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丢掉》现代诗赏析_第1页
《别丢掉》现代诗赏析_第2页
《别丢掉》现代诗赏析_第3页
《别丢掉》现代诗赏析_第4页
《别丢掉》现代诗赏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别丢掉现代诗赏析别丢掉现代诗赏析来源/收藏复制编辑/塞上齐翁别丢掉林徽因这一把过往的热情,现在流水似的,轻轻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叹息似的渺茫,你仍要保存着那真!一样是月明,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使人不见,梦似的挂起,你问黑夜要回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着有那回音!赏析1:林徽因吧林徽因的这首别丢掉以美妙的诗情韵味与独特的感情表达方式向人们传达了一段隐幽而寂寞的情感。初读之下,我们隐约感觉到这就是一首“朦胧诗”:诗人想表达某种欲言又止、忽明忽暗的思想情感。是诗人对人生际遇的留恋与怀念?是诗人对人生理念的追索与求探?人对纯洁爱情的期待与向往?是诗人对人间真诚的缅怀与纪念?是诗人

2、对往日幸福的追忆与呼唤,是诗人对今后生活的希冀与梦幻这一切好像都说得通,但好像都不是实指。似乎她可以从“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你仍要保存着那真”、“你仍得相信”这些诗句中得到一些暗示与启迪。但是,我们转意一想,似乎感到诗人的真意并非如此,内中必有深意。你看,这里的“热情”究竟指的是什么?是一般的热烈感情?是友情、恋情,还是爱情?是热情、冷情还是悲情确实,我们摸不透诗人指向。你看,诗中的“真”是什么?其含义也极为广泛:既可以是“真善美”意义上的“真”,也可以是“童真”意义上的“真”,更可以理解为哲学意义上“假作真时真亦假”的“真”确实,我们模棱两可。你看,诗中要“相信”什么?是诗人在感叹

3、“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还是诗人在感叹韶华流逝、童真不再?是诗人在相信“爱情至上”,还是在相信“人间四月天”确实,我们模模糊糊!所有这一切,诗人只给我们留下了迷糊与朦胧,我们只好在这个缤纷多彩的世界里用自己的慧眼去努力把她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别丢掉所试图传达的是一种往日逝情渺茫与心意寂寞零落的轻纱似的情绪,它既对逝情表达了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惆怅,又在缅怀与追忆之中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与思恋之情。“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这表明诗人是在怀念,或者说是在追忆过去的某种值得留恋的事件。这个事件可以被称之为“热情”。这个特指“热情”,其相对的标的很广,我们自然可以理解为指对“人”的热情:比

4、如爱情、友情、同情等。当然,我们也可以把它泛指为对“事”和“物”的热情:比如人们的某种兴趣、某种爱好以及人们对事业、前途、生活、幸福、理想的追求等等。接下来的诗句是:“现在流水似的,轻轻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叹息似的渺茫”,这几句诗是说过去这种“热情”已经像“流水似”的流走了,一切所谓的“热情”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地黯淡冷却下去了。到如今,这一切“热情”也已“渺茫”难寻,只留下一脸茫然和声声叹息了。“渺茫”两字,一方面可以用来形容抽象的物,如“希望渺茫”;另一方面,它也可以用来形容实在物,如“人迹渺茫”、“音讯渺茫”。那么,诗人究竟所指为何?我们还得需要进一步探解其迷。“在幽冷的

5、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这两句诗,从表面看来,好像是指那种已经失去的东西现在的所“在”之处:在黑夜里,在松林中。但是它还是不可触摸、不可寻见的“叹息似的渺茫”!这究竟是抽象物还是“实在物”?看来只有诗人心中明了。作为品读着,我们也只好心存这种朦胧和迷茫,在心中把握与体验这里的“美丽与魅力”了。林徽因吧赏析2:朱自清/新诗杂话解诗今年上半年,有好些位先生讨论诗的传达问题。有些说诗应该明白清楚;有些说,诗有时候不能也不必像散文一样明白清楚;关于这问题,朱孟实先生心理个别的差异与诗的欣赏(二十五年十一月一日大公报文艺)确是持平之论。但我所注意的是他们举过的传达的例子。诗的传达,和比喻及组织关系甚大

6、。诗人的譬喻要新创,至少变故为新,组织也总要新,要变。因为就觉得不习惯,难懂了。其实大部分的诗,细心看几遍,也便可明白的。譬如灵雨先生在自由评论十六期所举林徽音女士别丢掉一诗(原诗见二十五年三月十五日天津大公报):(引诗略)这是一首理想的爱情诗,托为当事人的一造向另一造的说话;说你“别丢掉”“过往的热情”,那热情“现在”虽然“渺茫”了,可是“你仍要保存着那真”。三行至七行是一个显喻,以“流水”的“轻轻”“叹息”比“热情”的“渺茫”;但诗里“渺茫”似乎形容词。下文说“月明”(明月),“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和往日两人同在时还是“一样”,只是你却不在了,这“月”,这些“灯火”,这些“星”,只“

7、梦似的挂起”而已。你当时说过“我爱你”这一句话,虽没第三人听见,却有“黑夜”听见;你想“要回那一句话”,你可以“问黑夜要回那一句话”。但是“黑夜”肯了,“山谷中留着有那回音”,你的话还是要不回的。总而言之,我还恋着你。“黑夜”可以听话,是一个隐喻。第一二行和第八行本来是一句话的两种说法,只因“流水”那个长比喻,又带着转个弯儿,便容易把读者绕住了。“梦似的挂起”本来指明月灯火和星,却插了“只有人不见”一语,也容易教读者看错了主词。但这一点技巧的运用,作者是应该有权利的。赏析3:嵇景洋/别丢掉读后感别丢掉是林徽因为纪念徐志摩遇难一周年而创作的怀人作品,也是她的代表作。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两位着名的诗

8、人,林徽因和徐志摩一生始终保持着一种特殊关系。早年他们在英国发生的恋情,虽然无果而终,却奠定了这种关系的基础。然而,在他们全部感情交往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徐志摩的热情、直率以及这种感情对他短暂一生的深刻影响。林徽因由于理性、个人经历及性格因素,在行为上努力进行淡化处理。使林徽因本人在与徐志摩的关系中成为示情的背景。一九三六年在上海的徐志摩,为赶时间听取林徽因在北京进行的建筑学报告而搭乘邮政飞机遇难。林徽因在极度的悲痛中怀念着这位能够以心相交的朋友,并将飞机残骸中的一块木板挂在卧室里做永恒的纪念。一九四零年徐志摩去世四周年林徽因写下了意味深长的别丢掉:(引诗略)(最后一句明显有误:徐志摩1931

9、年乘飞机失事;1932年徐志摩去世一周年林徽因写别丢掉;1936年3月15日别丢掉刊大公报文艺一一塞上齐翁注):阅读别丢掉这首诗,终于让读者以直接的方式感受到林徽因对这一情感同徐志摩一样的珍视和执着!然而,全诗采用直述与象征相结合、新月诗派别和现代诗派相统一的手法,通过创造一种情绪氛围来表达情感,含蓄蕴籍,诗意灵动又给读者切实把握内涵带来影响。本文将蕴籍灵动的寓意分三个层面进行解说,以期达到共赏的目的。一、行文分析把握线索本诗虽然篇幅短小,但内蕴丰富,表达曲折,手法多样、意象繁复。因此,透过含蓄蕴藉的文字把握贯穿其中的线索便成为正确、深入解读全诗的首要条件。诗的前七句写的是抒情主人公自己“别丢

10、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是自我劝谕和提示。作为以心相交的朋友,林徽因同徐志摩的交往中,一定有许多激发他们热情、给他们留下难忘印象的经历,从这首诗整体基调上看“这一把过往的热情”应指他们的初恋,这是他们友情的发端,投入情感最大,因而也最值得珍视。所以,那“热情”虽然已经时过境迁了,但它不但没有消逝,反而“流水似的”在悄无声息中扩展着,在“幽冷的山泉底”有它的留痕,“在黑夜”里有它的踪影,“在松林”有它的声息。然而,它毕竟是不可重复的过去。于是这些存在给抒情主人公的心理感受只能是“叹息似的渺茫”,这也正是诗人在一开始就劝谕提醒自己“别丢掉”的原因,第八句:“你仍要保持那真”中的“你”是主人公情感的倾诉

11、对象徐志摩。本诗的纪念对象是人徐志摩,同时“真”也是徐志摩最鲜明的性格,接下来几句写徐志摩去世后自己的感受:“一样是明月,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有人不见梦似的挂起”,明月依旧、隔山灯火依旧、满天的星星依旧,但由于物是人非那一如既往存在着的景物也如梦幻般地失去了现实的本真。以我观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表达了徐志摩去世后抒情主人公那种寂寞而无所寄托的情感。最后几句:“你向黑夜要回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着有那回音!”是说:如果你要向黑夜要回初恋时那句刻骨铭心的话,既便是黑夜答应了,山谷留下的回音却依然不会消失。鲜明体现了生者对于死者至死不渝的爱恋和怀念。通过行文分析,我们看到作为怀人作品,本诗

12、有一条贯穿始终的情感线索:“别丢掉这把过往的热情”是直接述情,也是诗歌情感线索的发端,接下来的五句是通过着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景物描写来扩展和丰富所述情感的内涵,“你仍要保存着那真”又是直接述情,是沿着情感线索发端之后进一步发展和转换,由抒情主人公劝谕提醒自己,进而劝谕情感倾诉的对象,而其中又有一个小小的转折,景物依旧,人却不复存在了,因而劝谕的结果只能是“梦似的挂起”。“你问黑夜要回那一句话”是直述情感中的假设,是情感线索由发端到发展而进入高潮:即使你想丢掉它也不可能。这样诗歌线索清楚了,感情脉络便显露出来,阅读的第一层面也就完成了。二、意象解剖,理解内蕴通过贯穿于诗歌的线索,把握抒情脉络只是理

13、解作品的一个基本层面,对于别丢掉这首诗,还必须对其中的意象进行研读和分解,才能体会深层次的丰富意蕴。概括地说,别丢掉感情线索所连缀的是一个个含蓄蕴藉的意象,是怀人之“意”与自然之“象”通过不同角度,运用多种形式的强调与开发。从“流水似的”对已过去却不能忘怀的情感的形象述说到“叹息似的渺茫”自己感慨和无耐通过创造情绪氛围的抒发,从“一样是明月一样是隔山灯火”情感化景物的叙写到“你向黑夜要回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山谷留着有那回音”一种情感过程故事化的叙述,整个诗作充满着形式多样,层次丰富的意象,甚至多数句子本身就是一个个含意幽深的意象,如“幽冷的山泉底”本身是一种物象或景致,但同时它又是一种情感,

14、是由生死离别所造成的孤独无助以至于心灰意冷,“黑夜”同样也抒发一种沉重灰暗的心境,“松林”则暗示了平静中不时泛起的感情动荡,又如“一样是隔山灯火”这句话,在整首诗中是以前后对比来映衬物是人非给抒情主人公带来情感上的伤痛。而“隔山灯火”本身又是一个独立的意象,这个“象”所表达的“意”是那过去了的可望不可及的情感经历给人诱惑的同时更给人以伤害。由此情感的表达通过意象进入更为幽深的心理世界。由于情感的表达与文学手段充分运用的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给读者提供了一个解诗的广阔空间,使得有限的文字负载了更为丰富、深广的情感内涵,也使这种怀人的情感,超越了一般怀人作品那种外在的沉重而成为不乏深刻的诗意情感。三、

15、对照比较,澄清疑义第二层面解决之后,对于作品的阅读已经基本完成,然而由于对,别丢掉这首诗,不同读者对其表达手法认识上有分歧,所以澄清这一分歧便成为阅读的第三个层面。有读者认为,全诗涉及了两个人物;抒情主人公和“你”,两者虽然以抒情主人公为主体,但“你”也有主动参与,如“你向黑夜要回”,因而隐含一种对话的意味,或称为“潜对话”。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别丢掉是以心理独白作为内容和构造形式的双重因素由现在诗中的。诗中“你”的处境、“你”的地位、“你”的愿望,都是抒情主人公独白中的情形,怀念对象“你”完全是被动接受情感倾诉的,他也不可能进行主动的回应,“你向黑夜要回”一句是抒情主人公想象中的推测情景,并未

16、改变“你”的无法做由反应的存在状态。诗的前七句直接写“这把过往的热情”在抒情主人公心里留下的深刻印迹,由于这段情感贯注了她的整个生命过程,因而在她眼里,客观世界中的一切都有那段情感留下的深刻的印痕,正面表达这种情感在她心理产生的影响之广,又侧面描写这种情感对心理产生影响之深一一“叹息似的渺茫”,时过景迁之后难以割舍又无以为续,使诗人无所是从,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矛盾而无所寄托的情感极度的珍视。下一句“你仍要保持那真”在诗中第一次由现“你”,但这里没有对话的意味,而是诗人通过心理独白所产生的期望。“一样是明月一样是隔山灯火只是人不见”,前面说“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都留下了“这一把过往热情”的痕迹。这三句是说,那些寄寓着情感的景物还是如从前一样没有变化,变化的是作为感情主体的人已经不存在了。所以对那段难忘的感情,对那倾注感情对象的真诚美好回忆,只能“梦似的桂起”这一段虽然生现了“你”但内容上仍然是抒情主人公的主体感受,形式上也仍然是心理独白,“你”不过是为心理独白拓展由一个新的空间。最后五句则是通过心理独白进行假设,假设“你”没有保持那“真”而是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