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三首翻译赏析_第1页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三首翻译赏析_第2页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三首翻译赏析_第3页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三首翻译赏析_第4页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三首翻译赏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三首 翻译赏析归园田居(其一)赏析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 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11)。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12)。 户庭无尘杂(13),虚室有余闲(14)。久在樊笼里,复得 返自然。【注释】 适俗:适应世俗。韵:情调、风度。 尘网: 指 尘 世, 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这里指仕途。三十年: 吴仁杰认为当作 “十三年”. 陶渊明自太元十八年(三九三)初仕为江州祭酒,到义熙元年(四。五)辞彭泽令归田,恰好是十

2、三 个年头。 羁鸟:笼中之鸟。池鱼:池塘之鱼。鸟恋旧林、鱼思故 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南野:一本作南亩。际:间。守拙:守正不阿。潘岳闲居赋序有“巧官” “拙官”二词,巧官即善于钻营,拙官即一些守正不阿的人。守拙的含义即守正不阿。方:读作 “旁”. 这句是说住宅周围有土地十余亩。荫: 荫蔽。 罗:罗列。暖暧:暗淡的样子。(11)依依:轻柔的样子。墟里:村落。(12)这两句全是化用汉乐府鸡鸣篇的“鸡鸣高树颠,犬吠深宫中”之意。(13)户庭:门庭。尘杂:尘俗杂事。(虚室:闲静的屋子。余 闲:闲暇。樊:栅栏。樊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仕途。返自然: 指归耕园田。这两句是说自己象笼中的鸟一样,重返大自然,

3、获得自由。 【赏析】公元 405 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 “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这是第一首。陶诗通常呈现素淡平易的面貌,不见组织雕镂之工。然而苏东坡说:“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与苏辙书)又说: “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 ”( 冷斋诗话引)东坡偏爱陶公之为人,尤推崇其诗,以为自古无人能及,反复吟咏,烂熟在胸,并一一唱和,着有 和陶集,体验实较常人为深。我们便以这一首为例,主要谈

4、其质朴中的深味,散缓中的精巧,其它问题,便不多作议论。起首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韵、 性, 都是指为人品格与精神气质。所谓 “适俗韵”又是什么呢?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吧,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 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但是,人生常不得已。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

5、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 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 一去三十年”, 当是 “十三年”之误。从陶渊明开始做官到最终归隐,正好是十三年。这一句看来不过是平实的纪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情谊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叹息道: “呵,这一别就是十三年了! ”内中多少感慨,多少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下面四句是两种生活之间的过渡。虽是“误入尘网”, 却是情性未移。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 两句集中描写做官时的心情,从上文转接下来,语气顺畅,毫无阻隔。

6、因为连用两个相似的比喻,又是对仗句式,便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再从这里转接下文: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就显得自然妥贴,丝毫不着痕迹了。 “守拙”回应“少无适俗韵” - 因为不懂得钻营取巧,不如抱守自己的愚拙,无须勉强混迹于俗世; “归园田”回应“性本爱丘山”- 既有此天性,便循此天性,使这人生自然舒展,得其所好。开始所写的冲突,在这里得到了解决。 从冲突中摆脱出来,心中欢喜,情绪开张,以下八句,便以欣欣之笔,咏唱居所一带的风光。这里描写的一切,是极为平常的。你看: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但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

7、、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这不是有点儿像世外桃源的光景吗? “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有良田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其实,幻想的桃源也好,现实的乡村也好,都是表现着陶渊明的一种理想:合理的社会,应当是没有竞争、没有虚伪、没有外加的礼仪束缚,人人自耕自食的社会。这种社会当然不可能实现;陶渊明笔下的乡村,也有意忽略了生活艰难和残酷的一面。但作为诗的构造,却给人以美的安慰。- 文学常常起着这样的作用。这一段初读起来,只觉得自然平淡,其实构思安排,颇

8、有精妙。 “方(同”旁“)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前四句构成一个近景。但陶渊明要描写出和平安宁的意境,单这近景还不足显示。所以接着把笔移向远处的景象: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暧暧,是模糊不清的样子,村落相隔很远,所以显得模糊,就像国画家画远景时,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几笔水墨一样。依依,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四句近景转到两句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

9、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读到这里,人们或许会觉得还缺少点什么。是的,这景象太过清静,似乎少一点生气。但诗人并没有忘记这一点,请听,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 一下子,这幅美好的田园画不是活起来了吗?这二句套用汉乐府鸡鸣 “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而稍加变化。但诗人绝无用典炫博的意思,不过是信手拈来。他不写虫吟鸟唱,却写了极为平常的鸡鸣狗吠,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隐隐之中,是否也渗透了老子 所谓 “小国寡民” 、 “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观念?那也难说。单从诗境本身来看,

10、这二笔是不可缺少的。它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不会让你感到喧嚣和烦躁。以此比较王籍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那种为人传诵的所谓“以动写静”的笔法,未免太强调、太吃力。 从写景转下来,是这样两句: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尘杂是指尘俗杂事,虚室就是静室。既是做官,总不免有许多自己不愿干的蠢事,许多无聊应酬吧?如今可是全都摆脱了,在虚静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闲。不过,最令人愉快的,倒不在这悠闲,而在于从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全诗便以这样两句收结: “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这两句再次同

11、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揭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但这一呼应与点题,丝毫不觉勉强。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这样的结尾,既是用笔精细,又是顺理成章。自来评陶诗者,多强调其自然简淡的风格,至有 “陶渊明直是倾倒所有, 借书于手,初不自知为语言文字”, “渊明所谓不烦绳削而自合”之类的说法。其实,诗总是诗, “自然”的艺术仍然是艺术,甚至是一种不易求得的艺术。真正随意倾吐、毫不修磨,也许称得上“自然”, 但绝非“自然”的艺术。从这诗来看,在谋篇布局、逐层推进,乃至每个细节的刻画方面,都非草率

12、从事,实是精心构思、斟字酌句、反覆锤炼的结晶。只是有一种真实的情感始终贯穿在诗歌中,并呈现为一个完整的意境,诗的语言完全为呈现这意境服务,不求表面的好看,于是诗便显得自然。总之,这是经过艺术追求、艺术努力而达到的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二)赏析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里人,披衣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志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这一首,写作者归田后的闲适自得生活和对于庄稼的浓厚情感。全诗可分为三层意思:开端四句是写田园生活的静谧;中间四句是写生活在田园与田夫野老相得的志趣;末四句是写作者对农作物的关注和与之共命运的情感。 “野外罕人事

13、,穷巷寡轮鞅”中的野外、穷巷,是与繁华闹市、官场争斗相对立的。轮,车轮。鞅,驾车时马颈上套用的皮带。轮鞅,指车马。这两句写农村荒野僻静,少有应酬交往。农村虽处 “野外” , 只有 “穷巷” ,但却没有“人事”的烦恼和“轮鞅”的喧哗,作者暗中流露出欣喜快慰之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荆扉”是柴门。这两句写作者归隐后生活简陋愉快,思想单一纯真。他安贫乐道,以守志为荣,以幽居为乐, “以善自名”. “绝尘想”三字,看出他摒弃了个人利欲杂念,与当权者作了最后决裂。这是由于“立善”的信念支持着他,使他保持了名节。从这两句诗我们看到作者初归田园,颇有几分闲适。他一边劳动,一边读书赋诗,饮酒弹琴

14、,过着悠游自得的生活。他开初的劳动不象后来那样艰苦,生活也不象后来那样贫穷。这是因为他刚辞彭泽县令,还略有余资,犹有储存。正如鲁迅先生所说; “他有奴子。汉晋时候的奴子,是不但侍候主人,并且给主人种地、营商的, 正是生财器具。所以虽是渊明先生,也还略略有些生财之道在”.故在衣食温饱之余,得以逍遥自乐,这正是初归田园时的生活写照。10 / 14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 “曲中”一作“里人”. 似以“里人”为是。作者在耕作之余与农民随意交往,亲密无间。他没有封建士大夫的架子,是那样平易近人;而农民也把他当作知己,热诚相待,这比起在官场“束带见督邮”的拘谨来,是多

15、么自在! “时复”二句,生动地写出诗人劳动之余与农民随意攀谈交往的情状。他们攀谈些什么呢?“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不言它事,唯道桑麻,说明已无尘世的奢想。他归田后专心致力农事,对亲手种植的庄稼十分关切,他是真心归耕田园,不象某些人为了窃取名利而假隐,也不象某些人虽不满统治者,但又眷恋利禄而作“中隐”, 他是从思想上行动上与统治者作了真正的决裂。他身在田园,志在田园,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清代温汝能说;“ 相见二语,逼真田家气象,陶诗多有真趣,此类是也”. 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庄稼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为庄稼的茁壮成长,耕地面积的日益扩大而兴奋、而喜悦;又为庄稼遭霜霰侵袭凋零而担心、而忧虑,故

16、说“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他这种关心农事,与农家通声息的行为,在门阀等级森严的时代,是值得肯定的。对作者寄慨田园的诗歌,我们应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方东树说:“ 桑麻日已长以下乃申续乐意耳。只就桑麻言,恐其零落,方见真意实在田园,非喻己也”,这评价是符合诗人创作思想的。但也曾有人违背作品原意去任意比附,以见微言大义,把这首诗硬说成是政治诗。如元人刘履说; “然我之生理有成,而志愿已遂,但恐天时变革,霜霰凋伤而零落同于草莽耳。盖是时朝将有倾危之祸,故有是喻。然则靖节虽处田野而不忘忧国,于此可见矣”. 其实完全是牵强附会,歪曲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我们认为结尾两句忧念农事,

17、形象鲜明,含义深邃,恰妙在不假雕饰。全诗质朴自然,不借典故,不用丽藻。叙事写物,朴实无华;抒情遣兴,真切直率。语言明白省净,韵味幽深,耐人咀嚼。陶渊明归园田居 (其三)赏析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上首写桑麻,这首写种豆,在组诗上次序井然。 作者虽志在田园,但初归时的劳动效果不大理想,庄稼长得不好,豆苗还没有草多。这一方面是因土地荒芜贫瘠,杂草丛生,地广人稀, 难以根除;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不善于劳动,一个封建士大夫,刚离官职的县太爷,既没有耕作经验,又没有耕作能力,种不好庄稼,也是情理中的必然

18、。他对“草盛豆苗稀”的状况是不甚满意的,但不文过非,这符合他一贯“任真自得”的性格。萧统说他为人率直,不矫饰言辞,曾与人饮酒,不论贵贱,若先醉,便对客人说: “我醉欲眠,卿可去! ”诗人襟怀坦荡如此。 尽管豆苗长得不景气,可他却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 “晨兴”写早起; “带月”写晚归,看出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辛劳。 “理荒秽”, 写他归耕后垦荒工作的艰难。尽管每天劳动时间很长,从日出到月出,身体很疲惫,然而诗人没有丝毫怨言,反而有“带月荷锄归”的悠闲笔调写出他劳动后的轻快。我们好象看见诗人在月出山岗后,心满意得地扛着锄头,哼着诗句,漫步归家的情景。此时,人与月与自然环境构成了一个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