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议论性课文的教学反思──从《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堂实录谈起_第1页
一堂议论性课文的教学反思──从《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堂实录谈起_第2页
一堂议论性课文的教学反思──从《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堂实录谈起_第3页
一堂议论性课文的教学反思──从《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堂实录谈起_第4页
一堂议论性课文的教学反思──从《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堂实录谈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堂议论性课文的教学反思从?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堂实录谈起1师:同学们,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报道:中国学生大都功课成绩好,考试都得近百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举步维艰。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启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的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哪位同学来说说,什么叫格物致知?生1:推究事物的原理,获得知识。师:你的解释来自于课文注解。老师觉得,我们完全可以在课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或者短语,来解释格物致知的,大家愿意试试吗?(学生读课文,寻找,交流。)生2:我找到的短语是实验的精神,还有实地实验、实地探察生3:我找的是句子我们都要有疑心求真的态度,要靠理论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生

2、4:我找的短语有两个:对事物客观的探究、探究应该有想象力,有方案。师:你可以把第二个短语修改一下,与你找的第一个短语构造一致吗?生4:有想象力、有方案的探究。生5:还有,积极的探测师:恩,探测!我觉得在探测这个词语前面除了积极以外,还可以找到几个修饰语,你可以试试吗?生5:有方案的、有目的的?师:很好,读书很仔细,你把第9小节中的关键词语给找出来了。还有其他的短语或句子了吗?(学生继续阅读课文,寻找。)生6:我发现第11小节中,有一个词语动手,不知道算不算?师:大家说算不算?生(合):算的。师:为什么呢?生7:只有通过动手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靠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是不行的。师:你的理由好象

3、来自于课文?(作寻找状)生(合):第7小节。(板书:重动手,戒清谈)2师:同学们通过读书和考虑,弄清楚了什么叫格物致知,下面,我们继续来读书。我们知道,这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作者在文中表达了许多的观点,请同学们将作者漫谈的观点找出来,做上记号。(学生读书,寻找,做记号,交流。)生8:现代学术的根底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如今所谓的实验。、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科学开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

4、,不管研究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有疑心求真的态度,要靠理论来发现事物的真相。、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考虑,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局部。师:你找的可真准确,有补充的吗?我们就一起来自由朗读这些句子,这些句子虽然表述内容不同,角度不一,但是,有一点却是共同的,你能说说这些观点中的共同点吗?(学生读这些句子,考虑。)生9:都围绕格物致知来说的,都阐述了格物致知也就是实验精神的重要性。师:这也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啊。(板书课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3同学们,在一篇议论文中,作者要论证自己的观点,都要运用一定的论证方法,大家说说,本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5、?生10:摆事实。师:仅仅是事实的堆砌,可以成为有说服力的文章吗?生11:还要讲道理。师:对,摆事实,讲道理,是议论文一般的也是最常用的论证方法。(板书:摆事实,讲道理)4师:请大家继续读书,说说作者摆了哪些事实,讲了什么道理?(学生读书,考虑,讨论)生12:主要摆了两个事实:一个是王阳明的例子,还有一个是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师:摆这两个事实,作者有什么意图?生12:举王阳明的例子,是为了阐述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讨论自己;举自己的亲身经历,是为了阐述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需要毫无帮助的。师:还有什么补充吗?生13:还有,写了通过实验来理解竹子的性质。师:摆这个事实的目的是什么

6、呢?生13:是为了论证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的道理。师:是的,假设像王阳明老先生那样,只是面对竹子想上几天,结果除了头痛之外,将一无所获。所以,为了获得新知识,只能生(合):实地实验而得到。师:其实,作者为了引起我们当代学生对格物致知新的认识和考虑,还摆了一个事实,大家可以找出来吗?生14:中国学生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师:你觉得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生14: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师:哦,中国的学生要学好自然科学,就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5师:刚刚,老师注意到,你在读11小节的事实的句子

7、时,似乎漏掉了一个词?生14:(不好意思)恩,漏掉了一个往往。师:同学们认为,去掉往往这个词,句子的意思有变化吗?生15:往往表示一般规律、通常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假设去掉往往,说话就绝对了。师:他说的对吗?老师觉得,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是非常重视谴词造句的,类似的用法的词语,大家还能再举几例吗?生16: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一句中的大都。生17: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方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一句中最和唯一。师:可见,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是阐述严密的前提。(板书:语言 准确严密)同学们,通过学习丁肇中教授的这篇文章,我们知道了格

8、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希望同学们重实验,勤动手,在积极的探究过程中,享受到求知的快乐。【教学反思】根据自己这一阵所提倡的,我想主要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说说这一课例。我所指的教学内容是什么呢?对于本课例来说包括以下内容:1、议论文的文体知识论点、论据、论证2、文章的实际内容3、议论文的阅读方法:分析论点、论据、论证、语言特色,以及相关的阅读过程而实际上,这三者在课例中是交融在一起的。这样说说,是为了分析时可以得到相应的关注。一、上述第一局部,解决一个问题:什么是格物致知?为什么要解决这一问题呢?因为它是论点的一个核心词汇。学生找了很多,师生讨论之后归结是重动手,戒清谈。上述第二局部,解决一个问题:本文

9、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可能是考虑到难度,老师拐了个弯提问,最后引导学生归结后老师点出:生9:都围绕格物致知来说的,都阐述了格物致知也就是实验精神的重要性。师:这也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啊。(板书课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分析到了这里,我们应该能注意到,第二局部学生又解释了一下格物致知的意思也就是实验精神。我们且不管对格物致知精神的解释哪个更好,只是注意一下这两个环节在内容上的重叠关系,就不能不疑惑:第一局部有必要吗?在寻找文章论点,归结中心论点的过程中,应该是可以搞清格物致知的意思的。第二局部,是本课例的精彩之处。这篇文章的题目就是中心论点,但题目中的格物致知对学生来说,是生僻词汇。文中作者从各个角度阐

10、述这一精神的时候也就是从各个角度解释这个词的含义。这样,先让学生把各个分论点找出来,然后归结中心论点,就成了水到渠成的过程,不但明确了中心论点,还理解了格物致知的明确含义。这里,老师何不借机点一下题目即中心论点,进而复习一下议论文中心论点的几种可能的位置?第三局部解决的问题是:本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结论是:摆事实,讲道理。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讨论:1、把论证方法归结为摆事实,讲道理,适宜吗?我们可以回忆一下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初中试题中关于论证方法的试题答案,越来越以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比照论证的三分法来取代摆事实,讲道理的两分法。为什么会这样?(查不到相关资料,以下都是个人意见。)我们先

11、看摆事实,讲道理的两分法是怎么回事。摆事实,就是把事实展示出来,以事实来服人,这是最有说服力的;讲道理,就是把道理讲透,以理服人,重在推理阐释。那么我要问:把事实讲清楚之后,对该事实所包含的道理进展阐释的局部,是摆事实还是讲道理呢?这是一个穿插局部,它既与摆事实有关,又与讲道理有关。根据我们前面的解释,把这一穿插局部划归讲道理更妥当一些。这样,我们可以进一步补充对摆事实,讲道理这种二分法的解释:摆事实,就是用记叙的方法,把支持论点的事实择要陈述出来;讲道理,就是用议论的方法,来阐释支持论点的道理。我们再来看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比照论证的三分法是怎么回事。事实论证,就是以事实为根据,证明论点的论

12、证方法,又叫举例论证,简称例证法。道理论证,就是以公认为正确的理论为根据,通过一定的推理,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引用论证、比喻论证,是常用的道理论证方法。比照论证,又叫正反比照论证,是把对论点的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并列在一起,用比照的方法,突出论点的方法。在这个三分法中,事实论证和道理论证根据一个标准分出了,比照论证是用另一个标准分出的,第三者和前两者之间存在着穿插现象。根据上面的比较(详细异同比较从略),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出,三分法更符合议论文的文体特点。2、把论证方法独立出来研究,并且放在对论据的考察之前,合理吗?(这个问题,留待后文讨论。)第四局部,实际上是分析了事实论据和它们各自对应的观点。

13、请看:师:请大家继续读书,说说作者摆了哪些事实,讲了什么道理?(学生读书,考虑,讨论)生12:主要摆了两个事实:一个是王阳明的例子,还有一个是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师:摆这两个事实,作者有什么意图?生12:举王阳明的例子,是为了阐述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讨论自己;举自己的亲身经历,是为了阐述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需要毫无帮助的。这里问摆了哪些事实,后面答复:主要摆了两个事实:一个是王阳明的例子,还有一个是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这本质就是找出了事实论据。这里老师问:讲了什么道理?相当于后面老师问的:摆这两个事实,作者有什么意图?学生答复:举王阳明的例子,是为了阐述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

14、探察外界误认为讨论自己;举自己的亲身经历,是为了阐述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需要毫无帮助的。就是答复事实论据所对应的观点。接下来的两个事实的分析根本也是这样。通观三四两局部,我们可以看到,课例中没有详细分析论证是如何展开的。而且,讲道理换成讲了什么道理后,所指已经不是论证方法了。第五局部教学过程的开始反映了执教者很好的教学机智,抓前面环节中学生偶然的疏漏做文章,进入对语言特色的分析。这是从教法角度谈的,我们换到教学内容角度来谈。老师说: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是非常重视谴词造句的,类似的用法的词语,大家还能再举几例吗?于是学生找出了相关的例子,很多。老师归结:可见,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是阐述严密的前

15、提。(板书:语言 准确严密)假设后面的每一个相关的语词都分析了详细作用,那么这里的就很完美了。二、接下来谈一谈议论文的阅读过程。我们把它看作是很重要的教学内容。议论文阅读不仅仅是指导学生阅读这一篇议论文,还应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议论文的习惯。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过程和议论文的阅读过程保持一致,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过程定式。阅读议论文的合理过程应该是这样的:1、文章的论点是什么?课例中,老师非常重视明确论点这个环节,而且因为论点的核心词汇格物致知是中学生不熟悉的而引导学生祥加研究,为之后的环节打下了坚实的根底。2、文章的阐述有说服力吗?通常阅读议论文,明确论点,搞清论点的含义之后,读者会很自然的对论点的正误做出自己的判断,然后再看看作者能不能很有说服力的证明自己的观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