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导论复习要点_第1页
教育学导论复习要点_第2页
教育学导论复习要点_第3页
教育学导论复习要点_第4页
教育学导论复习要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育学导论复习要点绪论:走向专业化的教师职业现代教师职业的发展经历了满足数量、提高质量和追求专业化三个阶段。教师专业化:包含双重意思,既指教师个体通过职前培养,从一名新手逐渐成长为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的成熟教师及其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过程;也指教师职业整体从非专业性职业、准专业性职业向专业性职业进步的过程。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具体内容是:一是专业理想的建立;二是专业知识的拓展;三是专业能力的发展;四是专业自我的形成。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途径:师范教育、新教师的入职辅导、教师的在职培训和教师自我教育。教师教育:是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

2、在职研修进行通盘考虑、整体设计,体现了对教师的教育是连续的、可发展的、一体化的理念当代中国教师的职业特点主要有:职业形象的准公共性,职业环境的相对封闭性,工作绩效的模糊性,职业待遇的福利性,师生关系的隐蔽不平等性。教师的职业角色:(1 1)学习者和学者(2 2)知识的传授者(3 3)学生心灵的培育者(4 4)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5 5)学生学习的榜样(6 6)学生的朋友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内容: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新型教师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一要努力形成现代

3、教育理念。二要具备新型的专业知识结构。新型教师的专业知识具有复合性的特点。其基本层面是,具有比较宽广的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当代重要的工具性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第二层面是,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第三层面是,认识教育对象、开展教育活动和研究所需的教育学科知识和技能。三要拥有相应的专业能力。其一是理解他人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其二是组织管理能力;其三是教育研究能力。四要练就必要的专业智慧。即分析、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与教育机智。新型师生关系的属性:全面性、民主性、教育性教育法、教师法规定我国教师现阶段的权利主要有: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管理学生权。获取报酬待遇权。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两种师资职前培养模

4、式:定向型和开放型。开放型和定向型两种师资职前培养模式各有利弊。定向型又称封闭型,就是设立独立的教师教育体系来培养师资,其代表是苏联。开放型又称非定向型,就是不设立专门的师范院校体系,师资培养的任务由综合院校来承担,其代表是美国。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途径:师范教育、新教师的入职辅导、教师的在职培训和教师自我教育。教师教育:是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进行通盘考虑、整体设计,体现了对教师的教育是连续的、可发展的、一体化的理念。世界上最早的师范学校是:16851685 年法国天主教士拉萨尔首创的师资训练学校。第一章教育教育的本质: 就是指教

5、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生物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各种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代表人物有法国的里托尔诺和英国的沛西能,其错误在于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有美国孟禄。它虽然纠正了生物起源论的错误,把教育归结为人类的行为,但它却归结为人类无意识的模仿行为,同样是错误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错误都在于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即教育是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劳动起源论:这是马克思的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依照

6、马克思的观点,首先推动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生产过程中人们需要传递生产和生活经验;其次也与人类自身的发展需要有关。教育发展阶段:社会和个体需要的变化,促使教育经历了原始形态-古代形态-现代形态-当代形态的演变。现代形态的教育特征:教育的世俗化;国家化;法制化;义务化;学校类型多样化当代形态的教育:(二次大战后)教育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整合化(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整合)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是当代两大教育思潮。全民教育的任务侧重于普及教育,终身教育的任务侧重于继续教育。全民教育:是指教育对象的全民化,即全体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通过各种方式满足基本的学习需求。202

7、0 世纪 9090 年代初提出。全民教育的六大目标是:扫盲、发展幼儿教育、普及初等教育、促进男女教育机会平等、生活技能培训、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其中扫盲、普及初等教育、男女教育机会平等三项已列入联合国全民教育的千年发展目标终身教育:是人们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在漫长一生中所接受的各种训练和培养的总和。是一体化、多样性、全面性、开放性的教育体系及学习型社会的教育理念。2020 世纪 6060 年代形成和发展成一种国际性教育思潮。保罗朗格朗是最初的倡导者。终身教育的意义:首先,它使教育获得全新的诠释。其次,它促进了教育社会化和学习型社会的建立。再次,它引发了教育内容和师生关系的革新。最

8、后,它的多元化价值标准为学习者指出了一条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崭新之路。终生教育是一种制度,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纵:须贯穿一生;横:须同时满足人各层面的需要。终身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做事、共同生活、生存,其核心是学会生存。教育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两层含义一是指教育的民主,即政治民主在教育领域的体现,是民主外延的扩大;二是指民主的教育,即把专制、不民主的教育改造成为民主的教育。教育民主化的中心内容是教育平等。教育平等包括教育权利平等、条件均等、教育过程平等、教育结果平等。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整合化

9、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整合) 教育技术现代化教育功能:即教育活动的功效和职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通俗地讲,就是“教育是干什么的?”教育的双维功能: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可分为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与个体个性化功能。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包括教育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教育最首要的功能是个体发展功能(促进个体发展),最基础的功能是经济发展功能(影响经济发展),最直接的功能是政治发展功能(影响政治发展),最深远的功能是文化发展功能(影响文化发展)。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1 1)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10、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2 2)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着眼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对人的知识技能的要求,是成才的教育,是人力的教育;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把教育作为一种生存手段和工具。教育在促进个体社会化中的功能为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教育促进个体体个性化功能为: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二层次三因素说:从人的本质特点出发,用动态的、系统的、辩论的思维方式对影响人的发展因素进行分析,以对

11、个体发展的影响性质为依据,把影响人发展的因素分为:对个体发展的潜在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以下简称为何能性因素”)和对个体发展从潜在可能转化为现实产生影响的因素(以下简称为现实性因素”)两大类,即匕层次”;在二层次中共有三大类型的影响因素:个体自身条件、环境条件和活动。先天因素遗传素质成熟机制个体自身条件可能性因素后天因素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环境现实性因素活动二层次三因素结构示意图人的活动:生理水平一心力水平一社会实践水平人的发展是从可能性到现实性的渐变过程。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学校教育指向特殊的个体;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活动。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2、引导个体发展方向;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提供条件。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首先是人,是发展中的人。学生观:是对学生的本质属性及其在教育过程中所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树立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未来社会的主人”的学生观。学生的主体性表现为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师生关系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活动效率、个性发展及心理健康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属性:全面性、民主性、教育性。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经济与教育的关系:1 1)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经济实力制约着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经济结构制约

13、着教育结构经济条件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2 2)教育对经济的作用:教育能够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创新教育对于经济运行具有直接调节作用教育经费:通常是指用于教育事业的费用,包括政府投入和私人投入两大来源,而以政府投入为主。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舒尔茨基本观点:人口质量重于人口数量;人力投资的收益率大于物力投资的收益率;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教育投资的总量必须不断增加;教育投资的收益率是可以测算的。政治与教育:现代社会中政治与教育的关系突出表现为政治民主与教育平等的相互促进:社会政治对教育的决定和影响作用:社会政治经济制约

14、着教育目的。社会政治经济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社会政治经济影响和制约着受教育权的分配。政治影响教育制度及教育内容与手段等内部问题。教育的政治效用:维护、巩固、强化政治体系,促进社会民主化进程;加强政治权威渗透力:制造政治舆论与社会思潮;教育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专指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社会的道德、信仰、法律、科技、教育、艺术、文学、宗教、传统习俗等。文化与教育相辅相成:1 1)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文化影响着教育的培养规格。文化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内容。文化影响着师生关系和教育教学方法。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

15、量和广义的教育活动。2 2)教育的文化功能保存和继承文化。传播和交流文化。选择和融会文化。发展和创新文化人口与教育:环境教育:广义的环境教育是指借助于教育手段使人们认识环境,了解环境问题,培养环境意识,并获得治理环境污染和防止新的环境问题产生的知识和技能,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树立正确的态度,以便通过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保护人类环境。狭义上讲,环境教育就是指环境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环境知识、环境问题等方面的环境教育内容,以促进受教育者环境意识、环境技能、环境心理和环境素质形成及发展的各种活动。内容:环境科学知识、环境法律知识、环境道德伦理知识。第四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如何做

16、人。教育目的: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了社会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方面的要求。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一般包括教育的性质、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等。当代中国的教育方针的基本内涵: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合格人才。可从三方面加以理解: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规定了我国教育工作的性质和任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规定了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培养

17、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规定了我国的教育目的。当代我国教育方针的丰富与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人民服务。教育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美育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五育的关系1 1)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都是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2 2)它们各自有自身的基本任务,不能相互代替,但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一个整体。其中,德育是实施各育的思想基础,为其它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智育是其他各育的知识和智力基础,各育的实施都不能离开知识技能教育;体育为各育的实施提供健康基础,是各育得

18、以实施的物质保证;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德、智、体的具体运用与实施,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发展和提高。3 3)因此,教育工作中要注意发挥其整体效用,五育并重,不可偏废。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特点(特征):全员性、全面性、主体性、差异性、基础性。宗旨:提高国民素质。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m m:思想道德教育。重点:好而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施

19、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校教育制度是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学制的类型:从现代学制的发生发展来看,现代学制主要有双轨制(西欧)、单轨制(美国)和中间型学制(日本)三种类型。中国现代学制百余年的演进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单轨与双轨、长与短、统一性与灵活性等基本问题。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1 1、为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我国的学制趋于弹性和灵活性;2 2、为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规定了九年一贯六三分段的基本学制;3 3、为了普及高中教育,逐步完善高中阶段的教育结构;4 4、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类型趋于多样化;5 5、为适应经济发展和就业需要,我国将健全和完善教育体系。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20、: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第五章课程课程:课业及其进程。从狭义上讲,课程即课业及其进程,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从广义上讲,即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设置的教育教学因素的总和。隐性课程: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与显性课程”相对。隐性课程的主要特点是潜在性和非预期性。隐性课程不在课程计划中反映出来,却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当代主要的课程类型有:

21、学科课程、结构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论,主张教育内容分科设置,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的课程理论。代表:斯宾塞赫尔巴特学科课程的优点:逻辑性、系统性和简约性,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巩固知识,同时也便于设计和管理。学科课程的局限性:一是由于分科课程的分科”是人为的,因而缺乏内在的整合性,忽视知识的联系性,从而也割裂了学生的理解力;二是忽视学生的动机和已有经验,易脱离学生兴趣和生活实际。活动课程论:从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出发,把课程编排得与儿童生活经验的发展秩序相一致,并偏重于使儿童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杜威优点:重视课程要适合儿童的兴趣、需要和教材的心理组织,重视从活动中

22、进行教学和教育,所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积极的、主动的、活泼的;由于学习与生活环境联系密切,在活动中进行学习,学生不仅在知识方面积累了经验,而且智力、人格、民主意识等都得到了发展。不足:活动课程过分夸大儿童个人的经验,忽视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与理性知识的价值,忽视教师在传递知识方面的作用,结果只能使学生学到一些片段、零碎的知识,降低了教学质量。结构课程论:以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为中心来编排教材,主张“原理和态度的迁移应该是教育过程的中心”并注重发现法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布鲁纳课程设计: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三种物化形式。课程计划:除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学校的教育任务,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

23、的有关教学和教育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办学的重要依据。课程标准, 即国家课程标准, 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 规定了各课程门类的性质、 目标和内容框架,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的基本依据。课程标准是课程的核心要素,其总体框架分为五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课程内容(1)(1)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基础知识(2)(2)关于一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知识经验(3)(3)关于对待世界和他人的态度的知识经验当今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课程改革是核心内容。课程改革的实质是课程现代化问题,一般从课程管理、课程结构、课程

24、设置和课程内容等方面着手教材的组织方法:逻辑式组织、心理式组织、教材的编排方式:直线式排列和螺旋式排列当今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课程改革是核心内容。课程改革的实质是课程现代化问题,一般从课程管理、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方面着手:课程管理改革:三级管理1 1、建立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均权化管理体制2 2、实行统一性与多样化性结合的教材管理体制3 3、鼓励教师学生更多的参与课程编制课程结构改革:1 1、建立由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构成的课程基本结构2 2、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实行教学分化管理3 3、在学科课程的基础上,丰富和完善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课程内容改革1 1、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

25、识和基本技能2 2、加强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实用化、人本化和本土化3 3、注意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课程内容的些调整合国外的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改革(1)(1)在指导思想上,各种课程理论相互渗透与融合(2)(2)在课程内容上,重视教材的现代化和理论化(3)(3)学科类型上,趋于综合化和一体化(4)(4)在课程结构上,普通课程和职业课程相结合(5)(5)加大课程难度,进行尖子生”的筛选和培养)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实行国家、 地方、 学校三级课程

26、管理制度校本课程: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具体需求进行评估, 充分利用学校和当地社区资源优势, 学校自主研发的课程。我国各级学校课程设置的特点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阶段则以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自主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第六章教学教学与上课:是一种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从教学组织形式上来说

27、,上课就是课堂教学;教学包括上课,但还包括其他形式的活动。凡是师生之间以传授和获得知识、技能等为基础的统一活动都是教学,上课仅仅是教学活动的基本方式。从教学基本环节上来说,上课只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之一,另外还有备课等环节。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学目标的功能:导向功能、控制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教学目标体系:总目标一学校教学此目标-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具体化类型: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技能目标确定教学目标的要求:1 1 . .从学生学习特点出发,提出具体、明确、便于把握的目标2 2 . .从整体效应出发,注意纵横联系,发挥整体

28、效应。3 3 . .适应个别需要,使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弹性。教学目标的陈述要求:行为主体,行为动词,情景或条件,表现水平或标准第七章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从两方面把握:1 1 . .教学过程本质上属于一种认识过程。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实际上是学生认识过程的矛盾,是认识主体一学生的身心发展与其认识客体一代表人类总体文明发展的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最主要的活动。2 2 . .与人类一般的认识过程相比,教学过程具有特殊性。主要表现在:首先,教学认识有特殊的主体,即学生个体。其次,教学认识有有特殊的客体,即教材。再次,教学认

29、识有特殊的目的,即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最后,教学认识有特殊的活动方式,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教学认识是有教师领导的认识;第二,教学认识有特殊的认识方式-是建立在教学实践基础上的掌握,是一种掌握式的认识;第三,教学认识有特殊的检验方式-主要是考试。教学必然具有教育性:(学科教学具有德育价值)所谓教学的教育性,是指教学活动必然具有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这是一条基本教学规律,近代德课程任务方面的改革目标课程结构方面的改革目标课程内容方面的改革目标课程实施方面的改革目标课程评价方面的改革目标课程管理方面的改革目标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明确提出并阐释了这一规律。教学内容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思想教育价值。表现在两个方

30、面:一方面,教学内容本身就带有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另一方面,教学内容中的科学知识也为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必然要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也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现代教学论的基本问题: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教为主导与学为主体、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教学的教育性问题,是现代教学论的基本问题。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1)(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不能脱离知识的传授和掌握来凭空发展智力。(2)(2)

31、智力的发展是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的条件和工具;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广度和速度。(3)(3)知识的掌握与智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知识的智力价值不同;不同的认知活动方式在发展智力方面的价值也不同。而且,一个人知识多少和智力水平高低不一定成正比。因此,教学活动中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统一不是自然而然地实现的。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有计划、有目的、自觉地发展学生智力(4)(4)形式教育论、实质教育论都割裂了二者的辩证关系,从理论上到实践上都是错误的。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1)(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这是由教师的特点和教学的任务决定的;(2)(2)

32、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在教学过程中居于主体地位,这是由学生的发展特征和教学活动的性质决定的。(3)(3)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二者辩证统一:相互依存,制约,影响,教学相长。只有密切配合,协调一致,才能提高教学效率。(4)(4)教师中心说、学生中心说都割裂了二者的辩证关系,因此是错误的。教学过程阶段:可以分为准备阶段、展开阶段、终结阶段等三个大的阶段和启动、定向、感知、理解、巩固、运用、检查、评价等八个小的环节。教学原则:全面发展、启发性、直观性、有序性、反馈性原则全面发展教育原则:(1)(1)含义: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把授受知识与培养道德、授受知识与发展能力、心理

33、发展与身体发展、共同要求与因材施教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实现我国的教育目的。(2)(2)要求:确保教学活动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确保授受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确保智力因素的发展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相统一。确保认知发展与身体发展相统一。确保共同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统一。反馈性原则:(1)(1)含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从教学活动中及时地获得反馈信息,及时地调节和控制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2)(2)要求:师生要善于通过多种渠道,及时获得教与学的反馈信息。师生要及时评价所获得的反馈信息,恰当地调节教学活动。要培养学生自我反馈调节能力,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第八章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当代教学方法的

34、特征:1 1 . .以发展学生智力为出发点,突出了教学的发展性;2 2 . .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出发点,突出了教学的双边性;3 3 . .以发挥非认知因素为手段,突出了教学的情感性;教学组织形式是根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主客观条件,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方式。当前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个别化教学(个别教学、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开放课堂)集体教学: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导生制综合性组织形式:特朗普制特朗普制:美国教育家特朗普创立。将大班上课、小组讨论、个人自学结合起来,以灵活的授课单位代替固定的统一的上课时间。未来教学组织形式发展的趋势是实行小班化教学。小班化教学的优

35、点:小班额有利于开展讨论和师生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教室的空间,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班级授课制的当代变革:班级小型化;选科制;小队教学(协同教学);第八章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教学评价主要有教育(定向、诊断、反馈、改进、强化)和管理(选拔淘汰、区别安置、评定教师业绩)两大功能,现代教学评价更注重发挥其教育功能。教学评价类型: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其中形成性评价愈来愈受到现代教学评价的重视。诊断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

36、开始前,对评价对象的学习准备程度做出鉴定,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使教学计划顺利、有效实施而进行的测定性评价。作用:查明学习准备和不利因素,合理安置学生,考虑区别对待,采取补救措施。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调节和完善教学活动,保证教学目标得以实现而进行的确定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作用:确定学习效果,改进学习过程,调整教学方案。总结性评价:是以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为基准,对评价对象达到目标的程度即教学效果做出评价。作用:评定学业成绩,证明学生已达到的水平,预计在后续教程中成功的可能性。教学评价方法:主要有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三种方法,近年来绝对评价法再度受到重视。当前我国教学评价的新理念

37、一一发展性评价,O,O 发展性评价的功能:淡化原有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教学评价进入 2020 世纪 6060 年代以来,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在评价主体上,更加强调学生的自评。在评价功能上,更加注重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在评价类型上,更加重视实施形成性评价。在评价方法上,更多采用绝对评价法。逐步树立新的考试观,重视发挥考试的教育功能。教学模式1 1 . .概念:在一定教学理论和思想的指导下,围绕教学活动的某一主题而建立起来的相对稳

38、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特点:整体性,中介性,操作性,针对性,优效性2 2 . .构成: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应用策略,评价体系3 3 . .功能:促进理论研究,促进教学实践,促进教学改革。4 4 . .常用模式:发现教学,布鲁纳;程序教学,斯金纳;暗示教学,洛扎诺夫;掌握学习,布鲁姆;纲要信号,沙塔洛夫;范例教学,瓦根舍因第十章德育德育的基本功能是人格养成。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有区别。一是活动的范畴不同:德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其实施属教育活动范畴;思想品德是人的精神素质的组成部分,其形成属人的素质发展的范畴。二是活动的

39、形式不同:德育过程只是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外部影响;思想品德的形成则是在外部影响下,受教育者内部自身运动的过程。其次,二者又相互联系。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是教育与发展的关系。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依赖于有效的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又必须遵循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的最终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但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中,德育过程并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除此之外,还有环境影响等方面的因素。德育内容选择的依据(影响因素):政治经济状况影响着德育内容的性质和范围。文化传统影响着德育内容的范围和侧重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影响着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当前形势和学生的思想品德实际

40、影响着德育内容的针对性。教育者的经验和价值观影响着德育内容的实现程度。如何理解德育过程1 1 .德育过程是促进受教育者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过程;2 2 .德育过程是道德主体养成的过程;(学生主体性:是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包括独立性、选择性、调控性、创造性、自我意识性等。)3 3 .德育过程是通过教育性活动与交往施加德育影响的过程;4 4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常用德育原则:知行统一;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并行;统一要求与发展个性结合;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并举;学校教育与社会影响统一。中国传统德育的精髓1 1 . .德才兼备、以德统智的总体取向;2 2 . .修己达人、中和

41、一贯的人生追求;3 3 . .寓理于事、化民成俗的实施策略;4 4 . .躬行践履、自律自省的修养之路。当前德育课程目标特点:全面性、基础性、序列性。当前德育课程内容特点:生活化、综合化、开放性、生本性。中学德育课程实施与评价:1 1 . .强调德育的实践性、活动性2 2 . .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3 3 . .强调学生的情感性、体验性德育模式:是在一定德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经过长期德育实践而相对定型的德育活动结构及其实施策略。我国当前的德育模式:1 1 . .主体性德育模式:侧重道德认知2 2 . .活动德育模式:侧重行为锻炼。强调在特定情境中参与活动,以深化认识与体验、锻炼意志,实践道德行为,转化为道德品质。3 3 . .“学会关心”德育模式:以情感体验为核心的德育模式。现代西方道德教育的实践启示:关注青少年的德育成为发达国家的共同选择。培养公民是道德教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