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教学设计_第1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1/20/181d294c-be74-47a7-b3d0-e237605a039c/181d294c-be74-47a7-b3d0-e237605a039c1.gif)
![《劝学》教学设计_第2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1/20/181d294c-be74-47a7-b3d0-e237605a039c/181d294c-be74-47a7-b3d0-e237605a039c2.gif)
![《劝学》教学设计_第3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1/20/181d294c-be74-47a7-b3d0-e237605a039c/181d294c-be74-47a7-b3d0-e237605a039c3.gif)
![《劝学》教学设计_第4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1/20/181d294c-be74-47a7-b3d0-e237605a039c/181d294c-be74-47a7-b3d0-e237605a039c4.gif)
![《劝学》教学设计_第5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1/20/181d294c-be74-47a7-b3d0-e237605a039c/181d294c-be74-47a7-b3d0-e237605a039c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劝 学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学习设喻论证的方法和“对举”的行文方式。 2了解并研学文言中的特文言句式定语后置。总结归纳“而”的用法。3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教学重点】1 掌握重点实词、虚词。2 研学并能准确判断翻译定语后置句。【教学难点】 对设喻论证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并能在习作中适当地运用。【教学设想】1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荀子劝学篇全文共15节(有的选本是14节),这篇课文节选了其中的第1、3两节和第6节前半部分,是全篇的精华所在,都应视为教学重点这是从内容方面来说的。从学习文言文的角度来说,则应以探究词义为重点。 第1段。这一段是全文的总纲,其起句“学不可以已”似易而难,
2、因为全篇论述皆发源于此;其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确地表示了作者反对儒家“生而知之”这一先验论的立场,要联系荀子的基本哲学思想才能获得比较透彻的理解。本段中的设喻有的是并列关系,有的是层递关系,也要善于区分。2教学方法。本文的可读性很强,易于成诵,宜采用诵读教法。诵读要多次进行,一次比一次要求更高:开始照课本朗读,要求字音无误,节奏鲜明,读得顺畅;继此再读,要求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能大体成诵;最后,经过分析、思考,要求领悟文章的基本内容,达到熟练地背诵全文。这种诵读式的教学,跟先前书塾的死记硬背是有着实质上的区别的。为使诵读收到实效,首先要善于根据课文内容和写法上的一些
3、特点,启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自觉诵读的要求;其次,在诵读练习过程中发现难点时,要指示学生运用各种记忆方式去解决它们,毫不动摇地要坚持并做到当堂成诵。诵读练习可以分段、分层地进行,但终究要连贯地背诵全文。3课时安排。用3课时完成本课,教学生诵读。具体安排如下:第一课时:归结先秦诸子百家,简介荀子及其思想、成就,布置预习任务。第二课时:以检查预习方式统摄全文;诵读第2段。第三课时:诵读第3、4段;总结全文;完成课后练习。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归结诸子百家1 导入:本单元的学习进行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可以对诸子百家的时代进行一次归纳了。我们学习了儒家代表人物提问:我们说过的,这两个代表人物,和
4、他们相关的著作是明确:论语和孟子。追问:这两本书,风格是很不相同的,从阅读方法上也可以判断得出来。明确:冷读论语,热读孟子。深入:接触到的诸子人物道家的庄子。提问:儒与道,可以说是诸子中最具代表性的学派。道家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老子与庄子。儒家的情况比较复杂,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儒家体系,譬如孔子提出“仁”的概念,在孟子则提出了“仁政”明确:孟子发展了仁的学说。这两个人都以天下为念。孔子不必多说了,那么孟子的主张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小结:我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时,充分了解了孟子关于国家的学说和民本的思想。可以说,儒家情怀之所以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理想,统治阶级之所以能利用儒家
5、思想作为维护政权的工具,主要是依据了这样的思想基础,从而引发了一代代的知识分子甘愿放弃个人的思想而以天下为念。今天,我们学习荀子里的文章,我们看一看,这位战国最后一个大儒,又有着怎样的思想。二、 荀子及其思想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称为荀卿,后因避汉宣帝刘询的讳而改称孙卿。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在齐国稷下(今山东临淄西北)任祭酒(官名);后去楚国,春申君用他为兰陵(今山东枣庄市东南)令,晚年定居该地,从事著述。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著有荀子,现存32篇。在哲学上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他反对天命、鬼神迷信之说,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著名论断,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
6、们意志为转移的;强调天是物质的天,是没有意志的,人能认识天,就可以“制天命而用之”。他反对儒家的先验论,认为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的接触。在教育问题上,他和孟轲的性善说相反,认为人性生来是“恶”的,“其善者伪也”,要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才可以为善,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上,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三、预习安排1将下列各字的拼音写在课文中该字下面:輮(ó ) 虽有(ò)槁()暴(ù) 砺(ì) 镂(ò)参()省 ()乎己 知(ì)明 跂(ì) 螯(
7、5;)生(ì)非异也 跬() 骥(ì) 驽(ú) 锲(è)2朗读全文至少二遍。3从课文中找出几句话作为你学习上的格言,抄在笔记本上,加以体会。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情况。1说说抄下了哪些句子。可能有的主要句子:“学不可以已。”“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提问:秦以前还没有“对偶句”的概念,但先秦著作中已经出现了许多跟对偶句相似的句组,试从这篇课文里找出几个例子来。可能有的对偶句:“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
8、非加疾也,而闻者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友情提示:掌握这些组句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记诵这些课文。3正音,然后齐读全文。4提问:毛主席曾经说过:“今日记一事,明日悟一理,久而成学。”这篇课文中有哪些话讲的也是这个道理?明确:“积土成山金石可镂”。追问:这段话的关键是哪个字?“积”友情提示:学习必须日积月累,才能有成。二、诵读第1、段。1诵读的准备。先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学生试划,教师纠正):学不可以已 輮使之然也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解释下列重点词语:“君子”德才兼备的人。贵族或统治者。如:“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诗经
9、226;伐檀)与“小人”相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父亲。如“先君子常言。”(左忠毅公轶事)“已”停止。如:奔腾不已,不能自已“以为”跟“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触龙说赵太后)中的“以为”用法是否相同?(不同。例句中是“自己认为”之意;此句中的“以为”是“以之为”(用它做成)“木受绳”二句把省略的意思找出来。 “受绳而后锯之”“就砺而磨”都是不言而喻的,故可省。2学生练习背诵。先自读两遍,再由教师领读一遍(师生都不看书),然后检查试背,发现难点,指出关键在于要理清文理。3文理分析。第一步:找观点提问:这部分中哪些句子是表述作者观点的?(第1段和结句。)追问
10、:开头说:“学不可以已”,下面接着有一连串的设喻,这些设喻是证明这个观点的吗?明确:不是直接证明这个观点,而是用来证明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个观点的。再追问:既然如此,起句和结句所表述的观点又是怎样的关系呢?明确:后者用来证明前者因为“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有“知明而行无过”的功效,所以“学不可以已”。补充问: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这句话中,哪些字眼表示了“不可以已”的意思?明确:“博”要“博”则“不可以已”;“日”每天,亦“不已”之意。第二步:弄清设喻的内涵提问:这段话中的设喻可分几组?明确:分三组:“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利”
11、。追问:这些设喻从总体上看,都是为了论证“君子博学行无过矣”这一论点的。既然如此,是否可以认为这是简单的重复?(不是,因为三者的角度不同。)再追问:它们的角度不同表现在什么地方?是将前后不同的状态和性质加以对照,说明后者高于前者,用来说明人们经过学习,其思想、道德的境界高于学习之前,智力发达程度也高于学习之前。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既经改变,则不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性质上去,用“輮”来比喻学习可以改造人这一重大作用。“受绳则直”“就砺则利”所强调的是学习的结果,照应下文“知明而行无过”;被省略的“锯”“磨”二字,都表示持续的动作,又包含了“不可以已”的意思。可见这一组设喻是前两组设喻的总括,由此
12、顺理成章地引出作者的观点。)最后板书此段文理示意图,( )帮助学生记诵。4熟练地诵读这一段。学生参照上面的示意图齐背一遍,先自查、互查,后由教师检查。四、作业。1诵读第2段,强化记忆。2朗读第3、4段,并思考下列问题:第3段有没有现成的句子可用来概括本段的基本观点,试自行概括。第4段哪些设喻用于说明学问依靠积累?哪些设喻用于说明学习要“用心专一”?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哪些分论点?分论点和中心论点之间是怎样的关系?第三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背诵第1、2段,试背第3、4段。二、诵读第3段。1诵读的准备。先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要求注意某一节拍之中有些字之间有极短暂的停顿(用“&#
13、8226;”表示)。吾尝•终日• 而思矣,不知须臾•之所学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解释重点词语:“终日而思”和“跂而望”属于“对举”,结构相同,“而”表示修饰关系。用现代语表述,依次为“整天地想”和“踮起脚跟向远处看”,前者加“地”,后者不加。“彰”就是“明”的意思。如“欲盖弥彰”“利足”跑得快。如“快手”(干事情快)。“致” “致”与“绝”对应,都表示动作结果,课本注为“达到”。“能水”指游泳,“水”名词用作动词。2学生练习背诵。方式同前。3文理分析。
14、 提问:本段有哪些设喻,先列举出来。明确:“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则“见者远”;“顺风而呼”则“闻者彰”;“假舆马”可“致千里”;“假舟楫”可“绝江河”。追问:这些设喻各有什么作用?明确:用来说明“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承上句“登 高”一语,作解释,说明“登高”的效果。与“登高”一喻对举,说明“顺风”的效果。是说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作用。再追问:结句中“善假于物”是指上文哪些语句说的?明确:“登高而招”“顺风而呼”“舟楫”“舆马”。它们是不是简单的重复?所假之物的性质是否相同?(不是。中所假之物“高(山)”“风”,都是自然物;中所假之物“舆马”“舟楫”
15、,是人的发明创造之物,二者有层次高低之分。)小结:喻属起句;喻属结句。主导问:起句和结句是怎样的关系?明确:“学”是前提条件,“善假于物”是结果能利用自然可谓善,能创造可用之物,则是善之善者。请归纳本段大意:能学习才能善假于物学习的重要作用(板书)。4熟练地背诵这一段。方式同前。提示学生注意作者行文方式:“登高”“顺风”中已含有“假物”之意,但未明白点出“假”字;至“舆马”“舟楫”二喻,才明白点出;最后再说“善假于物”,给人的印象就深了。了解这种行文方式也可以帮助我们记诵。三、诵读第4段。1诵读的准备。先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蚓无•爪牙之利 非•蛇鳝之穴无
16、可•寄托者解释重点词语:“兴焉”“生焉”“备焉”的“焉”兼词“于之”。“至”表示动作的过程,译为“达到”。“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有以”“有用来的办法”。2划分层次,然后练习背诵。第一层(12句)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积累的重要性。第二层(34句)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坚持的必要性。第三层(56局)从正反两面说明用心专一才能积累的道理。友情提示:此段较长,可按上述层次,一层一层地练习背诵,最后连贯地背诵全段。3概括本段主旨后,熟练地背诵这一段。主旨是:学习知识必须不断地积累,有“锲而不舍”的精神;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用心专一。(水滴石穿,绳锯木断)4特殊句式:蚓无爪牙之利,筋
17、骨之强。(定语后置句,“之”定语后置的标志。详见备课资料)四、总结全文。1思想内容。总结方式:先列出各段的论点(分论点);再分析这些论点跟“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的关系,指出分论点就是中心论点的论据,最后列表说明。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不已”才能“知明而行无过”意义(分论点之一)“不已”才能“善假于物”意义(分论点之二)学而不已,方能积累,即“锲而不舍”态度(分论点之三)教师点拨:作者在本文中所论述的观点,跟他的“性恶”说是分不开的。因为“性恶”,所以需要改造,改造后即可为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就说明了这一点。改造的方法就是进行教育,“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教育可
18、以改造人,使人为善。这种教育改造,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又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2设喻的运用。学生讨论:从本文看,运用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本文在设喻的运用上有哪些特点?教师重点点拨: 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设喻的基本原则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使要讲的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点:(1)以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才会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
19、诚服。(2)设喻方式多样性,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不舍”和“锲而舍之”,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方面作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
20、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作才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步论证。3对举的运用。说明:对举是一种行文方式,就是将有关的两个事物(包括同类事物和相反事物)同时举出,其句子构造也相同或大体相同。让学生举例(同类事物对举,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相反事物对举,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蚓无爪牙之利用心躁也”。)讨论对举的作用。教师要说明一下:上述对举句组又都是设喻,那是就其目的(说明事理)来说的,而讨论对举的作用则应从行文方式看,要想想如此行文有什么好处。
21、(读起来节奏整齐划一,铿锵有力;以同类事物对举可以丰富内容,加深印象;以相反事物对举,可以使读者对问题获得全面的认识。)4就曾经学过的或本文的知识归纳虚词“而”的用法。“而”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既又”,如:蟹六跪而二螯。表示顺承关系,相当于“于是、就”,如: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并且、而且”,如: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非利足也,而致千里;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表示修饰关系,相当于“地、着”,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登
22、高而招;顺风而呼;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五、课堂小结文章连用20个比喻句,反复的论证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妙语连珠,引类连篇,具有激荡人心的力量,不愧为“诸子之大成者”。难怪千百年了一直传诵,确实值得我们好好的学习。春秋战国五霸七雄迭起,诸子百家活跃于政坛和文坛,不但留下了他们光耀千古的思想理论,同时也留下了他们语言艺术的名篇精粹,希望经过这一课的学习,大家不仅能积累文言知识,借鉴文学表现手法,也能有知识以外的更大的收获。六、课后作业。1连贯地诵读这篇课文。2完成课后练习。3下面是一个作文题,
23、想想该怎么做。谈“善假于物”荀子劝学读后【板书设计】劝 学 重点词语焉:兼词,“于之”。至:达到。无以:没有用来的。上:名词作状语,向上。用:介词,因为。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四种常见形式)本文设喻特点1、以常见事物为喻体2、设喻方式多样性3、形式灵活 【资 料 库】1定语后置定语是用来限制或修饰中心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这是古今汉语的共同规律。但在古汉语里,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把它放到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定语后置一般有标志性的词语。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把它归结为四种常见的形式: 1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如: (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今)
24、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今)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就为他的人民忧虑,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替他的君主担忧。 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爪牙”、“筋骨”、“庙堂”、“江湖”,后置定语分别是“利”、“强”、“高”、“远”,四个“之”是定语后置句的标志,无实在意义。 2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者 例如: (古)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今)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要吃一担粮食。 (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 (今)这四种人,是天下无依无靠的走投无路的老百姓。 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
25、“马”、“穷民”,后置定语分别是“千里”、“无告”,标志性的词语分别是“之者”、“而者”,其中的“者”相当现代汉语中联系定语和中心词的结构助词“的”。 3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如: (古)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 (今)村里好事的少年,养了一只蟋蟀。 句中的中心词是“少年”,后置定语是“好事”,“者”是标志性词语。 4 中心词+数量词 如: (古)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 (今) (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刻的小船。 句中的“一”作“核舟”的定语。 另外,辨识定语后置要注意两点:一是表示领属性的定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不能后置,只有一般用来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时间、处所、
26、数量等修饰性定语才能后置。二是要注意把定语后置和某些表面上相类似的语言形式区别开来。例如: 村中少年好事 (定语+主语+谓语+宾语) 村中少年之好事者 (定语后置) 村中少年之好事 (主语与谓语之间加了一个结构助词“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总而言之,我们如果灵活的把握了定语后置的特点、四种常见的形式以及要注意的两点,那么,就能快速辨识定语后置这种特殊句式。2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由齐国官方创办的一个学术文化中心兼政治咨询中心。稷下学宫设置在战国时期齐国的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稷门(西边南首门)附近地区,故得名“稷下学宫”。过去部分学者对稷下学宫有一种错误的说法,即把之称为“稷下学派”。实际上,稷下学宫并不是哪个学派所专有的,而是聚集了当时诸多学派学者的一个议学、议政的活动中心。 稷下学宫创建于齐桓公(公元前前年在位)时期,一说是在齐威王(公元前前年在位)时期。齐宣王(公元前前年在位)时期,稷下学宫达到其鼎盛阶段。齐闵王(公元前前年在位)后期,因战乱稷下学宫衰落下去。齐襄王(公元前前年在位)时期,稷下学宫得到中兴。齐王建(公元前前年在位)时期,稷下学宫逐步消亡。 稷下学宫在其兴盛时期,曾容纳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当幸福来敲门观后感合集15篇
- 巾帼标兵先进事迹材料集锦15篇
- 感恩父母讲话稿(集合15篇)
- 扭转治疗分享会
- 培训学校招生宣传
- 初级金融专业-《金融专业知识与实务》名师预测卷1117
- 初级会计经济法基础-初级会计《经济法基础》预测试卷325
- 智研咨询发布-2024年中国曲轴行业市场竞争格局、行业政策及需求规模预测报告
- 产业研究报告-2024年中国磁悬浮轴承行业发展现状、市场规模、投资前景分析(智研咨询)
- 二零二五年度家居定制销售购销合同(含设计服务)2篇
- 2025江苏太仓水务集团招聘18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2025学年人教新版高二(上)英语寒假作业(五)
- 《旅游资料翻译》课件
- 2024年安徽省中考数学试卷含答案
- 微项目 探讨如何利用工业废气中的二氧化碳合成甲醇-2025年高考化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鲁科版)
-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试题
- 财务管理学(第10版)课件 第1章 总论
- 《鼻咽癌的诊治》课件
- 有关信用证的案例分析
- 水中大肠杆菌的检测实验报告
- 智慧体育场馆建设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