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望教育教学改革与叙事研究_第1页
了望教育教学改革与叙事研究_第2页
了望教育教学改革与叙事研究_第3页
了望教育教学改革与叙事研究_第4页
了望教育教学改革与叙事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了望教育内容分析执行主编:张岳霖  张静 华南师范大学2009级教育学专业  2012·6  主编前言 刘良华 2012年3月开始给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2009级本科生讲质的教育研究,使用的教材是叙事教育学。上课时间为周三晚上7点至9点,上课地点在华南师范大学第一课室南401。全班35人,其中一人因志在心理学专业,且成绩骄人,允许其中途免修。这门课程最初设计了三个课程作业。第一,写一份教育自传;第二,做一次某个英语教育杂志的内容分析;第三,写一份历史研究的论文。此外还有两个附带的作业:一是课程临近结束时

2、,写一份课程印象;二是课程结束之后,最后提交一份思辨研究的议论文。与以往课程一样,所有课程作业须提交到自己的博客上。为了便于我批改作业,所有博客一律做成新浪博客。每次作业必须在周三中午12点前提交到自己的博客,我会在周三下午正式开始批改学生的作业。晚上上课时,往往从3到5个学生汇报自己的作业心得开始,我现场点评。本课程没有正式的考试,学生的成绩全部来自平时的作业。课程结束时,将课程作业编辑成杂志形态的了望教育,分别形成“教育自传系列”、“内容分析系列”、“历史研究系列”、“课程印象系列”。所有系列作成电子版,其中“历史研究系列”做成纸质的杂志。我本人自任“主编”,每个系列由两位同学任“执行主编

3、”。 一教育自传的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体验教育自传的研究方法。我讲教育研究方法时,历来将教育自传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我提示教育自传的方法和要点,但允许学生自由创作。教育自传可长可短,但学生一旦进入教育自传的沉思和写作状态,往往可以无限延长。教育自传的主要功能是认识自己并被他人认识。学生如何借助教育自传而认识自己,他们在最后提交的“课程印象”中屡次提及。我能够确定的是:阅读学生的教育自传,这是了解学生、理解学生、与学生对话的最好的办法。正是在反复阅读学生的教育自传以及其他课程作业的过程中,我几乎能够叫出全班35个学生的任何一个人的姓名。 二对外国的教育杂志做内容分析,这是本

4、学期最艰难的一次作业。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外国教育杂志;掌握教育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和研究方法;学会阅读外文文献。掌握“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不少学生为了做杂志的内容分析,他们下载、复印了杂志的某些内容,在两个星期的时间里,他们没日没夜地“左手字典右手文章”。等到他们在周三中午12点前提交了他们的内容分析的课程作业时,他们似乎不敢相信他们竟然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完成了这么艰难的任务。 三历史研究是本课程最重视的作业,在第一次上课时,这个作业就被确定下来。在后来的历次讲课中,随时解释这个作业对于本课程的重要行。这份作业安排了一个月的时间。正式启动历史研究的课程作业之后,每次上课时必以各种形

5、式为这份课程作业提供督促、督导。一个月之后,学生终于在某个周三中午12点之前完整地提交了以历史研究的方式形成的研究报告。这次作业的完成,意味着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已经完成,也意味着这门课程接近尾声。 四我所理解的质的研究虽然主要显示为历史研究、调查研究、行动研究等实证研究的形式,但也附带地隐含了思辨研究。由于中国学者以往过度地将质的研究处理成思辨研究,这与国外的质的研究主要显示为实证研究大为不同。由此,中国教育界在21世纪初几乎一致地将思辨研究排除在质的研究之外。中国教育界当下需要做两次补课:一是实证研究的补课;二是思辨研究的补课。就后者而言,中国教育界大量的研究者连一篇像样的“议论

6、文”都写不出来。高考作文以议论文为主要文体,凡参加高考的人,都曾遭遇“议论文”水平的测试与考核。可惜,中国教育界做教育学研究的人,很多人似乎在这个地方达不到合格的水平。中国教育界做教育学研究的学者,有多少人能够写出一篇及格水平的议论文?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本人的“议论文”水平极为有限,并因此而尽可能避免写教育学的议论文而提倡教育叙事研究。我本人提倡教育叙事,固然希望以叙事研究的方式悄悄地实现讲事实的实证研究的目的,但,那么多学者因提倡实证研究而轻视思辨研究,这是可怕的现象。以质的研究的框架内提倡实证研究,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将思辨研究排除在质的研究的框架之外,虽是可以理解的,却没有必要,也不

7、合事实。与其他学者一样,我在质的教育研究中也强调实证研究,所布置的课程作业,也以实证研究为主,但,我亦留下一个悬念:学生的最后一次课程作业却是思辨研究。 五在这门课程将要结束的时刻,各位执行主编编辑了各个系列的了望教育。这些系列汇聚了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2009级的所有同学的劳作、思考和智慧,也隐含了我个人对教学的理解和对教学的态度。 目录巫丹枫 1李思琪 2邱嘉如 3陈智丹 4刘茜茜 5李丽静 6叶 虎 7钟振宇 7王赛珠 9杨 梅 10叶细辉 11伍绍杨 12叶文凤 13方妙香 14章佳平 16黄李冰 19傅丽纯 19陈 晨 20方 颖 21张 静 23杜 浩 25阮

8、碧云 26张岳霖 27姚卓君 28唐 薇 29陈梦梅 30黄 迪 31刘雨苏 32陈 玲 33张闻乾 34张 瑶 34王书利 35刘言滢 37 课程印象 巫丹枫 一、课程收获在本门课程的学习将要接近尾声之际,回顾了一下整个学期以来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以作业完成为中心的探究学习;二是以老师推荐的阅读学习材料进行学习。两种方法在整体运行中相互补充并且在一定的程度上产生促进的作用。1. 以完成作业为中心的探究学习。收获:从作业驱动学习到问题驱动思考人是有惰性的,其实我想说明的是大学生是有极大的惰性的。从高中的高压环境下释放的大学生活一下子释放过度,在宽松

9、的环境里面难以自我调适,从而失去较为良好的学习状态。因此,在这个学期的高强度作业要求下,慢慢地找回了学习应有的状态。另外,老师在课堂引导我们思考问题,用问题驱动去思考,用写作为目的去看书,这无疑也算是一种在迷茫中可以依靠的浮木去寻找学习的状态与方式。2. 学习推荐材料收获:扩大视野,多角度观察问题老师推荐我们阅读的材料很多都是我平时没有接触到的,但是又是作为一个教育学专业学生所必须要专业素养。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这此课程中接触到的教育思想大腕,往往不是我们教科书上面那几个经典人物,更多的是一些我们少有接触的人物。这不仅给我们的研究提供更广阔的素材,更让我们的研究目光更加的宽泛。总而言之,这些信息

10、如果是有我们自己一步一步地学习发现,那应该需要花上非常非常多的时间,但是,在课程中由老师来点拨,则可以让我们省去做无用功的时间,而且可以尝到甜美的果实。另外,在外文期刊的研究中,给我的印象是最深刻的。在研究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己国家的研究水平和外国的研究水平的差距。我认为这种差距应该由两个方面去看的,不应该一味觉得外国就比我们先进多少,因为毕竟国情不一样。但是,这种研究确实是能够比较好的提醒我们自己需要进步。二、教学管理方式评价总体上来讲,这样逼着我们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是监控了我们完成作业,但是另一方面其实是在配合老师讲课的进度在讲。所以其实,我比较喜欢老师如果可以在开始一次过将整个学期的安排和

11、计划告诉我们让我们考虑好怎么样分配时间,会比现在每个星期都无法预计下个星期有什么突发任务要好。毕竟我们还有其他的科目,老师突然某个星期上完课心血来潮增加作业量或者作业量需要更多的时间的时候,会让我很多时候的整体学习计划打乱。如果老师也没有办法在学期前就计划好课程进度所需要完成的内容的话,那最好是每次的量都比较平均,那我们在设定学习计划的时候,就能够比较合理的划分学习时间,就不必因为突然一个星期作业量很大、突然一个星期的作业量很少而导致措手不及。三、相互学习收获这个学期的作业呈现方式是在博客的,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相互交流平台。在博客看到同学们的作业,第一个当然是学习同学们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的角

12、度还有一些说不出的带个人色彩、个人经历的素材;第二个则是在同学们中优秀的作业里面更好的鞭策自己必须要进步。   课程印象 李思琪 时光荏苒,一个学期的学习即将结束。这意味着我们即将迎来令人兴奋的美丽暑假,也意味着是时候跟教育质性研究这门课说“再见”的时候快到了。喜悦之后,心中却又多了一丝不舍.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说长也长、说短也短。在这个过程中,确实得到了许多收获。以下将一一列举:1、我学会了使用博客。以前的我只知道在微博中不停的灌水、转载、相互评论、相互。所用的思想都坚持“言简意赅”的表述方式,最多只用140字便能说清楚自己的心思,且不多言。

13、今天我有兴致翻阅了以下自己的“博文目录”,发觉自己的话开始变多了,从最初的几百、几千,到历史研究时的上万。在文字的累积中已收获了一份小小的成就感。虽然亦有转载,但却多了几分学术的意味;虽有评论,但却不再是单薄的嬉笑怒骂;一切有理有据,少了非主流的文绉绉、多了几分理直气壮。2、演讲的机会没能好好珍惜。开学时,老师宣称:“每人三次演讲机会!”这确实把自己吓了一跳。本就不善站在讲台上气宇轩昂的呐喊,三次演讲让我情何以堪。每到星期三,看着其他人准备了厚厚的讲演材料,发觉自己瞬间自卑地没了底气。“万一等会让我上去,怎么办?!”“万一等会什么都说不出来,毁了大家的好兴致,怎么办?!”还好还好,每次都如漏网

14、之鱼般虚惊一场。临近期末的那次课,终于获得了一个“上台机会”。还是临场突袭,没有丝毫准备的上场,且又遇到电脑的反叛,站在台上尴尬了好一会,不过3分钟在一阵吹水中安然的度过。但是下台以后,心中却多了一丝莫名的遗憾,这是第一次上台汇报自己的劳动成果,却被自己如此马虎的对待,真是悔恨。吸取教训,珍惜机会,时刻准备,说不定下一个上场的就是你。3、诚实的价值。记得第一次写教育自传,完全没有灵感,只是无谓的在拖长战线。看到一段契合我当时心情的话,便信手拈来,一个“复制粘贴”便顺利搞定,字数也在瞬间增加了好几百。几天后,看到老师的评价“请注明出处!”,瞬间有一种被雷劈的感觉。网络流行语也要注明出处,问题是源

15、头在何处呢?后来通过追本溯源,终于把这个差漏给补上了,也明白了一句话:“不是你的,永远都不能逞强说是你的。不然会闹出大笑话的。”之后的文章减少了对网络流行语的引用,毕竟做学术不是在天涯灌水,严谨性、真实性、逻辑性缺一不可。但我觉得,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诚实”,做的不好可以慢慢补、慢慢来,最怕的是“借花献佛”“鸠占鹊巢”,把自己当原创作者还在那里不知廉耻的胡乱炫耀,大忌大忌啊!对于老师的教学管理方式和教学方式,实在不知该如何评价。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也有一些值得我们反抗的地方。大学是思想自由的圣地,每一个学生都有选择的权利,但用分数禁锢学生探索的范围强人所难,但是反过来看,没有分数,那什么拥有

16、该成为评判你成果的标准呢?之前的“三次演讲”没能积极兑现,实在给我留下了不少的遗憾,但也只怪我没好好珍惜。希望下届的师弟师妹能够多一个将功补过的机会,三次太多、两次足矣,至少给自己和自己有个对比的机会。“黑色星期三”“过了星期三,周末就来了!”是我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由此可见,老师的课确实给了我这个懒散惯了的人不小的压力。每周都“迫不及待”的完成每一项作业,生怕有些遗漏还多次检查。上课的时候也是神经紧张,担心错过了某个任务。有种回到高中时代的感觉,虽然苦、虽然累,但正是在这些苦难中才能更多的发现温馨,每一个微小的细节都可能成为无尽的笑点。老师总是板着脸、一副严肃的样子,但是看多了却觉得很

17、有喜感,也许列奥施特劳斯也有温暖的时候。这就是我这个学期的收获与小小的感受,不当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课程印象 邱嘉如 在如此忙碌的六月,刘老师让我们提笔写上了一个学期的叙事教育学的课程印象,辛苦忙碌了一学期,也是时候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脚印。回想在即将见到刘老师的时候,心里是装满期盼的。这主要的功劳还要讲到老师的这本教材,看着教材的编排,真心以为这门课就是让我们读读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小说、传记,看看相关的电影,之后讨论讨论各自的想法,升华升华内容,写写感受之类的,如此愉快轻松的学习啊!除此之外,还有老师在学生中的名声。经过各种道听途说得知

18、刘老师写的书、上的课,心里挺荣幸能够上这么一位老师的课的。相信其他同学对老师第一堂课的感受跟我差不多严肃的课堂气氛、严格的作业制度以及老师那天令人敬畏的神情和装束。这个学期接下来的课堂虽没有第一堂课那么的严肃(其实严重怀疑那是老师给的下马威),而且课堂上的笑声一次比一次多,但是,每一次课以及上课的前n个小时,没有不是在焦虑和心惊胆跳中度过的。课程收获:首先肯定是老师的基于任务型的课程和考核制度。以完成任务的质量来评价学生的水平,考核方式让学生不得偷懒。刘老师布置的课程大任务也是各有目的的,而且需要花精力才能做好的。“教育自传”的作业应该是老师要了解我们的叙事能力,无奈我的语言表达能力一直是硬伤

19、,这个作业做得最差,内容既不成体系,又不能把我心里回忆的那种感情给传达出来。刘老师的这种教学方法与上学期某课程的教学方法可以说理论和形式上是一样的,但是刘老师的课堂在心里留下的痕迹更多,或许有我自身学习的原因,可是我还是更相信这跟老师布置的任务和讲课内容的丰富有莫大的关系。做研究的目的和方向很重要,可以省掉你很多精力。“外文期刊文章研究”、“历史解释研究”包括还没做的“思辨研究”的作业,因为都是大型任务,却要求完成时间短以及老师的要求低,所以大概老师主要的目的是想让我们体验做学术的生活。我在这个体验过程中过得十分混乱:在外文期刊阅读那个部分,精力花得主次不分,导致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却得不出丰盛

20、的结果;在完成“历史解释研究”任务时,没有尽早决定好研究角度,匆忙的时间中导致文章作得并不是很完整。学术视野有所开阔。除了上述的这些大任务之外,老师推荐我们阅读很多与学术环境和专业相关的文章。很神奇的是这里面几乎没有关于教育学的文章,主要是哲学类的文章,这也可以大致看出老师看重的地方吧。教学过程中鼓励多于批评。我觉得这是我以后做教师很需要学习的一种教学风格。老师在课堂上以及作业评论中几乎没有批评性言论,不断地为我们发掘我们身上的发光点,我想这样的老师是很值得尊敬的。   课程印象 陈智丹 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学习“叙事教育学”之后的感受的话,我会

21、说:“相见恨晚!”因为刘良华老师的讲课内容是那样的丰富有趣,教学方式是那样的“亲民”,同学们又是那样的热情高涨,使我受益匪浅。在课堂上,刘老师不仅讲专业知识,还讲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刘老师一开课就要求我们每个人专门开一个叙事教育学的博客。他喜欢推荐一些书和文章,并且让我们在网上找出来发到自己的博客上。整个学期下来,我发现我学到的东西比较杂,但却是实实在在有用的东西。有一次,刘老师让我们找一篇关于“直觉”的文章,于是我找了叔本华:理性与直觉。在这之前,对于“直觉”,我是充满不屑因为无知;在这之后,我对“直觉”是充满着顶礼膜拜的心情,以至于将“直觉”二字作为自己的口头禅了。还有一

22、次,刘老师让我们观看李开复先生面试两名大学生的视频,同时让我们观察别人是怎样访谈的以及人们的肢体语言。在面试的过程中,一名大学生表现得很聪明,另一名大学生则表现得很忠诚,虽然她没有正确回答出面试官的问题。随后,刘老师让我们举手表决谁应该被聘用,我们绝大部分人选了表现得很聪明的那名大学生。然而,刘老师告诉我们,对一个已经走上正常发展道路的公司(微软)而言,选择忠诚的人才比选择聪明的更重要。据此,他还总结出这样一句话:“任何一个判断如果是成立的,那么相反的判断也可能是成立的。”我喜欢刘老师的教学方式,尤其喜欢他的说话风格。刘老师很少站在高高的讲台上讲课,而是走下来、走到我们中间讲课,讲得不亦乐乎。

23、除此之外,老师还让我们在讲台上讲我们的作业成果,同时给予评价和建议。这种方式让我感到很“亲民”。刘老师说他很喜欢列奥·斯特劳斯,喜欢列奥面无表情的讲课方式,但他总是喜、恶形于色。有一次,老师说,实验研究使人浅薄、乐观。这让我感到震惊,甚至是不以为然,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难道不是警醒我们要多阅读、读好书吗?现在回想起来,刘老师的很多话都富有哲理呢!在学习这门课的时候,老师、同学们的热情都十分高涨,也收获了很多。有一次,钟同学讲到自己的作业成果的时,运用了“盲人摸象”这个通俗的寓言来解释杜维的实用主义思想,获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赏。这让我感到很新奇,但这又是那么的贴合。还有一次,刘老

24、师在指导我们写历史研究的文章时说,“需提出一个独特创新性的视角进行历史研究”。而且,他还以康有为、卢梭等人为例向我们讲述什么样的视角才是独特创新性的视角。刘老师讲课的时候,总是这样的具体生动。基于老师的这个建议,同学们都写出了自己的文章。比如,有一位同学围绕“孟荀之争”写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有一位同学通过中国视角来阐述康有为的思想,有一位同学从教育视角去写洪堡的教育思想看了同学们的这些写作视角,让我的视野变得更宽了。这门课程即将结束了,希望通过这个平台,我会看得更远,学得更多。   课程印象 刘茜茜 在整个课程学习下来,我付出了很多的时间、精

25、力,同时也收获了不少的知识、经验,这门课程的内容都体验在了我们的作业里了,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在交流中相互促进,受益良多:一、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所得:学习这门课程完成的大作业有教育自传、外文期刊内容分析、历史研究和思辨研究。在写教育自传的时候我一直都处在回忆的状态,像胶卷放映般从旁观者的角度看着自己由小时候一路走来,遇到的人事物,受到不同人的影响,对教育的观感看法其实由点点滴滴中已然累积,在脑海里也不自觉的开始梳理自己的教育观,从而形成比较清晰的教育理念,这是我在写教育自传时最大的收获;从来没有阅读过外文杂志的我刚开始对外文期刊内容分析这项作业是十分恐惧的,一个个英文字母都认识,但拼凑在一起却成了

26、威力无比强大的炸弹,把我的脑细胞都杀死了。但在坚持每天阅读下,渐渐有了点感觉,有点渐入佳境之感,所以在这次作业中我不仅对英语阅读有了更深的体验,还学到了“先行而后思”,自我否定的力量是十分强大的,需要更强大的正面能量才能克服;在历史研究作业时,需要翻阅很多的文献资料,在对我所研究的人物蒋梦麟有所了解后开始遇到了第一个坎,就是选题,后来在老师的建议下最终定题,接着第二个坎就是文章的结构顺序,这需要积累更多的材料,在更高的视角下方能确定,在几个星期的努力奋战下最后完稿,这次的历史研究是一次新的尝试,很难想象没有的指导与监督,我会不会半途而废,这次作业也使我对研究有了初步的接触,以参与者的身份看待研

27、究是与想象中很不一样的,这也是我的收获之一。二、从老师、同学身上所学:每次作业放上博客后都会去关注一下别的同学的作业,在阅读的过程中也确实学到了很多东西,就历史研究而言,柏格森、尼采、凯兴斯泰纳等都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关于其思想也略知一二了,当然还有其他大师像章太炎、蔡元培、康有为等,在同学的研究里我看到了不一样的视角,也看到了大家的认真负责的态度,这些都是我学习的地方。我一直认为老师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有自己的见解主张,常常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在老师的教导下也会开始思考,开始质疑,开始批判,这是个好的开始,老师对我的这种影响也会继续着。三、从教学管理方式的角度:以发博客为作业完成的方式说实

28、话是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每次作业我们都能相互交流、相互探讨,在网上分享自己的成果,所以这种方式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值得借鉴。   课程印象 李丽静“起”起初,在未上教育的质性研究,但得知自己将会学习这门课程时,原有的那薄弱的“先行组织者”让我认为,这门课程应该是与量化研究相对应的,应该是属于纯思辨与纯历史研究的学习。所以我对于这门课程感觉压力巨大,提心吊胆。本身我的逻辑思维与理性思考不好,习惯从感性角度谈问题。这门课程就像一座山,一座我貌似无法或难以逾越的山。后来,看到教材叙事教育学,封面就很吸引人,简洁素雅,还有电影海报。翻开目录,很多关于电影的评析

29、。顿时兴趣萌发,恐惧排后,立即买了这本书。这是我这学期买的唯一一本教材,其他都是复印的。幻想这门课程,老师应该会给我们看教育电影,透过电影看问题吧。慢慢期待体验课程,然恐惧未全然排除。“承”第一节课程,果然给我印象非凡,让我恐惧感一下飙到最高点。那晚,老师穿着一身长长的黑外套,里面一件白衬衫。才觉得老师穿得如同黑帮老大之时,关门,手机关机,我的课堂迟到一秒都别想进等等严厉的话语随即而落。老师严肃而严厉地宣布了课堂纪律,加之课程总体安排和总体学习框架。了解了研究的分类,知道质性研究并非我所认为的只学习思辨研究,也并非和量化相对应。整个过程我的腰挺得笔直,听课认真,活像回到小学那时对老师恐惧无比的

30、状态。这就是我对第一节课程的印象,在黑色的课堂学习艰涩的知识。“转”慢慢的,发现老师授课幽默风趣,他的严肃是对待知识的严肃。从老师身上看到了他对知识的无限尊重与对研究的乐于其中。确实,我对课程的恐惧慢慢减弱,听着老师畅谈历史,分析人物,阐述观点,强调研究,每次课后会满怀兴趣去进一步了解老师所提及的伟人,如同老师所喜欢的列奥·斯特劳斯,赵汀阳,民国时期的大家,特别是对于民国时期的学术与文化氛围,民国时期大家们的伟业著作的了解加深不少。在老师的影响下,我对民国时期的哲人及其学术研究萌发浓厚兴趣,阅读了多位伟人的传记,如王国维、陈寅恪、胡适、章太炎。让我印象颇深的还有老师给我们上过的教师技

31、能及家庭教育的课程,老师用诙谐幽默的语言,道出了一句又一句的哲言。确实有很多观点让我醍醐灌顶,从问题的另一面不常见的角度谈问题,往往又道出了玄机。犹记得老师说过强调学生自学,认为预习比复习更重要,提倡赏识教育,反对狼爸与虎妈,语言学习强调自然教学法(natual approach),其观点我都很赞同,也备受启发。而后,也渐渐喜欢了这门课程。“合”在课程的最后回想课程所得,首先进入我脑海中的是:作业。老师所开创的博客研究班,借助微博这一工具载体让我们互相学习,完成作业,应用网络,搜索材料,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这种研究模式是崭新的,也是智慧的。每次课程都会有作业,一般小作业是让我们搜索相关信息,

32、文章或术语解释,然后阅读,载入博客。在这个过程中,阅读量大大提高,知识储备也是与日俱增。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大作业,教育自传、外文期刊研究、历史研究。在畅述我的教育自传时,我回想了很多,从记忆中截取一片一片情节,与教育有关的情节,然后连成一条线。这时我才发现,父母亲与兄弟姐妹对我的教育启蒙。也认识到,作为一名父母,处理好自己子女的教育,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实属艰难不易。当自己更为年长,成为他人的父母时,也要意识到在与子女的相处中渗透正向的教育影响。外文期刊研究无疑让我的英语阅读水平有了提高,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对于一个英语句子,在完全了解每个单词的基础上,却读不懂整个句子的意思。这个过程是

33、艰难而富有挑战的。不过,通过了解,我也意识到,其实国外很多出色的论文,实证研究是占大多数的,研究主题与研究框架很清晰,在研究中,重视第一手资料,研究的主题社会意义很大。历史研究的作业,我选的是弗洛姆。在一次课上听到老师在介绍弗洛姆,课后也进行了解,因此兴趣颇大。作为马克思社会人文主义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融合体,弗洛姆提出很多关于人性的观点,这也是我着迷。阅读了他的几本著名的作品,逃避自由,健全的社会,为自己的人、爱的艺术之后,决定从爱的思想出发进行研究。所以,爱的艺术一书来回细细阅读了七八遍,一遍又一遍回味,升华为自己的体会后写下论文。因此,我的论文对于弗洛姆爱的观点的阐述,摘抄很少,大多从

34、自己的角度出发谈及的,或许有所偏颇,但学到不少。老师的指导对我影响很大,有很多我学习的地方,比如研究问题的角度与对待问题的宽度。课程结束了,希望以后可以在博客上和老师继续学习。最后,衷心谢谢老师一个学期的语重心长和循循教导!  课堂印象 叶 虎 教育模式新颖:课前介绍布置作业方向指引完成作业讲评。其中最主要的是方向指引和完成作业的部分。还记得刘老师刚开学时候提到名言警句:要看我手指示的地方,不要看我的手指。研究题目的确定和研究方法的使用对于本科教育学学生来说,是一道很难跨越的门槛。这两者的确定也是文章的主基调,所以文章的选题的指引和推荐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35、。接下来就是作业部分。作业部分是考查学生对教育学基本知识理解和运用。历史研究的部分占的时间相对较多,总共4周时间。当然学习收获也是最大的。在一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我对教育学的研究领域有了深一层理解和认识:如何寻找教育学的研究主题。如何选用教育方法。论文的规范。   课程印象 钟振宇 在教科院的后门的大理石墙上,有这么几个金色大字:“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因此,这句话作为教育家的名言警句被设在教科院的后门。但是,可曾有人想过,如果将这句话的主语换做“学生”,意义将完全改变。不过对于这门课程学习的评价,

36、我将借用此话:捧着一颗心来,我将满载而去。一、自信我第一次被震撼的是老师身上的那股自信,还有略带专制、要求统一的要求,顿时联想到浪潮中的那位老师。随着课程的深入,慢慢体会到了老师的自信来自何方。第一,对教育学科的信任;第二,对自身的信任。(一)对教育学的自信一直以来,教育学隐隐约约的附着在我的生活中。在这种若有若无的状态下,我度过了两年半的大学生涯。此时,有一个人站出来高呼:“尽情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吧,教育学值得你付之终生!”到底是什么让这个人如此沉迷于教育?我就是抱着这样一个问题开始注视老师,注视教育,注视着老师指向的“那一轮明月”。当我怀着好奇心去看待事物时,隐约的事物开始变得真实,变得有趣

37、。民国巨子的种种事迹,教师发展的点点滴滴,教育研究的研究方法甚至是关于教育哲学的认识也变得可爱起来。在这种好奇心的驱动下,我尽我所能扩大自己的阅读面,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卢梭的爱弥儿,到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再到马卡连柯的教育诗篇,再到中国近现代的教育思想,虽然并不能完全弄懂,却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切入点,能从中提取自己需要的东西。多读一本书,就增加一种生命的强度。我们都在练就生命的金刚之身。(二)对自身的信任热爱自己的劳动成果,“生活在自己的作品中”,这是老师对自己的最大的肯定,同时在这种肯定的支持下,劳动将焕发光芒。另外,就是要承认世界的多样性,但是也要坚信自己的立场。同时,在课堂上对教学材

38、料的顺手拈来,除了是知识储备的广博之外,更是在“以写带读”中对知识的思考结果。二、学习方法首先,从老师的作业布置中就能看出,老师为我们的每一次的作业制定了计划,当我们按部就班完成任务时,作业也就水到渠成。但是,从每个布置的作业来看,却没有整体性,因此这也显示出老师在课程的宏观设计上并未为我们进行深思熟虑的思考。例如,课前的演讲并未涉及全体学生,部分计划中的作业也进行了修改,就如开始时要求我们仿写(个人觉得这个挺有作用的),这任务在后面被删去了。从这些都可以看出,老师也是受自己的突发奇想为我们布置作业。因此在这希望老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在课程开始前对课程有一个宏观的计划,然而,从这些作业的内容来看

39、,从教育自传到英美教育杂志研究,再到历史研究,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要求我们回顾、反思和总结。“不经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也许老师正是通过作业向我们传递着千年前苏格拉底的这一思想。最后,从老师对我们作业完成的水平来看,老师要求我们作用的完成程度达到自己的努力后的最大值即可,而他潜在的要求都是需要我们奋力一跃后才能摘到的桃子。这也传递给我们一种信息,如果永远不让自己做自己做不到的事情,那自己就永远做不到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回首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这个课程的整体评价可以归结为十个字:专制的管理,自由的教学。好老师并不取决于带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是否能引导学生在自己(指学生)的道路上走得坚定,同

40、时自己(指老师)能从中收获经验;好学生并不取决于从老师身上学到多少具体的知识,而是是否能借此找到奋力向前的方向,同时能给老师带来教学的何种灵感。教育从来就不应该是单向的,庆幸的是,现在,我们都在我们的路上走得坚定。   课程印象王赛珠 还没上课之前以为这门课跟其他很多课一样,就是老师在上面讲,我们在下面或听或做自己的事,到快期末的时候交个论文,考试就可以了,可是后来才知道不是的,虽然在课上我们也有听讲,但是也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同学上去进行回报,在课下也每周都有作业,不得不说作业实在是不少,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还是学到了不少。一、完成作业过程中所得:虽然我的专

41、业是教育学,但是我对教育学的了解几乎止于课本,在课下也没有看什么教育名著,对教育家也没有什么认识,有些只是知道名字,并不知道他们究竟有什么成就,我也借着这门课的学习,了解了一些教育家,扩充了自己的知识面,真正对一些大家进行学习,从他们的成长经历及教育主张也学到了不少。在研究国外教育期刊的那个过程中,实在是非常的痛苦,虽然学习英语也有十几年了,可是,英语能力实在是不行,我花了整整两天的时间才勉强把一篇文章翻译成中文,当时感到大脑都要爆炸了,不过最后看到自己将一整篇文章都翻译好了,真心佩服我自己。在历史研究这个作业的过程中也是比较纠结的,后面我选择的人物是傅斯年,但是相对来说他的资料比较少,我也没

42、能很好地把握他的研究,最后的文章也很一般,但是,这可以说是我真正地去了解一个人,虽然结果不怎么样,但是至少我还是付出了努力的。二、从老师、同学身上所学:第一次上课的时候有点被老师吓到,好严厉啊,看起来好凶,不过后来发现老师讲课还是挺有趣的。而且老师经常看书发博客,这让我很佩服,我是没有办法坚持这样做的。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也经常看同学们作业的完成情况,他们的作业都做得很好,思路、观点都很清晰,而且在他们的作业中,我也了解到了章太炎、杜威、康有为、二程等等一些大家,他们都值得我的学习。我的文学素养实在是不行,同学们写的文章都很好,让我自惭形秽,。三、从教学管理方式:在上大学以来,可以说,就是这门课

43、和课程与教学论这两门课是真正地利用现代技术来帮助学习,特别是在提交作业的方面,这两门课也一样的作业都不少。我觉得使用博客的提交作业的方式不错,我们可以在博客上和同学们一起交流,通过博客了解同学的进度以及对他们所写的进行学习,是一种不错的学习方式。   课程印象 杨 梅 在没有上这门课之前,我对它就已经很感兴趣,因为在我想来,叙事教育学就是在看小说、看电影的过程中进行学习的。上了这门课之后,我才知道,原来这门课不仅仅是看小说、看电影,更重要的是看历史。一开始,繁重的作业让我对这门课的热情一度减少,但是,过了几个星期后我发现,每个星期我最惦记的、最

44、期待的课程就是叙事教育学。现在这门课即将结束,我首先想说的是,我很佩服老师。在大学里,很少有老师会花时间去记住班上每一位同学的名字,很多老师只是记住了班长和学习委员的名字,有时甚至还是会叫错。但是,刘老师不仅记住了班上35位同学的名字,还能把每一位同学的名字和他们的样貌对应起来,从这一个小小的细节,就可以看出老师的严谨作风。由此,我喜欢上了老师的课。老师每个星期都会给我们留作业,各种各样的小作业,还有几个大作业,这个学期,我们完成了教育自传、外国教育杂志研究、历史研究等三个大作业。我的教育自传是在对童年往事的回忆中轻松地完成的。这个教育自传我主要写了我的家人,在叙写的过程中,我再一次、而且是更

45、完整地感受到了家人对我的爱,我对他们更加感恩。在外国杂志研究这个作业上,我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因为文献全是英文的,一共有十八篇之多,这些论文短则几页,长则几十页,要全都看懂实在是很困难,所以我只是选了其中的三篇进行了详细的阅读,再对其中的一篇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而对于其他的十五篇论文,我就只是弄懂了其中的意思就作罢了。但是,就算是这样,在阅读和研究的过程中,我还是遇到了许多困难,很多时候,我能明白句子中每个单词的意思,但是却不知道所有的单词凑在一起是什么意思,这时候,往往因为一个句子就要花费很长的时间。但是,在完成了这个作业后,我突然觉得,这个作业怎么那么快就过去了,我还想多看一点,多研究一点呢!

46、总的来说,外国杂志研究这个作业的完成让我很有成就感,而且,我从此不再害怕英文文献,并且潜意识里会更倾向于看外国文献。外国杂志研究这个作业给了我一个很重要的启示,扩展了我过于狭窄的视野。对于历史研究,我研究的是陆九渊的教育思想,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犹豫,我徘徊,一开始我并不知道我该选择哪个角度进行叙述,直到后来,阅读了更多的相关书籍之后,我确定了我的选题为易简还是尊德性:陆九渊教育思想的根本特性,老师评论说我的选题比较新颖。在上课的过程中,老师就教育我们,在写作论文时,首先要注意选择一个新颖的角度,切忌步别人的后尘。我觉得我学到了这一点,但在论文撰写方面还需要努力,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总的来说,

47、在这整个学期的作业中,我学到了以下几点:1、学术论文的规范性。在整个学期的论文写作中,老师不止一次强调学术论文写作的各种规范,如,引用的规范,注释的规范,参考文献的规范等等。2、论文选题的新颖性。要尽量选择一个别人没有写过的角度进行研究论文写作。3、论文写作的客观性。老师要求我们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要遵守客观公正的原则,不能带着自己的价值判断,要做到绝对的中立。但是,这种绝对的中立并不是没有自己的立场,而是通过陈述事实,让自己的观点立场寓于其中,让读者一目了然。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我对自己充满了信心,这也是每一位老师最应该教给学生的自信心!我觉得,这在我们班上的每一位同学身

48、上都有体现,同学们都很自信,做出来的成果也令人咂舌,我在分享各同学作业的过程中学到了许多,比如,写作的文辞,写作的角度,研究的方式等等方面。   课程印象叶细辉 眼看这个学期又差不多要结束了。刘良华老师课,绝对是我这个学期所有课程里面最头疼最畏惧,花了最多时间也学到了最多的一门课。一、课程作业收获这个学期的大作业有教育自传、外文文献研究和历史研究。每一次的作业,就好像是个挑战,一布置下来的时候感觉难极了,但是又让很有让人忍不住(其实也是不得不)要尝试努力看看自己能做到什么程度的欲望。在写教育自传的过程中,看别的同学一写一两万字,流畅且有趣,但是我却感觉自

49、己写得很吃力。以前从没有从这个角度去整理过自己从小到大的经历、回想过对自己产生影响的重要个人,所以如何拉这条线索、选择哪些人哪些事等等都无头绪,在写的整个过程中都不得不反反复复写了改改完又写。但是当真的认真去回忆起那些点点滴滴,发现自己对自己成长的过程、对身边的家人朋友对自己的意义和影响都有了一个比以前清晰了很多的认识。这也算是我的一个大收获吧。而外文文献研究这个作业,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可真是焦灼和无力啊!本来英语水平就不咋滴了,还要看几千上万字的专业论文,头疼得一个有两个大,但是除了日复一日埋头翻译也别无他法了后来慢慢把文章翻译了出来,看得明白文义,写起研究报告来说也就不那么难了。作业做完,

50、那个欣喜欣慰自豪啊(瞬间感觉自己牛B了一点点)!虽然可能以后我不会再这样去读这些顶尖外文杂志的文章,但是有这样的一次经历感觉也是不错的呐有点找到了做研究的感觉。历史研究,说实话,我写得很有挫败感。这次的作业让我深切感受到了选择研究内容、研究角度的重要性。因为选择研究的人物在初步了解之后发现自己其实对这部分的内容并没有特别强烈的兴趣,但是由于时间的限制不得不往下走下去。所以在选择研究角度的时候也就伤了很大一番神,最终还是按老师指点的方向走的。可能是选题的原因,也可能是自己个人水平的原因,最后的文章写出来也不怎么样。但是,可能也正是这样的一个过程,让我明白了可以如何去做好一个历史研究,有哪些方面,

51、很重要。这个学期的小作业,都寻找一些文章等发表或转载在博客上,虽然内容看似是随意选择的,但是与课程的联系也很是密切,让我了解到了许多之前不了解也从未想过要去认真了解的事情。二、对教学方式、教学管理方式的意见老师说过,他要追求“不苟言笑”的讲课方式,好吧,他失败了。第一次课刘老师可以说是把我们吓得不轻,可以用凶神恶煞冷酷无情来形容了,讲话都要“咬牙切齿”的,完全不苟言笑。瞬间造成的心理压力很大!这样的讲课方式也不是没有好处,老师说的每一句话我们都要很严肃认真地听并记下来,但是同时内心里其实也在抗拒接受。那种情况就是,虽然会按照要求去完成,但是是不情愿的。后来,通过多几次课的接触,慢慢发现,老师其

52、实并不是他力图要表现成的那个样子的。是的,我还是比较能接受和喜欢这样的气氛的课堂的,大家敢于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不用刻意说要营造成什么样子,自然而然的就很好!而对于写博客交作业这样的方式,我个人是觉得挺好的。方便快捷,有利于老师的查看,也有利于同学之间的彼此分享,相互学习。三、从老师、同学方面的获益首先,我觉得刘老师是一个很可爱可亲而且真实的老师(希望老师不会抗拒这样的形容词)。虽然有的观点我不是很同意,但是我觉得每个人完全可以用“极端、偏激”一点的言论去表达他的观点,也许是有时候不极端不足以说明吧。而且我觉得在中国这样的文化氛围里,极端是很需要勇气的。刘良华老师就是有这方面勇气的人。

53、另外,我也很佩服老师坚持不懈地阅读与写作。大量的阅读对于一个人增长见识、拓宽视野、丰富思想是十分必要的。从老师介绍的资料或书籍上,经常可以看到老师所赞同的一些观点,学以致用,活学活用,也是很必须的。还有就是从平时的交流分享的过程中,我感觉大家真的都非常认真地对待这些作业,也做得非常好,其中的一些想法也能够给予我启发,让我了解到一些之前没有关注过的内容。希望在之后的日子中还可以继续与同学们在相互学习中共同进步。   课程印象伍绍杨 这门课程总共有三次比较重要的作业。首先是教育自传。我没有写日记的习惯,我一直觉得自己的生活平淡无奇,完全没有故事性可言。教育自

54、传使我第一次追溯起那些混乱的往事,审视自己的人生。当过去的时光在我脑中流淌的时候,我总会揣测当年的同伴今在何方,又过着如何不一样的生活。若不是触碰到心灵的深处,也不会产生对岁月的感叹。我只是匆匆地写了一个部分,纷繁复杂的记忆线索使我落笔而词穷。我只是写了一些无关痛痒的东西,真正重要的往往埋在心底,知晓的人从来只有一人。或许以后我会把它写下来。字如其人,文字是人的缩影。教育自传可算是反映着人对自己的态度。第二个作业是对某一年外文杂志的分析总结。我花在这个作业上的时间并不多,我匆匆浏览了这一年所有的文章,并把它的摘要都翻译过来了。我深感自己的语言功底不足,虽然明白文章的意思,却很难用中文流畅地表达

55、它的意思,加之对某些术语并不了解,写出来的句子显得十分生涩。通过这次对外文杂志的分析,我对外国的教育研究有了宏观的了解,特别是学术热点。然而,我们所选的杂志不发表独创研究,基本上都是对以往在某主题上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因此研究方法多数是文献研究,并且没有对某一文章进行精读,因此我对外国教育学所采取的研究方法没有太多的印象。在与其他人沟通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每个人对研究方法的界定都是不一样的,因此这次研究成果的主观性很高。我的建议是每个人应该至少对其中一篇文章进行精读,了解文章的研究框架,以及与其主题相关的一些研究成果和理论。第三个作业是历史研究。我研究的人物是康有为。在图书馆里,我看到了两本观

56、点完全不一的书,我开始好奇为什么学者们对他褒贬不一。另外老师也在不同场合下对康有为表示赞赏,于是我想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个人的生平和思想。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又找到了去年阅读卢梭的乐趣,卢梭是一个很有魅力的人,康有为也一样。读大同书的时候,我震惊了。我难以想象,康有为在一百多年前能有如此卓见。在联合国诞生之前,他已经构想出了世界政府,这就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全球化”;他没有读过马克思的著作,却描绘出与共产主义相似的大同社会;他的三世公羊说,无不让人联想到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发展规律,历史唯物主义。当我开始深究,他到底想要为中国带来什么的时候,刚好阅读了老师所推荐的天下体系。于是我开始从中西文化的差别开

57、始着手去分析这个人物。中国人与西方人的处事方式很不一样,究其根源,西方强调个人,而中国强调社群。不得不说集体与个人的关系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有人把这种差异追溯到氏族社会。康有为作品中有一段很长的篇幅对个人自由主义的指责,自由之风的确使中国社会十分乱象横生。我深深感到虽说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革命,中国的传统思想表面上已经清除干净,但很多东西仍然植根在这种民族的深处,而所谓的民主依然遥遥无期,令人无法不遐思假若当年的变法维新成功的话,今天的中国又是怎么一番景象。英国是一个政治十分稳定的国家,人们总是期盼一点点的改善,于是发展出君主立宪,国家有两套系统,一是君主制,人们还是很爱戴国王,而是议会制,切

58、切实实的民主。那就是康有为所热切追求的。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没有局限在仅仅是康有为这个人身上,同时了解到许多其他方面的知识,也是开拓了视野。在整个课程中,老师处于中心的位置。利用博客作为平台,老师与同学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交流。由于博客的操作是比较公开的,老师及时地批阅了每个同学的作业,使每个同学都有一种被关注的感觉,同时课堂上的互动能有效地增进大家的了解。但个人觉得在博客上同学之间的交流还是比较少,缺乏互相关注。因此我觉得每个同学每次大作业要随机评论至少五个人,一来可以增进了解,二来可以活跃博客的气氛。老师的讲课方式还是比较受同学欢迎的,能扩大知识面,不过有时候主观情感凌驾于理性之上。老师虽然

59、故作严肃,实则喜感十足。这个课也是本学期我最喜欢的课。   课程印象 叶文凤 不知不觉,都快要接近尾声了。总体来讲,虽然作业很多,但还是很喜欢这门课,觉得很有趣,很刺激。第一次上课,其实有点被刘老师吓到。好严肃啊,板着一张脸,用冷冰冰的表情,没多大起伏的声音,说着一系列课程禁忌:不能迟到,时间一到马上关门;不能玩手机,抓到要严重批评;作业要求规范,一定要按时上交;不要马上反驳,想清楚再开口虽然这些要求其他老师也会提到,可是经由刘老师之口,却有毛骨悚然之感,感觉不近人情,好恐怖啊。第二次上课,正好遇上了刘老师申报国家精品课程,我们班被选来当听众配合刘老师录制视频。那一次课,我被刘老师的机智幽默震撼了。刘老师站在那一方讲台上,侃侃而谈,妙语如珠,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