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移动通信技术》期末复习(1)精品课件电子教案_第1页
最新移动通信技术》期末复习(1)精品课件电子教案_第2页
最新移动通信技术》期末复习(1)精品课件电子教案_第3页
最新移动通信技术》期末复习(1)精品课件电子教案_第4页
最新移动通信技术》期末复习(1)精品课件电子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移动通信技术期末复习(1)第一章 无线通信基础知识无线通信的频率和波段 从极低频(极、超、特、甚)低频中频(3003000KHz)超高频(甚、特、超),频率从3Hz300GHz。无线通信的电波传播方式 天波、地波与空间波。散射、反射与直射。无线通信的电磁信号表示方式 信号瞬时波形、信号强度、信噪比与信号频谱。无线通信的调制 模拟与数字调制。幅度、频率与相位调制。无线通信的系统组成 基带和频带两部分组成。第三章 移动通信信道与天线 抗衰落技术(第三讲) 为什么要采用抗衰落技术(移动信道存在三种衰落),几种抗衰落技术(分集技术、均衡技术和信道编码技术),分集技术分类(宏分集和微分集),主要的微分集

2、技术原理,隐分集(交织编码、跳频和扩频技术)原理与RAKE接收(CDMA中基站4RAKE,手机3RAKE)。第三章 移动通信信道与天线移动信道的地形地物的分类方法。移动信道有几种衰落?特征各是什么?移动信道的时域特征与频域特征是什么?是如何描述?什么是场强中值、时延扩展、相关带宽、衰落深度(相对于场强中值)和衰落速率(相对于场强中值)?天线的概念、种类和特性是什么?抗衰落的方法有几种?分集的方法有几种?各有什么特点?前提是什么?隐分集的方法有几种?各有什么特点?什么是RAKE接收?特点是什么?什么是分集增益?第四章 移动通信的噪声与干扰 噪声和干扰的概念 互调干扰、邻频干扰和同道干扰的产生机理

3、 信干比和射频防护比的概念(接收机达到正常接收质量时的射频信号与干扰信号之比。要求接收信号的信干比大于或等于射频防护比) 远近效应与自动功率控制的关系(基站侧基站侧,使手机接收到的信号强度恰好达到信干比所要求的门限值。移动台侧移动台侧,发送到基站接收机的信号强度都一样(保证基站所需的最小信干比) 确定无三阶互调信道序列方法( Dab=Dbc 这就是产生3阶互调的条件)第五章 移动通信组网技术 蜂窝多址技术(第一讲)几种常用的多址接入技术(FDMA、TDMA和CDMA),多址接入的性能比较(频率、时间、频率、时间、空间和编码方式充分利用空间和编码方式充分利用) 移动通信的区域覆盖(第二讲)区域覆

4、盖的方法与类型(小区制、蜂窝状覆盖),蜂窝移动通信网的区域组成(小区、位置区、MSC区、PLMN区、服务区),无线区群的构成( N=i2 + ij + j2 ),基站激励方式(中心与顶点),小区容量的改善(小区分裂与扇区化)第五章 移动通信组网技术 移动通信的频率分配(第三讲)频率资源的国际规划(三区制),移动信道的频率分配(固定频道分配、动态频道分配、混合频道分配和柔性频道分配),蜂窝网的频率复用技术(常规复用、同心圆复用和多重复用)。第五章 移动通信组网技术 多信道公用技术(第四讲)多信道共用的概念(时间、空间和频率三个途径利用频谱资源。时间域的多信道共用,空间域的频率复用,频率域的窄带化

5、与宽带多址),多信道共用的性能指标(话务话务量与呼损率、量与呼损率、呼损率、信道利用率和系统容量),信道配置的工程计算(信道配置原则)第五章 移动通信组网技术 移动通信移动性管理(第五讲)越区切换(分类:硬切换和软切换;切换过程:经历三个过程,即链路监视和测量、目标小区的确定和切换触发、切换执行;越区切换的准则:准则1 4;越区切换的过程控制方式:移动台主控、网络主控和移动台辅助控制)和位置管理(位置登记和呼叫传递,位置更新 :三种动态位置更新策略时间、位置和距离)第五章 移动通信的组网技术蜂窝小区有几种类型?应用在哪些场合?FDD与FDD的区别是什么?有什么特点?三种多址方式的特点是什么?蜂

6、窝形状的优点是什么?区群怎么构成?激励方式是什么?如何改善容量?频率分配方法和复用方式是什么?常用的频率固定分配方法有几种?如何实现?MRP复用方式的特点是什么?什么是信令?移动通信的信令形式有几种?什么是移动性管理?(GSM系统部分内容)越区切换准则是什么?第六章 GSM系统 GSM系统概述与网络构成(第一讲)GSM系统概述与网络构成(移动台移动台(MS)、基基站子系统站子系统(BSS)、网络子系统网络子系统(NSS)及操作维护子系统操作维护子系统(OSS)),接口(Um、Abis、A、B、C、D、E、F、G)与接口协议( MAP(移动应用部分)、BSSAP(BSS的应用部分)、LAPD(数

7、据链路接入协议)及GSM空中接口专用的LAPDm协议)第六章 GSM系统 GSM系统空中接口与无线帧结构(第二讲)GSM空中接口参数(频段、带宽、收发频差、频点、编码方式、调制方式),无线帧结构(5层结构),突发序列(5种突发),编号方式(E.212和E.164标准。IMSI、MSISDN、MSRN、TMSI、IMEI、LAI、CGI、BSIC)第六章 GSM系统 GSM系统的物理信道与逻辑信道(第三讲)GSM物理信道和逻辑信道概念(物理信道是由时分、频分复用构成的,帧结构是基础;逻辑信道是信息的载体),逻辑信道分类与配置应用(3类9种控制信道,按单载频和多载频配置,在0或1时隙上复用),逻辑

8、信道与物理信道的映射关系(26复帧的信道映射方式和51复帧的信道映射方式;BCH和CCCH在主载频(C0)TS0上的复用, SDCCH和SACCH在主载频(C0)的TS1上的复用,公用控制信道和专用控制信道均在单载频TS0上复用)第六章 GSM系统 GSM的小区规划与空中控制技术(第四讲)空中控制技术(信号强度的测量,时间色散,时间提前TA,跳频(FH)技术,全速率和半速率信道,功率控制,不连续发射(DTX) ),GSM系统的编码方法(话音和信道编码,交织编码)第六章 GSM系统 GSM的用户管理(第五讲) 移动用户位置管理(位置管理和越区切换) ,安全性管理与移动台状态管理。1. IMSI附

9、着与分离;2.位置登记与更新,越区切换与漫游;3.鉴权与加密。第六章 GSM系统GSM系统的空中接口参数GSM系统的帧结构,逻辑信道分类,物理信道与逻辑信道的映射。GSM系统的时隙格式(突发脉冲格式)与类型GSM系统的区域管理方法与编号方法GSM系统的跳频方式,时间提前量(TA),功率控制,不连续发射(DTX)GSM系统的编解码方法GSM系统的鉴权与加密什么是跳频增益?第七章 CDMA系统 扩频通信理论基础(香农定理、三种地址码) CDMA系统技术标准(空中接口、信道组成、编号方法) CDMA关键技术(软切换技术、功率控制技术)第七章 CDMA系统CDMA系统的三种地址码在前后链路中的应用有什

10、么特点?香农定理的物理意义是什么?CDMA系统的逻辑信道有几种?同步信道的帧时长(PN帧26.67ms)与其他信道(PN帧20ms)有什么不同?超高帧和超帧的时长分别是多少?(同步信道超高帧是25个超帧,或75个PN帧,时长2s。超帧是3个PN帧,80ms)什么是扩频增益?CDMA系统的功率控制的目的和方法(开环和闭环)是什么?CDMA系统的软切换技术,什么是更软切换和软/更软切换?好处是什么?第八章 3G系统 3G系统的演进方式 三种3G系统的技术标准 三种3G系统的新技术移动通信技术期末复习思考题1.已知某基站有8个无线信道,移动用户的忙时话务量为0.01Erl,要求呼损率B=0.1,问若

11、采用专用信道方式能容纳多少用户?信道利用率为多少?若采用单信道公用和多信道公用方式,那么能容纳的用户数和信道利用率分别为多少?试将这三种情况的信道利用率加以比较。解:(1)专用信道方式:8个信道只能供8个用户使用,此时B=0(无呼损),所以, =A(1-B)/N=0.01/1=1% (2)单信道共用:N=1,B=0.1,查爱尔兰表得: A=0.111 所以,每信道用户数 m=A/aN=0.111/(0.011)=11个,总用户数M=Mn=118=88个 =A(1-B)N/N=0.111(1-0.1)8/8=10% (3)多信道共用:N=8,B=0.1,差爱尔兰表得: A=5.597Erl,所以, m=A/aN=5.597/(0.018)=70个,总用户数M=MN=708=560个 =A(1-B)/N=5.597(1-0.1)/8=63% 结论:在相同的信道数和呼损率的条件下,信道利用率依次是:多信道共用最高,其次是单信道共用,最后是专用信道。移动通信技术期末复习思考题2.设计带宽为7.2MHz的MRP载频 分组方式。 解:若用于GSM系统, 可用载频数为 7200/200=36个,频道号 6095,按12-9-8-7分成 4组,MRP配置如图所示。 如此配置后,每个扇区都 配置4个载频(3个扇区成 4/4/4站型)移动通信技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