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典用遥感三维图像进行等高线地形图判读的教学_第1页
宝典用遥感三维图像进行等高线地形图判读的教学_第2页
宝典用遥感三维图像进行等高线地形图判读的教学_第3页
宝典用遥感三维图像进行等高线地形图判读的教学_第4页
宝典用遥感三维图像进行等高线地形图判读的教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用遥感三维图像进行等高线地形图判读的教学任城区教研中心    丁永胜    2011年7月28日 10:40林冬秋于11-7-28 11:35推荐丁老师的这节课上的非常成功,为老师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课例。希望大家好好学习。杨乐英于11-7-28 20:57推荐利用动态的三维软件,很好地将地表山体实物与等高线结合起来,直观易懂,突破难点的方法很好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是地图教学的一个难点,以往,我们教师也是通过各种手段来加强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能力培养,尤其是山体部位等高线的判读,不厌其烦的训练学生

2、的识别、记忆,总结出很多类似“凸高为谷、凸低为脊”等简洁的语言来帮助记忆,但这些归根结底是一种语言上的辅助记忆,学生拿到一张等高线地形图,还是无法想象出地势的高低起伏,在旅游的时候,看到真实的地理事物,无法判断出这是一种什么山体部位,也不能估算大致的海拔或相对高度,这就使得我们的地理教学与真实的地理事像脱节。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还原地理的真实性,让学生能看到或感受到真实的地理事像。传统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常使用一些模型,来增加学生直观的感受,有一定的效果。现在我们可以借助现代手段来解决,比如使用遥感和多媒体三维技术的结合,将真实的地理事物呈现出来,让学生先看到真实地理事像,通过了解等高线地形

3、图的制作知识,再看到等高线地形图,最后,再将等高线地形图还原到真实的地理事像,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大脑里建立起真实的地理印象,更有效地学习这部分知识。在北京参加国培计划时,有幸得到东方道尔公司赠与的一款遥感图像制作软件,用它制作了一个动态的三维软件,数据能采自真实的卫星数据,在一次给老师做的研讨课上,用它来给学生演示几种山体部位的等高线地形绘制过程,让学生从真实的地理映像,在立体的图像上,生成等高线,然后将正视图转为俯视图,学生清楚的了解了,其实等高线地形图就是一个俯视图。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产生过程后,然后再从等高线地形图还原到真实的地理映像,这样,就建立了学生脑海中的地图与景观的直接联系,学生

4、学起来轻松,而且兴趣盎然,目标达成非常好。(由于课件所需平台的的特殊性,这里无法进行动态演示,我截了几张演示图,来说明这一难点的突破方法:)                                     (山顶的三维图像)

5、0;                                 (给山顶加上等高线)(慢慢转成俯视图,让学生操作或老师演示给学生看,并让学生观察山顶等高线的特点)         &#

6、160;                   (山谷的三维图像)                             

7、0; (生成山谷等高线)          (变成俯视图,让学生对照山谷景观,看山谷等高线的凸向特点)                                  

8、  (山脊三维图)                       (360旋转图像后,生成山脊等高线)                      

9、60;                 (俯视)                                

10、0;  (鞍部三维图)                              (生成等高线)                 

11、                     (俯视)                             &

12、#160;                        (陡崖三维等高线图)                        &#

13、160;               (俯视)                                  

14、60;  (坡度)                                   (坡度等高线)(带三维图像的等高线地形图,有利于学生构建景观图和抽象的等高线地形图之间的联系)     

15、0;                (把山体镂空后的纯等高线地形图)                 通过这种三维图像与等高线图像的来回转换,让学生建立等高线地形图与真实的地理景观图之间的直接反应,通过观察景观图和等高线地形图各山体部位的特点,就可以很容易的突破这一难点,而不仅仅是让学生毫

16、无感知的机械记忆“凸高为谷、凸低为脊)。其实,在日常教学中,有很多地图教学环节,我们都可以先借用景观图或Google Earth的卫星影像图,来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如我在讲课的时候,为了给学生讲解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的区别,利用Google Earth拍摄了所授课学校的教学楼的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效果很好。浏览:181评论:68专家浏览10指导教师浏览14评论列表看3D大片,让想象飞翔济南第二十七中学     常洁如    2011年7月28日 10:55金忠星于11-7-28 11:37推荐整体设计层层递进,第四环

17、节的设计激活了学生的创造力,这才是体现新课标思想的课堂,这才是有生命力的地理教学。郑秀娟于11-7-28 17:20推荐为资源我常常被老师们的智慧所感动,其实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是咱老师们从实践中发现和解决的,非常感谢常老师给大家提供的金点子。  看3D大片,让想象飞翔初一地理中, "等高线地形图"这部分内容是本节的重点,需要将现实中的立体图形转换成平面图形,内容抽象,比较难掌握,在各种考试中,出现频率都很高。读等高线地形图,在判别山峰、鞍部、山谷、山脊和陡崖五种地形类型中, 对于山峰、鞍部和陡崖的判断,同学们一般都能较快地掌握;学生最难判别的是山谷和山脊。山谷和

18、山脊几乎具有同样的等高线形态,因而要从等高线的海拔变化来区分,所以还有很多同学容易把山谷和山脊搞混淆。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我分四部法,认识-实验-发现-联想,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激活想象。第一步:认识实体 学生在等高线图中混淆山谷和山脊,很多是因为他不知道在实体的山脉中,什么是山脊,什么是山谷,所以无法进行立体与平面的转化。所以我在教学中先从景观图开始,让学生先对山脊和山谷的表象进行清晰的感知,山脊是高大的山体向海拔低的地方延伸出来的相对较高的部分,站在山脊上,你会发现山脊的两侧相对较低;山谷则是山体中相对低凹的部分,站在山谷中,你会发现山谷的两侧相对较高;并且山脊和山谷通常都是彼此相连的。我的

19、立意很简单,就是看学生是否能从景观照片上分辨出山脊和山谷。如果条件允许,最好可以带领学生去野外或公园,亲身体验山地不同部位的形态。让学生感受自然,联系生活。认识实体山脉是学习等高线的基础和根本,如果学生不能在野外或照片上分辨山谷和山脊比不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更值得我们担忧。第二步:模型实验 我在这部分教学中,采用“地形教学模型演示”的方式帮助学生实现实体的地形和模拟的地形的相互转换。在这里,因为有前面实体作铺垫,所以可放手让学生在模型中自己讲解与辨认。老师展开实验,可以用装水的小塑料壶或瓶子,喷在在地形模型上, 让学生观察在山谷、山脊处,水源的汇集和分流,有什么特点?说明山谷是山体的集水部位

20、,往往成为河流的发源地。而山脊是山体的分流部位,多为分水岭。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将地理实验引入课堂,用实验重现现实生活当中的一些地理现象,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用生活当中的情境化解难点。这样既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也使我们的地理课堂成为通向更广泛知识空间的一扇门。打开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兴趣,愿意去探索研究、去动手操作,取得非常好的效果。第三步:发现规律把直观的景观图转换成抽象的等高线地形图,这个环节是学生感觉最难的部分,但也是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思维的好时机。这是多媒体就要派上用场了,利用电脑动画能生动地演示出立体的地形如何绘制成平面的地形图的,然后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等高

21、线绘法示意图",指导学生清晰把这幅图读懂。特别注重立体到平面的转换过程,也要注意从整体到局部的转换。先引导学生观察在完整的山体等高线图出,山脊和山谷的特点,和等高线的数值变化规律。再引导学生观察具有同样的等高线形态,来判定它们在等高线图中的差异,从而引导学生从等高线的数值特征或形态特征来判断和区分山脊和山谷。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凸。四字概括就是“低脊高谷”。“低脊高谷”精炼的概括,比课本中长长的定义更容易记住并掌握。最后一首简单的打油诗,把等高线地形图所表达的地形部位都囊括在内了,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同学们兴趣盎然,此方法一经掌握不会忘记。

22、              等高线地形图之歌                 等高线,海拔出,                山峰之处有标注;  &#

23、160;             陡坡密,缓坡疏,                两山之间是鞍部;                低弯脊,高弯谷,   

24、;             悬崖就在相交处。 第四步:展开联想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展开想象,是本节课的点睛之笔。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事物可以模拟山体。问题一提出,立刻激活了学生们的热情和大脑皮层的神经。同学生开始观察、思考、实践、模拟。最后创造出了很多奇妙小点子。有学生把两只手弓起来,对在一起,形成两座山脉。手指关节突起的部位就是山顶,两手间的部位相当于鞍部,手指的背部相当于山脊,手指缝相当于山谷。 这个同学的做法激发了其他同学的想象,有学生干脆用一只手就可以模拟,攥起

25、拳头,想象手就是一座五指山。  还有学生观察起了手指上的指纹,惊奇的发现了等高线。(指纹圈相当于等高线)。如果是O形纹,则越往圈中越高,也就是山脊,反之则为山谷。如果是U型纹,则越往中间越低,也就是山谷,反之则为山脊。 还有同学拿出眼镜,把镜片立体起来,想象两个镜片是山顶,鞍部和山谷在镜片之间,两侧的镜腿是山脊,如果与镜片垂直,还可以看成是陡崖。  还有学生想到了梯田,这样不是一条条生动的等高线吗? 学生如此充满想象力的奇思妙想让我叹为观止,也是让我充满惊喜和感动的部分。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

26、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所以不要小觑我们的学生,未来的世界靠他们创造。用极限法三步突破“比例尺大小和地理事物详略的关系”山东省邹城四中  刘晓华    “比例尺大小和地理事物详略的关系”一直是地图部分的难点之一,如果让学生死记硬背它们之间的关系,也许有的学生能记住,但学生的能力没有培养出来,不会分析和运用。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并会运用呢?这就是本知识的难点所在。本人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总结出可以用极限法来解决此难点。第一步:让学生弄清比例尺大小   师:比例尺甲   1:1000 和比例尺乙 

27、0;  1:10  哪个大?   学生思考后,最后得出:    1:100010第二步:运用极限法说明比例尺大小   师:1:1的比例尺和1:1000的比例尺哪个大?   生:(1:1的大)   师:假若我用1:1的比例尺绘制我们学校的地图,绘出的地图是多大?   生:(和学校一样大。)   师:对和学校一样大,用这样的比例尺绘出的我们学校的地图,不仅学校的一草一木都绘出并且一样大,连每一个同学脸上的  &

28、#160;    疤瘌、麻子都绘出来了。    生:(笑)    到此学生就会明白比例尺大,绘制的内容详细。    师:比例下列地图,哪个比例尺大?第三步:得出结论:   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   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   通过这次培训,我认为教学贵在专研,你只要多思考,贵专研,勤学习,就可以找到解决突破教学难点的简单而有成效的好方法。  我的“等高线地形图

29、判读”教学策略邹城市第四中学    郑培义    2011年7月28日 16:22曹先军于11-7-28 16:31推荐郑老师的讲解形象生动,使较难的地理知识融于生活之中,学生易于理解。等高线地形图判读是初中地理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是学生应该掌握的技能之一。从教年,每遇这部分内容,总是在时间和精力上花费较多。我的做法和体会是:一、首先要让学生建立对实际地形的感性认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回想曾经爬过的山,有条件时可以带学生到附近的山上去实地观察。也可以收集一些山地影像资料向学生展示。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曾用泥巴捏成有一高一

30、低两个三峰的山地模型(半干时从中间切开,以便让学生理解“剖面”的概念)。现在,很容易买到由专门工厂制作的高质量的模型。二、帮助学生实现由实际地形向等高线图的思维转换判读等高线图,让学生在平面图上建立起立体的概念非常关键。看等高线图时,可以让学生与山区的“梯田”相对照,把一根根等高线看做一层层梯田的边缘,早年,我们曾用铁丝做成数条等高线,中间用软线连接起来,做成等高线教具,非常管用。从中间提起来时,就是一个立体的标出高线等高线的山地模型;放下时,就相当于画在纸上的等高线地形图。一提一放,就帮助学生完成了由实际地形向等高线图的思维转换。三、教给学生判读“山谷”、“山脊”等地形部位的方法在上述做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以下判读“山谷”、“山脊”等地形部位的要点,要求理解、记牢:等高线标注高度由外圈往里减小的是“凹地”,反之则是高地(山地);在山地等高线图上,等高线往里凹进的地方是山谷,往外突出的地方是山脊;等高线标注高度最大的地方就是山峰位置;两个相连的山峰之间的低凹处就是鞍部。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如何让学生在等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