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设计_第1页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_第2页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_第3页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永嘉二中高一语文备课组教学目的: 1、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根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理清课文的“形”,并领悟蕴含于 “形”中的“神”, 进一步体会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2、领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 3、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2、体会散文的“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教学难点: 作者主观感情与客观景物的融合(移情作用)。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我们常说秋天是多姿多

2、彩的,因为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但是,在不同心境的文人眼里,笔下对秋天的感觉又大相径庭。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白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  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的景象,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  大千世界,山川草木本无情,但是,

3、由于文人墨客睹物思人,寓情于景,于是,便“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于是,便产生“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凄美。这种情景交融、物我合一是许多散文大家所追求的意境,不少散文正是达到了极致而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今天,我们来赏析一篇这样一篇美文故都的秋。作者:现代小说家、散文家郁达夫。二、初步感知1解题:看文章标题,指出中心语是什么?本文的写作重点是什么? 明确:秋。故都特有的秋色。2.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这个客观现实呈现出什么特点?  明确:总领句-“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板书:清、静、悲凉)  (读一读这句话,注意重音)3. 这些特

4、色的描写集中在哪些段落?明确:3至11段是集中描写特色的段落。4.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3至11节,附带任务:1、圈出文中呈现色彩的词语。2、标出文中传递声音的事物的名称。请大家神游故都,观秋色,闻秋声,品秋味。(语调要低沉舒缓,渲染出“清”“静”“悲凉”的气氛)三、 研习文本1、讨论文本:(1)请说出呈现出色彩的词语。(生)芦花、柳影、夜月、青天、蓝朵、落蕊、枣子还有“青布单衣”(2)我们来看这些呈现的色彩,从色彩的冷暖看,这些色彩多属于 (生)冷色。故都的秋集中了黑白蓝灰等多种冷色调。(3)那么,这种色调会给人什么样的感觉?(生)冷清,孤独。(4)故都的秋色是这样的冷清,故都

5、的秋声呢?(生)鸽飞声、蝉声、风雨声、问答声“息列索落应是风雨交加,如果没有风,那么雨就会“润物细无声”还有清扫落蕊的声音 (5)让我们集中听听作者笔下的秋蝉的鸣叫,看看会引起怎样的感受?(师生讨论)写秋蝉“衰弱”、“残声”(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凉。蝉声是极其细微的声音,突出环境的幽静,以响衬静) (归结)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蝉多是哀怨、忧伤、忧愁的象征,如雨霖铃中的起句便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那凄切的寒蝉已令人柔肠寸断,蝉声更令人备感冷清。在故都,家家户户都有蝉鸣,还是蝉衰弱的残声。文章所渲染的那种冷清,寂寞的氛围也就不言而喻了。置身此时,其寂寞又要跟何止一个“愁”字

6、了得。 (6)写这么多声音,有什么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的呢?为什么? (生)无。如果是车水马龙,人声鼎沸,怎能听见驯鸽飞翔的声音?又怎能将息利索落的雨声纳于耳畔?又怎能对都市闲人的寒喧声听得如此清晰?这些声响都不很大。作者是以动(声)衬静,以声音反衬了故都的寂静。这正达到了王籍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7)作者绘声绘色为我们描绘了几幅秋光图?请概括。明确:五幅。有:清晨静观(静对蓝朵)、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闲人话秋、秋果将熟。(板书: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2、假如你就是客居他乡的游子,你就是那位戴一副眼镜、穿一袭长袍的郁达夫。面对如此五幅秋光图,你的心头会油然而生一种什么

7、感觉? (悲凉、孤独、落寞)此情此景,让我们不禁想起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齐背: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本文虽然没有用古典诗词那样凝炼的语言,却以细腻的笔触传递出故都的秋所特有的极富个性色彩的韵味。让我们再品读一回3至11段,尝一尝故都秋的味。(注意语速舒缓,语调低沉,力求用声音传递出清、净、悲凉的秋味)学生齐读3至11段。4、作者为何要写故都之外的南国之秋? 南国之秋与故都之秋有什么样不同?(板书)点拨:为了对比,两者的比较点都是“秋味”,突出北国之秋更够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其目的是抑彼而扬此,突出作者的主观感受:北国之秋胜于南国

8、,从而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  由此可见,为了突出景物特色,鲜明的对比是有效方法。男生读第二段,女生读第十三段。5、大家这堂课心情怎样?   学生答:老沉浸在“清、静、悲凉”之中,心里感到压抑。   点拨:就要这个感觉!有了这种感觉,你才真的读进去了,品尝到了故都的秋味。但又必须走出这种感觉,因为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是那个特定时代的写照,今日的北京、今日的中国早已进入改革振兴时期,崭新的时代,激发我们的当是壮志豪情。 6、我们不妨来找一下,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在哪里?  (“在 的 里”)A在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B

9、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C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D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E在秋果的每一丝微黄里;F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7、以上这些都是作者对秋天的一种感性认识,仅仅如此似乎意犹未尽,于是从理性认识上给我们解释了作者喜欢故都秋的缘由,第12段的大段议论写了什么内容?其作用是什么? 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而中国的文人最为突出,而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这样写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这段议论,使整篇文章的情、景、理相互交融,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同时,又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齐读第12段。8、关于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本文是颂秋的,但也有

10、人认为是悲秋的。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 (板书)明确:本文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开头就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饱尝一尝”;在文章的结尾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生命的三分之一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9、诗人梁小斌在他的我热爱秋天的风光一诗中写道:“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河流两岸还荡漾着我美丽的思想。”我们来看看,在故都的秋这条深沉的底蕴丰厚的河流的两岸,荡漾着郁达夫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或者说,在故都,“秋”可写的东

11、西很多,有火一样的香山红叶,有明镜般的昆明湖水,有诗境似的陶然亭这些何尝不能映出“秋”的倩影,而作者偏偏写了那样的秋色呢?作者为什么不用明快的笔调来颂秋呢?  (1)教师简介作者生平 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岐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本来,郁达夫一家于1933年4月从上海迁居杭州, 一个主要原因就

12、是为了躲避白色恐怖的威胁,想找一个宁静安谧的地方。然而,迁居杭州以后,他的心境并非因此而宁静,有时甚至充满矛盾和痛苦,心中郁积着巨大的苦闷。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这种感受在当时其它人的作品中也有痕迹。(2)在故都的秋一文中,作者先从“清”、“静”、“悲凉”三个方面对“故都的秋”作了归纳,接着,作者分别选取了能体现这三个方面特点的景物如“蓝色、白色、粉红色的牵牛花”、“槐树的落蕊”、“衰弱的蝉声”和“透着浓浓凉意的秋雨”等作了描绘。作者之所以要着力描写故都这些带有“清静感”和“悲凉感”的景物,而不去描绘火一般的香山红叶和明镜似的昆明湖水,其主要目的恐怕正是想借此来抒发内心的苦闷、寂寞与忧思,而并非像有些参考资料上笼统所说的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对故都之秋的向往和眷恋”等等,他将寄情山水作为治疗内心烦恼和郁闷的良方。由此可知,“内心苦闷”并力图排解苦闷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写于1934年的故都的秋一文的感情基调。在这一点上, 作者写作故都的秋是为了排遣内心的苦闷。 (板书) 由此可见,散文的鉴赏,既要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又要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对思想感情的体会,还要结合作者当时的生活经历。  现在我们再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