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 . 硕士学位论文在新课程中成长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自主成长的探讨学科专业教 育 硕 士学位类型科学学位 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职称论文编号在新课程中成长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自主成长的探讨Growing up in New Course -Discussion of Independent Growth of Teacher of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under New Course Background 学 科 专 业:教 育 硕 士研 究 方 向:教 育 管 理49 / 57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
2、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作者签名:日期: 年 月 日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3、 日中 文 摘 要世纪初,我国启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在教育领域中产生了很大的震动。新课程体系在课程的功能、结构、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体系有了重大的突破和创新。新课程在课程体系上的突破与创新对教师的成长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本文欲对新课程实施的主力军中小学教师在新课程中如何实现自主成长进行研究,为中小学教师实现专业成长提供指导和帮助。为此,本文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1、对教师的自主成长进行了界定,对教师成长的有关问题予以明确,指出了教师应该成为自己的创造者;2、对课程与教师的两种关系类型进行了比较,进而分析了中小学教师与新课程的关系,指出了新课程是中小学教师实现成长的
4、机遇与条件;3、从中小学教师成长的精神动力角度,分析了教育理念的重要作用和形成机制,提出了新课程下中小学教师教育理念重建的容;4、通过对教师角色特点的分析,阐述了新课程下教师角色转换的必要性,提出了新课程改革中中小学教师角色定位的容;5、提出了中小学教师在新课程中成长的现实途径。探讨中小学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自主成长,有助于中小学教师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更快、更好地走进新课程、实施新课程,有助于中小学教师教育生命的成长与发展。关键词:自主成长 新课程 教育理念 教师角色ABSTRACTAt beginning of the century, one new round of basic educa
5、tional reforms that our country started produced very great vibrations in the educational field. Compared with original course system, new course system has great break-through and innovation in such aspects as function, structure, content, implementedding, appraises with management of course. The b
6、reak-through and innovation of new course on the course system is not only a challenge, but also an opportunity to the growth of teacher. This text wants to carry on research for the mainstay implementing new course -teacher of the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how to grow up in new course independentl
7、y, offerring guide and help for the teacher of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For this purpose,this text has carried on the discussion from the following several aspects emphatically: 1, Having defined the growing up independently of the teacher, giving relevant questions that the teacher grow up clearl
8、y, pointing out that the teacher should become ones own creator ; 2, Comparing two kinds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course and teacher, and then having analysed the relationship of teacher and new course of the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pointing out that new course provide opportunity and condition f
9、or the growth of teacher of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3, In terms of spiritual motive force to the growth of teacher of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having analysed the important function of establishment and form a regular system of educational idea, putting forward the educational idea that the t
10、eacher of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needs to form and establish further in new course; 4, From the angle of prerequisite that the teacher grows up and basic key element in the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 role of teacher, analysing the teachers necessity of changing role, putting forward new course
11、 reforming content of role orientationforthe teacher of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under the new course reforming background; 5, Have put forward the realization way that the teacher of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grow up independently in new course. Probing into growing up independently in the new c
12、ourse of the teacher of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helps the teacher of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to define ones own striving direction. Coming into and implementting new course more quickly and better contributes to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life of the teacher of middle and primar
13、y schools.Key Words:growing up independently; new course;educational idea; teachers role.目 录中文摘要I英文摘要II引 言1教师自主成长的界定11自主的涵义12教师成长的涵23教师自主成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3“车轨共进”中小学教师成长与新课程的关系分析51教师与课程的关系类型62中小学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8新课程下的教育理念重建111教育理念与形成机制112重新认识基础教育,形成新的教育观、 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123进一步树立和完善促进自我成长的基本理念14适应新课程的教师角色定位261教师角色的特点262
14、传统教师角色需要转换283新课程下,中小学教师角色定位的主要容30在新课程中自主践行401自主践行的重要性402 保证自我反思经常化、系统化403保持自我专业发展对话414积极尝试创新435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研44结 语45参考文献46后 记48引 言新课程改革与教师的成长是一体的,二者之间是共同成长的关系。新课程关注教师的成长,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平台和条件。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影响和制约着课程改革的成败和进程。中小学教师在教师队伍中数量最大,是实施新课程的主力军。新课程能否得到有效实施和发展,关键在于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因此,本文将研究的视
15、角定为新课程下的中小学教师成长。研究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的成长问题,有效地引导中小学教师抓住新课程这一契机,实现专业成长,对于教师个体的发展和课程改革都具有迫切性和重要性。而新课程实施后,各种报刊、杂志,一些理论专家都倾向于研究教师如何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各级行政部门热衷于各种新课程培训,而对于新课程下的教师如何主动发展,教师如何形成在的自觉等方面的研究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广泛的关注。本文从中小学教师成长与新课程关系的分析入手,考察新课程对中小学教师成长的意义,进而研究中小学教师在新课程中成长,应确立的在意识,应明确的角色容,旨在促进中小学教师与新课程的共同成长与发展。 教师自主成长的
16、界定1 自主的涵义自主是相对于被动而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往往指主动。自主是个体通过意识与能力表现出来的认识、支配自身与认识、支配外界环境的主体状态,通常所说的了解、理解、探索、获得、控制、改变等都属于自主参与下的个体意识、行为活动。一般来说,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都能进行一定的自主活动,并表现出相应的自主性。 杨四耕.自主课堂的要义与操作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10).个体对于自身发展能采取的基本方式只有两种:或主动(自主),或被动。自然,人不可能时时、事事、处处主动,但从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个体的主动性是十分重要的关键性因素。个体实践的主动性,对处于今日变化急剧、生
17、存环境中不确定因素大增时代中的每个人来说尤其重要。 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研究, 2002,(5). 教师的劳动是创造性的劳动,创造性的劳动尤其需要主动性。处于教育改革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师,其个体实践需要自主性。作为专业人员,教师要获得专业成长与发展,其专业成长与发展需要自主(主动)性。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理论认为,教师在环境压力下所产生的需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在于使教师不断适应变化着的教学环境,不断增长专业能力,从而胜任其角色,进而达致自我实现的境界。 唐玉光.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外国教育资料,1996,(6). 也就是说,教师成长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教师的在需要是
18、教师成长的根本。教师自身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社.2002.102.教师成长的自主,是指教师主要在自身在的需要的刺激下,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或学习,以达到提升自身专业结构和在素质,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本文所研究的教师成长是作为主体性的教师主动而持续的发展。2教师成长的涵在阐述成长的涵之前,首先要明确的是:生活中,成长与发展往往是联结在一起的,本文研究的教师专业成长问题也即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对教师成长与发展的理解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是专业人员,要实现专业成长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教师发展的中心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本文所研究的教师成长即为
19、教师专业成长。教师专业发展理论认为,教师作为一个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要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专业人员的发展历程;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无限的,成熟只是相对的,而发展是绝对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无限性要求教师实现专业成长。2教师成长是一个持续而涵深刻的过程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社会责任感不断成熟、不断提升、不断创新的过程”。 王长纯.教师专业化发展:对教师重新发现J.教育研究,2001,(11).“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袁贵仁加强和改革教师教育,大力提高我国
20、教师专业化水平,载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2001 教师专业成长具有持续性,同时,其成长的涵又是多方面的、多领域的,既包括了知识的积累、技能的娴熟、能力的提高,也涵盖了理念的更新、角色的转变。 李瑾瑜等.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M.:中国人事,2003.66.3教师成长依赖于教育过程教师从事的专业工作是教育教学,因此其专业成长与发展只有在教育过程中才能得以实现。并且,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过程,并不是消融自己、牺牲自己的过程,而是教师能从中不断完善自己,获得成长,真正在育人的同时实现育己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不是一个诸如蜡烛的成品,等待消耗,而是一个经过不断“充电”、持续成长,可长久
21、照亮他人的“长明灯”。可见,教师成长是不能独立于教育过程而实现的,它依赖于教师所实践的教育过程。4教师成长是一个“自我引导”的结果教师始终是一个持续的学习者,教师有能力对自己的教育行动加以思索、研究、改进。由教师来研究、改进自己的专业实际问题是教师成长的最直接、最确切的方式。教师研究、改进自己的专业实际问题的过程,主要是教师自发的学习和研究。这种自发的学习和研究,能引导教师不断适应变化着的教育环境,实现专业成长,达到自我实现。可见,教师“自我引导”能促进自我成长,教师有能力成为自我成长的设计者和实施者。3教师自主成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首先,持续发展是教师的存在状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求新
22、求变、持续发展是人类古今之通识。持续发展是人类个体发展的基本规则,任何人类个体都存在不断学习、以促进其不断地走向成熟的规律。 宋乃庆等.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中国人事,2003.202. 相对于学生在知识技能、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不成熟性,教师有相对成熟的一面,如较高的知识技能、较好的认知情感、良好的态度价值观。但是,教师的成熟性只是相对的,其生理与心理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其社会性发展具有不间断性。持续发展始终是教师的存在状态,教师需要不断充实自身,促使自我不断走向成熟。其次,教师的成长基于自主从事物发展的因与外因的相互关系看,因始终是重要而根本的因素,外因只有通过因才能发
23、挥作用。因此,教师的成长必须首先启动其自身成长的动机,即只有通过激发教师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在需要,形成自我不断学习、自身素质不断提升的意识,形成自主成长观念,达到自主、自觉、自律,方能获得成长。教师作为自己专业发展的主人,应赋予自己一种新的责任和自律。再次,传统教育过程缺乏教师的自主成长一方面,传统教育观忽视教师的自身充实。在传统教育观中,我们往往认为教师是学高为师、身正为,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教育过程主要表现为教师的“教”。这些认识显然把教师摆在一个成熟的、不需发展的地位。因而把教师比喻为“发光的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种教师作用观中就缺乏教师持续发展、充实自身的意识,即缺乏教师成
24、长观。 宋乃庆等.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中国人事,2003. 205.另一方面,传统教育过程忽视教师在的主动性。很久以来,我国教师发展大多由行政力量提出各项指标或要求,然后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短期培训班,以此促进教师有关学科知识的补充,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在教师教育过程中,也大多是将一些教育理念、学科知识灌输给参培教师,忽视教师的参与或理解,忽视教师的在需要,忽视培养教师在的自觉。现实表明,这类短期的、应急式和表面化的培训,对于许多教师来说,可能只是走过场,其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甚至还可能导致教师发展中的功利主义思想的膨胀。最后,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自主成长当代主流教师观是复合性的,
25、教师发展的矢量特征就是要反映时代对教师这种复合性的要求。 王长纯.教师专业化发展:对教师重新发现J.教育研究,2001,(11). 新课程赋予教师新的历史重任:做自己专业的发展者,把课程还给教师,把课程改革与教师的成长与专业发展作为统一的过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蕴涵着许多全新的理念,诸如教育化、促进教育的国际理解、关爱自然、注重个性发展等世界教育的理念趋向,以与学科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科学本位向科学与人文整合转变、集中统一性教学向个别差异性教学转变、知识技能接受教学向知识的主动意义构建转变等中国基础教育的未来取向等。这些在过去被忽视的问题,现在却成为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宋乃庆等
26、.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中国人事,2003. 203. 面对这些全新理念的挑战,教师必须改变旧的教育理念,继续学习,逐步树立新的教育理念,走向教育成熟。新课程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自主发展的促进者,教师必须不断发展自己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当前,教师作用观正在由过去的支配作用向引导学生学习的指导作用方向转变,师生关系正在由教师“包揽”一切向师生教学相长转变,即教师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也发展自己。适应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要求,中小学教师就必须形成自主成长的理念,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发展自身,实现课程改革与自我发展的共同前行。 宋乃庆等.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中国人
27、事,2003. 204.通过对教师自主成长有关问题的界定,我们发现:教师可能而且应该成为自己的创造者,成为自己专业成长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教师成长应启动其在机制。实现自主成长,应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为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生存和成长理念,形成自觉的发展意识,并将其转化为自觉行动,并在自觉践履的过程中形成合理的教育教学生活方式,使自身获得主动积极的发展。“车轨 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J.教育研究,2002,(3).共进”中小学教师成长与新课程的关系分析 教师的成长受一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制约,受一定时期的教育政策和教育发展趋势的影响,因此,中小学教师实现自主成长首先要认识其成长所处的时
28、代背景和教育生活的环境,理解自身成长与专业生活环境的关系,并自觉融入这种环境,实现自我成长。正在展开的轰轰烈烈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正面临的新的专业生活环境,这是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教育生活环境。因此,中小学教师需要正确认识和理解新课程与自我成长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可概括为:新课程为教师成长提供平台和条件,教师成长影响和制约课改的进程与成败。1教师与课程的关系类型课程观念制约着人们对教师与课程关系的认识,在不同的课程观的指导下,对教师与课程的关系的认识是不同的。在课程研究与实践中,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课程观: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的课程观;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又是课程的研
29、制者的课程观。这两种不同的课程观对教师与课程的关系作出了不同的认识,对教师和课程的成长与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正确认识课程与教师的关系,需要树立科学的课程观念。1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课程即学科”,“课程即教学科目的总和”,这是传统的课程观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的课程观的代表性观点。在这种课程观中,“课程”被理解为规性的教学容,而这种规性的教学容是按学科编制的,故“课程”又被界定为学科或各门学科的总和。这种课程观把教师作为客体来考察教师与课程的“匹配”或“适宜”,而不是从作为主体的教师对课程的理解的角度去研究二者的关系。因而,教师被要求准确无误地领会课程设计者的思想,并忠实地履行既定的课程方案。这就
30、意味着,“课程”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教师无权也无须考虑课程问题。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学。教师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当对课程作出任何调整和变革。这种课程观将教师排除在课程的决策、开发以与评价等诸多环节之外,在于这样的观点: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参与课程规划和设计工作,不仅会影响课程设计的结果,而且也会影响课程实施的进程。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课程成为“专制”的一方,成为一种指令、规定,而忽视了课程设计者与教师之间存在的差异,忽视了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能动作用。在这种课程观的影响下,课程与教师的关系是:课程的制定远离教师,教师只是课程的实施者。
31、课程,对于教师来说是“既在天边,又在眼前”。课程“在天边”,因为课程只是课程研究者和决策者的事,教师对课程的领悟、接受和适应程度都被排除在课程之外,教师不需要对课程做有意义的探讨和分析与参与课程建设,所以课程离教师很远很远;课程“又在眼前”,因为这种课程观倡导“课程即学科”,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正是按照课程教学,课程是自己每天的专业生活容,课程也可以说是自己的专业生活方式,所以课程又与自己很近很近。对于教师而言,他们感受最多的还是远离课程,很少对课程做有意义的探讨和分析。这样,课程离开了教师的参与而越来越丧失活力,教师因机械地“教课程”而越来越丧失创造性和主动性。因而,教师与课程的一起成长和发展只
32、是一个美好的幻想。2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又是课程的研制者多次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教训,使人们逐渐意识到仅仅将教师定位在课程实施者的角色上是错误的,应该让教师参与课程,从而产生了一种崭新的课程观大课程观。大课程观强调课程本质上是一种教育过程,因而同时就包含了教学过程。课程不仅仅是存在于“观念状态”的可以分割开的“计划”、“预期结果”或“经验”,更在根本上是生成于“实践状态”的无法分解的、整体的“教育活动”。既然课程本质上是一种教育过程,所以,作为教育活动重要参与者的教师无疑就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参与者,教师在课程的研制与实施中理应发挥其能动作用。“显然,在课程研制过程中,教师被赋予了课程研制者角色
33、,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在大课程观的指导下,课程由“专制”走向,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课程设计者、教师共同开发,课程已不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M.:师范大学,2002.114. 教师即课程,教师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毋庸置疑,当教师置身于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参与研制和开发课程,会提升教师理解、实践课程和开发、创造课程的能力,教师自身实际上获得了发展与成长;教师与课程设计者的交流与互动,有利于与
34、时发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有效指导课程实践,这又会促进课程的新一轮的建设与发展。这样,教师与课程互为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显然,在大课程观的影响下,教师与课程的关系是:教师与课程走向融合,教师与课程共生、共长。从两种不同的课程观与其影响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树立科学的课程观,正确认识教师与课程的关系,不仅影响课程的发展,而且影响教师的成长。我国的新课程是在大课程观指导下进行的,新课程下的教师成长需要树立大课程观,并认识和理解自身与新课程的关系,以寻找自我成长的契机,实现与新课程的共同成长与发展。中小学教师在教师队伍中数量最大,是21世纪基础教育实现新的突破的支柱。现在,新的基础教育改革将中
35、小学教师推到历史的前台,担负基础教育使命的中小学教师要认识自身与新课程的关系,对新课程于自身成长的价值予以澄清和理解。2中小学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我们形象地将教师与新课程的关系称之为“车轨”关系,即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M.:师范大学,2002. 129. :新课程与教师是共同前行,“车”与“轨”的一体化关系。教师与新课程是共同成长的关系。新课程标志着新事物,在新课程实施当中教师也焕发出新的生命,而且还表现在共同的起点上。教师与新课程是共同发展的关系。新课程是实验课程,需要完善,那么与新课程相匹配的是什么呢?是教师实现自身的专业化发展,两者是一个共同发展的关系。1新课程是中小学
36、教师成长的平台课程改革有两个不可分割的因素,即技术因素和人的因素。课程设计是课程改革的“技术因素”,教师是课程改革中“人的因素”,只有实现“技术因素”与“人的因素”的统一,新课程实施工作才能顺利进行。因此,本轮新课程实验的显著特点之一,是既关注课程改革的发展,也关注教师的成长。新课程为教师的成长提供平台。新课程涵着新的课程观,它强调:教师作为“人的因素”,不只是课程的执行者,而且是课程的建设者、调适者,是课程实施中问题的协商者、解决者。因此,新课程对教师在课程决策、开发、研究能力上提出了许多新要求的同时,教师的课程地位和对课程的作用也将获得新的提升。一直以来,中小学教师被排斥在课程之外,只是课
37、程的实施者。现在,中小学教师由“课程外”进入“课程”,在客观环境上可以获得与新课程一起成长的平台与条件。同时,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要求教师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这是传统课程体制下的中小学教师所难以胜任的,中小学教师只有实现现有基础上的成长才能适应新课程的变化和要求。新课程于中小学教师的适应压力可以转化为教师不断成长的动力。 2中小学教师的成长制约新课程改革一个好的课程构想要通过教师才能转换成学生
38、的实际经验,因此,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影响课程实施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又由于中小学教师在基础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可以说,新课程能否得到有效实施和发展,关键在于中小学教师的成长与发展。首先,课程实施是一个再创造过程,教师是自己课堂的课程决策者,是一个将现有材料转变为课堂具体教学计划的设计者与开发者。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教师缺乏课程实施需要的知识、理念和能力,那么课程实施最终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教师发展愈充分,按照实施的具体情境进行调适的可能性越大,课程实施水平愈高。教师的课程再造,包括对课程容的选择、增删,对课程容进程的改变,对课程时间的微调。 李臣之.课程实施:
39、意义与本质J.课程教材教法,2001,(9). 课程的再造过程需要教师有在的自觉,理解变革的目的或意图、实质、真正的和潜在的利益,真正参与到实施的过程中,主动改变旧的教学文化,创造新文化。从此种意义上讲,教师的自主的专业发展将成为课程实施的关键所在,教师行为变化的速度和程度决定课程改革的进程和成败。其次,教师的情意态度是决定教师是否有课程理解或专业发展的部动力,从而影响课程改革的成败。教师的情意态度,表现为教师对所从事课程或专业的信念是否坚定、是否热爱、是否主动获取专业的发展等。有研究表明,对于教育改革来说,依靠行政体制的力量只可获得片刻的改进,而充分发挥教师专业主动性则可保久安。 转引自卢乃
40、桂 操太圣.论教师的内在改变与外在支持J.教育研究,2002,(12).原载Firestone,W.A.& Bader,B.D.(1992).Redsigning teaching:Professionalism of bureaucracy? 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教育改革的第一个法则是:“命令无法完成改革”(Fullan,1993年)。只有教师愿意,教育改革才有可能。 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社,2002.102.教师能否有专业主动性,首先在于教师的情意态度。总之,中小学教师能否对新课程进行创造性实施,是否具有专业主动性是新课程
41、改革成败的关键性因素。可见,课程改革与教师的专业成长实际上是一种互相依托、互相促进的互动关系,课程改革依托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又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舞台,甚至可以说,课程改革是一所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最好的“师大学”。没有课程改革,教师的专业成长就难以有实质性的推进和突破。中小学教师与新课程的“车轨”关系,蕴涵了新课程对中小学教师成长的机遇与挑战,为中小学教师在新时代的成长指明了方向参与课程改革的全过程作为自己成长的契机,即在新课程中成长。中小学教师只有顺应时代发展的大趋势,明确自身成长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积极主动地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才能走出一条当代中国教师的成长之路。中小学教师在新课程中
42、成长,需要对知识、技能、能力等各个方面加以价值澄清和重新构建,需要更新教育理念和转换教师角色。但从新课程对教师的核心要求来看,教师在新课程中自主成长,根本的是理念的重建、角色的转换和自觉的践行。 新课程下的教育理念重建1教育理念与形成机制1教育理念与重要性教育理念是指导教育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只要有教育行为发生,就一定有教育理念在起作用。 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教育科学,2002.1. 教师持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活动和知觉、判断,进而影响到他们的教育态度和教学行为,甚至还间接地影响着未来教育的性质和状态。因此,教育理念位于教师专业结构中较高层次,对教师自己的学习和成长有
43、重大影响。 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M.:教育科学,2001.149. 可以说,教育理念是教师自主成长的精神动力。 有专家指出,我国中小学教师缺乏教育学思维,长期因袭模式化、制度化的教育思维定势,教育教学活动缺乏创意和变通,其行为完全是一种技能型、教书匠型而不是科研型、专家型的。他们不只是缺乏教育学知识、教育方法和教育技能,更缺乏教育理念。 唐松林.教师行为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2.158.在新课程实验中,有些老师拿着在全新教育理念指导下编写的新教材,却只会套用传统的教育模式,结果是“事倍功半”,新教材没有产生应有的效果。有些老师在新课程实验中“穿新鞋走老路”,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
44、们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做指导。专家们就此指出,新世纪的合格教师,除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精深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师德,还必须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当前,中小学教师中一些旧落后的、与课程改革不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进展,同时也阻碍了他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2教育理念的形成机制首先,教育理念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它离不开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条件和文化背景,并与之相“匹配”。当前这些背景的综合体现是新课程改革,那么教师自主成长理念的形成就离不开新课程改革,要反映和体现新课程的要求。其次,教育理念的形成是外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但“任何外在的教育因素如教育目的、教学大纲、教材等都必须纳
45、入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之中才能发挥现实的教育作用”, 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师范大学,2002.45. 教育理念的形成关键在于自我构建。最后,教育理念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我们必须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教育理念,以适应社会的变迁和个体的需要。 唐松林.教师行为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2. 159. 教育理念的形成机制表明,教师要跟随时代的变化和教育的改革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自我建构有利于自身成长与社会发展的先进的科学的教育理念。人的活动是在一定意识指导下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对于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而言,这种意识就是教育理念。有没有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理念,是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的重
46、要区别,也是未来教师专业成长不同于以往对教师的要求的重要方面。具有明晰和正确的教育理念,具有顺应时代发展而不断更新的教育理念,具有在自觉的教育理念是教师自主成长的精神动力。新课程较以往的课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就意味着中小学教师要重新构建自己的教育理念体系,从宏观上来说,中小学教师要重新认识基础教育的特征,更新关于基础教育的教育理念,为自主成长奠定思想根基;从微观上来说,中小学教师要确立在意识的自觉,进一步树立促进自我成长与发展的一些基本理念,即学习理念、开放理念、合作理念和反思理念,获取自主成长的精神动力。2重新认识基础教育,形成新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教育专家叶澜指出:未来中小学教
47、师的教育理念,主要是在认识基础教育的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 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践,1998,(1). 中小学教师从事的是基础教育工作,其成长只有在基础教育实践中才能得以实现,因此中小学教师自主成长首先要认识基础教育的特征,理解基础教育的使命,形成新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奠定自主成长的思想根基。实际上,形成新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的过程也就是中小学教师自我更新、自主成长的过程。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的奠基部分,不管时代如何变化,其基础的地位是不变的,所变化的只是如何确定基础的立场和具体的任务。基础教育具有未来性
48、、生命性和社会性。基础教育更强调人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强调为人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打好基础。因此,基础教育是立足于未来、为了未来,即具有未来性特征。生命性在基础教育中特别被强调,因为基础教育的对象是处在人生童年期和少年期的学生。这是人生最集中的一段学习时期,对于每个人来说是十分宝贵但自己却并不知晓其价值的时期。因此,教师对这个时期的学生影响很大。基础教育的社会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基础教育的任务和容要有助于学生认识社会、热爱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为未来社会培养合格和出色的公民。另一方面,基础教育和千家万户、生活社区、城市、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需向社会和全体公民负责,紧密依靠社会和社区
49、。认识基础教育的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是教师教育理念的基础。理解和践行基础教育的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中小学教师应形成新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促进自我不断与基础教育与其发展相适应和匹配,并在这种适应与匹配中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新的教育观是教育价值取向的定位。新世纪的基础教育应把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健康个性的发展、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变化所必需的自我教育、终身学习的意义和能力的初步形成作为最重要的任务。这与传统教育中把基础教育主要定位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的训练有很大的区别。我们不仅强调基础知识等本身应随时代的变化而更新,更强调人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基础教育中的独特反映。“发展”作为
50、一个中心词,在基础教育价值定向中应得到充分具体的体现。重视学生健康、全面、富有个性的终身的发展,这是中小学教师要树立的新的教育观。学生观是关于教育对象认识的集中体现。传统教育将中小学学生看作缺乏知识、能力和经验的被教育对象存在,而忽视学生作为学生主体的作用。中小学教师应树立的新的学生观是:将学生看作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有可能积极、主动参与教育活动的人;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树立新的学生观还意味着对学生差异性、个别性的尊重。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的实践方式,它是沟通教育理想“此岸”和学生发展“彼岸”的具有转换功能之“桥”,是师生学校生活的核心构成
51、。中小学教师要树立的教育活动观是: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策划者、承担者、指导者和评价者,必须围绕活动的目的和任务,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学习中培养和发展能力,学会学习与创造提供可能、创设条件,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增强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重新认识基础教育、形成新的教育理念的基础上,中小学教师在专业生活中要进一步树立和完善关于自主成长的基本理念,明确在新课程中的努力方向,以指导自己的专业生活。3进一步树立和完善促进自我成长的基本理念中小学教师的意识中可能已有一些关于自我如何实现成长的理念,但时代在发展,新课程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中小学教师进一步树立和
52、完善促进自我成长的基本理念,确立在意识的自觉、自律。当前,中小学教师的自主成长,尤其要树立学习理念、开放理念、合作理念和反思理念。1学习理念学习的含义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因成熟、疾病或药物引起的,而且也不一定表现出外显的变化。 施良方.学习论M.:人民教育,2001.5. 学习的含义呈现出以下信息: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行为的变化;学习是一种学习者部发生的事情;学习是行为相对持久的变化。学习是行为的变化,这种变化又将引起学习者新的变化。学习可以改变学习者,持续不断的学习将持久地改变学习者,学习是个体成长的动力源泉。树立终身学习观在学会生存中
53、,富尔响亮地提出了一个终身学习观点,即“每个人必须终身继续不断地学习”。在富尔看来,人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过程和学习过程。人和其他生物的不同点主要就是由于他的未完成性。他必须从新的环境中不断地学习那些自然和本能所没有赋予他的生存技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教育科学,1996.223. 因此,终身学习已成为人的一种至关重要的生存责任,也正在成为人在未来社会中的一种生存方式没有终身学习就无所谓人的一生的社会存在,就无所谓人的一生的生存质量。一个人要想不被社会淘汰,要想自己活得有尊严、有价值,实现个人的人生理想和积极的人生目标就必须不断的进行自
54、我认识、自我调适、自我学习,以更积极的方式生存和发展。“终身学习是21世纪生存概念”的提出正是这一变化的必然。 高志敏.关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理念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3,(1). 未来社会是终身学习的学习化社会,学习不仅是人生的责任,而且是最重要的人生权利。总之,终身学习认为生活本身即是持续不断的学习过程,可以使个人处于急速变迁的社会中,具备适应环境的能力,达到潜能发展和自我的实现。 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M.:教育科学,2001. 12. 可以说,终身学习是个体的生存方式。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联合国教科文
55、组织世纪教育委员会发表的题为学习:在的财富报告指出:世纪教育的本质特征学习。在我国逐步走向学习型社会中,教师的终身学习比其它人群显得更为重要。在终身学习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的情况下,教师作为以培养人为目的的工作中,其自身素质的提高具有深远意义。 马跃.现代教师的角色分析J.辽宁教育,2002,(4). 一方面,随着知识更新的步伐不断加快,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教育新理论、新方法层出不穷,教师必须不断学习,用科学的教育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使教学效果得到提高。另一方面,随着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学生的学习途径日益多样化,学生的知识也更广泛,如果教师不注意充实自己,就无法给学
56、生恰当的指导,也不可能在教学中贯彻教学相长的思想。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在于持续不断的学习,终身学习是教师生存发展的条件。教师追随时代发展的动力和途径是学习。 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M.:教育科学,2001. 13. 当今教师面对社会的快速变迁,原有的师教育不可能支持个体顺利度过一生。因此,教师必须通过持续性、多元化的学习来适应社会变迁。社会文化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知识的激增、教学设备的更新,引起了教学容、教学方式、教学工具、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的重大变化。尤其是在新课程实施中,中小学教师会面临诸多前所未遇的新问题,这些新问题是没有现成的理论或经验可以解决的,需要我们在新课程实践中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实现与时代的共同发展。落后于时代的教师是最不称职的教师,因为教育工作本身就具有前瞻性。更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国盐酸纳洛酮注射液行业发展监测及投资战略规划报告
- 2025年度旅游服务合同违约责任及消费者权益维护4篇
- 2025年烟草制丝线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
- 2024石榴树文化节组织与赞助商合作合同3篇
- 2020-2025年中国高档白酒行业发展趋势预测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2025年度环保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合作协议3篇
- 2024版聘用医院职工劳动合同书
- 2024版股东合作协议书经典模板
- 2025年消防设施检测与维保服务合同5篇
- 2025年度安置房质量保证合同书3篇
- 公司组织架构图(可编辑模版)
- 1汽轮机跳闸事故演练
- 陕西省铜川市各县区乡镇行政村村庄村名居民村民委员会明细
- 礼品(礼金)上交登记台账
-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词汇表
-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 2023高中物理步步高大一轮 第五章 第1讲 万有引力定律及应用
- 青少年软件编程(Scratch)练习题及答案
- 浙江省公务员考试面试真题答案及解析精选
- 系统性红斑狼疮-第九版内科学
- 全统定额工程量计算规则1994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