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阅读教学三步曲_第1页
个性化阅读教学三步曲_第2页
个性化阅读教学三步曲_第3页
个性化阅读教学三步曲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个性化阅读教学三步曲      请先看下面一则课例:人教版(以下同)第五册13课 亡羊补牢 当教完第一自然段后,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师:文中的那个人发现少了一只羊后,他是怎样做的? 生1: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生2(补充):他不愿去修羊圈。 生3(补充):后来,他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师(赞扬):能通过下文来说,真不错! 师:同学们,如果你就是文中的那个人,你会怎样做呢? 生1:我会把羊圈修起来,不让其他的羊再让狼给吃掉。 生2:我会装扮成大老虎,用老虎的声音吓跑老狼(全班大笑,课堂气氛下热闹起来,

2、学生发言更积极了。) 生3:我会躲在窟窿旁,等狼来了,用铁棍打死它。 生4:我会挖一个陷阱,让狼掉进去,再收拾它。 生5:我会用上带电的电线,电死老狼。 学生想出了种种对付狼的办法,老师不断地点头赞许,课堂热闹非凡。这是目前教师在 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时,最常见的课堂情景了。它的误区在于:学生全文内容还没有作整体 的理解、把握,对文中的寓意还没有作出自己的感悟、体验,与文本的作者也还没有作深入 的对话、交流,就急着让学生作出个性化的解读,以求得课堂的活跃。这种与个性化阅读教 学貌合神离做法看似活跃了课堂,实质失之于浅薄、浮躁,应引起广大教师的注意。钱正权 老师在把个性化阅读引向正确轨道(2004

3、年11期小学语文教学)所说:“阅读教学 不仅是让学生解读文本,而且要让学生实现自我建构,在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审美乐 趣、文化积淀、语言发展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超越,在历史与现实的沟通中,在文本立意 和内容的视角转换中读出新意,读出有创见的感悟。”也就是说,读者的感悟体验只有根植 于文本才能超越文本,作出个性化的解读。 因此,我认为,所谓个性化阅读教学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文中作者所提出的 主题思想或文本所寄寓的价值观作出自己的独特的解读(或赞同或反对)的阅读教学过程。 它必须经历三个阶段:求同阶段,求异阶段,再次求同阶段。 一、求同阶段: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基础。&

4、#160;求同:指的是学生通过阅读文本,通过各种学习方式,学习手段,达到对文中作者(或 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观点、价值观的认同或引起共鸣。通俗地说,就是理解、感悟 作者的价值观,追寻文本意义的过程。在求同阶段的教学我们要经过两个回合。第一回合: 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教学形式,借助语言文字去理解、感悟作者(文本)表现的主题思想; 第二回合:在理解到作者(文本)的主题思想的基础上,去体会作者(文本)的观点思想是 通过怎样的独特的语言、构思、手法来表现出来的。比如:第十一册凡卡一课,学生在 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合作学习不难理解到课文讲的是九岁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及文中 作者所要表达的揭露资本主

5、义罪恶的主题思想。能强烈地感受到作者对资本主义的痛恨,对 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的思想感情。而之后的体会作者如何运用他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去表现主 题思想,是阅读教学着力点,教师应深入地引导学生体会感悟。比如:文中细腻的细节描写、 心理描写;饱含泪水的省略号的巧妙运用;写作思路明暗线的交错安排;乡村幸福的回忆和 城市悲惨的现实的相互反衬;独具匠心的结尾艺术特色等。在体会到这些内容的基础上,再 指导学生对文本的表现形式或作者表达的思想,作个性化的解读,那么,则是水到渠成了。 比如:凡卡寄出的信,爷爷能收到吗?能接回可怜的凡卡吗?或如:作者这样来写结尾好吗? 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求异阶段:个性

6、化阅读教学的关键。 诚如上文所述,学生在充分体会到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观点及为表现思想观点所采用的 形式后,对文中所展示的思想观点和作者所采用的表现形式必定会有个人的看法,或赞成或 反对,以至于出现超越作者本身的认识局限,产生对文本的二度开发和创造,发掘出文本所 蕴含的价值,实现了自我建构。 比如:教学第九册可爱的草塘一文,学生在对北大荒是一个景色优美、物产丰富的 可爱的地方有了充分地认识之后。有的学生就认为,写北大荒物产丰富的部分即:从“那当 然!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再往哪儿装呀?”这部分不仅是通过物产的丰 富来体现出北大荒的可爱,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叙述“物丰”的“趣“事来体现可爱

7、的。他 们认为:河水刚开化,藏了一冬的鱼都从水底游上来了。水面上挤挤挨挨的都是鱼,不计其 数的小嘴,冒着不计其数的泡泡,波光粼粼。随手的一瓢都是满满的鱼,这是多么神奇!多 么有趣的一幅图啊!难道表现的仅仅是物丰吗!还有,“穿得像个棉花包似的,戴上皮帽子、 皮手套,提着根棍子到草塘里去逮野鸡,追狍子,”闭上眼睛想想这个“猎手”该是个多么 有趣的活雪人。而捉野鸡像拔萝卜似的的形象,也令读者忍俊不禁。这表现的难道仅仅是“物 丰”吗!这样的个性化解读没有根植于对文本(作者)的深入体验感悟,是很难想象的。 再比如:第十二册草船借箭一文,老师在求同阶段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概括出诸葛亮 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周瑜

8、心胸狭窄,忌妒心很强;鲁肃忠厚老实;曹操多疑等性格特点。 而在求异阶段,由于有了和文本充分的交流,有的学生就提出鲁肃并不忠厚、老实。因为他 不但对自己的顶头上司周瑜说谎,不把诸葛亮借船的事告诉周瑜,(文中句:“果然不提借船 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而且对来帮助的友人诸葛亮也并不实 情相告,(文中句:周瑜说:“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 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 告我。”)明明知道周瑜在陷害诸葛亮,破坏大局,也没有告知诸葛亮,这算是一个忠厚老实 的人吗?若不是诸葛亮神机妙算草船借箭,那么,

9、赤壁大战的历史将可能改写了。试想,没 有对文章的充分感悟,能提出这么一个有理有据的独特看法吗!在个性化的解读中,学生已 经摸到人物特点的复杂性,多面性,学会了分析人物的辩证法。     因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个性化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在求同的基础上, 进行的求异教学呢。 三、再次求同,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目标。 这次求同的含义与第一次的求同不同,第一次求同是探寻作者(文本)所表达的意义, 而第二次求同则是学生在经过求异阶段的交流讨论和体验感悟,对作者(文本)的思想观点 的重构。使之统一在自身的思想之中,成为自己个性发展的丰富养分。这次的求

10、同和上一步 的求异阶段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是融合在一起,这里是为了讨论的方便而分开来写的。以下 选择一则案例给课文换一个创造性的结尾(郑金洲主编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案例 P53页)就充分展示两个阶段融合的特点。学生学完一曲友谊之歌(初中教材第六册) 后,教师问:“这篇课文的成功之处在哪里?”一位学生稍加思考后回答:“课文抒发了真情 实感,这是课文的成功之处。”教师紧接着问他:“你从哪里看出是抒发了作者真实的感情?” 这位学生说:“书本上写着 就像一股熏风扑面吹来,我们全家人的心中流溢着温馨,.同学 们的声声问候,是那么亲切,那么温柔,那么婉转。 ”老师让他坐下,请其他同学再找出文中 其他三处的抒

11、情句段。思考:哪一处抒情写得不太好。大约过了三分钟,学生1举手说:“我 看文章最后一段写得不太好。”(我望着师生们在冷风细雨中渐渐消失的背影,忽然想到一句 话:“人间自有真情在。”)师追问:“不好在哪里?”生说:“这一段中忽然想到一句话, 似乎不太真实。”学生2发言:“我不这样认为。我望着师生们在冷风细雨中渐渐消失的背 影是告别时情景,后面加上这么一句忽然想到一句:人间自有真情在能深化主题,点 明友谊。其实,抒情的记叙文有时也要插入一些所谓虚伪话来以情感人。”学生3:我认为 抒情要抒真情,要根据当时情景来写,不能用一些假话。最后一段读了使人恶心。学生4 不服:这个结尾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而且

12、也点明文章题目,抒发“我”此时此刻激动的 心情。 后面一位学生插了一句:你说这个结尾不好,你写写看。老师说:“老师也认为这个结 尾有点虚情假意,不够自然,有矫情成分存在,下面请支持我们意见的同学动笔,把这 段文字给换了。”5分钟后,一位女同学举手读了:“我望着师生们在冷风细雨中渐渐消失的 背影,我对儿子生活在这样的集体中,从此可以放心,我在心里对儿子说:你要珍惜这份友 谊。”师:你的后两句意思有重复,而且也不必提及要珍惜这份友谊。”学生1:我望着师生 们远去的背影,心中感慨很多,这就是师生情、友情。学生2:师生们在雨中慢慢地变成一 个个小点,最后在我的视野中消失了。我再也控制不住内心的感动,两

13、行晶莹的液体从我脸 上流下。同学们都认为这两个结尾直露了些。另一学生举手:“我倚在门口望着师生远去的 背影,双眼模糊,朦胧中雨中一朵友谊之花盛开。”后面几人同学发出声音,作呕吐状。 这时候,下课铃响了。老师总结说:“刚才很多同学能对课文质疑是很好的。这篇文章 的结尾段,作者本想比较含蓄地抒发感情,只可惜写得非常不自然,且有点过了,大家读了 都觉得很不好。但真的要换一个结尾,又不是件容易的事。当然,有些同学认为这结尾很好 的,也可以保留自己的看法。”转天,同学交上了他们的结尾,一类是保留“人间自有真情 在”句。 如:(1)我望着师生们的背影渐渐在冷风细雨中消失,不禁感慨万千:人间自有真情在。 (2)师生们在冷风细雨中渐渐消失,而我的心中充满了温暖:人间果真有真情啊! 另一类是不写“人间自有真情在”。 如:目送师生们在轻风柔雨中行走,风与雨丝将师生们的真情向四处发散,使得微风冷 雨中洋溢着甜蜜的温馨,久久不散 上例教学之所以取得成功,我认为,老师在让学生充分地理解课文之后,紧紧围绕“让 学生对文本的表现主题的形式(抒情结尾)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从多角度、有创意的讨论交 流到有创造性的写,一气呵成,求异阶段与第二求同阶段,水乳交融。学生在求异中发展, 在求同中升华。 总之,我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