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和小学高效教学的设计研究》开题报告_第1页
《多媒体技术和小学高效教学的设计研究》开题报告_第2页
《多媒体技术和小学高效教学的设计研究》开题报告_第3页
《多媒体技术和小学高效教学的设计研究》开题报告_第4页
《多媒体技术和小学高效教学的设计研究》开题报告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完美WORD格式多媒体技术与小学高效教学的研究课题实验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了新的革命。尤其是以计算机和 互联网络为核心的现代多媒体技术,正逐渐改变着广大师生们的生活、工作及学 习,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如今充分使用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教育信 息化发展的需要、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学校进一步发展的需要。1、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了 新的革命,对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也为教育现代化的 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撑。以计算机和互联网络为核心的现代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实 现了办公现代化,优化了课堂教学,为课堂带来

2、更加实用的辅助作用。2、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领域正在进行以“课程改革” 为中心的教育改革,这次课改为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多媒体技术在辅助教学方 面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应用的情况和效果却存在一定问题:有些教师不 能恰当使用多媒体技术,无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有不少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 时没有针对重难点设计内容,甚至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学科教学还存在一些低 效、无效甚至负效的现象等。那么如何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提 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如何有效地整合多媒体技术和课堂教学, 突出教学重点与难 点,最终实现: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这是摆在我校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 也是我

3、们孜孜探索的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3、学校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我校很早就已经将多媒体技术引入了课堂,教师通过早期的培训,对现代多媒体技术已经有了初步认识,并且被广泛应用,一批教师已经具备自主开发课件和制作课件能力。在上述基础上,我们提出本课题,并希望从理论、实践、应用等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在本课题的指导和规范下,形成多个子课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维度进行规范化地研究。二、课题界定(一) 多媒体: “ 多媒体” 一词译自英文“ Multimedia ”, 而该词又是由mutiple和media复合而成的。媒体(medium原有两重含义,一是指存储信息的实体,如磁盘、光盘、磁带、半导体存储器

4、等,中文常译作媒质;二是指传递信息的载体,如数字、文字、声音、图形等,中文译作媒介。所以与多媒体对应的一词是单媒体(Monomedia) ,从字面上看,多媒体就是由单媒体复合而成的。(二)多媒体技术:这是指利用计算机对文字、图像、图形、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三)高效教学:上个世纪,国外一些教育家就开始进行有效教学的研究,追求有效的教学(effective teaching )或好的教学(good teaching ) 。其核心是研究如何提高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而高效教学是建立在高效课堂之上的,这一切都是以有效课堂为基础的

5、。高效教学是相对于低效教学提出来的一个特定概念。它与低效教学的本质区别在于,能否确保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落实规定的教学任务。即学生能当堂学,当堂会;教师能保落实,减负担。(四) 多媒体技术与小学高效教学: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中充分的运用上述技术手段,将固定的、静止的、 抽象的, 肉眼看不到,看不清的,以直观、动态的加以表现出来、放大出来,让学生感知、理解,最终实现: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三、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 “运用多媒体技术实现高效教学”是适应和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的需要。 多媒体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有效整合正在成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多媒

6、体技术用于课堂,它的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形象化,有助于开发学生闲置的右脑,促进左右两个半脑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加速二十一世纪新型人才的培养,真正实现素质教育。(2) “将多媒体技术引入教学,建立高效的课堂”是学生和教师发展的需要。 通过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师学科教学,依托多媒体和互联网络,用虚拟的现实展示无形的想象,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活泼,激发学生兴趣,落实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率,最终实现高效的教与学。(3) “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小学各学科教学,建立高效的课堂”是学校发展的需要。由于种种原因,我校教师中真正涉足教育科研领域的还不多, “传统”中陈旧的、落后于时代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

7、育方法及教学组织方式仍在不小的范围内存在,制约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所以我们有必要通过课题实验研究来加快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我校整体教育质量,促进学校健康、持续地发展。四、课题研究的可行性(一)课题的理论构建1、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具有全体性、全面性、主体性、发展性、开放性的特性。素质教育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全发展。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和谐发展。学生是有能动性的人,是学习的主人。小学语文、数学课程标准中都提出了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要求,也对有效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提出了明

8、确的要求。2、主体性教育理论:主体教育的主要内涵在于强调教育中要有“人”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性主体,学生是主动性主体。学生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才有可能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使学习进入一种自觉能动和创造的状态。而对于教学来说,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性特征,既是教师教育起作用的前提,更是教育的终极追求。因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不教。任何教育都要经过学生的仔细思考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主动学习,自己发现。只有当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自觉地投身到教育和学习活动之中,这种教育和学习才会是和谐的、愉快的和成功的。3、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9、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意义建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积极主动地、有选择地感知、加工和处理外在信息,从而改变和重组原有的知识结构。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 即在教学过程中,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同时也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合作者。建构主义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在教师帮助下,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二)课题的内容构建。1、自变量多媒体技术应用的高低、整合

10、方法的应用、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程度、教学媒体及媒体的使用方式、教学过程结构中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2、因变量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态度倾向;知识掌握水平、能力程度;学习兴趣、动机等心理变化;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需求性,教学参与度等学习行为;教学规模变化,教学质量达标度,教学效率变化等。3、控制变量:其它影响教学效果的内部的或外部的刺激因素,均属控制变量。主要有:( 1)教师方面:教师的态度,教师网络技术运用的能力;( 2)学生方面:首先是学生的年龄、性别、智力水平等因素;第二是他们的学习兴趣、动机和情绪等因素;第三是学生使用计算机能力,学业的基础与成绩,学习心理和个性特征;( 3)环境方面:学校

11、计算机装备条件,班级学习气氛。(三)课题研究的内容、重点及难点1、课题研究的内容:( 1)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化静为动的特点,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突破教学难点、重点。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浓厚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增加获取信息的数量,延长知识的保持时间,优化课堂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课题着重关注四个方面: 多媒体技术与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建立高效的课堂; 多媒体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进行高效的学习; 多媒体技术与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实现高效的教学; 多媒体技术与师生互动方式的变

12、革,践行以生为本的教育。( 2)追求整合,优化效能,实现高效: 优化教学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多媒体技术建立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一体的学科教学体系。 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促进学生心脑潜能的发展,学会创造性地学习。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体现21 世纪学校教育特点的学校教学氛围,促使教师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学生观, 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加速中青年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教师自觉运用与研究多媒体技术的意识与技能,切实提高教科研水平。 以研究课题为龙头,带动学校运用多媒体技术改革传统课堂教学的研究,提高学校教育技术的管理水平,建立以创新教育为导向的、能有效激励教

13、师开展研究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评价机制,提升我校的人文底蕴,形成创独具特色的办学品牌。2、课题研究的重点以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前提,以媒体与课程整合、环境创设为方向,以寻求最佳媒体组合的学习、设计、探索、实践和研究过程为途径,以课堂教学环境的优化和人(教师及学生)的完善发展为目标,既具有一定的普及性、前瞻性,又具有发展性。我们认为该课题研究的重点是:( 1) 、课堂教学的内容多样、形式多变、年龄多层,个性多异决定了运用多媒体技术构建课堂教学新模式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 、控制性设计和交互性设计是运用多媒体技术整合学科课程具体的动态研究要点。( 3) 、开发学生右脑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

14、进左右脑和谐协调发展的研究是运用多媒体技术改革课堂教学的目标追求。3、课题研究的难点多媒体技术与“教师、教材、学生”之间的有机融合,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对教材、教法的自主构建和学生对知识、学法的自主构建,这两个“自主构建”是新颖、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难点。(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及研究对象1、课题研究的方法本课题实验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系统观和联系观为指导;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 借鉴、 经验总结与创新相结合;以行动研究为主,自然实验法、观察记录法、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个案法兼顾等形式进行研究。2、 本课题实验研究对象与范围:部分小学生。在沿滩小学三至四年级的语、数和英语中实施。确定2

15、009 级 1 班、 2009 级 3 班、 2008 级 1 班、 2008 级 3 班为实验班,同年级2009 级 2 班、 2008 级 2 班、为对比班。由以上年级实验班的任课教师承担实验。实验班的师生原则上不变,实验班执行部颁课程标准不变,使用统编教材不变,使实验始终处于常态,以保证实验研究的信度与效度。五、课题的研究步骤本课题的开展主要分为如下三个阶段:1、准备阶段:落实课题,完善细则(2012年 2月 2012年 6 月 )(1) 添置实验所必备的硬件设备和配套的软件资料。(2) 完善课题实施细则,制定课题实施计划。(3) 培训教师,包括硬件操作、软件制作、网络技能、教学设计等内

16、容。(4) 组织教师学习有关实验理论。(5) 确定课题组人员分工,落实子课题并制定子课题计划。2、实验阶段:课题实施,积累材料(2012年 9月 2014年 7 月)(1) 带领、发动教师,特别是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刻苦钻研信息技术,熟练掌握现代教学设备的使用和保养技术。(2) 按课题实施计划进行实验,收集整理有关材料,对初步成果进行分析和验证,必要时根据情况调整研究进程。(3) 每学年举行校内优秀电教课、优秀电教教案设计、优秀电教教材制作和优秀电教经验总结评比各一次。(4) 实验中后期要充分发挥校园信息网的作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3、总结阶段: 整理总结,撰写

17、论文(2014 年 9 月 2015 年 1 月)(1) 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归纳整理,撰写课题实验报告。(2) 评选优秀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果(软件、教案、作品等)并汇编成册。(3) 将成果与外界进行交流反馈。(4) 教师撰写实验报告、总结、论文。40000 元,两个阶段各六、课题实验组织管理本课题由市、区、校三级共同管理,实验经费预计20000元。(一)实验机构及职责:1、课题顾问:组 长:李甘牛(自贡市电教馆馆长)副组长:邱发涛(自贡市电教馆书记)钟方乾(沿滩区教育局副局长)杨 立(沿滩区电教站主任)蒋宗德(沿滩区教研室理论室主任)组 员:江建初(自贡市电教馆教研员)陈洪林(

18、沿滩区教研室主任)喻治胜(沿滩区小学语文学科教研员)杨 彧(沿滩区小学数学学科教研员)刘永丽(沿滩区小学英语学科教研员)职责:从技术操作上对实验予以指导。2、课题领导小组:组 长:李伯君(沿滩小学校长)副组长:卞仲宣(沿滩小学副校长)成 员:张翠容(沿滩小学教导主任)宋建职责:领导课题实验工作,督促实验实施,指导实验工作,为实验提供后勤保障,检查实验结果。3、课题实验小组:组长:宋建成员:张翠容钱小英杨晓兰郑玲瑜明祥忠虞燕平郑晓英 刘娜何启英 丁晓英黄丽牛育翔职责:(1)认真按实验计划进行实验;(2)收集填写好相关资料;a、与课题有关的学情调查;b、学生的变化情 况(知识、技能、身心等);c、教师的教案、教学后记等;d、阶段性评估检测 情况;e、教师的经验论文;同行及社会各界的评价等。(3)认真的总结实验成果、撰写出三个报告。课题主研者,在结题时根据 贡献大小确定。主研者应是总体学术思想、研究方案或重要创新点的提出者和研 究者,或是重要科学现象的发现者、改革方向的制定者,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