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_第1页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_第2页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_第3页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_第4页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211101102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学时/学分:32/2先修课程:新闻学概论适用专业:广播电视编导开课教研室:广播电视教研室一、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新闻传播学学科的一门基础理论课,是所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必修课。2课程任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将在教材的基础上适时采纳鲜活的传播动态和媒介资讯,又将揉进国内外传播学者的最新科研成果。教学目的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既讲授传播学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的各种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定量、微观分析问题及学生定性、思辨思维的能力;第二,介绍传播学批判学派的来龙去脉及其各个分支。同时,在传播学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之上

2、,结合实际案例和利用学术会议适当讲授一些传播学的前沿理论。第三,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传播学知识审视新近出现的传播现象,洞察它们与传统传播方式、传播手段的不同之处,了解它们的利弊,探讨它们的发展趋势。以新近出现的媒介事件为切入点,对传播媒介、传播方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进行适当分析,适当讲授,引导学生用所学的传播学知识对中国的传播现实问题进行分析。总之,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既注重传播基础知识的教学,又将结合前沿理论对最新传播现象进行讲解,还将分析本土的、当今时代的传播现象和媒介事件;既把科学实证与人文反思相结合,又把工具理性和社会批判相结合,还把微观事件的条分缕析与宏观语境的准确定位相结合。

3、因此本课程的内容力求集知识的基础性与理论的前沿性、内容的多样性与理论的本土化、方法的操作性与知识的时代性于一身。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正确认识人类社会传播发生与发展的历史与规律;系统理解和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系统理解和掌握大众传播学基础理论内容,包括传播的一般原理以及关于大众传播者、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的受众、大众传播的效果、大众传播的内容、大众传播活动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的基本理论;掌握研究和分析大众传播活动的基本方法,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理论和方法对大众传播活动进行分析研究的初步能力。教学方式和手段上,以课堂教学为主,力求做到:多媒体课件

4、教学。全程使用多媒体课件。案例教学。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维创新能力。研讨、互动式教学。对传播现象、媒介事件的案例分析,以学生研讨为主。成绩考核形式:期终成绩(闭卷考试)(70%)平时成绩(平时测验、作业、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30)。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三、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1.教学基本要求重点掌握信息、传播、社会信息、社会传播、信息社会、传播学等名词概念,以及社会传播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了解传播学的早期思想源流,了解人类传播的四个历史阶段和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方针与步骤规划。了解物质生产、物质交往与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

5、辩证关系。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信息、传播、社会信息、社会传播、信息社会、传播学等名词概念,以及社会传播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传播学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围,社会传播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教学难点是物质生产、物质交往与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4.教学内容第一节 传播学研究的对象一、传播的概念二、传播与信息三、传播的定义与特点第二节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

6、中把握传播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三、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第二章 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1.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对人类传播历史的回顾,揭示人类传播发展的动力是人类对自己传播能力的不断突破以及新媒介不断产生的过程;同时展现传播时代的发展已经将人类带入信息时代,探索信息时代中传播的重要意义和未来的走向。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理解信息爆炸和信息社会的概念。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教学难点是信息社会和信息传播的理解。4.教学内容第一节 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二、动物传

7、播的局限性三、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四、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第二节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一、口语传播时代二、文字传播时代三、印刷传播时代四、电子传播时代第三节 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一、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二、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三、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1.教学基本要求重点掌握符号的定义和功能、信号与象征符的区别、意义的定义及其分类。一般掌握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概念及其特征。了解理解什么是情境意义、象征行为。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符号、信号、意义等基本概念,掌握符号的分类及基本功能,符号意义的分类,了解人类象征行为及

8、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符号的定义与基本功能,意义的概念及符号意义的分类。教学难点是象征性互动理论内涵。4.教学内容 第一节 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一、符号的意义二、信号与象征符三、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四、符号的基本功能 第二节 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一、什么是意义二、符号意义的分类三、传播过程中的意义 第三节 象征性社会互动一、人类的象征行为二、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三、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1.教学基本要求重点掌握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过程的特点,“5W”模式、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和循环模式、社会传播的系统模式理论的主要内容。了解相

9、关学科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如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等等。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及传播过程的特点。掌握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及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教学难点是传播系统及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4.教学内容第一节 传播的基本过程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三、传播过程的特点第二节 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一、传播过程研究与传播系统研究二、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三、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1.教学基本要求传播类型是研究传播

10、活动系统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传播类型彼此独立有相互交织构成人类传播系统。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是其中的基石。本章从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特点和功能入手,对传播类型的微观部分深入探讨。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人类传播、人际传播等基本概念,掌握人内传播的主要环节、人际传播的特点和主要功能。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人类传播、人际传播等基本概念。教学难点是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4.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内传播一、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二、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三、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第二节 人际传播一、人

11、际传播的动机二、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三、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第六章 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1.教学基本要求理解和掌握群体的基本概念;了解群体传播及其内部机制;理解并掌握群体压力的概念,趋同心理的概念;了解集合行为、流言的概念,集合行为条件,美国心理学家 G·W·奥尔波特的流言公式;理解和掌握组织的概念与结构特点,组织传播功能及要素;掌握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与机制,组织外传播及其形态。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集合行为、流言、群体压力、趋同心理、群体等基本概念,掌握群体传播及其内部机制、流言公式,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与机制,组织外传播

12、及其形态。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群体传播及其内部机制,组织的概念与结构特点,组织传播功能及要素,掌握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与机制,组织外传播及其形态。教学难点是群体的概念及其对个人的意义。4.教学内容 第一节 群体传播一、群体的概念及其类型二、群体的社会功能和意义三、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四、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五、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 第二节 集合行为及其传播机制一、集合行为的定义和发生条件二、集合行为中的特殊传播机制三、流言传播与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第三节 组织传播一、组织与组织传播二、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与机制三、组织外传播及其形态第七章 大众传播1.教学基本要求重点掌握大众传播的定义、特

13、点。一般掌握拉斯维尔、施拉姆等人关于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的代表性观点。掌握信息环境、拟态环境的定义。正确认识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以及大众传播对社会信息环境、人的行为的突出影响。了解大众传播诞生与发展的基本情况,了解对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不同观点。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大众传播的基本概念,掌握关于大众传播的特点、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和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理解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的代表性观点。教学难点大众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4.教学内容 第一节 大众传播的定义、

14、特点与社会功能一、大众传播的定义二、大众传播的特点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第二节 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一、大众报刊与大众传播二、电报、电影、广播与大众传播三、电视媒介与当代大众传播四、互联网与大众传播的新革命第三节 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一、大众媒介与现代人的生活二、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三、大众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第八章 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1.教学基本要求理解和掌握媒介技术的发展如何影响媒介的属性和作用,媒介组织机构在当代大众传播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他们对于信息的生产、传播、解释、接受有什么影响。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技术、媒介、媒介

15、组织等基本概念,掌握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教学难点是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4.教学内容 第一节 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一、 技术的定义和本质二、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三、 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四、 当代新媒介技术发展趋势及社会意义第二节 媒介组织的性质和社会作用一、 传播者与大众传播二、 大众传播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三、 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作用第九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1.教学基本要求理解和掌握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的关系;了解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对媒介的控制手段;了解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通过本

16、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传播制度等基本概念,掌握极权主义理论、 自由主义理论、 社会责任、苏联共产主义媒介理论、 民主参与的媒介理论、 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理论等相关理论。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报刊的四种理论。教学难点是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4.教学内容 第一节 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一、 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二、 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三、 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第二节 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一、 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二、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三、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四、 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第十章 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1.教学基本要求理解和掌握大众的

17、概念,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掌握几种主要的受众观;理解和掌握分众理论和使用与满足理论。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大众上午基本概念,掌握分众理论和使用与满足理论。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媒介发展的分众化趋势。教学难点是如何认识和评价使用与满足理论。4.教学内容 第一节 “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一、 “大众”的概念二、 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三、 大众社会理论与传播学研究 第二节 几种主要的受众观一、 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二、 作为“市场”的受众三、 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第三节 分众理论及其研究一、 分众的概念、社会观和理论依托二、 媒介发展的分众

18、化趋势三、 有关分众需求的实证研究第四节 “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一、 受众的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二、 传媒接触的社会条件因素三、 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1.教学基本要求重点掌握传播效果的概念含义和层面,子弹论、“有限效果”论、传播流、政治既有倾向、选择性接触、意见领袖、两级传播、“补强”论、信源的可信性效果、“休眠”效果、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警钟效果等名词概念。一般掌握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阶段,理解受众自身的属性对传播效果的制约。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传播效果、子弹论、“有限效果”论、传播流

19、、政治既有倾向、选择性接触、意见领袖、两级传播、“补强”论、信源的可信性效果、“休眠”效果、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警钟效果等基本概念,掌握影响传播效果的各个因素。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子弹论、“有限效果”论、传播流、政治既有倾向、选择性接触、意见领袖、两级传播、“补强”论、信源的可信性效果、“休眠”效果、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警钟效果等基本概念。教学难点是分析影响传播效果的各个因素,以及如何进行有效传播,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传播能力和传播效果。4.教学内容 第一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一、 传播效果的概念含义二、 传播效果的类型及研究课题三、 传播效

20、果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第二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一、 早期的“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二、 “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论”三、 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宏观效果理论第三节 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一、 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二、 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三、 传播对象与传播效第十二章 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1.教学基本要求认识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理解“沉默的螺旋”假说,认识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社会心理和舆论三者的关系。掌握“培养分析”的基本观点,以及“知沟”假说及其现实意义。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框架与媒介框架、新闻框架的概念。掌握“议程设置功能

21、”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培养”理论、“知沟”理论、“第三人效果”等理论。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第三人效果”理论等相关理论。教学难点是新闻框架与框架效果。4.教学内容第一节 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一、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及特点二、 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研究三、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意义、问题和网络传播环境的挑战第二节 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一、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概要二、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三、 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和评价第三节 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一、 “培养”

22、理论的起源和背景二、 “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三、 “培养”理论的外围第四节 大众传播与现实“建构”新闻框架与框架效果一、 框架与媒介框架、新闻框架二、 关于新闻框架的实证研究三、 框架效果与受众框架第五节 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从“知沟”到“数字鸿沟”一、 “知沟”理论产生的背景二、 “知沟”理论及其反命题三、 从“知沟”到“数字鸿沟”“知沟”理论的应用研究及其意义第六节 “第三人效果”对大众传播影响力的一种认知倾向一、 “第三人效果”的概念及其理论缘起二、 对“第三人效果”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三、 “第三人效果”理论的意义和理解时应注意的问题第十三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1.

23、教学基本要求重点掌握国际传播的概念,全球传播的概念及其特点。一般掌握国际新闻选择中的价值标准,信息主权及其与国家主权的关系。认识文化帝国主的特点和实质。了解信息全球化的冲击和影响,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状态及其性质, “世界信息新秩序”论争,冷战后霸权主义的主要策略。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国际传播、全球传播、信息主权、文化帝国主义的概念。掌握国际新闻选择中的价值标准。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世界信息新秩序的论证的主要内容,文化帝国主义的问题。教学难点是国际报道中的新闻价值问题。4.教学内容第一节 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一、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

24、概念二、 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第二节 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一、 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状况二、 “新世界信息秩序”论证第三节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一、 国际报道中的新闻价值问题二、 信息与国家主权问题三、 文化帝国主义问题第十四章 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1.教学基本要求重点掌握传播学的主要流派及其研究方法。一般掌握批判学派与传统学派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立场上的不同表现,传统学派与批判学派的优点及其不足之处。了解“文化研究”学者采用的研究方法,意识形态“霸权”理论,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批判学派、经

25、验学派的概念。掌握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传播学批判学派以及新兴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和理论主张。教学难点是传播学的媒介环境学派。4.教学内容第一节 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一、传播学的起源二、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三、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四、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第二节 传播学的主要学派一、传播学的经验学派二、传播学的批判学派三、传播学的其他研究流派第十五章 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1.教学基本要求重点掌握几种主要随机抽样方法和问卷设计原则,内容分析的目的、特点、原则及量化表示方法,控制实验的特点、条件及方法。认识调查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传播学调查研究一般分哪些阶段。了解文化指标与大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