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通教师的杞人忧天 (2)_第1页
一个普通教师的杞人忧天 (2)_第2页
一个普通教师的杞人忧天 (2)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一个普通教师的杞人忧天湖北省早阳市刘升中学 许培国 李运英 我是一个从教27年,除了前八年担任过班主任,后十五年担任过学科组长或教研组长外从未担任过任何学校领导职务的一个普普通通的乡镇初级中学教师。家人眼中的“除了书教的好外,别的什么也不会。”同事眼中的工作狂的我,近期却对我从事的工作茫然了起来。 第一忧:近几年“学困生”、“厌学生”怎么越来越多? 一大早,九年级办公室里一位老师在大发感慨:“十年前班里只有十几个学困生,十年后的今天班里只有十几个在学习的学生,这让我们怎么教啊?”忽然一位年轻的女教师走进办公室,悲声大发:“坏了、坏了。我女儿成学困生了,前几次考试她还八九十分,这次竟考了五十多

2、分,完了、完了!”老师们叽叽喳喳,仍然还在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我却陷入沉思中去了 近几年的课改,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在我市广泛推广,从上到下,领导三令五申强调班级以小组形式就座,各班务必采用这种方式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一般是这样一个过程:教师出示教学目标学生自学教材小组合作探讨目标中的问题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教师评价归纳。我在教室互相听课活动中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小组探究时,一些头脑灵活、反应快、口才好的学生,从始至终一直说个不停,而一些反应慢、不爱说话的同学几乎一言不发,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参与而在干别的事。等到小组展示成果时,多是两种情况,或是小组成员主动发言,或是小组推选一

3、个人发言。而发言的仍是那些头脑灵活、反应快、口才好的学生。发言的好,小组得表扬,参与没参与的小组成员一荣俱荣。结果是,会的会了,不会的仍然不会。这种现象我在各级优质课示范课中也经常看到。想想看,那些不参与小组活动的同学从小学到中学造成多少知识的断层,学习能不困吗?一但成“学困生”了还爱学习吗? 以上我认为这只是学生厌学的原应之一,其它原因,也许是外面的世界太精彩了,任你老师用多么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也不容易拉回学生的心;也许是“留守儿”太多隔代教育造成心理因素问题太重;也许是现代生活条件太好,学生缺乏吃苦精神,等等。实际上我认为更多原因是我下面的一个担忧所造成的。 第二忧、为什么“考试”

4、成了教育的目的 考试只是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手段,按照我国的教育方针,我们的教学目标应该是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可是走进现在的校园,开全所有课程的学校很少,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比如,我所在的初级中学,据我到这所学校的十八年中,九年级从没开过体、音、美、劳等不参与中考的科目。七、八年级开了也只是每周一节,而且除体育课有专职老师外,音、美、劳都是54岁左右快退休的女教师或58岁左右快退休的男教师来担任,从来就没有真正上过这些课。并且快到月考、期中、期末等考试时,这些小科的时间也被其它文化课挤掉了。回想我们读初中时,人人几乎能唱近百首歌曲,而现在的学生几乎一首歌都

5、不能完整的唱下来,真是难以想象。去年秋季开学初,我在九(2)班上课时,学生不唱歌,我督促几分钟也唱不出来,后来班主任找他们的事,学生们一脸无奈一致反映:“我们真的不会唱!”那他们会什么呢?那就是会学习书本知识。因为从小学到初中,他们唯一做的就是坐在教室里学习,身旁回响的就是老师或家长:“不努力怎么能考上重点高中?”“这次考试怎么考这点分?等等话语。像我们九年级,每天上课就是上节课老师还没出教室,下节课上课的老师已经等在教室门口了。学生们上厕所必须跑步前去,否则慢一点就会“迟到”。在学校紧张而又单一的学习必考课程,回到家又要做各种家庭作业,有的还要参加各种补习班,为了中考、为了高考,学习、补习、

6、月考、周考,这就是中小学生的全部生活。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就是当前不只是“学困生”厌学的原因。 近期我又一次拜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我多么羡慕书中描写的一幕幕场景:他带着学生去远游、去参加各种劳动师生开发自己的农场、种植各种农作物和水果、与学生分享自己的劳动果实、到工厂去参观考察、让学生亲自拆、装、操作各种机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老师与学生打成一片,同甘苦、共欢乐。多么幸福的时刻啊!而我也是一位教师,为了学生把全部心血都投入到工作中,可就是不能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融入学生中。原因很简单,就是我所运用的一切方式唯一的目的就是要他们考高分。沉重的学习压力,单调枯燥的学习生

7、活,使学生根本不愿靠近老师,更不愿向老师敞开心扉。因为老师了解他(她)的全部,就更会做工作、找窍门来帮助他(她)更好地学习。学习、学习,这个叫人烦透顶的事情,对他们来说,不知何时才是尽头。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学校并不仅仅是儿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场所。学习是儿童精神生活中非常重要但不是唯一的领域,真正的学校就是儿童集体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而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在其中被许许多多志趣和爱好集合在一起。一个只在上课时隔着讲桌跟学生会面的人是不会了解儿童的心灵的,而不了解儿童就不可能成为教育者。孩子们的思想、感情和意愿,对这样的人就会秘而不宣。教师的一张讲桌有时会变成一堵高大的石墙,教师在墙后向他的敌

8、人学生发动进攻;但更多的情况则是讲桌变成被包围的堡垒,敌人围攻它,而躲藏在里面的指挥官则感到手足无措。”【选自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第三卷第9页】纵观这些年来我和我周围的老师们,何尝不是这样与学生是敌对关系。原因是什么呢?一学年结束了,全市优秀学校评比,看中考占位。(家长也根据中考情况择校,不惜一切代价将自己的孩子送到中考考得好的学校)学校优秀教师评比,看班级学生总成绩占位;优秀学生评比,看其成绩占位。总之,考试成了一些评比的最方便、最重要、最没争议的标准,成了衡量学校教育好坏的几乎唯一尺度了。从而使得学校把考试作为教育教学的最最重要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教师们不得不向那些幼小的生命要分数

9、,也逼得学生们不得不“森严壁垒”。 第三忧、为什么现代教育全成了“纸上谈兵”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歇动力。”这句子多有说服力啊?我在上九年级思品课“科教新国战略”那节课时,反复强调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并专门设下“中学生如何培养自己的实践创新能力?”这个常考知识点,师生们共同探讨出这样的答案:“要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养成勤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提高自己的实践创新能力。”多么完美的答案,这能使他们稳稳地得满分,而事实上,这答案全是一纸空文,他们何时有时间去参加实践创新活动?他们动手、动脑做的唯一的事就是去完成各

10、项书本上、试卷上,这些纸上的题目。过去没有电脑,有些教学方面的实践活动学校还有可能组织学生们去做做,现在有了多媒体,一些实验均可在电脑上显示,学生看看了事,哪里用得着动手。 从苏霍姆林斯基著作中了解到,他们在刚刚结束战争后的那么艰难的岁月里还想尽办法搞来内燃机,让学生们亲自拆开、装上,反复研究,这样教学学生的动手能力能不强吗?而我们的学生可能把内燃机的原理记得滚瓜烂熟,但真正的内燃机是什么样子的、通常如何放置在机车上的、如何与操纵杆联系的?等等,估计学生读完高中也永远不知道?当然也用不着知道,因为中考、高考的试卷上永远也不会考这些实际运用、动手操作的东西。也难怪社会发展到21世纪十几年了,我们

11、还得购买俄罗斯20世纪70年代研制的航空母舰! 当然中国也有自己的发明创造,如、我们经常向学生们列举的中国人引以为傲的“四大发明”,只可惜“四大发明”中有些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根本无用。比如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原因是中国几千年来文化前进的方向是琴棋书画、八股文。国家重视的文化是好文章,选拔人才的标准是好文章。因此当英国人运用中国发明的指南针穿洋过海,用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制造坚船利炮打开我们的国门的时,中国人才突然发现,原来指南针和火药还有那么多的用途啊! 教训是不是让中国醒悟过来了!该重视科学技能了吗?走进学校去看看吧!有多少知识对学生的未来生活有用?有多少时间在搞科学实验?比如,语文课现在从小学一

12、年级才认识几个字时就开始作短文分析了,可怜那些语文老师们每天领着学生们把一篇篇锦绣文章翻来覆去、极尽所能的去挖掘、去分析,做各种各样的文字游戏。(不知学生们走出学校后会有几回碰到一篇短文需要去分析,除非他将来做老师,而且是语文老师。)其他学科何尝不也是这样?哪里有带学生做实践的功夫。再说,与其做45分钟的实验,还不如用35分钟把实验结果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死记着来得快,又能对付考试。 在这里,也许人们会责备老师们不负责任,把中国学生全教成了高分低能的人。殊不知,老师们也是一肚子的苦水。每学期繁重的教学任务,一本本厚重的教科书,必须把书中的一字一句、一点一滴的知识教会学生,还要从字缝里找出可能出现的题目、题型,去举一反三反四反九、反十地训练。总之,他们必须抢时间必须争分夺秒的在这短短的十几年中,把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及优秀的外来文化全都砸进那稚嫩的小脑袋里,因为那些东西是要考试的,那是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