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教学设计(初稿)_第1页
《春望》教学设计(初稿)_第2页
《春望》教学设计(初稿)_第3页
《春望》教学设计(初稿)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春望教学设计(初稿)【教材分析】唐肃宗至德元载( 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 在灵武即位的消息, 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 去投奔肃宗。 途中为叛军俘获, 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困居于长安。春望写于次年三月。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杜甫眼见国 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 和感慨,抒发了诗人强烈的忧国思家感情。诗歌将国、家、己三者融为一体,创 造了一个独特的意境。诗人将景、物、事、人、情各种因素综合为一个独立的世 界, 完美地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杜甫在诗中把家愁同国忧交织起来,深刻地 表现了爱

2、国知识分子的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 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和典型意义,正是“沉郁顿挫”的精神实质。【教学目标】1、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身世经历,理解诗歌内容。2、品味诗歌高度凝练而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赏析诗歌写景抒情的手法。3、在反复朗读和品析中体会诗歌的忧国思亲感情。【教学方法】1、朗读法。诗人“情动于中故歌咏之”。诗歌结构与韵律鲜明,充分调动 学生全身心地反复诵读诗歌, 让学生从奇妙的文字表达里熟悉诗歌的内容, 初步 感受到诗歌的美,使学生有自主的独特体验和发现, 和诗人产生情感共鸣的直觉。2、赏析法。( 1 )描述画面:借助想象和联想,描述画面,进入诗歌的意境,读出诗情。( 2)分

3、析意象:品读诗歌,不但要着眼于所描写的具体物象,还应透过物象, 看透其中所内涵的诗人的感情。 抓住诗中的意象作深入分析, 是把握诗歌情感内 涵的关键,如此才能真正地读懂诗歌。( 3)咀嚼语言: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和体味诗歌高度凝炼的形象化的语言,咀嚼“看似平常却奇崛” 的诗歌语言,品味诗歌所创造的动人意境和表达的深邃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朗读诗歌2、作者杜甫 四川成都杜甫“草堂”里,有两副对联: “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是朱德撰 写的;“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郭沫若撰写的。 你能谈谈对这两幅对联的理解吗?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一生仕途坎坷, 身经

4、离乱, 用诗歌抒写 情怀,反映时事。其作品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抒发了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他 的诗被后世称为“诗史” ,他被尊为“诗圣”。3 、写作背景朗读课下注释C7,联系所学唐朝历史,注释中的“叛军”是指?“安史之乱”对 唐王朝国运有什么重大影响?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在战争中,人民群众遭到了空前的浩劫, 经济受到很大破坏,出现了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景。“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至衰的转折点,也是诗人命运的转折点。唐玄宗天 宝十四载( 755)冬,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六月攻破潼关,长安陷落。唐肃宗 至德元年( 756 年)八月,杜甫带着报国之心从鄜州(现在陕西富县)前往灵武

5、(现在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该诗作于次年三月。二、诵读诗歌,初步理解1、熟悉诗歌内容,说说你对诗歌题目“春望”的理解。 杜甫在春天的时候望见国都长安的景象。 此诗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全诗写了诗人在春天的国都长安的所见所思所感。2、诵读诗歌 , 吟咏诗韵(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读出韵律 读出节奏美,做到声断气相连。律诗的特点:每句平仄相间,押平声韵;颔联和 颈联必须要对仗, 首联可对可不对, 尾联不对仗。 读准平仄音, 表现好韵脚韵音。 国破/ 山河/ 在,城春 / 草木/ 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 /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 /抵/万金。白头/搔/更短,

6、浑欲 /不胜/簪。(3)读出情感 听配乐朗诵,感受诗歌感情基调。 沉重、悲痛、深沉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诗歌。3、背诵诗歌。三、赏读诗歌,品味诗情诗境 1、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 面? 想象在你的脑子里出现怎样的画面, 用生动的语言来描述。 化作诗人, 置 身于诗歌所设置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描述诗句所表现的画面;教师根据学生对画面的描 述情况,引导合作交流) 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草木丛生。 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唐朝都城长安,曾 经繁华热闹。沦陷后的长安,

7、惟有山河存在;人民流离失所,春天来了,人烟稀 少,城里到处草木丛生。“破”字,使人触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 景象,突出勾画了长安城沦陷后的破败景象,寄寓了诗人感时忧国的深沉感慨。 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寓情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 2、颔联写了诗人望见哪些景物?花鸟。如何理解颔联的含义?你认为“溅泪” “惊心”的主体是什么?(诗人或花鸟) “溅泪”“惊心”是因为什么? (小组合作探究,然后全班展示交流)“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 了反而溅泪惊心。诗人触景生情,以乐景写哀情,感情尤为沉痛。 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

8、也溅泪,鸟亦惊心。诗人感时恨别,移情于物,觉花 鸟溅泪惊心。意象是主观的“意” 与客观的“象”融合而成的一种具有美学意 蕴的诉诸于人的感官的具体生动的形象。咀嚼炼字“溅”“惊” 泪水飞溅,心灵惊悸,可见诗人感伤之深,怅恨之切。此联承上启下:“感时” 承上 所见长安城的破败, “恨别”启下 与妻子儿女的离别。3、离别本是寻常事,诗人为何怅恨离别( “恨别”) 至于落泪惊心? “连三月”见战祸之长。 “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 息, 诗人身陷长安,寄居鄜州的妻子儿女生死不明,音信全无,诗人满怀牵挂 与担忧,才发出“家书抵万金”的慨叹,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这两句诗

9、为什么成为千古名句? “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 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4、尾联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想象在你的脑子里出现怎样的画面,用生 动的语言来描述。研讨:杜甫当时多大年纪?当时诗人头上满是白发, 甚至插不住簪子, 这是因为 什么呢?杜甫当年只有 45 岁(杜甫出生于 712- 此诗写于 757 年),人到中年,为国家 而担忧,为亲人的离别而忧愁。举手搔头愁更愁,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 连簪子都插不住了,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 , 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 这 一联是把前面分别抒写的“感时” 、“恨别”两种感情统一起来,以典型的艺术形 象集中抒写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思想感情,收结全篇。四、总结提升 小组之间开展朗诵比赛,比哪一组朗读得最有感情,最为流畅。 1、杜甫及诗歌被人们称为“诗圣” , “诗史” , 请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两个称谓 的理解。全诗触景生情,移情于物,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中,情景交融, 感人肺腑。杜甫被称为”诗圣” , 是因为他有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而且诗歌艺术质量上乘。 他的诗被称为”史诗” , 是因为他用诗歌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真实,诗歌描写了当 时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的社会状况。2、感情朗读 “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