同学们默读阅读提示,看阅读提示给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   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研究课文。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快打开课本,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谁能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我们这一单元的训练点是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资料,关于本课你还收集到了哪些资料?(背)是啊,日本人整整统治了台湾50年,台湾人民受尽了屈辱和欺凌,不许讲中国话,不许他们学习中国文字,我

37、们的台湾同胞在日本的欺压下,忍辱负重地生活着,此时,你有什么感想?    三、交流点拨,突破难点、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课文中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划出来并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感受。    小组内交流:(师适时提醒:小组长让每个同学都说一说。)、集体交流:生:我感受最深的是:第一次“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课件)生:我感受最深的是:第二次,(3)生:我感受最深的是:第三次,因为、为什么我此时有如此强烈的感情?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嗯。是什么样的人物让作者震撼了呢?谁来介绍一下这几位伟人。当台湾一

38、光复,学校立刻换上了自己的伟人像,这是多么强烈的民族精神,多么浓厚的爱国情意啊!作者内心的感受无法用语言表达。为台湾人民的爱国情意又一次感动。似乎有很多话要说,但最能表达“我”这时的情感只有这句话、“我”一次次被台湾的老师和学生所打动,所以我紧紧地握着(引读   )。C、“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我此时的全部感情呢?”还可以怎样说意思也不变?如果你是作者,你选哪一句?    师:让作者难忘的不只是这“写、听、看”的一幕幕,而是激荡在心中的是一种情怀。(课件出示)我紧紧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心潮澎湃,我永远忘不了  

39、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抗日战争胜

40、利后,作者走进了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看到台湾教师一笔一画在黑板上认真而吃力地写着:(   );我被这动人的情景吸引了,不由自主地在最后一排空位上坐下,一遍又一遍地跟着台湾师生大声而有感情的朗读着:(  );当作者被台湾教师硬拉着参观了学校的小礼堂,看到了一光复就换上我们祖国的历代伟人像时,眼睛湿润了,激动着抓住台湾教师的手,重复着:(  )。 看得出,此时此刻,同学的心已经沸腾,是啊,还有什么可以表达我们那份心情呢?那就是:(  ) 就是我们的那一颗爱国心,民族魂。今天我们和作者一起经历了一次难忘的课。在课中,一句“我是中国人,我爱中

41、国”出现三次。那是感动的心声,那是激动的表达,那是异常兴奋的诉说。他在告诉我们-中国人永远爱自己的祖国,民族魂永远在中国人的血液里。最后让我们再一次大声地,饱含深情地说出这句话吧!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2初步感受作者借人物外貌、语言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 感悟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感悟

42、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感爱这种浓浓的爱。(板书,齐读课题)2.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 学生看地震的短片。二、细读课文,深入体会。1 快速浏览课文,文中怎样评价这对父子的。2.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从哪里看出父与子的了不起。并在书中批注写下自己的感受。三、品读感悟,体会亲情。(一)了不起的父亲学生汇报:1.理解重点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引导学生体会:A.时间之漫长 B.过程之艰难C.肉体和精神上

43、的双重压力D.当时的情况危险。作者不厌其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语罗列出来,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引导学生从人物外貌描写中体会父亲坚定的信念,感受伟大的父爱。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2.身体上的痛苦,精神上的折磨都不能把这位父亲打倒,是什么力量的支撑着他呢?3.理解重点句子: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加深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体会它是父亲的坚定信念的力量源泉。(二)了不起的儿子1.过渡:父爱成就了一位了不起的父亲,也成就以一位了不起的儿子。课文哪些地方体现了儿子的了不起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2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

44、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不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 ,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a.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阿曼达呢?b从这儿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c儿子深深地信任父亲也正是由于那句话生说d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3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

45、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4这句话是父亲不怕危险坚持不懈的力量源泉,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它是阿曼达在废墟下面鼓励同学舍己为人的信念的来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它更是父亲对儿子那深深的爱,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四、激情升华,拓展延伸。1从这对父子身上,我们感受到了这种平凡、朴实却又伟大、深沉的父爱。我们的父亲虽然没有做出伟大的举动,但那无微不至的浓浓亲情同样让我们感到温馨与幸福。2.观看课件,听朗诵,感悟父爱。3.听音乐感受父爱。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1这

46、篇课文让我们体会到深深的父爱,让我们明白了爱会使人坚定和勇敢;爱,会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爱,会创造奇迹,让我们把这个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把爱传递,让世界充满爱。2阅读有关父爱的文章,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夏如雪的父爱如山等。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从诗歌典型意象中体会表达的情感,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2、学会查找资料,愿意与同学合作学习、交流资料。3、了解中国近代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教学准备:学生搜集有关香港及香港回归的资料、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

47、课时。教学过程:一、解题导入,了解预习:1、通过查找资料,相信你对香港有了一些了解,能用用一句话简单介绍香港吗?2、导入:香港,这颗璀璨的明珠,经历了百年风雨,直到1997年7月1日才回到祖国怀抱,这是中国人一雪前耻,扬眉吐气的日子。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十年前那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午夜,一起来感受香港回归“最后一分钟”的激动。(板书课题)3、齐读课题4、我们已经学习了好多的诗歌,有古诗,也有新诗。说说你积累的学习诗歌的方法。这些方法都是好方法,我们今天用这些方法来学习这一首诗歌。二、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提出要注意的字词。三、指名轮读全诗,理理作者的思路。四、深入理解诗句,体会

48、作者的情感。写诗很讲究意象,以意象来寄托诗人的情感。我们读诗就要还原作者的意象,通过这些意象来领会作者的情感。自由读读每一节诗,并结合资料,说说自己读出了怎样画面,有什么感受,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也可提出疑问。(以下环节随机进行。)第一节诗1、引入:午夜,世界的目光聚集香港,无数颗心都在期待着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到来,此时你将是怎样的心情?从诗中那里体会到的?(学生抓住具体词语,如“风雨归程、越来越、叩问”等词语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急切、盼望之情。)2、过渡:一百年的企盼,一个多世纪的等待,终于走到了(最后一分钟),怎能不激动?怎能不急切?谁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指名读,女生读,男生读。)第二节

49、诗1、引入:听,最后一分钟走到了尽头,零点的钟声敲响了!2、播放课件,感受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庄严。3、创设情景,你刚才在现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样?此时此刻最想说点什么?(学生结合诗句谈)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怀抱,香港同胞的心在颤抖,大陆同胞的心在颤抖,全世界华人的心在颤抖,让历史铭记这一特殊的时刻吧! 4、过渡:刚才很多同学的感受都同本文的作者产生了共鸣,下面请同学们试着读一读,看谁能通过朗读再现当时的激动场面。(指名读,开火车读。)第三节诗1、引入:五星红旗终于在香港上空升起,望着那血染的风采,难免不让人浮想联翩。哪位同学来汇报第三节诗。2、学生结合查找的资料理解

50、诗句意思,体会其中的情感。3、过渡:虎门硝烟的残梦已醒,一百多年的耻辱终于得雪,回忆往昔固然痛苦,再看今朝怎不欢乐?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痛苦和欢乐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感。(齐读)第四节诗1、引入:人们的爱国热情喷涌而出,仿佛能使大海沸腾!这是怎样一种场面呢?请哪位同学来汇报第四节诗。2、学生结合诗句体会情感。3、老师引读体会。4、过渡:面对这个崭新的香港,你想对他说些什么?5、小结:我们坚信植根于祖国大地上的这朵紫荆花一定会开得更加芬芳,更加鲜艳。三、总结全诗1、总结:比较最后一分钟与原题回忆与倾诉,说说自己的理解。2、延伸: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中仍有一子在飘游,那就是我们的宝岛台湾,我们盼她早

51、日归依母亲的怀抱。余光中老先生的一首乡愁感动了每一位炎黄子孙的心,课后大家可以找来读一读。3、练习:光阴荏苒,十年转瞬即逝,今年已是香港回归整十年。十年前,美国财富杂志曾断言:“香港回归会死亡。”然而鲜活的事实让那些恶意亦或善意的预言落空,香港人民用智慧和勤劳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请同学们课后查找并阅读香港回归后,这十年中发生的故事,写写自己的感想,可以是一首小诗,可以是一篇读后感.板书设计: 24*最后一分钟 等待升旗联想庆祝 无比的激动 难忘的历史 诚挚的祝福<<开国大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开国大典的情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52、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2、进行“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的初步训练;领悟本课按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达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写出课文梗概。 二、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2、理解课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三、前置性学习(一)、 搜集资料1、新中国的建立 。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做主人,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一天,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今天我们一起来

53、观看一下当时的盛况。二、读熟课文,认识生字 2、读通课文,学会字词。画出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四、授课过程1、板书课题解题、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2、交流汇报资料3、检查读课文读课文读生字4、播放“历史再现”,学生边听边看,进入情境,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盛况的?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交流:(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根据会前、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5、默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毛主席的动作和群众的反应的语句,并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

54、什么。小组讨论,交流。以学定教,教师相机点拨(1、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2、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3、随机学习重点句。 (典礼下午三点开始,但是早上六点钟就有群众队伍入场了,这说明了什么?) 4、指导朗读。(用叙述的语气。读到“群众”的时候,速度适当加快,表达出喜悦之情。) (1、理清典礼过程。 抓重点、快速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用上“先-再-接着-”等关联词语,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自由读,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

55、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第一面新国旗就在首都徐徐上升,30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五星红旗。这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3、划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理解基础上练习朗读。 4、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气势,朗读排比句。 )(1)理清阅兵式的过程,(“观阅兵式”)用一二个词概括阅兵式的特点。(威武雄壮、军容整齐) (2)括出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体会后有感情的朗读。(激动、兴奋、自豪) 2、四人组议论,课堂交流。 3、有感情地朗读,读出阅兵部队的整齐、威武、雄壮,读出群众情绪的热烈。 )(1、快速默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衬托了人们仍旧沉浸在开国大典的喜悦气氛之中,从侧面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人的无比幸福的心情。) 2、理解。 3、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的气氛。 九、总结全文,领会中心。 1、通过小游戏,回忆课文记叙的开国大典的场面。(“回忆课文”) 2、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反映了什么思想感情? )十、自选作业 1、摘录、朗诵最令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