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教学设计_第1页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_第2页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_第3页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2、结合课文、奏折、照片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二、教学重点1、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2、本课的另一个重点是“百日维新”,它是这次大规模政治运动的高潮。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在变法法令的内容中有集中体现。尽管这些改革措施带有不少局限性,但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是符合当时历史潮流的。三、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只有在逐项分析

2、变法法令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变法的资产阶级改革性质和其爱国、进步的历史意义。变法在社会上所起的思想启蒙作用,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四、教法建议1、学生历来崇敬英雄人物。教师可就导入框中谭嗣同在刽子手面前大义凛然、慷慨就义的史实进行描述,提出问题。例如:“清政府为什么要杀害谭嗣同?”“谭嗣同要杀的是盗贼吗?”“后人为什么称这些遇害者为戊戌六君子?”等等。通过设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由此导入新课。2、“公车上书”一目,教材所占篇幅很少,教师可利用“公车上书”的插图和康有为寻求出路的资料设计如下问题: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为什么人们在拒签条约的同时又请求变法?根据

3、这些提问组织学生讨论。为使讨论能深入进行,教师可事先布置学生通过查阅各种资料,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的、政治的和经济的原因,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老师则从多方位加以引导。3、公车上书未获成功,但影响很大,主要是指它冲破了长期以来沉闷的局面,康梁从此成为维新运动的领袖。4、“百日维新”一目,既是本课重点,也是本课难点。关于变法法令内容,可制作一个表格,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对各项内容逐项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分析。讲述中可对每一项内容设问,例如政治方面:“改革政府机构时,为什么不见兴民权、设议院或是立宪法等措施呢?”经济方面:“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对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起多大作用?”文化方面:“

4、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会不会引起思想文化界的剧烈变化?”等等。通过这些设问,使学生了解变法法令虽对封建顽固势力做出了一些让步,带有较多的局限性,但对资产阶级参与政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传播资产阶级思想,是十分有利的。5、关于变法的失败,建议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充分的历史讨论,验证下列说法,例如:“康有为多次上书,显示当时官民向上陈述政治主张渠道畅通”,“光绪帝支持变法,是中国最大的维新者和爱国者”,“光绪帝的大力支持使维新派实施变法全无障碍”,“举国欢蹈鼓舞,人人皆谈西学表明变法在全国深得人心”等等。通过这些讨论,引导学生对比社会各界的反应,了解新旧势力关系紧张的具体表现,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

5、五、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收集历史证据,探索公车上书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提示一些观察问题的角度和搜集整理史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和能力。2、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的失败。中学生由于学习能力的限制,容易停留在现象上比较、低层次上比较,或在枝节上比较,难以切入事物本质。因此教师应事先指明比较的目的和方向(“理解变法的失败”)、比较的对象(“社会各界的反应”)等等。解决为什么比较和在哪方面比较的问题,找出历史现象的异同,促进新思想观点的产生。3、制作历史大事年表,列举18951898年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大事件。六、问题探究1思考一下,谭

6、嗣同放弃生的机会甘愿一死,值得吗?就课文所示的两种观点让学生进行讨论,赋于人的多元化。思路一:可从谭嗣同献身精神给后人的激励方面考虑。思路二:可从维新人士逃脱后继续斗争的作用方面考虑。2假设:“袁世凯出卖维新派,这只是一个偶然现象。如果袁世凯站到光绪帝一边,中国早就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了”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观点?请陈述理由。让学生讨论,不必给答案,可以告诉学生到哪里去寻找有关资料,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七、活动与探究1、将戊戌变法与日本的明治维新相比较,为什么日本成功了而中国却失败了,从而进一步了解历史发展的轨迹。2、“自由阅读卡”叙述了康有为拒绝给女儿缠足的故事(课前已发),你还

7、了解哪些维新人士向传统陋习挑战的事例?你受到哪些感动?下一课我们再听听你的议论。目的:引导学生自动阅读,交流信息,表述史实,提升认识。八、课后教学活动设计本课戊戌变法最激动人心的场面,并不是变法的日日夜夜,而是维新人士在救亡图存的运动中所作的努力与牺牲。尤其,以谭嗣同的慷慨就义,最为特出。所以,本课的课后教学活动,是设计课后的模拟历史剧,由学生进行编写剧本并从中选择较好的编排历史剧,教导学生、安排演出,目的在让学生加深印象,有所感动。九、教学过程(另页)十、板书设计一、背景1、严重的民族危机2、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3、早期维新思想的发展与继承4、康梁的维新活动(上书、保国会)二、百日维新(18

8、98年6月11日9月21日)1、标志:6月11日颁布定国是诏2、内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3、内容评价三、 戊戌政变1、 戊戌政变2、 对戊戌变法的评价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操作问题探究效果导入电影谭嗣同就义片断借助影片提问:见教法建议1,通过设问,导入新课使学生初步了解戊戌变法中六君子事迹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责任感及其探究欲望讲授新课(一)背景显示图片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图八国联军侵华图19世纪末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对此中国各政治势力将作出的反应?使学生思考回顾、阅读更深刻了解当时中国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及资产阶级发展情况学生归纳概括当时民族资产阶级经济状况及其政治态度显示民族资产阶级代

9、表康、梁图片及课本“公车上书”插图公车上书为何是爱国思潮变成政治运动的标志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看图,阅读教材、讨论,并请学生归纳概括能够让学生明白公车上书是爱国思想与救亡运动的结合应诏统筹全局折为何是维新派的实政纲领得出结论:应规定了变法的具体措施(二)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教师板书1、标志定国是诏分析“国是”与“国事”提问学生,讨论,自由发言,概括区别两个概念显示光绪帝图片提问:作为清王朝统治者为何支持资产阶级的改革以及其有无实权学生看图思考,讨论,发言得出结论:光绪帝根本目的是为维护清王朝统治,无实权的光绪为失败埋下伏笔投影:变法内容及施政纲领中有关措施问题:见教法建议3分组讨论,自由发言,代表总结学生认识到此次变法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及维新人士的策略性,但认识到其变法的意义(三)戊戌政变投影显示:图片:慈禧、袁世凯、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死前所念的诗“去留肝但两昆仑,问题:三者之间的活动 谭放弃生的机会是否值得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回答,自由辩论、讨论使学生了解新旧势力关系的表现,理解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