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文言文教学探微_第1页
中学文言文教学探微_第2页
中学文言文教学探微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加强知识联系注重整体教学中学文言文教学探微一般的文言文教学,比较注重每篇课文的独立分析, 强调一课 一得,这对学生从一个角度理解原文、积累知识无疑是有效果的。 但如果教学中只强调每篇课文的独立性,不注意课文之间、相关知 识之间的联系,不注意引导学生从这些联系中进行综合分析,学生 的思维就会趋于单一性,得到的知识也就比较零碎。教学中,我注 意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把与课文相关的内容联系起来综合分析, 使知识融会贯通,加快了学生接受知识的速度及单位时间内获得知 识的密度,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具体作法是:前后串联加强联系在文言课文中,有一些是不同时代、不同作者对同一历史事 件的分析、评论

2、,反映了这些作者的认识和见解;有一些是一个作 家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表现了该作家的主要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 教学中,对这些具有相似点的文章进行归纳,分析其内在的共同之 处,引导学生从单篇课文的学习中进行综合,把握其共性,再由共 性的理解中把握个性,就能将前后所学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加 深理解和掌握,并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获得较为牢固的记忆。布鲁纳 在其教育过程一书中指出:“获得知识,如果没有完美的结构 把它联系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一串不联贯的论据 在记忆中仅有短暂得可怜的寿命。”这就是说,抓住知识的内在联 系对掌握知识、培养综合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这种联系除常用的单元归纳法外, 还可

3、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 将内容相关的课文综合分析, 找出其共同点。例如过秦论、六 国论、阿房宫赋这三篇课文,内容都是论述有关秦国与六国 之间的斗争,及秦由强大走向灭亡的历史事件。这些不同时代的作 者虽然写作立场、看问题的角度不全相同,但在对这一历史事件的 分析、总结其经验教训上是有共同之处的。在学习过秦论分析 秦国灭亡的原因时,引导学生联系阿房宫赋中杜牧所发的“灭 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的感慨,以 加深对贾谊提出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论点的理解。 在学习六国论时,又引导学生联系过秦论中叙述的六国“从 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的历史事实,进一步理解苏洵提出的“六

4、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观点。这样前后串联,使相关的知识内容有 机地联系起来,便于学生加强理解,加深记忆。二是将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综合分析,找出其特点和规 律。例如杜甫的诗,课本选了羌村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登高、又呈吴郎、春望等五首,这些诗有古体、近体 之分,五言、七言之别,写作的时间、地点均不相同,但这几首诗 贯穿着一个突出的主题,这就是诗人深沉的家国之忧和时世之感, 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在讲课时,除按教学要求引导学生 学好每首诗外,还把这些诗串联起来加以综合分析,使学生进一步 了解了诗人忧虑天下的博大胸怀和爱国爱民的思想感情。这样就便 于从总体上掌握一个作家的风格特点, 起到

5、窥一斑而见全豹的作用。横向比较把握异同在文言课文中,有一些风格相近、 内容相似的作品,教学中引 导学生对这些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在比较中辨析作品的异同点,同 中求异,异中见同,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励其探索精神,加 深对课文的理解。苏轼和辛弃疾同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课本选了苏轼的念奴 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对这两首词进行了比较分析,归纳出了它们的 异同点:在内容上,两首词都是借古喻今,怀古伤今;在风格上, 都是雄浑豪放;在写法上,都是从写景入手,再引古论今,最后以自身 感慨作结,将记事、写人、绘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用典也都通 俗易懂,自然贴切。

6、掌握了这些相似点,就从总体上把握了两首词 的主要特点。当然,它们各自又有着不同的特色。这就是在写景上 苏轼着笔抓住山水特点,正面描写古战场景色,寓情于景;辛词则 是从侧面白描,写俯视京口陈迹和远眺瓜步山闹景,触景生情,吊 古伤今。在写人上苏词是以美女衬托英雄,英雄更加英俊;辛词则 是以英雄对比狗熊,狗熊更显无能。在抒情上苏词既有追慕英雄、 想建功立业的豪情,又有面对现实,发“人生如梦”感叹的消极情 绪;辛词则更多地抒发了渴望雪耻复国的志愿,虽对现实有无可奈 何之不满,但态度比较愤慨激昂。在用典上苏词比较单一,而辛词 则灵活多样,包含了更为深广的内容。经过这样精细的比较辨析, 学生对每首词的主要

7、特色有了深入的理解。比较是分析同类作品的有效方法之一。 对两篇有联系的作品进 行比较分析,就能准确地区分各自不同的个性,更准确地把握文章 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与苏轼的石钟 山记都是记游文章,两者都是通过游览山水,从自己的切身感受 中说明一个道理。从这一点上说,两篇文章确实有相似之处。但两 篇的不同之处也较明显:王文只简单地叙述了游览的地点、经过, 对山洞的景色几乎没作描绘,文章的重心主要放在议论上。作者用 自己的亲身感受说明了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及治学要有深思 慎取的态度的道理,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苏文虽然也有议论,但文 章的重点是描绘山洞的景色,意在考察响声的由来,因而

8、在结构安 排上是先提出问题,再用自己的亲身游历作答,使所谈道理真实可 信,令人信服。经过这样的比较分析,使两篇文章的各自特色深刻 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里。内外结合加深理解理解是掌握知识的前提。文言文一般距今年代久远,语言表达 差别较大,学生对其内容的理解往往是比较费力的。为了帮助学生 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下功夫掌握一些必要 的古汉语基础知识外,在分析课文时我注意引用一些与课文相关的 课外知识参照分析,效果较好。一是引用与课文相关的知识分析课文,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 古人文章崇尚“微言大义”,常用简单的语言表达一个深奥的道理 这就为后人理解文章内容增加了难度。 教学中,用与之相

9、关的知识加 以分析、补充,可以化难为易,帮助理解。学记三则第一则中有 这样一句话:“学然后知不足”,学生觉得很难理解。按照一般的思 维常识,经过学习懂得的知识就会增多,怎么会“知不足”呢?为 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这个道理,我举了十七世纪法国数学家笛卡 尔的一段话来作这句话的注脚。一次,有人问这位大数学家:“你 学问那样广搏,竟然感叹自己的无知,岂不是大笑话?”笛卡尔说: “哲学家芝诺不是解释过吗?他曾画了一个圆圈,圆圈内是已掌握 的知识,圆圈外是浩瀚无边的知识世界。掌握知识越多,圆圈也越 大;圆圈越大,这样它的边沿与外界空白的接触面自然也越大,因 此未知部分当然显得就更多了。” (见中国青年出

10、版社名人轶闻 六百篇)接着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圈,让学生进行直 观比较。笛卡尔的这个比喻通俗易懂,具有极强的思辨力,与学 记中的这句话在意思上是相通的,将两者联系起来分析,学生很 快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二是将已学的知识和将学的知识联系起来,促使新旧知识的结合,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有些作者的作品,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 接触过,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的有关内容,增进对该作者的了 解。如学习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一文时,我让学生先回忆 学过的过零丁洋,在黑板上写出了他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再结合解题,使同学们对文天祥赤心爱国的思 想品质有了总体的了解;接着分析课文,了解到他之所以能在濒临 绝境时视死如归,正是强烈的爱国思想使他无所畏惧;最后又引了 他的扬子江诗中的后两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来点明此文的意旨。这里,由于将新旧知识很好地结合起来进行教 学,学生能较快地把握文章的主题,并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三是引用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同类作品参照分析, 便于学生开拓 思路,加深理解。比如在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学生 对这首小令的意境不容易理解,我就选了与马致远同时代的另一位 散曲名家白朴的天净沙?秋作比较。白朴的小令是:“孤村落日晚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两者写法相似,都是连用名词,描写了一幅秋景图。白朴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