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传动及控制课程教学大纲_第1页
气压传动及控制课程教学大纲_第2页
气压传动及控制课程教学大纲_第3页
气压传动及控制课程教学大纲_第4页
气压传动及控制课程教学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气压传动与控制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03501010课程名称:气压传动与控制英文名称:Pneumatic Drive and Control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总 学 时:40 讲课学时:36 实验学时:4学时:40学分:2.5适用对象: 四年制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流体传动与控制方向)先修课程:流体力学 液压元件与系统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气压传动与控制是流体传动及控制专业方向一门主要专业课,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掌握气压传动与控制的基本结构,基本工作原理、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一定的动手能力,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以及毕业后从事专业工

2、作打下必要的基础。二、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以气动元件辅件,气动系统为研究对象,气压传动回路为重点。学完本课程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了解气压传动与控制的特点及其相关的基础知识,2熟练掌握正确选用适当规格的常用气动元件,3掌握气动回路的基本实验方法,并能对测试结果的准确性进行分析,4能根据主机工况说明正确分析有一定难度的气压传动与控制系统图,5具有对一定难度的专用设备的气压传动系统进行正确计算和设计的能力。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绪论1、气压传动与控制系统的组成、分类;2、气动技术的发展、应用及优缺点。第一章 气压传动基础知识1 空气的物理性质和气体状态方程;2 气体流动的基本方程;3 气体在管道中的流动

3、特性;4 气动元件的流通能力;5 充气、放气温度与时间的计算;6 气阻,气容及延时环节。第二章 气源装置与气动辅助元件1、 气源装置;2、 气源净化处理装置;3、 其它气动辅助元件;4、 供气系统的管道网路设计。第二章 气动执行元件1 气缸;(1) 气缸的分类及特点;(2) 普通气缸的设计计算;(3) 气缸的选择与使用。2 气动马达。第三章 气动控制元件1 概述;(1) 分类;(2) 与液压阀的比较。方向控制阀;1 压力控制阀;2 流量控制阀;3 控制阀的选择。第四章 逻辑设计基础及逻辑元件1、 概述;2、 基本逻辑单元及逻辑回路;3、 高压截止式逻辑单元;4、 高压膜片式逻辑单元;5、 其它

4、逻辑单元;6、 射流元件。第五章 真空元件1、 真空系统的组成;2、 真空吸盘;3、 真空发生器;4、 其它真空元件。第七章 气动基本回路1、 操作回路;2、 安全保护回路;3、 方向控制回路;4、 压力控制回路;5、 速度控制回路;6、 位置控制回路;7、 气动逻辑控制回路;8、 其它气动控制回路。第八掌 气动程序系统及其设计1、 气动程序设计方法;2、 单往复程序回路的设计;3、 多缸多往复程序回路的设计。第九章 气压传动系统应用实例1、 气液动力滑台气压传动系统;2、 气动机械手气压传动系统;3、 气动包装机的气压传动系统;4、 六角车床的气动传动系统。第十章 气动比例、伺服控制阀及系统

5、1、 气动比例阀;2、 气动伺服阀;3、 气动伺服机构;四 所含实践环节1全气控气动回路自组设计、安装和运行调试; 2学时2自动控制气动回路的程序设计、联机和运行调试 2学时五、课外习题及课程讨论为达到本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课外习题(包括自测题)不应少于10题。六、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采用板书与多媒体课件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七、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章节(或内容)讲课习题课讨论课实验其它合计绪论22气压传动基础知识66气源装置与气动辅助元件44气动执行元件22气动控制元件44逻辑设计基础及逻辑元件44真空元件22气动基本回路22气动程序系统及其设计426气压传动系统应用实例426气动比例、伺服

6、控制阀及系统22合计36440八、课程成绩评定办法 本课程为考试课程,期末考试为闭卷笔试。学生的课程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占30%)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中实验成绩占10%,出勤、作业、课堂测验、学习主动性等占20%。九、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教 材:气压传动与控制 吴振顺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参考书:现代实用气动技术 SMC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十、说明大纲制订人:高佩川大纲审定人:吕云嵩 制订日期:2005年12月气压传动与控制课程实验教学大纲一、实验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对气压传动与控制实验方法有所了解,掌握各实验原理、各实验步骤及常用元件三联件、方向阀、流

7、量阀及实验仪器、仪表的操作、调试、控制方法,掌握一些基本公式的运算。要求学生认真、如实做实验,观测记录,独立写出实验报告,认真解答思考题中的问题。二、本实验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术知识随着现代工业气动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先进的气动元件辅件、气动系统等得到了广泛应用。要求学生能正确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计算公式,学会实验方法,并能通过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评价, 完成实验报告。本实验属专业实验课,在实验过程中,注意掌握气压传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将来工作打下基础。三、实验方法、特点与基本要求1、气压元件气压传动基本原理基本操作技能能正确调节、控制、使用常见的气动元件、辅件、二次仪表,如方向控

8、制阀、压力控制阀、流量控制阀的调节,训练学生基本的气压实验技能,掌握基本的气压传动测试技术、试验方法及数据分析处理。验证所学的科学知识、加深和巩固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了解。注:实验类型:验证 2、设计性实验在已具备实验技能的前提下,根据实验室现有设备情况,完成多缸控制运动回路、调速回路实验,要求学生学会多缸运动回路控制测试的基本实验方法,完成各种控制回路的设计。由学生自己根据实验室现有气动元器件设备确定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回路,选择实验方法和步骤,选用仪器设备,提出实验预案,经指导老师同意后,独立操作完成设计性实验,写出实验报告。设计性实验主要培养学生查阅文献、确定实验方法、选择元件、设备等方面的

9、能力。注:实验类型:设计 四、实验主要仪器设备QD气动实验台,MPC-1,MPC-2微机控制气动回路实验台。五、实验项目的设置与内容提要序号实验项目内 容 提 要实验学时实验类型每组人数实验要求1气动控制运动回路了解气动系统的组成,各元器件作用,纯气动控制运动回路,调压运动回路、调速运动回路,单缸、双缸运动回路。2验证4必做2气动程序控制运动回路设计多缸运动回路的运动顺序,编制程序、传输程序,进行运动控制。2设计4必做注:总实验学时为4学时。六、实验报告要求每次实验提交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由实验原理、实验内容及数据的记录及处理组成,并附有实验原始记录。七、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标准实验成绩:预习与考

10、勤10%、操作40%、报告40%、原始记录10%八、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教 材:气压传动与控制实验指导书,高佩川编著,校内出版社,2006年。九、其他说明 大纲制订人:吕云嵩大纲审定人:高佩川制订日期:2005年12月气压传动与控制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03901020课程名称:气压传动与控制课程设计英文名称:Curriculum Design of Pneumatic Transmission and Control设计周数:1 学分:1开设学期:第7学期适用专业:四年制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流体传动及控制方向)先修课程:气压传动与控制一、目的和意义本课程是学完气压传动与控制课程

11、之后,让学生综合运用气动元件与系统知识,进行实际气动系统的设计、安装和调测,以加深对气动基本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气动技术实践技能,初步培养研制实用气动系统的能力。二、选题要求选题要符合本课程的教学要求,通常应包含气动元件与系统课程的重要气动基本回路,最好能将这些气动基本回路综合应用。注意选题内容的先进性、综合性、实践性,应适合实践教学和启发创新,选题内容不应太简单,难度要适中;最好结合工程实际情况进行选题,反映气动元件与系统的新水平,并且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成果宜具有相对完整功能。三、任务及要求1、任务(1)学习实用气动系统的一般设计方法,具备初步的独立设计能

12、力;(2)学会查阅技术资料和手册,合理选用方案、气动基本回路和元件;(3)初步掌握简单气动系统的安装布线、调测、排除故障等基本技能;(4)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进一步掌握常用气动仪器的使用方法;(6)撰写规范的设计总结报告,培养严谨的作风和科学的态度。2、要求(1)选定设计课题,下达设计任务选题可由指导教师选定,或由指导教师提供几个选题供学生选择;也可由学生自己选题,但学生选题需通过指导教师批准。课题应在设计周之前提前公布,并尽量早些,以便学生有充分的设计准备时间。指导教师在公布课程设计课题时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课题名称、设计任务、技术指标和要求、主要参考文

13、献等内容。可提供系统设计的参考框图、气动基本回路主要特点、主要器件的选用等。(2)教师讲解a.介绍课程设计的内容、要求、安排、考核方法、注意事项b.讲授必要的课题背景和相关知识、原理。着重帮助学生明确任务,理解气动系统的一般设计方法、安装、调测方法。(3)学生查询资料,进行设计并完成设计报告设计报告应包括的内容: 课题名称及要求;系统总体设计方案(画出系统原理框图、方案的论证与比较等内容);系统分析与设计(气动回路的设计、参数计算、元器件选择等内容);完整的系统回路图;所需的元器件明细表和仪器仪表明细表;调测方案、步骤及相应测量表格等。 (4)教师审查审查设计报告是否规范,

14、设计方案是否合理、正确、可行,否则要求调整或整改。教师记录学生的相应成绩。(5)验收并简单考查学生在系统达到功能和指标要求后,保持系统的测量现场,申请指导教师验收。对达到设计指标要求的,教师将对其综合应用能力和实验能力进行简单的答辩考查,然后在综合实验结果给出实际操作分。未达到设计指标要求的,则要求其调整和改进,直到达标。(6)撰写设计总结报告课程设计总结报告应认真、规范、正确(见附录)。四、进程安排序号内 容时间(天)1选定设计课题,下达设计任务课外时间2教师讲解0.53学生查询资料,进行设计并完成设计报告,教师审查4学生设计25验收并简单考查0.56撰写设计总结报告合 计5五、考核方法及成

15、绩评定1、成绩评定(1)、设计态度 10分 (2)、查阅资料及独立设计能力 10分 (3)、工作量 10分(4)、设计成果质量 60分(5)、答辩 10分成绩按分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档。2、考核方法根据学生课题设计平时的工作态度、设计方案、图纸及计算说明书的质量、独立工作能力,重点考核课程设计的图纸质量和独立完成情况,并采用答辩形式,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分制考核及评分。优秀:能按时完成课程设计要求的所有任务,其结果正确,质量高;良好:能按时完成课程设计要求的所有任务,其结果基本正确;中等:能基本完成课程设计要求的主要任务,其结果基本正确; 及格:能基本完成课程设计要求的主

16、要任务,其结果有错误,但无重大原则错误;不及格:没有完成课程设计要求的任务,其结果有严重错误或缺席,无故不参加答辩。六、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参考教材:气压传动与控制,吴振顺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参考书: 气动技术,王祖温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现代实用气动技术,SMC有限公司编,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年。七、其它说明大纲制订人:高佩川大纲审定人:吕云嵩制订日期:2005年12月附录:课程设计报告(说明书)参考格式封面目录内容部分包含: 一、设计任务二、系统总体设计方案三、系统分析与设计四、气动回路图、元件明细表、仪器仪表明细表五、改进意见与收获体会六、主要参考资料机械动力

17、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0803501007课程名称: 机械动力学英文名称: Mechanical Dynamics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限选课总 学 时: 40 讲课学时:40 实验学时:0学分: 2.5适用对象: 四年制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机械设计方向)先修课程: 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等。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一门必修的专业技术课。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在学生掌握工程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课程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机械动力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并为解决机械的动力学问题打下必要的基础。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掌握机械刚体动力学

18、理论基础,能分析机械中常见的动力学问题; 2、掌握单自由度与二自由度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掌握线性振动的理论基础,能分析机械中的振动问题,并建立相应的动力学模型。三、教学内容及要求1、绪论 了解机械动力学研究的内容,研究机械动力学的意义。 2、单自由度机械系统动力学(1)熟悉作用在机械上的力;(2)掌握等效力学模型的建立;(3)掌握运动方程及其求解方法;(4)掌握稳定运动状态动力学分析;(5)掌握飞轮转动惯量的计算。3、二自由度机械系统动力学(1)熟悉自由度与广义坐标;(2)熟悉虚位移原理与广义力;(3)熟悉拉格朗日方程;(4)掌握二自由度系统动力分析及动力学方程的求解;(5

19、)了解二自由度机械手动力学问题及机器人动力学问题。 4、机械振动基础(1)单自由度系统振动:熟练掌握单自由度无阻尼系统自由振动、单自由度阻尼系统自由振动、单自由度系统受迫振动的分析及方程的求解;(2)二自由度系统振动:掌握二自由度系统自由振动、二自由度系统受迫振动的分析及方程的求解,了解动力吸振器;(3)多自由度系统振动:熟悉多自由度系统振动方程的建立、多自由度系统自由振动;了解柔度矩阵与刚度矩阵、特征值与特征向量、振型叠加法求系统对激励的响应。四、课外习题及课程讨论为达到本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课外习题(包括自测题)不应少于20题。五、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采用板书与多媒体课件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堂

20、教学。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章节(或内容)讲课习题课讨论课实验其它合计绪论1单自由度机械系统动力学11二自由度机械系统动力学11机械振动基础16复习1合 计4040七、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试课程,期末考试为闭卷或开卷笔试。学生的课程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占20%)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包括出勤、作业、课堂测验、学习主动性等。八、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教 材:机械动力学,徐业宜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参考书:机械动力学,王洪恩编著,重庆大学出版社。机械动力学,唐锡宽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机械振动,清华大学力学教研室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大纲制订人:毛炳秋大纲审定人:王贤民制订日期:2005

21、年12月三坐标测量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03401012课程名称:三坐标测量技术英文名称:Three coordinates Measuring Technique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限选课总 学 时:32 讲课学时:32 实验学时:0学时:32学分:2适用对象:四年制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制造技术方向)先修课程: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三坐标测量技术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机械制造专业方向的一门专业基础限选课。三坐标测量是现代企业技术进步、产品升级、质量控制不可或缺的检测手段。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几何参数的先进测量技术,初步掌

22、握三坐标测量机的测量原理,组成及特点,测量机的使用方法,为今后从事三坐标测量机的设计制造和操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以三坐标测量机为研究对象。重点讨论三坐标测量机的功用、类型、主体结构、测头、控制系统、软件,举例说明三坐标测量机的应用。学完本课程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掌握坐标测量机的测量原理和基本的组成特点;2初步掌握坐标测量机主机的结构组成及特点;3初步掌握坐标测量机测头结构型式及特点;4初步掌握坐标测量机控制系统的结构,了解各功能部件的控制方法;5初步掌握坐标测量机软件各功能模块的特点与使用技术;6理解并掌握坐标测量机的典型测量示例;7初步掌握坐标测量机测量不确定度的误差来

23、源,坐标测量机对环境基本要求;8了解坐标测量机的误差检定方法;9了解坐标测量机的误差补偿技术;10了解三坐标测量机的发展方向。三、教学内容及要求1概论(1)了解三维测量的需求与意义;(2)了解三维测量技术的演变历程;(3)掌握三坐标测量机的组成;(4)了解三坐标测量机的类型及选用方法。2. 坐标测量机的主机(1)了解坐标测量机的结构形式与材料特点;(2)了解标尺系统的特点;(3)了解导轨的类型特点及设计中的注意事项;(4)了解驱动机构的传动特点;(5)了解实现平衡的不同方法及特点。3三坐标测头(1)理解各种类型测头的功用特点;(2)了解测头附件的结构特点及使用方法。4. 控制系统(1) 了解控

24、制系统的结构;(2) 掌握空间坐标测量控制方法;(3) 掌握测头系统的控制方法;(4) 掌握测量进给控制的方法;(5) 了解控制系统的通信;(6)理解并掌握控制系统低层程序控制和主计算机对系统的编程方法。5三坐标测量机软件(1)熟悉软件的主界面;(2)掌握通用软件的基本功能与使用方法;(3)初步掌握专用软件的使用方法;(4)了解附加功能软件的作用。坐标测量机的应用(1)掌握坐标测量机检验方案确定的一般方法;(2)掌握几种典型测量示例的测量过程。三坐标测量机的测量不确定度(1)掌握不确定度的概念;(2)了解影响坐标测量机不确定值的误差来源及特点。8环境条件(1)明确测量机对环境的要求;(2)了解

25、控制环境的常用方法。9三坐标测量机的发展趋势了解三坐标测量机的发展趋势。四、所含实践环节本课程不包含实践环节 五、课外习题及课程讨论为达到本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课外习题(包括自测题)不应少于10题。六、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采用板书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七、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章节(或内容)讲课习题课讨论课实验其它合计概论2坐标测量机的主机6三坐标测头6三坐标测量现场教学2控制系统4三坐标测量机软件6坐标测量机的应用2三坐标测量机的测量不确定度,环境条件2合计3232八、课程成绩评定办法 本课程为考查课程,期末考试为读书报告或开卷笔试。学生的课程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占30%)和期末考试成绩(占70%

26、)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包括出勤、作业、学习主动性等。九、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教 材:三坐标测量机,张国雄主编,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年。参考书:“三坐标测量机使用说明 ”十、说明本课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安排12次现场教学。大纲制订人:李翔英大纲审定人:袁建宁制订日期:2005年12月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03401002课程名称:微机原理及应用英文名称:Microcomputer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课程类型:专业基础限选课总 学 时:40 讲课学时:40 实验学时:0学分:2.5适用对象: 四年制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机械电子

27、工程方向)先修课程:计算机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微机原理及应用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机械电子工程方向)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开设,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设计微机应用系统的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特性、常用接口设计、接口驱动程序设计、以及各种接口在工程中的实际应用,了解微型计算机和接口技术的最新发展,为今后从事计算机的开发、应用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二、教学基本要求学完本课程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了解计算机的主要组成部件,硬件、软件的基本概念。2、掌握8086/8088汇编语言指令

28、系统。3、掌握8086/8088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方法。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 绪论 1-1掌握微处理器、微型计算机、微型计算机系统概念上的区别。1-2了解Intel微处理器的发展概况。1-3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与典型配置。第二章 8086系统结构 2-1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结构 2-2 Intel 8086/8088CPU的结构 2-3 8086存储器组织 2-4 8086系统配置及引脚功能第三章 8086的寻址方式和指令系统 3-1 8086的寻址方式 3-2 8086的指令系统第四章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4-1汇编语言程序的格式 4-2 MASM中的表达式 4-3 伪指令语句 4-4

29、DOS系统功能的调用4-5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四、实践环节本课程没有安排实验。五、课外习题及课程讨论相关章节教学完毕均布置有相应习题。六、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采用板书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七、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章节(或内容)讲课习题课讨论课实验其它合计绪论48086系统结构88086的寻址方式和指令系统12汇编语言程序设计16合计4040八、课程成绩评定办法 本课程为考试课程,期末考试为闭卷笔试。学生的课程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占30%)和期末考试成绩(占70%)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包括学生出勤、作业、课堂测验、学习主动性等方面的表现。九、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教 材:微型

30、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第二版),吴秀清 周荷琴 编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参考书:微型计算机系统原理及应用(第三版,上册),周明德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十、说明大纲制订人:徐泳龙大纲审定人:刘极峰制订日期: 2005年12月流体力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03401013课程名称:流体力学英文名称:Fluid Mechanics课程类型:专业基础限选课总 学 时:40 讲课学时:36 实验学时:4学时:40学分:2.5适用对象: 四年制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流体传动与控制方向)先修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基础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流体力学是流体传动及控制

31、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掌握液压流体力学基本结构,基本工作原理、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一定的动手能力,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以及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二、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以液压流体力学中工作介质为研究对象,运动学、动力学分析为重点。学完本课程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了解流体的特点及其相关的基础知识,2熟练掌握流体静力学、流体运动学、流体动力学运动规律,3掌握液压流体力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并能对测试结果的准确性进行分析,4初步具备有关流体工作介质的正确使用、维护、故障诊断和排除的能力,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 绪论1.1

32、 研究流体力学的方法1.2流体的概念1.3 密度、重度、比重和比容1.4 流体的压缩性和热膨胀性1.5流体的粘性1.6 流体的热容量和比热1.7 流体的含气量、空气分离压和气化压第二章 流体静力学2.1 流体静力学平衡方程式2.2重力场中不可压缩流体的平衡2.3 大气压强、绝对压强和相对压强2.4 液体的相对平衡2.5 液体对壁面作用力的计算第三章 流体运动学3.1 流体运动的基本概念3.2 研究流体运动的两种方法3.3 迹线、流线和标记线3.4 流管、流束、流量、过流断面和平均流量3.5连续性方程3.6 流体质点运动的分析第四章 流体动力学4.1 流体质点的加速度4.2 理想流体的运动方程式

33、4.3 运动方程式的积分4.4 不可压缩流体的伯努力方程4.5 伯努力方程的适用范围及拓广4.6 纳维-斯托克斯方程4.7 总流的伯努力方程4.8 伯努力方程的应用4.9 动量和动量矩定理4.10 流体中压强波传递和马赫数4.11 相似理论和量纲分析第五章 流体阻力5.1 层流、紊流和雷诺判据5.2 流道中能量损失的种类5.3 圆管中的层流5.4 圆管中的紊流5.6 局部损失5.7 管路计算第六章 流体的出流6.1 孔口出流的分类6.2 薄壁孔的自由出流6.3 厚壁孔的自由出流6.4 薄壁阻尼孔的出流6.5 阻尼长孔的出流第七章 缝隙流动7.1 缝隙中的流速分布7.2 固定壁面缝隙的泄漏量7.

34、3 相对运动平行面缝隙中的流动7.4 倾斜壁面缝隙中的流动7.5 液压卡紧现象四 所含实践环节1. 液体的流态实验 2学时2. 液阻特性实验 2学时 五、课外习题及课程讨论为达到本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课外习题(包括自测题)不应少于25题。六、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采用板书与多媒体课件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七、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章节(或内容)讲课习题课讨论课实验其它合计绪论22流体静力学22流体运动学66流体动力学9211流体阻力66流体的出流729缝隙流动66合计36440八、课程成绩评定办法 本课程为考试课程,期末考试为闭卷笔试。学生的课程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占20%)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构

35、成,平时成绩中实验成绩占10%,出勤、作业、课堂测验、学习主动性等占10%。九、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教 材:工程流体力学 高殿荣、吴晓明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参考书:液压流体力学 盛敬超 机械工业出版社。十、说明 大纲制订人:高佩川大纲审定人:吕云嵩制订日期:2005年12月流体力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一、实验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对液压流体力学实验方法有所了解,掌握各实验原理、各实验步骤及常用实验仪器、仪表的操作、调试、控制方法,掌握一些基本公式的运算。要求学生认真、如实做实验,观测记录,独立写出实验报告,认真解答思考题中的问题。二、本实验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术知识随着现代工业液压技术

36、的迅速发展,各种先进的液压元件辅件、液压系统等得到了广泛应用。要求学生能正确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如:流体管道流动原理,流态与雷诺数,小孔流动理论,计算公式,学会实验方法,并能通过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评价, 完成实验报告。本实验属技术基础实验课,在实验过程中,注意掌握液压流体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将来的工作打下基础。三、实验方法、特点与基本要求1、液压流体力学基本原理基本操作技能能正确调节、控制、使用常见的液压元件、辅件、二次仪表,如方向控制阀、压力控制阀、流量控制阀的调节,训练学生基本的液压实验技能,掌握基本的液压测试技术、试验方法及数据分析处理。验证所学的科学知识、

37、加深和巩固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了解。注:实验类型:验证 四、实验主要仪器设备QCS-01流态实验台,QCS-02性能实验台。五、实验项目的设置与内容提要序号实验项目内 容 提 要实验学时实验类型每组人数实验要求1液体的流态实验根据所学液压流体力学管道流动原理及其判断流动状态公式进行实验2验证4必做2液阻特性实验根据所学液压系统的压力是由外负载决定的原理,流体通过细长孔、短孔、薄壁孔时流量与面积、系数、压差关系的压力流量方程进行实验。2验证4必做注:总实验学时为4学时。六、实验报告要求每次实验提交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由实验原理、实验内容及数据的记录及处理组成,并附有实验原始记录。七、考核方式与成绩评

38、定标准实验成绩:预习与考勤10%、操作40%、报告40%、原始记录10%八、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教 材:液压实验指导书,高佩川、王友斌编著,校内出版社,2006年。九、其他说明大纲制订人:吕云嵩大纲审定人:高佩川制订日期:2005年12月 数控加工工艺与夹具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03301011课程名称:数控加工工艺与夹具英文名称: Numerical Machining Process and Fixture课程类型:专业基础限选课总 学 时:48 讲课学时:48 实验学时:0学时:48学分:3适用对象:四年制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数控加工及维修专业方向、计算机辅助制造与数控加工专业

39、方向)先修课程:机械基础 机械制造工艺学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数控加工工艺基础机械工程的专业技术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为将来解决制造中的技术问题打基础,是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一门关键的技术专业课。自动控制、计算机技术和机械制造中的机床设备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机械加工装备数控机床。根据机械加工工艺的要求,数控机床由计算机对整个加工过程进行信息处理和控制,实现加工过程的全部自动化。随着微电子、微型计算机、传感器、信息处理和自动控制等技术的发展,数控机床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数控机床和其他数控装备是现代机械制造业的主要生产装备。数控加工工艺将是新世纪从事制造业的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

40、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培养学生掌握数控加工过程的基本规律,掌握其基本知识,能选择加工方法与机床、刀具、夹具及加工参数,掌握机械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使学生具有数控加工工艺设计和夹具设计的基本技能。迎接我国加入WTO后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课程基本要求如下:1了解国家有关机械工业的方针、政策、法规和数控加工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2了解数控机床的性能、组成、工作原理,为正确使用数控机床以及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生产装备奠定坚实基础。3掌握下列基本理论:金属切削基本理论,零件数控加工工艺规程设计及装配工艺设计原理,数控机床夹具设计原理,设计工艺性评价。4了解下列知识:机械加工方法

41、与装备,数控机床及数控加工。5掌握下列基本技能:能够制订中等复杂程度零件的数控加工工艺规程,能够设计中等复杂程度的机床夹具。6初步掌握下列基本技能:能够综合分析数控加工过程中的一般问题,能够设计一般零件的数控加工工艺规程。三、教学内容及要求1. 数控加工技术概述数控技术及数控加工的基本概念了解数控机床的组成与工作原理了解数控机床的分类现代计算机数控系统的插补原理。线性插补算法、插补周期与精度和速度的关系数控机床的特点与数控机床的发展方向数控机床的座标系统与原点偏置。座标原点、座标系及运动方向、座标轴及运动方向、座标原点的设置及偏移、绝对座标编程及增量座标编程掌握现代数控加工的补偿。刀具长度补偿

42、、刀具半径补偿、夹具偏置补偿掌握数控程序常用指令及格式掌握数控加工编程的步骤及方法2. 数控加工的切削基础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本规律。了解切削运动和切削用量,了解金属切削过程及其过程中的变形及温度变化等了解切削刀具的基本知识。刀具的几何参数、磨损及耐用度切削用量与切削液机械加工质量与加工精度。了解加工精度、表面质量及加工中的振动3. 数控加工工艺设计工艺的基本概念。机械产品的生产过程,机械加工的工艺过程,生产纲领及生产类型,工件的定位原理,机械加工工艺规程了解数控加工的工艺特点和数控加工工艺的主要内容数控加工的工艺性分析。零件图分析、零件的结构工艺性分析掌握数控加工的内容选择及数控机床的合理选用掌

43、握数控加工工艺路线的设计。定位基准和加工方法的选择、加工阶段的划分及工序顺序的安排掌握数控加工工序的设计。走刀路线和加工顺序的确定,工件安装与夹具的选择,刀具的选择,加工余量的确定和切削用量的选择对刀点与换刀点的确定测量方法的确定掌握数控加工工艺文件的制订了解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及CAPP的类型与原理4. 数控刀具及工具系统、机床附件了解数控刀具的种类、特点、所用材料,了解机夹可转位刀片及其代码,了解数控刀具刀柄的结构、特点及选择方法和注意事项了解数控工具系统。TSG数控工具系统和数控车床转塔式刀架的工具系统了解数控机床附件及其种类和发展方向5. 数控加工工件的定位和机床夹具掌握数控夹具的组成、

44、作用、分类和要求掌握工件在夹具中的定位与夹紧。定位方式与定位元件,夹紧装置与夹紧力了解数控加工中的组合夹具。槽系与孔系组合夹具系统了解计算机辅助组合夹具元件选择与安装规划6. 复杂形状零件的数控加工工艺了解使用机床类型与工艺特点及使用刀具的类型与特点掌握二维轮廓、二维型腔的加工方法与工艺,了解三坐标曲面加工、五坐标曲面加工的方法和特点复杂零件加工时切削参数的选择其他工艺问题7. 数控切削加工工艺数控车削加工工艺数控铣削加工工艺加工中心加工工艺8. 数控特种加工工艺与高速切削工艺四、所含实践环节五、课外习题及课程讨论为达到本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每章有课外习题,每章有课堂综合大作业(可选)。六、教

45、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采用板书与多媒体课件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七、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章节(或内容)讲课习题课讨论课实验合计数控加工技术概述44数控加工的切削基础66数控加工工艺设计10212数控刀具及工具系统、机床附件66 数控加工工件的定位和机床夹具628 复杂形状零件的数控加工工艺617 数控切削加工工艺415 数控特种加工工艺与高速切削工自学 合计424248八、课程成绩评定办法 本课程为考试课程,期末考试采用闭卷或开卷笔试。学生的课程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占20%)和期末考试成绩(占80%)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含出勤、作业等。九、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教材:数控加工工艺学,蔡兰、王霄,化学

46、工业出版社主要参考书:1.宋放之等, 数控工艺培训教程(数控车部分)。清华大学出版社2.杨伟群等, 数控工艺培训教程(数控铣部分)。清华大学出版社3.中国机械工程教育协会编,数控加工工艺及编程。机械工业出版社4.(加)Y. Altintas著,数控技术与制造自动化。化学工业出版社5.杨叔子编著,机械加工工艺师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6.王先逵主编,机械制造加工工艺学。机械工业出版社十、说明大纲制订人:何小龙大纲审定人:袁建宁制订日期:2005年12月有限元法及其应用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03701012课程名称:有限元法及其应用 英文名称:Finite Element Method and A

47、pplication课程类型:专业限选课(机械设计方向)、专业任选课(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总 学 时:32 讲课学时: 12 实验学时:20学分:2适用对象:四年制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机械设计方向)四年制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先修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限元方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此基础上,能够熟练使用有限元软件ANSYS来进行实际的工程设计和计算分析。二、教学基本要求 教学过程要理论联系实际,以实际工程问题为例说明有限元分析的基本步骤,做到深入浅出,使学生学会将一般的工程问题归结为有限元力学模型的方法,掌握有限元方法的基本理

48、论、有限元方法的公式推倒并能应用ANSYS上机计算。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1. 有限元方法与ANSYS结构分析了解CAE总体概貌和基础知识;掌握有限元法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步骤;了解有限元法的工程应用;熟悉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和变分原理;了解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的发展和基本内容。2. ANSYS建模技术熟悉ANSYS建模基本方法和工具;掌握ANSYS建模基本步骤、实体建模的具体应用;了解导入CAD软件中生成的模型基本步骤与应用。 3. 结构线性静力分析了解静力分析相关知识;掌握运用ANSYS进行结构线性静力分析并对不同的结构静力实例进行分析与练习。4. ANSYS结构非线性分析熟悉结构非线性分析的

49、相关内容、基本步骤;掌握运用ANSYS进行结构非线性分析并对不同的结构非线性分析实例进行分析与练习。5. ANSYS结构动力学分析了解结构动力学分析的相关内容、特点和步骤;熟悉模态分析、谐响应分析、瞬态动力分析和谱分析的不同应用范围及特点,并针对各种不同的动力学分析实例进行分析与应用。6. ANSYS结构分析高级技术专题了解结构优化设计的基本知识和内容、特点;熟悉运用ANSYS进行结构优化的基本步骤并对简单实例进行应用。四、实践环节 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来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实验内容包括创建几何模型、单元划分、施加载荷及约束条件等前处理程序及动态仿真、等值线、云纹图等后处理程序,在熟悉以上程序的基础上,来进行实际问题的设计与计算,包括结构线性静力分析、结构非线性分析、结构动力学分析(模态分析、谐响应分析、谱分析等)。五、课外习题及课程讨论 为达到本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课外习题(包括自测题)不应少于4题。六、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采用板书与多媒体课件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七、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章节(或内容)讲课习题课讨论课实验其它合计有限元方法与ANSYS结构分析22ANSYS建模技术24结构线性静力分析24ANSYS结构非线性分析24ANSYS结构动力学分析24ANSYS结构分析高级技术专题22合 计1220八、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查课程,期末考试为大作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