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于永正与五重教学》心得体会_第1页
读《于永正与五重教学》心得体会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读于永正与五重教学心得体会贵州省普安县青山小学xxx于永正老师说:“读书是与作者对话,与书中的人物对话。”我觉得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能博采众长,为我们的教学服务。最近我读了于老师的于永正与五重教学这本书,得到了一份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他把自己几十年的教育经验拿来给大家一同分享,他心甘情愿地为教育付出,不求回报,值得我们大家尊敬。我一章一章用心地阅读,我深深的感受到书中“字字皆有情,章章皆有意”。他说,教育的第一个名字叫“影响”,人的成长离不开教育。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文化高,修养高,怎么教都教得好。是啊,老师的确是一本书,一本天天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天天在读的书。这本书里的内容应该是

2、丰富的,健康的。这本书既有知识性又有“人文性”。这本书的“人文性”对学生的影响,不知要比语文课本中的“人文性”大多少倍。同时,他还告诉我们:教育的第二个名字叫激励。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很好地诠释了“激励”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大家要懂得激励是有学问的,要有针对性语言要有实指性,要着眼于育人,要真诚、动情,于老师的“唤醒、激励、鼓舞”是教育的伟大法宝。当然,在这伟大的法宝后面,必须站着了解,理解、真诚和热情。一句话,必须有“爱”来支撑。教育很艰巨,但只要从“心”开始,伸手就能成功。教育很复杂,但只要“学高”“身正”谁都会成

3、功。回想一下,在我十多年的教书生涯中,的的确确体会到“激励”给我的教学带来了很大帮助,我准备了很多种类的印章,针对学困生,他的作业只要有一点点进步,我会给他盖“有进步”的印章,针对书写干净、整洁的同学,我会给他们盖“书写工整”的印章,针对表现好,认真听讲的同学,我会给他们盖“你真棒”的印章等等,每次看到同学们收获印章时的那种满足,自豪,我也乐在其中,班上同学还总是好奇我口袋里神奇的奖品:小红旗、小红花、铅笔、尺子、本子、书、橡皮擦等等,应有尽有。同学们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收获了喜悦。我跟他们的距离在不知不觉中拉近了。当我看到“课堂教学”这一部分时,忍不住拍案叫绝。在于老师的教学中,他积极推广的

4、“五重教学”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课堂上,他用他高超的才艺挖掘出了孩子们的巨大潜能。这种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才是融语文素养发展与精神境界提升,人格品质完善于一体的素质化的语文课。1. 重情趣。我们的教育应该少些包办,多些自主;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少些理性,多些情趣。我们不要被“应试教育”所左右,不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每一位学生,只要努力了,尽力了,能达到什么程度就达到什么程度。否则,师生关系就会被扭曲,教育就会被扭曲。我们应该“以情育人,理在其中,少些理性,多些情趣”。2. 重感悟。就是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读书,自己去领会。3. 重积累。于老师说的积累,不仅是语言的积累,还有生活的积累和感受的积累。这三者缺少了任何一点,都学不好语文。4. 重迁移。迁移就是举一反三,就是运用。语文教学不能把孩子教死,要少做题,多读书。要让孩子读出灵性来,读出悟性来,写出童真来。5. 重习惯。于老师谈的习惯,包括两点:一是学习习惯,二是运用语言的习惯。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不能过分依赖老师的分析和讲解。于老师的五重教学,每一点都触动我的心,我深知要把这“五重教学”运用于我的教学中,就得多读书。书是养人的,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边读边琢磨,琢磨出自己的智慧,琢磨出自己的思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