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_第1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_第2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_第3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_第4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复习导课:西周实行了分封制和宗法制后,有什么影响?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这种等级结构到后来有没有变化,怎么变的,是什么原因导致它变化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课。第第2 2课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标要求:课标要求:(1 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诸侯纷争的相关史实的相关史实和和华夏观念华夏观念的形成的形成(2 2)掌握春秋战国时期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表现及原因的表现及原因(3 3)了解各国变法的内容措施及意义(以商鞅变

2、法为例)了解各国变法的内容措施及意义(以商鞅变法为例)(4 4)理解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及表现(以儒、法两家为例)理解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及表现(以儒、法两家为例)【教学重难点】重点: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发展情况。难点: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概念释析概念释析东周、春秋、战国东周、春秋、战国 西周覆灭后,诸侯拥立原先被废的太子宜臼为王,史称周平王, 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周平王东迁后,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周天子的控制力日渐削弱。周平王死后,桓王继位,与郑国矛盾激化,刀兵相见,结果王室军队败北,桓王肩头还中了一箭,狼狈撤走。郑国派人去“慰问”,桓王只好忍气吞声,不了了之。此后诸侯

3、纷争不断,“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一去不返 。第第2 2课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社会大变革社会大变革时期时期一、军事大动荡二、经济大发展三、政治大变革四、思想大繁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争频繁铁制农具牛耕推广,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富国强兵,各国进行了变法活动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材料1 (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诸侯伐郑,郑伯击之。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中肩。左传桓公五年材料2 楚子(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逐至于雒(今河南有洛阳市),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政治大动荡)材

4、料说明了什么?王室衰微,诸侯崛起,礼崩乐坏,宗法制分封制遭破坏。春秋时期的时代特点是: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破坏,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春秋五霸先后出现。实质是奴隶主的掠夺战争。材料3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战国策书录根据材料指出战国时期的突出特征是什么?上下失序,社会混乱,道德泯灭,争于战功。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政治大动荡)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是兼并,宗法分封制瓦解,齐楚秦燕赵魏韩等战国七雄同时并存。各国以统一为目标,攻城灭国。问:政治上的这些变化会带来哪些影响?王室

5、衰微诸侯争霸“私家”与“公门”的斗争兼并战争1.周朝传统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2.周边少数民族产生华夏认同,并逐渐融入华夏族。3.诸侯国数量大减,出现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春秋战国政治特点:春秋战国政治特点:宗法分封制破坏,诸侯纷争。各民族交融,华夏族发展壮大宗法分封制破坏,诸侯纷争。各民族交融,华夏族发展壮大. .春秋时期,诸侯称“王”现象很少,到了战国时期,许多诸侯纷纷称“王”。这反映了 A春秋战国时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B战国时周天子对诸侯失去控制C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强大D春秋战国时分封制走向瓦解解析:分封制下,诸侯不能称王,诸侯称“王”说明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遭

6、到挑战,是分封制遭到破坏的表现,体现出国家分裂,无法体现出统一,故A项错误;B项反映的不是实质,只是对现象的概括,故排除;自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故C项错误;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说明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逐渐崩溃,故D项正确。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4社会经济性质:从奴隶制经济过渡到封建社会经济农业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生产方式小农户个体经济手工业经济政策重农抑商生产工具、技术铁制农具、牛耕技术兴修水利都江堰、郑国渠冶铁业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商业货币流通广泛涌现一批中心城市61.春秋战国经济发展(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 在经济比较发达的诸侯国夺权后的地主阶级,随着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在原

7、有的基础上不断壮大。边远地区的秦楚燕等国的社会经济也发展到相当水平,新兴地主阶级也逐渐壮大起来。然而这些诸侯国的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各国地主阶级的普遍发展壮大与贵族对立,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一场重大变革。这种变革,就是各国的变法运动。 生产力的发展是各国变法的根本原因(铁犁牛耕、土地私有、社会阶级关系)封建经济的发展使得地主阶级实力增强。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战争的频繁,为了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各国纷纷进行变法2、变法运动(1)原因领域主要内容作用政治经济社会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除井田,授田百姓大家庭拆散为小家庭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奖励军功,限制贵族推行县制,君主任免

8、官僚政治中央集权小农经济土地私有户籍管理增加赋税 2.变法运动(2)变法代表:商鞅变法(开始于BC356年)意义顺应潮流顺应潮流时间最长涉面最广最为彻底最为显著富国强兵统一基础特点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 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 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 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 国家组织能力强大【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国家对社会控制能力较强,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因此战国后期秦国出现了一大批的水利工程,D选项符合题意。商鞅变法时期确立土地私有制,公田

9、制度遭到破坏,A选项说法错误。铁制生产工具的普及只是水利工程发展的一个因素,并非主要因素,B选项排除。交通运输网络畅通的说法与材料无关,也不符合当时的史实,C选项排除。D真题演练真题演练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三、孔子和老子人物 背景 籍贯 思 想 影 响孔子春秋后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仁,德政;恢复周礼,有所改良;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删述六经。老子春秋后期楚国人,姓李,名耳,字聃道;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老子礼崩乐坏,社会动荡开创了儒家学派,儒学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打破贵族垄断教育,推动私学发展;对 三代文化传承有重大贡献。开创了道家学派;对中国的

10、文化、哲学、政治等产生了重要影响。四、百家争鸣1、背景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春秋末年儒家、道家学派的创立,提供了思想条件。2、学派及代表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孟子荀子 庄子墨子韩非邹衍人性善,“仁政”人性恶,隆礼重法崇尚逍遥自由兼爱,非攻,尚贤以法治国,中央集权五行相生相胜3、百家争鸣的意义 材料5 春秋战国之际的百家争鸣,对当时社会和后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首先,百家争鸣在经济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繁荣,同时经济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文化的进一步繁荣,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转

11、型;在政治上,百家争鸣的局面也映射了各种力量的壮大崛起,动摇了周天子的地位,丰富繁荣的文化又影响着各个诸侯国的政治改革;在文化上,百家争鸣使文化由原来的教育仅限于统治阶级内部进行的“学在官府”发展成为人人都能够通过不同渠道获取知识,对世界观和社会现象进行思考,使文化传播和文明进步都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次,百家争鸣当中形成的学术派别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也要汲取这些传统文化的精华。谭风雷对春秋战国之际“百家争鸣”的几点分析问: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百家争鸣的意义。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当时:促进了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转型;为各国的变法运动准备了条件;促进了文

12、化的发展。后世: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课堂小结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传统政治秩序被破坏统一趋势出现华夏认同 经 济 发 展 变法运动 百 家 争 鸣乱而有常1.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变动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3.一定时期的思想是该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乱而有势1.诸侯割据分裂向国家统一发展2.由奴隶制瓦解向封建制社会发展真题演练真题演练1.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C2、孔子主张对民众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荀子却主张“由

13、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这种变化体现了 A.士阶层开始崛起并受到重用 B.战国时期阶级矛盾日趋尖锐 C.儒家治国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D.荀子摒弃了儒家的德治思想C战国文献中出现了“九州”的地理概念,豫州、并州、冀州等皆属中原,而如北方之幽州、南方之荆州、东南之扬州都已覆盖了传统上的四夷居地。“九州”的出现()A加速了统一局面的到来B表明原有封国不复存在C适应了尊王攘夷的需要D是华夏文明扩展的结果解析:在夏、商、周时代就存在“九州”的地域区划,故“加速了统一局面的到来”错误,排除A项;“九州”的地域区划和诸侯国的划分并不冲突,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无关;战国九州“覆盖了传统

14、上的四夷居地”,说明华夏文明发展,周边的少数民族之地也成为中国九州的一部分,故D项正确。战国时期,除儒、墨显学之外,还有道、法、阴阳等家,甚至一家之内也不断地再分化为小的宗派,如“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各家都抱着“以其学易天下”的宗旨,各国君主对各家也是“兼而礼之”。上述现象反映出()A礼乐制度分崩离析B学术适应现实政治需要C士人阶层日益崛起D百家争鸣局面异彩纷呈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诸子百家的宗旨是“以其学易天下”,即其学说服务于政治,B项正确。战国时期礼乐制度分崩离析,但与材料强调学术适应现实政治的需要不符,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士人阶层日益崛起,但与材料强调学术适应现实政治的需要不符,排除

15、C项。材料强调战国时期学术适应现实政治的需要,而不是“百家争鸣局面异彩纷呈”,排除D项。战国时期,越王勾践曾下令,孕妇临产时官府派医生看护,生男孩赏两壶酒一条狗,生女孩赏两壶酒一头猪,一胎生三孩派给乳母,一胎生两孩供给口粮。这一人口政策反映了()A两性地位日趋平等的社会现实B诸侯注重人口与资源的协调发展C儒家“仁政”思想逐渐被接受D诸侯重视农业、富国强兵的要求解析:两性地位平等是指男女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妇女的地位明显下降,两性日趋平等的现实与史实不符,材料也没有涉及,故A项错误;人口与资源协调发展材料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仁政”思想在战国时期没有被接受,因为它不适应诸侯争霸的需要,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据材料越国的人口政策是为了增加人口总量,从事农业生产,发展农业,实现富国强兵,故D项正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商鞅变法)其中究竟有哪些新东西呢?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